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紅色》讀後感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17W

看完一本有趣的書之後相信你的收穫肯定有很多,趕緊寫篇讀後感吧,寫讀後感有利於我們思想高度的提升,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讀《紅色》讀後感7篇,供大家參考。

讀《紅色》讀後感7篇

讀《紅色》讀後感篇1

昨天的英雄也是今天的楷模,昨天的傳奇也就是今天的經典。近百年來,中國經歷了苦難沉重的歲月,尤其是20世紀初到新中國成立這幾十年間中國人奮起反抗,湧現了許多許多的少年英雄。這本《紅色少年故事》講述了這些英雄的英雄事蹟,他們為了國家的富強和自由幸福,付出了熱血和生命。

我們現在的衣食住行是昨天的英雄用生命換來的,慷慨就義的謝榮策,寧死不屈的楊來西,視死如歸的師冬至,為集體利益獻身的劉文學。他們生前從沒想過自己的一生,他們心中懷的是天下,是祖國,我們現在穿的衣服是各式各樣,而他們呢?不分男女,都是一身正氣的紅軍軍服,正是這一件件軍服,換來了現在的幸福安寧。我們吃得跟以前比起來,那真是天壤之別,現在的食品講究的事包裝美,味道好。以前的只講究吃和不能吃,吃的飽與不飽。相比之下,現在的實在是太虛榮了,現在的房子使用磚與水泥做成的,又堅固又美觀。以前的房子使用木頭和茅草堆成的,風一吹就倒了,而且又不雅觀。現在有馬路,而且馬路上到處可見轎車,摩托車,電動車。以前都是泥濘的小路。而且便於交通的嘴頭也就是自行車,三輪車。但是以前的紅軍戰士正是這種地方長大的,長大成昨天的英雄。我們今天美好的生活是這種少年英雄和先烈們拋頭顱,撒熱血,坐牢穿底,恆濕戰場而爭取到的。我們應該分外珍惜這不義之財”。

我們現在有機會學習是我們的榮譽,以前的老百姓想讀而不能讀,那種滋味應該比死好難受,而現在許多虛度年華的學生不理解這種痛苦,從而輕視學習,放棄學業,丟了我們中國人民的臉,辜負了紅軍戰士們以犧牲為代價換來的美好,安寧的生活。那是一種恥辱。“忘記歷史等於背叛現在”,我們應該牢記中國人民的恥辱,為祖國的明天,努力學習,努力奮鬥照着幸福的生活出發,繼承少年先烈的遺志,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和榮辱觀,做一個積極向上,身體健康,熱愛祖國,開拓創新的好少年,是我們偉大的祖國更加強大。今天沖天的狼煙已經塵埃落定,歷時的號角也漸漸遠去。今天,孩子們生活在繁榮,富強,昌盛的`新中國。他們不必為衣食發愁,他們沒有刻骨銘心的喪國之痛,他們無疑是幸福而幸運的。但是,他們將為祖國的明天而奮鬥,並且要相信“有志不在年高”。

英雄不再出生於富貴家庭但卻要有一顆愛國心,英雄不一定要身經百戰,但卻要勇於百戰,毫不退縮,有的英雄死了,但他們卻活在我們心中,有得賣國婦活着,但卻已經臭名遠揚,我們不求做英雄,但求要做一個真人,不求轟烈轟烈,但求一生正直,不求為國犧牲,但求無私奉獻,不求浴血奮鬥,但求心中懷天下。

昨天的英雄也是今日的楷模,昨日的傳奇也就是今日的經典。讀了《紅色少年故事》,你會知道什麼信念支撐着這些與我們同齡的孩子們毅然拿起刀投入戰鬥。讀了《紅色少年故事》你會感受到那個血雨腥風的時代,我們的少年先烈們是怎樣面對敵人的無賴而無畏鬥爭的,一個個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和一個個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會讓你學到很多。

讀《紅色》讀後感篇2

姐姐性格剛烈。她被敵人帶走時,特意把奶奶生前留給她的指環摘下,取出手絹以及一個用完卻沒扔棄的萬金油盒交給了母親。母親當時不解,事後才意識到,姐姐既已把最珍視的東西留給親人,就是決意與敵人決戰到底。

在山西文水縣劉胡蘭紀念館內,66歲的劉繼烈含淚向記者講述了74年前姐姐劉胡蘭被捕的一幕。彼時還未出生的他,幼時每每聽到母親講到姐姐遇害這一幕,媽媽哭,他也哭。

1947年1月12日,因叛徒告密,劉胡蘭被敵人殺害於文水縣雲周西村,年僅15歲。

雲周西村坐落在呂梁山下、汾河畔,是一個有着1000多口人的平川村。1932年10月,劉胡蘭出生在當地一户農民家庭。

抗日戰爭爆發後,黨的抗日隊伍來到文水開展抗日救亡。1938年,文水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在全縣實行了減租、減息等一系列民主改革措施。當時,劉胡蘭家對面是中共地下黨的一個敵工站,少年劉胡蘭經常去聽抗日故事,學唱抗日歌曲。抗日民主政府辦起抗日國小後,劉胡蘭也有了上學的機會。19歲的共產黨員、文水縣縣長顧永田帶領游擊隊成功伏擊日本兵,還到雲周西村宣傳抗日,是劉胡蘭心目中的英雄。

抗戰期間,劉胡蘭的父親劉景謙等羣眾為八路軍運送物資。敵人炮火來襲,有人扔下物資就跑了,劉景謙卻躲在樹坑裏,等敵人走了,再繞上山,總要把物資安全送達。劉胡蘭繼母胡文秀曾是孃家南胡家堡村婦救會委員,嫁過來後經常利用紡線的機會教劉胡蘭識字,給劉胡蘭講進步道理。

在革命氛圍和家庭氛圍的薰陶下,劉胡蘭很快成長起來,並且早早懂得了一個人怎樣才能活得有價值、死得有意義。劉胡蘭紀念館原副館長、山西女英烈研究會會長陳湘平説。1941年,雲周西村一村民為八路軍傳送情報時慘遭敵人殺害。不久,顧永田也不幸犧牲。噩耗傳來,劉胡蘭對同村好友、陳湘平的二姑陳玉蘭説:這兩人死得真squo;鋼骨squo;,我要是死,也是這樣去死!

1942年,文水平川第一支兒童團在雲周西村成立,10歲的劉胡蘭擔任了兒童團團長。她經常和小夥伴一起站崗、放哨、送情報。有一次,八路軍包圍了敵軍一個團,縣婦女部長奉命組織民兵擔架隊支援前線。劉胡蘭和幾名婦女也要支前。部隊首長勸她們:前面正在打仗,很危險。劉胡蘭果敢地回答:戰士們都不怕,我們是女民兵,也不怕。她們在前線表現得十分勇敢,不但為傷員包紮傷口,還幫助戰士們運送彈藥,一直忙到天黑,戰鬥結束才撤回來。這時的劉胡蘭才13歲。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閻錫山部隊佔領了文水縣城,解放區軍民被迫拿起武器,保衞勝利果實。1945年11月,劉胡蘭參加縣黨組織舉辦的婦女訓練班。40多天的學習,使她懂得了許多革命道理,革命覺悟有了進一步提高。

回村後,劉胡蘭擔任雲周西村婦救會祕書,與黨員一起發動羣眾鬥地主、送公糧、做軍鞋,還動員青年報名參軍。劉胡蘭在鬥爭中得到了進一步的鍛鍊成長,於1946年6月被批准為中共候補黨員。這一年,她才14歲。

1946年冬天,劉胡蘭經過偵察,協助武工隊處決了一名為非作歹、羣眾恨之入骨的偽村長。這一行動沉重打擊了敵人,但也遭到敵人的瘋狂報復。

1947年1月12日,劉胡蘭被國民黨軍和地主武裝抓捕。在敵人威脅面前,她堅貞不屈,大義凜然地説:怕死不當共產黨!敵人沒有辦法,將同時被捕的6位革命羣眾當場鍘死。但她毫不畏懼,從容地躺在鍘刀下。她以短暫的青春年華,譜寫出永生的篇章。

1947年3月下旬,毛澤東帶領中共中央機關轉戰陝北途中,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縱隊司令員任弼時向他彙報了劉胡蘭英勇就義的事蹟,毛澤東深受感動,揮筆寫下了生的偉大,死的光榮8個大字。8月1日,中共中央晉綏分局追認劉胡蘭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

劉胡蘭生前沒有留下一張照片。當年的雲周西村如今已改稱胡蘭鎮。那棵見證先烈被捕的小柳樹,枝開葉散,生命力依然頑強。陳湘平説,劉胡蘭紀念館對外開放以來,已接待國內參觀者1600多萬人次,外賓、友好人士4000餘人。

英雄已去,精神永存。

讀《紅色》讀後感篇3

文中的主人公——江姐,留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江姐原名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出生於四川省自貢市大山鋪江家灣的一個農民家庭,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夏,她經組織安排入四川大學農學院學習,從事黨的祕密工作。1948年6月14日,由於叛徒的出賣,江姐不幸被捕,被關押在重慶渣滓洞監獄。受盡了國民黨軍統特務的各種酷刑,老虎凳、吊索、帶刺的鋼鞭、撬槓、電刑……,甚至竹籤釘進十指。特務妄想從這個年輕的女共產黨員身上打開缺口,以破獲重慶地下黨組織。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江姐始終堅貞不屈。

1949年11月14日,在重慶即將解放的前夕,江姐被國民黨軍統特務殺害於歌樂山電台嵐埡,為共產主義理想獻出了年僅29歲的生命。

江姐面對國民黨的酷刑,堅貞不屈,誓死不肯透露共產黨的祕密,她的精神是多麼值得我們學習啊!面對江姐,國民黨只能給她肉體上的折磨,卻動搖不了她精神上的一分一毫。和江姐大無畏的精神相比,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我只要遇到小小的挫折,就會想到放棄。讀了紅巖之後,我懂得了:越是充滿困難的路我們越要勇敢去走,越是艱鉅的任務我們越要堅定不移。

“晨星閃閃,迎接黎明。林間,羣鳥爭鳴,天將破曉。東方的地平線上,漸漸透出一派紅光,閃爍在碧綠的嘉陵江,湛藍的天空,萬里無雲,絢麗的朝霞,放射出萬道光芒。”這是《紅巖》中新中國成立時一個黎明的描寫。這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是無數位革命烈士用鮮血換來的,他們血染紅巖,才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應該倍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永遠不忘那些偉大的烈士,將他們銘記在心!

讀《紅色》讀後感篇4

可是,當我打開《恰同學少年》,體會着他們那份因讀書而感到的快樂時,我開始懂了老師們講的那些話。

修學儲能,經世致用。較之現在,前輩們讀書的目的要比我們現在明確許多。一個人讀書,是貯備知識,更是鍛鍊能力。在求學的路上,如果光是能力素質強而學問修養不夠,就無法約束自己,這樣還可能造成一種破壞性的能力,相反,如果一個人光是注重書本知識,卻不注重自己的實踐能力,那樣學到的知識就成了死知識,毫無價值。

因此,偉人和他的同學們,在求學的過程中,為自己制定了作息安排表,從清晨到深夜,密密麻麻,貼在牀頭,一直陪伴自己度過大學。甚至在清晨用冷水進行晨浴,鍛鍊自己的意志,並進行晨讀。同時,又組織讀書會,義務地教街道上不識字的人讀書寫字,將自己所學到的運用到現實中去。

正如那首詩一樣: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多麼美好的讀書時代!試問自己,我們的校園裏,能看到這樣情景的還有幾處?

修身治國平天下,簡樸乃修身之本。對於現在的學生來説,那無疑將是一個令人無法相信的畫面,一個大學教師排在長長的隊伍後面,等待着廉價的食堂飯菜,甚至和一個貧困生一起啃別人剩下的饅頭。可是這真的發生在當初的湖南第一師範專科學校,一位名為徐特立的老師,穿着打補丁的衣服,和破舊的鞋子穿梭在大學的校園裏,但是卻很少人知道他在一個偏遠的鄉村開了一個免費的國小供那裏的孩子們讀書。

在他們的眼中,貧窮並不是沒有豐富的物質條件,而富有是將自己的所有分享給那些真正需要的人們,只有這樣,你才會獲得精神的富有,而這才是真正的富有。可是,想想我們現在的生活,無不有慚愧之心。記得老師給我們放過的那個關於大學生的視頻:那一年,我們好像很有錢。畫面中的我們,用自己父母的錢,進行揮霍浪費,卻不知在家的父母卻過着如何艱苦的生活。

有人説,一個變老不是因為年齡變老,而是因為他的心老了。正值青春年少的我們,是否應該如書中那樣讓自己更加朝氣蓬勃,更加活力四射?同時更加勤奮刻苦,更加艱苦樸素。

讀《紅色》讀後感篇5

一位小女孩天真地問父親:“紅軍爺爺長征時為什麼不喝健力寶,為什麼不吃巧克力呢?”對於他們,長征已成為一個老外婆的傳奇故事。然而隨着歲月流逝,長征精神以越來越深刻的魅力,吸引着眾多的人們到長征路上去追尋,去思考。

1934年10月16日傍晚,八萬中央紅軍由於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而被迫突圍西行,開始了“萬水千山只等閒”的長征。

在長征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紅軍將領的母親,當她看到戰士們吃的是清水煮的樹皮、草根,外加一段牛皮帶時,她落淚了。她把自己要飯討來的生芋頭全部倒進了鍋裏。就這,竟成為將士們難得的一頓美餐。“牛皮腰帶三尺長,草原荒地好乾糧,熬湯煮菜別有味,端給媽媽來品嚐。”老媽媽聽着戰士們自編自唱的t;牛皮腰帶歌>,掛滿淚花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還有一次過草地,一位在戰鬥中剛剛入黨的警衞員,為了搶救陷入泥沼的文件箱,獻出了年僅18歲的生命。當他漸漸沉下去的時候,手裏緊緊攥着一塊銀圓,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交黨費。長征中,這樣的事情幾乎天天都有,然而隊伍每天都在頑強地向前,向前……

這就是長征精神,這就是在槍林彈雨,雪山草地之間打不爛,拖不垮的硬骨頭精神,這就是面對敵人的屠刀與誘惑,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的大無畏精神!

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的民族又開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長征。雖然再沒有雪山和草地,但我們同樣面臨着歷史和時代的挑戰。這種挑戰,是一種更為長期、更為嚴峻的考驗。它表面上看起來並非那麼艱難,那麼壯烈,但要取得勝利,卻是相當不易的。

同學們,當你沉溺於網絡遊戲,失去自我的時候;當你留連於武打小説,不思進取的時候;當你吃着肯德基,喝着沃爾瑪,為超女瘋狂的時候……想一想長征吧,想一想60年前的那些人和事。如果説當年所面臨的是_三座大山,建立民主政權的話,而我們今天所面臨的,則是用我們的勤勞和智慧使我們的祖國闊步邁入世界經濟強國的行列。這關係到當代中國的國際地位,關係到每一位華夏子孫的命運!作為當代的熱血青年,我們應該有自己的遠大理想,那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也是一次充滿艱辛的長征,這是時代賦予我們青少年的新的長征!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原創文祕材料,盡在網絡。我們要接過長征精神的光輝旗幟,適應時代的發展的要求,鋭意進取,自強不息,真正把愛國之志變成報國之行。今天為振興中華而勤奮學習,明天為創造祖國輝煌的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

同學們,讓我們重踏長征路,弘揚長征精神,努力拼搏,去追尋金色的理想,追尋明媚的春光,追尋火紅的太陽!

讀《紅色》讀後感篇6

?苦菜花》這本書是以抗日戰爭時期膠東半島昆嵛山區的王官莊為背景,以仁義嫂一家的遭遇為中心線索,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抗日根據地軍民在反掃蕩中所進行的不屈不撓的英勇鬥爭,表現了根據地人民那種英勇不屈的精神,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普通而感人的革命母親的形象。

作品所塑造的母親——仁義嫂的形象,是當代文學史上第一個比較完整而豐滿的革命母親英雄形象,具有相當的典型意義,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學的人物畫廊增添了一個光彩奪目的藝術形象,同時,也標誌着作品本身的藝術成就。可以看出,作者是懷着無限的深情來塑造母親的形象的,鮮明地刻畫了母親思想性格的主要特徵:慈愛心腸和革命意志。

作品把母親置於王官莊極其嚴峻複雜的矛盾衝突之中,在公與私、生與死的抉擇面前,充分展示她性格中慈愛心腸與革命意志這兩個特徵,真實地描寫了她的覺醒和成長,具體地寫出她從一個只知愛自己子女的母親到愛革命、愛一切革命的子女,勇於為革命奉獻一切的革命母親的性格發展過程,並注意揭示母親性格發展過程中多方面的矛盾心理,使得母親的形象血肉豐滿,也使得讀者清晰地看到了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怎樣變為靈魂高尚的革命母親的過程。當大女兒娟子拿起獵槍參加革命活動時,母親的一家正處在極端困苦的生活中。大伯一家數口被惡霸地主王唯一害死,丈夫又被逼走,母親獨自拉扯着5個年幼的孩子,娟子是她唯一的幫手,母女相依為命,而且,鬥爭的環境又是那樣的險惡,母親怎麼能不為娟子擔驚受怕呢?但是,公審大會和娟子親手槍斃大仇人王唯一的現實教育了她,“有一種東西,像是一把火從她內心裏燒起來”——母親的革命意識開始甦醒了。面對封建家族的傳統壓力,她更加認定“娟子是好孩子”,毅然支援娟子幹革命工作。敵人燒燬母親的房子,她咬緊牙根:“這前世的冤,今世的仇,我爛了骨頭也要跟你們算清!”這冤仇,不僅是個人的,而且是階級的,因此,大兒子德強參軍時,母親滿意地“點頭”。隨着鬥爭的深入,在共產黨員革命精神的感召下,她那母親的慈愛和革命的意志在不斷地發展。

母親從娟子、姜永泉、星梅和八路軍戰士身上,愈來愈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的力量,認識到革命才是苦難農民的唯一出路。她把對兒女的愛擴大到對每一個革命戰士的愛,上升到對革命的愛。當敵人逼她説出兵工廠埋藏機器的地點,並以殺害她的小女兒嫚子相威脅時,為了革命,為了保住兵工廠,她忍受了一切酷刑和巨大的悲痛,眼睜睜地看着心愛的小女兒被敵人殘酷殺害。

酷刑,摧毀不了她鋼鐵一樣的革命意志;殘殺,只能激起她更強烈的仇恨。這時,母親的慈愛心腸和革命意志已經昇華到了一種嶄新的境界。她自覺地為革命工作,直到拿起武器親手消滅敵人。

母親的覺醒反映了千百萬貧苦農民的覺醒;母親的成長代表了千百萬革命母親的成長。 仁義嫂這位革命母親的形象,在膠東半島還是很有代表性的,她的那種偉大母親的慈愛心腸和革命意志,從一個只知愛自己子女的母親到愛革命、愛一切革命的子女,勇於為革命奉獻一切的革命母親的性格發展過程,使得讀者清晰地看到了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怎樣成長為革命母親的過程。時隔半個多世記的今天,仍值得我們學習。

讀《紅色》讀後感篇7

他往大黑墩子的煙筒塞青草糰子,讓濃煙從灶膛裏倒灌出去,把大黑墩子嗆得涕淚齊流,“卡卡”地咳個不住。他卻在房頂上前仰後合,樂得幾乎喘不上氣兒來。他在戰鬥中繳獲了敵人的手槍,為了不讓隊長把槍收去,竟想出了把槍藏進老鴰窩裏的辦法。

?他和奶奶相依為命,為掩護在家養傷的八路軍偵察連長鍾亮,奶奶犧牲在日軍的刺刀下,鍾亮也被敵人抓走。張嘎失去了唯一的親人悲痛欲絕,但他並沒有屈服,反而燃起了熾烈的復仇之火,發誓一定要為奶奶報仇,要救出老鍾叔!他歷經千辛萬苦,找到了八路軍,決定要當一個偵察員,狠狠地打擊敵人。

在敵人面前,他無所畏懼,表現出威武不屈的精神。當老滿父子為掩護他而遭到偽軍的毒打時,他大義凜然,挺身而出,沉着有力地告訴敵人:“我就是你們要找的八路軍,跟他們沒有關係!”當他被敵人關在炮樓裏進行拷問時,他又勇猛地咬住敵人執着皮鞭的魔手……

張嘎還是個有着樂觀的革命鬥志的孩子。當戰鬥勝利,老鍾叔被救後,他知道日本帝國主義還沒有完全被打垮,他將自己心愛的木槍送給了胖墩,還囑咐胖墩要用這支木槍,去繳獲一支“真傢伙”。他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一起來完成打垮敵人的任務。

雖然我們現在的生活一片祥和,但是我們仍然要像張嘎那樣堅強、勇敢、樂觀。遇到困難多想辦法,遇到挫折勇敢面對。珍惜現在的每一天,開開心心,健健康康地成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