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記讀後感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68W

讀書對每個人來説都是非常重要的,讀後感也是在讀完書的基礎上寫成的,完成一篇讀後感能夠加深大家對書上事情的分析,大家應該都有寫讀後感的經歷吧,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老子記讀後感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老子記讀後感5篇

老子記讀後感篇1

單位裏發了幾本書讓充實職工書屋,在其中發現了這本南懷瑾先生的《老子他説》,覺得應該不錯,就先睹為快吧。

知道南懷瑾先生是從讀者等雜誌上經常看到南師的雋永文章,但對於南老先生了解甚少;知道《老子》也只知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麼幾個字,是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本想是通過這本《老子他説》,通過南懷瑾對《道德經》的解讀給自己補補課,但一讀才知,書選的高了,好比是國小生選了一本高數——對於自己這種文史知識欠缺的人來説,南老先生所列舉的好多的歷史典故和內容都不知道,不瞭解,導致看起來有些的吃力,甚至於有幾次都不想繼續看下去了。但是為了給孩子做個榜樣,也對加入家長讀書羣有個負責任的交代,每天躺在牀上,還是要讀上幾頁的《老子他説》,就這樣堅持着,把書看完了。就是讀完了,也是淺嘗輒止,僅僅看了點點的皮毛,其博大精深的內涵遠沒有參透。就連這本書的名字《老子他説》,我的理解是“老子——他——説”就是關於老子的其他的説法。但孩子一看到這本書名就脱口而出“老子他——説”,那就是老子説的了?到底該怎樣斷句和理解,自己也弄不明白。應該請教一下劉老師和羣友了。

?老子》或者説《道德經》只有五千多字,洋洋灑灑,信手拈來,道的真相自在其中,而其綜羅百代,廣博精微。南懷瑾先生通過細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發現並告訴了我們一個祕密:每一個朝代在鼎盛時期都是“內用黃老,外示儒術”。也就是對內的領導思想是黃帝、老子之學,就是道家思想,對外則標榜孔孟的思想、儒家的學説。而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一個不變的法則,每當時代變亂到極點,出來“撥亂反正”的人物都是道家人物,而他們都有一貫的作風“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我的淺薄的歷史知識中,姜子牙和范蠡就是這樣完全做到了這個“天之道”,得以收穫不錯的下場和結局,而只是“功成、名遂”而沒有及時“身退”者,多數沒有美滿的結局。

南懷瑾先生説起這些帝王將相、朝代更替的歷史真是旁徵博引,如數家珍,引經據典,但是看的我眼花繚亂,如墜霧裏,當真驗證了一句話:沒文化,真可怕!

看不懂大是大非,就在小事情上有所得吧。其實南懷瑾先生也在書中告訴了我們一些老子關於做人處事的態度,相對來説較為通俗易懂,讀後也對自己的一些經歷有了些釋然。

老子説,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當初孩子練習乒乓球,教練一開始就説過孩子協調能力不是特別好,自己也就是本着讓孩子強身健體的目的,所有根本沒有對孩子的比賽成績有什麼指望。但是在一次隊內比賽中,孩子竟然打了第二名的好成績!讀後感孩子非常高興,我自己也高興的跳起來!我想這就是“窪則盈”吧。不要有過高的要求和目標,人生或許會過得更加恬靜舒適從容。而“曲則全”,南老先生給我們講了一個小故事。説是漢武帝的奶媽犯了錯誤,漢武帝準備把他“法辦”,奶媽求救於東方朔,諳熟黃老之道的東方朔告訴奶媽“而必望濟者,將去時,但當屢顧帝,慎勿言此,或可萬一冀耳”。等到皇帝真的要把奶媽治罪時,奶媽按照東方朔的吩咐,走一步回頭看看皇帝,鼻涕眼淚直流,一句話也不説。東方朔在一旁推波助瀾:這個老太婆還不快滾,皇帝已經長大了,還要靠你餵奶吃嗎?漢武帝聽了反倒覺得很難過,想起自己小時候和奶媽的感情,就把她放了。試想如果老太太哭天抹淚的叫喊:我是你的奶媽啊,你可是吃我的奶長大的啊,等等,反而會惹怒皇帝,招來更大的麻煩。這是“曲則全”的小故事,小應用,同樣適用在我們的生活中。

磕磕絆絆的把書讀完,想想人家南懷瑾先生怎麼就那麼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啊,説起這些道、這些歷史就和我們説起自己的親戚朋友一樣信手拈來,跟老先生相比,真的是“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下月個選書,還是選一本入門級的啊。

老子記讀後感篇2

也許現在讀這些書的人很少是自願的,包括我剛開始也是這樣,我之所以會選擇《智慧的老子》這本書,一個原因是我這個學期選修了《讀老子》這門課,清風老師講得非常好,所以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再之,《讀老子》這門課只能選修半個學期,所以老師也沒辦法把所以的內容傳授給我們,由於讀了一部分,我深知老子思想的重要性,所以我毅然而然的去圖書館找了這本書,迫切地想要把老子的思想了解。

先讓我介紹一下本書的作者。《智慧的老子》一書的作者是湖北枝江張起鈞,他1916年生於北平,畢業於北京大學政治系。曾前往美國華盛頓、夏威夷、南伊利諾各大學講學,是國際馳名之老子哲學專家。

老子,原名李耳字伯陽,河南周口鹿邑人,是我國古代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道教的道祖,是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來自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的思想從古自今都一直存在,一直影響着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我們後代的影響實在深遠,這是不可否認的。

老子《道德經》一書不過五千字,卻涵蓋了宇宙人生,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在作者的眼中,老子是智慧的,其用智慧二字足以彰顯老子《道德經》之精妙絕倫。

我記憶最深的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無中生有,老子説的非常的巧妙,“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還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和“天下萬物生育有,有生於無”老子認為,天下的萬事萬物原來都是沒有名字的,正因為沒有名字,所以才出現了名字,還有,一個房子正是因為是空的,才發揮了它是一個房子的作用,才可以住人,才可以存放東西,如果它是實心的,是結實的,那根本發揮不了它的用處……這一字一句都是那麼的生動,一句一解都是那麼的精闢!

第二個就是老子的以柔克剛,老子説在我們的身體上,牙齒最硬,可謂“剛”而舌頭則是“柔”者。但是,等人的年紀大了,牙齒都脱落了,而舌頭完好,這是為什麼呢?大樹比小草堅強得多,但是,但颱風來時,大樹經常被連根拔起,而小草全然無恙;風無形無體,卻能拔屋倒樹;水可方可圓,可謂至“柔”卻能懷山襄陵。這不是説明了剛強的未必是強,柔弱的才是真正的強嗎?

最後一個就是心中無岸,所到皆岸。這裏的岸,本人理解為目的地。心中沒有目的地,但所到的每一處地方都是目的地。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都提倡要有目標。包括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有目標就會有慾望。人在滿足不了自己慾望的時候,就難免會失望,失落,給自己帶來煩惱。而當人實現了自己的目標的時候,他的慾望就會得到滿足嗎?也許這會暫時地滿足他目前的慾望。但在這之後,他會有更大的目標,更大的慾望。人的慾望是滿足不了的。而《智慧的老子》所説的心中無岸,所到皆岸。在我看來,為人的目的性不要那麼強,只要你帶着平常心,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那樣你獲得的每一個成就,無論大小,都會給你帶來快樂。這樣的你在工作中也是在享受,你不必時時被目標壓着。但是,生活總有那麼多的無奈,以至於我們被壓得喘不過氣來,所以也就迫使我們走向了極端。這些都是值得我們運用作者在《智慧的老子》中的精闢見解來理解,都是值得我們靜下心來思考的。

?道德經》一書帶給我們的哲理和啟發實在是太多太多,這不是我們一朝一夕就能領悟和接受的,這需要我們慢慢去品味,慢慢去體會,等我們真正領悟到了其中的奧妙,那麼我覺得我們的人生也就不會有雨天了!面對錯綜複雜、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讀讀《老子》能讓自己保持清醒的頭腦,把握機會,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老子記讀後感篇3

老子,道家思想的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傳説老子騎青牛西出函谷關隱世時,被守關官員攔住,老子於是連夜寫就五千言,成了《道德經》,開創了道家學派。

儒家是以人為本,參透了人性,認為人的價值實現在於進入人類社會,實踐人與人之間適當關係。"天人合德",向善,擇善到至善,尊重幫助別人,讓人類社會可以永續發展,強調以政治或教育手段來改革社會。強調論理,重視道德修養,強調社會擔當,齊家,治國,平天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有"捨我其誰"的偉大胸懷。

道家顯然目光要比儒家高許多,儒家最主存在是"天","天之未喪斯文也","天將降大任"。道家認為宇宙最後要源是"道"。"道"孕育萬物,是一切的起始與歸宿。而"天"與"地"則主要指自然界。老子強調"孜慮極,守靜篤",人要與道合一,成為有道者行道者,因為道存在於萬物,卻又超越萬物,"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去悟道,顯然,如果人覺悟了"道",人的生命境界會更上一層樓。

做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大支柱,儒家強調人的社會屬性,是人的立身之本,而道家強調人的智慧的覺悟,提高人的思想境界,提升人的智慧。

説實話,讀《道德經》,對"道"的理解,我還是一知半解。"道,可道,非常道."就能把我搞暈,真是"玄之又玄"呀。好在傅佩榮先生給我們深入淺出,又結合東西方哲學解釋了"道"。這樣才略悟一二。

"道"是什麼?道是宇宙萬物變化的根源,宇宙萬物會消失,道卻永遠存在。"有物混生,先天地生",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充分體現了古人至高的哲學智慧。所以傅佩榮先生説,如果站在"道"的高度,人的生命只有一個月的,就是活着的時候,好好珍惜生命,開發智慧潛能,覺悟什麼是"道",覺悟到生命是有一個根源和基礎,應該"與道合一",我們的生命就像一滴水融進大海,永遠不會乾涸。我們應學道家從"道"的角度看待宇宙人生。人生的痛苦在於執着,一定要怎麼樣怎麼樣。"道"是整體,以整體來看,人世間的各種遭遇,都不應該執着,儘量順其自然地生活,不要以自我為中心,心胸開闊,痛苦和煩惱自然會減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智慧博大精深,讓我們認真參悟,掌握道家思想的核心,邁向人類智慧的最高境界吧。國學精髓慢慢品味。

老子記讀後感篇4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儒、釋、道文化更是傳承千年,堪稱中華民族思想之結晶,而《道德經》一書便是道家文化的集中總結。

?道德經》又名《老子》,是老子西出函谷關時所作。全篇5000餘言,分為道篇和德篇,其中的好多話語早已廣為人知。

在此,我想強調一點:知識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深越好,而是要與駕御知識的潛力相匹配。説實話,我真的不敢對《道德經》妄加評論,只是喜歡讀、喜歡抄、喜歡背。下面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在讀完《道德經》後的一些感受,望與君共勉!

“道可道,十分道”。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句話,這是《道德經》開篇的一句話,似乎老子什麼也不想説了,因為能夠説出來的道不是恆常大道。是呀!語言在描述很多高深事物的時候總顯得捉襟見肘,而老子開篇就告訴我們:不要侷限於文字和語言。正如佛語所言:教外別物,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老子在文中幾次提到了“嬰兒”,比如:“為天下奚,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老子告訴我們要學習嬰兒,而好多人卻不願意向比自己資歷低的人學習,其實這是對資源的一大浪費。嬰兒不會有任何的定勢,所以什麼東西都學得最快。學外語的最快方式就是模仿,而嬰兒恰恰就是這樣做的;我們平時總是説“空杯心態”,而這恰恰又被嬰兒做到了。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好多的時候,我感覺老子的智慧與常人的思維是相悖逆的,但細細品味,卻藴藏着深厚的哲理。我們常説:做人要能屈能伸,韓信做到了。只有每一天把自己放得很低,才能夠學到東西。這就如佛語所言:空才能有,放下才能承擔。好多的時候,我們無法做出選取,因為能夠選取的太多,就像電視的頻道太多了,以至於我們很少能完整地看完一個節目。選取太多往往會使人迷惑,以至最後一事無成。太多的時候後,我們需要有項羽那種破釜沉舟的勇氣,其實人生就如白駒過隙,少一些選取往往是件好事。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道德經》中幾次説到水,比如“上善若水”、“天下莫柔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水乃生命之源,造福萬物卻不求回報。“水滴石穿”的智慧讓我們明白何為“柔弱勝剛強”。水本無形,但把水放到什麼容器,它就會變成什麼形狀,所以水的無形是至形,李小龍截拳道中的“以無法勝有法,以無限勝有限”正好與此殊途同歸。所以老子告訴我們要學習水的智慧。

一句“自知者智,自勝者強”藴含了無盡的深意。《孫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人貴有自知之明,而事實卻是:太多的人螳臂當車或是妄自菲薄,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所扮演的主角恰恰就是自己最厭惡的那個人!所以每一天都要不斷的戰勝自己,超越自己,正如《易經》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最大的敵人就是我們自己,所以真正的強者是戰勝自己的人。

讀書之中充滿了樂趣,而讀《道德經》這本充滿哲理的書更是樂趣無窮。古人云:“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等身之書,可抵百萬雄師”,而我覺得,讀書要有選取性,同時要能夠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問題,學會感同身受。另外最重要的一點是:使用知識的主體是人,因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最後我想説的是:讀書是一種交流,讀書是一種享受,讀書是一種生活方式。

老子記讀後感篇5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老子》第八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閒,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老子《老子》第四十一章

水是天下之至陰至柔,南懷瑾先生在書中便已用淺顯的語言解析:“水沒有骨頭的,如果把它擋住,它只有轉彎過去;如果築一道堤防,水則一聲不響慢慢等,等到水漲滿了,又從堤防上滿出去了。”水又是天下之至淨至剛,水性至潔,雖能藏污納垢,但其本質卻是水淨沙明,不為外界所污染。

我喜歡水,上善若水。水有它本性中的純潔,只要它能做的,它都會以污染自己為代價,毫不吝嗇的幫助人類。人應該大度的像水一樣,如是書中所説:“一個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無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樣至柔之中的至剛、至淨、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我喜歡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水善於滋養萬物,而與世無爭,處在眾人厭惡之處。貢獻雖大,但並不張揚,所處位置自然不引人注目,卻依舊保持着善的本性。這種品質自然最接近於老子所説的“道”。“道”博大精深,自然不能一下全都領悟,老子便給出了水這一個參照物。水可以任勞任怨,忍辱負重,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所以“故幾於道”。就像老子自己主張的一樣,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

我喜歡水,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善於自處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善於容納百川的深沉淵默,心善淵;行為修到同水一樣助長萬物的生命,與善人……”。水的一切優點,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則,與物無爭,便永遠安然處順。同時具備固然不容易,但至少要學會其中的一個,才能會處事。

我喜歡水,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水滴石穿,無論多堅強的人也對誰無可奈何,石頭都可以軟化。水平常默默無聞,但在人們不注意的時候便有了大作為,並且“馳騁天下之至堅”。

我喜歡水,無有入無閒。水可以穿越縫隙,前面擋住了路,便會自己找路,發揮更大的能量探求自己的方向。故而在生活中,遇到難處,越想走捷徑,找突破,可能離出口越遠,還不如冷靜下來,重新想想。所以老子説“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無為,或許是最大的作為。

我喜歡水,汪洋大海,幻化為雨為雪,抑或變為蒼茫之霧,又或凝望冰晶,都不失為水的本性,依然潔淨。或小溪,或江河,或大海;或平靜,或波動,或驚駭,至陰至柔,抑或至陽至剛,無論怎樣變化,無論身處何地,它,不曾改變。若都能像水一樣保持本心,便可以不為世事變幻所動搖了。

我喜歡水,水不僅具有博大的胸懷,亦有可以毀滅世界的能量,這便要看人類如何利用水,稍有不慎,就會變成當年大禹所治的水,但只要給它通路,便有變回祥和的神態。

水,以至柔馳騁至剛,以無為治理有為。從某種程度上,水即為“道”。老子崇尚的清淨無為,水有;功成名遂身退,水亦有。當手指尖觸碰到水,清靜通徹心底。

回味,淨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