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洞村觀後感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21W

當大家欣賞完一部影片後,一定有很多啟示,可以書寫一篇觀後感,我們在寫觀後感的過程中,可以聯繫自己的現實生活,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18洞村觀後感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18洞村觀後感5篇

18洞村觀後感篇1

?十八洞村》講述了軍人楊英俊在退伍後沒有和戰友一起出去打拼,也沒有像村裏其他人一樣外出打工,而是緊緊守護着自己家鄉的那片故土,守護着自己的妻子和智障的孫女小南瓜,用祖輩留下來的田地和插秧經驗,在家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務農的故事。

楊英俊為了給孫女治病而返貧,當被識別為貧困户時,相比於其他人的開心,他卻顯得格外的焦慮,他回到家中重新認識自己,不甘心當貧困户,甚至想把貧困户的牌子摘掉,認為自己務農一輩子,最終還被識別為貧困户,這是一件可恥的事。秋林鎮顯頭村第一書記張少華説:“當我看到這裏時,由衷的欽佩這位老戰士,因為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甘願做貧困户等待國家的救濟而不願自己去努力,甚至把黨的好政策錯誤的當成了養懶人的政策,爭着當貧困户、低保户等,但是國家的幫助只是暫時的,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認為楊英俊的這種精神是難能可貴的,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雖然貧困、艱苦,但他不甘落後,不想拖國家的後腿。”“扶貧先扶志”,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觀念、扶信心,幫助困難羣眾樹立起擺脱困境的鬥志和勇氣。為此,扶貧工作隊的小王認為楊英俊正是有這種鬥志和勇氣,讓他當他們楊家族的班長,帶領楊家班立志、立身、立行,一起與“窮”打一場脱貧攻堅戰。

在與楊家班一起商討下,找到了真正貧窮的首要原因是沒有土地。於是,扶貧工作的小王在網上找到了一片上百畝的煤礦地,這讓扶貧工作隊看到了希望,讓楊家班看到了希望,因為很少人會覺得礦地可以用來種地,即使知道能作為耕地的時候,也很少有人願意去利用它,但是楊家班的人做到了,他們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楊英俊帶領楊家班在荒地上一起填土造田,改造尾礦,解決了地少人多的矛盾,人工造出大片人工田,吸引了外出務工的年輕人員都回家,造福家鄉。他既改變了自己的境遇,更改變了楊懶、楊三金的精神面貌,讓他們當回了"農民的樣子"。

不管是貧困户還是我們任何一個人,首先要重視的是精神脱貧,沒有誰生下來就要不如別人,不要放棄向上的希望,使貧困户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摘掉貧困的帽子,創造幸福生活。我們作為基層工作者也應當像小王一樣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工作,為社會創造價值,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們要和片中的主人公一樣有不懼怕任何問題的決心和毅力,要像影片中多次出現的雄雞一樣,永遠志氣高昂,永遠朝氣蓬勃,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奮進、奮勇向前,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18洞村觀後感篇2

脱貧攻堅戰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是二十一世紀一個偉大的戰爭;是一個史無前例的戰爭;是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一個戰爭;是我國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

在9月18日,查那村組織村“兩委”班子成員、駐村隊員認真觀看了電影《十八洞村》。我們邊看邊給村“兩委”班子講解影視內容。10月3日,查那村工作隊再次組織全體隊員觀看這部以扶貧為題材的《十八洞村》影片。

該電影主要圍繞一名退伍軍人楊英俊講述了《十八洞村》的脱貧事蹟。片頭裏,當楊英俊得知自己被納入貧困户幫扶對象時,與同時得知消息的楊懶反映是明顯不同;在楊英俊心裏,貧窮是一件恥辱且丟臉的事。他的思想認識與其他貧困户截然不同,他認為當貧困户是比罰款還嚴重的事情,覺得丟了楊家列祖列宗的臉,也拖了國家奔小康道路的後腿。

影片中駐村扶貧工作人員一直把“脱不脱貧,關鍵看老鄉”作為工作中的重要原則;把“要我脱貧”轉變為“我要脱貧”作為奮鬥目標,積極調動羣眾的鬥志,竭力從感情層面與羣眾打成一片,真誠的與羣眾相處。之後在扶貧工作人員小王的帶領和指導下,他們成立了“楊家班”與貧窮宣戰,在百畝尾礦地填土造田,很好地解決了人多地少的困難,改變了楊懶、楊三金等人的“等靠要”思想,帶動了《十八洞村》羣眾的積極性。在駐村扶貧幹部的帶領下該村紛紛出現了做網店出售酸魚、特色手工業、種植業等具有針對性強的脱貧舉措,充分發揮了《十八洞村》本地特色,很好地結合該村實際情況打出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脱貧攻堅戰。

看完此影片,查那村的駐村工作隊員十分敬佩《十八洞村》的小王及駐村扶貧幹部們的不怕苦不怕累精神;應虛心學習他們因地制宜的制定政策以及“扶真貧、真扶貧”的工作態度與工作決心。自脱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我們是“全黨動員、全民參與”,像《十八洞村》小王這樣的幹部,在扶貧工作一線有千千萬萬個,有了他們,這場沒有硝煙的偉大戰爭定會如期的勝利。

18洞村觀後感篇3

身為一個湖南人,雖然《十八洞村》的故事發生地在湘西,而我老家在湘南,但無論是方言還是地貌、氣候,以及很多風土人情,整部電影都讓我有一種似曾相識的熟悉感,特別是電影裏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和他們待人處事的方法,都讓我感慨萬千,因為在我身邊,確實就生活着許多這樣執拗,但腳踏實地的人!

作為一部寫實主義電影,《十八洞村》在保留原始素材的真實性之外,加入了更多電影的寫意手法,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的主題昇華,以及類型片的敍事元素。特別值得一提的就是類型片的敍事元素。故事一開篇就先聲奪人,一輩子勤勤懇懇,紮根山村的退伍軍人楊英俊,居然“陰差陽錯”地被定位精準扶貧指定的貧困户了,由此而展開全片的故事,也通過楊英俊這個樸實中帶着點執拗的當代中國農民形象,以及由他輻射出的貧困户眾生相,反映出真實的中國農村種種怪現象。

湖南,特別是湘西山區,因為自然環境的特殊與惡劣,農地少,出行難,信息閉塞,再加上許多舊有風氣造成的農民惰性,是造成當地農村人口貧困的主要原因。但電影《十八洞村》並沒有簡單的複述這些貧困產生的原因,而是在將每一種原因精準的安排在不同的人物身上,而且還把這些淺層的原因提升到更高、更長遠的生存範疇上。

其中最叫人意想不到,也是最令人震撼的是,一直被人稱作楊懶的單身“狗”,在看到一大片被廢棄礦渣污染的飛地時,非常宿命論地發現自己的思想根子其實就在於長年外出替人探礦找洞,所造下的孽。這當然是一種唯心的想法,但從不具備太高文化素質的村民楊懶身上來看,卻是一種原始的環保主義思想的體現,這種內心的轉變顯然更符合他的人設。

至於王學圻飾演的退伍老兵楊英俊,勤勤懇懇一輩子,放棄外出打工的好機會,固守鄉土,卻因為思想守舊,無法跟上新時代而返貧,這也體現出當下中國農民要想擺脱貧困的命運,僅僅依靠苦幹還遠遠不夠,在腳踏實地的工作之外,同樣需要講究方式方法,另闢蹊徑找到正確的致富方法才是關鍵。當然,這個過程需要慢慢摸索,需要儘快的轉變思想,更需要“精準扶貧”這樣現代化、科學化的方式與方法。

從電影的角度而言,導演苗月把一個平實的故事講得一波三折,同時還巧妙的利用人物本身的性格特徵營造衝突,在湘西苗寨秀美壯麗的風光之外,寫出了千百年來從沒改變過的樸實人性,特別是其中點題的“十八洞村村約”,更是非常點題的表現出中國普通農民的淳樸人性。這是整部電影最根本的魂,也是寫實主義電影最積極和最重要的意義。

18洞村觀後感篇4

雖然是一部主旋律影片,但是《十八洞》一點也沒有主旋律電影那直露的宣教、生硬的演繹、膚淺的表達,而是讓作品聚焦於人性、人情、人心,通過生動敍述刻畫豐滿的人物,使得故事具有很強的藝術性與觀賞性。

影片首先在攝影上超級棒。航拍下的霧靄蒸騰、羣山隱現、層疊梯田、百態草木,畢現奇特的湘西風光美景,看起來來令人悦目。而山間村落人們的稻田耕種、起食飲居等生活日常,被中近景加以細膩呈現,來顯露淳樸苗寨濃郁的人文風情。自然美景與人文貯藏,兩者相輔相成構造出天然親切的畫面,瞬間讓看客忘掉城市的喧囂與紛擾。詩意化的鏡頭語言帶出影片大樸無華的質感,也引導觀眾走進山民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

誰能夠想到類似田園牧歌般的絕美意境中,竟藴含強烈的現實主義筆觸。青壯勞力紛紛出外務工,留下的村民經濟狀況不佳。帶着眼鏡的志願者小王前來進行扶貧工作,他與幫扶脱貧的對象們發生了一系列故事。他猶如闖入者般到來,催化着山民們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發生的改變,也間接折射出傳統文化與現代思維的碰撞與融合。

雄雞報曉的鏡頭在片中多次出現,起到對劇情的間隔斬分的作用。沿着動靜相宜的敍事節奏,人的情緒則被刻畫得如此飽滿自然。片子可貴之處在於人物沒有被限制地拔高和概念化,而是形象很落地,讓人感覺到可親、可近、可感,沒讓作品顯得空乏與蒼白。不幾個被幫扶脱貧的對象各有生活煩惱。楊英連年老孤獨,有着語言障礙,憤懣於女兒小薇嫁給與全村絕交人家的子弟施又成;楊英欄光棍一條,外出採礦失敗,終日在村中游手好閒,為找不到老婆而犯愁;楊金三靠着媳婦外出打工吃軟飯,家有四千金卻一心想要兒子。幾個面對貧困現狀雖心態各異,但是都期盼着對命運的改變。而影片依靠情節衝突的遞進來鋪排着劇情。楊英連追打女兒女婿的段落,楊英欄抗拒修路對自己土地佔用的橋段都有着很強的戲劇張力。

相比於這幾個同宗,被動地承受着安貧知命,作為片裏中心人物的楊英俊,無疑顯得光彩照人。這個退伍老兵家有殘疾孫女,卻對命運誓不低頭。他人硬、骨頭硬、脾氣硬,當得知自己被列入扶貧對象之時,強烈的自尊心驅使他採取決然拒絕的態度。直至扶貧員小龍離去之後,方才贏來意識的覺醒,於是帶領同宗兄弟打響脱貧的攻堅戰。楊家兄弟那“愚公移山”似的填土造田,看起來尤為震撼,完成的不只是物質上的脱貧,還有精神上的超越,凸顯不畏艱險的立志立身立行,以及美好生活矢志不渝的追求。而王學圻和陳瑾兩個老戲骨的表演,支撐着耐看的故事。前者演繹出楊英俊堅忍不拔的性格,面對困難心硬如鐵,不服輸、不認命,在自立自強中,陳瑾則顯示出妻子麻妹的善良天性與淳樸心靈,醃製起鹹魚有模有樣,對孫女更是愛軟似綿。

故事所藴含的絕非只是“扶貧”這個單一主題,引發的也不是怎樣才是真正脱貧的深度思考。其實還有更為豐富的內涵。施又成被全村人接納,顯露着對放下昔日恩怨的和解。楊英欄卧倒在被礦物的土地上痛哭,體現着環境破壞的反思、對土地的熱愛與依戀;而楊金三媳婦的歸來,以及那載着座椅的車輛回鄉路,都在彰顯着外出這對精神家園的迴歸。總而言之,影片在弘揚自強不息的正能量之下,做到了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18洞村觀後感篇5

?十八洞村》拍攝手法絕妙,拍出了中國鄉村和田園味道。就整部影片的質感來説,該片更像一部與生命尊嚴有關的大散文,或者説抒情寫意的散文詩。

影片內容,並不複雜,講的是與新農村改革中“精準扶貧”有關的家常瑣事,但以小見大。至少故事,大可以用以下這則類似張打油的打油詩概括:十八洞村十八彎,精準扶貧真新鮮,老兵率先打頭陣,憑空開出百畝田。

百過半百的楊英俊本是一個修戰機的退伍老兵,退伍後熱愛土地的他沒去大慶油田當工人,反倒回鄉當起了農民。誰知,這個老兵“種了一輩子田,結果種成貧困户”,這種逆境求生的狀態亦是中國邊遠鄉村的真實現狀,故事頗似兒時的某些情景,感同身受。

影片中有句台詞尤為難難,振聾發聵,卻也頗為辛酸。獲悉自己家被識別為“困難户”時,楊英俊低聲表達自己的抗議:“你家被評為貧困户,你高興啊?”當然,肯定不高興啊?這種表達方式,既幽默,又現實,更多的是內心的酸楚。

以常判斷,依中國人向來愛面子的心態,被評為“貧困户”絕非什麼值得炫耀的事情,反倒很丟人,丟大人。這分明是名正言順地往自己臉上打耳光嘛?僅就這點來説,絕對是具有軍人風格、骨子裏剛強倔犟的老楊內心絕對無法接受。所以,聽到這個消息後,老楊的第一反應就是盤查自己的事當,親自查賬。但事實證明,無論是自己釀的包穀酒,還是甕裏的酸魚,抑或缸裏的大米,加起來都無法達到“脱貧”的標準。

換言之,老楊不想做“貧困户”成為“精準扶貧”對象的原因亦於不想因為自己晚節不保,在全國人民集體“脱貧致富奔小康”的大好形勢下拖了全國人民的後腿。但現實的處境是老楊兒子常年在外打工,因生活所迫將患病的女兒留在家裏。孫女小南瓜的出生,對老楊夫婦來説亦是一種擔憂,也是一種精神慰藉。從某種意義上説,病孫女小南瓜亦是老楊夫婦的精神支柱。這亦是楊英俊成為“精準扶貧”對象的潛在原因之一。

因為楊英俊扯掉了扶貧工作組在他家門框上釘的貧困户牌牌,工作組的小龍被認定工作不合格而離開十八洞村回了城。接替他的小王與楊英俊接觸後,深深被楊英俊的人格所吸引,利用楊英俊身上的軍人特質,小王成為“楊家班”打硬仗的計劃,亦是楊英俊從牴觸到接受,到帶着本家兄弟聾啞人楊英蓮和楊懶等人向貧窮開戰的分水嶺。看來,扶貧工作也要講究一點兒方式和技巧。僅就這點,就值得我們的基層幹部認真學習嘛!

縱觀全片,苗月導演率“老戲骨”王學圻、陳瑾以及一干年輕演員深入生活,用妙不可言的電影語言給觀眾講述了一個與眾不同、令人耳目一新、充滿文藝氣息的勵志故事

尤為值得稱道的是,電影《十八洞村》的拍攝手法的確令人叫絕。要知道,此前我們對湘西地區的風土人情的瞭解更多停留在沈從文先生於1934年完成的《邊城》。此次,苗月導演將鏡頭對準這片充滿温情與詩意的土地,亦拍出了湘西特色。

在他的影像鏡頭裏,水光瀲灩的水田層層疊疊遠接天邊,裊裊炊煙中的村落猶如世外桃源,隨風起伏的金黃稻田,霧靄中隱現的綠水青山……裊裊炊煙中的村落猶如一座天空之城,亦如不問世事的世外桃源,神祕感與魔幻感十足。可以説,《十八洞村》的每一個鏡頭都散發着稻禾的清香,綠水青水中行走的人和發生的事,大寫意般的鏡頭語言將影片空靈唯美的韻致展現得淋漓盡致。僅就這點來説,《十八洞村》就有理由拿個攝影獎。更何況,時下中國的鄉村文化和村莊正在消失,腳下這片詩意的土地更需要影像記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