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新課程實驗教學研究工作實施方案

來源:巧巧簡歷站 3W

中學新課程實驗教學研究工作實施方案

中學新課程實驗教學研究工作實施方案

為了全面規劃、科學實施我校新課程改革,依據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省、市、縣有關文件精神,為了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確立“學校是教研基地,教室是研究室,教師是研究者”的教研新理念,充分發揮教學研究工作在新課程改革實驗中的作用,促進我校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生綜合素質提高,推進我校新課程改革實驗的深入開展,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結合我校實際,特制定本教研工作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針,以新課程理念為導向,以提高教師業務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為宗旨,以校本教研製度建設為中心,以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學校所出現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以課堂教學研究為主陣地,深入開展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解決新課程改革中的實際問題,深化我校課程改革實驗,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努力打造教育名校。

二、目標任務:

1、通過開展教研工作,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學習型學校,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和行為,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和教育科研能力,努力建設一支有較強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學水平的教師隊伍。

2、通過開展教研工作,解決新課程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困惑,探究適合我校的教育教學模式,全面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能力、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我校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提升學校品味,再塑學校新形象。

3、通過開展教研工作,建立適合我校發展的校本教研製度,完善教育教學管理機制,把我校建設成為有濃郁學習風氣和教研氛圍的學習化組織,實現校本教研製度化、規範化、科學化,達到校本教研的全面創新,全面促進新課程改革。

三、工作思路和活動形式:

開展教研工作的目的是推進新課程實驗的實施,促進師生髮展,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因此,校本教研的出發點必須放在課堂教學改革和課程改革實驗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上;突破點必須放在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上;生長點必須放在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和教師專業自我提升上,推進新課程實驗。

我校教研工作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基本教研模式,以理論學習、案例分析、教學反思、結對幫扶、經驗交流、調查研究、説課、聽課、評課、教師間交流、專業人員與優秀教師教學指導、教學研討觀摩等基本形式,為教師參與校本教研創設平台,以“發現問題——建立課題——行動研究——反思總結”為方式,開展校本教研活動。

開展教研工作以教研組、備課組為教學研究的實體和中心,要通過開放式教研活動、促進式教研活動、針對式教研活動等形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四、重點工作與具體措施:

(一)建立教研工作運行機制,保障教研工作有序開展,逐步實現我校教研工作制度化、規範化、科學化。

1、加強領導,明確責任。

為加強學校教研工作的組織領導,成立以校長王天傑為組長,段永雄、韓德餘為副組長,其他領導班子為成員的學校教研領導小組。負責我校教研的督導;制定發展規劃和學期校本教研計劃。另設學校教研指導組,由王天傑校長為組長,其他領導班子和全體教研組長為成員。負責我校教研的指導;與校外教研人員的協調;過程管理與措施落實,保證校本教研的有效實施。

2、建立和完善學校教研管理機制。

確立教研室——教研組(備課組)——教師三級教研網絡。設八個教研組,21個備課組。由教研組長、各年級備課組長具體負責校本教研的組織、協調和管理,在教研室的統一指導和協調下,正常有序地開展教研活動。

逐步建立完善的我校教研管理體系,整合教研室、學科教研組和年級備課組的力量,形成教學、研究、培訓密切結合的教研系統,加強對教學研究的管理。以教研室為中心,逐級推進,層層落實,為學校教研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有力的組織支撐和保證。學校領導要實行包級包組責任制,深入教學第一線,參加教研活動,發現並解決校本教研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指導性意見和建議。定期組織檢查,通過學校三級教研活動,保證我校教研工作紮實有效地開展。

實行教研組長例會制度。每月一次會議,各教研組、備課組每月採取書面形式集中或分散彙報教學研究、課題研究進展、取得的效果、存在的問題等各方面情況。學科間相互學習、共同交流、相互取長補短,使教研工作不斷進步。

3、建立健全學校教研工作制度,為教研工作的開展提供製度保障,有效推進校本教研。

修訂原有的教研製度,完善理論學習制度、教學研究制度、集體備課制度、聽課評課制度。同時建立教學反思制度、課例研究制度、對話交流制度、課題研究制度、課堂教學評優制度等。

4、建立激勵機制,調動教師參與教研活動的積極性。

為了使學校教研工作紮實、有序、有效的開展,從而使我校的教研工作走向課程改革的快車道。完善學校教研考評細則,教研室要加強檢查與考評力度,把教研活動的開展納入對教研組、備課組的考評,並作為評選先進教研組、備課組的重要條件之一。凡在我校教研方面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在評優、選先、晉級等方面優先。每學年評選教研先進集體和個人,召開學校教研工作表彰先進大會。

(二)加強學習和培訓,提高全校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建立理論學習制度,讓教師進一步樹立學習意識,更新教學理念,並運用於實際教學工作中,促進教學方式的轉變,從而提高業務水平。學校要加大對平時學習情況檢查力度,把檢查結果計入期末考評,要求每位教師每週要完成500字的理論學習筆記和學習心得;學校每學期要進行一次業務理論測試,納入期末考評。

1、重視政治學習和師德培訓,提高教師的思想素質。

要狠抓教師的思想政治學習,強化教師的“質量意識、責任意識、教研意識、團隊意識”。開展“愛崗敬業、愛生愛校、樂於奉獻”為主題的師德教育活動,強化教師“校興我榮、校衰我恥”的榮辱感。並作為一個經常性工作來抓,努力培養一支思想過硬、團結協作、勇爭一流的教師隊伍。

2、加強業務理論學習,進一步提高教師業務素質。

加強對教育教學理論、新課程理念、“誘思探究”教學理論、“調節教學”理論、學科教學理論、“洋思”經驗、學法與心理指導等方面的理論學習,另外,組織編寫校本培訓課程,安排教師進行學習,提高對新課改和教研活動的認識,並運用於教學中。倡導每位教師在本學期學習一本教育教學理論著作或專業書籍。同時學校要繼續印發有關校本教研、課程改革等方面的學習材料,組織全體教師認真進行學習、寫心得和交流。

學習形式分兩種學習形式:①集體學習。一是教研組組織,利用例會時間學習;二是各備課組利用集體教研時間,學習學校教研開展的形式、研討的內容、提高教研效果。②分散自主學習。利用課餘時間,自主學習。在平時學習過程中要認真做好記錄,並撰寫教學心得。

為了切實提高學習效果,學習要做到三個必須和四個結合。三個必須:必須是先進的教育思想,必須是科學的教育理論,必須是新理念下成功的教育教學經驗。四個結合:集體學習與個人自學相結合,理論學習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平時學習與定期交流相結合,記讀書筆記與寫心得體會相結合,

3、加強新課標、新教材、大學聯考試題研究等的學習與培訓,尤其是新進教師的培訓工作。

狠抓新課標、新教材的學習與研究。仍然採用集體學習與個人自學相結合方法進行學習。要求每位教師繼續自主學習新課標、新教材,認真領會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和知能情教學的目標,瞭解新課改會考試題和會考試題動向,使每位教師都能最快地準確地把握新課標,熟練地駕馭新教材。

4、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形式,對教師進行培訓,全力提高教師的教科研實踐能力。每學年組織一次教師外出參觀學習考察活動,從先進或發達地區吸取教學智慧,獲得靈感,解決我校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每學年,至少邀請一位專家、教研員來校講座、講學,積極鼓勵和支持教師參加各類教學研究會議、學習和培訓,提高教師的科研意識和水平。

通過學習與培訓,樹立教師教研“三觀”,培訓教師“六種能力”。學校教研“三觀”即:正確的教研觀、融洽的合作觀、科學的發展觀;教師“六種能力”即:課堂教學改革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活動課指導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能力、自我完善與專業化發展能力。

(三)強化集體教研和集體備課,提高教師教學研究水平。

1、充分發揮教研組長、備課組長的作用,在教研室的統一指導和協調下,正常有序地開展教研活動。各教研組要根據市、縣教研室教學教研計劃並結合我校實際,明確教研組、備課組的職責和目標,制定本學科教研活動計劃,定期開展教學研究,圍繞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具體問題,認真研究,及時解決,總結經驗,探索教學規律。還可以通過舉辦專題講座,交流教學經驗、教學心得,提高教師業務水平。學期末要有總結。

2、完善集體備課制度,繼續實施集體備課。集體備課以備課組為單位進行,每學科有包組領導帶領,在固定地點進行教研。其程序為:教學反思——理論學習——教學研究——修訂教學方案。一個課時內容要由一位教師中心發言,其他同志補充完善,要有詳細記錄。實行提前一週集體教研,然後分頭備課,提前一週對分頭備課的內容再進行研究。最後成為合格教案。提倡“大教研”和隨時隨地“小教研”,每週不少於2小時的集體備課。

為了把集體教研和集體備課落到實處,要求各組做到四個保證和六個統一:即時間保證、人員保證、內容保證、深度保證;統一研究課標、統一研究教材(重點、難點、疑點、易混點、易錯點、關鍵點),統一研究教法學法、統一教學進度、統一研究佈置分層作業內容、統一反饋檢測。教研室定期組織檢查,計入期末備課組和教師工作考評。

(四)認真開展課例研究工作,實現課堂教學的同伴互助、交流互動。

以課例研究為載體,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交流互動、同伴互助、激發思考的學校教研活動。以備課組為課例研究的實體,以隨堂課、研討課為主要範例開展課例研究,結合本學科教學實際,紮實開展教研活動。在組織形式上突出全員參與,在研究內容上要突出新課改實施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在校本教研的效果上注重實效性。

各備課組每週要開展1-2次課例研究活動,做好記錄,定期向教研室上交材料。教師每月寫一篇高質量的教學案例。充分發揮教師個體、教研組(備課組)集體的作用和智慧,逐步改變教師唱“獨角戲”的彙報課或公開課或課題研究課,讓教師始終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反思、分析和解決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問題,改進教學行為。活動情況納入期末備課組和教師的工作考評。

(五)紮實有效地開展教學反思活動,促進教師專業的自我提升。

1、每位教師要做好教前、教中、教後三個反思,認真記好教案後的反思與重建。充分發揮集體智慧,把教師的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進行有機的結合;把教師在進行教學反思之後,如何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作為教學反思工作的重點。這有助於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觀念進行反思並有助於教師的教學重建。

2、要求教師每學期有自錄自評課、小組互評課等自我反思課堂教學,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以便更好地改進。每位教師每兩週要寫一篇專題型的教學反思。

3、積極開展日常教學反思、教學研究階段反思、查找教學問題的專題反思和教學研討課後的案例分析反思等多種形式的反思活動,加強教師對教育教學方法、教育教學模式、教育教學手段、教育教學評價等有關問題的反思,努力提高教師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六)開展教師對話和“幫帶”制,實現同伴互助,促進全體教師業務能力提升。

1、在校本教研活動中,發揮教研組或備課組集體的智慧,把團體合作學習方式引入到學校教研活動中,強化合作意識,實行資源共享。通過自我反思的對話與交流,做到優勢互補,共同提高。

2、建立“校本教研日”制度。學校每週要確定一天為“校本教研日”,以大教研組或年級為單位開展各種形式的教研活動,總結、反思、交流教學教研中經驗與存在問題,重點進行問題會診,通過教師與教師對話形式,得到問題解決,實現經驗共享。

3、推行教師“幫帶”制,促進青年教師成長。以“教學能手”和“學科帶頭人”為基本骨幹,在校內充分發揮骨幹教師的帶動和幫扶作用,開展“牽手”活動。採取“以老帶新”的方法,由師德高尚、教學思想先進、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作為“導師”與青年教師結成對子,從教學研究、備課、上課、説課、批改作業、課題研究等方面耐心指導,給予悉心幫助,縮小教師之間在教學水平上的差距。實行責任制,結對雙方做到“三個一兩心兩不”,即:每週一次教學問題研討;每週一次相互聽課活動,學習與指導並舉;每次檢測或抽考,進行一次分析;幫者熱心而不保守,被幫者虛心而不自封。

(七)積極創造條件開展網絡教研,開發校本課程,實現資源共享。

積極創造條件完善校園網絡,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建立教育教學資源庫;積極探索網絡教研的有效形式,為我校教師進行校本教研提供一個很好的展示、交流、學習的平台,為教師和學生的學習與研究、交流與合作開闢新的空間。要求教師及時上交教學反思、研究論文、教學案例,以便於教師間的互助交流,資源共享。

重視校本課程的研究與開發。要根據我校師資情況和學生情況,研究開發我校的校本課程,以推動我校新課程改革的進程。擬在學生“自主”管理方面做出積極探索,開發校本課程。

(八)開展新課堂教改實驗研究,探索新課程課堂教學模式。

1、學習“洋思中學經驗”,實踐我校的課堂教學模式、要求和步驟。

以課堂教學達標晉級、達標評優活動為載體,深入學習“洋思”經驗,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實踐“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反饋矯正——延伸遷移”的課堂教學模式和六個基本步驟,實現我校“低起點、小步子、低台階、分層教、真理解、強訓練、勤檢測、快矯正”的課堂教學要求。

開展教師“備課組--教研組—校級”三級層層賽課活動。先以備課組為單位進行賽課,人人蔘與;然後以教研組為單位賽課;最後推出優秀者進行校級賽課。

2、積極開展各學科課型化(專題化)教學模式探索。

在學校已有的課堂教學模式和基本步驟基礎上,各學科在新課程理念指引下,繼續進行課型化、專題化教學模式的實驗與探索。各組在上學期實驗的基礎上,修改完善實驗方案,每週一節研究課,開展實驗探索。為推進這一活動,要發揮優秀教師的典型引路作用,爭取探索一條我校教學改革特色之路,全面提高我校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

(九)以教學問題為出發點,開展專題研究。

1、各備課組要把新課程實施中出現的問題、課堂教學改革中的問題、教材教法研究中的問題、考試與評價制度改革方面的問題,作為課題研究的切入點,開展課題研究。“課題”是教室裏發生的“真實的問題”,只有日常的教學“問題”才可能轉化為研究“課題”,引導教師自覺地將日常教學工作中的“小問題”轉化為“小課題”,做到研究內容來源於教學,研究過程植根於教學,研究成果服務於教學。每位教師在本學期要寫一篇高質量的研究論文。

2、加強語文、英語學科的閲讀教學研究與閲讀活動開展。

為了加強閲讀教學,在有計劃地向學生開放圖書室之外,語文、英語教研組要開展閲讀課教學模式的研究和活動實施。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廣泛閲讀,拓展學生的閲讀量和閲讀面,提高語文和英語閲讀能力和語文寫作水平。

3、開展學法指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與實施。

各教研組、備課組和學科教師要開展學科學法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各學科教師要通過課堂滲透、講座、第二課堂輔導活動開展學法指導和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探究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較強的適應能力。每位教師在每學年要寫一篇學法指導或健康教育方面的經驗材料或論文。

五、學校校本教研課題研究規劃:

主要開展課程與教材研究、教學方式與手段研究、學習方式與心理研究、課堂教學模式研究、特長生培養模式與策略的研究等。

(一)具體內容為:

1、課堂教學課型化、專題化的研究;

2、因材施教、分層遞進、面向全體、發展特長的研究;

3、新課改實驗中、新教材中疑難問題的研究;

4、整合開發課程資源問題的研究;

5、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研究;

6、學生“自主”管理的方法研究。

(二)課題研究實施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建立組織,制訂校本教研實施方案,全體教師學習方案,制訂個人發展規劃。

第二階段:實踐探索階段:實施校本教研,以教研組、備課組為單位圍繞研究課題,開展教學研究,組織交流討論,以個人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等多種形式落實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

第三階段:經驗總結階段:進行資料收集、整理與分析,不斷進行反思,總結經驗,形成經驗性材料。

第四階段:深化完善階段:形成理論性較強、有推廣價值的有形成果,爭創省、市級教研名校。

(三)預期成果:

1、學校教研各項研究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形成教學科研濃厚氛圍。

2、研究課題取得明顯成效,彙編優秀教學教研論文集;形成各學科課型化(專題化)課堂教學模式。

3、校本課程的開發與課程資源整合,編寫校本課程。

4、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形成,學生綜合素質有較大提高;學校教學質量不斷提升,辦人民滿意的學校。

5、改變教研模式,教師專業化水平得到提高。把優秀校本教研個案、案例、課例研究、教學反思等彙編成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