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日瓦戈醫生》讀書筆記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19W

醫生把工作放第一,以病人利益為第一,您的崗位一直不變,您的病人卻遍佈四方,那麼關於相關的讀書筆記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日瓦戈醫生》讀書筆記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通用《日瓦戈醫生》讀書筆記範文

《日瓦戈醫生》讀書筆記1

本書描寫了一位知識分子----日瓦戈醫生在革命年代短短一生的遭遇。與其他戰爭年代的書籍不同的是,主人公日瓦戈醫生並不一個十分具有政治色彩的人物,革命襲來時他正值熱血年華,但他並沒有傾向於任何一個組織或黨派,他並沒有成天在街頭巷口宣揚革命理論,也不像其他革命小説的主人公那樣勇戰沙場。日瓦戈是一名仁愛的醫生,將救死扶傷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精緻,同時他體恤弱勢羣體,真切地關心他們,是一個平易近人的好人。作者將日瓦戈醫生刻畫得十分真實讓人感動,這在於作者表現出了日瓦戈醫生作為一個身處革命時期的人,他曾有過對革命勝利的喜悦,他知道革命勝利沙皇被打倒的消息時,曾經興奮地歡呼;他曾經似乎理解革命的意義,犧牲的意義,而當他發現戰爭之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也並沒有多少改善時,他便開始懷疑革命的意義和戰爭、殺戮的罪惡。於是他會萌生帶着妻小逃離城市,過隱居生活的念頭。

書中還有兩位女主人公:日瓦戈醫生的青梅竹馬,也是他的妻子冬妮婭,以及與他有着一段炙熱但必須剋制的感情的拉拉。這兩位女性的形象都是美好的。冬妮婭作為日瓦戈醫生的妻子,在他擔任軍醫在前線的時候在家全力操持家務,一心一意等待着日瓦戈醫生回來。當她知道丈夫與拉拉之間的情愫,雖然心有苦楚之情,但至始至終沒有刁難與兩人。她是一位聰穎慧智的女人,有一顆善良的,又能夠明辨是非的心。

另一位女主人公拉拉則與冬妮婭有所不同。還年少時拉拉就敢愛敢恨,她愛上了自己父親的朋友,雖然這段感情把她折磨得夠嗆。但一開始我以為拉拉真的是一個不太計較輿論,隨性狂野的女孩,對她的好感不及對冬妮婭的。沒想到故事發展到後來,她與日瓦戈醫生產生了熾烈的愛情,兩人卻都謹慎地在表面上剋制着的時候,我開始覺得拉拉其實有她的原則。她與日瓦戈醫生在一起的時候心裏也有着對對方家庭的愧疚。而説到作者對日瓦戈醫生在這兩位女性,在這兩段感情之間的抉擇的安排,就比較具有文學的巧合性了,我認為作者多多少少理想化了人物間的矛盾和衝突。分別讓日瓦戈醫生和拉拉,以及冬妮婭,都能夠有一段共同生活的美好回憶。

《日瓦戈醫生》讀書筆記2

當我合上書,眼前晃動着的是日瓦戈捂着前胸搖搖晃晃地從悶熱的電車上走下來,一頭栽着地上死去了,拉拉在不遠處。那個一生坎坷的女人最後失蹤了,被送往了勞動營,可能就消失在了那裏。還有遠在天邊的冬妮婭,痛不欲生的馬琳娜,自殺了的帕沙。這個一生誠實正直,忠於自身信仰和充滿了人道主義精神的醫生,越來越沉默,越來越懷疑。日瓦戈就是帕斯捷爾納克筆下的靈魂,猶如維特根斯坦在讀完托爾斯泰的《哈澤·穆拉特》後曾掩卷而歎:“他是一個真正的人,他有權寫作。帕斯捷爾納克也“是一個真正的人”。命運把他拋入20世紀的俄羅斯煉獄,讓他置身一個悲欣交集的時代,而他則以極大的勇氣去面對這一煉獄與時代。他明白自己的選擇,也明白這一選擇必然意味着承擔,甚至意味着生命的代價。何止是在他所置身的時代,在任何時代,類似他的這一選擇都不會獲致當政者的首肯,都會被排擠到社會的邊緣,都會被“排斥”為“異己”,“靈魂因為人類的苦難而受傷”。回想一下斯大林的稱他是“天外來客”,肖洛霍夫的説他是“寄居蟹”,還有某些評論家的指責他脱離人民,他的聲音也“經常被時代的進行曲和大合唱所淹沒”,就會意識到上述的“排擠”與“排斥”。但是,這也正是帕斯捷爾納克的深刻。他最早意識到:每個個人都是整個國家,是個人的尊嚴作為前提在維護着國家的尊嚴。對於任何一個個人,國家都既不能“預支”,也不能“透支”。而且,自己所要求的自由,就必須為所有的人去爭取之;自己所拒絕的專制,也就必須為所有的人去拒絕之。因此,只有拯救自己才能拯救世界,只有維護個人的尊嚴,才能維護人類的尊嚴。在此意義上,個人的聲音勝過時代的雷霆,個人的聲音就是時代的最強音。

1935年夏天,帕斯捷爾納克臨時被派去參加巴黎和平代表大會,會議中全世界的作家在醖釀要組織起來反法西斯,但是他卻説:“我懇求你們,不要組織起來。”這當然是一個置身邊緣情境的“邊緣人”,正像帕斯捷爾納克在詩歌中不無痛苦地傾訴的那樣:“整個一生我都想和大家一樣。/但是世界,披着優美的衣裳,/卻不來傾聽我的痛苦,/於是我只想,像我自己那樣。”然而,也正因此這才是“一個真正的人”。顯然,倘若統治者的操縱歷史的權利是真實的,那麼帕斯捷爾納克作為一個獨立的知識分子所擁有的思想的權利就同樣是真實的,而且是更加真實的。作為自己所面對的一切的見證者與守夜人,作為獨立知識分子的個人,帕斯捷爾納克同樣可以在歷史的長河中寫下自己的名字。

相比之下,帕斯捷爾納克與他的《日瓦戈醫生》無疑讓整整半個世紀的所有的中國作家全都黯然失色。同為曾經的兩個社會主義大國,當我們回首前塵卻惟餘慚愧。我們迄今也沒有能夠產生諸如此類代表着民族的良知與良心的大師與鉅著。“魯迅走在金光大道”上固然是我們的恥辱,即便是在這個美學精神大面積失血的噩夢結束以後,我們的一切也並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謂予不信,不妨把帕斯捷爾納克所生活的時代置換成我們的解放戰爭、三反五反、反右、大躍進、十年動亂、改革開放……試問,我們又有哪一位名家與名作成功地面對了這一切呢?沒有!愷撒的寶劍。早已敗壞了美學的趣味。更為嚴重的是,在中國的作家中我們從未看到過帕斯捷爾納克那種令人充滿敬意的負債感以及對於作家天職的自覺。多年前,看到我們的屈原不惜一切代價地要去求得一個小小的楚國之君的認可,我們的杜甫在安史之亂中顛沛流離、拋妻舍子地去追隨皇帝,對於他們的沒有意識到自己在精神王國中同樣是國王,沒有意識到皇帝無數但是屈原、杜甫只有一個,沒有意識到通過自己的詩歌去拯救這個時代有着比現實的拯救遠為重要的價值與意義,就留下了深深的困惑。而今再看看上個世紀的中國作家的對於現實的俯首稱臣,想想包括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在內的一代名家的不約而同的對於文學以及對於文學職業的蔑視(諸如千萬不要再去學文學,不要去作什麼空頭文學家之類)。我們就會洞悉:在中國,問題的關鍵在於既不存在敢於置身“邊緣情境”者也不存在任何的“負債感”,“有權寫作”的“真正的人”還沒有誕生!

《日瓦戈醫生》讀書筆記3

人得骨子裏總有一種嚮往未來的精神,即使在狂熱的年代,在顛簸的歲月裏,它依然花滿枝椏,儘管不在春天。我想,它應該叫“日瓦戈精神”,因為它所具有的堅強,執着正是日瓦戈---這位蘇聯醫生最好的詮釋。

公尤里·日瓦戈是出於蘇聯作家帕斯捷爾納克的長篇小説《日瓦戈醫生》

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戰地醫生,卻將遵循醫德,救死扶傷演繹得淋漓盡致。在戰爭面前,人的存在感很弱,生命就像草芥,在狂潮中沉浮。但在日瓦戈眼裏,在渺小的生命也必須要維護,曾經上過戰場的他,面對白軍的衝鋒,卻一直瞄準一棵枯樹射擊,博愛之心不言而喻。

誠然,命運不會因生命的渺小而放棄指引它前行,但挫折與失敗仍會不安分的掐絲,直至聚合與離散。日瓦戈的命運也亦如此。日瓦戈喪失雙親,寄居在舅舅好友家中,同託尼婭生活在一起。醫學專業畢業有同託尼婭結婚,只惜此時祖國已處於鉅變之時,沙皇俄國被推翻,蘇維埃成立,誰能料想,隨之而來的不是和平與希望,而是戰亂與饑荒。日瓦戈一家被迫遷往西伯利亞瓦雷金諾,在那裏他又被錯誤得抓去做奴隸,囚禁在游擊隊中。一年半以後他回到住處卻發現家人已流亡國外,家也沒有了。生活在動亂時期的他並沒有因生活的窘困而放棄所有的期盼。書中有一個片段令我印象深刻:日瓦戈在逃到孤僻的瓦雷金諾的日子裏,他每天堅持愉快地寫作。即使他一無處可逃,但每望到遠方茫茫的雪海,他就相信會有光明的未來。就這樣,他為自己贏得了兩段可貴的愛情,他反對政黨的鬥爭,反對狂熱的革命,謀求安穩的生活與永恆的和平。

《雙城記》開篇有句話“那是一個最美好的時代,那是一個最糟糕的年代。”糟糕在每個人有必須在夾縫中徘徊,掙扎,美好在善與愛總在那一瞬間閃耀着人性的光芒。日瓦戈的一生雖然坎坷,迷茫,但百年之後重新擦拭那一顆心,它依然熱忱與鮮活。日瓦戈精神經歲月的洗禮,依然不御鉛華自生音。又想到另一位蘇聯作家筆下的保爾,在戰爭面前,保爾與日瓦戈一樣,想戰士一般秉持人性,肩負重任,為祖國的和平奮鬥不息。

人是渺小的,但也是偉大的。有一種追尋未來的精神叫“日瓦戈精神”,有一種生命,即使脆弱,也會擲地有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