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資治通鑑故事》讀後感範文參考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26W

讀後感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會寫的一種文章,一本好書就是我們人生道路上的指航燈,讀完一部作品後寫下讀後感梳理清楚自己的思緒,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中學生《資治通鑑故事》讀後感範文參考7篇,供大家參考。

中學生《資治通鑑故事》讀後感範文參考7篇

中學生《資治通鑑故事》讀後感範文參考1

司馬温公編纂《資治通鑑》不可説不受到《春秋》的影響。温公早年便愛讀《春秋》,編出一部《資治通鑑》這樣的書可能是他一直的願望吧。這部書剛出爐時,其實並未像今天這般受到人們普遍肯定,用温公自己的話説:“修《通鑑》成,惟王勝之借一讀,他人讀未盡一紙,已欠伸思睡。”然而經過時間的沉澱,這部被稱為帝王教科書的大作,最終綻放出比《春秋》更耀眼的光芒。

《資治通鑑》與《春秋左氏傳》在時間上大致承接,都是編年體史書,但《春秋左氏傳》寫出的更多是道義。因為在春秋那個時代,即使周王室衰微,在道義上還是有一定地位的,諸侯想要稱霸,在實力雄厚的前提下,還必須顧及周王室的顏面,打起‘尊王’的旗號,才能使得其他諸侯心服。縱觀春秋時代幾個有實力的諸侯,如鄭莊公、齊桓公、秦穆公、晉文公和楚莊王等,他們有的“奉天子以令諸侯”,有的“尊王攘夷”,在外交手段上的拿捏是很有藝術性的,不像戰國那樣全憑實力和暴力。雖説“春秋無義戰”,但比起戰國來説,至少是做足了表面工作的。所以,讀《春秋左氏傳》可以發現,我們民族幾千年來講的道德、禮義和廉恥都可以再裏面找到源頭,它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影響很深,今天的中國人處理人際關係的標準,大多還是出自這本書的。《春秋左氏傳》通過對道義的表現,揭露出更深刻的人性。因為那是一個開放的時代,人與人之間也沒有像今天這麼多所謂道德的束縛,人的思想還未被封建統治所禁錮,使得最原生態的人性得以表現,這也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讀完令人掩卷歎息。

春秋的情義浪花流到戰國,拍打出另一番的激情澎湃。戰國是一個充滿激情而殘酷的大爭時代,在充滿熱血和激情地追求自強的同時,血腥和暴力始終充斥着整個戰國。從戰爭就可以看出,春秋時期戰敗大多是被俘,而戰國時期則全是大屠殺,一隻延續到秦帝國的滅亡。《資治通鑑》便是從韓、趙、魏三家正式立為諸侯開始的,從一個大分大爭的戰國時代開始,到另一個大分大爭的五代十國結束,大體來説歷經五個統一(秦、漢、晉、隋、唐)、六個分裂(戰國、楚漢、三國、南北朝、隋末、五代十國),每個時代的人物和事件娓娓道來,大氣磅礴。《資治通鑑》所表現的側重點和《左傳》是不同的,它更注重挖掘歷史對現在的實用性,以史鑑今,借鑑歷史中的用人之道、管理之道及成功之道,學習其中説話的藝術,做人的道理,還有對歷史趨勢的把握等等,這部書中的寶藏取之不盡。

常言道“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卷《資鑑》定乾坤”,這句話不為誇張。一部《資治通鑑》共二百九十四卷,司馬光在其第一卷中所揭示的用人之道與管理之道,就足夠一個管理者在一生中去實踐做到。所以,一卷《資治通鑑》已經可以讓人受用一生了。

中學生《資治通鑑故事》讀後感範文參考2

在此篇中,司馬光提出了自己一個獨到的人才觀。他將人分為四類:第一類既有才又有德,叫做聖人;第二類既無才亦無德,叫做愚人;第三類有德無才,叫做君子;第四類有才無德,叫做小人。並且司馬光認為,在沒有聖人和君子的情況下,寧可用愚人,也不可用小人。因為小人無德,有能力去做成破壞性的事情;愚人雖也無德,但他的能力不足以讓他去產生任何破壞性的影響。智氏家族的滅亡就説明了這一點。

在春秋末期的晉國,存在六大家族(六卿),即範氏、智氏、中行氏、韓氏、趙氏和魏氏,範氏與中行氏被滅亡以後,智氏家族最為強大。

一日,智氏家族領袖智宣子荀申準備選擇長子荀瑤作為繼承人,家族中一個叫荀果的人反對,理由是:雖然荀瑤在各項技能方面都很優秀,但有一點不好,就是人品不好,“不仁”,這樣的話他會恃着他的才能去做不好的事情,智氏家族終會在他手裏滅亡。可惜智宣子聽不進。

於是,荀瑤上台了,諡號智襄子。

一次,荀瑤請韓康子和魏桓子一起喝酒,在酒桌上當中戲弄了韓康子與韓相段規。族人荀國聽説後,勸説荀瑤不可欺人太甚,小心別人作難報復。荀瑤説:“我沒向他們作難就算好的了,誰敢來向我作難?”其狂傲可見一斑。

像荀瑤這種有才而不仁的人,因為實力強大,愈加不可一世,愈加貪婪。於是荀瑤先後向韓康子和魏桓子索要土地,二人迫於淫威不得不給,為了保存實力以等待時機合力反水。荀瑤當然很得意了,稱心了,繼續向趙襄子索要土地。趙襄子年輕氣盛,説不給就是不給。以荀瑤的性格當然是怒了,於是率領着韓、魏兩家差點把趙家給滅掉。這時荀瑤手下一個人提醒他説:“我看韓、魏兩家勝了趙家不但沒有高興,反而面有憂色,您要對他們小心啊!”荀瑤不但沒聽進去,竟將這話直接告訴了韓康子與魏桓子,他的傲慢自大已經近乎愚蠢,完全沒把韓、魏放在眼裏。但這一來是對韓、魏打草驚蛇,他們在荀瑤面前表了忠心以後,立馬聯合趙家一起密謀反水。

韓、趙、魏三家平日對智氏的怨恨此時一併爆發出來,就如供水決堤,一下便將智氏軍隊沖垮,滅了智氏,分了他的土地。之後,三家瓜分了晉國,正式成為諸侯國,名列戰國七雄。

所以説,才能是一把利刃,它在有德之人手中就能發揮好的作用,在無德之人手中就會產生破壞作用。

中學生《資治通鑑故事》讀後感範文參考3

去年讀《資治通鑑》,嶽麓書社的版本,主要圖個便宜,厚厚四大本,網上買才78元,抱在懷裏很有滿足感。以前讀《史記》,花三個月細細啃完,以為已是不小的工程,這次才發現太小CASE了。《資治通鑑》整整3700多頁,我每小時只能讀10頁,每天都堅持讀的話,也要一年時間。倒是也不愁,畢竟是好書,古文好處在於精煉,有味道。政論洋洋灑灑,戰爭血脈賁張,尤其是講朝代興替,讓人覺得天道茫茫不可逃。這套書真正考驗了我的耐心,在家坐着、躺着都讀倦了,就在書的空白處寫點評。這種大部頭的東西,如果不做點記號,看到後面就會把前面忘了。偶爾週末,去火車站附近24小時營業的麥當勞讀通宵,凌晨兩點看到晚歸的情侶吃漢堡,拾荒的老人在店角落中安睡,心中莫名生出親切感。在異鄉城市的深夜,想千載世事沉浮,越發覺得自己渺小,出門正寒雨瀟瀟,恍惚間不知今夕何夕。

雖然幾番痛下決心,《資治通鑑》我也讀了80%,而後就在我的牀 頭擱置下來。從這套書開始,我漸漸養成一個惡習,不自量力地喜歡讀大部頭的書,但每本都讀不完,買一本新書就把剛讀一半的書扔掉,牀頭的書越堆越高,有《五燈會元》、《元好問全集》、《清代筆記小説》等。每每讓我感慨時間有限的同時,也鄙視自己的恆心。

讀書貴在活學活用,我始終沒真正領會這點。辦公桌上那本梅爾文門徹的《新聞報道與寫作》已陪了我5年多,但直到我告別新聞,也始終沒讀完一半。學以致用成了笑話。

不過換角度來看,既然明知道書無用,也就早熄了好勝的心;既然知道讀不完,也就沒了執着的苦。這樣為自己一開脱,有始無終讀死書的樂趣反而浮現出來。書這個東西上癮很難,但一旦上癮就無藥可醫。每次逛書店都要經歷複雜的心理鬥爭,買和不買難以抉擇。在回家的車上也憂喜參半。喜的是接下來幾天又有好書可讀,憂的是這次又超支了,接下來幾天要過緊日子。

中學生《資治通鑑故事》讀後感範文參考4

《資治通鑑》是宋朝司馬光主編的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馬光編成這部四百多萬字的巨着,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時刻。這本書透過記錄一些明君賢臣的事蹟,簡單明瞭又不失生動地告訴大家,清廉,正直,剛強,寬厚,忠誠,信義,執着等,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質。這是品質,在這天仍然可貴,是我們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蓋世英雄陳湯,率領遠征軍,在首都長安遙遠的西北,在距離三千四百公里外,中亞巴爾喀什湖西南,擊斬匈奴郅支單于,砍下人頭,向中央獻捷時,指出:膽敢冒犯強大中國的,距離再遠,也要誅殺!豪氣上幹霄漢。

千年之下,我們仍聽到這個聲音,為之熱血沸騰。英雄們為了解放,為了和平,揭竿而起,奮勇抗敵,其精神可歌可泣,永垂青史。匈奴汗國最終向中國臣服,並不是全正因中國有此力量,更關鍵的是匈奴內部分裂。而這再一次向歷史證明:一個不能團結的國家或族羣,必然衰弱。匈奴如不分裂,郅支單于的人頭,也不會懸掛高竿。

然而當中國前程似錦的時候,我們的君王們開始享受起衣食無憂的奢侈生活。在荒淫無度的生活背後,浮現出了一個又一個的暴君,昏君還有那些腐朽的偽善的爪牙。他們的殘忍,他們的自私,讓我汗顏;百姓的呻吟,百姓的嘶喊,讓我觸目。於是人們在亂世中學會可自救。

還有一點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商鞅變法。以刑名之學變法,手段太殘酷,積怨太深。他在渭水旁邊處決囚犯,染紅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沒有得到太子虔和貴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車裂滅門。得人者興,失人者崩,今日中國要推行各項改革,亦應徐圖緩進,毋操之過急。

中學生《資治通鑑故事》讀後感範文參考5

司馬温公編纂《資治通鑑》不可説不受到《春秋》的影響。温公早年便愛讀《春秋》,編出一部《資治通鑑》這樣的書可能是他一直的願望吧。這部書剛出爐時,其實並未像今天這般受到人們普遍肯定,用温公自己的話説:“修《通鑑》成,惟王勝之借一讀,他人讀未盡一紙,已欠伸思睡。”然而經過時間的沉澱,這部被稱為帝王教科書的大作,最終綻放出比《春秋》更耀眼的光芒。

《資治通鑑》與《春秋左氏傳》在時間上大致承接,都是編年體史書,但《春秋左氏傳》寫出的更多是道義。因為在春秋那個時代,即使周王室衰微,在道義上還是有一定地位的,諸侯想要稱霸,在實力雄厚的前提下,還必須顧及周王室的顏面,打起‘尊王’的旗號,才能使得其他諸侯心服。縱觀春秋時代幾個有實力的諸侯,如鄭莊公、齊桓公、秦穆公、晉文公和楚莊王等,他們有的“奉天子以令諸侯”,有的“尊王攘夷”,在外交手段上的拿捏是很有藝術性的,不像戰國那樣全憑實力和暴力。雖説“春秋無義戰”,但比起戰國來説,至少是做足了表面工作的。所以,讀《春秋左氏傳》可以發現,我們民族幾千年來講的道德、禮義和廉恥都可以再裏面找到源頭,它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影響很深,今天的中國人處理人際關係的標準,大多還是出自這本書的。《春秋左氏傳》通過對道義的表現,揭露出更深刻的人性。因為那是一個開放的時代,人與人之間也沒有像今天這麼多所謂道德的束縛,人的思想還未被封建統治所禁錮,使得最原生態的人性得以表現,這也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讀完令人掩卷歎息。

春秋的情義浪花流到戰國,拍打出另一番的激情澎湃。戰國是一個充滿激情而殘酷的大爭時代,在充滿熱血和激情地追求自強的同時,血腥和暴力始終充斥着整個戰國。從戰爭就可以看出,春秋時期戰敗大多是被俘,而戰國時期則全是大屠殺,一隻延續到秦帝國的滅亡。《資治通鑑》便是從韓、趙、魏三家正式立為諸侯開始的,從一個大分大爭的戰國時代開始,到另一個大分大爭的五代十國結束,大體來説歷經五個統一(秦、漢、晉、隋、唐)、六個分裂(戰國、楚漢、三國、南北朝、隋末、五代十國),每個時代的人物和事件娓娓道來,大氣磅礴。《資治通鑑》所表現的側重點和《左傳》是不同的,它更注重挖掘歷史對現在的實用性,以史鑑今,借鑑歷史中的用人之道、管理之道及成功之道,學習其中説話的藝術,做人的道理,還有對歷史趨勢的把握等等,這部書中的寶藏取之不盡。

中學生《資治通鑑故事》讀後感範文參考6

《資治通鑑》就是其中一部著名的史書。它是由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主編完成。《資治通鑑》記述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的歷史。

通觀全書,我認為人民的力量是最重要的,是最強大的,民為國家繁榮昌盛之本。中國歷史上不乏許多強盛的大一統王朝,它們能一統天下,就足以證明其強大,但也有一些存在時間非常短的大一統王朝,那究竟是什麼導致了這些王朝迅速滅亡呢——就是人民。

細讀之後不難看出,這些王朝的君主都不重視人民,他們加重人民的徭役與賦税實行苛政,暴政,他們肆意斂財,揮霍無度,窮兵黷武,使無數百姓失去土地,失去家園,走上造反的道路,這個國家也迅速覆滅。

但中國歷史上也不乏長久強盛的國家,他們屹立數百年而不倒的原因也是人民。他們實行輕徭薄賦,與民生息,注重節儉的政策。他們還鼓勵人民積極生產,糧食的儲量也就多了,國家日益強盛起來。

唐太宗曾經説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就如同人民而舟就是國家。若是統治者重視人民,讓人民過得幸福,富足,那麼國家也就會更加強盛;反之,國家就會被人民所顛覆,走向滅亡。

宋朝時期,歐陽修,蘇軾和范仲淹都有一種“民本”思想,也正是因為這種思想,宋朝的君主們較為重視人民,而宋朝也延續了幾百年。

當今的中國和共產黨也十分重視人民,建國之後,實行土地改革,將土地分給無地,少地的農民,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生產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改革開放時期,黨和國家又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將土地分田包產到户,給了農民生產自主權,再次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村開始富裕起來,而國家也日益強大。

中學生《資治通鑑故事》讀後感範文參考7

我在圖書館借了一本書《資治通鑑》,這是一本著名的歷史書。

我最喜歡裏面的一個故事——“商鞅變法”,“商鞅變法”裏的的商鞅是一個著名的改革家。那個故事講的是商鞅不是秦國人,也不姓商,原名公孫鞅。他從小聰明好學,喜歡研究刑名之學。他受不了魏國對他的冷落,投奔到了秦國,受到了秦王的重用,當上了左庶長,實施了著名的商鞅變法。為了讓百姓相信他遵守諾言,他在京城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承諾誰要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誰就能獲得10兩黃金。大家都不相信商鞅,商鞅就提高賞金到50兩。於是,有一個壯漢真的把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果然獎賞了50兩黃金給他。這個消息傳遍了整個京城,大家對商鞅制定出的刑法不敢不信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要遵守諾言,才能贏得別人的信任。也讓我想起了《論語》中的一句話:“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與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