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服務信息體系建設項目建議書

來源:巧巧簡歷站 1.44W

一、項目建設背景

三農服務信息體系建設項目建議書

(一)農業發展狀況:

莆田市地處福建沿海中部,位於東經118°27′——119°39′,北緯24°59′——25°46′,整個地勢背山面海,西北部山巒疊悼,中部丘陵起伏,東南部平原廣闊。著名的興化平原與逶迤的木蘭溪、延壽溪、萩蘆溪構成了江南水鄉秀色。莆田市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侯,年平均氣温18—21℃,年均日照時數1995小時,無霜期300-350天,年降雨量1000—1800毫米,常年多為東南風,氣候宜人,温暖濕潤,終年鮮花爭豔,四季佳果飄香,物產豐富,品類繁多,是福建著名的糧食、蔬菜、食用菌、畜牧和水果產區之一。莆田市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較突出,據統計國民收入有24%來自農業,70%的原料依賴農業提供,可以説農業生產是莆田市經濟發展的重頭戲,是關係民生的永恆主題。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下,在上級部門的文持下,我市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有關方針、政策,緊緊圍繞“調優農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確保農村穩定”的三農工作主題,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動力,以調高、調優、調外為原則,積極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莆田市素有“水果之鄉”的美譽,龍眼、荔枝、枇杷號稱“三大名果”。據統計,全市現有果樹面積45萬畝,歷史生產最高水平的年產量達10.03萬噸,產值8億多元,佔全市農民人均收入的12%左右;
蔬菜種植異軍突起,是發展城郊型農業的主要作物之一,目前全市產量已突破70萬噸,且在閩中蔬萊脱水廠、黑龍食品有限公司、台富食品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已成為農民增加收入的一個“短、平、快”項目,在福建省了佔着重要之地;
食用菌以其經濟價值高而成為廣大農民優先選擇的開發,2001年,全市食用菌總產量達9.6萬噸,總產值4.5億元,佔農業總產值的7%,許多貪困山區由於大力發展食用菌栽培而迅速脱貧致富,目前莆田市已形成以大濟、度尾、新度、黃石、華亭等為主的平原蘑菇基地,遊洋、鐘山、莊邊、大洋為主的山區香菇、花菇生產基地,以度尾、大洋、鳳山為主的半山區、山區姬松茸生產基地,姬松茸作為一種具有豐富營養價值和顯著保健功能的珍稀食用菌,其產品60%出口日木等國,產量佔全國的70%以上;
經過“八五計劃”和“九五計劃”期間的產業化發展,畜牧業已成為莆田市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成為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徑,2001年全市生豬存欄83.82萬頭,出欄96.8萬頭,家禽存欄914萬羽,出欄2038萬羽,全市肉蛋奶總產量達14.63萬噸,牧業產值近16億元,經過品種改良後的白番鴨禽苗,每年可以產出1億羽左右,佔有全國市場的70%以上;
2001年全市水產品產量達62.9萬噸,其中:海洋捕撈13.2萬噸;
海水養殖46.3萬噸;
淡水產品3.4萬噸,在鰻魚產業化開發方面獨領風騷,涵江地區經營銷售的鰻苗達60噸,佔全國一半,經營黑仔億尾以上,佔全國80%,收購成品鰻7000噸以上,成為鰻苗購銷、活鰻出口和烤鰻原料來源的重要基地。

(二)三農服務信息體系建設狀況

莆田市農業信息體系建設起步雖晚,但進步很快。90年代初,計算機才開始在莆田市農業上應用,主要是用於文檔打印。在省農業廳領導的重視和支持下,經幾個月的艱苦努力,在國際互聯網上公開發布的“莆田農業信息網”(網址而)於2001年試運行,其宗旨是:“服務政府宏觀決策,引導農業走向市場”。農業信息網開通運行以來,欄目不斷改進、完善,內容不斷充實,目前己初具規模。特別是近期正對信息網進行全面改版,增加了網上用户註冊、供求信息自動提交系統、電子購物系統、政策法規數據庫、市場啟示等應用模塊和欄目,為各級政府、農業部門和廣大農民提供了優質的農業信息服務,在加強政府的宏觀決策與調控,促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指導農業生產與農產品流通,引導農業、農民走向市場,增加農民收入,提高涉農企業及其產品的知名度以及推進農業廳系統政務公開等方面均起到了促進作用,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肯定。2002年籌集部分資金建設市農業局局域網,目前硬件環境已經基本建成,作為主幹網的局域網傳輸速率為100m(交換到桌面)的高速以太網,實現了局機關內部聯網,應用環境和辦公自動化環境正在建設當中,為推進我市三農服務信息體系建設,做好三農服務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市農業局的影響和帶動下,新度、常太等一部分鄉鎮也開始關注農業信息工作,採取各種措施加強這一方面的工作。但推進農業信息化是一項十分艱鉅的工作,是一個需要經過相當長的時期,通過方方面面的團結奮鬥,共同努力,才能實現的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目前莆田市農業信息工作還存在了不少問題,主要有:

1.農業信息基礎網絡遠沒有建成,農業信息應用缺乏硬件設施。目前農業部門上下級之間的聯繫仍停留在寫信、打電話、發文件和人員下鄉上,現代化的信息幾乎沒有。作為信息雙向交流橋樑的鄉鎮農技站計算機擁有量嚴重不足,上網則更少,鄉鎮農技站以網站為依託為農民提供信息服務還相當薄弱,對農業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更顯薄弱。

2.農業信息應用技術研究不夠。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農業生產條件信息服務基礎沒有開展,農業生產技術指導的信息服務(包括農業氣象服務、病蟲害及災情預報)服務處在啟蒙階段。對於莆田的廣大農村來講,農業專家系統的應用沒有引起農民的響應。其中不僅有農業專家系統本身的技術問題,還有發展的政策問題。

3.信息技術實用性差,沒給農民帶來經濟效益。農業生產地區差異顯著,各個地區種植的作物特性也不盡相同,根據不同條件,確定不同的措施,需要根據各種信息加以判定,目前莆田市從事農業軟件開發的人員根本沒有,同時農業應用軟件的需求量在目前情況下還很小,經濟效益就不好,限制農業應用軟件的發展,這種供求之間的矛盾限制了農業信息化的普及。而且目前還缺乏宏觀的指導性的農業信息,信息服務尚未形成,許多網站都設有農產品行情和供需信息發佈欄目,但很少發佈對市場需求的評價或預測,市場信息分析專家的作用沒有形成,而農業生產真正需要的這種信息,因為這種信息才具有指導性的意義。

二、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我縣農業發展的主要任務。綜合運用三農服務信息技術已逐漸成為農村面向21世紀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和農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保護生態環境、適應市場和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利用信息技術將現有單項農業技術進行組裝配套,有利於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建立綜合型農業信息系統平台和信息網絡,完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及時準確地向農民提供政策、技術、農產品價格等信息,幫助農民按照市場需求進行生產和經營,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已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建立三農服務信息化體系是促進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有效措施,對於改造我市傳統農業,推動新的農業科技革命,促進農村生產力的跨越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正是由於三農服務信息工作存在的種種問題,難於給廣大農民在作出生產決策時以有效的指導,使他們在安排生產時帶有盲目性,市場風險很高,"多了砍,小了趕"的現象常有發生。據初步測算,2001午由於缺乏全國供求市場的分析指導,枇杷銷售由於種果大户盲目跟進批發市場,互相殺價造成價格暴跌,全市損失在1.5億元上下,類似情況在其他主導農產品如蔬萊、禽苗、食用菌等也不同程度存在,因農民難於掌握到準確的市場信息而產生的生產盲目性,導致每年上6億元的損失。因此建設三農服務信息網絡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要事。莆田市作為農業高產區,歷來是福建省農業發展的排頭兵,應首先實現信息化。由於莆田市農業的基礎條件不均衡,農業從業人員技術水平參差不齊,農業高新技術投入較少,近年來農業整體效益增長緩慢,為了儘快找回莆田農業的優勢,必須大力提高技術含量和信息含量。

(二)可行性

莆田市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三農服務信息化工作,將三農服務信息網絡建設做為今後幾年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已專門成立三農服務信息化領導小組,由副市長陳金揚任組長,統一組織協調農業信息網絡建設工作。莆田市農業局為項目組織實施單位,市數字辦、水利局、林業局、科技局、海洋與漁業局、氣象局、糧食局、物價局、供銷社、農調隊、莆田學院、農科所參與項目實施。

項目組織實施單位莆田市農業局是莆田市農業行業主管單位,承擔着"擬定主管行業信息系統建設規劃並組織實施"的行政管理職能,多年來積極籌備建設農業信息網絡建設。莆田市農業信息中心,多年來致力於農業網絡建設和農業專家開發和應用,軟硬件建設已有一定基礎,已初步建立內部intranet網和莆田農業信息網站,對外發布農業信息,對內使用電子郵件交流信息,同時還能訪問internet眾多的信息資源,擁有一批高素質的幹部隊伍,具備實現農業信息化的技術條件。2001年以來,市農業局開展了農業155熱線服務,為廣大農民提供了產業政策、農業科技和市場信息服務,取得了教好的成效,為農業信息工作開闢了一條新的通道。

莆田市經過近10年、特別是"十五"期間的發展,並在全市範圍內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和電話“村村通”等工程,無論是在信息傳播基礎設施方面,還是在農業信息平台和資源建設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礎。莆田市有不少示範園區、農業專業户和農場,農業基礎較好,是實現農業信息化的有利條件。

總之,項目實施單位擁有完成項目建設所必須的技術力量、管理經驗和基礎設施。

三、項目建設指導思想、原則和建設目標

(一)指導思想

利用信息基礎設施及網絡通訊、信息資源和數據處理等技術,加強信息技術對農業和農村的全面滲透,對現有信息傳播體系進行集成、整合,為生產者、經營者和管理者提供其各自所需的各種有價值的市場信息、知識信息和服務信息,以加快莆田市農村信息化進程,增加農民收入。

(二)建設原則

1、因地制宜的適用性原則,考慮本地農業的特殊性,網絡建設的定位和重點,建立有本地特色的三農服務信息體系。

2、前瞻性、先進性和擴展性原則: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是飛速的,在體系建設方面如果沒有前瞻性和先進性,很可能該系統的建立落後於時代,或者功能、技術不能適應農業迅速發展的需要。由於受資金投入等現實因素的影響,三農服務信息化建設,採取分步實施的方案,但在信息體系建設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系統功能的升級和擴展性,與網絡技術發展主潮流相一致,為今後的擴展留下餘地以免重複建設,推倒重來。

3、兼容性原則:由於三農服務信息體系建設的特殊性,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系統本身與其他地區、行業、政府等信息系統聯接的兼容性,也要考慮網絡與傳統的信息收集、發佈、傳輸系統的兼容性,還要考慮網絡通路與接收終端的兼容性。

4、長遠規劃與近期需求相結合的原則:立足當前實際,充分利用現有條件,分清輕重緩急,既考慮長遠規劃,注重把握全局,還要有水快流,有網快通。

5、技術成熟、運行可靠原則:在信息體系建設過程中,先用技術成熟、可靠的產品,把功能造價比降到最低,不盲目求新、貪大求洋,追求形式。考慮網絡安全、管理方便、技術可靠和供貨商的技術服務和維修響應能力等方面因素,確保網絡的可靠性。

6、集中化的複雜性與分散化的簡易性:一方面在網絡中心配備具有大規模數據傳輸處理能力的中心網絡設備,進行統一管理;
另一方面在網絡邊緣則希望簡化網絡的配置,以便於網絡用户的使用,降低網絡管理維護成本。

7、智能化監控管理:網絡一旦建成投入使用,就必須為網絡用户提供快捷方便的信息通信服務。網絡需求的變化帶來網絡負荷的變化,為保證網絡提供穩定的通信服務性能,需要網絡中心動態地監控網絡運行狀態,及時發現網絡中心的設備故障和異常現象,對網絡負荷進行動態平衡,及時消除網絡瓶頸。

6、安全保密原則,使用合理的技術機制,確保信息的安全和保密。

(三)建設目標

1、通過實施全市信息網絡基礎建設工程,建立起以市農業局農業信息中心為龍頭,以各縣、區農業信息網或信息工作站為中樞,以鄉鎮、農業大户、龍頭企業及專業市場信息工作點為依託和紐帶的三級三農服務信息網絡系統,並與部、省聯網。

2、建立起莆田市的三農服務信息資源數據庫。利用現代信息處理技術、數據庫技術、多媒體技術,按照統一規劃,建立市級農業信息資源庫、農業氣候條件數據庫、動植物保護信息庫、土壤肥料信息庫、農業生態環境數據庫、農業實用技術數據庫、農業文獻數據庫等。

3、研究開發推廣一批智能化農業專家系統。主要內容包括:建立以主要農作物、畜禽對象的生產全過程管理系統和實用技術系統,以促進農業生產的科學管理和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重點是選擇莆田市有優勢的產品如枇杷、龍眼、生豬、白番鴨等開發應用性強的農業專家系統。

4、初步建立起基於網絡和多媒體的農業推廣體系。將應用農業技術用簡單、易懂、易學的多媒體方式表現出來,提高普及農業科學知識的效率。

5、建立健全一支高素質的信息員隊伍。聘請市、縣鄉三級有關幹部,以及村組幹部、農產品經紀人、專業户,建成多層次人員組成的信息員隊伍,把基層把各方面的要求和情況蒐集上來。

四、建設內容

莆田市三農服務信息網絡,是以莆田市農業為對象的數字化、網絡化、可視化和智能化的信息集成及應用系統,其建設內容包括以莆田市三農服務信息平台建設、辦公自動化建設、行業管理智能化決策系統開發為主的數字政務工程;
以農產品網上貿易和農產品市場信息服務為主的數字商務工程;
以建立農業數據庫羣,開發專家諮詢、科技服務和生產管理應用系統為主,直接服務農民、服務農業生產的信息服務工程;
研究開發和示範推廣應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數字農業模式,等等。莆田市農業局將從2003年起分階段實施農業信息網絡項目建設。主要有五個建設內容(子項目):

(一)全市辦公自動化網絡系統和三農服務信息網web網站開發與建設。

辦公自動化網絡建設由三個部分構成:市級網絡平台、縣區信息工作站和鄉鎮(種養大户、龍頭企業等)信息工作網點。

(1)市級網絡平台建設。根據農業部《農村市場信息網絡建設2001年度技術指導書》,市級網絡平台由農業局辦公業務網(辦公自動化網、局政務信息網)、農業系統信息交換網(市級與縣區、省、部交換網絡)、莆田農業信息網(農業局網站)三部分構成。

辦公業務網絡建設採用超五類星形佈線,建立一套基於高速以太網的局機關計算機網絡,局域網傳輸速率高達每秒1oombps,採用運行集中式管理。高檔計算機以clien/server方式與服務器window2o00server相連,其它用户採用廉價的終端與服務器相連;
辦公自動化系統採用國辦和農業部建設技術規範要求的基於loutusdomino/notes軟件平台開發的辦公自動化應用軟件,主要功能以文檔管理為核心的辦公信息管理應該系統,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以工作流控制為核心的公文管理、信息文檔管理、上班工作管理、數據通訊和視頻會議功能。

農業系統信息交換網是三農服務系統的內部網絡,通過光釺或其他方式連接省農業廳、縣區農業局、龍頭企業,通過防火牆、安全監督系統與公眾信息網(因特網)進行有限制的連接。市級網絡中心、縣區農業信息工作站與信息工作點之間地理位置分散,距離較遠,如何接入網絡中心是個難點問題。有三種方案可供參考。①撥號接入,即通過撥打電話的方式利用電話線進行數據傳輸。其優點是成本費用低,經濟可行;
缺點是數據傳送速率慢、質量差,語音、圖像等信息難以達到實時效果,現階段來説,無法實現遠程可視網上會議等功能。②通過公網接入。即各級單位均採用ddn專線接入公網;
通過公網實現得層次有效的數據交換。其優點是數據傳送速度較快,質量較高;
缺點是月租費用較高,數據保密性差。(網絡拓樸圖見附圖)

莆田三農服務信息網建設,申請莆田市三農服務國際互聯網internet域名,將莆田市農業基木資料和莆田市業務工作全部上網,並根據專業分成多個專業子網以方便查詢,要求能實時發佈全市、全省及全國各大市場農產品信息,能查詢各種農業數據庫,並能支持遠程發佈和遠程管理,供莆田市參與實施的各系統發佈主頁和信息,支持網站的全文檢索。網站設專門欄目以超級鏈接的形式指向中國農村經濟信息網的“供求信息”發佈窗口,實現農業部要求的整合全國供求信息資源,實施供求信息“一站式”聯網服務的要求。

(2)縣區農業局信息工作站。參照市級網絡平台的方式建設,建立一套基於高速以太網的,採用傳輸速率每秒1oombps超五類星形佈線的局機關計算機網絡,與市級網絡平台採用根據需要採用ddn、isdn或其他方式相連。

(3)鄉鎮、龍頭企業、中介組織和營銷大户信息點建設採用“六個一”的方式建設,即有一間房子,有一套設備(計算機、打印機等),有一條上網電話專線,有1-2名專職或兼職人員,有一套組織(隊伍)網絡,有一套管理和服務制度。

(二)莆田市三農服務系統數據庫平台及數據庫建設。

在規範化、標準化的前提下建立各項農業數據庫,是農業信息化的基礎工作。計劃使用sqlserver2000作為平台和標準,遵循《國家經濟信息系統設計和應用標準化規範》,採用客户端/服務器的結構模式,可多人同時建立並共享數據庫,解決以前數據庫只能單機使用,容量較小,不能動態增加數據的問題。擬建立農業資源、農業經濟、多媒體音像等各類數據庫羣,將錄入所有歷史資料,並可即時保存和補充更新,為用户提供快速查詢、統計、打印服務。

(三)農業生產智能應用軟件建設。

1、運用人工智能的專家系統技術,並集成了地理信息系統、信息網絡、智能計算、機器學習、知識發現、優化模擬、虛擬現實等多方面高新技術,彙集農業領域知識、模型和專家經驗等,採用適宜的知識表示技術和推理策略,運用多媒體技術並能以信息網絡為載體,選擇諸如水果、蔬菜、畜牧、食用菌等市內主要農作物,進行項目攻關研究,向農業生產管理提供諮詢服務,指導科學生產,為大面積推廣智能化農業技術奠定基礎。

2、農業統計網上運用系統。統計軟件以cgi或asp形式放在internet服務器上,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通過internet和洲覽器輸入試驗原始數據,按需要點擊相應統計按紐,統計結果以web形式出現在工作站上。擬準備上方差分析、迴歸分析、通徑分析等常用的農業統計方法。

3、莆田市動植物疫病遠程診斷監測專家系統,本系統開發擬把傳統的動植物病蟲害文字檢索改造成多媒體asp網頁,同時建立主要疫病防治對策數據庫,為廣大種養業經營者提供遠程診斷和最佳防治方案,達到有效控制動植物疫病、減少農藥污染、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產量的效果。

4、傳統紙介質檔案的數字化技術及開發應用。全市農業系統擁有多年積累的生產和科技檔案數千萬頁,保管和查詢利用都面臨很大的困難。對傳統紙介質檔案進行數字化,是解決網絡信息缺乏的最有效途徑。計劃引入美國adobe公司的pdf技術,對傳統紙介質檔案數字化,並把內容放在網上或作成光盤進行保存和利用,支持超文本鏈接,支持internet網絡使用,支持多人同時調用建立起在線電子檔案室或圖書館。

5、農業系統多媒體圖像庫及cdrom製作。總體採用authorware為主進行編程,文字部分採用adobe公司的pdf電子書格式。系統採用ole技術和authorware程序進行無縫鏈接,圖片全部採用第二代jpg形式。最後的光盤可運行於windowsg5、windowsg8、windowsnt等各種操作環境,並可自動運行。

(四)信息員隊伍建立和培訓。

每個信息工作站確定3-5名、每個信息工作點確定1-2名專職或兼職的相對固定的信息員;
同時積極發展有條件的農民和種養大户為信息員,建立起一支覆蓋全市的信息員隊伍。計劃發展80個信息工作點和500人信息員,同時通過學習、培訓、交流、巡迴指導等多種形式,提高有關人員計算機、經濟、統計等方面的知識水平和業務技能,使之真正做到資源會採集、信息會篩選、微機會操作,能夠高質量地完成信息的採集、上報和傳播服務等任務,以適應新形勢下農業市場化、農業信息化和農業產業化的需求。

(五)選建一批農業信息化示範基地和專業示範農户。

吸收多方人力、物力和財力,以大型企業和公司為龍頭,選擇民眾信息意識強、信息基礎設施較好的地區,全市選擇10個基地和20户專業示範農户開展農村信息化應用示範,以現有的農業信息網絡設施為載體,加快成熟信息技術成果的推廣,邊試驗邊應用,根據試驗情況總結經驗,成熟後向其它地區大力推廣,以基地帶區域,以區域牽動全局,加速農業信息化進程。

(六)信息採集、分析和發佈。

一是信託現有農技推廣網絡,通過調整和擴大信息採集點,增加信息採集內容,改進調查方法和信息處理手段,重點進行覆蓋主產區、銷區和重點批發市場的農產品市場信息採集。二是針對莆田市區域特色農業佈局,逐步形成食用菌、水果、蔬菜、畜牧、花卉等規模農業生產產地價格信息採集。加強農民急需的農產品市場供求與價格、農業生產和加工貯藏技術等信息的採集和加工整理。三是加強信息發佈,主要利用以下四條渠道:農家155服務熱線,在傳統媒體如報紙、電視台、廣播電台等開闢農業信息專欄,通過鄉鎮農業信息工作點和信息員在鄉鎮、村建設農業信息黑板報等手段,通過農業信息網站發佈信息。

五、投資估算與資金籌措

本項目總投資811.63萬元,其+:農業系統自籌111.63萬元,各級財政配套400萬元,申請國家財政投入300萬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