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關於《雷雨》的讀後感範文示例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09W

《雷雨》這本書可以讓我們學會用科學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變得不再盲目性解決問題,你還在苦惱相關的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最新關於《雷雨》的讀後感範文示例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最新關於《雷雨》的讀後感範文示例三篇
《雷雨》的讀後感 篇1

在三十年時間長河的流逝中,新舊思想碰撞出激烈的火花,一個新舊性質的家族在這炫麗的撞擊中走向泯滅。這是一個註定的悲劇,一個徹頭徹尾底的悲劇,更是一個時代的悲劇。這本由曹禺所寫的《雷雨》便是向我們展示了這樣的悲劇。它讓我們在悲中反思,在悲中覺醒。

故事的核心人物周樸園出身地主家庭,但接受了新式教育。他是一個矛盾的人物,他曾與婢女侍萍熱戀並育有一子,可卻最終拋棄了侍萍,娶了一個門當户對的大家小姐,侍萍也被迫跳江,生死不明。難道他不愛侍萍嗎?他以"萍"字為兒子取名證明他的確是愛過的,只是他的愛無法讓他從封建泥潭裏掙脱出來,無法使他看破這金錢利益下的種種誘惑。是的,他沉淪了,徹底地成為一個一味剝削下層人民的資本家。為了賺錢,他視人命如草芥,以犧牲工人的生命來獲取利益。那個時代,那個混亂的時代讓他放棄了愛,更放棄了人性,這是一種莫大的悲哀。

而周樸園的長子周萍與繼母蘩漪相戀,因為這段不倫的關係,他苦悶,他彷徨。最終,他選擇放棄了這段感情,並與婢女四鳳相愛,可當四鳳是他同母異父的妹妹的身份大白時,一切甜蜜的外表之下是罪惡的深淵,讓他失去了光明,永淪黑暗,並選擇了以死亡來尋找救贖,祭奠他的愛與罪。這個殘酷的悲劇恰恰是上一輩所釀造的,而那個黑暗的時代就是這一切悲劇的根源,周萍的悲劇只是當時千萬悲劇中被今日之人所窺見的其中一個罷了。

而蘩漪是封建大家族觀念下的犧牲品。她漂亮、年輕、聰慧,但她卻沒有生機,如同一具木偶。她渴望衝破條條框框的約束,渴望得到屬於一個人的自由,但她終生都只是華麗棺材裏的死人罷了,擁有的只是肉卻失去了靈。她所珍視的一切,她的愛人和她的兒子全都埋藏在那個雷雨天的夜晚,在痛苦之中她瘋了。

這場雷雨,驚醒的不應僅是那一代人,那個腐朽的舊社會,更應驚醒當代中國青年,驚醒今天乃至未來的社會。今天的我們更應努力警醒自我,讓這個悲劇只是過去的悲劇,而絕不會是以後的悲劇。我們要盡吾輩之力,造就一個光明且繁榮的新時代,讓國人有靈,讓國家有明。

《雷雨》的讀後感 篇2

聽説《雷雨》改編為芭蕾舞劇,人們不無耽心:那麼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盤根錯節的故事線索、人木三分的深刻主題,舞蹈跳的出來嗎?

最近,記者在上海戲劇節上看了上海芭蕾舞團的演出,心裏的石頭落了地。編導大膽的構思、舞蹈家的出色表演,象一杯醇酒,陶醉了全場觀眾。看過話劇的説“忠實原著”;沒讀過原作的稱讚“這個芭蕾有戲,讓人進戲”,外賓們反映“完全看得懂,舞蹈語彙很美”;話劇原作者曹禺高興地説:“很成功,體現了原作的主題!”……

舞劇《雷雨》中只有周、魯兩家的八個角色不但沒有為了“羣舞”而增加幾個丫環,甚至刪去了話劇中的幾名僕人。一個大型舞劇完全不用羣舞,在芭蕾史上開了一個先例。全劇幾乎全部由獨舞、雙人舞組成,一但沒有一段是重樣的。繁漪、周萍之舞纏綿,四鳳、周萍之舞輕盈,四鳳、周衝之舞活潑。……編導給每個人物都賦予了個性鮮明的舞蹈語彙和音樂形象:繁漪的激烈追求,魯大海的雄健剛強,周樸園的色厲內荏。而魯侍萍,除了深沉樸素的舞步外,她的音樂中還揉進了無錫小調。

這種處理,編導胡蓉蓉稱之為“舞蹈結構戲劇化,戲劇處理舞蹈化”。她説:“芭蕾也要打破程式。”因此,她們沒有在舞蹈動作中追求那些脱離劇情的技巧展覽,而是抓住每一角色的性格特徵,凝鍊為舞蹈語言;按照情節的發展設計舞蹈。演員們感到“很順”。扮演繁漪的石鐘琴每次排練後都要沉默很久,才能從人物的感情中慢慢走出。這種與人物息息相通的自我感覺,在技巧性很強的芭蕾中,過去是不多見的。

考慮舞劇特點,編導對原劇結構作了剪裁:話劇一、二幕合成一幕。並增加了繁漪、周萍愛情的序幕,把“母子鬧鬼”形象地展現出來,埋下暗線。同時,又增加了周樸園與侍萍離散的回憶場面,為全劇定下了悲劇基調。戲結束時,編導又用幾組塑象表現了人物的結局:四鳳、周衝慘死,周萍自殺,周樸園、繁漪痴呆……,這個畫面,如同一部濃縮的《雷雨》。而在這幾組造型之間,魯大海攙扶魯媽,迎着光明,緩步走來。觀眾反映:“這個尾聲很解氣。”

參加《雷雨》演出的有觀眾熟悉的著名演員石鐘琴、茅惠芳(飾侍萍)、錢永康(飾周樸園),也有相當年輕的芭蕾新秀。繁漪的另一個飾演者杜紅玲只有23歲,刻劃人物準確深刻。她用狂熱的舞蹈,層次分明地揭示出角色的渴求到絕望。手中的扇子、紗巾運用十分得當,增加了造型美感,又不失生活根據。

扮演四鳳的任齊風曾在世界芭蕾比賽中獲獎,年僅18歲。單足旋轉等高難動作在她做來,卻總給人以明快.輕捷的印象。周萍(楊新華飾)託舉中,她每次變身,都在空中出現一個新的優美造型,,與後來對雷起誓的悲愴跪步,形成強烈對比。最後真相大白時,是一段七人組舞:周樸園在中央旋轉,其他人圍着他追逐一每個人情緒、舞蹈都不相同,把劇情推向高峯。編導之一楊曉敏説:“芭蕾不能説話,但長於表達最強烈的感情。”組舞的悲劇效果,甚至超過話劇演出。

胡蓉蓉是老一輩舞蹈藝術家,楊曉敏、林心閣等都是年輕的演員。她們選擇《雷雨》作為芭蕾改編我國現代文學名著的第一次嘗試,困難極大。但她們考慮到:《雷雨》為觀眾熟悉,劇本精彩,人物性格鮮明,衝突激烈,正是芭蕾用武的寶地。有人問:為什麼專挑這個難題做?她們的回答是:“為創作中國氣派的芭蕾舞鋪路!”她們還説:“我們理解的民族化,不一定光是扭秧歌,而是表現中國題材、中國人的思想感情,為中國觀眾所喜聞樂見。”《雷雨》確實是我們中國的芭蕾!

《雷雨》的讀後感 篇3

我想周樸園對魯侍萍沒有感情。當年為了娶一位有錢有門第的小姐周樸園明知魯侍萍不可能在呆在周家卻沒有説一句話。如果説當時的周樸園迫於家庭的壓力和封建制度的壓力二無可奈何,不得不幹魯侍萍離開,那麼三十年後的周樸園更加印證了他對魯侍萍沒有半分真情實意。

在他認出魯侍萍之前,魯侍萍問他説:“姥爺願意幫幫他麼?”周樸園只是説“讓我想一想”。如果他真的對魯侍萍有感情,怎麼會在聽了侍萍的悲慘遭遇之後只是淡淡的説想一想?如果他真的對侍萍心存懷念和愧疚,難道不應該萬分欣喜、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看侍萍麼?如果説這還是周樸園的剋制和隱忍,那在他認出魯侍萍的時候,全無久別重逢後的喜悦甚至仔細端詳侍萍這樣本能的動作都沒有。有的只是戒備,只是一句嚴厲的質問,也許他那一刻顧念的只是自己的名聲和利益。做到如此絕情還能説周樸園是在剋制自己嗎?如果他對侍萍還有感情,為什麼他連三十年前的死都不願侍萍提?。我想這並不是他對侍萍心有愧疚,而是他急於抹去自己年少輕狂時留下的污點。後來他居然急於打發侍萍離開。“以後魯家的人永遠不許到周家來。”這表現出他急於撇清和侍萍的關係。到最後他也可笑地想用錢解決他們之間恩怨。這些都可以看出他對侍萍沒有半分真情實意。

當然,不可否認,周樸園的確在懷念着。

他留着侍萍的相片、她喜歡的傢俱,還保留着她的生活習慣。堅持了三十年實屬不易。這一切似乎在無言的告訴所有人周樸園還在還念着魯侍萍,似乎還在證實着周樸園對她念念不忘。但我覺得這更像是周樸園在懷戀自己未能得到的東西,這更像是周樸園貪戀的表現。人總在覬覦。心理學上有一種“契可尼效應”——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覺得好。這種效應放在周樸園身上何嘗不是一樣。他懷戀的只是他無法再得到的,只是他和她無疾而終的愛情。所以所有的人都以為周樸園對魯侍萍還有感情,也許周樸園自己也這樣以為。其實魯侍萍只是他這種未得到的貪戀的寄託。

可能三十年前他對她的確是真情實意,但他可能為這愛活一瞬,絕不可能是一生。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畢竟,人首先要愛自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