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思會上的發言

來源:巧巧簡歷站 4.96K

尊敬的馮師母、馮葉女士

在追思會上的發言

各位來賓、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今天我們在這裏聚會,緬懷我們非常崇敬的恩師馮紀忠先生。馮先生不論在道德品質方面、學識能力方面,還是在做人、做事方面,都堪稱是我們的楷模,我們的表率。這裏我只想講一講馮先生在建築教育方面,在建築系的教學方面所作的突出貢獻。

我是1962年畢業後留系任教的,當時正在試行馮先生所創建的《空間原理》教學體系,這套教學體系的試行早在1960年前後就開始了,它打破了過去按“建築類型”分散、孤立的教學模式,在國內建築教育界首創了以建築的共性“空間”為主導的《空間原理》。當時的教學機構雖然是按民用、工業、構造、歷史等教研室劃分的,但是針對學生《建築設計》課的教學,已經非常明確地劃分為相對比較穩定的年級教學小組,我當時就是在建三(建築學三年級)教學小組做助教的。當時,建築設計課的教材編寫、原理講課、課程設計的安排以及平時的政治學習、教學法活動、學生的思想教育都是以年級教學小組為單位來進行的。各個年級教學小組之間聯繫的紐帶,就是馮先生的《空間原理》。馮先生並不具體在哪個教學小組上課,而是經常和每個教學小組的相關老師,頻繁聯繫,具體的指導他們的工作,我因為參加“大空間”教材的編寫,所以也經常受到馮先生的教誨和關心,像當時的史祝堂、童勤華、鄭肖成、餘敏飛、葛如亮、趙漢光、陳光賢、陳宗暉等老師都受到過馮先生的親自指點。除此之外,馮先生還試圖把建築結構選型、建築物理、建築設備等技術課都用《空間原理》把它們串起來,所以當時就有了“以《空間原理》為綱,組織教學”的説法。這種嘗試雖然因為後來的種種政治運動而斷送了,但是這種用宏觀的觀點、系統的觀點、尋求不同事物之間共性的觀點、統領集團軍共同作戰的觀點,並以此來梳理教學,組織教學,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的這種教學理念給我們留下了非常寶貴的財富,並深深地紮根、影響着後來的建築系。

文革之後,建築系的教學雖然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卻一直用這種觀念指導教學,不論是“一干三支”還是“用環境觀組織教學”還是依“子綱、總綱”組織教學都是運用了這種宏觀的觀點、系統的觀點、尋求不同事物之間共性的觀點來組織教學的,這也説明馮先生的教學思想深入同濟建築系的人心。

後來,馮先生在很多場合,都強調了《空間原理》只不過是《建築空間組合原理》,“…可惜那時還不敢,也沒有條件談到藝術。”“當然能把藝術概括進去,就更好了。”

如今國力充沛了,政治環境寬鬆了,人們的觀念解放了,信息無限豐富了,教學設備條件也非常完善了,願我們學院的後來人,能秉承着馮先生一貫的宏觀、系統的教學理念,在建築藝術的理論方面,特別是建築藝術的原理教學方面有所創新,有所突破,以了卻馮先生的心願,告慰馮先生的在天之靈。

馮先生我們永遠懷念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