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的讀後感1000字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4.15K

通過寫讀後感,我們可以對自己的價值觀和信仰進行深入思考和反思,寫讀後感可以提高我們的寫作能力,讓我們更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三體的讀後感1000字6篇,供大家參考。

三體的讀後感1000字6篇

三體的讀後感1000字篇1

把書蓋上,總結一下。

其一,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這是一個喜劇嗎?好像是的。文尾羅輯利用同歸於盡的手段脅迫三體文明放棄了入侵,其實我覺得很可笑,當整個太陽系籠罩於三體人的目光中,他們沒有理由發現不了羅輯潛藏着的戰略意圖。我不敢妄自揣測三體文明的人工智能達到了何等高度,但想必在那幾個世紀裏他們的目光都在注視着太陽系,他們的人工智能的主要工作,自然也是在分析地球人的戰略意圖,尤其是三體人對於太陽系是如此的志在必得,他們就更沒有理由忽略羅輯在他們眼皮底下搞的動作。即使退一萬步説,他們因為不通謀略的緣故而忽略了羅輯的作為,但是我卻不能相信他們的人工智能竟然會忽略這樣巨大的潛在危機。如果真是如此,那麼我對於人工智能的未來將萬念俱灰,因為科學技術即使達到了三體文明這樣的高度,竟然也能被小小的地球矇蔽。也許這本書最大的硬傷就在於地球居然戰勝了三體文明。

其二,目光短淺的我們如何能夠揣測浩渺的星空

費米悖論:從理論上講,人類能用100萬年的時間飛往銀河系的各個星球,那麼,外星人只要比人類早進化100萬年,現在就應該來到地球了。換言之,“費米悖論”表明了這樣的邏輯悖理:外星人是存在的——科學推論可以證明,外星人的進化要遠遠早於人類,他們應該已經來到地球並存在於某處了;外星人是不存在的——迄今為止,人類並未發現任何有關外星人存在的蛛絲馬跡。(摘自百度百科)

書中用“黑暗森林”的假説解釋了“費米悖論”,這是本書最大的亮點。在讀本書之前,我也模模糊糊看到過“費米悖論”,並未細想,但也很奇怪,為什麼沒有外星文明訪問地球,並留下正式的官方文檔。“黑暗森林”假説恰能解釋我的部分疑惑,並且主角也是利用這個結論來制勝三體文明。然而這樣的假説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自圓其説,但我覺得卻未免小看了文明二字。“猜疑鏈”加強了“黑暗森林”的説服力,但是仍然説服不了我。“黑暗森林”“猜疑鏈”的假説是建立在文明的自私性基因基礎之上的,一個文明為了保存自己和維持自身的發展,勢必要消滅任何一個現在的或者是潛在的敵人,這樣的文明我們見過一個,就是地球文明。然而也僅僅見過一個而已,焉知宇宙中沒有以利他基因為基礎的文明呢?好吧,讓我們再次退一萬步説話,假使宇宙中的文明都是自私基因的產物,但卻也無法排除另一種可能性。在地球的洪荒時代,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都處於物競天擇,弱肉強食的矇昧狀態,然而現在,地球上已經形成了一個人類的龐大集團,這個集團裏又分裂成數個小團體,經歷數百萬年的演變和磨合,達到一種動態的平衡。茫茫宇宙裏,你又怎麼知道沒有這樣的情況產生?也許“黑暗森林”假説的另一個隱含的意思是,宇宙正處於洪荒時代,每一個文明都是獵人,也是他人的獵物。

暫時碼到這裏,這一塊磚頭,希望能引來大家的和氏璧玉,假如有錯誤,還請不吝指正。

無論如何,《三體2黑暗森林》是一本難得的好書,期待《三體3》的到來。

三體的讀後感1000字篇2

知道世事艱難但依然微笑地面對生活,文明也一樣。不管是童年不幸歷盡艱辛蒙受欺騙的葉文潔還是對懷有物種共產對人類失望的伊文斯,都試圖理解我們的文明,地球文明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人性貪婪、自大、唯我獨尊的劣根性在我們面前暴露無疑,只不過伊文斯為代表的降臨派屬於悲觀主義者,認為人類文明已經無法挽救了,要藉助三體文明將其消滅。

有的時候悲觀主義者和理想主義者是共存的,伊文斯為代表的降臨派肯定也是一種理想主義者,當地球文明無法達到他們理想的物種共享的狀態下,他們傷心欲絕想讓地球文明徹底毀滅,這類悲觀消極的人類就像伊文斯的下場一樣,只會被無情地消滅。葉文潔為代表拯救派面對人性的劣根,他們期望通過三體文明來改變地球文明,三體文明獲得可以生存的空間,地球文明根除劣根性,友好和平的相處,葉文潔想法錯誤一是將科技進步和道德高尚劃上了等號,有些科技水平非常高的文明卻非常的矇昧;二是葉文潔拋開人的劣根性談生物的劣根性,三體文明和地球文明一樣,都有追求生存空間的慾望,有慾望就會產生劣根性,正如後面小説中寫的,三體來到地球上並不是給你傳授知識和文化的,而是奴役人類,壓迫人類的。

內因決定外因,要想解決全球變暖、環境污染、生物滅絕等地球文明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只能依靠我們人類自己來解決,無數的歷史教訓告訴我們,期望藉助外部力量來發展自己的行為都是引狼入室,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在浩瀚的宇宙中沒有那樣多的聖母慈父,有的只是端着槍的獵人。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人類能夠在地球上發展起來是經歷了數次幸運的自然選擇才發展起來的,人類可謂是極其幸運的,幸運的讓我們忘記了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讓我們忘記了我們也是眾多動物中的一種,不是我們天生就優等,就是地球上對其他生物肆意殺害的主宰,幸運不是我們妄自尊大的資本,要是哪天幸運之神再不垂青人類,人類憑自己的本領是否能夠依舊生存發展,我們安逸得太久了,忘記了殘酷,我們要居安思危,如履薄冰,去珍惜這份幸運,去守護我們的家園。

我們一直倡導守護我們的地球要像守護我們的眼睛一樣的去守護,但是面對文明的不斷增長和擴展,我們很容易為了眼前的利益來犧牲我們的環境,殊不知這是飲正止渴。雖然我們都是資源有限的普通一員,做的事情也許微不足道,但是你每做一點好事世界都會因此而變得好一點,藉助外力是不可能,我們只能從身邊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共同守護我們的地球,眾志成城,使我們的人類文明永續發展。

三體的讀後感1000字篇3

“我們都是陰溝裏的蟲子,但總還是得有人仰望星空。”人類從未停止過思索,至於真相如何,已經不重要了。——題記

對於一部科幻小説而言,《三體》開啟了一個新宇宙,精彩紛呈;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不失為一部哲學經典,發人深思。在作者劉慈欣筆下,我們的宇宙(確切地説是上百萬種族的宇宙)蒼茫寥廓、神祕莫測。

?三體2:黑暗森林》一波三折,扣人心絃。在本是肩負着全人類希望的面壁計劃“失敗”後,整個人類跌入大低谷,環境遭受無法彌補的破壞,人口從85億鋭減到35億。痛定思痛之後,經歷了人性的解放,科技迅猛發展,建立了人類自以為強大的星際艦隊,卻又在三體人一個探測器面前潰敗,龐大的艦隊只剩下了寥寥數艘。主人公羅輯比較終依仗“猜疑鏈”打退了本已勝券在握的三體人,迎來了美好的和平。這一刻,人類戰勝的難道只是外星文明嗎?我不禁思索,也許人類從中涅槃重生,改變的正是自己。

歲月·文明

當人們得知他們將要失去所愛的世界時,是逃避還是做比較後的抗爭,是人類種族的延續還是個人的生死,這個問題難以取捨。起初讀到書中“給時光以生命,而不是給生命以時光;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的觀點時,我難以接受,而隨着故事的發展,讓我逐漸明白儘管歲月與文明缺一不可,但卻不能為了文明的延續而失去人性,忽略文明自身的價值。畢竟,在人性毫無限制的丟失下,就算文明得以延續,我們也只是“非人”,永遠也不是那個曾經善良的人類。

黑暗·光明

書中比較令我難忘的,是作者借主人公羅輯提出的“黑暗森林法則”——對費米悖論文明層次的解釋。羅輯從兩個基本公理出發,一是文明的比較基本需求是“生存”;二是宇宙的物質和能量總量是有限的,通過引入兩個概念——猜疑鏈和技術爆炸,從理論上建立了研究宇宙社會的一門學科——宇宙社會學。宇宙社會學基於當某一文明發現其他文明的位置時,由於上文的兩個原則,通過類似於“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邏輯,(簡單地説,不論是讓你知道我的存在,還是讓你存在下去,對我來説都是危險的,都違反第一條公理,因此只能對對方實施攻擊)利用了其他高智慧種族的猜疑心,構成了一個強有力的威懾手段,即黑暗森林法則。

在我看來,黑暗森林法則是冷酷無情的,但也並非沒有生機,現實中的地球就是宇宙的縮影,即使國家之間的爭端不斷,但友好的交流同樣不失為一種高效的方法,驅逐黑暗,帶來光明,畢竟和平比戰爭廉價得多,美好得多,珍貴得多。

陽光·愛

令人慶幸的是,人類有愛,也許改變不了整個黑暗森林,但卻能改變自己,改變這個有些自私自利的地球,甚至宇宙。人類一路走來,一路抉擇,朝着文明,朝着愛……

夕陽下,一架飛機沐浴在金色的晚霞之中,向無際的天邊飛去,帶着它的夢想,再艱難,也從未放棄過這個浩瀚的宇宙。也許,在明天太陽升起時,燦爛的陽光能照進黑暗森林。

三體的讀後感1000字篇4

打開書,坐在窗邊,看着一望無垠的星空,心中卻有了,異於平日的情感。

敬畏。

對這片星空的敬畏,也是對《三體》的敬畏。

我敬畏茫茫宇宙之大。宇宙、星空,很美,也很殘酷。我的視線似乎已經穿過了厚重的雲層,到達了廣闊的宇宙,似乎看見整個浩瀚的太陽系,似乎看見無數星際物質在宇宙中飛馳,似乎看見遙遠的那邊,類似“三體”的智慧文明已經對地球虎視眈眈……人類正竭盡所能向外太空探索。但是,窮盡一整個人類文明,或許都不能窺探宇宙的奧祕,探索到宇宙的盡頭。

我敬畏人類的渺小。閲畢《三體》,原本對人類科技的自豪和麪對自然的狂妄瞬間幻化為虛無。我們窮盡一生都無法走盡的地球其實不過是茫茫宇宙中一顆好看的石子罷了。“三體人”的一句“你們都是蟲子”,粉碎了科學家們的幻想,也讓我,在久久的震撼中,不能平復。然而大史的看法卻讓我豁然開朗。渺小又如何?蟲子一直存在。人類不也是如此嗎?渺小不是不存在的理由,即使細小如塵埃,也可盡力迸發出最閃耀的光彩!我們的人生,正是因為有暗,才凸顯了光,正是因為渺小而短暫,才顯得彌足珍貴。

我敬畏劉慈欣筆下對人性的深刻揭露。“程心”這一角色,便是“極端聖母”的體現。是所有所謂“道德”“人性”的集合體。從頭到尾,她都是一個悲天憫人的存在,不捨得威懾三體世界,導致“三體人”的進攻,斷送人類光速飛船計劃,不交還宇宙質量……她推卸責任,選擇相信大眾,她沒有決斷力,以所謂的“道德”,捆綁一切。程心總是認為自己在捍衞什麼,保護什麼,其實,她僅僅就是順從了自己內心的懦弱罷了。而後來作者也説,她口口聲聲為了人類,本質上其實是為了她自己,本質上只是為了撫慰自己的良心。她所做的一切,其實完全符合所謂的普世價值和道德取向,但這一切,在宇宙的大背景下,似乎都顯得微不足道,而又正是這一切,把人類推向毀滅的深淵。

末日中對人性的拷問,揭露了許多深刻的問題:犧牲良心和犧牲生命,哪個更難?人性滅絕和種族滅絕,人類究竟會作何選擇?在外來文明的侵入下,人類就究竟是會被外來文明所摧毀,還是會被自身毀滅?

如劉慈欣所説:“一切都是偶然。”我們每一個人甚至地球的存在,也都只是偶然。我們呼吸的每一口空氣,地上的每一顆石子,天空中閃耀的每一顆星辰,全部,都只是偶然……而正是這所有的偶然,才造就了,每一個獨特的我們。所以,我們更加應該感恩敬畏這一點一滴的偶然。明天和末日不知道誰會先來,我們能做的,只有心存敬畏,珍惜當下。

合上書,沉浸在無邊的震撼中,眼中似乎多了一分堅定,心中更多了一絲,敬畏。

三體的讀後感1000字篇5

?三體》這部小説一度引起了十分廣泛的關注,我去年才讀完了完整的三部。我這種理科熊瞎,憑藉着超常的想象力和類比現實現象,竟也能想象出裏面一部分用一堆專業名詞描述的環境。

個人的水平有限,所以也不敢妄評這本書怎麼樣,今天就簡單分享一下我的腦洞吧!

三體人的交流方式:

書中描寫三體人的交流方式是腦電波交流,類似於心靈感應,彼此之間的思想透明,可謂是真正的“坦誠”了。這一點也頗為三體人在地球的擁護者所擔憂,而在漫長的歲月中,在人類文明的浸染之下,三體人也最終成長。

對三體人這種交流方式效率極高,當下我還十分羨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再是口不對心,不會再出現所謂誤會。感覺這就是哈貝馬斯所描述的烏托邦式的交流,然而這種理想竟是在科幻小説裏,也不失為一種諷刺了。

人類的交流方法,用效率來評價是不恰當的。我覺得人類的交流方法更適合用“浪漫”來描述。存在欺騙、存在隱瞞、存在誤會,但同時也存在“只可意會不可言説”的神祕、存在“高深流水”的默契。正因編碼與解碼所顯示的“不坦誠”,才讓知己相遇成為自古以來為人讚頌的美談。

女性化的社會:

作者在描述地球與三體文明達成暫時的和平,並且在三體的幫助下,地球的科技迅速發展,安逸的生活讓地球的社會崇尚女性的美,男子不再身強體壯,而是長髮飄飄身材修長。

在看完這本書不久之後,恰好趕上一波新綜藝的大火,綜藝出道的選手們非常好看了,好看到可以説是雌雄莫辨了。我彷彿看到了書中描述的場景。網絡上有很多對於這種現象的批判。我們跳脱出這種個人喜好和這些公眾人物業務能力的問題上,這種批判顯示出一種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要求男人必須陽剛健碩,要求男性線條明朗。當一個人的性格與這種刻板印象不夠相符時,遭受非議甚至是暴力。不過我們的包容力和理解能力,讓我們對刻板印象的消解可以抱有一些希望。

兩種道德,到底孰高孰低?

書中構建的生存道德和人性道德被推到了宇宙的層面上,在極端的條件展現了兩種道德的不可調和性。三體與地球、程心和羅輯、維德都體現了這兩種道德的衝突。這是非常難以比較的,這種道德類型的衝突,在一個社會裏是會同時出現的。太多人因為生存而無法善良,也有很多人因為善良貧苦一生。我們都不是偉人,無法要求一個基本生存受到嚴峻挑戰的人去把“同情”“博愛”“奉獻”當做人生的底線信條;同時也無法接受一個人因此而去傷害其他人。“聖母婊”在這個時代被懟的無立錐之地,影視劇裏有仇必報的主角比傻白甜更受歡迎。.。.。.我們比以往的任何時候都更能意識到善良也是需要條件的。

讀書有時候未必要學會些什麼,享受才重要。

三體的讀後感1000字篇6

大劉和他的科幻小説近年來在中國掀起了一股科幻熱,尤其是在《三體1:地球往事》獲得雨果獎之後。與大多數人一樣,我知道大劉也是源於《三體》。這部長篇小説堪稱一部有關人類未來發展的宇宙史詩。我個人認為,大劉在科幻小説寫作中擅長架構宏大的宇宙圖景和挖掘人性的本源,這些在《三體》中被體現得淋漓盡致,他的這些獨有的能力也在我們今天要説的中篇小説《流浪地球》中被髮揮到了極致。

?流浪地球》已經被拍攝成了電影,而且將在二十幾天後的春節檔上映。從目前放出來的預告片來看,影片質量還是很有保證的。更有甚者,很多網友稱20xx年為中國硬科幻電影元年。希望這部即將上映的科幻電影不讓大家失望。我今天想談談《流浪地球》這部小説帶給我的一些思考。

?流浪地球》是以小説主人公第一人稱成文的,可視為主人公一生的簡短傳記。我個人認為,這種寫作方法最大的益處就是很容易會讓讀者身臨其境,切身體會主人公的經歷。

首先,我需要提及幾點科學常識。星空中所有的恆星(包括太陽)都是通過核聚變獲取能量,轉換為我們熟悉的光和熱。具體到我們現在的太陽,主要是氫元素通過核聚變生成氦元素。隨着時間的推移,太陽內部的氫元素會越來越少,而氦元素則會越來越多。於是總會有那麼一天,氦元素在太陽中心區域聚集,並引發氦元素的核聚變(生成更重的元素),這個過程便被稱為“氦閃”。這絕對是太陽的災難日,因為伴隨“氦閃”,太陽將會釋放出相當於其正常狀態的百萬倍能量,同時其半徑將極大的膨脹,甚至超過目前的地球軌道。換言之,當那一天來臨時,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會被輕輕鬆鬆地抹掉。幸運的是,根據我們最新的科學理論,太陽的這個災難日是幾十億年之後的事情了,我們暫時不用擔心。

?流浪地球》中故事的科學背景是,在21世紀初,科學家們發現太陽內部氫轉化為氦的速度突然加快,進一步通過研究建立的太陽完整精確的數學模型預測太陽的氦閃將在400年發生。而到故事的開始,已經過去了380年。在這300多年中,地球上的人類開始了近乎瘋狂的自救行動。宗教完全消失,藝術等無用的學科近乎被廢棄,人類將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能解救自己的理工科和實用技術上。

從常人的角度看,人類在太陽“氦閃”中存活下來最直接的方式應當全力發展宇航技術,進行星際移民。然而,作者大劉劍走偏鋒,堵死了這條看起來最能行得通的路,原因也很簡單——人類尚不知道哪裏有可供直接移民居住的行星,如果沒有已知合適的選擇,人類最終會迷失於茫茫太空;即使找到了可供移民的行星,人類將面臨“誰走誰留”的終極倫理問題(在短時間內不可能帶走所有人);技術上無法逾越的難題是,可長時間運轉的封閉循環生態系統——由於不知道到移民過程需要多久,只有封閉循環生態系統才能保證人類在長期的宇宙航行中存活。其中最後一點也是我們現實世界面臨的技術難題,各國都有相應的各種實驗(包括中國),但是這些實驗性的封閉循環生態系統最終都會發生不可逆的惡性變換,變得不適宜人類生存。既然大規模星際移民這條路走不通,作者大劉就腦洞大開,給小説中的世界提供了另一條令人無比震驚的自救方法——直接將地球當成宇宙飛船推進到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比鄰星(距離約為四光年)。

人類採用這個自救方法的理由簡單到讓人無法拒絕——人類熟悉的環境,完整的生態系統,實施得當的話幾乎所有人都有生存的機會。在小説中,這個自救方法依賴於虛構的“重元素聚變”技術,即利用普通的石頭作為燃料,建起上萬台高達上萬米的“地球發動機”,作為地球這個超級宇宙飛船的引擎。以此,人來將逃亡過程分為五步,分別是剎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i(加速),流浪時代ii(減速),和新太陽時代。顧名思義,剎車時代即位使地球停止自轉,以便地球發動機更好地加速地球——這一過程用了42年。逃逸時代,利用“地球發動機”給地球加速,不斷抬高遠日點,以達到逃離太陽所需的第二宇宙速度——這一過程地球需要繞轉太陽15圈。流浪時代i,地球瘋狂加速逃離太陽系;流浪時代ii,地球減速進入比鄰星軌道;新太陽時代,人類將在地球上沐浴着新太陽的光和熱繼續延續文明的發展。整個逃亡計劃將歷時約2500年,100代人。

故事的主人公出生於剎車時代結束的時候——此時的地球已經沒有了晝夜和四季的交替。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拉開帷幕,以主人公視角進入細節刻畫。首先,通過主人公遊覽地球,給讀者展現了冰凍海洋,與我們所知非常不同的日出和黃昏,地球發動機等壯觀的景象。其次,逃逸時代開始時,由於地球發動機使得大氣温度上升到人類無法承受的範圍,且自轉剎車過程也讓地球表面滿目瘡痍,讀後感地面已經不適宜人類生存,於是人類集體住進了地下城市。再者,主人公在地下城的生活展現出了人類在危機時代淡化的家庭觀念和年輕人優先的生存觀念。可以想到,逃逸時代自然不會那麼輕鬆。地殼不穩定導致巖漿迸入地下城,地球加速時穿越位於火星軌道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犧牲部分人從而拯救人類整體似乎總是重大危機中的必然。然而,更可怕的是人心,逃逸時代中每次地球運行到近日點時,人類社會中總會有太陽即將發生“氦閃”的謠言。也正是可怕的人性,主導了故事的結尾處的反轉。在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後,“地球相對於四個世紀前沒有任何變化,過去的四百年不過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陰謀”的傳言傳遍了整個世界。

於是,發生了理所當然的叛亂,無知的民眾攻佔了地球發動機控制中心,處死了地球聯合政府要員和執行地球航行計劃的科學家。然而,科學自有其嚴謹性,正當“勝利後”的人們集體慶祝時,太陽氦閃爆發了!於是,人類繼續執行着已故的科學家們制定的航行計劃,行進在流浪時代。

以上便是《流浪地球》的主要故事情節。我個人最喜歡的就是大劉石破天驚的逃亡之法——將地球作為宇宙飛船,這也是這篇小説最為吸引人之處。大劉為我們構築了一個宏大的科幻框架,基本視角是整個地球,並借用這個故事再次(同《三體》)揭示了人性本源中的惡。此外,我想,大劉更想向讀者展示的是對於星空宇宙和人類命運的思考。放眼人類世界,每個人類個體可能都會以自己是某個團體的一份子而驕傲,或者覺得自己舉足輕重。放眼整個地球,人類整體儼然已經成為了地球的主宰,掌控着這個行星的命運。然而,立足於整個太陽系,地球已經相當渺小,更不用説人類了。即使是在太陽系,人類的命運也承受着相當多的可能威脅,包括小行星撞擊,太陽的不穩定性(太陽輻射和地球臭氧層空洞)等等——這些威脅對於現在的人類,幾乎每一個都是致命的。再放眼到整個直徑10萬光年的銀河系,太陽也只不過是其獵户旋臂中一顆無比普通的恆星。是的,人類真的很渺小——渺小到無法將我們存在的跡象告知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其他生命。我想,大劉的很多科幻小説,包括《流浪地球》,都是在強調這一點,就是我們的渺小。

只有認識到了目前人類的渺小與無力,才能更好地懂得敬畏——敬畏生命,敬畏科學,敬畏宇宙。這種敬畏能成為我們發展科技,探索未知進而突破侷限的動力。正如我們經常所説的仰望星空——看到繁星閃爍的星空,看到璀璨的銀河,無垠的宇宙,反觀自身的渺小。

正如本文開頭所説,我們熟悉的太陽的氦閃遲早會到來。雖然目前最為成功的恆星模型預言這將是幾十億年之後的事情,但是科學自有其獨特性,這也可能是由於人類認知侷限導致的錯誤理論。我個人倒是很好奇,如果《流浪地球》中的太陽氦閃真的發生,人來該何去何從。人類命運變化的影響因素確實是太多了,但是我想,應對所有這些可能發生的鉅變的最好方式便是,認識到人類自身的渺小,懷揣着敬畏之心,努力地探索未知,發展科學技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