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的書籍讀後感模板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6.44K

讀後感有助於讀者深入思考文學作品中情感的複雜性和多樣性,寫讀後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題和背後的哲學思考,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春的書籍讀後感模板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春的書籍讀後感模板6篇

春的書籍讀後感篇1

暑假中,我讀了不少的課外書。你想知道嗎?如果你想知道,那~就接着往下看吧!很精彩哦。

我讀了《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水滸傳》、《童年》 下面就讓我給你講講我讀完格林童話的感受吧!仔細聽。 《格林童話中》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灰姑娘》。灰姑娘本來有一個完整的家庭,可她的母親很快就死了,她的爸爸又給她找了一個後母。後母和她的女兒對灰姑娘一點也不好,把她當成一個奴人一般,老是讓她做很多的事情。而灰姑娘對待她的後母和她的女兒卻還是很好《格林童話》讀書筆記3篇《格林童話》讀書筆記3篇。這篇童話告訴我們一個做人的基本道理:我們一定要珍惜自己的愛心,不要管別人怎樣對待我們,不管有多麼的艱難我們都要堅持。《格林童話》這本書是由雅可布.格林和他的弟弟威廉.格林合寫的,你們可能以為他們只寫童話,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他們研究範圍涉及到語言學、哲學、文藝學等諸多領域。

首先,格林童話充滿了浪漫詩意的想象。比如,月亮可以一小塊一小塊地被剪下來;一睡就是一百年;胖僕人能一口將大海的水喝乾其次,這些童話充滿了耐人尋味的温馨。因為格林兄弟早年喪父,青年喪母,兄弟倆人相依為命,共同經受了人世間的憂患困苦,因而更加懂得人間的温情,如《三兄弟》最後,也是格林童話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讚美勇敢、機智的人物,善與惡,美與醜的對比,宣揚善良必將戰勝邪惡的主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灰姑娘》和《白雪公主》。

這些精彩的童話故事確實告訴了我們很多道理。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格林兄弟能寫出這麼多,這麼好膾炙人口,流芳白世的作品,真讓人敬佩呀!

我不是一個愛讀書的人,但這次的 快樂假期,輕鬆閲讀 活動真的讓我獲益匪淺。那天,媽媽説買一本《格林童話》給弟弟看,另外也順便讓我 交交差誰曉得,我一翻那書就愛不釋卷了。

在這本書裏,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有靈性的。森林、原野、草地和花木都富於詩的意趣: 太陽、月亮和星星,全都是通人性的,很親切,能給孩子以美好的禮物 羣山間有人們在幹活兒,江湖裏有美人魚在那裏昏昏欲睡。各種各樣的鳥兒、植物、石頭全會説話,會表達感情 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是金子做的,並且都鑲嵌着鑽石

書中充滿了奇特的想象、異想天開的事物,所有的人物、動物、植物和物件都具有一種勃勃的生命力,在一種充滿人性智慧和奇思妙想的糅合中組成了一個通向無限的想象世界。

讀着,讀着 我覺得書中的世界是多少美好,以後我也要多閲讀,增長知識,感受讀書的快樂。感謝《格林童話》!

春的書籍讀後感篇2

又到南丁格爾評獎的年度,評獎不是為了獎而獎,而是為了紀念為國際護理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南丁格爾女士。值此之際,再次拿起南丁格爾所著的《護理札記》。

從自身作為護理畢業來説,對南丁格爾是再熟悉不過的了,她也稱為"提燈女神",通過卓有成效的護理,讓戰場上的死亡率從不可能存活的死亡率,變為不在可能死亡的希望,她讓所有護理業界及國際社會敬仰。

我想,《護理札記》的"札"有時候可以通讀為"雜",是個人生活工作中,點點滴滴的感觸與記錄。只不過"札"更傾向於整理、修訂,進行歸類。通讀全文,我的印象是這是一篇護士在工作中,審慎入微的觀察,反覆推敲,用通俗的語言和事例給後人學習的記敍文材。通讀第二遍後,我重點看了最後的結論部分,看似通俗易懂的札記,卻閃耀着南丁格爾夫人思維縝密,關愛患者的光芒。

其中,有許多我很喜歡的話語,願摘錄一二與大家共勉。

"進入病房的時候,不要猶豫和拖沓,離開的時候也要乾脆。你的行動和語言都要簡短有力,而且要顯示出你的決斷,這對病人來説都是非常必要的。在病房不要匆匆忙忙這一點同樣重要。完全把握好你自己將會使你不會做錯事情,不會猶豫徘徊,也不會匆匆忙忙"這教育了我儘管自己工作不久,但至少心理和行動上要表現的沉穩,熟練,以至於不會讓病人不信任自己,順利的完成好自己的工作。

南丁格爾夫人提到的對病房顏色的選擇,環境佈局,物品形狀,室內擺放等都有個人的見解。我很感性趣,因為這也是一種設計的需要。符合護理藝術的展現。因為病人非常希望能夠看到"窗外"。如果醫院的負責人和醫護人員不在病牀邊上提供某種"景緻"的話,他們簡直太無知,太愚蠢了,就像他們讓一所醫院連廚房也沒有一樣不可饒恕。看我們現在病房走廊文化與室內畫冊的美麗擺設,證明了我們正積極的補充了這一點。

人們通常認為醫治是一個修復過程。其實不然,醫生只能起到外科手術的作用,是對四肢或者對器官做手術而已。他只是清除對健康的恢復起阻礙作用的東西,本身並不起癒合的作用,自然的機理才是我們痊癒的真正原因。護士要做的事情,就是讓病人的環境能夠使病人的生理機能處於最佳的狀態之中。所以,我們永遠杜絕主觀的想法,多看看檢查報告和問問管理病人的長期醫生,設身處地的為患者着想,熱情的為患者服務。

相比較宂長的敍述記錄心得體會,我更傾向看結論。因為護理札記並不是護士的工作手冊,誠實的認為護理的技巧是不可能通過讀任何書籍就可以掌握的。全部的技巧只能夠在醫院的病房中摸索出來。觀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出現突發事件的時候,還要加一句,要注意物歸原位。你不知道哪一天會突然遇到什麼情況,馬上需要什麼東西,如果平時不把這些東西放在固定的地方,而且你又不記得他們在哪裏的話,我們可能鑄成大錯。

護士工作,勞動強度是很大的,觀察在日常生活中至關重要。我作為一名在基層醫院工作的男護士,對南丁格爾的崇高倍感敬仰,白衣們,願我們帶着一顆純潔樸實的心,去完成上帝交給你的工作吧。

春的書籍讀後感篇3

在看過《你為誰工作》這本書後,我感覺對自己的啟發很大,讓我能更加輕鬆、愉快、充實的去面對工作,也願意跟大家分享一些體會。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一個故事,一個上了年紀、手藝非常精湛的木匠準備退休了,僱主很感謝他服務多年,問他能不能再建最後一棟房子,木匠答應了。可是,木匠的心思已經不在幹活上了,幹活馬馬虎虎,偷工減料,用劣質的材料隨隨便便地把房子蓋好了。完工以後,僱主拍拍木匠的肩膀,誠懇地説:“房子歸你了,這是我送給你的禮物。”木匠驚呆了,如果他知道他是在為自己建房子,他一定會用最優質的建材、最高明的技術,然而現在呢,卻建成了“豆腐渣般的工程”!可是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

這個故事留給我很深的思考,就像書的標題“你為誰工作?”一個看似很簡單的問題,很少有人去認真思考過,乍一看到這個問題,人們或許會給出冠冕堂皇的答案。其實,我覺得不管你身在何處,你的工作不是為老闆或是領導,工作最終是為了自己,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像那個木匠,如果他知道他是在為自己建房子,他一定會用最優質的建材、最高明的技術,然而結果呢,卻建成了"豆腐渣般的工程"。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那個木匠,每天,我們砌一塊磚,砌一面牆,釘一塊木板,蓋一片瓦,最後,我們發現,我們居然不得不居住在自己建成的房子裏。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會在將來深深地影響到自己的命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幾分耕耘,就有幾分收穫。

認識到我們是在為自己工作,意味着自我負責和自我激勵。一個人只有能夠自己對自己負責,自己激勵自己進步,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不要讓你停留在自己的安適區裏,不再成長和進步,心思沒有放在工作上,只有在領導面前才會裝裝樣子,有些人看上去忙忙碌碌,可是並不是真正地用心,只是用這種忙碌的假象欺騙自己,有些人見了責任就躲,不肯多做一點事,有些人無法面對挑戰,自己給自己設限,認為自己這也做不了,那也做不了,稍微有些難度的工作自己就先打退堂鼓了。沒有付出,當然不會有回報,所以,他們會安慰自己,這樣的生活他們已經很滿意了。不要讓環境牽着你的鼻子走,即使你的環境、你的工作,你的同事有再多再多不令人滿意的地方,你也應該知道,你的所作所為,是為了你自己,而不是為了他們。

責任感是我們戰勝工作中諸多困難的強大精神力量,使我們有勇氣排除萬難,甚至可以把“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完成得相當出色。一個沒有責任感的員工不是一個優秀的員工,每個老闆都很清楚自己需要什麼樣的員工,哪怕你是一名做着最不起眼工作的員工,只要你擔當起了責任,你就是老闆最需要的員工。只有那些承擔責任的人,才有可能被賦予更多的使命,才有資格獲得更大的`榮譽。人可以不偉大,可以清貧,但不可以沒有責任。我想一個沒有責任感的人,是得不到領導、同事和下屬的信任,更得不到重要工作的機會。有了責任感,就會對工作有高要求,努力做到100分這是一個擁有責任心員工最好的表現,失去責任感,即使是做我們最擅長的工作,也會做得一塌糊塗。

態度是一個人內心的一種潛在意志,是個人的能力、意願、想法、感情、價值觀等,在工作中所體現出來的外在表現。在工作之中,我們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態度,有的勤勉進取,有的悠閒自在,有的得過且過。工作態度決定工作成績,不能保證你具有了某種態度就一定能成功,但是成功的人們都有着一些相同的態度。

拒絕學習等於選擇失敗,學習不僅是指一種對新知識、新的書本的學習,而且包括對各種新的經驗、新的觀念的接受。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社會在發展,認得思維也在不斷的變化,如果老是活在以往經驗中,閉門造車,面對新的形勢沒有思想準備,這樣很容易導致出錯,甚至會被社會所淘汰。所以應該時刻懷着一顆求知者的心態,“三人行,必有吾師”,“活到老,學到老”,相信一定會在學習和工作的過程中尋找到並獲得樂趣。

春的書籍讀後感篇4

近日,我報名準備參加教師資格認證考試,以獲取一個高中教師資格證書。其中一門考試科是《教育學》,按照規定不得不購買這門課的複習資料是一本內部編印的《現代教育學》。

客觀地説,這本內部資料除了有一些排版錯誤的毛病外,編者羅列了《教育學》的很多最新研究成果,內容豐富,材料詳略得當,也算是一本編得精緻、實用(針對考試)的當代《教育學》彙編。可我在仔細閲讀之後,心中竟空落落的,是乎沒有一點充實的感覺。書中大量篇幅闡述的這個名詞、那個概念,這個模型、那個學派,這種規律、那種原理,這種意義、那種作用給我的感覺實在是在玩文字遊戲,這些紙上談兵的空頭理論除了增加考試的難度外,對指導一線教師提高教育水平實無裨益。

多年來,我們的教育理論工作者總在忙碌着翻譯國外的最新成果和整理傳統教育的精華,教育理論書籍種類是越來越多,書是越寫越厚。可不知他們思考過沒有,為什麼社會和人民對我們今天的教育滿意度卻越來越低?這難道與教育理論和實踐的脱節沒有關係嗎?難道與政治體制發展滯後和教育發展超前沒有關係嗎?

有人説,人的身上有兩種屬性並存:動物性和社會性,教育的作用就在於減少動物性,增強社會性。“人之初,性本獸。”意指人生之初的嬰兒和動物幼崽類似,只知道滿足自己的需要,這其實是對自身生存和種族延續的適應,一句話説是生物的本能。而教育的意義就是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用持之以恆的方法加以引導,以減少人的生物屬性,增加人的社會屬性,也叫人性。因此,“育人”被當作教育的本質屬性已是中外教育家的共識。但就是這個共識,在我國卻正在被廣大教育工作者、家長和社會淡化、弱化甚至是異化。我們的教師,為了學生的分數,不惜為學生作假;我們的家長,為了孩子的分數,不惜一切代價,更不讓孩子做家務怕耽誤學習;我們的社會,以有錢有勢為成功的潛規則,而不管成功的方法和過程,造成社會價值取向嚴重偏離社會道德的軌道。分數,成了學生的命根;考試,成了教師的法寶;升學,成了家長的目標;升學率,成了學校炫耀的資本。這些不良現象,屢屢被每一個有良知的人所痛心、所焦慮,可這有什麼用呢?為此,我認為一線教師已經到了非仔細思考現行教育不可的時候了。故不揣淺陋,談談自己對教育的一些理解。

教育首先應該尊重生命、尊重人格。既然人是一種動物,其生物屬性中最重要的一點生命和生存理所當然應該得到尊重。同時人又是一種高級智慧生物,有其思維、邏輯和情感,教育應該尊重每個人的人格,維護每個人的尊嚴。作為實施教育作用主體的教師,也就應該把關愛學生生命、關愛學生健康、關愛學生身心發展,尊重學生人格、尊重學生個性、尊重學生情感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分數或者其它的方面放在第一位。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就不能也最好不要做教師。

教育應該教人“求真”。陶行知説:“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我們的現行教育充斥着虛假,這將會給成長中的學生帶來怎樣的消極影響?我認為,當學生從天真無邪的兒童成長為一個初具是非判斷力的少年時,教育中、生活中的種種虛假和醜惡對他們世界觀的形成所造成的打擊將是毀滅性的,他們將會比“狼來了”這個寓言中的成人更加地感到空虛無望和無所適從。而作為幹“良心活”的教師,應責無旁貸地讓學生了解真實的社會、瞭解真實的生活、瞭解真實的人,可這有多難啊!因為,我們教師作為普通人,誰又敢説自己就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真”人呢?我不奢望每個教師都能做到言必真,行必果,但我希望教師都能成為不自欺欺人的人。

教育應該教人“求善。”心中常存感恩、憐憫之情即為“善”。教育應該讓人常存感恩、憐憫之心。我堅信,一個常存憐憫之心的民族,才是最偉大、最強盛的民族。日本經濟發達,可野心昭昭,為其不改,永遠也不會強盛。因為一心想稱霸的人,其實內心是懦弱的、可憐的。教師教學生求善,當讓學生對生命萬物常存憐憫之意;對父母、師長常存感恩之心;對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教育應該教人“求美”。賞心悦目謂之“美”。廣義的“美”應該是“真”和“善”的完美結合。作為教師,如果能引導學生求真、求善,那麼讓學生悟出何為“美”就會水到渠成。如果能讓學生自己知道真正的美,那德育教育就不象現在這樣蒼白無力了。我常想,試圖以開設思想品德課程、政治課程來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其結果無異於緣木求魚甚至是南轅北轍。因為很多學生看透了虛假,又怎能相信書上的“崇高”的謊言?惟有引導學生求真、求善,方有可能追求完美的聖人境界。這可真是奢求啊!

教育最後才是教人“求知”。在這一點上,可能很多人認為已經做好了,因為現在的應試教育已經將追求知識的掌握做到了極至。其實不然,此“求知”非彼“求知”也。真正的求知,是學會學習,學會掌握知識的方法,時髦的説法是培養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而不是像現在大行其道並被多數老師屢試不爽的對學生強行的“硬灌”“死揪”“填鴨式”的“知識轟炸”。須知,古人所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乃是至理名言啊!所以在我看來,中國教育讓人真正“求知”的路還很遙遠、漫長。

以上僅是我對教育的膚淺理解,難逃俗套同時也是紙上談兵,惟望能警醒同仁,拋磚引玉,則願足矣!

春的書籍讀後感篇5

假期讀了三本書,《修優美師德做陽光教師》、《和-諧師生關係的心理構建》和《有效教學與成功德育》,從這三本書中,我領悟了一些深刻的道理,現在談一點自己的感受:

一、讀《修優美師德做陽光教師》有感

以前人們總認為:師德高不可攀,師德遙不可及。所謂的師德楷模大多是讓我們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厭的“苦行僧”,更談不上什麼優美和陽光。讀過《修優美師德做陽光教師》後,才知道師德可攀,我們的教育實踐就是攀登的階梯;師德可及,它與我們的生活朝夕相伴;師德可為,它給我們創造的靈感、操作的智慧;師德可賞,它給我們心靈的感動、美的享受。

真正的師德更多的表現是植根於普通的、具體的、甚至是有些瑣碎的職業生活,能夠回答以人為本的顯現實生活世界的種種拷問。真正的師德尊重和張揚個性人格,充滿創造性。即使同為對學生的愛,在不同的老師那裏,卻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現:有對學生生命的尊重和關懷,有對學生過錯的寬容和理解,有對學生髮展的責任和義務。好老師是形形色色的,他們的“好”以不同形式體現在職業生活的不同領域。

正像前蘇聯一位著名美學家所説的那樣:付出與獲得平衡是最高的境界,稱之為“優美”,略高於則是“崇高”,付出大大高於獲得則成為不折不扣的“悲劇”。因為這其中有許多我們應該盡力避免的無謂和不必要的犧牲,過分弘揚和宣傳這樣的師德會讓老師們對師德望而卻步。只有優美的師德才是陽光的、親切的、有趣而有效的,因而也是充滿快樂的。

對我感受最深的一點是: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師德修養,我要做一個陽光教師,我要以我的快樂去快樂我的學生,我要以我的陽光去陽光我的學生,我要以我的品德去影響學生的品德。

二、讀《和-諧師生關係的心理構建》有感

面對難教難管的學生,我們教師往往是抱怨,發牢騷,比如有的學生上課時做一些無關的事情。我們往往容易對這羣學生失去信心,產生厭惡情緒。可以説,當前職業學校的師生關係比較緊張,教師不愛學生,學生也不太尊敬教師。

我認為,良好的師生關係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保證。那麼如何改善師生關係從而促進職業學校教學朝着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呢?我覺得應做好以下四個方面:

1.民-主地對待學生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改變居高臨下的態度,真誠地與學生交流;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自主學習、討論,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實踐證明,教師尊重學生的民-主權利,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進,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

2.全面關愛學生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教師技巧的全部奧祕就在於如何愛學生。”教師都喜愛成績好的學生而愛表現不佳的學生卻是不容易的。對於表現不佳的學生教師不能只是一味地指責、批評而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愛和關心。雖然這種愛有時毫不起眼但它有助於師生間理解橋樑的建立和良好師生關係的形成。

3.改革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唱主角、少數學生當配角和一問一答式為主要課堂教學形式。大多數學生是被動的聽課,“死讀書,讀死書”。新課改要求教師給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圍繞學生來進行。

4.豐富教學內容

目前很多教師在教學方式改革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我認為要想真正激課堂教學,單純在方式上下功夫是不夠的,必須在教學的內容方面有所作為。

總的説來,教師和學生既是師生關係又應該是朋友關係否則師生之間難以作到真誠相待。師生之間有了和-諧的關係,教學質量才能得以提高。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我相信只要我們每一位教師都用愛心去教書育人那我們收穫的將是一顆顆誠摯的心築就的將是祖國的棟樑之才。

三、讀《有效教學與成功德育》有感

凡是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結果的教學活動都可稱之為有效教學。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我思考着,教學是有計劃、有目的的活動,沒有預設就沒有教學,只有生成沒有預設的課堂教學實質上就是放棄教學的責任,那麼,課堂教學的有效提問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方法。但加個問號不等於提出一個問題,這樣提出的問題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沒有什麼價值。

的確,提問是一個很微妙的教學技藝。在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發生了重大轉變,由以往的“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發展為今天的“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更多地強調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課堂提問實際上是實現師生交往互動、溝通交流、理解與對話的重要手段,也是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功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徑。正如書中所説:“有效提問,意味着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迴應或回答,且這種迴應或回答能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春的書籍讀後感篇6

為了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利用假期時間,我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三個專業發展方面的目標:

1、使用更加有效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2、在課堂上為學生留出思考的時間。

3、熱愛、賞識每個學生,發現他們的智能結構特點,進行適當、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在這三個目標的指導下,我有選擇的讀了相關書籍,使我受益非淺,現在簡單地談談我讀這些書後的感受。

?有效教學方法》中有關促成有效教學的幾種關鍵行為讓我深有感觸。

1、清晰授課:能使要點易於理解;清晰地解釋概念,使學生能按邏輯的順序逐步理解;口齒清楚不含糊。在看清晰授課這部分內容前,我想當然的認為這絕非難事,應該容易做到。看過書之後才清楚要做到清晰授課自己還有差距。一方面,由於對教材的靈活掌握程度還存在欠缺,在授課的過程中重點和難點的區別,講解的還不夠充分,而且對於教學中所採用的教學手段不夠豐富,沒有很好地運用比如舉例、圖解、示範等方法;另一方面,沒有深入地去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有時使得提出的問題缺乏足夠的針對性。無論是課堂提問還是規律性的檢查作業在弄清學生是否掌握了與任務相關的先前知識做的不夠好

2、多樣化教學:豐富教學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問題。老師要掌握提問的藝術,能夠區分出問題的類型。包括課堂里老師安排的活動和提供的材料要力求多樣化,力爭達到該節課的教學目的。

3、任務導向:有研究表明,老師用於教授待定課題的時間越多,學生的學習機會就越多。如果課堂上師生的互動集中於思維內容,使學生獲得學習機會,那麼這個課堂上的學生的成功率可能更高。我覺得以任務為導向的教師的引導作用主要表現在開始上課時,教師三言兩語,簡潔而準確地揭示教學目標,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更好地指導教學。如看書,獨立圍繞思考題看,尋求答案,還是邊看書,邊討論,邊解疑等,都有待於我們的自主運用。

4、確保學生成功率。學生學習的成功率,是指學生理解和準確完成練習的比率。

讀過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書中的第11條“思考新教材是上課的一個階段”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條實際是説在課堂上要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時間,讓學生思考,學生才能把知識理解透,掌握好。

蘇霍姆林斯基説了每一位教師都有過的現象:昨天上課時,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學的規則(定義、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還舉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課時,你瞧,班上大半的學生對學過的東西就有些模糊了,個別的竟把教材全忘了。還發現,許多學生在完成家庭作業時遇到了很大的困難。而在昨天上課時,並沒有察覺到這些困難呀。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懂得還不等於已知,理解還不等於知識。為了取得牢固的知識,還必須進行思考。怎樣進行思考呢?就是學生對所感知的東西要想一想,檢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確,並且嘗試把所獲得的知識運用於實踐。留出時間讓學生思考什麼呢?這裏指的是要思考教材中的一些“點”,這些點實質是知識的重點、難點、關鍵點,知識的因果關係,新舊知識的聯繫等。這裏是説不管教材是怎樣的純理論性材料,都要佈置一些實際作業。我對“實際作業”的理解是實踐性的作業,操作性的作業,知識運用的作業。讓學生在實踐中、操作中、運用中思考,掌握知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