精選版《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29W

在這個發展迅速的時代,讀書對我們來書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只要開卷就有益,書本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下面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精選版《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三篇,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精選版《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三篇

精選版《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1

乍見這本書,第一反應是:風箏需要追麼?看完書才發現,追風箏其實是阿富汗的習俗。任何習俗,都有其代表意義,但是追風箏在阿富汗代表什麼,我們姑且不論。而,作者通過這本書想“追逐”什麼?讀者在這本書裏又可以“追逐”什麼,我想,這才這篇鋪滿文字的絮語中所需要探討的問題。

一、階級

阿富汗與我而言,只是一個地理概念,或者説是新聞聯播上的一個特定名詞。它曾經和“蘇聯”這個詞緊密聯繫,後來是“米巴揚大佛”,現在則是“基地”。這本書裏,作者對於阿富汗的苦難刻畫的耗費了不少筆墨,全書籠罩在一片巨大的悲傷裏,像是深圳的回南天,濕漉漉,無處不在,讓人喘不過氣。

當哈桑和阿米爾的友情跨越階層的友情出現在這本書裏時,讓人不禁為之動容。然而,他是主人,他是僕人;他是普什圖,他是哈扎拉;他是遜尼派,他是什葉派。從他們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們的.命運就被社會階層分開,儘管他們是親密無間的朋友,儘管他們總是並肩而行,儘管他們事實上擁有同一位父親,但他們不得不接受社會為他們預定的座位,彼此分割。

階級,是社會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不同階級之間的階級斷層,就像是牛郎和織女之間的那一道銀河,無法輕易跨過。

即使沒有戰亂和分離,在阿米爾父親沒有公開承認哈桑身份之前,他們之間的階級差距也會成為阿米爾和哈桑之間的阻礙。即使親如兄弟,那也不是兄弟,中間還有一個“如”。

隨着中國社會的發展,階級固化也成為了一個熱門的話題。一般家庭的孩子要是能在現有階層上實現翻盤,那需要顛覆;而精英家庭家的孩子,他們只要做到守成,就可以穩固在現有階層上,而大部分高階層家庭的孩子會做的更好,因為他們有絕對的資源優勢。起點不對等,造成的絕對是碾壓式的優勢。

年輕人,趁着中國階層還未達到完全固化的狀態下,抓緊努力,超越自我,才能讓你的子孫後代站在更高的起點上。

二、底線

許多人會感動於小説第一頁的一句話——“哈桑從未拒絕我任何事情。”

聽上去,這是多麼忠誠的愛。

然而,我卻很討厭這一句,甚至為這句話感到悲哀,深深的悲哀。

我們看到的家庭暴力,大部分源自於不能或不敢反抗的女人;所謂的子女不孝,幾乎都來自於父母的無條件寵溺;而大部分欺人太甚,責任可能在於你毫無底線的一再退讓。

阿米爾對於哈桑的傷害,除了階層帶來的權利不對等以外,還有哈桑的從不拒絕。

哈桑被殺害,而他卻毫無反抗。最終,他的一生徹底淪為了阿米爾的炮灰,付出了鮮血、創傷和榮譽,而換取的只是阿米爾與爸爸親近的願望得以實現。

如同新生的小狗一樣,你若放縱他在家裏隨地大小便,那你就必然要準備好未來時不時給它收拾爛攤子。但是你若在它犯錯的時候,加以懲戒,及時止損,那麼換來的將是不同的結果。

生活中,我們愛一個人,多是愛自己在這個人身上的付出。如果自己在這個人身上的付出越多,我們對這個人就越在乎,最終會達到這樣一個境界——“我甘願為他去死”。可當你失去底線的時候,也就失去了自我,你的愛也會失去價值。

水滿則溢,任何事情都要有底線。

希望各位,不管是愛人、生活、工作中,都能守住底線,給自己多一點空間,多一點餘地,多一點愛。

三、認同

很多人説,哈桑對於阿米爾的絕對服從,源自於他自身的奴性。但是我不這麼認為,我認為他的服從,出發點是認同,阿米爾的認同。

借用一下吳志紅的觀點:一些家庭,那些最不受寵的孩子,反而常是最“孝順”的孩子,他們在成年後為了得到父母的歡心會不惜付出一切代價,以至於嚴重忽略自己的配偶和孩子的幸福。

文中有一個細節,哈桑第一次開口叫人叫的就是阿米爾。在哈桑眼裏,阿米爾無疑是自己的親人,如父母兄弟的一樣的親人。所以,他追逐阿米爾的認同,為了達到這一點,他們不惜付出任何代價。

而阿米爾,他第一次開口叫的是爸爸。在他的心裏,父親遠比哈桑要重要,為了追逐父親的認同,他將阿米爾狠狠傷害,在所不惜。

人的一生中,總在追逐着認同。而人的焦慮也有大部分源於認同感。

萬惡的成功學、職業規劃告訴你應該怎麼樣、你幾歲之前應該怎麼樣、什麼時候該去考什麼……這些東西作為實現目標的手段是很有必要的,但現在的情況是這些手段竟然成為了目標。有人曾經告訴我,她想要過得生活是“讓人羨慕”的生活。誰能給我一個準確的答案,什麼生活是讓人羨慕的?其實在這裏面隱藏了一個評價體系,就是現在單一的崇尚地位、財富的扭曲價值觀。

原本每個行業、職業應該有自己的評價體系。但是目前的社會現狀傾向於,全拉到一個體系裏:誰地位高、誰錢多。試問有用一個人的語文成績去比另外一個人的數學成績,然後非要得出誰優秀的比較方法嗎?

從這個這個層面上來講,我們大多的焦慮就是來源於混亂評價體系的攀比。

而如今社會,價值觀單一的現狀,激化了個人與戀人、朋友、家人、社會的矛盾,引發了我們深層次的焦慮。

你在追逐什麼?追逐認同感?追逐自我實現?

他人的認同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反饋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方式。人生不是絕對公平的,你無法得到所有人的認同,甚至是你最重要最親近的人的認同。

做你熱愛的,首先讓你自己先認同自己。然後其他的?管他呢!

整體而言,《追風箏的人》是一部不錯的小説,感情真實、構思巧妙、情節吸引,值得一讀。

作者在講故事,而我,在看故事。

作者在追逐什麼?我想,他在追逐大家感情的共鳴。而我,也也在這個故事裏,追逐着某種心靈的慰藉。

如此,甚好。

不枉我擠出零散的時間看完這本書,也不枉我在這夜深人靜的夜晚,敲打出這一串串字符。

精選版《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2

花了兩天時間,讀完了《追風箏的人》,讀此書緣於一是聽過同名相關的電影,二是覺得該書書名奇怪。懷着特別的心情,開始翻起第一頁。一句那裏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讓我隱約感到這會是篇贖罪的故事。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一個富人家的少爺和僕人兒子的故事。關於阿米爾和哈桑的友情和背叛的故事。阿米爾和哈桑因為特殊的主僕關係,因為爸爸的民主思想,兩人從小一起玩大,兩人有着一個共同點,即出生後都沒有媽媽,阿米爾的媽媽因為阿米爾的出生而死亡,阿米爾一直認為自己是殺害爸爸最喜歡的人的兇手;哈桑的媽媽因為哈桑爸爸的懦弱和卑微醜陋而拋棄他們而走。而他們之間更多的是不同點:阿米爾有着富裕無比的生活,處在少爺的位置,有着高貴的社會血統和社會身份,有着全城人民敬仰的爸爸,可以住在寬敞舒適的房間;哈桑則天生一副兔脣,爸爸醜陋無比,社會身份和出生備受歧視,每天和爸爸住在很小簡陋的沒有任何裝飾品的屋子。因為爸爸的寬闊胸襟,阿米爾和哈桑從小在一起玩耍,散步、爬樹、放風箏,所有的一切空餘時間他們都在一塊玩耍,但是阿米爾在心底從沒把哈桑當過真正的朋友。

當他做錯壞事時,哈桑替他承擔,當他無聊時,拿哈桑消遣,哈桑永遠的那樣忠於他,愛他,為他,千千萬萬遍。阿米爾從小性格懦弱,比較自私,他渴望爸爸的一切愛,他討厭爸爸對哈桑的關心,哪怕一點點的關心都會引起他的嫉妒。而哈桑恰恰相反,阿米爾就是他忠誠的對象,他那麼愛他,阿米爾要求他做什麼他都從不計較。在一次盛大的追風箏的活動中,哈桑為了幫阿米爾追到風箏,在一個陰暗的小巷中被一羣惡人欺負而遭遇侮辱。阿米爾目睹了整個過程,卻因為自己的懦弱沒有現身幫助哈桑。在以後的日子裏,為了掩飾自己內心的愧疚和不安,阿米爾儘量避免見到哈桑,因為見到哈桑就會看到自己的罪惡。

阿米爾因為追風箏比賽中獲得冠軍而引起爸爸的特殊寵愛,從小渴望爸爸愛的阿米爾為了獨佔爸爸的愛,也為了逃避內心的愧疚,將生日時的手錶和一沓金錢誣陷於哈桑和其爸爸。哈桑和爸爸知道事情的真相,但是他不默默承受一切,和爸爸離開阿米爾家。沒過多久,因為蘇聯入侵阿富汗,阿米爾和爸爸移民於美國。在他以後的人生中,他一直揹負着沉重的內疚感,一直會想起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二十幾年後,一個來自阿富汗的電話重新召回他重返阿富汗的決心和勇氣。當阿米爾回到戰亂貧窮、模樣已大變的阿富汗時,心情錯綜複雜。最讓他震驚的是拉辛汗叔叔告訴他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他內心充滿了不安、憤怒、愧疚。但最後他選擇原諒了爸爸,戰勝自己的懦弱和自私,冒着生命危險去尋找哈桑唯一的兒子。最終將其帶回美國撫養。

這是一個關於友誼、愛的救贖、寬恕勇氣的故事。主人公從一個自私、懦弱、心胸狹窄的人通過生活的經歷和洗禮,走上了愛的救贖之路,最終成長為一個敢於擔當、正氣、有責任心的男人。

精選版《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3

哈桑和阿米爾是從小一起長大的玩伴,哈桑是阿米爾家僕人的兒子,老爺是阿米爾的爸爸,阿里是哈桑的父親,兩個小朋友本是很好的玩伴,以為他們的友情能夠天長地久,就在一個追風箏的冬天,阿米爾犯了這一生最大的一個錯誤,當哈桑為了阿米爾奮不顧身的追風箏而受到欺辱的時候,阿米爾沒有勇氣挺身而出,他選擇懦弱的躲在黑暗裏,更錯的是,回到家不久後,他還冤枉哈桑偷東西,把他給趕走了,可是這個錯誤一直深深地壓在阿米爾的心裏,他不敢向任何人提起,因為那是他這一生犯下最嚴重的錯誤。

很多年之後,阿米爾又和他的忘年交朋友拉辛汗聯繫上了,從他那裏阿米爾得到了哈桑的消息,並且得知哈桑還有一個兒子,而且阿米爾還知道了一個驚天祕密,他和哈桑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哈桑是自己爸爸的兒子,是爸爸和阿里妻子生的孩子,為此爸爸一生都在感到懊悔,不斷的彌補過去自己一時犯下的錯誤,阿米爾的爸爸出資建造恤孤院,幫助朋友,施捨窮人,在很多關鍵的時候阿米爾的爸爸都挺身而出,其實就是想為自己當年犯下的錯誤贖罪。當得知哈桑還有一個兒子的時候,阿米爾就決定找到他,其實他也想為當年自己犯下的錯誤贖罪,阿米爾歷盡千辛,排除萬難終於把哈桑的兒子帶回了他的家中,在小説的最後,又是一個追風箏比賽,這一次是阿米爾為哈桑千千萬萬遍,在這本小説裏,風箏是象徵性的,它既代表着親情,友情,愛情,也代表着正直,善良,勇敢。

看完這部小説覺得,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段不願言説的傷,不願提及的痛。對於曾經犯過錯誤的人來説,他們不知道上帝會不會原諒他,去彌補曾經的錯誤是為了讓自己好過點兒,誰能保證這一生不犯錯誤呢,曾經哈桑為了阿米爾千千萬萬遍,今天阿米爾為了哈桑的兒子千千萬萬遍,這是一種愛的傳承,我們同情哈桑為了朋友的那種付出,但是我們也不能指責阿米爾的懦弱,因為事情發生的時候他也是一個需要保護的孩子,我們同情阿里的忠誠,我們也在指責阿米爾爸爸強盜似的行為,但是他也在為自己曾經的行為贖罪,追風箏其實是對我們每一個人人性的一種拷問,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擇?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