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佰》1000字觀後感四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21W
隨着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看紅色主題的電影。《八佰》就是其中的一部,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了。下面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八佰》1000字觀後感四篇,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最新《八佰》1000字觀後感四篇

八佰觀後感1000字(1)
 
  看完《八佰》,有一種理不清頭緒的亂,影片展現的場面多人物多,鏡頭切換頻繁,讓我一度懷疑觀影前瀏覽的好評了。也許正是這種質疑,或許是ALEXA IMAX 65mm鏡頭的衝擊力,使我的腦海對電影的情節不停地回放,甚至半夜橫豎睡不着……爬下牀,再回放,再反芻,猛然蹦出兩個字——血勇!
 
  亂糟糟的感覺似望遠鏡的對焦,清晰了!依我看,《八佰》就是一幅浮世繪作品,通過一個個特寫鏡頭描摹了戰爭中形形色色人物的眾生相,呼喚一種為國家命運抗爭而不惜犧牲生命的“血勇”精神。
 
  作為侵略者的日軍是兇狠殘暴的,他們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對戰爭是渴望甚至是瘋狂的,一聽到有仗打高興得嗷嗷叫。他們的武士道精神,如《菊與刀》描寫的一樣,近似乎狂巔。當鏡頭推行到一隊赤膊日軍潛水進入四行倉庫偷襲時,個個像噬血的惡魔,一絲一毫的恐懼都沒有。
 
  反觀當時的國軍和國民,大部分聞戰色變,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七十萬國軍潰敗如泥,最後僅餘四百多混編部隊退守四行倉庫。國民呢,影片前段描寫的是麻木不仁、愚昧無知且自私自利的,幾組特寫鏡頭將戰爭當前的眾生相刻畫得活脱脱的:打麻將的闊太太關心的是霞飛路的房產,冷漠的賭場老闆將逃避戰火的同胞關在門外,隔岸炮火來襲的妓女歌星影星戲子“隔江猶唱後庭花”,當慣了天朝國民的小商販和農民還在幻想小日本不敢欺我泱泱中華,冷酷無情的外國政要和商賈將四行倉庫戰役作為一場賭局……他們的人性尚不如一名捐款助戰的俄國妓女。
 
  極其具有諷刺意味吧,中外上流社會精英的思想境界倒不如一名妓女,就像《羊脂球》揭露的一樣,在冷酷的戰爭面前,上流社會精英醜態百出,惟有作為妓女的羊脂球閃現了人性的光輝。中國當時的狀況就是這樣,國民黨政府和上流社會的精英階層“投降派”居多,民眾尚不覺醒,全國沒有組織起像樣的抵抗。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四行倉庫保衞戰已經不能以勝敗來衡量了,其意義不可估量。回憶影片台詞,我們可以獲得更直觀的感受。
 
  “戰況至此,全上海的百姓都會看着我們,四行倉庫是我們最後的陣地,也就是我們的墳墓。”
 
  “這邊是天堂,那這邊便是地獄”
 
  “我不想死,但總有人會死。”
 
  “我們不只是在這裏抵抗日本人,我們是在給他們看,中國人還在。”
 
  “靠我們區區這四百來人是扛不住的,得靠身後這四萬萬人來抗。”
 
  “我們的國家病了,一聽日本人要開戰,多少人撤退。可我們要不怕犧牲,要讓國人看看,用行動喚醒更多的國人。”
 
  “這些民眾,也會作為種子去叫醒更多的人。”
 
  謝晉元將軍一次次的訓話很樸實,就是要讓戰士們覺醒:國家病了,我們必須用一場死戰來喚醒國民。最後,壯士們全體覺醒了,不再想逃,不再當“瓜慫”,抱着“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必死決心,,個個變得異常血勇,在氣勢上壓倒了日軍。當全身捆綁着炸彈的壯士跳樓襲擊日軍時,當老葫蘆、端午等捨身護旗時,當山東兵、羊拐、朱勝忠、小湖北等正面出擊日軍三十萬日軍主力掩護戰友衝橋時……不可一世的日軍也不禁退卻。在槍林彈雨中視死如歸,其膽氣何其壯哉!
 
  以區區四百混編兵力何以阻擋三十萬日本侵略軍,壯士們是明知要當炮灰而甘願當之,他們要將滿腔碧血化為他日之松柏,化為青氣直衝霄漢。
 
  我以我血薦軒轅!
 
  這正是魯迅先生呼喚的精神。
 
  影片的片尾曲也引用了魯迅先生的詩句——“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
 
  一併提一下魯迅先生的兩句名言:“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有缺點的戰士終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不過是蒼蠅。”
 
  四百多壯士有缺點也平凡,但他們早先覺醒,並以死呼喚國民要有一種“血勇”精神,為國家命運抗爭而不惜犧牲生命。我尊他們為“脊樑”!
 
  人是要有點精神的。在新時代,我們更需呼喚一種“底線不低,高線更高”精神格局,更需將“血勇”精神迸發出來,勇當新時代的排頭兵,於百年變局中開新局,團結一致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八佰觀後感1000字(2)
 
  今天難能可貴的走進了封閉半年之久的電影院,觀看了《八佰》這部振奮人心電影,看完後內心中非常感動。電影中沒有很強的劇情感,主角效果,但可以説這部電影直入人心。很真實地展示了在戰時的戰士是如何為了祖國而戰,面對死亡英勇無畏,勇敢前行的場景。它不再像其他無腦的抗日神劇一樣,誇張的展現日軍的無能,用以反襯中國軍隊的強大。而是採用貼合事實的方式來刻畫當時最真實的敵我雙方的實力差距,給人以戰爭真實的感覺。最難能可貴的是電影並沒有真正的主角,彷彿每一個人都是電影的核心,無論是誓死保護倉庫的團長,苟且偷生的老算盤,還是被當做逃兵的端午,都刻畫的有血有肉,這是不同於以往抗日題材電影的。懸殊的敵我實力,人人都知留下必死,但即使是如此險境,長官不思苟且,士兵不念偷生,人人視死如歸。或許你會問,做這樣的無謂犧牲真的有必要嗎?但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正如電影裏所説,這八佰人的激烈戰鬥是一劑“良藥”,他能治好七十萬大軍的“軟病”,激發起四萬萬人民的鬥志。正是因為中華民族有一羣這樣的人,中國才不會走向滅亡,才會贏得勝利。
 
  電影中印象最深的非謝團長莫屬,為了人民選擇死守倉庫,又同樣是為了人民選擇拋棄榮譽與尊嚴宣佈撤退。他既敢獨自面對敵軍將領,展我軍威;又敢獨立橋頭,在槍林彈雨間指揮撤退。既可與士兵同進退;又可當機立斷升旗立威。蘇州河岸,一邊是天堂,一邊是地獄;一邊面臨生與死的考驗,一邊過着紙醉金迷的生活。而這位團長沒有像師部其他人一樣,選擇逃跑,而是留下來帶領士兵斷後,他能抵擋住誘惑,他甘心當戲子、當炮灰、甚至最後甘心放下英雄之名選擇撤退。他做這一切正是在向我們説明,不是八佰人擊潰了日軍,而是八佰人給了四萬萬人民以醍醐灌頂的一擊,喚醒了他們心中塵封已久的靈魂。
 
  同樣,電影中其他細節的刻畫一樣生動形象,像小湖北這樣的兒童,本是以打掃戰場被徵兵入伍,期待着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一起照相,但意外被拉入這場慘烈的戰爭,在親戚,朋友一個一個離去後,被迫成長,承擔了太多本不應該承擔的痛苦。像老算盤這樣的文職,可能從沒想過自己終有一天會被迫拿起槍支,本來美好的生活願望也終究被打破。冒着風險遊過河想要參軍的學生,為倉庫籌集物資的志願者,捨命送電話線的刀子,綁緊炸彈跳樓殺敵的陳書生,以血肉之軀護旗的每一個人,都刻畫的栩栩如生,使人為之動容。
 
  中國電影市場需要這樣的電影來激勵人心,激起我們的鬥志。現在太過安逸的生活,使我們逐漸忘卻了戰爭的痛苦,使我們失去為之前行的動力。世間沒有理所當然的幸福,所以我們更應該心懷感恩,感恩那些陌生人在黑暗的歷史為我們播下幸福的種子。我們應時刻保持着一顆赤子之心,無論何時,都不要忘記祖國強大的背後是多少歷史任務用生命和鮮血換回來的!
 
八佰觀後感1000字(3)
 
  英雄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不斷成長而來的。
 
  想起幾年前去南京,拜謁完中山陵,順着水榭路向東步行到靈谷寺,因為在這裏,這裏埋葬着一羣向死而生的英雄。位於“正氣堂”後面的國軍陣亡將士公墓,早已改建為草坪與花壇。在墓地的北側,還建有兩座“一·二八淞滬抗戰”碑柱,分別寫着“第五軍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和“第十九路軍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
 
  碑是老的,字卻是新的。
 
  1937年12月,日軍佔領南京後,蓄意破壞墓地,磨掉了碑上大部分文字,只剩下碑柱。顯而易見,日軍對中國軍隊的怨恨,不是來自五年前的“一·二八淞滬抗戰”,而是源於三個月前的“八·一三淞滬會戰”。這場長達三個月的慘烈對戰,標誌着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最先防禦上海的國軍第87、88師,配備全制式德國武器裝備,實為國軍精鋭,卻在日軍的猛烈攻勢中,傷亡慘重、無以為繼,不得不退守至上海西部郊區。
 
  為掩護戰友向西撤退,國軍88師524團團附謝晉元率領數百兵士,面對敵軍,以四行倉庫為據點,堅守了四天四夜,為淞滬會戰劃上了濃墨重彩的句點,他們也被世人盛讚為“八百壯士”。
 
  電影開場,就把觀眾看傻了,這都是什麼人吶?這就是八佰勇士?老中青逃兵三人組,老葫蘆躲着槍子兒、在戰場上胡鑽亂竄;端午看見日軍就動彈不得、嚇得瑟瑟發抖;小湖北就不説了,才十三歲,還是個半大小孩兒。等他們被收編進四行倉庫的守軍,還沒完呢,只會算賬、不會打仗的老算盤,光想着溜號;老鐵看着五大三粗這麼大一坨,真打起來只會躺平裝死……之後,隨着劇情的推進,在日軍一輪又一輪的猛烈進攻下,在戰友奮不顧身的血戰中,這些散兵遊勇開始慢慢有了變化。
 
  當老鐵看到戰友倒在血泊中,聽到他含糊喊着“幫我補槍位”時,或許還做不到拿起槍打退從窗口攻入的敵軍,但他出於本能的善良,畏畏縮縮想要把他拖到安全的地方,勇氣已經開始萌芽。
 
  當端午看到罵他罵得最兇的山東兵、義無反顧地發起自殺衝鋒時,他或許還沒有意識到,山東兵掉落的趙雲皮影,已經埋下一顆種子,正慢慢改變他的人生軌跡,預示着英勇壯烈的結局。當小湖北看到總是笑眯眯、送他西洋點心的七月哥,就在他面前慘死時,似乎一夜之間長大,也似乎已經註定了,他最後是走還是留的終極選擇。在這些細膩而又粗獷的場景中,我們見他們所見、聽他們所聽、感他們所感,讓他們的角色弧光顯得真實可信。
 
  《八佰》所呈現的,是一羣英雄的塑造過程,是一個個身經百戰的鬥士,在極端逆境中爆發的驚人意志力;也有一個個怕死、有私心的普通人,在退無可退中慢慢覺醒的可貴勇氣。
 
  從片中愛國將士的捨生取義、羣眾態度的轉變以及明示上峯放棄這四百人等情節,基本能夠提煉出本片的主題:體現抗日戰爭促進了中國人民民族意識的覺醒、批判腐朽的國軍對無數底層士兵熱血的浪費、呼籲民眾銘記愛國將士的浴血奮戰。
 
  我輩皆黃帝子孫,華族胄裔,生當其時,身負干戈,不能驅逐日寇出中國,何以為人!
 
  我們誓率全體紅軍,聯合友軍,即日開赴前線,與日寇決一死戰,復我河山,保我民族,保衞國家,是我天職。
 
  ——朱德抗日宣言
 
  一寸山河一寸血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八佰觀後感1000字(4)
 
  一條蘇州河,一邊是天堂,一邊是地獄。四行倉庫這邊是刀槍火海的浴血奮戰,對面是紙醉金迷的十里洋場。這就是電影《八佰》呈現的畫面,影片一經上映票房就破億,它所帶來的並不僅僅是絕望與希望相纏繞所呈現出的一種震撼。更是民族的恥辱與自豪相交雜的心靈撞擊。
 
  《八佰》中的人物並不是單單純純的非黑即白,而是摻雜許許多多的灰色地帶——租界的民眾、起先想要逃跑無意抗戰的士兵、開賭場的大姐等等。他們不是純粹的“黑”,也不是純粹的“白”,他們是等待被“喚醒”的一個個“灰色”的靈魂。他們的“黑”在於放棄抵抗沉迷於眼前的美好幻景,他們的“白”在於願意為八佰壯士捐物資,在於企盼出現一個嶄新的中國。
 
  “我不能死,我娘還等着我回家呢。”這是劇中的一個人物端午説過的一句話。由此可見,他們所令人憤怒的“黑”其實是由每個人對團圓盡孝這一期望的“白”所產生的。每個人都有恐懼,每個人的無畏都需要被喚醒。
 
  影片中的蘇州河(吳淞江進入上海市區後被上海人稱為蘇州河)隔開了租界和四行倉庫,隔開了浮於表面的繁華與令人戰慄的荒蕪。影片中的人物也曾説過:“那邊是天堂,這邊就是地獄。”河的這岸是“滿目蕭然”,河的那岸卻是“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一反差的確讓人心酸與憤怒。“天堂”充斥着愚昧與麻木,“地獄”充滿了不屈與堅守。“天堂”是精神上的地獄,而“地獄”承載的卻是我們這一民族的脊樑。
 
  當主動請纓的壯士們一個一個從樓頂無畏躍下引爆自己時,那接連不斷的爆炸聲真正炸醒了河對岸愚昧無知而又麻木不仁的民眾。“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何香凝的這一句台詞被深深地印在了每一個人的心底。當國旗被升起國民歡呼叫好時,當一雙雙國人的手伸出時,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是真正被喚醒了。
 
  電影中還有一個小細節,那就是日本軍官和謝晉元團長的會面。身騎黑馬的日本軍官和身騎白駒的謝團座無疑是影片中一大沖擊波,黑暗和光明、絕望和希望被巧妙地轉化成日本軍官的黑馬以及八佰壯士的白駒。而當河對岸租界的民眾們看到奔馳的白駒時的興奮,既是新奇而更多的則是對希望的渴望,對光明的嚮往,對中華民族會重新站起來的堅定。
 
  而影片最後在廢墟中踏出的帶着血紅色的傷口的白駒,則意味着中華民族遭受重重磨難,早已千瘡百孔卻仍然充滿希望仍大步昂揚地向未來馳騁而去的中華民族的脊樑。
 
  那匹白駒,它是希望,也是影片中灰暗天空下最耀眼的曙光,和四行倉庫的八佰壯士一起,重新燃起中華民族的自豪,塑起中華民族永不屈折的脊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