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優秀讀後感四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9.82K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中,我們經常會感覺到壓力,然而讀書就是非常好的放鬆方式,那讀書後的讀後感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活着》優秀讀後感四篇,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活着》優秀讀後感四篇

《活着》優秀讀後感

《活着》是一本讀起來讓人感到沉重的小説,那種只有闔上書本才會感到的隱隱不快,並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殘酷性造成的。畢竟,作品中的亡家,喪妻,失女,以及白髮人送黑髮人這樣的故事並不具備轟動性。然而,所有的情緒都在娓娓敍説的過程中悄悄侵入着讀者的思想。

人越懼怕死亡,人就活的越怯懦。

餘華在序中這麼寫,“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職責,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本書是以一個老人的回憶展開的,書中就這樣以平淡的語調地敍述着一個似乎微不足道而又壯烈的故事。主人公叫“福貴”,一個在現代人看來略顯俗氣的名字,但是卻代表了那個年代天下父母親對子女的殷切期望。但什麼是福?什麼是貴?也許他們並不知曉,他們既單純得可愛,也愚昧到可悲。

小説敍述了福貴一生的悲歡,表達了福貴一生的起落盛衰。福貴,年輕時是一個地主少爺,經常在城裏吃喝玩樂,嫖妓、夜以繼日地豪賭並樂此不疲,常常十天半月不回家。然而好景不長,無所顧忌的胡鬧和為所欲為很快讓他付出傾家蕩產、家破人亡的代價——由於半年賒帳的積累,福貴把祖輩留下的家產在一夜之間輸得精光,由遠近聞名的闊少爺變成了一文不名的窮光蛋。所有的風光都如海市蜃樓般轟然倒塌,蕩然無存。他也從此一蹶不振,日子越過越窮苦。父親親手處理掉所有的田產之後,在從老宅遷到茅屋的當天死了。他為病了的娘到城裏買藥時抓壯丁抓走,此後的日子飽嘗顛沛流離、飄無定所之苦。快兩年時,他終於死裏逃生,回到了家,得知母親已病故,女兒鳳霞因為一次高燒,失去了説話的能力。他原以為一家人終於團聚可以過好日子了,誰料,苦難才剛剛開始——唯一的兒子在一次意外的採血事故中被冷漠的醫生奪去了生命;女兒鳳霞終於長大成人還找到了一個疼愛自己的丈夫卻死於了產後的敗血症;妻子家珍也死於軟骨病;女婿二喜死於工地的事故;不僅如此,死神連他年僅7歲的外孫苦根都不肯放過,竟因吃豆子而撐死了!身邊的親人一個一個相繼死去,福貴親手埋葬了自己的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和外孫,親手埋葬了五個自己摯愛的人。

經歷的越多,徹悟的就越深。作者沒有發泄,沒有控訴也沒有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那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完美,而是對一切事物明白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着世界。

“人為什麼而活着?”

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更是一個眾説紛紜而沒有結論的話題,福貴一生的杯具是自身命運與社會變遷的交織,活着,為了什麼,為了這讓人撕心裂肺的痛楚嗎? 不,正是這種痛楚才使活着的感覺更加強烈。期望破碎後的痛楚使下一個期望更加真摯,使得來的幸福更加珍重。人生來就註定要伴隨悲傷,正是悲傷使我們更清醒地活着。如餘華自己説的一樣:“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這樣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 活着,生命就是一個活着,不談幸福或苦難,生命,只是一個活着的過程。活着吧,活着,生命僅此而已,畢竟,生命還要繼續。

《活着》優秀讀後感

活着?活着為了什麼?

當然,有很多人毫不猶豫的會説活着為了享受眼前美好的生活。

故事中的主人公福貴,是個典型的舊社會敗家子。出生於富貴之家,從小到大不愁吃不愁穿,有個三從四德的妻子,也使他徹底成為了嗜賭成性、沒有理想、沒有責任、沒有煩惱的敗家子。這時的他活着也只是為了享受眼前美好的生活。

當福貴嗜賭成性後,慢慢的他把所有時間、所有的錢、所有的家當都輸光了。一家老小從華麗的大宅搬進了茅屋裏,也因此父親去世了。母親生病倒下,家珍拿出兩塊銀元讓福貴去城裏找郎中治母親的病,可是福貴卻被他黨拉去當壯丁,每天在坑道里聽着槍炮聲,餓着肚子哆嗦過着日子。這時的福貴只想着家人,為了能對家人好而活着,愧疚的活着。

當福貴回到了家,母親已經去世,鳳霞因大病而變得聾啞,兒子不認得自己。但他沒有再幻想榮華富貴,他只是踏實的勞作,肩負起做父親,做丈夫的責任。他活着只為了責任。

可是上天總與福貴開着玩笑,兒子,女兒,妻子,女婿相繼的離他而去。這是福貴的報應嗎?這時的福貴活着又為了什麼?我百思不得其解。

餘華書中寫道:“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福貴只剩孤零零的一個人,但他堅持活着。我慢慢地讀懂了,他在經過了人生百態後,學會了堅持,學會了忍受,為了活着而活着。

上天給予我們生命,同時給予我們苦難與幸福。但,不管怎樣,生命僅僅只是存在的形式,苦難與幸福只是其中的小插曲,為了自己而活着,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

在福貴身上我們看到了舊社會農民的縮影,但將他放大,我們卻是看見了許多農民的辛酸。以《活着》為書名,我想作者是想讓人們記住的不是死亡,而是被它襯托後的生存,是學會了承受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的“活着”。

《活着》優秀讀後感

讀《活着》這本書前,就知道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其實,我也只是需要一個悲傷的理由。但是,讀到有慶死的時候,我真的很傷心。難以置信那個純真的善良的少年,每天不辭幸勞的赤腳在學校和家之間飛奔,只為給兩隻羊喂草,自己吃不飽卻從不忘記給羊兒喂草,他居然因為救人獻血,活活被抽血過度而死!無知又善良的孩子,怎麼不讓人心疼?再也看不到那在鄉間飛奔的身影,怎麼不讓人揪心?中年喪子怎麼能不痛?!可是還是要活着呀!主人公富貴就這樣一個個送走了所有他愛的人,夕陽下,白髮蒼蒼的老人富貴和同樣蒼老的一頭叫做富貴的牛,相依為命,漸行漸遠。

就這樣,薄薄的一本書寫完了名叫富貴的一生,就這樣,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啊~原來人生本就有諸多不容易的事,比起那個時代,生在現在的我們已經是該感恩了。一個人的一生之中,本就有許多起起落落,而每個人的人生中,本就有命數的差別。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其實用不着去羨慕別人,那些在你眼裏成功的人,背後付出的血淚是難以想象的。

剛剛踏入社會的我,對於社會,人性,人生,真的是所知甚少。找工作中各種揪心,傷痛,迷惘。我害怕自己的一生會一事無成,害怕這個社會連一次機會都不肯給我,我也懷疑過,本科生真的就那麼一無是處嗎?我甚至都想要放棄,因為當初的躊躇滿志已經消磨殆盡了,我看不到希望了,因為我還是覺得自己不該是一無是處的。

可是,我的人生其實才剛剛開始啊!只要努力還是有可能改變的吧!富貴年輕的時候揮霍,雖然以後也艱辛,但是至少充實,那樣接二連三的打擊,他還是活着。史鐵生説,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是啊,時候到了自然會發生。為什麼要去考慮那些呢?為什麼一點點挫折就想放棄了呢?現在是迷惘,是憂慮,最難過的是空虛,是沒能替父母分擔讓父母失望,是當初的自信只換來如今的失落,是怨恨太過學生氣的自己處事太不圓滑……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很快改變這近況,我只是想活着就要不停努力,努力就會有希望的吧,我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做呀!

《活着》優秀讀後感

如果我們有更多選擇,就不會有這麼多咄咄逼人的慾望。可是我們只能沿着這條狹窄的小道,麻木地走過去。不得不説,這也是一種可悲。

我也懂得做人應當進取樂觀的處世至理,讀餘華的小説《活着》,我的人生觀卻沒有異常大的改變。要説收穫,則無非是在感歎之餘,再一次被提醒:人應當知足。

我認為之所以有一部分人像我一樣沒事胡思亂想,無非是因為人的軟弱,因為人的不懂得知足,總是想要得更多。

《聖經》中提到:天然人的生命是十分軟弱的,人的體內人的成分使人易怒,衝動,不能自制。這一點我是相信的。人的軟弱,使人應對困境時往往無力支撐自我走向新生,使自我陷於泥潭而不能自拔,使自我明知善惡卻無膽反抗。人若敢地在黑暗的曠野獨自唱着歌走路,在烈日炙烤的峭壁無聲地攀爬,在無橋無船甚至無人的野渡泅過冰冷的河面,充分顯示自我的勇氣與智慧,那麼在現實的世界裏,人的日子會有更合理的安排。

但同時,人又不懂知足。追求太多總是難以得到滿足的。未經滄桑的人總是容易在現實的捆綁中藉着心靈的不滿足幻想着換個環境,一味認為物質的困境使自我忙於無意義的奔波,無暇顧及精神享受。於是,在不如意的現實邊緣,痛苦地理解一襲又襲虛無的衝擊。卻不曾想到,若真有一天,你活在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中,過着看人臉色甚至隨時可能遭人毒打,隨時可能朝不夕保的日子,你還會為以往的生活盡不如意嗎或許那時,更多的便只剩下懊惱和追悔了吧。

生活從來都不容易。讀了《活着》,我想,理解現實,努力成長,好好活着,活着,活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