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在人間讀後感參考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26W

通過寫讀後感,我們可以回顧自己的閲讀歷程,發現自己在閲讀中的成長和變化,讀後感是一個記錄我們在閲讀過程中的情感和體驗的方式,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且在人間讀後感參考8篇,供大家參考。

且在人間讀後感參考8篇

且在人間讀後感篇1

這周讀了《人間值得》,我有幾個感受:

一是關於工作。恆子奶奶認為,為了錢而工作,並不是可恥的事情,是理所應當的事,非常了不起。也不要把自我價值全部建立在工作上,帶着為身邊人略盡綿力的想法去工作,或許會更好。就我自己而言,我認為工作是一種謀生的手段,工作可以發揮我們的聰明才幹,讓我有價值感,獲得感,也會更有自信。但是,工作帶給我的絕不僅於此,更多的是在和人的相處過程中,面對不那麼友好的環境和較為複雜的人際關係,慢慢學會看淡,學會不計較,看清自己的價值,不因別人的評判而改變對自己的看法。

二是關於幸福。恆子奶奶認為,不要試圖通過改變他人來獲得快樂,而是想“自己如何做才會快樂”或“怎麼努力讓自己在這裏心情愉快地度過”,也不應該對任何人,事情抱有期待,應該認清我們始終是一個人。我非常認同她説的,對別人有太多期待,除了讓自己增加痛苦和抱怨外,實際上得不到任何有意義的東西。不如看清,多做點讓自己愉快的事,取悦自己,從生活中去感悟一切美好,感恩自己擁有的,越是要的少,越是容易幸福。

三是關於死亡。恆子奶奶説,孤獨得死去非常好,擔心死亡的方式毫無意義。或許我還年輕,但對於死亡這個終極問題,我思考過很多次。如果人生是一次旅程,死亡就是終點站,不管如何害怕,恐懼,我們終歸會到站,也不知何時到站,不如趁着還在旅途中,平靜得,愉快得享受我們擁有的,我們能做到的,我們想去做的,如此這般,甚好。

且在人間讀後感篇2

我不想謀生,我想生活

有幸領到了汪老先生的《生活家》,看了以後,感覺平淡如水,意藴無窮。

上大學時,有傅瑛老師講的《受戒》,感覺汪老先生的文章淡淡的,水水的,同時也暖暖的。後來看了他其他的小説和散文,才知道他喜歡吃,也會吃,而且會做吃食。我就覺得他真的很會生活,而不僅僅是活着。

在《四方食事》中,各種各樣的口味,各種各樣的調味品,各種各樣的食品都有他的看法和吃法。有些美味有的人不喜歡,但吃着吃着就愛上了。如同生活,我們不嘗試,不體驗,怎麼會知道生活的多樣性呢?還有你不喜歡的東西,自己可以不吃,但也不要反對其他人吃。是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求同存異,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生活,應該多種體驗,就如作者説的,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要雜一點。對食物,對文化,對生活都如此。

?五味》一文中,講到了山西的酸醋。我們家喜歡吃恆順的陳醋。另外就是我喜歡吃酸菜魚。而甜食則是南方人的最愛。記得舌尖上的中國裏講過無錫人愛吃甜食。我愛吃甜品,吃菜卻不喜歡太過甜。苦味則想到苦瓜,我不愛吃,也不明白為何有水愛吃,好像苦味可以降火。喝過苦丁茶,居然喝了很久,可能是因為提神醒腦。咖啡美味,不覺得苦,只覺濃香。臭則很奇特,皖南臭鱖魚是徽菜代表,算是拿得出手的硬菜了,而臭豆腐也是路邊攤小吃了。臭味也能這麼普及到大眾吃食。辣曾經也是最愛,最近三年因為懷孕加哺乳期,不吃辣,現在也習慣了,不能吃辣了,也不能吃鹹了。口味接近孩子的輔食,基本上吃食物本身的原味。

?故鄉的食物》一文中,我有共鳴的是鴨蛋和薺菜。高郵的鴨蛋的確很有名氣,我們這裏也愛吃鹹鴨蛋,只是我們稱之為青皮。小時候記得家裏人會像隨園食單上説的,宜切開帶殼,黃白兼用,不可存黃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我們家也是這種切法,基本上配白粥或饅頭一起吃。不過孩子們總喜歡吃蛋黃,蛋白總是大人吃。讓我想到了有的家長能力有限,但她們總是在能力所及的地方,給我們提供最好的。還有就是我的一個好朋友是淮安人,她就教我用筷子敲破空頭,用筷子挖出來吃。或許都是南方人的吃法,竟有相同之處。她還給我寄過鹹鴨蛋和燒賣,這又讓我想起了我的好朋友。薺菜我們這也有,基本上做包子餃子吃,香味奇特,卻很好吃。有了薺菜餡,其他我都不會選。不過好像只有清明前可以吃。我愛吃,卻不認識。有點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我和桃桃媽媽曾帶着孩子一起去挖薺菜,可是一直不認識。像我們又不去菜市場,超市又不賣,今年我們又沒有認識薺菜。

生活中總是有着小美好,小期待,小確幸,我們不僅僅為了活着,不必辛苦恣睢的謀生,而要有趣的活着,做一個能感受温暖美好的生活家。

且在人間讀後感篇3

一、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講“詞以境界為最上

境界者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而宋詞閒適優雅的意境很是值得稱道。一方面,宋代在政治上重文輕武,再加上國家的內憂外患,統治者對外政策的軟弱,宋代文人將很多注意力都轉移到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另一方面,禪宗和老莊思想在宋朝的盛行,也讓很多文人心性更加的超脱、達觀。而宋朝經濟的發達,享樂風行,歌舞昇平、酬賓贈妓、留戀光景者特別多,青樓楚館成為文人經常光顧的地方,也反映了文人生活的閒適(雖説有一部分排遣內心抑鬱的因素)。“有我之境,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我,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我覺得宋詞更多的將物我融為了一體,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文人只有通過詞作來反映自己對於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滿,例如辛棄疾的《摸魚兒(更能消)》,似寫春意闌珊的幽怨,卻實是在寫自己對於政治的幽憤。

二、王國維評價李煜“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故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是後主為人君之所短,亦即為詞人之所長處。”對於李煜,我們不能單方面的評價他的好壞,作為一個帝王,他沒有承擔起他的責任,縱情享樂,揮霍無度,讓他最終淪為階下囚。但也正是人生巨大的反差造就了他的才氣。誠然他有一定的天賦,君王時期的作品卻多是描寫其後宮旖旎生活的,在藝術和思想上並沒有太大的成就。而這次人生變故讓的許多思想上有了昇華與自我感悟,才讓他的作品能夠流傳至今,讀來仍能感受到亡國之主內心的悽哀。

三、王國維的三境界

古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在追求夢想的路上註定要接受世俗的眼光,或者説“高處不勝寒”吧,很多時候,在成功之前,你的夢想在世俗面前只是遙不可及的幻想,沒有觸及的可能。這個時候不要太在意外界的看法,成功者必須先要學會忍受孤獨。“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同樣成功沒有捷徑,而機遇只會寵幸有準備的人。在奔向成功的道路上,艱苦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就像那句歌詞“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地三境界也。追逐夢想的過程是痛苦的,但收穫成功的喜悦卻是無法複製的,彷彿彷彿追尋已久的夢中女神,恍然間就在自己觸手可及的地方。這種心情還可以説“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追逐夢想太過不易,在絕境中一次次告訴自己在堅持一下,那是一種不甘放棄的心在一次次堅持終見到希望後的顫動。

且在人間讀後感篇4

“生而為人,我感到很抱歉。”很抱歉未能給交往中的人帶來舒適的體驗,很抱歉自己獨立的思想難以苟同於眾,很抱歉沒能活出眾人價值觀所趨向的生活。從青少年到中年,為了逃避現實而不斷沉淪,經歷自我放逐、酗酒、自殺、用藥物麻痺自己,最後的最後,大庭葉藏平靜、釋然地走完了他悲劇的一生。而在完成本篇作品之後,太宰治終歸還是選擇了投水的方式,為他自己劃下最後的句點。

?人間失格》一文的主人公大庭葉藏,生於一個家風嚴謹的日本家族,從小他便發現自己跟其他人不一樣。他不知道人為什麼活着,他的幸福觀和世人的風馬牛不相及。從此,主人公走上了一條通過“扮醜”逗笑周圍人來完成“自我救贖”的道路。然而面具一旦戴上,葉藏再也摘不下來,他必須收起自己所有的意願,去當家人、僕人以及同學的笑料。然而假的永遠真不了,顫慄度過國中後,認識同為畫畫的學生堀木。後來一步步跟着堀木墮落,因為整天戴着面具做人太辛苦了,所以葉藏不得不用酒精麻醉自己,用女人安撫自己。葉藏是如此與這個虛偽的世界格格不入,他正深處在人間的地獄中。正如後記老闆娘所説的:我認識的小葉非常坦率,也十分機靈。要是他不喝酒的話……不,就算是他喝了酒,也依然是個像神一樣的好孩子。

葉藏既是一個無賴,又是一個“像神一樣純正的好孩子”。他在面對難以捉摸的人類社會時選擇了極端另類的生活方式,表現出了超然物外的人生態度,對於今天的讀者,他的這種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可能難以理解和接受。但透過滑稽怪異、玩世不恭的“搞笑”背後,我們能夠看到一個真實而又充滿理想的“永遠的少年”,以及對幸福人生的執着追求和美好社會的熱切向往。

?人間失格》這本書的可怕之處在於“代入感”。作者明明是在訴説自己的痛苦,可幾乎每個讀者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更為可怕的是,這本書在挖出了你心底那個陰影之後並不會幫你淨化。它不會做任何事情,你要如何消化這種情緒,全靠自己。太宰治説的是自己的故事,揪的卻是讀者的心。

太宰治不幸的一生令人歎息,但在歎息與感傷過後,作為讀者的我們在產生共鳴與疼痛感的同時也要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在瞭解陽光背後的陰影之後,我們是否能更勇敢的擁抱光明?

做人很難,這是我們成長過程中不斷開始認清的一個道理。正因為做真正的人很難,客觀的因素和來自每個人主觀自私與懶惰的主觀因素,很多人選擇了放棄---在特定環境下的個體尤其容易選擇合理的藉口放棄。然而做人的確很難,正因為如此的不如意,走下去的勇者不更令人欽佩?或許我們一無所獲,但我們迎着光往前的那些日子,總受到了陽光帶來的温暖。

有時候正是因為我們掌握着隨時離場的權利,才會珍惜活下去、擁抱光明的機會。因為已經放棄的時日,永遠不會再有機會掙扎,永遠不會離幸福和光明更進一步。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仍然熱愛生活。

且在人間讀後感篇5

是沈從文的關門弟子,“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是西南聯大的天才學生,逃課偷懶卻才氣逼人;是文人中的美食家,再平淡的食材在他的勺中也勝過如何任何珍饈……汪曾祺這一本《人間滋味》依然延續了輕鬆有趣的文風。書頁上跳躍的文字使我們恍若身臨其境。

書中更多講述的是一些地方的果蔬。譬如水中爽脆異常的花菜和氣味濃郁的山韭,無一不寫的鮮美誘人。再低落的心情,想必只要讀一讀這本書,都會煙消雲散的吧。

汪曾祺寫了許多令人愉悦的文章,卻並沒有得到愉悦的人生。同古今中外的許多文人墨客一樣,他也是懷才不遇。從老家江蘇到昆明求學,又到成都任教,曾輾轉上海、北京等多個城市,他的生活中奔波多於安定。骨子裏又還保留這文人的清高正直,所以家境始終貧困,連吃肉都是有數的。但是,這又如何?買不起較貴的肉,便吃些嫩滑的牛肝菌,還不忘借“少放葱使人暈倒”作調侃;吃得只是鹹鴨蛋,卻怡然自樂地道:“論鹹鴨蛋還是高郵的好”;吃得雜便自詡:“大葷不吃死人,小葷不吃蒼蠅”,他嚐盡人間百態,心中卻只留蜜糖。

做人為何不做汪曾祺?日日笑口常開,摔一跤也只是打一個哈哈。何必在春天之際也要哀吟一句“楊柳岸曉風殘月”?人生是要靠“過”的,你將它過得歡欣,自然覺得自己幸運。如果整日怨天尤人,這一輩子還能找出什麼值得開心的事情嗎?

是《記承天寺夜遊》中被貶仍以“水中藻荇交橫”為樂,成就了蘇軾;也是《桃花源記》中戰火連天仍期盼“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成就了陶淵明。自古樂觀為主宰,沒有樂觀,何以生存?

人間世事萬千,我們能改變的卻寥寥無幾。若整日以淚洗面,你便必定短壽。倘若你活得如汪曾祺一般快樂灑脱,再糟的人生也是一首史詩。熱忱誠然可貴,歷盡千帆的熱忱更加可貴。何不細品“人間滋味”呢?

且在人間讀後感篇6

關於“造境”與“寫境”;“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境界的大小”,在中華書局中的附錄中有所提及,其觀點主要是葉嘉瑩先生的觀點。

“有造境,有寫境。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必鄰於理想故也。”關於“造境”與“寫境”,葉嘉瑩先生否定了以往認為“造境”與“寫境”乃是“理想與現實二派之所由分”,而是由於作品取材之不同而提出的兩種區別。

第四則中王國維寫道:“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王國維先生受康德和叔本華的哲學影響十分大,而關於“有我”、“無我”也是根據叔本華的意志哲學,叔本華認為世人莫不受意志之驅使支配而為意志之奴隸,故其哲學之最高理想便在於意志的滅絕。由此來看文學作品,就會感覺到大部分作品不外於意志、慾望的表現,因此乃經常與物對立,成為“有我”之境界。至於能超然於意志驅使支配而表現出“無我”之境的作者,按叔本華哲學來説,當然可以算得上是“能”樹立的“豪傑之士”了。

而境界之大小與作品之優劣並無必然之關係。就整體來説,修養學力高的詩人,有時也寫“小境”的詩,反之,修養學力低的詩人,有時也寫“大境”的詩。如陶淵明之“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清風脱然至,見別蕭艾中。”與沈佺期的“皇家貴主好神仙,別業初開雲漢邊。山出盡如雲漢嶺,池成不讓飲龍川。”數句相較,則陶詩所寫境界雖小,而意韻深遠,沈詩所寫境界之大,而洞然無物。由此也可見境界之大小與作品之優劣並無必然關係。

且在人間讀後感篇7

今天終於把這部名篇粗略地讀完了,對於某些心理活動的刻畫打心底有了許多感觸,雖然引發了自己一些負面情緒,但不得不佩服筆者對人性悲劇本身的刻畫功力。

?人間失格》描述了一個孤獨無助的靈魂,置身於人世間,看似無異於他人一樣生存着,但始終無法理解人類的生活,恐懼人類,卻又無力反抗,只能逆來順受討好人類,身在人類當中,靈魂卻彷徨在人世之外,被人世間的風颳得千瘡百孔,這個人就是主角大庭葉藏,葉藏是一個對人類充滿恐懼,只能戴上面具扮演丑角來和人類相處,直到死都無法理解人類的這樣一個人。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是我讀這本書印象最深的一句話。《人間失格》是我讀過的書當中比較特殊的一本,本書一直被認為是作者的自傳體小説,和作者的生平高度一—致,作者太宰治寫完這本書之後沒多久,第五次自殺,成功辭世,對他來説,這大概是最好的解脱。作者以自傳的形式訴説了自己的人生軌跡,真實而又深刻,小説主人公葉藏酗酒,放逐自我,用藥物麻痺自。我,自殺,輾轉於多個女人之間,藥物和酒精侵蝕了他的身體和靈魂,他痛苦不堪,卻又無法掙脱。

非常沉重的獨白,是人生絕望的極致,太瞭解人生,也就絕對悲觀,這也許就是太宰治的成就,也是他的悲劇。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卑微而自由,這是葉藏或者是太宰治的選擇。與他相比,我還是更喜歡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做一個幸福的人,即便生活有着再多的不如意,依然選擇勇敢的活下去,活下去,才是生活!

人間失格,讀過便相當於一—次心靈的洗禮,洗禮過後,依然要重複着日復一日的生活,並告誡自己,要好好的活。

且在人間讀後感篇8

?人間失格》再次編輯此書評,因百度百科後,久久不能平靜。

?人間失格》又名《喪失為人的資格》日本小説家太宰治,發表於1948年,是一部自傳體小説,該作品發表的同年,作者太宰治自殺身亡。??????

當我並不知其上述內容,促使我百度百科的原因,就是這部作品的黑暗之極。我及其費解作者嘔心力作的緣由,我甚至不知道如何編輯書評。覺得任何言語都無所適從,的確這樣。於是,最後我用了一句,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結束了書評。

但是當知道開頭的歷史記載,看過了各種評論,有的説他軟弱,所以逃避,以不抵抗在黑暗的沉淪中生出驕傲,所以不選擇生,所以拒斥粗鄙的樂觀主義。在日本學術界頻多對他感到不齒。生活的破產者,軟弱無力。還有説他不如魯迅式的直面慘淡的人生,迎頭而上的勇氣。當然也有評論對現實的失望冷酷,同情、悲憫......

對於作者,我想在寫書的過程,一定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所以對於小説本身有多少臆想或偏執,無從考證。

所以,就小説本身,毀滅式。

對於作者,且不評論其自身的問題,因為我説過,任何言語,無所適從。軟弱?奴性?頹廢?我覺得不能那樣講,我們不是他,如果同樣的時間、國家、環境、經歷、精神疾病......更重要的是內心的信仰,一切換做是你,不能保證那一刻會不會棄械投降。

可是對於現實世界刺裸裸的存在,我們的大多數人站在了殘酷的一邊,擁有着做人的資格拿着勇氣、正義......搖旗吶喊。對死者的鄙視、無齒......招搖過市。我想這才是最可怕的,無疑,具備巨大的力量!因此,所有的不幸像鐘擺一樣來來回回,周而復始,不同的是降臨到不同的人,也許這一刻是你,下一秒是他。

我不好奇為什麼沒有對世界説不,沒有責怪小説中的太多數角色,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力量,因此“你改變不了世界,應該改變自己”,這句話因此成為古訓,於我們的心底根深蒂固。我們不知道有多少次,巧妙的運用了它,而不自知。

其次,死者為大,中國傳承了五百年的文化,我們似乎視為墓誌銘。作者太宰治,因為內心的煎熬,強烈的內心矛盾患上了精神疾病,屬非自主神經系統,連基本的活着都是一種痛苦的煎熬。最終走向的解脱,不失一種祝福。

誠然,如此悲觀主義,帶來無疑是負面的效應,但他,不屈辱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