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巨嬰國的讀後感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8.46K

一篇優秀的讀後感是能夠提升讀者的閲讀興趣的,在飽閲書籍後,相信大家都會及時寫好一篇讀後感,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對巨嬰國的讀後感7篇,供大家參考。

對巨嬰國的讀後感7篇

對巨嬰國的讀後感篇1

已經讀完一段時間了,我也向許多人推薦過這本書,因為,它把中國人剖析得太深刻了,把中國社會的病根找出來了,以致不被社會所容。真理往往是超前的,相信隨着中國社會的成長,民眾的覺醒,有一天,它將會作為經典得與傳承。

我是被“孝順”文化所傷害的,而且傷得很深,以致現在只能刮骨療傷,其中的痛苦,不是一般人可以體會得到的。“孝順”文化,本來就是一個皇權文化,是社會奴性的根本。為什麼老子一定是對的?為什麼一定要有尊卑之分?為什麼不能像一對朋友一樣?為什麼不能真誠的互相對待?親情本來就是以愛作為基礎的,沒有愛,親情只剩下皮囊,表面功夫,怎麼樣都是假仁假義,唯利是圖。這樣的親情,沒有正能量的傳遞,只能相愛相殺。中國人內斂,但是,並不是沒有愛。只是,“巨嬰”社會,是一個不成熟的社會。如果不能覺醒,那麼,“巨嬰”就會傳承下去,代代相傳。這個也是隔代教育的悲劇。老一輩,在沒有民主的權力的傾軋下,已經奴性化,他們已經完全是一個“巨嬰”,這個是無法改變的事實。而,作為父母的新一代,我們要拋棄“孝順”,釋放愛的力量,引導子女追求生命的本質,釋放自己的能量,這樣,整個社會將完全改變。一個成熟的社會,是一個理性的,是一個尊重他人自由和權利,而不會如嬰兒一樣,沒有道理可言。我經常看見一些家長放縱自己的孩子影響他人或侵犯他人,卻認為,成年人,應該讓着小孩。其實,這些家長是使用作為小孩的權力。如果,他們手頭有點權力,那麼,也一樣會放大這個權力的使用。其實,他們是很悲哀的。在單位,順從上頭,在家裏順從老一輩,而壓抑自己的能量釋放。當然,這樣安穩,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拼搏,一句話,就是舒服。這個是不成熟的表現。就好像一個“巨嬰”,吃飽了睡,睡醒了吃,玩。一旦不能滿足他的要求,就只會哭鬧。要不,就壓抑住自己的需求。真的很形象。

我希望可以從我開始,對子女的教育可以完全釋放他們的能量,讓他們追求生命的快樂。而我,也要成長,不能再作為一個“巨嬰”,要釋放自己的能量,追求生命的質量。喝茶,讀書,鍛鍊,已經是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現在再增加一個寫作,能夠讓我記錄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生活,我想,這個是多麼美妙的事情。為什麼不做呢?生命的本質,就應該是快樂,健康,自然。追求自己所愛,讓正能量散發出去。雖然,很累,但是,卻很快樂。也是給濼濼做榜樣吧。就同濼濼説的,爸爸看書,我就不用看了。但是,我相信作為學霸的後代,智商超羣的她,只要追求自己的快樂,她一定也會散發出自己的正能量的,並獲得比爸爸更大的快樂。加油,我們一起成長,雖然你不在我身邊。

一天一千字,的確不容易做到。而我,作為作文落後者,只能每天提前寫作。笨鳥先飛,我還是有自知之明的。

對巨嬰國的讀後感篇2

每當悲傷難過的時候,最大的的樂趣之一就是讀書了,聽過了太多關於讀書的意義,有讓心靈飽滿的,有讓自己高貴的,有讓別人感到羨慕的,有為了讓自己更好的思考的,總之,讀書是沒有錯的。用《巨嬰國》的開場白説,讓日常閲讀成為砍向我們內心冰封大海的斧頭。而對我來説,閲讀讓我生活的像個鬥牛士,雖然我只是個癩蛤蟆。每一次的點滴的感悟都會慢慢成為看似黑暗生活的明燈。

這本書我買來已經足足三個月了,睡覺之前總讀上兩篇。也是有史以為讀的時間最久的一本書了吧。有很多朋友問這是什麼書,怎麼感覺寫的這麼不一樣。因為裏面的觀點直擊了國人性,更準確的説,道出了中國國民性的某些真實。武志紅作者,也是第一次被我記得牢牢的,因為你會發現這個世界上,真的有一些人,他們的思想是獨到的。讓你讀到,就覺得,啊,原來真的如此。這本書雖然歸入心裏學的範疇,可是寫的卻是樸實無華的,案例和分析相結合,簡單易懂的。都是鮮活的身邊的例子,我們所不理解的很多看似離譜的新聞背後的原因。

這本書裏,描述的內容很多,關於好人,關於麻煩,關於懂事,關於界限,關於全能自戀,關於依賴,甚至關於中國女人脾氣那麼大,關於嬰兒的呵護期,關於媽寶男,關於缺失的公公,關於投入和接受等等。很多很多,因為有500頁之多。而我也只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寫出來一點而已。

1)關於孝順

孝的本義就是順。上面是老,下面是子,二者是共生的。子要順着父母的意思。也就是這個孝字。作為人來説,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正是因為這個孝字,我們將關係的不平等視為了必然,而這個卻是不平等關係的源頭。書裏是反對孝順的,説白了,是父母的控制慾。對父母好,本身是沒有錯的,可是你放眼望去,現在成羣扎堆的媽寶男,還有很多絕望而自殺的孩子,已經是很多社會現象,你經常會看到一個故事下面留言的共鳴,才明白很多現象只是慢慢呈現了出來而已。孩子,花一樣的心靈和世界,從小應該教他有一個獨立的靈魂,這個比什麼都重要。因為有獨立靈魂的人,才是活出自我的人,一個活出自己的人,勢必也是有愛的,也是會愛自己的父母的。更會愛身邊的人的。

2)關於婚姻擇偶標準

越來越成熟的我們,做出婚姻選擇的標準,不是情慾與激情,更非愛與戀,而是安全感,女人對男人要求的安全感和男人對女人要求的安全感,結果是,婚姻相對穩定,但缺乏感情。現在社會愛情概念更加深入人心,如果小説和電影沒有愛情故事,那麼它根本不好意思放下去。

而中國的愛情故事基本都是悲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牛郎織女,陸游唐婉,許仙白娘子而拆散這些愛情力量的,都是來自家庭。《平凡的世界》也是如此,家庭的原因,一對對戀人走不到一起。而定海神針的家庭關係,在中國式家庭輪迴中,這個根基並不牢靠。

沒有感情的滋養,女人強勢,想去控制丈夫,而丈夫覺得,小時候已經被母親牢牢抓在手心,在這樣的控制下,更想急於逃走的。逃走的方式有很多種,工作,愛好,或者其他女人。為何説婚姻是愛情的墳墓?當早日的激情過去,平凡的生活,是對兩個人心裏發展水平的極大考驗,可是作為不成熟的孩子,同時又被父母牽絆太多,婚姻也就越來越沉重。

等有了孩子,妻子終於發現,孩子極大程度上彌補了內心的空洞,於是開始抓孩子,並且最好是個兒子,這樣抓的更緊。在這樣的控制當中長大,可想而知,男孩長大對情慾抗拒的表達,女孩則不知情為何滋味。然後開始他們的重複輪迴——夫妻缺少愛。公公永遠是這個家可有可無的。除非他的生命寬廣,精彩。否則他在家裏就是一個零存在。不要説,這個太誇張,卻是普遍一樣的。

莫言寫的只是中國的一些真實故事,可是竟然被認為魔幻現實主義色彩,可是現實真的讓人很心寒。而我發現身邊很多夫妻關係好的,都是男人積極投入到對孩子的重視當中的,把妻子孩子當成骨頭一樣來疼的。當一個個家庭失去健康的時候,可想這個社會?

每當想到此處,我的心是涼的。改變又從哪裏開始,教育讀書,因為一個人靈魂伸展開來的時候,即使錯了,也有重新來過的機會。真的希望日光之下,愛情不再是奢飾品,而是可以一生可以互相扶持,共同前進的帆和船。我非常喜歡猶太哲學家馬丁*布格説的一句話:假如你自己不以積極的愛去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揭示生命的意義,那麼對你來説,生存依然是沒有意思的。

3)關於麻煩

書裏説到,沒有麻煩就沒有關係。很多人怕麻煩別人,,他覺得伸向別人的手,是不受歡迎的,所以叫麻煩別人。有這種麻煩哲學的人,難以發出對關係的渴望,所以勢必會退到孤獨之中。

魯米説:伸開雙臂,如果你想被擁抱的話。我是非常作者坐着這個觀點的,在沒有看這本書之前,自己就寫過一片文章關係。和武老師的關點是不謀而合的。讀書有時候讓我覺得,原來我不孤單,還有朋友,他們的觀點和我是一樣的。因為自己本來是一個遲鈍的人,所以經常麻煩朋友,也因此有很多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

人際關係確實很複雜的,飽滿的關係,必然是有愛恨情仇的,關係真正建立起來的時候,愛與恨就產生了。熱情流動之後,你會體驗到,人與人之前的熱情,那種流動的感覺是多麼的美好。誰付出,誰對誰錯,都沒那麼重要了。因為在有交流的關係中,你的感情是飽滿的。

書裏還有很多很多深刻的觀點,是值得一看的。雖然批判的很犀利,可是都是一個個鮮活的例子呈現出來的,還有那些沒有呈現出來的例子。給自己一個獨到的視野,更重要的是,更加清楚明白自己以後的追求。關於教育也給自己提了一個很深的醒,那就是綻放孩子的激情。

對巨嬰國的讀後感篇3

首先看到這個概念的時候就充滿疑問,這個概念説的是我們平時説的媽寶男嗎?然後書中提到的巨嬰卻不僅僅如此,這裏所謂的嬰兒是指“沒法面對失控的,失控會引起他們巨大的無助感”的,這樣的心理理應只出現在嬰兒身上,因為這個時期的嬰兒分不清你我,他與母親是共生的,認為倆人為一體,然而當這種心理出現在嬰兒之外的人身上時,那麼便是所謂的巨嬰,這是一種病態的共生。

本書中有很多關於中國當下很多我們難以理解的現象做出了他思考中的解釋,如中國式好人和這樣狀態下巨嬰家庭。所謂中國式好人他們看起來對人很好,但情感是冷漠的,缺乏熱情,並且總伴隨着孤獨,就像是活在一個孤島上。不知道看到這樣話有多少人會共鳴,而我卻在不同地方看到過類似的表達。而這樣的中國式好人是如何形成的呢?這樣看看我們中國的大環境書中總結到,這兩個詞“全能自戀性本我”“絕對禁止性超我”。所謂全能自戀性本我即,我是神,世界應完全按照我的意願去轉,絕對禁止性超我即,你的一切自發行為,都是不對的。聽過“聽話”一詞嗎?沒能比這個從小聽到大的詞更傳神的傳達這大環境了。

以小見大,我們沒辦法完整的觀察整個國家,而如此環境下的家庭是如何的呢?教育專家孫瑞雪説:“中國式家長,他們不懂該如何愛孩子,卻認為一切舉動都是出於愛,都是教育。”這裏的愛我覺得換為理解更為妥當,愛很容易,而理解卻很難,然而卻不斷有愛你的人做出讓你難以理解的事情,這才是最深的傷害。

中國式家庭,我聽到過很多人用這個詞來形容他們的婚姻搭夥過日子。在很多中國家庭中,有着這樣一個問題一個家庭中,最親密的應該是夫妻關係,但是如果夫妻關係中,妻子對丈夫失望了,這會讓妻子在家庭中找丈夫的替代品,而有着血緣關係的兒子極有可能替代丈夫成為最親密的人。中國傳統中的母系觀念中,最高權力的掌控通常是某位女性,而這位女性的掌權是依附在以為男性身上的。在傳統中,“孝”有很重要的意義,因為三綱五常的領導都是建立在“孝”的基礎上的,皇帝要孝順,這樣的表率才能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樣的制度得以維持。而現在這樣依託於子女的而非丈夫的關係,似乎依然這這個21世紀的國內得以蔓延。這樣情況下的,出現了很多很有中國特色的人物媽寶男,

雖然本書有些問題與觀點還可以更深入,作者提出的那些問題都是很值得思考與考究的,但是有些內容卻似乎脱離了他能提供的數據支持,説服力降低很多。作為一本科普讀物在沒有數據與調研前提下的誇誇其談無疑是敗筆。

對巨嬰國的讀後感篇4

“我們90%的愛與痛,都和一個基本事實有關——大多數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嬰兒。”心理學家武志紅的這個觀點,旗幟鮮明地印在《巨嬰國》紅綠配色的書封上;而書中的配圖,是以“閉眼咧嘴笑”的人物形象成名的藝術家嶽敏君的作品——一個個都笑得像嬰兒,卻分明是大人。

“嶽敏君的作品,主角都是像被抽掉了脊樑骨的人,抽巴的人生,凝縮在抽巴的身體中。很多人反感他的畫,但你走在大街上,滿眼望去都是這樣的圖景。中國人的集體心理年齡沒超過6個月。”武志紅言之鑿鑿。

“中國人的情感模式都是在找媽”“用表面完整來逃避破碎心靈——逼婚的深層邏輯”“卓越強迫症:不優秀,不配活”……這些讓時人焦慮的話題,在武志紅看來,都能以“巨嬰”理論解釋。

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專訪武志紅。採訪結束後,記者也不禁想扳着手指數一數,我幾歲了?

“一個人有生理年齡,也有心理年齡,一個民族,也可以説有一個集體心理年齡。國內的精神分析學界有一個基本共識:中國人的集體心理年齡,沒有超過一歲。而我還有一個更激進的判斷——沒有超過6個月。這樣的成年人,是巨嬰;這樣的國家,是巨嬰國。”武志紅説。

1995年,還在北京大學念心理學時,武志紅立下一個頗為宏大的心願:一定要搞明白,人到底是怎麼回事;2010年前後,他對“孝道”“中國式好人”的分析自成一家;2012年12月14日——他清楚地記得這個日子,他去電影院看了《一九四二》,電影臨近結尾,那個肥頭大耳的軍需官懶洋洋地躺在牀上,等着小女孩來伺候,“天哪,這不就是個巨嬰嗎!”武志紅心裏喊了一句,這種感性的認識把此前理性的思考都串聯到了一起。

共生、全能自戀、偏執分裂,這是武志紅總結的巨嬰的三大心理特徵。6個月前的嬰兒覺得,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甚至和世界都是一體的,“這種共生心理,就是集體主義的源頭”;嬰兒覺得,他一動念頭,世界就該圍着他轉,“這是嬰兒和巨嬰最核心的心理,在任何一個共同體內,巨嬰們都在爭奪唯一説了算的話語權”。

而共生和全能自戀結合在一起,就構成了“共生絞殺”:我必須和你共生在一起,我不能獨自生存,而你必須聽我的。“這在一切中國式關係中都可以看到,比如孝順:父母不能獨自生活,必須和孩子生活在一起,而孩子必須聽父母的。”武志紅説。

小嬰兒眼中的世界非黑即白,活在極端對立的兩種感覺中:一旦被照顧得很好,全能自戀得到充分滿足,他就會有神一般的感覺;一旦沒有被照顧好,他就陷入徹底無助,同時也會生出暴怒。由此引申,武志紅在做諮詢時發現,國人多有“卓越強迫症”,“一個集美貌、學歷和富有家庭於一身的女孩甚至對我説,無才華,都不配活在這個世界上”。

也有人覺得,巨嬰的理論過於驚世駭俗,但武志紅覺得,其實很多人在用不同的方式闡釋同一個問題。“比如,我在書中用了很多嶽敏君的畫作為插圖,他畫的就是巨嬰;孫隆基寫《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分析中國人的國民性”。

武志紅説:“我將我的發現、我的感覺分享出來,至此我的工作就已完成,至於讀者如何看待,那是讀者的事情,不是我能掌控的了。”

“《巨嬰國》是在解讀中國人的國民性,我們社會多數人是巨嬰——包括我在內。中國社會的絕大多數現象都可以用巨嬰理論去解釋。”武志紅説。

比如,催婚——典型的共生。學者孫隆基在其著作《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中寫道:在集體主義文化的中國,一個人是不完整的,他甚至不能構成存在的單元,他們會被排斥在家族體系之外,或者被忽視得厲害,必須結婚生子構成了一個完整家庭,才會構成一個被尊重的獨立單元。

武志紅説:“共生,是逼婚、催婚、急着結婚等類似問題的原因。這是一個全社會都焦慮的話題——你怎麼還沒有結婚生子成立家庭?你不正常嗎?”

結婚生子還有一個好處,可以貌似活得像個正常人,以逃避內在的不完整。武志紅講了一個故事,一户人家的兒子得了精神分裂症,父母想到的一個解決辦法是,給他蓋一處房子,再娶個媳婦。“這種可怕的邏輯,就是用‘我的孩子還能成家’的表面完整,去掩蓋兒子精神已經徹底破碎的真正事實”。

比如,買房——缺乏安全感,而安全感是嬰兒必須要獲得的。武志紅説:“關於安全感,國人容易有單一的物質化界定,比如,車子、房子。沒有房子就不能結婚,所以有這樣的説法——丈母孃推動了中國的房價。並且,國人也總是在勸那些在婚姻關係中沒有愛情的人,‘別貪心,不可能得到一切’。”比如,路怒,就是典型的偏執分裂。

2013年7月,北京大興,一名男子在停車時和推着嬰兒車的婦女發生口角,男子竟然抓起嬰兒活活摔死在地;微博上流傳一個視頻,一名男子不知何故將車停在紅綠燈前,佔了兩個車道,不僅如此,男子還衝下車挨個辱罵後面的車主,並猛踹這些車——“這都是自戀型暴怒,我是神,你不聽我的,我讓你去死。”

甚至連《甄嬛傳》《羋月傳》等宮鬥題材電視劇的收視熱潮,都能用巨嬰理論解釋。“皇帝,就是全能自戀被充分滿足的人,他一發號施令,整個世界就要圍着他的意志運轉。中國的男人多有一個皇帝夢,而中國女人則多有皇太后夢——通過控制兒皇帝來控制世界。影視中的乾隆戲受歡迎,因為在講皇帝夢,而《甄嬛傳》《羋月傳》則是在講皇太后夢”。

“在我們的文化中,無論是普通人,還是名人,都極容易是巨嬰。再重複一句:我也不例外。”武志紅説。當“幾零後”成為區分人羣的標籤,可在武志紅看來,一代一代人的巨嬰程度幾乎不相上下,所不同的僅僅是“50後到70後還是假成人、真巨嬰;80後到00後則從內到外都是巨嬰,不然哪來這麼多‘寶寶’的流行語”。

武志紅説:“巨嬰最重要的心理特點是共生與全能自戀,結合在一起構成共生絞殺。所以和巨嬰相處的核心,就是該如何面對這份共生絞殺。”

第一個關鍵是懂得界限,即,你是你我是我,特別是,每個人要為自己的感受負責,即便是在最親密的關係,如父(母)子、夫妻之間,也是如此。第二個關鍵是懂得你不一定非得聽誰的,甚至在關鍵的時候,可以憤怒地還擊對方,將入侵自己的對方推開。第三個關鍵是與你珍惜的巨嬰建立起飽滿的關係,當你們有了深刻的深度鏈接後,共生和全能自戀,就會消退大半。

武志紅提醒,不要想着幫巨嬰長大,這樣你就太自戀了。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説過,愛是深深的理解與接納。所以,如果你和一個巨嬰關係很近,就要首先尊重他是巨嬰的事實,理解並接納他的合理性。

“走出或孤獨或自我的狀態,與另一個生命或社會建立起有充分鏈接的關係,一旦實現了這一點,意味着各種問題都得到了改善。”武志紅説,成年人之所以是巨嬰,一個原因是,希望能有機會,再退行到嬰兒狀態,被好好滿足。既然如此,何不直接擁抱認可自己現在的狀態。做你自己、讓愛活出來,這是武志紅給巨嬰——也給他自己的答案。

對巨嬰國的讀後感篇5

這一段時間一直再看一本書《巨嬰國》, 今天才算把這本書看完了。 其中的一些概念和案例簡直讓人觸目驚心。

爆竹是用來驅魔避邪的,這個春節煙花爆竹被禁放了。清靜的節日裏,武志紅的《巨嬰國》倒是像爆竹一樣,振聾發聵,給人不一般的震撼和衝擊。

説是衝擊,也是期盼已久的了。此前在武志紅的微信公眾號上已瞭解了他的一些文章和風格,羅胖也有一期節目裏推薦介紹過這本書,隱隱覺得這本書將要展開的對中國人的剖析與自己已有的認識是契合的,所以很是期待。該書對中國人的剖析是到位的,並有更大的延伸解讀空間和張力,估計會有更好的後續作品來進一步解毒中國人的人性和陋習。

書中提到了心理髮育的三個階段:

口欲期:這個階段一般是嬰兒剛出生到6個月的階段。 主要表現是所有的快感都集中在嘴巴上, 嘴巴就是他能夠感知到的世界的中心。在這個階段嬰兒的心理主要表現得就是全能自戀, 在那個階段的嬰兒心中,自己就是這個宇宙的中心。 只要自己想要什麼,通過哭聲一表達就馬上會有自己想要的東西出現在眼前。 所以自己是全能的神,是這個世界的中心。 世界只有自己。

肛欲期:在這個階段一般是嬰兒出生6個月到3歲的階段,快感的中心發生了轉移,主要集中在肛門周圍。 這個時期的心理特徵主要是能夠理解並且接納有別人的存在。 此時已經有了我和你的概念。 但是還沒有形成"他"。也就是説在他們的心中已經可以理解到世界上還有其他存在,自己不是世界的唯一。 但是此時他們還是和媽媽有共生感, 我就是你,你就是我。 但同時又能把別人和媽媽區分開。 把他們劃分為"你們"。

俄狄浦斯期: 在這一階段一般是3歲之後, 快感中心再次發生轉移,主要集中在性器官上。在這一時期,主要表現為仇父戀母情節。 開始能意識到異性的吸引, 並且對同性的競爭者有着仇視心理。 到了這一階段,心理髮育基本成熟。 這個時候開始有了"他" 這個概念, 自我誕生。 在心中開始走向獨立,也可以容納你我之外的"他"存在。

但是我們絕大部分中國人都處在第一個階段。 即口欲期, 在我們自己的潛意識中,我們都是無所不能的神。 只要我們的慾望沒有被滿足,我發出去的能量沒有被別人接納並且積極正面返回給我,我就會產生一種感覺。 一種我的全能神的感覺被攻擊的破碎了。 我已經不完整了, 我就會產生一種攻擊性, 要麼向外攻擊你,要麼向內攻擊自己。

比方説這個在我身上就有很好的例子, 當我對別人説話的時候,別人對我説的話沒有迴應(也有可能是沒聽見) 此時的我的就會暴怒,會產生一種可怕的攻擊性。 甚至會想到把對方殺死。 但是因為有道德的壓制,所以這股子毀滅的攻擊性一般都不會向外,而是轉而向內攻擊自己。 "你怎麼這麼沒用,説的話對方都不理你","你為什麼要和他説話,你還是死了算了" 。我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的有過這種體驗。 但是對方可能是更本沒有聽見你在説什麼。

但是那在我們潛意識看來,我就是神。 你敢對神不尊敬, 那我就要滅了你。 好,我滅不了你。 我就滅了我自己。這就是我那時的心理活動。

巨嬰的主要表現就是全能自戀,我是神,你們都要聽我的。 要不然都去死。 他們不會容忍自己有一點失控, 因為這樣會破壞自己的感覺。 那種全能神的感覺。

巨嬰在我們人際關係中也很普遍, 要麼你聽我的, 要麼我滅了你。 所以巨嬰們不會容忍有任何反對的聲音, 這就是對我全能感的自我的挑戰。 一旦你挑戰成功了,我就崩潰了。 所以在才會出現皇帝這個全能神般的產物, 這就是巨嬰們的集體幻想。 我是皇帝,是全能的神。 所有忤逆我的人都要死。

我是一個巨嬰,在自己的生活中,經常會因為一件很小的失控事件而產生一種毀滅一切的感覺。 比如在讀書時考試成績不理想, 在和別人社交的時候別人沒有按照自己的心意去行動。 被老闆批評這些事情都會讓我崩潰, 因為在我的潛意識中我自己應該是無所不能的神。 我發出的任何微小的聲音都因該被聽到並且按照自己的心意運作。 否則自己的全能感破滅, 我不再是神。我就會化而為魔, 要不然就滅了別人,要不然滅了自己。

寫到這裏,我響起了自己小時候的可笑經歷。 在我讀國小的時候,經常會無端挑釁別人。 而且特別傻的就攔着一個陌生的同學問上一句"你拽不拽"? 這個詞的挑釁味道十分明顯。 但是我那時的心理很奇怪, 我問這一句就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全能感。 如果對方回答是"是" 那麼我勢必會攻擊他。 因為我是全能的神,他的回答不是我想要的。 所以我得攻擊性就會出來, 要麼攻擊他,要麼攻擊自己。 但是如果他的回答是"否",那我的全能感就得到滿足,就可以堅定自己是全能神的心態了。

巨嬰對自己的幻想是神,當神的自我感覺被打破時就會化而為魔。 但是在神魔之間還有"人"的存在, "人" 可以更加客觀的對待整個世界, 他們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把自己和別人的界限嚴格的劃出來。 所有人都不可以越過這條線。 這就是心理髮育成熟的體現。 但是"人" 往往很孤立。 因為周圍都是巨嬰, 巨嬰要的就是你服從他,殘害自己。

看看那些美國大片,我們之所以覺得精彩。 那是因為主角們都是一個真實的"人" 敢於直面自己的內心, 敢於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而不是父母的或其他人的, 敢於面對一切。 他們也會有恐懼,但是絕對不會被恐懼所驅使。 他們可以直面恐懼而不是逃避。 因為最大的恐懼就是恐懼本身。

魯迅説: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這描繪的就是脱離了神或者魔而成為了"人"的境地吧。

但是我們整個社會其實施行的就是一個巨嬰政策, 我們的家庭從小教育我們要"乖"要"聽話", 家長就成了神,而我們的自我被不斷否定。 我們是能夠被他們所掌控的,一旦我們做出什麼他們不能夠掌控的事情,他們那脆弱的全能感就會破碎,自我就會瓦解。 所以我們從小必須"聽話"才能維持他們的全能感,我們小時候就像是膠水一樣,通過控制我們才能去勉強粘住他們那支離破碎的自我。

巨嬰的關鍵就是想着成為神,而不是成為自己。 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世上獨一無二的珍寶。 只有當我們真正認識到我們的內心才是我們行動的指導,我們才能夠慢慢從巨嬰長大成人。 王陽明的心學説的其實也就是這個, 一切皆在我心,不假外物。 我心中什麼東西都有了,不需要向外去要回應。

中國人都愛面子, 但是面子這個詞已經很好的説明了這一點。 面子就是外表的東西,外表的東西都是虛的, 虛的東西都是靠不住的。 我們要面子是為了維繫我們的全能自戀感, 我們要用我們的所有資源去支撐自己的這種全能感。 因為我們的內在的自我很虛,很脆弱。 所以我們必須要靠着外部的反饋去維持自己很好的假象。 那樣的我們看起來很完美,很全能。 但畢竟那不是真實的自己, 一旦外界的反饋消失或者負面。 脆弱的自我將會分崩離析,支離破碎。

真正的有效辦法是屏蔽那些外在的東西,用自己的注意力感知內心的渴望。 通過自己內心的聲音去滋養自己。 形成真正的自信力,而不是靠着外物得來的"他信力"

或許我們對自己有千般不情願,萬般不滿意。 但是我們還是要試着去把最真實的自己展現 出來。我們要意識到那才是真正的自己,獨一無二。 《 巨嬰國》中,我對一句話印象深刻:我們要更好的做自己,而不是做更好的自己。

對巨嬰國的讀後感篇6

我斷斷續續堅持看了很久,終於看完了。在整個的閲讀過程中,我對這本書、對作者所表達觀點的態度是認可、存疑、否定、贊同的交織和變換,兜兜轉轉、落落起起。

開始看時,最大的感覺就是:太囉嗦了!同樣的話要翻來覆去、覆去翻來沒完沒了的重複,這可能也是我對心理學作品瞭解較少的緣故。同時也對作者例舉的實例和只憑臆測得出的結論(因為書中多以是“我猜想”、“我認為”、“我猜測”、“我感到”這樣的方式得出的結論)不太認同,這也可能與我對於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不瞭解有關。

不過對於作者反覆表達的一些觀點我很認同,比如:所有好的事情都是很多踏實的細節積累的結果,要投入精力在做的事情中、努力與之建立鏈接;每一個人都應有獨立的內心,努力活出真實飽滿的自己;對周遭的人和事發放愛和正能量;接納自己、包括接納自己的不完美,然後帶着愛投入正向的努力來完善……。書中有一個例子讓我印象深刻:有個女孩發現自己實在沒有別人聰明,完成什麼事情都要花費別人三倍的時間和氣力,為此很沮喪,幸好她找到了解決的辦法,那就是“那我就什麼事都花三倍氣力去做好了”,這真心勵志!(另外還有作者關於孝道和集體主義的觀點、雖認同但過於敏感就不評價了)。

總之這本書是作者對自己12年心理諮詢生涯以及由此深化對自身認識的心路歷程,也是我對自我進行認識的啟蒙(我覺得可以這麼説)。

對巨嬰國的讀後感篇7

中國的心理學專業的學生乃至心理學工作者,多半都有這樣的體會:從學理的角度看,心理學知識説的頭頭是道;從科研角度看,心理學研究好像也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可是,一旦將所學的心理學知識和日常生活聯繫起來,就會發現有“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覺,換言之,心理學知識與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有較大的距離。

在大學時讀心理學的書籍,總會產生這樣的想法。

將心理學理論本土化,這是心理學界的一大難題,任重而道遠。

今天,我開始做《巨嬰國》的讀書筆記,這本書的作者是武志紅,國內的一名心理諮詢師。書中的見解頗為震撼,最起碼不是心理學中的一些老生常談。心理學在植入中國後水土不服,國內一些優秀心理諮詢師可以稍許緩解這一病症。他們一邊學習着心理學中的正宗理論,一邊接觸着國內數以萬計的真實故事。他們口中的心理學術語,會給人一種親切感。

我覺得,武志紅乾的事情,就是在一些心理學的理論前面加上“中國式”三字。

他是一位拓荒者,可他也很謙虛,明白自己到底在幹什麼。

他説:“作為一名諮詢師,我沒有治療理論上的野心,並不太想發明什麼新的療法、有中國特色的療法,我只想弄明白,中國特色的家庭和中國特色的愛情,是怎麼回事。”

心理諮詢這一領域的理論基礎有三,精神分析學佔據了一席之地,武志紅屬於這一派系。之前我反覆研讀過精神分析學的一些理論書籍,總是鎩羽而歸。這一次,希望能從武志紅的文章中,看到解讀精神分析學的接地氣的詮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