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鄉愁》觀後感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57W

我們在寫觀後感的時候,需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用心記錄的觀後感必定有它獨特的價值,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記住鄉愁》觀後感6篇,供大家參考。

《記住鄉愁》觀後感6篇

《記住鄉愁》觀後感篇1

“海上忽見神仙山,碧波浩蕩通天邊”。隨着優美的主題曲過後,跟隨着解説和鏡頭,我被帶到了千年古鎮—琅琊。

雖未到過琅琊鎮,但通過鏡頭畫面與解説讓我如同身臨其境,讓我知道了在祖國的博大疆土上有這麼一個歷史悠久、風景如畫而且有故事的海濱小鎮。定位於我國的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這座山巒海濤間的小鎮”山海薈萃的獨特氣質,海中的小島千帆搖曳,如屏似畫。它不僅風景秀麗、依山傍海,更是一個充滿神奇、歷史文化悠久的千年古鎮。早在三千多年前,姜子牙在這裏修建四時主祠,從而確立了春夏秋冬四季,琅琊台也成為我國最早的天文觀象台,歷史上秦皇漢武等帝王先後來到這裏祭天頌德,現在還保留着86個字的秦代《琅琊台刻石》,“在這裏寧靜與繁華相處得不着痕跡”,到了北宋琅琊古港成了中國北方最大的軍港和漁港,它在軍事和經濟上也有很重要的位置,琅琊鎮的歷史悠久在中國一脈相承的歷史中佔有一席之地。正是由於琅琊鎮的地理環境等因素,自古以來就是歷代帝王必爭之地,也是倭寇入侵之地,但從秦始皇時的十五萬移民到明朝設立兵寨,派駐十五姓氏將士,琅琊的百姓就明白“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是緊緊聯繫在一起的,只有國盛才能家興”。

幾千年的時光悠悠流淌,家國兩相依的精神,悄無生息地滋潤着古鎮裏的每一個人,有國才有家。新中國成立後,琅琊人他們無比珍惜如今這來之不易的和平年代,從軍艦救助受傷的漁民,“天下雖平,忘戰必危”,為“和平使命——20xx”中俄軍演而全村撤離,部隊為回饋琅琊百姓而建的軍事紀念館,從把舊習俗的紅布換成一面面鮮豔的五星紅旗,“每家每户都掛上國旗,船出海不管大船小船都掛着國旗,不管到哪兒,他不敢欺負咱也不敢怎麼招咱”。到因使命在身而不能見老父親最後一面的軍區司令李永金等等。對所有的琅琊人來説,為國盡忠就是最大的盡孝,無不體現出琅琊人的“舍小家為大家”,“國盛家才興”,“有國才有家”的家國兩相依的精神。

琅琊古鎮雖小卻體現出大國精神,正是這種“舍小家為大家”,“國盛家才興”的家國精神,才會讓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強大,開墾北大荒;上山下鄉;援疆支教;三峽移民;反恐維和;一帶一路等等都在向世人展現我國人民“舍小家為大家”“有國才有家”的家國情懷。

想到這裏我突然想到我愛人為工作需要離家千里,遠離家鄉、父母、妻兒來到這裏工作不也是“舍小家為大家”、“我是革命一塊磚哪裏用來哪裏搬”的家國情懷嗎!這裏工作的好多人都和我愛人一樣……我為了支持愛人的工作,讓他安心工作,也辭別父母、家人來到他身邊工作,雖然很想念家中父母、家人和正在上學的女兒,但自古忠孝不能兩全,雖然我們不能像十五姓氏將士那樣壯烈,不能像軍區老首長一樣的軍人那麼捨身為國,但我們也在為祖國的建設默默的做出貢獻,孟子説過“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我們只有過好每一個小家才能讓祖國大家庭更和諧、強盛!我想這也是我們的家國情懷吧!

看着琅琊古鎮,體會着家國兩相依的精神,聽着“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的《記住鄉愁》的歌曲,思念着家鄉,希望早日能把他鄉變故鄉。

《記住鄉愁》觀後感篇2

每個離家在外的遊子,都時刻掛念着內心深處那片足以安妥靈魂、寄託情思的家鄉故土,那一方水土,那一方鄉音,不僅牽動着每一個人的思鄉情愫,更堅定着每一個地方的文化自信,擁有獨特文化意義的鄉愁,讓中華民族之魂得以紮根,讓中華民族文化得以弘揚和傳承,它是中華文化獨特的精神載體和情感歸宿。

公司組織員工觀看記錄片《記住鄉愁》,從2016年3月12日開始,至今已有兩年多時間,在每次觀看後,各部門的同事都紛紛寫出觀後感,領導安排大家觀看,相信也是想讓大家能夠從劇中感受到各地的風土人情,對歷史有更多的認知和了解,讓我們從中學習到知識,學到做人的道理,受用於我們的工作和學習當中,並且接受這些經過歷史長河洗禮的中國傳統文化和信仰,從中深刻體會符合當下時代要求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深刻的反映着那個時代的記憶,老一輩人為國家民族付出自己的青春甚至是自己的生命。當代青少年在網絡盛行的年代,漸漸忘卻了民族精神賦予我們的時代意義。優秀的民族精神應該作為鞭撻我們年輕一代的精神支柱,讓我們明白自己身上所肩負的時代使命,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應該在我們這一輩人身上閃耀光輝,做時代的傳承人,做文化的優秀繼承者。

我們今天所觀看的內容是嵩口鎮,那裏水運發達,是商貿重鎮,很久以前的古鎮在大橋沒有建成之前人們兩岸往來全靠渡船,古時候嵩口鎮沒有官渡,百姓過河要繳納一定的費用,到了始末清初,隨着嵩口鎮的繁榮,過河人越來越多,為謀取暴利,有人在溪水兩岸私設渡口,哄抬物價,讓當地百姓苦不堪言,當時有個叫毛羽豐的人在外出途中看見百姓因為付不起過河錢而冒險涉水過河,當時連日暴雨,河水湍急,百姓轉眼就被河水吞沒,不幸溺亡。當時看到此情景,毛羽豐心裏十分難過,回家之後與家人商量捐出自家五十畝地做為義田,買來船隻,義田換來的錢付給船伕,買船養渡,幫助百姓過河。毛羽豐的行為不僅得到官府的認可,百姓的尊崇,官府大加讚賞,為毛羽豐立碑,廢除私渡,不允許私渡。從那以後義渡就在大梓溪蔚然成風,許多大户人家也紛紛效仿,儘自己所能捐出田地,買船養渡,幫助百姓過河,發揚光大這義渡行為,義渡源遠流長。人們從此出行不再困難,雖然目前嵩口鎮建起了大橋,人們有了更加方便的出行方式,但在嵩口鎮周圍的一些村落,依然還保留着義渡的傳統。

當時即便沒有任何報酬,但是村民也都很願意從事這份工作,一天天,一年年,世世代代的擺渡人就這樣默默的值守在這條河流中,嵩口鎮人們的無私奉獻精神和助人為樂的行為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這種義舉行為能夠把人的良知呼喚出來,有更多的人加入這種義舉,這樣這種急公好義作為地區的文化基因一代一代往下傳。

後人他們都效仿張元幹這樣的人,他在家鄉的種種義舉讓古鎮人難以忘懷,凡客死嵩口鎮的異鄉人,張家人都要把他們妥善安葬,為老百姓做實實在在的事,一代代張氏後人秉承着先祖的教誨在古鎮建義學、設義倉、修橋鋪路、扶貧濟困,數百年間從未間斷。

嵩口鎮人這種急公好義、樂於幫助有困難的人的行為,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記住鄉愁》觀後感篇3

馬頭牆、老祠堂、老水口、老亭子、石板路,每每想起故鄉,這些熟悉景象彷彿電影一般出現在腦海中。我的故鄉隱藏於大山之中,保持着她獨有的那份恬淡和樸素。近些年,這個寂靜的山村漸漸迎來不少外地人,他們成羣結伴的跑到我們鄉下,拿着相機繞着村子拍這拍那,找尋這份寧靜清幽。或許,他們也是來尋找那份久違的鄉愁。

故鄉是什麼?我想故鄉是一個人的根,是你生命開始的地方,也是人生出發的起點,那裏的一草一木,你都再熟悉不過。那裏的每條小徑每座山崗都留有你輕盈歡快的腳印,那裏的小河你遊過泳、抓過魚,那裏的樹林你爬過樹、掏過鳥窩……故鄉是你親手種下的那棵小樹,是門口那被歲月磨得光滑的石凳;故鄉是你牽過的那頭老牛,是村前的那口古井,是那青青的石板路;故鄉是村旁的那條寧靜彎曲小河,是棲滿白鷺的青青山崗。故鄉是常年在外的你,一旦回到它的懷抱,它的一切的一切都能勾起你無限温暖的回憶。故鄉是一種歸宿的眷戀,是一種寧靜的表達。

故鄉是一種記憶,但是故鄉也是實實在在的,故鄉的情誼都有許多熟悉的實物承載着。當你的記憶和實體重合在一起的時候,你就找到了故鄉的所在。故鄉,不僅僅是個地址和空間,它是有容顏和記憶能量、有年輪和光陰故事的,它需要視覺憑證,需要歲月依據,需要細節支撐,哪怕蛛絲馬跡,哪怕一井一石一樹……否則,一個遊子何以與眼前的景象相認?何以替自己收藏童年、見證青春?每當想起這些載體即將消失的時候,內心總覺得莫名的傷感——我終將是一個沒有故鄉的人。隨着城鎮的無限擴張,多少人都會在這場運動中失去自己的故鄉,故鄉將成為你我永遠的心靈之殤。

我們唱了一路的歌,卻發現無詞無曲。我們走了很遠很遠,卻忘了為何出發。面對時代的洪流,面對逝去的時光,我們的雙手顯得那麼的蒼白無力,我們無法挽留時光的流失,但在我們生命的長河裏卻值得珍藏和回憶。

《記住鄉愁》觀後感篇4

記住鄉愁,就是記住春天

記住鄉愁,就是記住社稷。

記住鄉愁,就是記住祖宗。

記住鄉愁,就是記住恩情。

記住鄉愁,就是記住根本。

記住鄉愁,就是記住春天。

這是我做百集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文字統籌時腦海中一遍遍閃過的句子。由中宣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文物局組織實施,中央電視台組織拍攝的百集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於2015年1月1日正式開播。

塵封了百年的傳統文化實體,以百集紀錄片的形式重回歲月和大地。這些節目,既是一出出生命大題,又是一份份絕好的答卷。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這100個“考場”裏,一次次展開,一次次收起,仁心寫,義舉答,子子孫孫答不夠,一答就是百千年。

我看到,但凡得高分的家族、村落,他們都有共同的遵守,沒有忘記國家社稷,沒有忘記祖先,沒有忘記恩情,沒有丟掉根本。但凡興旺的家族,都有家譜、祠堂、祖訓,並且像守着生命一樣守着這些家譜、祠堂、祖訓。仁義禮智信,孝悌勤儉廉,在這些土地上,已經化為人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

我還看到真正的勵志和制度,真正理解什麼叫師道尊嚴、什麼叫商道賈德。我發現晉商成功的祕密並不全在經營裏,徽商成功的訣竅並不全在謀略裏;還發現幸福原來也在五常十義裏,甚至就在一餐一飲、一草一木裏。

看着這些台本,我突然覺得,人一旦沒了故鄉的概念,一切病相就要來了。現代人生活在城裏,沒有一個共同的地理凝聚力,房子常常換,漂泊感就來了,漂泊感帶來無根感,無根感帶來焦慮。不像古人,不管走多遠,心繫故鄉。

太多的故事讓人淚眼婆娑。甘肅哈南村是一個把“忠”自覺化的村落。戰時,他們把“忠”用於衞國;和時,他們把“忠”移於建設。據記載,明初時朱氏祖先立下赫赫戰功,朱氏後人便把“忠勇傳家”作為家規祖訓寫進了族譜。歷史上,朱氏一族先後有11人為國捐軀,從軍報國也就成為哈南村的傳統。每逢外敵入侵,“母送兒,妻送郎,父子爭相上戰場”催人淚下的場面,就會在這個小村莊裏出現。汶川地震後,哈南村也是重建速度最快的村落之一。在安徽屏山村,明嘉靖年間,舒善天進京趕考,高中探花,衣錦還鄉之際,發現相依為命的老母病倒家中,便棄官侍母,直至終年。還是屏山村,在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中成功塑造“抗戰夫人”王麗珍的人民藝術家舒秀文,當年一月掙30塊大洋,會把25塊寄回家裏。在山西靜升村,王氏十六世祖王寅德與人合夥做生意,對方早亡,他把屬於對方的錢分文不少地還給人家後代。做月餅的吳麗霞家,如此在乎月餅切開後的勻稱,不單是講究月餅的品相,更是考察做月餅的人心是否勻稱。他們相信,心勻稱,手下的活無不勻稱,心不勻稱,手下的活難以勻稱。

讀一出出台本,我就像是在給祖先的老屋拂塵,給祖先的德容擦灰,給祖先的衣襟撣土。我是那麼急切地想等到下一出,又是那麼緊張地看着每一出,一遍不夠,兩遍不夠。多少次,我的鍵盤上落下一個不肖子孫的熱淚。就連晚上做夢,都在鄉愁之中。

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是多麼幸運,我們有這麼偉大的傳統,這麼優秀的祖先,這麼智慧的文化,這麼可愛的同胞。作為一個作家,我是多麼幸運,能夠以這種方式,親近我們偉大的傳統,為祖先盡上一份小小的孝心。

在這些節目中,我看到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故事,遠比在任何一部小説中讀到的精彩。很難相信,倘若沒有這40個攝製組長達9個月的艱辛打撈,任憑他們淹沒、流失,對中華民族來説,將是何等的損失。

有了這100集,我們就可以回答,人類將走向何方。有了這100集,我們就可以回答,子孫將向哪裏去。有了這100集,我們就有了底氣。孔子不但是中國人,而且正在以鄉愁的方式活在大地上。端午不但是中國的,而且正在以鄉愁的方式活在大地上。我還看到了二十四孝的現代版,看到了精忠報國的現代版,他們有名有姓,有臉有面。

此刻,我更加篤定,只要我們把根留住,只要我們回到根那裏,一切都不是問題。因為春來草自青,草的答案不在草本身,而在春那裏。

鄉愁中的傳統,傳統中的鄉愁,正是我們一刻都不能離開的春風。

《記住鄉愁》觀後感篇5

“當今社會需要更多這樣的紀錄片去幫助我們記憶和傳播古老的中國文化。”網友心聲代表的是一個羣體的心願。事實上,當前紀錄片市場競爭激烈,其中關於鄉愁的題材之所以難有上乘佳品源於其表達難,而《記住鄉愁》的脱穎而出,或許是因為節目沒有蒼白的説教,或許是選擇了將人文歷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令觀眾直面內心最深處的真實情感。但無論原因幾何,這檔節目都讓中華五千年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堅守與完整的繼承。

以古鎮為載體,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立意的節目並不鮮見,但《記住鄉愁》生活化、故事化的切入角度,讓觀眾有着強烈代入感。同時,不趨同、不高冷更是觀眾為《記住鄉愁》所貼的標籤。可以看到,當下,我國文化類節目雖有不同主題,但有影響力的節目大多集中在詩詞、文字和歷史等人文領域,形式單一,在文化內涵與外延方面的發掘不夠深、不夠廣,與現實生活聯繫得也不夠緊密。而《記住鄉愁》第四季延續着在內容和表達方式上的拓展、創新,努力與全媒體時代受眾的需求與認知相契合,這也是該節目所承載的使命,用最平實的鏡頭傳遞出了畫面背後的價值。

新時代,是一個求知的時代,迴應時代需求,《記住鄉愁》第四季從當下角度傳播傳統文化,用一個個有温度的鏡頭,帶觀眾走進一座座僅存於時尚潮流夾縫中的古鎮,不經意間你會發現,原來鄉愁不只有惆悵與悲苦,還有快樂、警示與鼓舞。

看得見山水,守得好田園,方能記得住鄉愁。雖然隔着屏幕,但因為有着《記住鄉愁》第四季的延續,而讓觀眾感受到了温暖。而中華文化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包容性、多樣性的延展與展現,也隨着第四季節目的播出仍在繼續……春節期間,《記住鄉愁》第四季仍會每天陪伴觀眾度過。

《記住鄉愁》觀後感篇6

終於又到了靜下心來觀看《記住鄉愁》的時間了,伴着悠美動聽的歌聲,聽着娓娓道來的解説,彷彿身臨其境,這絕對稱得上是視覺和聽覺的盛宴,嚼之有味,回味無窮,本集觀看的是《記住鄉愁》第四季第三集——《嵩口鎮—急公好義》。

説實話對急公好義這個詞還是感覺有點陌生,只知道它是一個褒義詞,但又找不到太精準的解釋,於是查了一下它的近義詞,原來它的近義詞很多:大公無私、濟困扶危、公而忘私、廉潔奉公它的解釋是:熱心給大家辦好事,肯幫助人,熱心公益事業,這讓我頓時豁然開朗,一下子拉近了距離,嵩口鎮和以前觀看的芙蓉鎮有相似之處,都是因水而興的小鎮,而且也是由商貿小鎮蜕變成了旅遊小鎮,然而也有不同之處,本集優顯偉大、高尚、更具影響力,具有無可代替的獨特魅力。

這是一座被“義”字之風包圍和浸潤的小鎮,而且世代相傳已有上千年曆史,正如片尾所説“義”是渡人的小船,“義”是一擔救急的糧食,“義”是慷慨激昂的勸敵書,“義”是鄰里間的誠信、互助,它的解釋樸素無華,但是卻是幾代人用犧牲小我成就大我換來的一方平安,一方幸福,“義”字之風吹遍嵩口鎮的每個角落,人們以幫助他人為榮,給他人帶去幸福為己任,成就了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喚起人們的良知,它就是一塊未被污染的淨土,洗滌、淨化着我們的心靈。

可以説我對“義”字不算陌生,也經常在手機上和電視上看到關於“義”字的話題,如義工、義診、義演、義氣,記得最早接觸的關於“義”的詞是“義務教育”,上學時書上赫然寫着義務教育這幾個字,記得小時候還問媽媽,什麼是義務教育,媽媽説就是國家免費教學生知識,不收學費的,那是就對“義”字有了好感,再後來能看懂書時,還知道三國時曾有個“桃園三結義”還親眼看到大街上的義務獻血車,接頭有大愛的人的義演,都讓我有所觸動。

在此,並不是顯示自己多有文化,是因它確實勾起了我的回憶,如果沒有這次觀看機會,恐怕這些詞在無機會拿到桌面上,很有可能隨着年輪的增長消逝的無影無蹤了,這讓我有想起來一個詞“後熟”,雖然字面上是指種子脱離母體,還需一段時間生理變化才能成熟,但延伸的意思是指有的人雖然離世了,但是他的事蹟,他曾經説過的話,或做過的好事,多年後仍被人重視,成為美談,影響很多人的命運,就像藏克家為紀念魯迅而作的詩中所説:“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本片中的毛羽豐、張元翰,陳長仁幾位主人公,雖然長眠地下數千年,但他們的事蹟仍感動着他們的後人,讓後世子孫以他們為榮,永遠記錄在家族史冊中,關於義舉、義田、義渡、義行、義務打獵、義務消防等等動人故事更是教育着後人。也成為古鎮人行為處事的道德標準。

如今我們趕上了好時代,但是隨着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壓力越來越大,人們似乎越來越冷漠、淡薄無情。每天百度上負面新聞也是很多,但是我相信世上還是好人多。現在也經常看到、聽到關於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好人好事的報道,比如為貧困山區孩子捐款、捐物,助資上學;在飛機上有人突發疾病,總會有人主動站出來去救治,現在的水滴籌,人們自發捐款幫病人渡過難關;在火場為救人獻出寶貴生命的消防員;有的餐館為馬路上的清潔工免費提供熱水、午餐;加油站工人用輪胎為流浪小狗做臨時庇護所,還給配的毛毯子,幫它們度過寒冷的冬天;在馬路上交警指揮交通的同時,還攙扶年邁的老人過馬路。

雖然這都是些小事,但是作為一個正常人,都需要有最起碼的良知,要心地善良,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每年的《感動中國》頒獎典禮都會讓我們知道世間有這麼多至善至美的人物存在,正因為他們的義舉,給人們浮躁的生活帶來一點感動,給正在建立三觀的青少年樹立了榜樣,每個人物身上都有一種讓觀眾感到震撼心靈的精神力量。

我們從中雖然看到了自己渺小但絕不卑微,雖然坐不了偉大人,但可以做個陽光向上的人,做個內心乾淨、品行端正的人,多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多理解別人的難處,寧可雪中送炭,不去錦上添花。

如今我最大的願望,就是退休後能出去走一走,領略一下祖國的大好山河,親自去福州的嵩口鎮看一看,和古蹟來個近距離接觸,閉上眼睛我彷彿置身於片頭的優美畫面中,清澈的溪水上一人、一篙、一舟在吱呀的搖擼聲中多麼悠閒、愜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