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街黨(工)委書記工作交流視頻會發言彙編

來源:巧巧簡歷站 3.29W

鎮街黨(工)委書記工作交流視頻會發言彙編



抓點串線促面  傾力打造“大灣區生態康養體驗景觀示範帶”海城鎮

今年來,海豐縣海城鎮深入踐行“兩山”發展理念,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關於建設“鄉村振興示範帶”工作部署,按照“八大美麗”目標要求,傾力打造“大灣區生態康養體驗景觀示範帶”,抓點串線、由線促面,推動鄉村振興。

鎮街黨(工)委書記工作交流視頻會發言彙編

一、“抓點”示範,各具特色提升鄉村新風貌

一抓定點謀劃。按照縣打造“大灣區旅遊康養休閒‘後花園’”的目標,依託海城鎮地處大灣區前沿、毗鄰深汕特別合作區、坐擁蓮花山綠色生態環境等優勢,圍繞“生態康養”這一核心主題,選取蓮花山片區打造“大灣區生態康養體驗景觀示範帶”,建設灣區禪茶康養旅遊首選目的地。示範帶規劃總長11.5公里,覆蓋蓮花温厝村、新望顧蓮峙村等5個主體村,受益人口6000多人。二抓景點營造。根據村落分佈,以蓮花大道為軸,以環山綠道、觀光棧道為牽引,聚焦“鄉村旅遊、禪茶體驗、森林康養、山野休閒”四大特色專題,因地制宜佈局26處景區景點,無論駕車、騎行還是徒步,都能走出一條心曠神怡的生態之旅。同時,在尊重自然和歷史的前提下,打出“新建+優化+修繕+點綴+升級”組合拳:新建打造觀景平台、茶藝體驗街等景點7處;優化林蔭棧道、觀茶鳥巢等景點5處;修繕保護歷史悠久的古村遺址、古樹公園等3處;點綴亮化荷塘、花海等景點6處,升級完善龍噴須温泉、蓮花度假村等特色景區5處,每一處都是市民羣眾必去的“網紅地”“打卡點”。三抓基點鞏固。緊扣“乾淨整潔”標準,引領帶動各村各户“比建設、比變化、比環境”,100%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任務,“廁所革命”全面落實;堅持衞生保潔常態化,推進垃圾分類處理、確保“日清日潔”;建設“四好”村道18公里、綠道4.5公里和生態驛站6個,推進龍津河水源整治和兩岸景觀營造,打通鄉村振興示範帶美麗通道。

二、“串線”聯動,凝聚人氣注入新活力

一以旅遊線路提高吸引力。對標大灣區、示範區大型旅遊風景區服務功能和標準,在景觀示範帶打造騎行、徒步、坐觀光車等多條特色旅遊線路,為廣大遊客提供品茶、攝影、觀光、遊玩、休閒、住宿等體驗和服務項目,點線結合,全面提升景觀示範帶的魅力和吸引力。二以人文線路提高凝聚力。運用“黨建+”模式,發揮黨建引領作用,以蓮花村黨羣服務中心、黨建文化廣場、温厝村“新時代海豐文藝創作基地”和3D音樂燈光水秀等為載體,組織舉辦“奮進新時代、共建美麗新鄉村”黨員學習班、文藝沙龍、“快閃”拍攝、採風創作活動等黨羣活動20多場,“醉美温厝”讓人流“蓮”忘返。三以鄉風線路提高向心力。築牢黨建宣傳主陣地,高標準新建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和文化禮堂,以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旨,充分融入海陸豐紅色文化、民俗文化元素,組織實施鄉村道德培育程、文化惠民程,引領推進農村移風易俗。

三、“促面”增效,振興產業激發新動能

一是豐富消費面。以日益興起的節假日鄉村旅遊作為切入口,全面配套升級“吃喝玩樂購”,建成茶坊48家、特色民宿2家、農家樂9家,構建集觀光旅遊、生態體驗、住宿餐飲、購物消費等功能為一體的鄉村生態產業鏈,着力構建美麗鄉村“三產融合”格局。二是拓寬改革面。推進“5+2”農村綜合改革,探索抓好農村“三塊地改革”試點,組建蓮花村承包地經營權、閒置宅基地和農房流轉合作社,用好用活“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户”模式,成立9個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有效地激發村民內生動力和發展產業熱情,轄區5個村實現持續增收,村集體經濟收入均增16.2%;村民逐步致富,年平均收入比增10.4%。三是做強品牌面。因地制宜整合蓮銀生態農業、蓮豐茶業等本地茶葉種植資源,做強做大蓮花綠茶生態品牌,打造集採茶、製茶、品茶、談茶、售茶為一體的茶藝體驗一條街,為遊客開啟“當一回茶藝人、過半晌慢生活”新體驗。公眾號文稿王整理。目前,蓮花片區茶葉種植面積已擴大至3500畝,年產量可達70萬斤,毛利達到2萬元/畝,就茶葉產業一項,人均收入已達到2萬元/年。

 

創新求變  在鄉村振興道路上砥礪前行

水脣鎮

近年來,陸河縣水脣鎮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省委、委和縣委作部署上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產業先行、用改革破題,帶領全鎮人民羣眾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一、圍繞“三有”,逐步實現村級產業全面振興

鄉村振興,產業是核心和載體。該鎮作為省級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試點,圍繞“三有”工作原則,逐步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產業收入“從無到有”的突破。一是產業發展有模式。依託“三塊地”改革,採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户”方式,培育混合型經濟業態和經營主體。全鎮現有公司、合作社141家,省級青梅種植產業園1家。以螺洞村為例,現已形成“青梅種植、鄉村旅遊、光伏發電、蜜蜂養殖”四大產業齊頭並進的良好局面,年均產業收入近千萬元,累計為農户發放分紅240多萬元。二是項目開發有特色。以精細打造,精品出彩為原則,因地制宜發展“一村一品”產業。墩塘葡萄、南躍茶葉、高塘烏欖、高豐中草藥、吉龍薯粉條等特色產業平穩有序發展。15個村莊15個特色,為當地村集體和羣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三是產品銷售有渠道。採用“線上+線下”的產品銷售方式,線上通過農產品交易平台、電商平台、直播帶貨等形式。線下通過建立鎮級農副產品展銷中心,“點對點”收購等形式,初步形成產銷一體化的經營模式。據統計,去年以來通過“線上+線下”的營銷渠道,農產品營銷額達1000萬元以上。

二、用活“四招”,努力突破鄉村振興發展難題

鄉村振興,改革是前提和基礎。該鎮作為全國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鎮,不斷深化鄉村振興中體制機制的改革。一是激活“解”招。針對鄉村振興中面臨的“人心不聚、效率不高”等問題,研究實行了“三個石頭”(試金石、攻堅石、絆腳石)“四民”理事會等制度,破除基層幹部羣眾“等靠要”思想痼疾,進一步解放思想。二是抓好“立”招。創新“五步驟三公示”實施細則和“以獎代補”的資金撥付方式,進一步規範項目申報手續,改變以往村級項目申報程序繁瑣宂雜的現狀。2018年,投入一千多萬元,在短短的兩個月內迅速完成了螺洞溪心公園、楹聯長廊,梅林棧道等一系列旅遊特色景點建設,比以往節約了近半年時間,極大地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三是用好“統”招。通過實施“三個暫停”,該鎮分別統籌農綜改、新農村、林業、水利、交通等各類資金約2.1億元,投資鎮村建設項目600多個,為解決資金難問題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四是用活“改”招。以螺洞村為試點,實施資產變資源、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產品變商品的“四變”改革,以墩塘村為試點,推行“黨員帶動、羣眾感動、項目牽動、農户主動、採取行動”的“五動作法”,集體經濟和農民收入實現了“雙豐收”。

三、緊扣“五化”,走實走穩美麗經濟發展路子

鄉村振興,美麗是目標和成效。該鎮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努力實現美麗鄉村向美麗經濟的轉變。一是強化黨的領導。加強陣地建設,完善1個鎮級黨校和16個村級黨羣服務中心的建設,將支部建在公司、合作社等領域上,實現黨的領導全覆蓋,讓黨旗在基層高高飄揚。二是細化農村管理。鎮出台指導性文件,在農村建房、道路建設及垃圾處理等方面實行精細化管理,並朝着“道路瀝青化、沿途景觀化、房屋美顏化、村莊景區化”的目標而努力。三是淨化社會風氣。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紅事一託春(蛋),白事一條帕”“好家風好家訓”等系列活動,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大力營造了風清氣正的社會氛圍。四是優化生態環境。實施生態保護機制,在全鎮範圍內劃定生態發展區、生態嚴控區、永久性基本農田保護區等,實現農村增綠。建立獎罰機制,通過紅黑榜曝光“門前三包”、舉辦“最美庭院”評比活動等,努力打造最乾淨最整潔村莊。近年來,該鎮十多次在全“創文創衞”評比中名列前茅。五是深化文旅融合。把三個省級古村落與螺洞世外梅園、觀天望海景區、農業觀光園、温泉度假山莊等旅遊景點串點成線,打造精品文旅路線,實現“美麗鄉村向美麗經濟”的轉變。

 

以紅色村“扛旗”引路  打造鄉村振興示範樣板

附城鎮

近年來,海豐縣附城鎮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五個振興”目標,精心打造紅色村、精品村——新山村,以點帶面、串珠成鏈建設灣區紅色文化體驗景觀示範帶,加快實現鄉村全域美麗、全面振興。新山村榮獲“廣東十大美麗鄉村”“廣東省文化與旅遊特色村”,躋身全省“鄉村振興大擂台”五強,為全縣鄉村振興作樹立標杆、提供樣板。

一、突出黨建引領,激發鄉村振興新動力

鎮黨委堅持黨建帶鄉建,大力推進新山村基層黨建示範點建設,深入實施“紅色鑄魂”工程,進一步夯實基層基礎。一是配強“頭雁”。調整撤換5名村黨支部書記,配齊配強18名“頭雁”,着力打造“遇事衝在前、幹在前”“搞建設有思路、破難題有辦法”頭雁隊伍。二是創新方法。創新並推廣“三明三定”工作法,強化村“兩委”幹部鄉村振興主題培訓,確保基層黨組織思路明確、決策科學、組織有力、落實有效。“三明三定”工作法入選“2019年廣東省基層黨建優秀創新案例”。三是當好“先鋒”。“寧可曬黑三圈,不能耽誤一天”。鎮黨委班子成員帶頭踐行“一線工作法”,擎起“虎獅頭”、當好“包工頭”,示範帶動鎮、村、組黨員幹部出實招、解難題,以實際行動引領廣大羣眾和外出鄉賢踴躍參與、捐錢出力,黨羣同心推進鄉村振興。新山村一黨員帶頭騰出自家宅基地80多平方米;村民們也紛紛騰出舊房地、菜園地共3130平米,全部用於紅色文化館等村公共設施建設。新北村黨員幹部積極發動外出鄉賢,籌措資金200多萬元支持家鄉建設。

二、突出生態宜居,塑造美麗鄉村新風貌

圍繞市委曉強書記提出的“八大美麗”工作要求,着力推進省級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示範鎮建設。一是高標規劃,科學編制建設方案。堅持規劃先行,找準海豐縣城“南部新城”和與市城區同城化協同發展新定位,聘請浙江鄉建專業團隊,徵求彙集鎮、村、組和羣眾意見,高標準、合理化編制鹿境片區規劃建設整體方案,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二是留住鄉愁,改造提升村容村貌。全域推進14個村莊人居環境整治,清拆破敗建築133306平方米,統一規劃建設公廁72座、村級垃圾中轉站7座和垃圾分類收集點94個,建立農村環境衞生常態化保潔機制;實施拆舊復綠,加強村前屋後空地景觀點綴,鼓勵引導村民栽花種果,建成“四小園”約58600平方米;將農房管控和風貌提升納入村規民約,統一外立面改造,保留“下山虎”“四點金”等地方特色民居,充分利用舊石板、舊門窗、舊瓦罐等“以舊修舊”,既美麗鄉居,又留住鄉韻。三是守住生態,精細打造景觀靚點。按照“盆景”變“風景”的發展思路,圍繞“一村一景區、一處一景點”,以穿城而過麗江河一江兩岸為脈絡,以西閘麗江公園為起點,實施村內外道路景觀提升、河體淨化、河堤美化、山體綠化工程。重點推進鹿境五村連片生態美麗宜居建設,打造具備嶺南村居風韻、綠水青山自然景光的灣區示範帶“入户花園”。

三、突出資源特色,煥發紅色基因新光芒

活化利用本地紅色資源,做好“紅色+”文章,培育鄉村旅遊經濟新增長點。一是深挖紅色史料。加大對全鎮革命遺址的排查登記、革命史料的發掘採集力度,目前已認定廣東省革命遺址5處,正在申報55處。二是講好紅色故事。整合新山、新南、新北等村的革命史蹟和人物故事,通過紅色故事會、主題黨日活動、革命後裔講述等多種形式,傳承弘揚革命精神,教育激勵廣大村民聽黨話、跟黨走。三是擦亮紅色名片。修繕蔡素屏故居、農會舊址和赤衞隊隊部等革命舊址,連線規劃長約3公里“紅色文化長街”,打造紅色主題突出、內涵豐富的紅色基因傳承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並被納入廣東省“東方紅城、農運搖籃”鄉村旅遊精品線路的重要遊覽節點。

四、突出融合發展,激發產業振興新活力

圍繞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因地制宜推進全鎮產業專業化、品牌化、特色化。一是堅持產業專業化。利用轄區範圍內土質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等自然稟賦優勢,引進農業合作企業8家,成立24個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6000多畝,積極引導圓山菜心和番石榴、新山西瓜和油佔米、榮港番茄等向集約化、專業化發展,打造“雙區”米袋子和菜籃子。二是堅持產業品牌化。依託地處油佔米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種植範圍的優勢,高標準推廣種植油佔米優質品種2200畝,註冊“新山油佔米”商標,打響本土優勢品牌。三是堅持產業特色化。完善遊客服務中心、旅遊廁所、公交線路及停車場等旅遊基礎設施配套,引入村民鄉賢和社會資本經辦“農家樂”、精品民宿、特色文旅商店,走好走實“紅色文化教育+鄉村休閒旅遊”的發展路子。目前,已引導發展農家樂16家、特色商鋪20餘家、精品民宿1家、文創空間4家。2019年,新山村接待遊客100多萬人次,高峯期每天2萬多人次;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02萬元,貧困户人年均收入達1.8萬元,返鄉迴流人員超 200 人,實現家門口的“創業夢”。

 

“三力”齊發  讓金山銀山成色更足

東坑鎮

近年來,東坑鎮積極踐行“兩山”理念,堅定不移走好綠色發展之路,堅持頭雁、改革、發展“三力”齊發,努力使“綠水青山”顏值更高、“金山銀山”成色更足、村強民富成效更好。近年獲得廣東省“技術創新(青梅)專業鎮”“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鎮”“旅遊風情小鎮”稱號。

一、力抓頭雁,激活振興發展思路

頭雁“活”,則全盤活。該鎮把選準用好村黨支部“頭雁”作為產業發展的頭等大事,2年來選拔了7位講政治、敢擔當、有情懷、善作為的創業致富帶頭人為村黨支部書記,建強基層戰鬥堡壘,引領鄉村振興發展。同時出台村書記履職考核辦法,將發展村集體經濟納入考核內容,破解農村發展沒思路、創業無抓手的大難題。去年以來,全鎮有10個村實施了村集體經濟項目,村年均可增收8萬元以上。

二、力推改革,破解綠色崛起瓶頸

立足生態資源優勢,聚焦“三大板塊”,力推“5新改革”,破解產業發展“缺主體、缺用地、缺資金”難題。一是聚焦“三個主體”。鎮經濟聯合總社牽頭成立旅遊公司,以“1+N”方式主導青梅等產業經營管理,理順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組織架構,培育了2個縣級農業龍頭企業和13個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三位一體”拉動產業發展。二是聚焦土地“要素”。大力實施“三塊地改革”,喚醒農村沉睡資源,新增流轉土地近5000畝促產業集約化發展。三是聚焦涉農資金。近年整合涉農資金近1億元助力產業發展,“散資金”撬動“大產業”。如,立足全鎮近4萬畝的青梅產業優勢,由鎮旅遊發展公司作為打造經營主體,村經濟聯合社發動羣眾以土地和地上種植物作價入股,形成“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户”的合作共贏模式打造共光萬畝梅園旅遊核心區。同時有效統籌使用新農村建設和集體經濟發展試點項目等資金4000多萬元,以“4A”景區標準完善交通路網、遊客服務中心、商鋪、沿河駁岸、賞梅棧道等設施,發展玫瑰花種植等林下經濟,打響青梅特色品牌,形成規模效應。東坑共光片區成為青梅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休閒觀光帶核心區,2019年,共光村獲評“廣東省文化與旅遊特色村”“廣東省4A級農業公園”。

三、力促發展,注入美麗經濟活力

緊緊圍繞“三生融合”(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發展理念,堅持“四輪驅動”,注重規劃、因地制宜,抓好精品現代農業產業培育,做實榕江源山水生態“文章”,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韻”,精心打造以榕江玫瑰、大路獼猴桃、大新蜜柚、豐田稻田等“由珠及鏈”的榕江源美麗農業示範帶,推動“盆景”變“風景”,實現美麗生態向美麗經濟“蝶變”。一是突出精品現代農業帶動。榕江村流轉200多畝撂荒土地,打造食用玫瑰種植和網紅觀光道等設施配套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標杆。建成後,預計每年主體產品直接銷售收入200萬元以上,直接帶動30户村民在家門口就業,户年均增收1.5萬元以上。二是突出農業基地拉動。大新村流轉山地1200多畝打造獨具特色的三紅蜜柚種植基地,變廢為寶,首年產果達1800噸,户年均增收1.5萬元以上,直接帶動50户貧困户脱貧奔康。三是突出涉農項目驅動。豐田村依託“旱改水”項目,以“鎮經濟聯合總社+村經濟合作社+農户”的經營模式,流轉土地200多畝由合作社“集約化”耕作,發展美麗田園稻田種植,“豐田大米”年產值達100萬元以上,把多年的荒地改出良田、改出景觀、改出增收、改出美麗產業。四是突出農旅並進推動。積極挖掘“農業+”“生態+”新業態,打造網紅打卡點,講好紅色故事,厚植鄉愁元素,拓展文創產業,舉辦農旅、文旅、體旅系列活動,融合聚力,“引人氣、招商氣、聚財氣”,激活鄉村活力,引爆美麗經濟。2019年,實現全鎮農旅總產值1億多元,同比增長8.1%。尤其是梅園景區,年遊客量30萬人以上,村集體通過商鋪租賃、景區管理等年收入30萬元以上,當地村民通過開設農家樂、民宿等實現家門口就業,12家農家樂户均增收10萬元以上,其他户均增收1.6萬元以上,實現了村強民富增收目標

 

聚焦四大着力點  賦能推進鄉村振興

遮浪街道

近年來,紅海灣開發區遮浪街道堅決按照市委和區委的部署要求,聚焦黨建引領、產業示範、生態美麗、鄉風文明四大着力點,找準突破口,排出優先序,一件事情接着一件辦,一個年頭接着一年幹,紮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落細落地。

一、聚焦黨建引領,築牢鄉村振興“壓艙石”

街道村組三級把推動鄉村振興作為鍛造“獅子型”幹部隊伍的主戰場,帶頭勇攻堅,靠前抓落實。一是建強“作戰部”。街道黨工委堅持一週一調度、不定期督查,在鄉村振興一線發現研究問題、上手解決問題。既注重把轄區東尾村打造成鄉村振興示範點,又注意動態納整軟弱渙散村級黨組織,“抓兩頭促中間”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以村民小組規範化建設為契機,科學調整配齊30個小網格,織密鄉村振興網格治理“前哨站”。街道村組三級聯動,把鄉村振興前線“作戰部”做大做強。二是配強“領頭雁”。大力實施“頭雁工程”,物色培養思想開闊、敢於擔當、年輕有為的黨員任支部書記,其中水龜寮村黨總支書記29週歲,是今年新進且“三個一肩挑”、華南理工大學全日制本科生。轄區60週歲以上村“兩委”幹部共20人,於6月底全部出清並選拔配強新進人選,條件成熟的已提前安排“亮相”跟班鍛鍊,“頭雁”領航“羣雁”高飛自成一景。三是做強“主力軍”。以鎮街幹部“駐村連心”、村社幹部“入網知心”等為抓手,街道黨員幹部紛紛沉入基層、腳板“沾泥”,在鄉村振興“三清三拆”、土地收儲等火熱實踐一線,亮身份見行動發揮主力作用。目前,街道完成土地收儲6769畝,收回國有土地21宗362畝,收回工廠化鮑魚養殖場27個690畝,有力破解“地從哪裏來”的問題,激活了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二、聚焦產業示範,激發鄉村振興“源動力”

瞄準“產業興旺”,因地制宜施策,在紅海灣實現“小灣區、大作為”中找方位、找定位、找地位。一是紅色村有看點。對東尾紅色村,邀請華南理工大學專業團隊高起點規劃,近期引進有實力企業合作成立景區運營市場主體,簽訂投資1.5億元的框架協議,高規格打造3A旅遊景區,“日時賞花、夜時賞景,紅色基地、東尾必行”在網絡走紅走心。二是示範帶有特點。藉助區管委會首期投入800萬元建設基礎設施,撬動社會資金5億元,打造以紅色傳承為靈魂、漁耕文化為本底、濱海休閒運動為特色、海鮮美食為主題的鄉村振興示範帶,覆蓋9個行政村20個自然村,串珠成鏈特點鮮明。預計到明年底新增旅遊直接從業人員450多人,帶動旅遊相關行業從業人員2700人,村集體經濟每年增收1000萬元。三是休閒漁業有亮點。實行“合作社+農户+企業”模式,發展休閒漁船觀光旅遊項目,比如宮前村先行先試,成立航安漁業專業合作社,對42艘分散自主經營的休閒漁船進行整合,實行統一管理、統一標識、統一編號,短短4個月項目運營收入達到120多萬元。遮浪休閒漁業的運營模式作為全省首創,吸引了省內汕頭、陽江、惠州以及省外廣西,紛紛主動過來學習取經,亮點產業“次第開”,牆內牆外分外香。

三、聚焦生態美麗,刷新鄉村振興“高顏值”

大力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打好清理、修復、整治“組合拳”,讓人看得見山水,留得住人的鄉愁。一是以清開路。全域強力推進“三清三拆三整治”,獲得市考核評比優秀等次。落實“四位一體”衞生保潔機制,完善生活垃圾分類。全力推進街道36公里海岸線生態修復,海岸沿線劃入禁養區,建立養殖場三年分期分批退出機制,現已退出74家,完成76%。二是以修鋪路。投資500萬元上馬五澳町砂質海岸線生態修復3公里,持續保持遮浪海水質量良好,每年超過200天可供游泳,被評為“廣東十大美麗海島”。重點抓好“廁所革命”,持續抓好“四好農村路”、農田水利設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等硬件建設,全面推進農房管控和風貌提升。三是以整引路。着力對田寮湖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佔湖挖地35户養殖户1200多畝養殖池進行拆除整治,完成遷移墳墓等工作,恢復了田寮湖片區及旅遊核心區周邊的生態環境,過去“墳墓比樹多、死人與活人爭地”的狀況一去不復返,美麗鄉村有了“高顏值”。

四、聚焦鄉風文明,提升鄉村振興“幸福感”

堅持發揮羣眾主體作用,提升村民自治能力。一是推進移風易俗。着力完善村規民約、成立“四會”組織,特別是提倡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切實把羣眾的人情負擔減下去、把社會的文明風尚樹起來。二是推進以文化人。大力弘揚紅色基因文化,在東尾村建設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和4000平方法治文化公園,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和文化大禮堂示範點,文明實踐就在身邊。全面打造老人幸福食堂,提供養老就餐服務,文明實惠就在眼前。三是推進宣傳教育。疫情防控中,所有宗教場所、族姓祠堂、神廟神龕一律封閉,整個遮浪平安無事,我們抓住這個時機加強宣傳教育,並順勢而為整治神廟神龕,共拆除神廟神龕80座8444平方米,特別是桂林村拆除200多年曆史的兩個“橋頭公”神廟,文明觀念深入人心、蔚然成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