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縣農委農業資源調研報告

來源:巧巧簡歷站 1.43W

屬低山丘陵地帶,農作物生長氣候適宜,農業資源豐富,為我縣農業種植的多樣性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為探尋我縣農業優勢資源,切實促進農民增收,推進縣農業農村經濟科學、持續、健康發展,就農業優勢資源進行專題調研,並就其發展困境、發展對策作了一些思考。

某縣農委農業資源調研報告

一、全縣農業優勢資源概況

(一)農業重點產業發展初具規模

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科學引導農民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形成了以食用菌、柑橘、茶葉、桑蠶、優質米等為主導的農業產業體系。在產業發展上堅持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專業合作組織運營和農民增收致富等方面有機結合在一起,特別是食用菌、桑蠶產業在我縣形成了“科研+加工+銷售”於一體的產業化運作模式。到20XX年,全縣農業總產值達12億元,其中食用菌、桑蠶、水果、茶葉等特色產業產值達8億元,佔農業總產值的66%,已成為全縣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和穩固來源。

(1)食用菌產業穩健發展。20XX年上半年,全縣食用菌總規模達1.09億袋,同比去年增加1550萬袋,增16.6%。截至20XX年,全縣發展食用菌農户達25563户,佔全縣農業總户數的54.5%,食用菌產業總產量佔全省比重為20%,居全省第二,為農民增收達5368萬元,成為全縣農民經濟收入的支柱產業。在食用菌產業發展上,進一步突出代料香菇的主導地位,積極發展以茶樹菇為主的非耗材食用菌,大力發展反季節香菇,堅持走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專業化、機械化之路,堅持試點先行,典型引路,穩妥推進,食用菌產業穩健發展,產業結構正在向立體型、循環型、節約型方向發展。20XX年5月被全國食用菌協會授予“中國香菇之鄉”稱號。

(2)桑蠶產業平穩發展。近年來,我縣始終將蠶種培育、桑園基地建設、繭絲綢一條龍加工、農工貿一體化發展作為興縣富民的一項戰略措施,成為全縣出口創收的一大亮點。20XX年,全縣桑蠶產業產繭量達1766噸,佔全省比重的21%,位列全省第二,輻射帶動農户12000户,為農民帶來直接經濟效益4648萬元,成為全縣三大支柱產業之一。

(3)糧油產業穩定發展。以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重點,大力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和高產創建,糧油生產穩定發展,糧油生產連續三年豐產豐收。20XX年全年糧食總播面23萬畝,總產9.7萬噸;全年油料作物總面積10.46萬畝,總產1.4萬噸。糧油產業農民總收入可達5000萬元。

(4)水果產業強勢推進。搶抓省、市打造長江流域200萬畝柑橘帶契機,科學論證規劃,以洋坪鎮平頭山萬畝柑桔示範園為核心,輻射帶動舊縣鎮、花林寺鎮的柑桔適宜區,積極推廣小苗集中假植、大苗移栽新模式,強力推進以柑桔為主的水果產業。截至20XX年底,全縣柑橘面積已達3.3萬畝,柑桔總產量7000餘噸,農民收入達700萬元。

(5)茶葉產業潛力巨大。在茶葉產業發展上,積極探索研究茶苗無性繁育技術,500畝高標準茶葉基地的建成,深入推廣了運用茶葉加工新技術、新工藝,加快了傳統制茶升級改造步伐,茶葉品質和效益不斷提升,發展潛力巨大。20XX年茶葉產量554噸,比上年增加4噸,增0.73%。20XX年,全縣茶葉總產605噸,農民增收達700萬元。

(二)農業優勢農產品質量大幅提升

縣委、縣政府依託資源優勢,大力實施“品牌強農”戰略,狠抓農產品質量管理,積極發展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着力打造精品名牌。20XX年,“森源”牌香菇、“埡絲”牌白廠絲榮獲名牌產品,實現了我縣農產品名牌產品空白的歷史性突破。“花園碰柑”、“雙紅蜜橘”、“雲霧綠茶”、“龍鳳蕃茄”獲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森源”牌香菇、“鳴鳳”牌優質米獲綠色食品標誌使用權。“遠野風”、“森源”牌、“鳴鳳”牌獲得著名商標認定。20XX年,“遠野風”牌牛肉黃豆醬當選宜昌市第二屆“三峽十大特產”,榮獲名牌產品。20XX年,“森源”牌香菇榮獲省“十大名牌農產品”稱號。“森源”牌香菇遠銷日本、泰國、新加坡等地,“埡絲”牌白廠絲遠銷江浙一帶,並出口印度、巴西等地,遠野風”牌牛肉黃豆醬等系列產品遠銷廣東、河南、東北等地,鹿苑黃茶遠銷全國各地,為全縣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蓬勃發展

通過採取培強做大一批、引進新上一批、鞏固發展一批的辦法,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全縣已擁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6家(規模以上12家),同比20XX年增加4家,躋身省級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市級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7家。積極支持野風食品有限公司、宜昌奧龍綠色食品有限公司等民營企業,依託本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進行資本擴張,做大規模,做強科技,宜昌森源食用菌有限責任公司、野風食品有限公司等已成長為一批綜合實力較強、發展速度較快的領軍型企業,實施“品牌強農”戰略,積極發展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着力打造精品名牌,三年來農業品牌建設成效顯著,森源香菇通過國家A級綠色食品認證,20XX年森源香菇當選十大名牌農產品稱號,“埡絲”牌白廠絲、森源牌香菇、遠野風黃豆牛肉醬躋身名牌產品行列,森源香菇、鳴鳳優質米連續三年榮獲著名商標。深化對接活動,不斷加大市場營銷工作力度,成功組織參加了歷屆中國武漢農業博覽會,配合縣政府舉辦了縣優勢農產品推介專場會,積極引導龍頭企業與省內武漢大型超市對接,香菇等農產品成功進入武漢、宜昌等地批發市場;不但完善企農利益聯接機制,大力發展訂單生產,實現了企農有效對接,帶動農民達5萬餘户,農產品加工企業蓬勃發展。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農產品加工發展不夠。雖然我縣食用菌、水果、優質米、生豬、桑蠶等資源在全市乃至全省有一定優勢,但我縣農產品加工總體水平不高,農產品優勢沒有轉變成經濟優勢,20XX年,全縣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僅達1:48.3,位於全省第49位,遠遠低於全省、全市水平。

二是優質品牌發展不夠。截止20XX年底,全縣雖擁有3個著名商標,4個名牌產品,但與發達縣市相比,數量少之又少。

三是龍頭企業發展不夠。我縣大部分龍頭企業科技力量單薄,各類人才缺乏,技術改造和創新能力低,產品、工藝更新緩慢,產品普遍存在增值能力低,科技含量低,市場佔有率低等“三低”現象,品牌營銷手段落後,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嚴重限制企業自身發展。目前,全縣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數量達16家,遠遠少於發達縣市,而且規模也較小。全縣擁有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7家,全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僅有森源和楚園春2家。

三、農業優勢產業的發展思路、發展目標及建議

(一)發展思路:以市場為導向,整合優勢資源,突出優勢核心區建設,加快規模化開發;以科技為支撐,強化農科教結合,良種良法配套,構建產業技術體系,轉變發展方式,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以產業化經營為方向,主動承接產業轉移,大力培育市場主體,突出農產品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整合品牌,打造名牌;以增收為目標,加強市場體系建設,加大產品營銷力度,拓展市場空間,大幅度增加農民收入,到2015年,全縣農業優質資源良種化、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品牌化程度明顯提高,建成全省優質資源農產品生產和供給基地。

(二)發展目標:圍繞食用菌、桑蠶、糧油、水果、茶葉等幾大優勢產業,集中建設農業優質資源強縣,做大做強優質資源農業產業基地縣,到2015年,全縣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40家以上,年銷售收入過5000萬元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力爭達到20家以上,過億元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力爭達到10家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年銷售收入50億元以上,主要農產品加工率達到120%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省級著名商標或名牌產品達到10個以上,中國馳名商標或中國名牌達到2個以上;以柑橘為主的水果面積達到10萬畝;桑園面積穩定在4萬畝;茶園面積達到5萬畝;食用菌1.5億袋。

按照發揮優勢、突出特色、集中規模、效益優先、做大做強的原則,重點抓好以下幾大產業:

糧油生產。加強耕地的保護和利用,穩定糧油播種面積,建設優質糧油基地。到2015年,常年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23萬畝左右,總產穩定在9.5萬噸左右;油料播種面積穩定在10萬畝左右,總產穩定在1.3萬噸左右。優質米產業加速推廣無公害優質稻栽培技術,不斷優化品質結構,推廣立體套種模式,提高了產出效益。

柑桔產業。搶抓“雙低”改造機遇,以沮河流域的洋坪鎮為核心,輻射帶動舊縣鎮、花林寺鎮的柑橘適宜區,積極推廣小苗集中假植、大苗移栽新模式,大力發展以柑桔為主的水果產業,到2015年,水果面積達到10萬畝,其中柑桔面積8萬畝,總產達到5萬噸以上,產值達2億元。

桑蠶產業。不斷探索省力化種養模式、引進推廣“彩色繭”等新模式、新品種,努力提高養殖效益,到2015年,全縣以沮西山區為主的桑園面積穩定在4萬畝,發種量達到4萬張,蠶繭總產1600噸以上。充分開發和利用荷花鎮、花林寺鎮、舊縣鎮、河口鄉和洋坪鎮等次坡度地,改造興建一批高標準桑園。通過提高科技含量,增加桑園面積,加大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改善養蠶環境,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服務體系,發展潛力巨大,蠶桑產業將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又一主導產業。

食用菌產業。以打造全國香菇之鄉為契機,鞏固擴大全縣沮東食用菌規模,突出代料香菇的主導地位,積極穩定發展非耗材食用菌,大力發展反季節香菇,堅持走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專業化、機械化之路,到2015年,全縣食用菌總規模達到1.5億袋,其中越夏香菇1.2億袋,反季香菇3000萬袋,食用菌總產量(鮮菇)達到10.5萬噸。

茶葉產業。積極推廣茶苗無性繁育技術,依託宜昌禪茗堂茶葉有限公司分別在舊縣鎮鹿苑等村、荷花鎮望家村和河口鄉等地建設鹿苑黃茶、真金綠茶兩大系列茶葉生產示範基地,到2015年,全縣茶葉總面積達到5萬畝以上,總產量達到1000噸以上。

(三)對策建議

為加快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必須按照依託資源、面向市場,找準優勢、打造精品,統一規劃、合理佈局,龍頭帶動、建立基地,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我縣農業產業化進程,提升產業效益,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

1、突出基地建設,加快產業發展

堅持突出基地,以基地帶動大面的原則。每個產業規劃建立基地村,基地村的建設要明確標準,指標要細化、具體,要明確種植的規模大小,連片種植的規格高低,規範化種植的要求以及達到的目標、產量、產值、效益等。然後選擇一些羣眾積極性高、氣候最適宜、基礎條件好、輻射影響大的村作為重點建設對象,從技術、資金、物資給予重點扶持,培育示範樣板,以此影響、説服教育羣眾,帶動發展。

2、扶持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

對宜昌森源食用菌有限責任公司、縣德中繭絲有限責任公司、宜昌奧龍綠色食品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進一步引導和扶持實施技術改造,促進改造升級,有計劃地擴大加工規模,以適應產業發展的需要。堅持開放活縣,引導合理佈局,大力扶持建立畜牧、林果、蔬菜等產品的非公有制加工、貯藏、保鮮、營銷企業。幫助企業協調貸款、擴大融資渠道、落實税收優惠政策、規範產品徵購經營管理、理順企業與農民利益分配關係,力爭實現每個優勢產業都有一個龍頭企業帶動發展的格局。

3、強化科技措施,增強產業效益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發展壯大優勢產業,提高產品品質和效益,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強化科技措施的推廣應用。要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加快新品種、新技術的引試和推廣應用,不斷提高優勢農產品的科技含量,使產品上檔次、出品牌、出效益,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同時,要對科技知識、科學技術開展廣泛的宣傳教育,多渠道開展技術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推進科學技術的普及運用,增強優勢產業效益。

4、突出特色,促進產業發展

農業的產業品牌培育開發單靠質量還難以形成市場優勢,還需要在特色上下功夫、找路子,按照“人有我優,人無我有”的發展思路,重點在“人無我有”方面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依託自然條件及氣候特點,走發展特色經濟的路子。鹿苑黃茶是全國僅存的四種黃茶之一,系我國黃茶之珍品,古往今來盛名不衰,因產於我縣鹿苑寺而得名。其製作工藝精細,風味獨特,具有外形色澤谷黃,內質香氣持久,滋味醇厚甘涼,湯色綠黃明亮的特點,故而產品遠銷全國各地,成為我縣特色產業之一。

5、廣闢融資渠道,增強產業發展後勁。

多方宣傳,積極爭取上級部門的資金投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廣泛吸納社會資金,確保產業發展的必要投入。在資金的投入方向上,以基地建設為重點,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加強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產業基礎,增強發展後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