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垃圾整治調研報告

來源:巧巧簡歷站 2.62W

  鄉村垃圾整治調研報告

另一方面,隨着經濟的發展和人員流動的增強,本村社會階層也更加多元,訴求多樣,治理的難度進一步提升。本站為大家推薦的鄉村垃圾整治調研報告資料,提供參考,歡迎參閲。

鄉村垃圾整治調研報告

鄉村垃圾整治調研報告一

近年來,xx縣榮將xxx村在縣委、縣政府的指導下,鎮黨委、政府的有力領導下,積極探索、統籌推進村規民約完善修訂和傳播踐行,不斷深化鄉風文明建設,探索完善自治、德治、法治的鄉村治理體系,助推芒果產業發展,把龍頭建成了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xx芒果”的核心產區,全縣產業強村富民工程的典型代表和芒果產業“龍頭”,20xx年被認定為“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

一、主要做法

(一)選優配強領導班子,強化示範引領帶動。龍頭村“兩委”班子緊扣產業發展特點,進一步統一思想、凝聚力量,有針對性地選配產業發展較好、個人綜合素質較高、有奉獻精神的致富能人擔任村“兩委”負責人,充分發揮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實現了示範主導與羣眾參與有機結合。對後備幹部進行鍛鍊培養,增強其業務能力。重視農村黨員教育管理,嚴格執行“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基本組織制度。

(二)堅持黨建引領,進一步規範村民自治。一是強化黨建引領。龍頭村堅持黨建引領,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推進基層自治。緊緊圍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目標任務,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作為加強黨組織建設的重要抓手,由龍頭村黨總支牽頭,通過召開黨員大會、村民代表會議,將提升人居環境有關要求納入村規民約,與羣眾面對面宣傳人居環境政策,引導羣眾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做人居環境提升的主要參與者,並將人居環境整治效果作為黨支部、黨員評先評優的重要依據,促進人居環境大提升。

        二是“自己定規矩”。龍頭村注重從農民羣眾最關心、最現實、最直接的利益問題出發,通過廣泛宣傳,讓村民瞭解村規民約最大的受益者是村民,最大的力量來源於村民。組織開展了新時代村規民約徵集評選活動,面向全村徵集、評選村規民約,動員鄉村羣眾積極建言獻策,嚴格按照“宣傳動員、組織起草、徵求意見、表決通過、備案公佈”五步法,把“立身正、家業旺”“紅白事、不鋪張”“產業興、是關鍵”等納入村規民約,依法制定出通俗、易記、可操作的144字村規民約“三字經”。

        三是發揮“顯微鏡”監督作用。落實村務監督委員會責任,對全村黨務、村務、財務進行監督管理,全方位的監督村“兩委”幹部,實現村務監督由事後監督向事前、事中、事後全過程監督轉變,對相關工作及時進行公開公示,進一步提升了監督委員會的工作水平,保障羣眾的監督權。

(三)創新治理模式,推進基層德治建設。一是“紅黑榜”顯作用。以“紅黑榜”制度為抓手,建立“愛心超市”平台,用“紅黑榜”監督村規民約執行,對上“紅榜”給予通報表揚獎勵積分,村民可用積分到愛心超市兑換物資,對違反者上“黑榜”給予通報批評教育,提高村規民約的約束力。目前,全村25個村民小組都實現了“紅黑榜”全覆蓋。二是積極搞創建。村黨總支以“最美庭院”“十星級文明户”“綠色家庭”“好媳婦”“好婆婆”評選活動為載體,深入推進鄉風文明創建工作,引導羣眾自覺愛護衞生,保護環境,改變陋習,過去賭博成風、“紅白事”攀比等現象徹底改變,羣眾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

(四)增強法治意識,提升鄉村治理水平。一是組織黨員、村組幹部、村民代表進行普法學習,利用書寫法治標語、懸掛宣傳橫幅等方式,向村民宣傳《土地法》《婚姻法》《森林法》《社會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法律法規,營造了濃厚的法治氛圍。二是定期對轄區矛盾糾紛進行全面排查,並組織村“兩委”及監委會班子成員進行分析研判,明確包案責任人,能化解的及時化解,不能化解的及時上報鎮黨委、政府。每月開展一次掃黑除惡涉及線索排查,按時上報排查情況。三是充分發揮綜治維穩網格化管理員作用,落實政策法規宣傳、涉穩信息蒐集、風險隱患排查、社會治安聯防等任務,積極發現、蒐集、上報,切實維護網格內的和諧穩定。四是通過發放宣傳單、張貼、懸掛標語橫幅等形式,積極宣傳法律法規和治安防範知識,增強羣眾法律意識,提高羣眾自身防範能力,自20xx年以來,共發放宣傳單3000餘份,懸掛標語15條,開展掃黑除惡系列宣講活動25場次,增強了羣眾的法律意識,提高了羣眾的自身防範能力,保障了全村社會的安定有序。

二、取得成效

(一)芒果產業得到發展,羣眾致富有門路。民風的轉變,村民素質提高,讓村民形成發展共識,以前的“醉漢”“懶漢”少了,現在的芒果種植户多了,全村羣眾都把精力投入到發展芒果產業之中,把智慧凝聚到了芒果產業發展上,積極在“一村一品”上下功夫,結合芒果產業發展,探索形成了“黨支部+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户”的發展模式。20xx年龍頭村芒果種植面積達42000畝,芒果產值超過9000萬元,實現了户均芒果年收入超過8萬元。果子山萬畝有機晚熟芒果示範種植基地户均種植芒果達36.2畝(其中100畝以上的有47户,50畝以上的有84户),總產值達3500萬元,户均收入13萬元左右。3865.05畝芒果獲得綠色認證,4399.8畝芒果獲得有機認證,3999.3畝芒果獲得歐盟認證。在芒果產業的推動下,龍頭村黨組織建設不斷夯實,先後被評為雲南省“先進基層黨組織”、麗江市“麗江先鋒”示範點;各項事業持續發展,先後被評為雲南省“民主法治村”“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入選“金沙江經濟走廊鄉村振興百村行動計劃第一批示範點”,20xx年xx月29日果子山萬畝芒果基地榮獲“最大規模的芒果種植園”吉尼斯世界紀錄TM認證。

(二)集體經濟得到發展,鄉村發展有活力。結合芒果產業發展優勢,通過將支部建在產業上等方式,先後在xx縣農欣芒果種植合作社、xx縣綠益種養殖業合作社成立了2個產業黨支部,為產業發展搭建良好平台。全村現申報註冊農業合作社5家,其中xx縣綠益種養殖業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xx年9月,合作社註冊資本為153萬元,現有核心成員29户,一般社員140户,帶動貧困户xx户。集體經濟佔股51%,20xx年被評為省級示範社。目前合作社主要以農用物資統購統銷、對接客商、芒果銷售、各社員果園勞務派遣等為主要業務。20xx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0萬元,其中60%用於投入脱貧攻堅領域。龍頭村現國辦系統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户13户42人,已脱貧xx户41人。村集體經濟帶動貧困户xx户41人,20xx年依託村集體經濟,為xx户建檔立卡貧困户實施了產業提質增效項目,為鞏固貧困户脱貧成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增強了鄉村發展的活力。

(三)鄉村民風得到轉變,社會治理有成效。一是陳規陋習得到極大改變。通過村規民約的約束和紅黑榜激勵和鞭策,精神榮譽的褒獎和鞭策,原來比較突出的賭博、酗酒、不履行贍養義務等現象大幅減少;高價彩禮、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等行為得到有效控制,正確的價值追求得到樹立。

       二是內生動力得到極大調動。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和農家書屋、農民田間學校的陣地作用,邀請黨校講師、鄉土專家、致富帶頭人、德高望重的老黨員、老幹部、光榮脱貧户等開展集中宣講,持續提升羣眾感恩意識和文明素質,讓脱貧政策、致富經驗進村到户;持續開展“自強、誠信、感恩”主題送戲下鄉活動,發揮潤物無聲的引導作用,轉變了部分羣眾“等靠要”的思想頑疾,實現了“要我發展”到“我要發展”的轉變。

       三是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提升。通過將人居環境提升納入村規民約的重要內容,結合“最美庭院”“十星級文明户”、“綠色家庭”評比,適時通過“紅黑榜”張榜公示,引導羣眾自覺愛護衞生,保護環境,村容村貌有了巨大改觀。龍頭村17組作為人居環境示範點,還建立了垃圾收費清運制度和保潔制度。羣眾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四是社會治安得到極大改觀。通過黑榜公示,利用社會輿論約束村民,全村社會風氣得到改觀,治安案件發生率明顯下降。通過農家書屋共享書籍,大力普及法律知識,進一步樹立羣眾學法、知法、守法、用法意識,矛盾糾紛和“扯皮”明顯減少。

三、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

如今,龍頭村已經成為xx縣鄉村治理和產業發展的“龍頭”,但仍然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大量“精英人口”外流,能夠參與全村治理的“能人”、年輕人越來越少。另一方面,隨着經濟的發展和人員流動的增強,本村社會階層也更加多元,訴求多樣,治理的難度進一步提升。

下一步,龍頭村將以鄉村社會治理為突破點,構建起文明鄉風,促進村民素質提升,為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凝聚起磅礴精神力量。一是龍頭村繼續抓好村規民約的執行監督,進一步完善村規民約、“紅黑榜”與“愛心超市”有機結合機制,倡導“積分改變習慣、勤勞改變生活”的理念,依託“愛心超市”,實行“積分制”管理,建立獎優罰劣機制,使文明新風逐步成為羣眾的自覺行動,使苦幹實幹逐步成為羣眾的自覺行動,使勤勞致富逐步成為羣眾的自覺行動。二是龍頭村繼續培育和發展芒果產業,聚集相關經濟活動,優化生活條件和創業環境,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等的實力,增強其在農村基層治理中的話語權,夯實農村社會治理的經濟基礎。同時,努力拓寬外出發展人員和退休回鄉人員參與農村社會治理的渠道,充分發揮“三留守”人員的力量,在退伍軍人、婦女、老年人等羣體中發現吸納優秀人才,充實鄉村治理力量。

鄉村垃圾整治調研報告二

路面寬闊、水塘清澈、垃圾桶整齊有序……在巢湖市槐林鎮官塘村,一草一木、一景一物皆顯示着美麗鄉村的新輪廓。然而這個位於巢湖邊的村莊,也曾經是“垃圾靠風颳,污水靠蒸發”。

和官塘村一樣,如今,江淮大地上,越來越多的村莊發生着鉅變。美好的生活,離不開越來越鼓的“錢袋子”,同樣離不開乾淨整潔有序的“美村子”。近日,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印發《安徽省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技術指南》,對農村垃圾清掃、收集、處置等環節作出了明確指導,“讓新時代的鄉村美起來”,有了更清晰的落實藍圖。

從“灰頭土臉”到“山水家園”

專人清掃保證村莊“四無四淨”,村民負責“房前屋後”

初夏時節,行走在肥西縣紫蓬鎮永久社區呂小郢組的鄉間道路,幾乎看不到一片紙屑。保潔員蘇以宏每天都要把這條鄉村公路打掃幾遍,蘇以宏告訴記者,他受聘於保潔公司,主要負責村裏的衞生保潔,每天的工作就是清掃路面,收集各家各户的垃圾。

《指南》明確,鄉鎮政府駐地和其他集鎮道路應安排專人負責清掃保潔,並做到“四無四淨”。“四無”即無垃圾堆積、無沙石泥土、無果皮紙屑、無污水糞便;“四淨”即路面淨、路牙淨、綠化帶淨、邊溝淨。同時,路面要基本見本色;垃圾無漏收;雨水窨井箅無阻塞;路面無明顯積水、淤泥;廢物箱及時清掏、洗刷,保持完好整潔。其他農村區域應每日對村村通道路及村莊道路、河塘溝渠及公共場所進行保潔,確保道路及公共區域無垃圾堆和零散垃圾,做到路面淨、路牙淨、路肩淨;河塘溝渠水面無漂浮垃圾,兩岸無堆積垃圾。

“村民應遵守村規民約,負責房前屋後衞生,不亂扔生活垃圾,不亂倒生活污水。”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有關負責人表示,治理農村環境要充分發揮農民的主觀能動性,建立完善村規民約,引導農民積極呵護家園,積極參與環境問題整治,提高衞生健康意識,營造美好人居環境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

據瞭解,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要實現“四無”目標,即集鎮、村莊周邊和農村房前屋後無零星生活垃圾;集鎮、村莊周邊無暴露堆放、簡易填埋的生活垃圾;鐵路、公路及河湖沿線無散落的生活垃圾;河塘、溝渠無漂浮生活垃圾。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應做到“五有”,即有齊全的設施設備、有成熟的治理技術、有穩定的保潔隊伍、有長效的資金保障、有完善的監督考評制度。

從“無處安放”到“收運有序”

實行“户集中、村收集、鄉鎮轉運”,每5到10户配置1組公共垃圾桶

“以前沒有定點垃圾池的時候,房前屋後、樹根地頭就是大家倒垃圾的地方。冬天還好,夏天温度一上來,蒼蠅、蚊子就在垃圾上面打轉轉。”提起過去村裏的垃圾堆放,望江縣鴉灘鎮望馬樓村村民陳鑫就搖頭,“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村裏隨處可見垃圾桶,垃圾有地方扔,村裏環境逐漸好起來了,昔日的臭水溝搖身一變成了小遊園,垃圾叢生、髒亂不堪的河道變得清澈、整潔。”

目前我省農村的生活垃圾實行的是“户集中、村收集、鄉鎮轉運”模式。《指南》明確,村莊內應按照每5到10户配置1組公共垃圾桶;鄉鎮建成區內,居住小區按照每棟樓的單元入口附近配置1組;沿街商鋪按每10户配置1組。農村的集市、車站、碼頭、停車場、遊園、廣場等公共場所應設置廢物箱。保潔員及時將村莊公共垃圾桶裏的生活垃圾收集到村莊生活垃圾收集點,鄉鎮根據確定的生活垃圾運輸模式,將生活垃圾收集點的垃圾收運至鄉鎮轉運站或末端處置設施。

那麼,生活垃圾運輸的模式該如何確定呢?《指南》明確,需考慮村莊人口密度、鄉鎮道路狀況及村莊生活垃圾收集點或轉運站至生活垃圾末端處置設施的運輸距離等因素,運輸距離小於10公里時,根據村莊人口密度不同,宜採用直運模式,即以收集點為基礎,將收集的生活垃圾直接運往末端處置設施;運輸距離大於10公里、且垃圾量較大時,宜採用轉運模式。

此外,針對生活垃圾轉運站設置,此次《指南》也明文規定,村莊人口數量超過5000人或鄉鎮建成區生活垃圾產生量超過4噸/日同時小於30噸/日,到末端處置設施運距在10公里以內的宜設置收集站;以轉運功能為主,轉運量超過30噸/日,運距在10公里以外的,宜設置垃圾轉運站。採用人力收集,收集站的服務半徑最大不宜超過1公里,採用小型機動車收集,服務半徑不宜超過2.5公里。收集站宜設置在村莊、集鎮建成區市政設施較完善、方便環衞車輛安全作業的地方。

從“焚燒填埋”到“減量無害”

堅持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採用經濟適用的集中處置模式

綠色垃圾桶收集“可腐爛”垃圾,灰色垃圾桶收集“不可腐爛”垃圾,走在滁州市來安縣的村莊裏,隨便問來往村民,大家都知道不同垃圾要扔進不同顏色的垃圾桶。

垃圾分類,在來安縣水西村村民丁秀紅看來,並沒有那麼難。“可回收的,我們農村人都會收起來,能賣錢呢。廚房裏製造的垃圾,就扔綠色垃圾桶,其他的扔進灰色垃圾桶。剛開始,我們也怕,怕不會分類,後來發現只用看‘爛還是不爛’,扔了幾天,我就知道怎麼分類了。”丁秀紅説。

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有關負責人表示,農村生活垃圾應因地制宜採用經濟、適用的集中處置模式,生活垃圾處置模式的選擇應堅持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原則;處置模式工藝技術應成熟、可靠;既要考慮建設投資成本,也要考慮運行成本;優化配置生活垃圾收運及處置資源,減少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運行成本。

同時,《指南》明確,農村生活垃圾嚴禁堆放於河流、池塘堤壩或直接傾倒在溝塘窪地內;嚴禁集中露天堆放或者簡易填埋;嚴禁露天焚燒;嚴禁用於道路路基和房屋基礎建設的回填用土。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應充分利用市、縣(市、區)生活垃圾終端處置設施,市、縣(市、區)現有處置設施容量不足的,應提前統籌規劃新建或擴建。原則上鎮、村不單獨建設生活垃圾末端無害化處置設施。嚴禁將農村生活垃圾跨市域處置;嚴禁將城市生活垃圾轉移到農村隨意堆放、填埋、焚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