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師讀後感最新

來源:巧巧簡歷站 7K

老師的暖和我的心讓我們感到暖和我的心,日久彌新,老師是人類靈魂的造物者,那麼關於相關的讀後感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師讀後感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關於《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師讀後感最新

《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師讀後感1

“他是木匠,我是先生,先生學木匠,木匠學先生,哼、哼、哼、我哼成了木匠,他哼成了木匠先生。”這是一代教育家陶行知對我們的一句敬告。實不相瞞,之前對這位先輩有所耳聞但不十分了解,一次偶然機會我通讀了《陶行知名篇精選》一書,品讀下來感慨萬千。陶老的教育理論不僅源於實踐而高於實踐,絕非是趙括的紙上談兵。600萬字的教育論著,用他所歷經的事例闡明瞭陶行知老人對我國教育法的前瞻性和實效性,他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現代偉大的人民教育家”,萬世師表的楷模。他留給我們的絕對不止是跨世紀的教育理念更是我們教育界無盡的思考。

首先,陶行知先生極具前瞻性的目光令我們無限敬仰,早在1933年3月陶先生在上海大夏大學演講中就以《創造性的教育》為題闡明瞭當時中國教育的發展滯後和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然而幾十年過去“應試”教育始終緊錮着教育發展的腳步,因此,我們不難理解錢學森老先生在晚年感歎:“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中國人並不笨,楊振宇、李政道身上流淌的是“龍”的血脈,物理學家高琨生於上海,是位地道的華人同樣也得到了諾貝爾獎,追朔根源也沒有中國大陸求學經歷,唯有莫言才打破了中國學子不曾獲取諾貝爾獎的神話傳説。的確,中國需要的就是創造性的人才,創造性的開拓者。時任總書記的xx對教育工作也做過這樣的論述:“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小平同志也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那個不會a b c d 照樣幹革命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了,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正在步步的深入到學校教育的每節課堂、每個環節、每個角角落落。陶老之夢、中國之夢正在我們這代人的腳下逐步實踐着。

其次陶行知先生是“有教無類”思想的先行者,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還是在上海大夏大學演講中闡述了他對兒童教育的觀點,“壞蛋”愛迪生曾被逼迫出校門,後來成為一個聞名全球的科學家,這要慶幸他有位善於施教的媽媽。牛頓生下來小的像只老鼠,體重僅有三磅,豈料這隻小老鼠就是世界文明的科學家,據記他小時候並不聰明,誰也不會看出他就是未來的天才。假

使我們給孩子自由行動:“我相信千百孩子之中一定有一個小孩是天才,是一個創造者、發明者。”用現代人的觀點來説那就是沒有不長莊稼的土地,只有不會中的的莊稼人,那麼讓我們來説,那就是沒有不會學習的孩子,只有不會教孩子學習的老師。請看陶老在中華總協會上是怎樣看待他的每個小兒童

吧!“我是小盤古,我不怕吃苦。我要開闢新天地,看我手中雙斧。”“我是小孫文,我有革命精神。我要打倒帝國主義,像個球兒打滾。”“我是小牛頓,讓人説我笨。我要用我的頭腦,向大自然追問。陶老先生還追問我們:“師範生(準教師)的第一變——變個孫悟空,師範生(準教師)的第二變——變個小孩子,只有這樣才能飛進兒童世界裏,看到他們的想法和追求,才能保護兒童的天性,留給孩子天真的想象和幻想,我十分贊成電視台舉辦的《我愛發明》欄目,它的設立為廣大青少年搭起了創造發明的平台,吹響了現代中國教育前進的號角,更是陶行知老先生更想看到的一天。曾有人説過這樣的話:”沒有讀過陶行知一書,在中國不配做教師,的確如此。我若不是讀過《陶行知名篇精選》一書,我可真的不懂在家裏要怎樣和自己的寶寶嬉戲、在學校裏和小朋友們快樂地遊戲,天真、活潑又不太懂事的狀態上哪裏去找呀?和朋友邁步郊外又怎樣變成青春妙齡、激情四射的健康青年?陶老書中樸實無華的教導,質樸易懂的舉例旁證,讓我們真真切切地明白了,有人曾説過的一段肺腑話語:你的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不要等到坐火車、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國小生呀!

三是“創造兒童的樂園,敲碎兒童的地獄”正是當今兒童教育健康發展的標誌。

在學習新課程理念,深入研究有效教學的今天,再次回憶和品位陶老的有些話語,是預見?是先卜?還是巧合?所有的答案均是否定的。我們在感受震撼驚詫的同時,更應該是一種思考和學習。不妨再來看一下20世紀時陶行知的理念與今天教學改革的一次對比。陶老“提出十條具體建議”是:解除兒童的恐怖;打破重男輕女之風;提倡兒童衞生;拯救文化饑荒;培養人才幼苗;提倡兒童娛樂;開展託兒所運動;建立兒童工學團;培養合理之教師父母;拯救戰區兒童。而今幼兒教育又何嘗不是如此?廢掉電視台恐怖片段播出,人人享受義務教育,加強園所所有衞生管理機制制度化;注重個性發展和人才培養;加強寓教娛樂;各地辦起

高質量、高品位的幼兒園區;加強幼師培訓,持證上崗;全球性的災區人道性救援,關心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等。如此相似,那絕非偶然,是陶行知先生高鶩見臨,遠見卓識的歷史見證!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我們國家的經濟實力日益增強,部分兒童家長對子女的培養投入不斷加大,什麼學習班也報名參加,什麼“好”東西也讓孩子去吃,我想陶行知先生若看到你如此必切,也未必能高興起來。因此它是尊重規律而善於利用教育規律的教育家,不妨在這裏我借用陶老的一段話送給望子成龍心切,正在揠苗助長的父母和老師們,興許對大家會有無限的啟迪:“我們對於兒童兩種極端的心理,都對兒童有害。一是忽視;二是期望太切。忽視則任其像茅草一樣自生自滅,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長,反而促其夭折。所以合理的教導是解除兒童痛苦,增進兒童幸福之正確路線。我們必須沿着這條路線進行,才能使兒童脱離苦海進入樂園。”

品讀了陶行知先生的名篇之後,我猶如魚兒渴望大海、雛鷹嚮往藍天、孤舟期待回到久違的港灣般。一種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的情懷油然而生。試想,似乎一個世紀前的教育理念,依舊指導着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教育,可見它的科學性、規律性、人文性絕非尋常!我將不遺餘力地沿着陶老為祖國教育指明的方向,腳踏實地為當地的幼兒教育演好“孫悟空”,兒童喜歡的的兒童。

《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師讀後感2

最近,偶有閒暇,我便靜靜地翻閲教育名著——《陶行知名篇精選》(教師版)。《陶行知名篇精選》彙集的都是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行文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陶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長,但每一篇文章都令看過的人有意外的收穫,我不禁深深地敬佩這位教育大家的遠見。

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提出的“生活教育”、“教學相長”、“創新教育”等理論,這些理論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也正是現在我們新課改中所提倡並遵循的一些教育理念,這些教育理念對當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強的借鑑價值和指導意義。

葉聖陶先生的一句名言道出了其中的實質“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作為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相信他們。“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出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個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

在教育教學中,我努力將陶先生的教育精髓運用到課堂中,學生思考的時間更多了,討論質疑的時間更多了,自己動手操作的時間更多了。我努力注意把每一個孩子學習的主動性發揮出來,把教學的重心轉移到啟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質疑、引導學生探究上,不但提高了孩子的課堂參與積極性,而且常常品嚐到教學帶來的快樂,也從中收穫着一個個成功和驚喜。我經常在課後反思:這節課學生除了學習新知識外,還學會了哪些方法,提高了哪些能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希望給學生“點石成金”的金手指。我不知現在是不是成為了陶公所説的第三種先生——好的先生,教學生學的先生,但我有了努力的方向,有了追求的目標。

“生活即教育”,“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從陶先生的作品中隨處可見他對好教師的殷切期望。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每天四問” 是我們每天做人做事的警鐘。陶先生希望我們每一天身體健康上有大的進步,學問進修上有大的進步,工作效能上有大的進步,道德品格上有大的進步,顯出水到渠成的進步。

作為一名教師,我將牢記陶行知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觀念,以陶先生的教育理論武裝自己,更好地服務於教育教學實踐,引導學生手腦並用,學會過硬的技能,促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這外名字相信對於每一個從事教育工作的人來説都不會陌生,可以説是如雷貫耳,但認真拜讀過他著作的人有多少呢?至少我就沒讀過。有人説,沒讀過陶行知的人,是不可以在中國做老師的。為此,寒假裏我購買了《陶行知名篇精選》這本書,茶餘飯後細細地品讀裏面的每一個文字,陶行知先生對教育本質的精闢見解令人歎服,讓我受益匪淺。

陶行知先生不愧是一位一流的教育家,他在這本書中提到的一些教育觀點,即使時至今日,也仍然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和強烈的時代氣息,由此他教育理論的深度和他的遠見卓識可見一斑,他確實是我們教育界的掌門人。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教育”學説,這與我們現在提倡的教學要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繫是不謀而合的.,但他闡述得更為詳盡,指導性更強。陶先生主張“教學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這些言論淋漓盡致地抒發了他的“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博大情懷。

這本書帶給我很多感悟,第一點就是:多向生活學習。1930年陶行知先生在南京曉莊師範全國鄉村教師討論會上進行的演講中提到“我今天所要説的,就是我們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教什麼。”這段話説得真好,學生之所以來學校接受教育,就是想通過學習改變自己的命運,從而擁有一個更加多姿多彩的人生。我想要“做”什麼,我就學什麼, 我所學的一切皆是在為我的“做”做準備。這樣的學習才能更加激發鬥志,更加事半功倍。

我們現在的學生每天都面臨着繁重的學習任務,頭腦中充斥着許多知識,但是隨着時間的流逝,很多知識都逐漸淡忘,再也想不起來。記得我中學時學過一個賣油翁的故事,那個老翁倒油的技藝非常高超,從銅錢的小眼中就能夠將油精準地倒入葫蘆中。旁人對他的本領大為誇讚,他謙虛地説“無他,惟手熟爾”。如果學生都像這個賣油翁一樣,把每天學的那些知識像老翁一樣學以致用,那麼我相信不論過多久都不會忘記的,這也就是所謂的“熟能生巧”的道理。

其實生活中藴藏着無窮的知識,遠遠要比書本中的知識多得多。這些知識既豐富又有趣,如果誰能夠學透生活這本大書,就一定會成為一個學識淵博的人。所以教師要培養學生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在學好書本知識的同時,更要向教育資源無處不在的生活學習,這是我從這本書中獲得的最深的感悟。

第二點感悟:不可小看孩子。陶行知先生在書中多次提到小孩子的教育問題。他認為小孩子有不可思議的力量,每一個孩子就是一個世界。我們都曾深有感觸,越小的孩子好奇心越強,總愛問為什麼。牛頓看到蘋果落地問了個為什麼,結果發現了萬有引力;瓦特看到燒開的壺蓋被水蒸汽頂起問了個為什麼,結果發明了蒸汽機。看來小孩子的力量的確不容小覷。誰輕視了小孩子,誰就會錯失很多精彩的發現。

在工作中,我們可能都曾經做過這樣的事:教學時,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趕時間,一些稍微有難度的內容我們根本不給孩子考慮的時間,而是直接由老師講解完成。因為在我們的潛意識裏就認為學生根本不可能會,讓他們思考也只是在浪費時間而已。教育家們説“要蹲下身子看學生”,用平等的眼光來看待孩子,但好像做到的人並不多。我們總是認為小孩子能懂什麼呢,他們只是幼稚無知的代名詞,我們和他們根本沒有共同語言,這也是不信任學生的一種表現。其實每個孩子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精彩的世界,只有我們成為他們的朋友 ,才會發現那個世界的美好。所以陶行知先生希望每個老師都能變成一個小孩子,和他們一起玩,加入到小孩子的隊伍裏去。如果我們變成小孩子,就會發現“師生立刻變成朋友,學校立刻變成樂園”,我們還會驚奇地發現小孩子的能力很大,他們能做許多我們做不到的事,還能夠做許多我們認為他們做不了的事,因此陶行知先生説“我們必得會變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第三點感悟:給學生充分的自由。學生具有強大的創造力,但現在他們的創造力都被我們禁錮住了。在分數至上的考試製度前,不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一味地把目光關注在孩子的分數上。分數高的家長感到很欣慰,便騰出時間讓孩子學各種特長,把雙休日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從早學到晚,原本該是好好放鬆的雙休日卻使學生更加疲憊;分數差的學生,家長則頭疼地送他們去各種補習班,這科補完補那科,補得孩子頭昏腦脹,身心俱疲……這種情況下,孩子的創造力怎能解放出來呢?因此陶行知學生提出“解放孩子的頭腦,解放孩子的雙手,解放孩子的嘴,解放孩子的空間,解放孩子的時間”,這樣孩子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進行創造。我們所熟知的大發明家愛迪生小時由於過分好動,僅在學校學習三個月就被開除。幸好他的好媽媽沒有放棄他,讓他在家裏搞各種研究,讓他盡情地做自己想做的事,這才造就了一個傑出的發明家。如果愛迪生繼續在學校接受教育,也許這個偉大的天才就會夭折了。當然像愛迪生這樣成功的人並不多,我們並不是讓孩子都效仿愛迪生,但只要給孩子足夠的自由,讓他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那麼我們的身邊未必不會出現第二個、第三個……甚至更多的愛迪生。不要讓學校、家裏成為束縛孩子的牢籠,讓孩子在大自然的廣闊天地中自由翱翔吧!

當然,這本書帶給我的感悟還有很多,在這裏就不一一贅述了。這本書使我對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有了一個粗淺的認識,當然要想把這種思想完全吃透,並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工作中去,則還需要一段很長時間的鑽研與琢磨。《學記》中説“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然困”,只有在學習中才能夠發現自己的不足,明確學習的方向,才能不斷進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從而實現“教學相長”,促進教師與學生的共同發展。

《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師讀後感3


作為一名教師,多讀些教育著作,多瞭解些教育理論是不可獲缺的。利用課餘時間,我閲讀了《陶行知文集》,從中受益非淺。

“從做中學”是美國現代著名的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學理論的基本原則。杜威認為,“所有的學習都是行動的副產品,所以教師要通過‘做’,促使學生思考,從而學得知識。”杜威把“從做中學”貫穿到教學領域的各個主要方面中去,諸如教學過程、課程、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等,都以“從做中學”的要求為基礎。形成了“不僅塑造了現代的美國教育,而且影響了全世界”的活動課程和活動教學。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所創建的“生活教育”理論體系中最富有建設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論。“教學做合一”含義是“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學是學生。”在陶行知先生意中,“教學做合一”實際包括三層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二是指關係,對事説是做,對已説是學,對人説是教;三是指目標,教育不是教人學,而是教人學做事。他同時強調,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舊教育、創造新教育的鋭利武器。在長期實踐中摸索出了“教學做合一”從義到特質到具體方法一整套教學理論,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包括“教學做合一”在內的“生活教育”,並使其達到最高水平。

“教學做合一”並不是“從做中學”的翻版,陶行知對杜威的繼承,也是批判的、改造的、創新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其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實踐出真知。

杜威的“從做中學”是以本能論心理學思想為基礎的,具有明顯的主觀唯心主義的性質。“從做中學”雖然強調“做”,但把“做”看作是人們的生物本能活動。杜威指出人有四種基本的本能:製造本能、交際本能、表現本能和探索本能。而所謂本能,依他的理解,是與生俱來、無需經過學習、自然會知、自然會能的一種“人性與行為”。由這四種本能的需要產生了人的四種興趣,即製作、語言與交際、藝術表現和探究發現的興趣。這些本能與興趣提供學習活動的心理基礎和動力。於是,他把“每天的時光分為四期,叫兒童做下面四件事體:就是遊戲、説故事、觀察及手工。”他認為這正是兒童的自然本能生長的要素所決定的最好的教學內容。可見,這裏的“做”只是一種基於生物本能要求、拋開一切社會基礎的“活動。”

“教學做合一”中的“做”卻不是這樣。陶行知給“做”下的定義:“做”是在勞力上勞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種特徵:行動、思想、新價值之產生。這就是説,這個“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強調了“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認為“親知是一切知識之根本”,這是具有唯物主義因素的。

第二、“以教人者教已”。

“從做中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員與課本不復成為學生唯一的導師;手、眼睛、耳朵以及身體的全部,都是知識的淵藪。而教員變成發起人,課本變成試驗品。”這樣,教師在教學中不再是主導,而只是起一種從旁協助學生活動的參謀作用了。這是一個重大變革。但並未從本質上闡明師生關係,闡明教師該怎麼做。“教學做合一”第三大特質是“以教人者教已”,説的是:若想在做上教者,先必得親自演練一番,即首先在做上學。陶行知先生在《以教人者教已》一文中曾這樣表述過這種思想:“‘為學而學’不如為教而學之親切。為教而學必須設身處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這是對教師素質的具體要求,與“教學相長”的思想也是類通的。“教學做合一”的具體方法中,“連環教學法”之“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藝友制”之“要想做好教師,最好是和好教師做朋友”,“傳遞先生制”之“即知即傳人”,“小先生制”之“運動式地發動國小生來做小先生”等等。

由“從做中學”到“教學做合一”,我們不難看到陶行知先生改造舊教育、創造新教育所走過的艱難歷程,不難受到陶行知先生敢探新理敢闖新道的開拓精神、勇於實踐求真務實的研究作風的教育和感染。雖然“教學做合一”及其“生活教育”理論還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對我們今天“科教興國”、“科研興教”、“科研興校”的羣眾運動以及活動課程與活動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課堂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研究也有許多重要的啟迪和指導作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