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工匠講座觀後感500字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85W

  看了《大國工匠》後,就想起這句話:“就如同從前,書信很長,馬車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一樣。”工匠精神就是這樣,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國工匠講座觀後感500字三篇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閲讀!

大國工匠講座觀後感500字三篇

大國工匠講座觀後感1

  《大國工匠》,看了,當然有感。可這種感,卻是悲感多過喜感。只是這就不符合時代進步的要求了,那就當無感吧。因為,這隻能叫《大國工匠》,無法叫強國工人。

  《大國工匠》中,講述了8位工人(我沒有用工匠,因為我尊敬他們),用自己飛凡的工作能力,締造了各種中國“神話”。看了每一集故事,那麼生動,那麼逼真。相信但凡去過工廠工作的人,或者瞭解工廠的人,甚至對工廠沒有概念的人,在看了他們的故事後,都會由衷佩服他們。而在貫穿全集的故事中,有幾個詞,聽到了,卻是那麼無感。

  _x,在平凡的崗位上,工作_餘年,沒有_文化/_學歷的他/她,靠着傳承/鑽研/_,憑着專注/堅守/_,成為國寶級的頂級技工/_,成為_領域不可或缺的人才。_x用自己的雙手,打磨了/加工了/製造了/_了精度為_的世界級水平的_。_精度也創造了世界紀錄/中國記錄/ta自己的記錄...

  我尊敬佩服每一位用自己雙手,辛勤工作,努力生活的人們。而提到工人,我對他們又有另一種感情。我的爸爸媽媽都工作在工廠之中,用今天評價一個人的方式評價他們,他們很失敗,因為他們是工人出身(有時候榮譽也同地位一樣,代表着成功,只不過他們都不是“工匠”)。但對於家庭,他們很成功,很偉大。他們夫妻恩愛,養育了孩子,孝敬了父母,行得正,坐得端,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懇懇做事。也正是如此,我對工人的認識,跟不是工人家庭出身的人相比,可能又多了一點點。

  我對15歲時的一個記憶片段,至今印象深刻。那時候,爸爸帶我去了他所在的工廠,讓我和他一起在裏面站5分鐘。那5分鐘,我聞到了炙熱而又夾雜着汗水和油污味道的的空氣,轟隆刺耳的聲音夾帶着機械加工的廢屑向我排山倒海般打來。當5分鐘時間到了時,爸爸在我耳邊叫我。可第一次經歷如此場景的我,不知道是被身處的場景所震撼了,還是被吵雜的噪聲所淹沒了,根本聽不到爸爸近在耳邊的聲音。從工廠裏出來,我渾身上下早已濕透。爸爸對我説,你以後要是學習好點,學到點本事,有能力就去自己實現自己的夢想吧。如果沒那個能力,爸爸最多是帶你到這裏來工作。如果,你對這裏的工作也不能勝任,那我就送你一個籮筐(我家鄉,職業為撿破爛的人們,都是背個籮筐到處撿東西)。那時候,我對工人,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恐懼。我也第一次對所有努力工作,為生活努力的人,有了一份敬意。而這份敬意,也一直讓我尊敬所有努力的人。

  如果讀者您還有興趣讀到這裏,可能或多或少,對於工人又多了一點了解。今天的工作場所,比之過去,條件好了很多很多,但對於很多工廠,其條件,恐怕還不是如電視中,那麼高大上。言歸真轉,繼續説説對《大國工匠》的感覺。裏面的8位主人公,用一生的追求,達到了絕大多數人都無法企及的高度。可每次看到這種場景,不禁想問一句,年輕人哪裏去了,其他人做什麼去了。每一位主人公都是過了知天命的年齡,甚至是過了耳順之年。如果我們國家最高端的操作技術,掌握的是在一羣知天命,甚至耳順之年的師傅們手中。這是一種進步,還是一種驕傲,還是一種後繼無人,沒有傳承?

  記得剛工作時,也曾少不經事,傻里傻氣的説,感受不到傳承。當我説完後,老人笑我傻,中人説我笨。只因為,我説了句“假”話。可如果今天還讓我説,我還會堅持説一樣的傻話,笨話。而我對《大國工匠》的無感,也正是源於此處。我們推崇着集體主義,可在榮譽面前,卻豎起了英雄主義。對於大國工匠中的每一位大師而言,他們通過《大國工匠》得到了榮譽,可他們的單位的同事得到了什麼?這些大師們的年輕同事們,要不是飯桶,要不是混日子的,否則,比這些大師年輕的工人們,去做了什麼?學習,大家都懂得。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學不好,是學生們自己不努力。於是,一代又一代的長江後浪,沒有得到前浪的傳承,靠着時間,拍死了前浪。當一代又一代的後浪,經過時間洗禮,終於摸清了前浪的精髓時,自己也變成了長江前浪。

大國工匠講座觀後感2

  自李克強總理在向本次人大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時首提“工匠精神”,從德國製造到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從瑞士手錶到中國航天,可圈可點的案例分析與文化自省,已經在以朋友圈為代表的輿論場上流行了一輪。

  前些日,李總理提醒中國還“不具備生產磨具鋼的能力”與“圓珠筆頭的‘圓珠’,目前仍然需要進口”,點出一個基本現實:中國製造中的粗製濫造仍觸目可見,從製造大國到製造強國,可謂路漫漫其修遠兮。

  其實,製造強國只是工匠精神的果,不是因,也不是終極目標。工匠精神的因與終極目標,都是人本身。

  今日提倡工匠精神,首先是因為我們希望告別“圓珠筆老不出水”或“用一次就壞”的時代,與那些卓越之“物”共生共處。我們希望廠家製造的一口鍋,從出生到老年,都仍然好用;一塊表由奶奶傳下來,戴在腕上仍然滴答不止;城市的下水道於一百多年前建造,還是那麼通暢。

  由此,很多生命記憶得到活生生的傳承,卓越之“物”裏飽含着人的專注與深情,傳達給一直使用和保存的人。對天地間的各種產品,我們不是棄之如敝履,而是當做值得愛惜的果實。人與物之間,才會告別粗鄙,達到一種美好的狀態。

  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產品,如果靠地溝油與三聚氰胺就能賺大錢,工匠精神就只能是一句口號。只有當我們開始真正欣賞匠心獨運的人,當看到一位拿高工資的高級技工,不是因為其收入超過名校碩士而羨慕,而是因為他對手藝的專注去尊敬,追求精益求精的“職人”,才會成為一種精神標尺。人與人之間,也才能告別粗鄙,迴歸到生命品性的相互砥礪與欣賞。

  就像日本與德國一樣,告別粗鄙時代,要經歷管理與教育的雙重革新。

  二戰後,日本企業界在美國質量管理之父愛德華茲·戴明的全心協助下,迅速提高了日本製造的質量,取得經濟奇蹟。這種管理變革不會憑空誕生,源自人的意願、視野與學習能力,教育顯然更為根本。

  德國的教育體系裏,在接受覆蓋全民的基礎教育之後,學生很早即向職業教育與文科中學分流。這種分流的好處有兩個:其一是減少千軍萬馬共擠獨木橋的危害,避免了類似中國應試教育對學生興趣乃至人格的傷害;其二是較早使學生依照“性之所近”者,確定自己的職業主攻方向。

  尤為重要的是,這種職業教育,不是在學校裏做與社會無關的學習,而是在政府的宏觀制度設計下,直接與企業就業崗位對接。將一線實踐與課室裏的研究融合在一起,琢磨產品的精度,理解市場的變化,從小鑄造出德國人的工匠精神。

  反觀中國,職業教育不職業,精英教育不精英的狀況,廣泛存在。為了爭搶經費,各種中專和大專院校也追求大而全的學科設置,以提高學校行政等級。為了分數,除了極少數可以兼顧的學生,家長不得不讓孩子逐漸放棄手工與興趣,放棄生活教育與人格磨礪,進入刷題式學習。

  這也是一種教育上的粗鄙狀態。樹大者根必深。只有改變這樣的現狀,工匠精神才能光而大之。

大國工匠講座觀後感3

  有一羣勞動者,他們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進名大學,而是追求職業技能的完美和極致,靠着傳承和鑽研,憑着專注和堅守,他們成為國寶級的頂級技工,成為一個領域不可或缺的人才。國際勞動節之際,讓我們向他們致敬!

  鉗工胡雙錢的手,工作30多年來,老胡創造了打磨過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驚人紀錄。在中國新一代大飛機C919的首架樣機上,有很多老胡親手打磨出來的“前無古人”的全新零部件。——中國商飛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高級技師 胡雙錢

  撈紙工周東紅的手,經他手撈出曬成的宣紙,每張重量誤差不超過1克。30年來,周東紅始終保持着成品率100%的記錄,他加工的紙也成為韓美林、劉大為等著名畫家及國家畫院的“御用畫紙”。——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高級技師 周東紅

  在工作時,管延安要進入完全封閉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裝操作儀器。按照規定,接縫處間隙誤差要小於一毫米,他卻能做到零縫隙。只有國中文化的他,全憑自學成為這項工作的第一人。他所安裝的沉管設備,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對接。——港珠澳大橋鉗工 管延安

  北京APEC會議上,我國送給外國領導人及夫人國禮之一——“和美”純銀絲巾果盤,是孟師傅在只有0.6毫米的銀片上,經過上百萬次的精雕細琢才打造出的“絲巾”。航天英雄、奧運優秀運動員、汶川地震紀念等獎章都是出自孟劍鋒之手。——國家高級工藝美術技師 孟劍鋒

  殷瓦焊是世界上最難的焊接技術,殷瓦板牛皮紙一樣薄,一條LNG船上的手工焊縫長達13公里,一個針眼大小的漏點,都有可能帶來致命後果。張冬偉的焊接技術不但質量百分百有保障,外觀上也完美無缺。——滬東中華造船集團焊工 張冬偉

  他是CRH380A的首席研磨師,是中國第一位從事高鐵列車轉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稱為“鼻祖”。從事該工序的工人全國不超過10人。他研磨的轉向架裝上了644列高速動車組,奔馳8.8億公里,相當於繞地球22000圈。——南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高級技師 寧允展

  焊工高鳳林35年專注火箭發動機焊接工作,被稱為焊接火箭“心臟”的人。130多枚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在他焊接的發動機的推動下順利飛入太空,其中就有送嫦娥衞星去月球的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0.08毫米,是高鳳林焊接生涯裏挑戰過的最薄記錄。——航天科技集團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特種熔融焊接工 高鳳林

  載人潛水器有十幾萬個零部件,其組裝對精密度要求達到了“絲”級,在中國,能實現這個精密度的只有顧秋亮。成功把“蛟龍”送入海底後,他的新挑戰是組裝中國首個完全自主設計製造的4500米載人潛水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