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鏡子觀後感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43W

觀後感的書寫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品味電影中的音樂和配樂,通過觀後感,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電影的情節發展,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老鏡子觀後感8篇,供大家參考。

老鏡子觀後感8篇

老鏡子觀後感篇1

近期,央視12頻道播出了教育記錄片《鏡子》,有多處的中國小校對家長統一做出要求,讓孩子家長進行搜索觀看。影片通過一個個鮮活的真實實例告訴我們,每個極端孩子的背後都存在一個問題家庭。孩子出了問題,首先家長難辭其咎。

人們認為: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學有所成。家長往往就簡單粗暴的用自己價值觀來教育,甚至是控制孩子,不自覺的就忽視了孩子的感受。可以説,沒有去關心孩子內心是否快樂,是不是真的在健康成長。沒有走進孩子內心的家長不是好家長,家長就要進《家長課堂》進行再學習、再提高。

家長認為:應該多照照鏡子,找找自身原因,提升家長的水平。要和孩子交朋友,將心比心,交流溝通,變命令為商量。要以自己為表率,尊老愛幼,尊師重教,誠實守信,培養孩子樂於助人、關心集體、團結協作的好品質,不讓孩子沾染不良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老師認為:家長和孩子不小心發生衝突時,要講究方式方法,爭取做到:態度不粗暴,語言不過激,從孩子角度來尋找對策,解決問題。如果孩子的學習成績與目標有差距時,家長首先要安慰並告訴孩子“比學不比強”,盡最大努力學習了就可以了,結果不如人意也算正常,逐步培養孩子正面應對挫折的勇氣。

輿論認為:教育無定法,永遠在路上。有老師的正確指導,有學校的科學管理,加上孩子家長謙虛謹慎的努力和配合,孩子們就一定會擁有快樂而又充實的學生生活,每個孩子的將來就能有一個光明的前程

老鏡子觀後感篇2

偶然看到一期節目,天網《鏡子》,講述的是一些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怨懟,孩子和父母互相的不理解。就像裏面的那個心理諮詢師李老師所説,我們都把老公,妻子,孩子,這些都物化了,他們本來是一個活生生的有獨立人格的人,而我們作為妻子,丈夫,父母,以對其愛的名義,物化其為我的杯子,因為杯子是私人物品,別人是不會去佔有的。這就是愛的認知的扭曲。

我們作為父母,怎麼會不愛自己的孩子?甚至是竭盡全力的去疼愛,可是孩子們為什麼還是長成了我們不期望的樣子?是我們的愛的能力的缺失,我們有愛,卻不知道如何去愛,我們喪失了這個愛的能力,因為我們發出去的時候,對方不接受,就憋回來了。我們常常去改變孩子,改變對方,其實這是愛的認知的另一個扭曲,因為一個世界你是無法改變的,能改變的只有當時的你自己而已。

孩子是一面鏡子,是照射一個家庭的鏡子,孩子的性格又是一個家庭成員性格的綜合集成體,我們在孩子面前的種種行為,都會或多或少的體會到孩子的身上和精神世界裏,暴躁的父母會有暴燥的孩子,自卑的孩子往往有一個過高期待孩子成就的父母,孩子是一張白紙,你在上面如何繪畫,他就呈現出你畫的結果,一個聰明的父母是不會肆意揮霍孩子的信任和想要親近父母的期望的。

現在有很多父母以工作養家的藉口逃避着養育孩子的責任,以為只要給你吃給你玩給你花,就可以了,可是他們永遠也不明白,為什麼他的孩子最後變成了這個樣子。當你的孩子説,爸爸(媽媽),陪我玩一會的時候,你可能剛剛下班到家,你也想自私的關照自己一會兒,玩會手機或者看看電視,就會説,找你媽(你爸)去玩或者説自己去玩,可是也許他其實已經自己玩了好久了,或者媽媽(爸爸)也在忙。作為父母,看不見孩子的需求和被尊重和親近父母的需要,慢慢的這些孩子的行為偏激就顯現出來了,不聽話,暴躁,狂怒,愛摔東西,沉默,總之就是人們常説的,跟你對着幹!

現在有個詞叫做“手機綜合症”,其症狀如下,可以自行對照,檢測一下現在的大人們是不是已經中招:

1、你是不是總是產生幻覺有人找你,發現沒有,一有時間就打開微信、微博刷着?

2、你是不是更喜歡看短視頻,而不喜歡文字的東西?

3、你是不是更喜歡閲讀短的東西,比如公眾號的文字,而讀不進去長得東西,比如小説、歷史、哲學?

4、你是不是覺得自己的記憶力越來越差,需要別人反覆確認你才能記住事情?

5、你每天玩手機的時間是不是已經超過5個小時?

好了不説了,如果你中招三條以上,這種疾病就在攻擊着你的中樞神經,逐漸佔據你碎片化的大腦。

於是我想問,這樣的你又如何能有愛的能力去愛你的愛人,你的孩子,甚至你的家庭呢?孩子出了問題,從來沒有想過為什麼,而是一味的責怪對方,比如説,我出錢養家,你就是這麼照顧孩子的嗎?其實説出這種話的父母,尤其可恨,孩子是其中一個人的責任嗎?當初他是全家愛的結晶,既然是全家人的責任和義務,何必全怪在一個人身上,而不設身處地的為這個家着想一次?何不想一想我有多久沒有陪孩子了?有多久沒有陪伴侶了?有多久沒有全家一起去做一件事了?如果現在的父母們,能真正的放下手機,去思考一下,我為什麼要生一個孩子,養一個孩子這個問題,那麼這以後的社會上,會出現一大批有責任感的有為父母,甚至會減少相當一部分的伴侶出軌和家庭離異。因為這些父母們不只知道自己身上肩負着公司的任務,還知道自己肩負有一個家庭的責任,作為孩子、愛人、父母的責任感,他們愛着工作,同時也愛着家這個不講理但是講情的地方。

孩子是一面鏡子,鏡子裏照射着爸爸,也照射着媽媽,更照射着一個社會!真的很想呼籲一下,父母們,你們都醒醒吧,別再讓孩子為愛受苦!

老鏡子觀後感篇3

昨天晚上看了央視教育紀錄片《鏡子》,看後一聲長歎,孩子都是好孩子,可是家長卻不一定是好家長。今天看完學生的日記,再次印證我的想法,每個孩子都是好孩子,純真、善良,但家長卻不見得。

陳雪媛的媽媽長期在國外,由爸爸帶着。

劉雨荷的日記寫的非常感人,媽媽的留言也是愛意濃濃。

江謝語哭得最傷心,從她的日記中可以看出,她完全看懂了《愛心樹》中的那棵樹就是一直在付出的媽媽。

姜淏月的日記讓我一陣唏噓。他説每次考試沒考好,媽媽都打他,但是他一直默默忍受,即使如此,他依舊愛媽媽。多好的孩子啊,可是家長面對孩子純真的愛,又是怎樣的呢?我想,姜媽媽看到這封信,一定會有所觸動。

看完《鏡子》後,結合同學們的日記,我覺得我不能把孩子們逼在讀書這條路上,“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給成功地人生設置了唯一的終點,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老祖宗告訴我們,各行各業都有成才之人。這次讀書,不僅孩子們成長了,我也成長了。孩子和父母本是親密無間的關係,自從進入學校,自從有了考試,多少傷痛和眼淚都是圍繞成績而來,我不能改變目前的教育形式,但能最大限度地保護這種親密的親子關係。

老鏡子觀後感篇4

看過這部“大片”人大附中校長一語驚人:有些家長沒有資格當家長

?鏡子》的主創團隊分別於4月1日、5日和11日開啟了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首都師範大學和河北省石家莊二中的校園放映活動,在此期間,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長等話題引發了廣大師生和家長的熱烈討論。4月1日上午,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國中部和高中部的部分班級停課半天。三百多名學生列隊進入學校大禮堂,同時,還有一百多名學生家長,他們將在這裏觀看一部還沒有公映的紀錄片。在整整九十分鐘的放映過程中,每一幀畫面、每一段對白都牽動着學生、家長和老師的情緒。

覺醒,一場盛大的成人禮

20xx年4月11日下午4點,在鋼琴的伴奏下,河北省石家莊第二中學九百名高三年級的學生和九百名學生家長坐滿了主樓前的噴泉廣場。高三學子將在這裏與父母互換家書,宣讀成人誓詞,這是屬於他們的成人禮。在父母為孩子們帶上領花和領帶的時候,他們給彼此一個深情的擁抱,這是一個家庭最温馨的時刻。而就在兩個小時前,中國首部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鏡子》剛在廣場邊的報告廳播映完畢,國內知名實戰派心理諮詢專家張久祥的一句話仍然餘音繞樑。

老鏡子觀後感篇5

4月16日下午,由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出品的真實電影《鏡子》在國家圖書館舉行首映典禮暨交流會。在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召開之際,在200多部提名的紀錄片作品中,《鏡子》脱穎而出,入圍終審環節,角逐紀錄單元最佳中國長片獎。

影片講述了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這究竟是為什麼?“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作為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鏡子》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讓人重新審視當今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係等情感問題,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

此前,《鏡子》的主創團隊分別走進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首都師範大學和河北省石家莊二中的校園放映,引發了廣大師生和家長的熱烈討論。

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單元評委、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同道觀看完影片説,“《鏡子》是一味中藥,給社會提供了反思、給生命提供力量,讓社會更加和諧,這是紀錄片本身的責任。”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院長林丹華説,“家庭影響孩子最深,孩子出現了問題父母一定要反思,只有和孩子共成長,才能讓孩子能夠有屬於他們的天地。”

老鏡子觀後感篇6

最近,有這麼一部紀錄片刷屏了。人大附中為它停課半天,新東方校長俞敏洪看完説: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長是不是好家長。

是什麼樣的片子讓人大附中為此停課半天?是什麼樣的內容讓學校下通知要求學生家長一起觀看?它就是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紀錄片——《鏡子》。

這部剛剛在央視教育與法制頻道分三集播完的紀錄片,因何引起教育界的強烈討論?答案就是:這是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

央視紀錄片《鏡子》於4月19日晚首播,這部紀錄片讓問題少年説出心聲:父母更需要改造。紀錄片只有3集,一共90分鐘,央視社會與法頻道卻花了10年策劃、2年攝製。內容很簡單: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

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這究竟是為什麼?“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際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係、親密關係等情感問題。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紀錄片在充分呈現社會生態複雜性的基礎上,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心靈回家!讓愛不再變成傷害!

老鏡子觀後感篇7

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看到的周圍環境,正是你內心的倒影。鏡子是誠實的,它能清楚地映射出你的一切。

小時候,我們也像紀錄片中的孩子一樣,來到這個世界上,就被父母用雙手築好的防護牆安全地保護着。那個時候的我們,經不起挫折與失敗的考驗。後來,時間的刀筆無情地在父母的額頭上刻畫出幾絲皺紋,而我們仍過着養尊處優的生活。我們與父母的溝通少了,矛盾多了,見面的次數少了,距離遠了,心與心之間在無形中產生了一條鴻溝。我們開始覺得父母管得太多、太頻繁,我們開始覺得父母限制了我們的自由,我們開始覺得,自己已經可以照顧自己了。

是啊,我們長大了。

從踏進校園的那一刻,我們就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觀後感《紀錄片鏡子觀後感》。我們為了一個目標,為了一份責任去選擇拼搏,去選擇付出。我們必須要經受一些沉重的打擊,吞下一些苦澀的淚水,努力變成更好的自己,去告訴父母,我們長大了,去告訴父母,不用再為我們操心了。

可是,長大並不代表我們可以不與父母溝通;長大並不代表我們可以與父母吵架;長大並不代表我們可以不愛父母,不關心父母。也許,你有時會感到對不起父母,會感到內心深處的不安。但是,別忘了,至於未來會怎樣,我們只有努力走下去才會知道。唯有行動,才能變成更好的自己,才能解除你所有的不安。

在鏡子中看生活,在生活中看自己。

老鏡子觀後感篇8

今天觀看了央視的紀錄片《鏡子》,受到很大的衝擊,看着我們的孩子那麼痛苦的傷害着自己,看着父母無奈的流着眼淚,讓人唏噓不已。明明雙方都是出於愛,為什麼最終卻讓這份愛演變成了傷害。

紀錄片主要講述了四個問題家庭,他們家庭裏面的父母有的是通過自己奮鬥得到了社會認可的小中產家庭;有的是忙於各種工作,在家庭與事業的平衡中舉步維艱;還有的是打工族,疲於生計,而缺少了對於孩子的陪伴和教育。我記得夏陽的父親,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農村家庭頂樑柱的形象,他一手將這個家庭建立,他認為自己沒有管教好夏陽是因為自己沒有文化,但同時我們看看家明、張釗、澤清,他們的父母的學歷都是可以的,但孩子依然出現了問題,所以,受教育程度一定不是出現“問題孩子”的原因。這也是《鏡子》想要傳達給我們的,問題出現在了對愛的認知上,問題不僅僅在父母,也不僅僅在孩子。

四個家庭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澤清一家,孩子14歲,輟學在家通過網絡下軍旗,而且還能通過這種方式贏得一些錢。通過三集的紀錄片我深深的心疼這個孩子,他非常有想法,他能夠發現自己父母存在的問題,但是他的那麼多的話卻沒有人傾聽,在家裏沒有存在感。而在訓練營裏的澤清完全不像他母親説的那樣:會動手打人,會頂撞母親。他的家庭的情況是:父母感情不好,父親有時會對母親施以暴力,而母親則會説一些刺耳的髒話,在訓練營老師家訪的時候:已經是晚上十二點了,母親還在外面不回家,父親在抱怨妻子對家庭不負責任的時候自己也是什麼都沒有做。這個訓練營有一個非常好的思路就是在改變孩子的過程中,也通過家長學堂來改變父母,其實,改變父母的難度要遠遠超過改變孩子。有趣的是在家長課堂開課前,父母們都不相信自己會有錯誤,這也不難理解,因為在我們社會大多數的家庭都是這樣的,只不過有的家庭比較不幸運,他們的孩子沒那麼反叛,或者沒有反叛到影片中的那種自己傷害自己的程度。但我為什麼又要説這是一種不幸呢?因為在現在的大學裏,不管是普通大學還是985、211。你推開宿舍的門,總會有吸煙的、玩遊戲度日的,我不去評判任何一種生活方式,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些孩子沒有充分利用大學的環境。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發生?難道不是因為那顆終獲自由的心和那個失去方向的靈魂麼?

在看了這個紀錄片後,我發覺裏面的父母的控制慾太強了,我們這一代的父母,不管是受過良好教育的還是沒有受過那麼多的教育的,他們從小都經歷過苦日子,也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了一定的社會地位,他們自律,他們相信拼搏的力量。但同時,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同樣努力,起碼不能比他們差;他們同時相信教育的力量,他們希望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以後能更輕鬆快樂的生活。但是他們的用心良苦,完全不是孩子想要的。又恰好現在的孩子太有自己的想法了。就拿我跟我還在上四年級的弟弟的對話舉例吧,我驚訝的發現,他説的話完全是一個成年人的想法,他跟我説:哥哥,我非常理解我媽對我的管教,但我現在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們應該尊重我。也許,有效的溝通與傾訴是解決問題的方式,而這種方法的關鍵是父母把架子放下來,並且明白,孩子的快樂交給孩子自己去定義,讓他們去失敗、去跌倒、去嘗試。而父母在其中扮演的,不是指揮者,而是觀眾,一直守候在孩子身邊,幫他掌握大方向的觀眾。

其次我還想説一下對於家明的父親的一點看法,他非常愛自己的兒子,把兒子看作了生活的全部。我想這也是大多數父母觀念裏存在的一個誤區。我爸也曾經跟我説過相同的話:我爸説我是他的命。這句話説出來,一方面我確實能感受到我在父親心裏面的重要性,但更多的是壓力。因為這份愛會把我壓得喘不過氣來,我想,無論是誰,都不能成為另一個人的全部,每一個人都有應該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時間。無論其他人與你多親近,無論你們之間是夫妻、是親子。我記得龍應台在《目送》中説過: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同時我也經常跟父母傳遞這種觀點,鼓勵他們投入自己熱愛的事情。而且親子之間健康的關係的培養需要父母孩子的共同努力。

看過了這樣一份扎心的紀錄片後,我更加清楚的認識到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他們應該是是孩子的避風港和指南針,而且他們懂得適當的放下自己的作為父母的一些責任,讓孩子承受本來就屬於他們的應該經受的疼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