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殮師觀後感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12W

當我們觀看完一部影片後,肯定有不少感想,可以撰寫一篇觀後感,小夥伴們在寫觀後感的時候,可以結合我們的生活實例,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入殮師觀後感7篇,感謝您的參閲。

入殮師觀後感7篇

入殮師觀後感篇1

大概我高一的時候吧,就聽過這部電影的名字了,同學們説這是一部好電影,極力推薦我去看,但我一聽到電影名,就聯想到死亡,頓時就敬而遠之了。這大概也與我們中國的歷史有關吧。中國是一個擁有5000年曆史的泱泱大國,是一個極其傳統的巨大民族。在 這樣的傳統教育下“死”成為了不能提及的詞,小的時候只要我一説到這個字,姥姥就會馬上跺腳説“呸呸呸”。“死”在中國人的字典裏是黑色的,消極的,它意味着腐爛,僵硬,噁心,所以多數人不願意去觸碰死者,甚至不願意在生活中提到或想到死。“死亡”這個話題總是被人很少提及,所以因未知因概念模糊而恐懼。在美國,有越來越多的人在生前就為自己買下墓地,而這一切在東方文化中都是鮮見的。

我上大學了,因為對日本電影有些興趣,就選了這門課。老師在一節課上放了這部電影,其實我一開始是有點害怕的,怕什麼,怕死亡,怕屍體,心裏那個模糊的感覺提醒我——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入殮是一件可怕的事。我甚至以為這是一部恐怖片,但隨着電影的播放,我心中的那點恐懼逐漸消失無蹤。《入殮師》整部電影都籠罩着一種淡淡的氛圍,沒有濃墨重彩的色調,沒有誇張浮華的演技,它靜靜敍述,緩緩推進,娓娓道來。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從頭至尾縈繞的久石讓的音樂是那麼澄淨,哀而不傷,樂而不淫,是真正的東方式的情感流露。在《入殮師》整部電影都籠罩着一種淡淡的氛圍,沒有濃墨重彩的色調,沒有誇張浮華的演技,它靜靜敍述,緩緩推進,娓娓道來。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從頭至尾縈繞的久石讓的音樂是那麼澄淨,哀而不傷,樂而不淫,是真正的東方式的情感流露。在緩慢而抒情的音樂裏,我似乎看到像是雨水沖洗過的被陽光慵懶照着的那片藍色天空,在不知不覺間,我的心平靜下來,享受着光影交錯帶來的美感。看完之後,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電影。因此,當老師讓我們就日本一部電影寫讀後感時,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入殮師》。好電影是需要一遍遍去體會的,我只能盡力用我的語言來向大家展示一下我對這部電影的一點點的零碎的感悟。

當我看完之後,便深深地喜歡上了這部電影,我查找了很多關於這部電影的資料,瞭解到這部電影一開始沒有在電影界引來很多關注,卻意外地成為了81屆奧斯卡電影金像獎上最出人意料的黑馬。隨後,這部原本無人問津的作品成為了那一年最熱門的電影之一。 《入殮師》導演瀧田洋二郎的電影理念是“電影是人的藝術和人的工作”,在他拍攝的電影中,表現人物的想法和性格的多面性成為了影片的一大特點,而拍攝《入殮師》也是想要藉助這個傳統儀式探討日本人對於死亡的看法。影片主要情節是這樣的:大提琴演奏家小林大悟由於樂團解散而失業後,帶着妻子回到鄉下老家。小林除了演奏大提琴外一無所長,就在他為找工作而發愁時,看到了一則待遇優厚又無任何年齡要求的徵人廣告。小林被社長輕鬆地錄取後才發現,所謂的“旅行助理”其實是為死人入殮的入殮師。儘管小林非常排斥,但最後在社長佐佐木先生的極力挽留和優渥的工資待遇吸引下勉強接受了這份工作。通過一次次與死亡的接觸和入殮儀式,小林逐漸體會到這份工作的意義,並且對死亡有了一種新的感悟。影片的結尾也是高潮處,大悟接到了拋棄他三十年的父親的死訊,在為父親整理儀容時,大悟回憶起了少年時父親的臉,回憶起了父親對他的愛。這部電影對於死亡的定義是踏上新的旅程。正如電影中的台詞所説的:“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整部電影對於死亡的態度是懷着敬意為死者送別,可以説是從一個側面來體現日本人的“死亡觀”。日本人對於“死亡”有着一種天生的悽美感,追求一種“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的境界,正如他們熱愛的櫻花絢爛卻短暫的花期一般,在一夜綻放後迅速凋零。這部電影的基調,如同許多日本的純情電影一樣:緩慢的敍事結構、簡單平實的人物和不緊不徐的台詞。但是,也就是在這白開水一樣平平淡淡的劇情發展中卻透露出很多的哲理,我們也與這部電影的主人公小林大悟一起在形形色色的死亡面前,最終感悟到生命的真諦。

從這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出日本人對於入殮是虔誠的,電影將入殮這個儀式表現得唯美莊重。讓人覺得死亡是如此的淡然而優雅,甚至能讓人會心一笑。雙手為死者按摩臉部的各個部位,據説這是為了保持死者的面部輪廓。接下來,小林用綢被蓋住死者的身體,在不露出死者身體的情況下將衣服脱下,之後手持手帕,伸進被子中為死者擦淨身體——這個過程的意義是為了洗去死者在生前的痛苦和塵緣,好讓他(她)無牽無掛地安心上路。隨後是為死者打理遺容,分為男性和女性兩種粧容,以期能恢復死者生前風采。最後,入殮師會請家人輪流用手帕為死者擦拭面容,讓家人向做最後的死者告別。入殮師每進行一道程序,都要向一旁的家屬説明並且徵求對方的同意,這是對死者最後的敬意,因此過程是極為靜謐肅穆的。整個入殮過程在影片被刻畫得絲絲入扣,每一個藴含着日本傳統含義的儀式細節都完整地呈現在了觀眾面前,讓我們對入殮師莊重優雅的姿態肅然起敬。

“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她永恆美麗”——《入殮師》細緻的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入殮儀式的場景:小心翼翼地為死者擦拭,換衣;一絲不苟地為死者打磨面容,上粧;雙手合什戴上保佑的佛珠;將死者抬進棺材;而死者的家屬則圍坐一旁低頭肅穆?這樣鄭重而莊嚴的儀式營造出的不僅僅是一種儀式感,更讓人們感受到了入殮師的温柔情懷與日本文化對死亡的尊重。這樣肅穆的入殮儀式不禁讓人們對死亡產生了敬畏:原來人的離去可以這樣美,就像一個畫着美麗粧容的新娘等着上花轎去迎接新的人生,原來人的辭世是這樣的寧靜祥和,就像踏上了另一段旅程的開始。在影片中我們見到了許多葬禮:因性取向異於常人而自殺的美貌少年,額頭上印着親人脣印離去的老人,手握十字架離去的男孩,想穿着長筒襪入殮的老婆婆等等等等,眾生百態,導演把充斥着死別的葬禮導成了一幕幕白色喜劇,讓死亡也帶上了讓人動容的温暖。除此之外,影片還展現了一種愛的傳承。在影片結尾處,大悟在已僵硬的父親屍體的手中找到了幼年自己給父親的一塊石頭,大悟又將這塊石頭貼在妻子的腹部,將父親對自己的愛傳給了自己尚未出生的兒子。這種深刻的親情將影片的主題再一次昇華,體現了深刻的人文關懷 。

這部電影採用了現代戲劇的悲喜劇特點,用戲劇的手法來處理悲痛的題材,在影片開頭,小林第一次親自動手進行入殮儀式便遇到了尷尬的情況——他在為原本以為是女性的死者清理遺體時,竟然發現對方是位男性。緊接着,死者的家屬開始以為死者化女粧還是男粧而進行了小小地商討,將原本莊嚴的氣氛一下子變得有些可笑。這種幽默在影片中無處不在,但它們是輕描淡寫的,不會讓你捧腹,卻成功地將葬禮的悲傷調和成了一種淡然的感傷,將死者背後的那些傷痛一筆帶過,達到了一種“哀而不傷”的意境。每一場葬禮都是一段故事,我們會看到各種各樣的家庭和人物,他們在面對死亡時有的憤怒,有的悲傷,有的迷惘,正如世間所有的人在面對死亡時都是無所適從的。然而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家人為去世的爺爺送別時,孫女、媳婦、女兒和奶奶分別在爺爺的臉上吻上了一個鮮紅的口紅印,象徵着她們對爺爺深厚的愛與感激。這個相當有趣味的送別方式包含了一種坦然面對死亡樂觀心態,以及希望死者能欣然離世的深情。導演在電影的藝術處理上是別出心裁的。

這部電影令我印象作深刻的則是小林大悟的妻子美香。大悟因為劇團解散離開了城市,來到了小時候生活過的農村。他的妻子並沒有因為借錢購買昂貴的大提琴,和離開城市而對他抱怨,而是尊重他的選擇,並接受這一切,和他一起去了鄉下。美香並不要求生活的奢華,她對生活的要求並不高,只要能和丈夫在一起,她就覺得很滿足。雖然她後來得知小林大悟找到的工作是入殮師的時候不能夠馬上接受回到了孃家,但是,在得知自己已經懷孕後,她還是回到了小林大悟的身邊——從放棄城市的優越生活,到目睹丈夫的工作後接受他,再到勸説丈夫去見已經死去的“公公”,乃至於到最後美香對他人驕傲地説“我丈夫是入殮師!”美香的存在是不可少的,她讓我覺得整部電影有了一種淡淡的温暖——如果説作為入殮師的丈夫始終都以低音的方式在解讀生命的話,那麼作為家庭主婦的美香就是用舒緩的曲調在輔襯丈夫。

河邊的卵石是電影的一條重要線索。卵石的第一次出現實在小林找到小時候拉過的大提琴時,它被一張五線譜包裹着一同放在大提琴盒子裏。當時我還困惑那是什麼東西?後來通過小林的回憶得知那是他爸爸送給他的。後來在小林和美香的對話中我們得知石頭裏藴含的是“願望”。直到小林幫他的父親入殮時,當那一塊石頭從小林的父親那隻緊握的手中滑落時,我們才知道,他的父親其實對家庭對孩子有多麼惦念!——那一刻,我被親情的力量所震撼。這一發現也摧毀了小林內心的冷漠與矜持。從最初聞知父親死訊時的心理牴觸到收斂遺體時的淚水如注,小林從怨恨父親多年的心理圍城中得以解脱。隔絕不斷的畢竟是血緣親情,而昇華到愛的理解寬容似乎更為可貴。

?入殮師》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由日本著名音樂大師久石讓譜寫的背景音樂,為了體現主人公的形象音樂主要由大提琴音構成,悠揚而渾厚,時而輕快時而舒緩,打破死亡帶來的沉重,樂曲仿如主人公內心的洪流。尤其男主角那段在草原拉琴的意識流,真可謂神來之筆,抒情怡人、格外浪漫。

?入殮師》將生死的涵義通過鏡頭表現出來,每個片段都流露出了脈脈温情,情節舒緩卻不拖沓,在兩個小時的影片中娓娓講述了一個個充滿歡笑與淚水的人生故事,主人公大悟最後成長為一個不懼死亡、豁達寬容的入殮師,同時也告訴我們,坦然接受人生中的種種感情,享受人生。 是的,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相同的歸宿,那就是死亡,用小瀋陽的話説,生命就是在睜眼閉眼之間。《入殮師》不厭其煩地展現了很多關於人的死亡的入殮過程,它讓我們每一個人直接面對死亡,但是,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領悟到什麼是生命。

入殮師觀後感篇2

致我們終將失去的生命。

——觀《入殮師》有感

影片開頭便是日本電影慣有的沉靜,永遠是温和的緩慢的,就像不在乎全世界都在等。迷霧中男人駕車而行,旁邊坐着似乎要睡去,似乎要死去的老人,他説,日子回想起來,每天都過得平淡無奇。看着前方被霧掩埋的路,漸又清晰,漸又沉沒在霧中——我能否勝任這份工作?嘭——心頭設下懸念。

而後便是男主角為止夫入殮。過程安靜肅穆,他為屍體擦拭,卻發現死者的祕密。鏡頭在屍體和他的對面戛然而止,片名出現,一如場景的沉重。

大悟本是一個大提琴家,卻在別人的一句解散樂隊下失了業,被迫回到鄉下,那個盛滿童年回憶,那個父親離他而去,那個母親撒手人寰,那個模糊而又清晰的老家。得生活啊,他看到報紙上的啟事,能夠幫助人旅行的工作。就這樣,像是命中註定又戲謔的巧合,大悟做了入殮師,可曾想過,從來沒有近距離接觸過死亡的他要有怎樣的恐懼與無奈。第一次站在屍體前,第一次帶着屍臭坐着公交,被人嫌棄。接觸過死亡後身上帶着死氣使他迫不及待得去觸摸妻子,感受生命和温暖。大悟是膽小的,但佐佐木先生可能正是如此才看到了他內心的温柔,他無能,輕緩,善良,平等的對待每一個不同的死者。

奇怪,入殮師幾乎是每個家庭都需要的角色,卻不被世俗接受的,人們願意一個“別人”去做,卻不願意自己所知的人去擔任。面對朋友的遠離,妻子的離開,大悟退卻了,他走進了社長叢林般的辦公室辭職,社長正在吃河豚魚白:“這也是遺體啊,一種生物靠吃另一種生物生存。”他説是為了妻子才做了這行,她是他送走的第一個人。“好吃的讓人為難”正如我們的職業啊,對待死的敬意,猶如對待生的真誠。舉重若輕。我們給予死者尊嚴,便是給予生者希望,死在生中得以完成。入殮師就是讓已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他永恆的美麗,這要有冷靜、準確、而且要懷着温柔的感情。

大悟留下,承擔起使命。他在富士山下拉着那把從小便拉起的大提琴,生死在琴聲中掠過。有妻女在臉上留下脣印的歡笑流淚,有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無奈,撕心裂肺。毫無意外的,最後來承擔這些笑淚的是他,有時候親人甚至會將他視作那個奪去了生命的死神,仇視着,不願面對現實。殊不知,他只是一介凡人,比他們見過更多的死亡。草野中大悟拉奏大提琴的容色憂鬱,死亡並非代表一切的終止,生與死的循環,才有諒解釋懷,充滿了憐恤與愛的情感,感動由草野上徜徉的樂聲飛揚。

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作為看門人,我對他們説着,會再見的。澡堂老太太毫無徵兆的死去,前段時間還對大悟妻子説要將澡堂經營下去,猝不及防的,便離開了。棺材中的她被花朵簇擁,臉上是精緻的粧容,比生前還要美麗,似乎下一秒她還會對你説歡迎,來洗澡啊。老人為她關上棺門,笑着説,馬上會再見的。眼淚再也抑制不住。兒子説要看着她的最後,為她按“on”火光瞬間籠罩着冰冷的棺木,是生與死的融合,卻,再也不能給予温暖。她,再也不能笑着罵你沒出息,再也不能用粗糙的手摸着你的發,現在的她只是棺木裏的一具屍,沒了靈魂。對不起,謝謝你。這是能對你説的最後的話。

生命終將逝去,無論以哪種方式。死後的一切由生者決定,想起餘華的《第七天》中第一個故事,也是關於死亡,混沌,荒謬。即使是死後,也要分出個三六九等。有平民座,貴賓座,還有官員待遇。死了的人甚至不能整理自己,套件睡衣就是壽衣了。幸好,電影裏的死者都是平等的,無論是變性人還是孤獨死去的老太。生前的所有錯誤和不是,被死亡帶走。大悟向來是恨父親的,卻也不忍心不負責的入殮師將父親的生命倉促收場。為父親整理時,才發現他手裏緊緊攥着的石頭,如自己保存他的一般保存着,幾十年了,原來一直有這麼一個人在遠處默默的想着自己。他掰開父親早已僵硬的手指,取出石子。據説在石頭上能感受出人的情感,他不知道,父親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在這顆石頭中感受到了什麼,是原諒嗎?

大悟將石頭放在妻子的腹上,生與死再一次融合,日光中,笑意洋溢。

我們最後的歸宿都是墳墓,無論生前如何,死亡是需要尊重的,是對生的贖罪。有些事,不要等到死亡介入後再去後悔。死是必然,生是偶然。感謝大悟,能夠教會我們這樣去温柔的對待生命,即使殘燭已盡,仍需要以一顆温暖的心給予尊嚴。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生命——請温柔地對待每分每秒。

入殮師觀後感篇3

父母離異,年輕的你靠一把破舊的大提琴打拼,可在你咬牙借了重金換了一把提琴的第二天,樂團因收益不好而解散,你愣在原地很久最後沮喪的離去。

你又去了下一個工作地點面試,在瞭解是做入殮師之後你猶豫了,但因為優厚的報酬理解了這份工作。第一個接手的是一具已經腐爛一些的屍體,你的臉色發白,雙手顫抖,對生命的逝去感到恐懼。那天回到家飯也沒吃得下。夜裏,你爬起牀拿出小時候用過的已經生鏽的提琴,卻發現裏面有一個包裹着的石頭,石頭很大,光滑。突然喚起了你從來都不願回想的記憶,你拉着提琴,閉着眼睛回憶,在河邊的沙地父親撿起一塊石頭給你,卻記不起父親的樣貌。母親在你還在國外時去世,與母親相依為命這麼多年,連母親最後一面也沒有見,你無法原諒自己,也無法原諒犯了錯離開的父親。

你懷着對母親的歉疚為一個個死者入殮,温柔地對待每一個遺體,把他們打扮的乾淨美麗。漸漸地你愛上了這個工作,在温柔的妻子苦心懇求你放下時,你拒絕了,妻子離開了家。你去社長那裏打算辭職,但聽到了社長自老伴死後便從事這項工作之後又想起了自己的母親,你還是沒有放下。

最後在不久的一天,妻子回來了,並告訴你她有了身孕,在給澡堂的老夫人入殮時,妻子靜靜地看着,最終,她理解了你的工作是神聖的,鼓勵並支持你。

一個寧靜的早晨,一封信件送到了家裏,信中告訴你,你的父親去世了,你被勸説後,願意去見父親的最後一面,卻得知父親在離婚後獨身一人,從未過上幸福的生活。你顫抖着手給父親擦拭、化粧,發現父親放在胸前的右手緊握着,當你舒展開他的手時,一顆石頭滾落下來,小小的,但卻比小時候得到的石頭圓滑的多。你最終還是原諒了父親,將滾落的石子放在妻子微隆起的小腹上,這是愛在傳遞。

記得在你回到鄉下母親留下的屋子的那個冬天,你説:“在我記憶裏那裏的冬天,從來都沒有這麼寒冷。”可此刻已冰雪消融。你親手送走了你的父親,可你改變了從前對死者的悲觀。死亡,那是一種生命的延續。

就像那個同樣送走了一個個死者的老人説的那樣:“死亡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然後走向下一程。”

那顆冰冷卻温暖的石頭,是超越生死的愛。

入殮師觀後感篇4

?入殮師》講述的是男主角大悟工作受挫,機緣巧合走進了這個為死人粧容的行當,從最初的排斥到最後對死亡的尊重,大悟在這個轉變中感動了世人。如果這樣一個故事放在中國大陸,估計很可能就又會被演繹成一個再就業的勵志劇,好在日本還不是那麼的意識形態為上,導演瀧田洋二郎再次用其獨具日本特殊的風格,為世人奉獻了一部既有情感又有哲思的好作品。

中國人強調入地為安,過世之後人的身體也要保全。人死後,是要穿着壽衣擦洗乾淨後才能進棺材長眠的。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在這方面發展的比中國更加深入,對人死後的儀容儀表更加的在意,於是便誕生了專門為過世之人收拾儀容的職業——入殮師。其實與死人有關的行當有很多,做壽衣做花圈的,為葬禮做演奏的等等,但入殮師估計是唯一一個會與屍體直接接觸的職業,也正因為這樣,電影《入殮師》中大悟才對是否理解這份工作顯得十分猶豫。

也正是由於有了這樣的猶豫,大悟最終的理解和改變才顯得更加彌足珍貴。在大悟來説,他的夢想也許就是做一名優秀的大提琴師,然而生活的狀況卻不會總是如人心意,挫折、困苦往往會將我們所謂的夢想打入地獄,有些人從此一蹶不振,有些人也許會繼續堅持,而有些人也許囿於生活的壓力便改弦更張,重新謀起了生活。電影中的大悟就是後者,他或許失望或許無奈,但妻子和自己都要生活,壓力很明顯的就擺在了他的眼前。所以他也只能暫時放下自己的大提琴,開始另謀生活。這樣的邏輯其實很樸素,也很容易理解,導演就這樣為後續的故事做了一個鋪墊。

故事接下來是很容易理解的,大悟陰錯陽差的找到這樣一份自己不能理解的工作,但金錢的魅力和生活的壓力讓他對這份工作又棄之不得,這樣的矛盾之下,影片中大悟的形象就變得立體了起來。其實大悟改變的過程並無什麼特殊之處,無非就是過程逐漸改變了自己的態度,開始真誠的熱愛起了這份工作。但這中間體現出的對人的尊重和對死亡的態度,才是《入殮師》最讓人動心的。

對逝去之人的尊重,前面已有提到,但影片中所表現出來的入殮師對待屍體畢恭畢敬的態度,卻着實讓人驚歎,那種專業的一絲不苟,以及虔誠的表情,是為對人的尊重。

而對死亡的態度,這是這部源於東方文化的日本影片所表現獨特的。東方人對待死亡的態度從來都是消極被動,從怕死到死後的悲慟,各類人演繹出了一副對死亡的眾生相。表此刻影視作品裏,死亡就必然同悲傷這些詞語連接在了一齊,久而久之,就逐漸給不管是影像工作者還是普通觀眾都造成了這樣一種思維定勢。《入殮師》之所以獨特,就在於它在此有所突破,在電影裏,死亡不必然的跟悲痛欲絕這樣的詞語連接在一齊,有些逝者的親人儘管悲傷,但某些樂觀的情緒我們還是能夠感受到的。更為重要的,是導演透過劇中大悟和他的師父二人不斷的對話來給予我們的哲理思考,比如一邊吃着豚魚一邊説着罪過,我們能夠將其理解成自欺欺人的謊言,但影片傳達給我們的絕對是片中人們從動物身上推人及己,對死亡的思考。

貫穿這份思考的,除了大悟本人對入殮師這份工作的改觀,更有大悟在思想上對父親的諒解。那裏面的親情是十分打動人的,當大悟最後開始對人生又了另外一番解讀時,父親的形象就逐漸開始變化了。而親情之外的感情、友情,都是這部電影感動人心的地方,伴隨着日式電影清澈的畫面、純淨的配樂,《入殮師》在情感的路上走的很遠。

入殮師觀後感篇5

?入殮師》是我一直都很想看的一部電影,我這個人有點精神潔癖,這樣的一部影片,我一直都想靜靜的,一個人看完它,今天終於看完了。

看着小林大悟和他的社長每一次為死去的人入殮,深受觸動,活着的人分三六九等,可是在死亡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如何讓逝者走完莊嚴又體面的最後一程,是入殮師們的神聖責任。小林大悟是一個平凡而又渺小的普通人,他甚至無法在城市裏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迫不得已,他才從事了這樣的一份工作。從最初的自我抗拒,飽受非議,到最終的受人尊敬,小林大悟的心路歷程異常艱辛。

社長説看他第一眼就認定他適合這份工作,他的眼神堅定又清澈,一眼看進了你的心底。為逝者送行的人應當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心靈,小林大悟是個善良又謙遜的人,所以,他真的是適合的。

火葬場的焚化工説:死亡是一道門,每一個人在推進焚化爐的門之後,他都會在心裏默默的説,希望你一路走好,我們一定會後會有期的,因為我們每一個人最終都是會團聚的。在這部影片裏,死亡不再充滿恐懼,更沒有滿含悲傷,每一個告別逝者的人眼裏,逝者不過是先走了一步,多麼靜謐又安詳的場景啊!

當小林大悟為死去的父親進行入殮儀式的時候,發現了父親緊握在手心裏的小石頭,那是他們從前用石頭交換的心語。小林大悟一直不能原諒父親對家庭的不辭而別,可是此刻,他卻全然放下了。他又記起了父親的模樣,他把石頭放在妻子的手心,妻子將它貼在腹中胎兒的心口,那一刻,是親情的傳承。影片在這樣的時刻就結束了,讓人回味無窮!

人的一生,總要送別很多的人,有的是生離,有的是死別,就像一列火車,它緩緩的駛向終點站,無論你多留戀窗外的風景,火車總會開往前方。不要難過你失去了什麼,你曾經得到過的東西才會失去,可是得到過的那一份美好會永存心底,誰也帶不走。我們要感恩每一個參與過你生命的人們,有了他們,你的生命才是完整的!失去了他們,你的生命才會留下印記!失去是為了更深的回味,《入殮師》讓我們更加懂得珍惜!謝謝這部影片,為我的心靈做了一次洗滌。

入殮師觀後感篇6

現在一吃肉,就想起《入殮師》裏的鏡頭:主人公一邊大塊朵頤地吃着雞腿,一邊不停地説着:雞腿也是動物的屍體,罪過啊,罪過。吃過之後,拉起優美的小提琴,又沉浸在哀婉的憂傷裏。

屍體、雞腿、小提琴、沉默、喧囂、憂傷。這樣一組鏡頭似乎只有在這樣一羣特殊職業的人羣中才能建立起聯結。日本的影片也好、文學也好,太多這種表達邊緣詭異、又要同生死聯結的主題。詭異,令人好奇,生死,讓人產生至高無上的對人生的俯視。

那些非正常死亡的驚怵的面孔,經過入殮師的手,變得安詳平和。親朋好友在送走他們的最後一程裏,仔細地端詳着,似乎那不是一具屍體,只是親人安詳的睡着了,他們送他到另一個世界裏,充滿不捨,忍不住哭出來。

入殮師的手撫觸過太多的屍體,他們為社會上的人所避諱,他們也曾對自己的雙手產生厭惡。但是,不知是一種什麼樣的信念,令他們欲罷不能的繼續這個職業,直至離不開這個行業。

前幾日,老朋友突然的心情低落,緣於身邊的朋友得了癌症,每次看到她化療產生的痛苦,對生的渴望以及對病痛的無奈。他都要揪心的想到了死的問題,他去研究“來世”的思想,如果對自己的來世已坦然,那面對當下也一定不會有那麼多的焦慮、不安和煩躁。

女媧摶土造人,如果真的有來世,入殮師在往生者再生的路上,是不是扮演了女媧的角色呢?入殮師每次工作結束之後,滿意的看着自己的作品,將他們呈現給往生者的家屬,他給家屬帶來安慰,看着親人告別的場面,入殮師安靜的退到幕後。

死,在入殮師的眼裏,也許是一種美好!

入殮師也喜歡吃肉,只是,當他們將肉也看成屍體的時候,會產生糾結,然而亦是欲罷不能的喜歡吃肉,也許這也是人生的無奈,所謂大雅與大俗,距離是如此的接近。

入殮師觀後感篇7

最美的不是青春,而是青春裏的那個人

人永遠都不會知道,誰哪次跟你説了再見之後,就真的不會再見了。 而我們根本還沒來得及説你好,就匆匆的再見了。也許這就是青春:一個回眸,一個轉身,就是一輩子。我不知道,當我在偷偷的想你時候,你會不會也在想着我。

那時年少的我不懂愛,只是想每天一抬頭就能望見你就在不遠的斜對面,空閒的`時候喜歡看着你發呆,看你舉手投足間的每一個動作。默默地關注,卻從不去打擾。直到再也看不見你,才發現我竟如此依戀你!哪怕只是個背影!

我明白,不會再有人讓我只是聽到他的聲音就會心動不止;不會再有人會放慢自己的腳步,只為跟我同步;不會再有人在我受到磕碰的時候,調皮的説小心點。你説你只是個過客,可是你明明就已經住進了我的心底,讓我怎麼能灑脱忘記?

那是天真的以為:屬於我的終究會屬於我,然而這最終只是電視劇裏的情節。我們終究是逃不過命運的戲弄!時間在變,人也在變。有些事不管我們如何努力,回不去就是回不去了。

暗戀一個人很傻,兩個互相暗戀的人更傻,而那些都是我們再也回去的青春!有時候我會想:如果當初我勇敢一點,你會不會就是我的了~這還真真是有些事現在不做,以後再也不會做了!

遇見一個人,需要一秒鐘的時間;

認識一個人 ,需要一分鐘的時間;

喜歡一個人,需要一天的時間;

忘記一個人,卻要用一生的時間。

不是還想等着你,不是不想忘記你,只是還沒找到一個和你一樣的,讓我念念不忘,深深愛的人來代替你。因為一個人佔滿了整顆心,所以再也容不下其他人。

既然彼此的沉默讓我們錯過了,那就這樣錯過吧!

或許很久很久很久之後,我們依然會微微笑着向彼此打招呼。那樣感覺也還不錯~

-------致逝去的青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