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春節吃飯禮儀常識普及

來源:巧巧簡歷站 8.19K


北方春節吃飯禮儀常識普及

北方春節吃飯禮儀

北方除夕夜多包餃子吃,以諧音取“更歲交子”的意思。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元宵又叫“湯圓”、“糰子”、“圓子”,中間包糖為多,取全家團圓美滿甜蜜之意。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諧音取“年年高”之意。但是具體南方各地,春節吃什麼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

春節的前一天稱為除夕,古稱“歲除”或“逐除”。除夕的飲食習俗,北方和南方不盡相同。

北方人以餃子為美味,有水餃、蒸餃等,在出席子時食用,取“更歲交子”的意思。為討吉利,有的餃子中放些糖塊,意味來年生活甜美;有的在餃子裏放一枚“制錢”,吃到有制錢的餃子,一位着財運亨通。

北方年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雖然餃子早已是普及大江南北的日常點心,但各地吃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餃子,有的地方七年級吃餃子,北方一些山區還有七年級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的習俗。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願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國古代記時法,晚上11時到第二天凌晨1時為子時。

“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就意味着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着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徵生活富裕。與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飯通常有火鍋和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温馨撩人,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着生活幸福,“年年有餘”。南方還有一些地方過春節講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徵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北方春節過年習俗

一、放鞭炮、拜年、穿新衣

大年七年級,金雞報曉,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過年放鞭炮是古老的習俗,有喜慶的寓意。過年,家家户户的大人孩子,每人都得穿上新衣服,圖個喜慶,也就是破舊立新的意思。

二、趕年集

臘月二十七,宰年雞,過年好招待親戚。趕大集,置辦春節所需物品,尤其是北方的農村,臨近年關了,如果不親自到集市上走一遭、轉一圈、瞧一瞧、看一看、講一講、聽一聽,即使家中置辦下了大魚大肉,山珍海味,過年都是沒有年味的。

三、掃房子

臘月二十四,是家家户户的掃除日。把家裏裏裏外外收拾的乾乾淨淨的,即是迎接新春佳節,又有掃除晦氣之意。人們通過大掃除,表達了對新年的除舊迎新的思想。在大掃除的同時,有些家庭還會扔掉一些舊的東西,譬如衣服、鞋子等,併購置更多的東西,也代表了除舊迎新。

四、磨豆腐

臘月二十五,傳説玉帝會下界查訪,吃豆腐渣以表清苦。豆腐是春節加工菜的重要原材料。炸豆腐、豆腐盒子、製作豆腐繭等菜餚均需要豆腐。

五、殺年豬

臘月二十六,殺了年豬,除了醃製鹹臘肉,剩下的都掛在倉房裏。快過年時拿回屋子裏,“緩”一宿。烀肉時用一口大鍋,底下燒柴火,慢火烀上半天,這樣烀出來的肉入味、好吃。但小孩子往往都等不及,不時地催大人給撈出一塊來嚐嚐。於是,這一天往往一點主食都不吃,光吃肉、啃骨頭就飽了。當然,還要留出一些生肉用來炒菜,還要一些瘦肉剁成餡,留着包餃子、炸丸子。

六、蒸饅頭

臘月二十九。過年,主食就是白麪饃饃,也是所有人期盼吃到的美食。如果説發麪是個技術活兒的話,那麼蒸饅頭則是個體力活兒。饅頭要反覆地揉,才會有勁、好吃。所以蒸饅頭的時候,各家的男人們往往也會上場助陣。做好的饅頭劑子要大小均勻,然後才上屜蒸。有的人家還會在饅頭上做一些圖案,或者塞個紅棗在饅頭頂上。

七、把面發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後被紅紙代替。北方人吃麪食,主要是饅頭,所以平日裏每三五天就要發一次面、蒸一次饅頭。但過年期間則不然,要一次性蒸出十幾天吃的饅頭、包子、糖角來,所以這一次的發麪特別關鍵。發麪的過程大致是這樣的:先將“面引子”用水泡開,摻上面粉,然後放在大盆裏慢慢發酵。因為量大,所以一般要發一整夜。發到一定的程度之後,要加入適量的純鹼,再摻入一些麪粉,揉到軟硬合適,然後繼續發酵一段時間。這發麪是個技術活兒,各家主婦們都特別重視,因為過年親戚來了是要吃的,誰蒸的饅頭酸了、不起了,難免落人笑柄。

八、貼春聯、守歲

大年三十,一夜連兩歲,五更分二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北方在春節的時候家家户户都會在自己家的門兩旁貼上寓意吉祥的春聯,給節日帶來喜慶之氣。北方人有守歲的習俗,就是一家人不睡覺等待新年的到來,然後一家人吃年夜飯,有辭舊迎新之意。

九、回孃家

大年八年級,金吠報春,親眷人家去包年,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姑爺陪着媳婦回孃家,九年級,一般也是回孃家,但意義不同,這個日子,大都是沒了爹沒了孃的走親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