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鄉愁》觀後感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1W

在記錄觀後感的時候,不能脱離原影片,感受與內容做好結合才最合理,我們在寫觀後感的時候,需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記住鄉愁》觀後感7篇,供大家參考。

《記住鄉愁》觀後感7篇

《記住鄉愁》觀後感篇1

每個離家在外的遊子,都時刻掛念着內心深處那片足以安妥靈魂、寄託情思的家鄉故土,那一方水土,那一方鄉音,不僅牽動着每一個人的思鄉情愫,更堅定着每一個地方的文化自信,擁有獨特文化意義的鄉愁,讓中華民族之魂得以紮根,讓中華民族文化得以弘揚和傳承,它是中華文化獨特的精神載體和情感歸宿。

公司組織員工觀看記錄片《記住鄉愁》,從20xx年3月12日開始,至今已有兩年多時間,在每次觀看後,各部門的同事都紛紛寫出觀後感,領導安排大家觀看,相信也是想讓大家能夠從劇中感受到各地的風土人情,對歷史有更多的認知和了解,讓我們從中學習到知識,學到做人的道理,受用於我們的工作和學習當中,並且接受這些經過歷史長河洗禮的中國傳統文化和信仰,從中深刻體會符合當下時代要求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深刻的反映着那個時代的記憶,老一輩人為國家民族付出自己的青春甚至是自己的生命。當代青少年在網絡盛行的年代,漸漸忘卻了民族精神賦予我們的時代意義。優秀的民族精神應該作為鞭撻我們年輕一代的精神支柱,讓我們明白自己身上所肩負的時代使命,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應該在我們這一輩人身上閃耀光輝,做時代的傳承人,做文化的優秀繼承者。

我們今天所觀看的內容是嵩口鎮,那裏水運發達,是商貿重鎮,很久以前的古鎮在大橋沒有建成之前人們兩岸往來全靠渡船,古時候嵩口鎮沒有官渡,百姓過河要繳納一定的費用,到了始末清初,隨着嵩口鎮的繁榮,過河人越來越多,為謀取暴利,有人在溪水兩岸私設渡口,哄抬物價,讓當地百姓苦不堪言,當時有個叫毛羽豐的人在外出途中看見百姓因為付不起過河錢而冒險涉水過河,當時連日暴雨,河水湍急,百姓轉眼就被河水吞沒,不幸溺亡。

當時看到此情景,毛羽豐心裏十分難過,回家之後與家人商量捐出自家五十畝地做為義田,買來船隻,義田換來的錢付給船伕,買船養渡,幫助百姓過河。毛羽豐的行為不僅得到官府的認可,百姓的尊崇,官府大加讚賞,為毛羽豐立碑,廢除私渡,不允許私渡。從那以後義渡就在大梓溪蔚然成風,許多大户人家也紛紛效仿,儘自己所能捐出田地,買船養渡,幫助百姓過河,發揚光大這義渡行為,義渡源遠流長。人們從此出行不再困難,雖然目前嵩口鎮建起了大橋,人們有了更加方便的出行方式,但在嵩口鎮周圍的一些村落,依然還保留着義渡的傳統。

當時即便沒有任何報酬,但是村民也都很願意從事這份工作,一天天,一年年,世世代代的擺渡人就這樣默默的值守在這條河流中,嵩口鎮人們的無私奉獻精神和助人為樂的行為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這種義舉行為能夠把人的良知呼喚出來,有更多的人加入這種義舉,這樣這種急公好義作為地區的文化基因一代一代往下傳。

後人他們都效仿張元幹這樣的人,他在家鄉的種種義舉讓古鎮人難以忘懷,凡客死嵩口鎮的異鄉人,張家人都要把他們妥善安葬,為老百姓做實實在在的事,一代代張氏後人秉承着先祖的教誨在古鎮建義學、設義倉、修橋鋪路、扶貧濟困,數百年間從未間斷。

嵩口鎮人這種急公好義、樂於幫助有困難的人的行為,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記住鄉愁》觀後感篇2

作為一個觀眾,情不自禁、由衷地向《記住鄉愁》紀錄片的全體專家和工作人員表示敬意。自2015年開播以來,他們已經引領我們深入了百個傳統村落,傾聽村落中發生和正在發生的故事,他們將優秀的傳統文化的血脈和源泉清晰地呈現在我們眼前,追根問源、穿越古今,生動地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2017年伊始,《記住鄉愁》第三季面世了,這一季以古鎮為對象,在全國遴選了60座各具特色的古鎮進行拍攝,聚焦中國古鎮的地緣文化和特色建築,將一座座古鎮,一絲絲鄉情用鏡頭語言娓娓道來,通過一個個生活化的故事,讓觀眾感受到“一鎮一味道,一鎮一神韻”的獨特之美。古鎮的美,讓人沉醉;古鎮的情,悠遠綿長;古鎮的魂,厚德載物。使我們在淡淡的情緒中體會歷史、自然、人文與美的凝練。

?記住鄉愁》以點線面相結合的方式走進生活、走進文化、走進歷史、走進鄉村,傳遞中華之道、中華之德,實現了傳統文化的感性顯現,教我們如何認識傳統、如何做事、如何做人。《記住鄉愁》自開播以來,受到了許多觀眾的追捧,引發了公眾的強烈共鳴,因為它勾起了我們的鄉愁,勾起了我們對“家”的思念,更勾起了深藴於我們心靈深處和集體無意識中的那份記憶,也激起我們對這片可以棲居的大地的熱愛。

千姿百態的古鎮喚醒了沉睡的鄉愁,也喚起了我們對傳統之美的共鳴。第三季用60集篇幅書寫的中國古鎮當中,既有小巧精緻的水鄉古鎮羣,也有粗獷大氣的北方大院建築羣,有商賈大家的徽派古鎮羣,和樸實無華的西北古鎮羣,還有個性鮮明的嶺南古鎮羣和清秀靈逸的湘黔古鎮羣,以及頗具民族風情的南詔古鎮羣和另類浪漫的西南古鎮羣等等,豐富多彩,不一而足。這些古鎮不僅僅是中國特色區域文化的縮影,更承載了中國哲學思想的基本觀念,特別是中國人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崇禮謙讓等價值觀念為核心的哲學思想的完美體現。

第一集《烏鎮——枕水人家立志進取》,講述了位於蘇杭之間的烏鎮。有着1000多年曆史的烏鎮,受儒家思想的薰陶和運河商業文化的影響,雖然歷經戰亂與衰敗,每次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實現再次突破。今天,烏鎮人依舊堅持進取求變的時代精神,致力於古鎮的傳承與發展。於是我們看到烏鎮人矢志不移地投身烏鎮旅遊業的保護與開發。我們看到祖上四代都從事竹編工藝的手藝人錢鑫明,為了把“竹編”這項老手藝傳承下去而不斷堅守、四方奔走。我們也看到擁有不服輸性格的烏鎮民宿房東穆穆,進取求新大膽嘗試,成功地推廣了烏鎮民宿。烏鎮,正以其勇立潮頭的姿態,向世人展示着它在時代與歷史交匯處的新生。

在傳統與現代文明的碰撞下,烏鎮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古鎮風韻,在這裏,古老戲台上唱響的是質樸的花鼓戲,一旁劇場裏,則在上演一幕幕現代的話劇;街邊的老店裏,傳統手工藝者仍在延續古老技藝,一側的老街上展示的卻是具有國際視野的當代藝術。當時代和歷史在古鎮交匯時,帶來的不是衝突,而是一種新生。烏鎮以勇立潮頭的姿態向世人昭示,它的未來有着無限的可能。

第十五集《安居鎮——勇於擔當》,講述了大安溪河畔的安居古鎮的古往今來。安居始建於隋朝,是一座因水而興、因商而盛的碼頭重鎮。這裏有賞不完的文化符號,繞不盡的青磚石瓦,這裏承載着千年的榮耀和輝煌,也迸發着新的生命與活力。安居靠水,古時灘頭邊的船隻都只能靠人力拉船,大型貨船上灘時,需要數百人同時拉縴,通力合作,擔負起各自的職責,這使得“敢闖敢幹、勇於擔當”成為安居船工這個古老行業的生存法則。現如今,機動鐵船代替了人力木船,但船工們“勇於擔當”的精神,卻在安居人的血脈中世代傳承。

文化,是物質與精神創造的綜合,是一個民族的生存方式和價值體系。一個民族必須依靠文化來傳承意義與價值,維繫信仰與態度,實施守成和變革。文化自信,是對所屬文化的自我認同與肯定,是禮敬與自豪。產生文化自信的基本條件,是悠久的文明傳承、深厚的文化積澱以及強盛的文化基因。中華文化中的修身養性、誠信仁愛、和諧中庸、崇尚正義、注重民本等優秀思想,藴含着民族發展的核心理念,沉澱着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憑藉這種文化自信,在多災多難的歷史進程中頑強地生存下來。一代代“明其道不計其功”的中國人,高揚主體意志的崇高與自由而不計行為的利害與得失,不斷地集聚起改造現實的巨大精神力量。

中國傳統文化不僅鑄就了歷史的輝煌,也閃耀着時代的光芒。它不僅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豐厚滋養,也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了智慧和力量。誠然,我們應該尊重自己的傳統文化併為之自豪。但同時,我們也要把它放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宏觀格局中進行甄別、這樣生髮出的文化自信才深刻、強大。老子説“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一方面,我們要理性認知和把握傳統文化價值的多重性,意識到傳統文化的歷史侷限性,全面辯證地看待傳統文化;另一方面,還要以平和的心態和客觀的眼光,尊重包容與學習優秀外來文化,在相互凝視與對話中找準自身文化的座標,堅定信仰和追求。這是我們民族文化的自信,而喚醒我們回望的鄉愁正是我們的文化自信之根。

《記住鄉愁》觀後感篇3

終於又到了靜下心來觀看《記住鄉愁》的時間了,伴着悠美動聽的歌聲,聽着娓娓道來的解説,彷彿身臨其境,這絕對稱得上是視覺和聽覺的盛宴,嚼之有味,回味無窮,本集觀看的是《記住鄉愁》第四季第三集——《嵩口鎮—急公好義》。

説實話對急公好義這個詞還是感覺有點陌生,只知道它是一個褒義詞,但又找不到太精準的解釋,於是查了一下它的近義詞,原來它的近義詞很多:大公無私、濟困扶危、公而忘私、廉潔奉公它的解釋是:熱心給大家辦好事,肯幫助人,熱心公益事業,這讓我頓時豁然開朗,一下子拉近了距離,嵩口鎮和以前觀看的芙蓉鎮有相似之處,都是因水而興的小鎮,而且也是由商貿小鎮蜕變成了旅遊小鎮,然而也有不同之處,本集優顯偉大、高尚、更具影響力,具有無可代替的獨特魅力。

這是一座被“義”字之風包圍和浸潤的小鎮,而且世代相傳已有上千年曆史,正如片尾所説“義”是渡人的小船,“義”是一擔救急的糧食,“義”是慷慨激昂的勸敵書,“義”是鄰里間的誠信、互助,它的解釋樸素無華,但是卻是幾代人用犧牲小我成就大我換來的一方平安,一方幸福,“義”字之風吹遍嵩口鎮的每個角落,人們以幫助他人為榮,給他人帶去幸福為己任,成就了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喚起人們的良知,它就是一塊未被污染的淨土,洗滌、淨化着我們的心靈。

可以説我對“義”字不算陌生,也經常在手機上和電視上看到關於“義”字的話題,如義工、義診、義演、義氣,記得最早接觸的關於“義”的詞是“義務教育”,上學時書上赫然寫着義務教育這幾個字,記得小時候還問媽媽,什麼是義務教育,媽媽説就是國家免費教學生知識,不收學費的,那是就對“義”字有了好感,再後來能看懂書時,還知道三國時曾有個“桃園三結義”還親眼看到大街上的義務獻血車,接頭有大愛的人的義演,都讓我有所觸動。

在此,並不是顯示自己多有文化,是因它確實勾起了我的回憶,如果沒有這次觀看機會,恐怕這些詞在無機會拿到桌面上,很有可能隨着年輪的增長消逝的無影無蹤了,這讓我有想起來一個詞“後熟”,雖然字面上是指種子脱離母體,還需一段時間生理變化才能成熟,但延伸的意思是指有的人雖然離世了,但是他的事蹟,他曾經説過的話,或做過的好事,多年後仍被人重視,成為美談,影響很多人的命運,就像藏克家為紀念魯迅而作的詩中所説:“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本片中的毛羽豐、張元翰,陳長仁幾位主人公,雖然長眠地下數千年,但他們的事蹟仍感動着他們的後人,讓後世子孫以他們為榮,永遠記錄在家族史冊中,關於義舉、義田、義渡、義行、義務打獵、義務消防等等動人故事更是教育着後人。也成為古鎮人行為處事的道德標準。

如今我們趕上了好時代,但是隨着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壓力越來越大,人們似乎越來越冷漠、淡薄無情。每天百度上負面新聞也是很多,但是我相信世上還是好人多。現在也經常看到、聽到關於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好人好事的報道,比如為貧困山區孩子捐款、捐物,助資上學;在飛機上有人突發疾病,總會有人主動站出來去救治,現在的水滴籌,人們自發捐款幫病人渡過難關;在火場為救人獻出寶貴生命的消防員;有的餐館為馬路上的清潔工免費提供熱水、午餐;加油站工人用輪胎為流浪小狗做臨時庇護所,還給配的毛毯子,幫它們度過寒冷的冬天;在馬路上交警指揮交通的同時,還攙扶年邁的老人過馬路。

雖然這都是些小事,但是作為一個正常人,都需要有最起碼的良知,要心地善良,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每年的《感動中國》頒獎典禮都會讓我們知道世間有這麼多至善至美的人物存在,正因為他們的義舉,給人們浮躁的生活帶來一點感動,給正在建立三觀的青少年樹立了榜樣,每個人物身上都有一種讓觀眾感到震撼心靈的精神力量。

我們從中雖然看到了自己渺小但絕不卑微,雖然坐不了偉大人,但可以做個陽光向上的人,做個內心乾淨、品行端正的人,多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多理解別人的難處,寧可雪中送炭,不去錦上添花。

如今我最大的願望,就是退休後能出去走一走,領略一下祖國的大好山河,親自去福州的嵩口鎮看一看,和古蹟來個近距離接觸,閉上眼睛我彷彿置身於片頭的優美畫面中,清澈的溪水上一人、一篙、一舟在吱呀的搖擼聲中多麼悠閒、愜意!

《記住鄉愁》觀後感篇4

看《記住鄉愁》,我的心立刻被吸引:那一片片古老美麗的村落,那一輩輩勤勞善良的村民,還有那一代代流傳的村落文化,無不撞擊着我的心靈,牽動着我的靈魂。我想起了一首歌——《那就是我》:“我思念故鄉的小河,還有河邊吱吱歌唱的水磨;噢,媽媽,如果有一朵浪花向你微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我思戀故鄉的炊煙,還有小路上趕集的牛車;噢,媽媽,如果有一支竹笛向你吹響,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展示鄉愁的作品好不好,有三個標準。第一就是能否喚起讀者對故鄉景色的回憶,如果能,那就是拍得好,因為家鄉的景色中印有自己的足跡和身影,它是照刻在心靈的底片,揮之不去,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想起來就浮現眼前,歷歷在目。何況《記住鄉愁》聲情並茂,觀看之中,這種感覺十分突出。第二就是能否撥動讀者思念故鄉親人的情感琴絃,如果能,那就是拍得好,因為故鄉親人之思,是每一個人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街坊鄰居,家長裏短;講不完的故事,訴不完的親情,在心靈中流過,在時光裏飛揚!看《記住鄉愁》,眼前就飛揚着一個個鮮活的面容;歲月啊,你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第三就是能否引發對故鄉文化的思考,如果能,那就是拍得好,因為故鄉在《詩經》裏出現過,在李白的詩歌裏出現過,在魯迅的小説裏出現過,在今天的流行歌曲裏出現過。你聽:“啊,我故鄉的月亮,你那彎彎的憂傷,穿透了我的胸膛……”這是一種引發,啟迪人們對養育自己的故土進行思考。這就是詩歌的感發力量,即所謂藝術張力。《記住鄉愁》就具備這樣的藝術魅力!所謂養育,就是指故鄉對一個人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是精神上的,靈魂上的。這種影響是針對那些走出故鄉的人説的。為什麼一提起鄉愁人們就心潮難平?因為故鄉的親人給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因為故鄉的風土塑造了自己的靈魂。一個遊子走出故里,奮鬥他鄉,會時刻感到故鄉親人的.眼睛在盯着自己。一個遊子漂泊多年,可能會有飄蕩無根的感覺,可能會感到疲憊,但一想到故鄉,一想到親人,就踏實多了,就有力量了。當遊子在事業上取得成功,創造了業績的時候,他首先想到的是感謝故鄉的親人,感謝故鄉的山水;他恨不能立刻回到故鄉,向親人彙報,向故鄉的明月訴説,因為樹高千尺也忘不了根啊!可以説,沒有了故鄉的期盼與激勵,人生的動力就失掉大半。你知道《故鄉的雲》這首歌吧,你聽——“天邊飄過故鄉的雲,它不停地向我召喚。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起,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遊子;歸來吧,歸來喲,別再四處飄泊……”故鄉,它不僅僅是你生命誕生之地,還是你人生事業的加油站,更是你靈魂的歸宿!去看《記住鄉愁》吧,你會收穫滿滿!

《記住鄉愁》觀後感篇5

馬頭牆、老祠堂、老水口、老亭子、石板路,每每想起故鄉,這些熟悉景象彷彿電影一般出現在腦海中。我的故鄉隱藏於大山之中,保持着她獨有的那份恬淡和樸素。近些年,這個寂靜的山村漸漸迎來不少外地人,他們成羣結伴的跑到我們鄉下,拿着相機繞着村子拍這拍那,找尋這份寧靜清幽。或許,他們也是來尋找那份久違的鄉愁。

故鄉是什麼?我想故鄉是一個人的根,是你生命開始的地方,也是人生出發的起點,那裏的一草一木,你都再熟悉不過。那裏的每條小徑每座山崗都留有你輕盈歡快的腳印,那裏的小河你遊過泳、抓過魚,那裏的樹林你爬過樹、掏過鳥窩……故鄉是你親手種下的那棵小樹,是門口那被歲月磨得光滑的石凳;故鄉是你牽過的那頭老牛,是村前的那口古井,是那青青的石板路;故鄉是村旁的那條寧靜彎曲小河,是棲滿白鷺的青青山崗。故鄉是常年在外的你,一旦回到它的懷抱,它的一切的一切都能勾起你無限温暖的回憶。故鄉是一種歸宿的眷戀,是一種寧靜的表達。

故鄉是一種記憶,但是故鄉也是實實在在的,故鄉的情誼都有許多熟悉的實物承載着。當你的記憶和實體重合在一起的時候,你就找到了故鄉的所在。故鄉,不僅僅是個地址和空間,它是有容顏和記憶能量、有年輪和光陰故事的,它需要視覺憑證,需要歲月依據,需要細節支撐,哪怕蛛絲馬跡,哪怕一井一石一樹……否則,一個遊子何以與眼前的景象相認?何以替自己收藏童年、見證青春?每當想起這些載體即將消失的時候,內心總覺得莫名的傷感——我終將是一個沒有故鄉的人。隨着城鎮的無限擴張,多少人都會在這場運動中失去自己的故鄉,故鄉將成為你我永遠的心靈之殤。

我們唱了一路的歌,卻發現無詞無曲。我們走了很遠很遠,卻忘了為何出發。面對時代的洪流,面對逝去的時光,我們的雙手顯得那麼的蒼白無力,我們無法挽留時光的流失,但在我們生命的長河裏卻值得珍藏和回憶。

《記住鄉愁》觀後感篇6

記住鄉愁,就是記住春天

記住鄉愁,就是記住社稷。

記住鄉愁,就是記住祖宗。

記住鄉愁,就是記住恩情。

記住鄉愁,就是記住根本。

記住鄉愁,就是記住春天。

這是我做百集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文字統籌時腦海中一遍遍閃過的句子。由中宣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文物局組織實施,中央電視台組織拍攝的百集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於2015年1月1日正式開播。

塵封了百年的傳統文化實體,以百集紀錄片的形式重回歲月和大地。這些節目,既是一出出生命大題,又是一份份絕好的答卷。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這100個“考場”裏,一次次展開,一次次收起,仁心寫,義舉答,子子孫孫答不夠,一答就是百千年。

我看到,但凡得高分的家族、村落,他們都有共同的遵守,沒有忘記國家社稷,沒有忘記祖先,沒有忘記恩情,沒有丟掉根本。但凡興旺的家族,都有家譜、祠堂、祖訓,並且像守着生命一樣守着這些家譜、祠堂、祖訓。仁義禮智信,孝悌勤儉廉,在這些土地上,已經化為人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

我還看到真正的勵志和制度,真正理解什麼叫師道尊嚴、什麼叫商道賈德。我發現晉商成功的祕密並不全在經營裏,徽商成功的訣竅並不全在謀略裏;還發現幸福原來也在五常十義裏,甚至就在一餐一飲、一草一木裏。

看着這些台本,我突然覺得,人一旦沒了故鄉的概念,一切病相就要來了。現代人生活在城裏,沒有一個共同的地理凝聚力,房子常常換,漂泊感就來了,漂泊感帶來無根感,無根感帶來焦慮。不像古人,不管走多遠,心繫故鄉。

太多的故事讓人淚眼婆娑。甘肅哈南村是一個把“忠”自覺化的村落。戰時,他們把“忠”用於衞國;和時,他們把“忠”移於建設。據記載,明初時朱氏祖先立下赫赫戰功,朱氏後人便把“忠勇傳家”作為家規祖訓寫進了族譜。歷史上,朱氏一族先後有11人為國捐軀,從軍報國也就成為哈南村的傳統。每逢外敵入侵,“母送兒,妻送郎,父子爭相上戰場”催人淚下的場面,就會在這個小村莊裏出現。汶川地震後,哈南村也是重建速度最快的村落之一。在安徽屏山村,明嘉靖年間,舒善天進京趕考,高中探花,衣錦還鄉之際,發現相依為命的老母病倒家中,便棄官侍母,直至終年。還是屏山村,在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中成功塑造“抗戰夫人”王麗珍的人民藝術家舒秀文,當年一月掙30塊大洋,會把25塊寄回家裏。在山西靜升村,王氏十六世祖王寅德與人合夥做生意,對方早亡,他把屬於對方的錢分文不少地還給人家後代。做月餅的吳麗霞家,如此在乎月餅切開後的勻稱,不單是講究月餅的品相,更是考察做月餅的人心是否勻稱。他們相信,心勻稱,手下的活無不勻稱,心不勻稱,手下的`活難以勻稱。

讀一出出台本,我就像是在給祖先的老屋拂塵,給祖先的德容擦灰,給祖先的衣襟撣土。我是那麼急切地想等到下一出,又是那麼緊張地看着每一出,一遍不夠,兩遍不夠。多少次,我的鍵盤上落下一個不肖子孫的熱淚。就連晚上做夢,都在鄉愁之中。

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是多麼幸運,我們有這麼偉大的傳統,這麼優秀的祖先,這麼智慧的文化,這麼可愛的同胞。作為一個作家,我是多麼幸運,能夠以這種方式,親近我們偉大的傳統,為祖先盡上一份小小的孝心。

在這些節目中,我看到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故事,遠比在任何一部小説中讀到的精彩。很難相信,倘若沒有這40個攝製組長達9個月的艱辛打撈,任憑他們淹沒、流失,對中華民族來説,將是何等的損失。

有了這100集,我們就可以回答,人類將走向何方。有了這100集,我們就可以回答,子孫將向哪裏去。有了這100集,我們就有了底氣。孔子不但是中國人,而且正在以鄉愁的方式活在大地上。端午不但是中國的,而且正在以鄉愁的方式活在大地上。我還看到了二十四孝的現代版,看到了精忠報國的現代版,他們有名有姓,有臉有面。

此刻,我更加篤定,只要我們把根留住,只要我們回到根那裏,一切都不是問題。因為春來草自青,草的答案不在草本身,而在春那裏。

鄉愁中的傳統,傳統中的鄉愁,正是我們一刻都不能離開的春風。

《記住鄉愁》觀後感篇7

人是要有所“敬畏”的。尤其是敬畏天地(大自然)、敬畏祖宗、敬畏聖賢。

我們曾經鼓勵過“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敢於“戰天鬥地”,敢於“無法無天”、“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以糧為綱,全部砍光”,破壞了生態平衡,最後,我們受到了大自然的報復,才知道人應該和大自然和睦相處,“天人合一”,才是我們應該選擇的道路;

我們曾經把孝敬祖宗和有關道德標準作為“封資修”來批判,推崇“親不親,階級分”,毀了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價值觀、道德觀,造成當下許多社會問題。現在我們才想到了,人性的敗壞,道德的滑坡才是最大的危機;

我們曾經説“知識越多越反動”,提倡“大老粗為榮”,批判“師道尊嚴”,批判“學術權威”、“技術權威”,後來,我們嚐到了苦果,再後來,我們把文化和教育變成了“產業”,又造成新的問題……至今,這條路如何走向正軌還很艱難。

所以,我們現在強調“敬畏之心不可無”,是非常及時,非常重要的。它給我們很多啟示和思考空間。對於“傳統村落”,保護好大的“一片屋”,是很重要的,挖掘、保護和恢復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重要的。

央視《記住鄉愁》第一集《敬畏之心不可無》很值得看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