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課題前的調查報告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31W

每個人在寫調查報告的時候,一定要將整場調查的經過梳理一下,在結束了自己的調查工作後,我們就可以寫調查報告了,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研究課題前的調查報告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研究課題前的調查報告7篇

研究課題前的調查報告篇1

一、調查概況:

調查時間:20xx年12月8日

調查方式:問卷調查

調查對象:合肥市方七國小中高年級部分學生

調查目的:瞭解目前國小中高年級學生作文的一般狀況,分析形成國小生作文心理壓力的癥結所在,從而為改進作文課堂教學,提高國小生習作水平提供依據,

二、調查結果及原因分析

(一)調查問卷包括選擇題和問答題兩項,其中選擇題有三個方面:

1、你認為作文寫得好,必須做到哪幾點?

2、你在作文過程中碰到的困難有哪些?

3、你希望通過什麼途徑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下面就這三個方面進行簡單的分析:

1、你認為作文寫得好,必須做到哪幾點?

在60份問卷中,認為必須“字詞運用準確”的有51人,佔85%,認為必須“句子通順連貫”有60人,佔100%,認為必須“中心明確,條理清楚”,有60人,佔100%,認為必須“內容真實具體”的有46人,佔76.6%,認為必須“標點正確,字跡工整”有40人,佔66.7%。調查這一內容,一方面是想了解學生心目中的好作文標準是什麼,另一方面,也潛在地向學生暗示什麼樣的作文符合要求。

2、你在作文過程中碰到的困難有哪些?

3、你希望通過什麼途徑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這兩題的調查結果,統計如下: 作文中碰到的困難: a作文中的困難; b無興趣、意志弱 ;c不會觀察、無話可説; d思維單純、無從下筆 ;e基本功差; f教師指導不力、不會修改。其比率分別為16% 、70% 、21.6% 、11.67% 、13.3% 和23.3%。希望提高自己作文水平的途徑:a 學好語文; b多讀課外書籍; c參加活動、豐富生活; d勤練筆、常寫日記; e教師加強指導; f培養興趣、磨練意志。其比率分別為68.3%、 98.3% 、96.7% 、18.3% 、91.6% 和20% 。

(二)問答題主要有兩方面的內容:

1、你喜歡作文嗎?為什麼?

參加問卷調查的學生共60人,其中表示喜歡的有21人,佔35%;明確表示不喜歡的,有15人,佔25%;其它學生不置可否。在“不喜歡作文的原因”一問中,學生普遍回答出多種壓力因素,歸納起來主要是:

(1)作文要求帶來的壓力。教師不能解放學生的手腳,總是在作文前提許多習作要求,如“想象合理,思想健康”等,在大多數教師心中它們是作文的重要標準,也是每作必提的要求。人們都説孩子喜歡想象,那麼自然愛寫想象作文了。然而調查表明,想象作文卻成了孩子們的煩惱,怕因“想象不合理”,而達不到作文要求,因“不知寫什麼”而無從下筆。

(2)內容帶來的壓力。許多時候,學生不知道寫什麼好,他們缺乏的不光是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生活體驗和生活積累;也有許多時候,他們不情願寫老師規定的內容。

(3)量帶來的壓力。一是篇數的壓力,許多教師是主張通過多寫來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在實際操作中又過分注重;二是字數的壓力,教師往往明確要求達到一定的字數,這使學生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在字數上。

(4)失敗帶來的壓力。在作文評價中和考試得分中學生體驗到了失敗,使他們談作文色變。

2、你對老師的作文指導課滿意嗎?為什麼?

參加調查的學生有36人表示滿意,佔60%,有7人表示不滿意,佔12%。對指導課不滿意的原因主要是老師講得枯燥無味,一些地方指導過細束縛了學生的思路,還有的老師一學期難得上幾節像樣的作文指導課。

當然,學生作文時學生“有話可寫”不等於就能寫出好作文,在學生有話可寫的情況下,教師也要注意改進自己的作文指導方法,力求體現新的作文理念,使學生喜愛作文,樂於作文。

三、建議

(一)培養興趣,激發學生“樂”作文

枯燥的寫作知識講解,脱離學生實際的分析,沒有指導價值的盲目模仿,都會引起學生對作文的心理壓力。教學中,我們要從學生的年齡特徵出發,千方百計地培養他們的寫作興趣。我在上三年級作文課時,先讓學生向大家介紹自己,可以説説名字的來歷,也可以説説自己的個性特點或特長愛好,並讓他們上台表演一下自己的特長。如唱歌、跳舞、畫畫、朗讀、彈琴等等,這樣,一節課就深深地吸引了學生。此時,趁熱打鐵,讓學生寫作,題目可以是《一堂有趣的作文課》或《名字的故事》、也可以是《別開生面的自我介紹》、《這就是我》,學生下筆如有神,成文速度很快。在作文教學中,開展各項有意義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動腦、動情、動手,是提高學生寫作興趣的有效方法。

要根據學生的愛好,精心設計一些既具趣味性又有知識性的活動,在活動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觀察。當活動一結束,立即讓他們互相説一説活動的經過及自己的感受,然後動筆寫下這些活動的場面、歡樂氣氛、人物外貌、心理活動、動作神情和景物描寫。這樣,在活動中進行作文教學,學生作文有內容可寫,不用胡編亂造,大多數同學的作文寫得生動活潑。每次活動都在歡聲笑語中度過,每篇習作都在輕鬆愉快中完成,作文課變得快樂起來,對學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以至他們都盼望多上作文課。

(二)重視觀察,指導學生“會”作文

在活動中,不光是讓學生有所樂,重在讓他們有所得:要教給學生一定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方法。初學作文的國小生描寫的事物往往不夠具體和準確,説明的順序比較混亂。我在班上開展“比比誰最美”的活動,其過程如下:1.準備。在作文之前,老師準備好幾件小物品,如小鬧鐘、布娃娃等,同時叫學生帶好各自最喜愛的小“寶貝”。2.示範。老師先將物品讓學生從外到內、由表及裏地觀察,注意強調物的形狀、大小、顏色,同時按一定的順序進行介紹,並指出性能作用;如果是能夠拆裝的物品,最好拆裝一遍。3.參與。讓每個學生在小組中(四人一組)介紹或拆裝自己的小物品。4、總結。老師根據學生觀察和介紹的情況進行總結、補充,引導習作。這樣的觀察活動簡便易行,形象直觀,解決了描寫和説明中空洞、無序的缺點,學生在聽、説、看、想、寫等方面都得到了鍛鍊,提高了素質。

(三)靈活訓練,啟發學生“巧”作文

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是作文教學的關鍵。在以往的作文教學中,我們總是較多地把作文課看成是教授學生“寫寫弄弄”的課程。似乎寫好了文章,就是作文課的最終目的,因此,傳統的作文教學,常常是老師命題,講述寫作方法,讓學生寫作,不管他們寫得出寫不出,只要按老師的要求去寫就行,甚至有些老師在指導時規定每一段寫什麼內容,用哪些詞語。這種灌輸式的教學,使學生處於被動地位,不可能充分發揮其獨特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作文的時候,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記憶能力、觀察能力、邏輯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可以説,沒有以上的五種能力,幾乎就寫不好作文。

那麼,我們在對學生進行寫作教學的時候,就要幫助學生們訓練以上所説的五種能力。活動作文就注意了這一點,課堂上把學生從被動地位轉為主動地位,讓他們人人動手、動腦,引導他們仔細觀察,説自己的親身經歷,寫自己的所見所感,充分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四)抓住時機,引導學生“勤”作文

要使學生的作文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材料,我們還必須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處處留心周圍的人、事、物、景,時時注意積累寫作素材。學生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學校會經常開展各種教學活動、文體活動,如緊張激烈的體育競賽、健康活潑的班隊活動、莊重嚴肅的升旗活動、氣氛熱烈的聯歡活動等等,每次活動都是很好的寫作素材,教師要抓住時機,巧妙引導,讓學生自覺養成細心觀察、善於積累、勤於練筆的良好寫作習慣。

在作文教學中,利用多形式的趣益皆俱的活動,豐富學生的生活,巧妙地變國小生的“愁作文”為“樂作文”,讓學生在歡樂中親身體驗,把寫作當成是一項愉快的創作活動,充分調動他們的寫作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不僅能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突飛猛進,綜合素質也會相應地得到提高。

研究課題前的調查報告篇2

一、調查目的

中國飲食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影響深遠,風靡世界。它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發展,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世界飲食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西方的一些國家曾為一些國家的殖民地,並且彙集着各國的移民,因此這些國家深受各國飲食文化的影響,博採眾長,並結合自已的飲食習慣,形成精巧專維、自成體系的飲食文明。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加強了對西方飲食進行更深的瞭解,對中國飲食認識更加透徹。

二、調查對象

社區中隨機抽取31名羣眾

三、調查方法

問卷調查和上網查找資料

四、調查內容

(一)資料查找結果

這裏簡要從下面三個方面談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

一、兩種不同的飲食觀念

對比注重“味”的中國飲食,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講究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這一飲食觀念同西方整個哲學體系是相適應的。形而上學是西方哲學的主要特點。西方哲學所研究的對象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為形上學理,形上學理互相連貫,便結成形上哲學。這一哲學給西方文化帶來生機,使之在自然科學上、心理學上、方法論上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在另一些方面,這種哲學主張大大地起了阻礙作用,如飲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講究餐具,講究用料,講究服務,講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麼豪華高檔,從洛杉磯到紐約,牛排都只有一種味道,無藝術可言。作為菜餚,雞就是雞,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一盤“法式羊排”,一邊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邊配煮青豆,加幾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對比鮮明,但在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干、調和,各是各的味,簡單明瞭。

中國人是很重視“吃”的,“民以食為天”這句諺語就説明我們把吃看得與天一樣重要。由於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來都處於低下的生產力水平,人們總是吃不飽,所以才會有一種獨特的把吃看得重於一切的飲食文化,我想,這大概是出於一種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種文化把吃

看成首要的事,那麼就會出現兩種現象:一方面會把這種吃的功能發揮到極致,不僅維持生存,也利用它維持健康,這也就是”藥補不如食補”的文化基礎;另一方面,對吃的過份重視,會使人推崇對美味的追求。

在中國的烹調術中,對美味追求幾乎達到極致,以至中國人到海外謀生,都以開餐館為業,成了我們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遺憾的是,當我們把追求美味作為第一要求時,我們卻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營養價值,我們的很多傳統食品都要經過熱油炸和長時間的文火飩煮,使菜餚的營養成分受到破壞,許多營養成分都損失在加工過程中了。因而一説到營養問題,實際上就觸及到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最大弱點。民間有句俗話:“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就是這種對美味的追求,倒使我們忽略了吃飯的真正意義。

中國人在品嚐菜餚時,往往會説這盤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進一步問一下什麼叫“好吃”,為什麼“好吃”,“好吃”在哪裏,恐怕就不容易説清楚了。這説明,中國人對飲食追求的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即使用人們通常所説的“色、香、味、形、器”來把這種“境界”具體化,恐怕仍然是很難涵蓋得了的。

中國飲食之所以有其獨特的魅力,關鍵就在於它的味。而美味的產生,在於調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熱以後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輔料的味以及調料的調和之味,交織融合協調在一起,使之互相補充,互助滲透,水乳 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烹飪講究的調和之美,是中國烹飪藝術的精要之處。菜點的形和色是外在的東西,而味卻是內在的東西,重內在而不刻意修飾外表,重菜餚的味而不過分展露菜餚的形和色,這正是中國美性飲食觀的最重要的表現。

在中國,飲食的美性追求顯然壓倒了理性,這種飲食觀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也是吻合的。作為東方哲學代表的中國哲學,其顯著特點是宏觀、直觀、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國菜的製作方法是調和鼎鼐,最終是要調和出一種美好的滋味。這一講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體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國哲學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諧調為度,度以內的千變萬化就決定了中國菜的豐富和富於變化,決定了中國菜菜系的特點乃至每位廚師的特點。

二、中西飲食對象的差異

西方人認為菜餚是充飢的,所以專吃大塊肉、整塊雞等“硬菜”。而中國的菜餚是“吃味”的,所以中國烹調在用料上也顯出極大的隨意性:許多西方人視為棄物的東西,在中國都是極好的原料,外國廚師無法處理的東西,一到中國廚師手裏,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足見中國飲食在用料方面的隨意性之廣博。

據西方的植物學者的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六倍。實際上,在中國人的菜餚裏,素菜是平常食品,葷菜只有在節假日或生活水平較高時,才進入平常的飲食結構,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説,菜食在平常的飲食結構中占主導地位。中國人的以植物為主菜,與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縷萬絲的聯繫。他們視動物為“生靈”,而植物則“無靈”,所以,主張素食主義。

西方人在介紹自己國家的飲食特點時,覺得比中國更重視營養的合理搭配,有較為發達的食品工業,如罐頭、快餐等,雖口味千篇一律,但節省時間,且營養良好,故他們國家的人身

體普遍比中國人健壯:高個、長腿、寬大的肩、發達的肌肉;而中國人則顯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黃質弱。有人根據中西方飲食對象的明顯差異這一特點,把中國人稱為植物性格,西方人稱為動物性格。

三、飲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麼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美味佳餚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嚐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衞生的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範疇對後代思想的影響,便於集體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難以改革。

西式飲宴上,食品和酒儘管非常重要,但實際上那是作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於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如果將宴會的交誼性與舞蹈相類比,那麼可以説,中式宴席好比是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好比是男女的交誼舞。由此可見,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交誼的目的都很明顯,只不過中式宴會更多地體現在全席的交誼,而西式宴會多體現於相鄰賓客之間的交誼。與中國飲食方式的差異更為明顯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將所有食物一一陳列出來,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於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必將所有的話擺在桌面上,也表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擾,缺少了一些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調。

四、烹飪方法的差異

在中國,烹調是一種藝術,它以極強烈的趣味性,甚至還帶有一定的遊戲性,吸引着以飲食為人生之至樂的中國人。烹調之於中國,簡直與音樂、舞蹈、詩歌、繪畫一樣,擁有提高人生境界的偉大意義。中國烹飪方法奇多:溜、燜、燒、汆、蒸、炸、酥、燴、扒、燉、爆、炒、砂鍋、拔絲等無所不有,做出的菜餚更是讓人眼花繚亂。中餐工藝的變化較為複雜,很多菜點都費工費時,點綴過多,進盤的很多不能食用,不但造成原料的浪費,而且效果未必好。中國廚行有句話:“廚師三分藝,用料七分功”強調廚師個人對原料的選擇、分檔使用的重要性,也就是原料的標準對菜餚的出品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西方人飲食強調科學與營養,烹調的全過程都嚴格按照科學規範行事,菜餚製作規範化,因而廚師的工作就成為一種極其單調的機械性工作。再者,西方人進食的目的首在攝取營養,只要營養夠標準,其他儘可寬容,因而今日土豆牛排,明日牛排土豆,廚師在食客一無苛求極其寬容的態度下,每日重複着機械性的工作,當然無趣味可言。西方的烹飪方法不像中國那樣複雜多變,西餐的裝盤立體感強,可食性強,所有進盤的食品絕大多數都能食用,點綴品就是主菜的配菜。西餐的原料多選擇新鮮、無污染、天然、操作工藝自然的,儘量發揮其本味,乾貨原料用的不是太多,牛奶在西餐中是不可缺少的原料。供應商已根據原料的特點,使其進一步標準化、規範化,廚師不再是單純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判斷和確定使用哪種原料。

五、用餐禮儀的差異

在禮儀方面,中西之間更顯不同。在中國古代的用餐過程中,就有一套繁文縟節。《禮記曲記》載:“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摶飯,毋放飯,毋流歠,毋吒食,毋齧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毋以箸,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齒,毋歠醢。客絮羹,主人辭不能亨。客歠醢,主人辭以窶。濡肉齒決,乾肉不齒決,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

徹飯齊,以授相者。主人興辭於客,然後客坐”這段話大意主要是:大家共同吃飯時,不可以只顧自己吃飯。如果和別人一起吃飯,必須檢查手的清潔。不要把多餘的飯放回鍋裏,不要專佔着食物,也不要簸揚着熱飯。吃完飯後,客人應該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盤碟,交給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請客人不要勞動,然後客人再坐下。這些禮儀有的在現代也是必要的禮貌。 在西方宴席上,主人一般只給客人夾一次菜,其餘由客人自主食用,若客人不要,就不再勸人家吃,也不按中國人的習慣頻頻給客人勸酒、夾菜。吃東西時不發出響聲,但客人要注意讚賞主人準備的飯菜。若與人談話,只能與鄰座交談,不要與距離遠的人交談。具體不同有以下幾點。

在衣着方面,在中國,人們在餐館用餐的穿着可以隨便一些,即使是t恤、牛仔褲都可以,只有在重要的宴會上方穿得隆重一些。但在西方去高檔的餐廳,男士要穿着整潔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裝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裝的話,男士必須打領帶。不可穿休閒服到餐館裏用餐。

入座的不同,中國一般是客來齊後在入席,而且座位是按長幼順序來坐。座次“尚東為尊”、“面朝大門為尊”。西方,一般説來,面對門的離門最遠的那個座位是女主人的,與之相對的是男主人的座位。女主人右手邊的座位是第一主賓席,一般是位先生,男主人右邊的座位是第二主賓席,一般是主賓的夫人。西方國家以女士優先為主,講究紳士風度。

上菜的順序,在中國第一道菜是湯,緊接着是主食如干飯,再則是餐酒最後一道菜是水果用來促進消化;在西方國家裏上菜順序一般是菜和湯、水果、餐酒、主食最後是甜點和咖啡。 食物在桌上的擺放的不同,中餐是一次性的上完每道菜,大家共享所有的食物。而西方用餐,所有人各自有自己的一套餐具,菜品是吃完一道後再上另外一道菜。在對食物的要求方面,中國不需要客人把所有的菜吃完,而西方,將自己所盛食物吃完是一種禮貌,對主人的尊重。

六、用餐器具的差異。

中國人的餐具主要是筷子、輔之以匙,以及各種形狀的杯、盤、碗、碟。中國烹飪講究餐具的造型、大小、色彩與菜品的協調,講究“美器”,把飲食當作藝術活動來對待,不僅要一飽口福,還要從中得到一種美的藝術享受。

西方人多用金屬刀叉,主要有不鏽鋼或鍍銀、純銀等餐具,以及各種杯、盤、盅、碟,也是各司其職,不能混用。但西餐在裝盤配器上不象中國人這樣強調藝術美,其餐具的種類、菜餚的造型,都較為單調。簡言之,西方人重在食物的內容,而中國人則強調菜餚的形式和從中獲得的感受。

(二)調查問卷

2.你一般一週吃幾次快餐[單選題]

選項

e一月一兩次

3.你一般會選擇什麼價位的快餐店[單選題]

選項 a從不 b一到兩次 c三到四次 d天天吃

a.10元以下 b10~20元 c20~30元 d30元以上4. 你喜歡以下哪種用餐方式[單選題]

5. 選出以下你有所瞭解的中式快餐店[多選題]

6. 選出以下你有所瞭解的西式快餐店[多選題]

研究課題前的調查報告篇3

一、指導思想

構建文明、健康、平安、人文、和諧的校園文化體系,為學生的發展、教師的發展和學校的發展創造優良的環境,使學校成為師生身心和學校三位一體和諧發展的陣地,形成能夠充分展示學校個性魅力和辦學特色的校園文化。

二、工作目標

我校校園文化建設要緊緊圍繞“使每一位師生在精神文化方面都得到充分發展”這個目標去進行,努力建設內容豐富多彩,格調健康向上,既充滿生機活力又促進教師、學生共同發展的校園文化。

三、主要內容

(一)強化校園文化管理

1.成立校園文化建設領導小組

由李崗校長擔任組長,教務處、政教處、總務處等負責人及各年級組長、班主任為組員,研究確定校園文化建設實施方案,具體負責落實校園文化建設的各項工作。

2.加大投入,保證校園文化建設的正常需要,籌集校園文化建設專項基金。

(二)營造校園文化氛圍

1.從淨化、綠化、美化入手整治校容校貌。

2.創設各種文化設施、開闢宣傳櫥窗、黑板報、圖書館等思想文化教育陣地。

3.懸掛名人字畫,展示學校的校訓和教育理念。

4.成立學校校園廣播站,及時播放校園新聞和優秀稿件。

5.定期舉辦學生書畫作品展示、發明製作展覽,創辦校報、校刊。

6.每月組織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

7.結合本校實際,通過制定校訓、校歌、校本培訓、國旗下講話等形式,優化校風校貌。

8.積極開展健康有序的課外文化活動及社會實踐活動。

(三)開闢校園文化教育營地

1.成立藝術、球類、科技、書法、美術等興趣小組。

2.成立第二課堂興趣小組。

3.通過德育課堂班滲透傳統美德教育。

4.通過教育教學常規工作抓好學生日常行為規範教育、養成教育、成長教育,有效落實《規範》、《守則》。

5.通過專題講座、調查研究、專項治理、心理輔導等方式切實抓好法制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

四、具體措施

1.優化校園內部環境

校園環境規劃體現一定的文化內涵,要根據校園規劃巧妙設計各景點,花草樹木佈局要錯落有致、舒米合理,保持潔淨、典雅,邊邊角角也不放過,力爭做到“春有花,夏有蔭,秋有香,冬有綠”。不斷優化校園廣播站系統,課前一分鐘進行温馨提示,課餘時間則播放輕鬆的輕音樂,讓師生在其中得到美的享受。(政教處、總務處負責)

2.統一學校形象標識,做好學校形象宣傳

由政教處、藝術組牽頭,廣泛徵集意見,進一步完善、統一學校各種形象標識,規範使用校訓、校歌,製作、美化各類指示牌。(政教處負責)

3.讓學校的每一面牆壁都會説話

學校的校訓、校風要以多種方式在校園內呈現,對內引領師生的教育行為,對外彰顯我校教育教學的精神品質。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在校園內學生課間遊玩的地方創設“板報牆報”,班級教室的佈置要兼顧共性與個性,個班師生可根據各自的特點創設不同風格與追求的黑板報(要求用字用語規範,彰顯時代特色和人文精神),鼓勵和引導學生參與班級文化建設,通過班風、學風、教風的建設來體現隱形文化,讓教室成為學生表現自我,優化個性的場所。

4.努力構建數字化校園

我校擁有完善的計算機網絡系統、多媒體教室幾技術過硬的信息技術管理人員,在開展教學、科研和管理及對外通訊過程中,要運用寬帶、局域網將校園內的各種信息數字化,以增進交流,改變教師的授課方式與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校管理水平。學校充分發揮校園網的作用,精心設計網頁,經常更新網站內容,豐富信息流量,為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社會搭建一個交流平台。(電教室)

5.打造“求真、務實、團結、進取”的團隊精神

學校的團隊精神最能反映一個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的程度。好的團隊精神能使學校全體員工敬業愛崗、盡職盡責,能使全體學生愛學樂學、愛校護校。為此,我們要抓好如下三方面的工作:

(1)繼續開展師德建設活動。該項工作與建立和諧師生關係緊密結合起來,突出開展“對學生要有愛心,對工作要有責任心,對同事要有誠心”三心活動,使師生凝心聚力。

(2)與時俱進開展系列普通話競賽活動。倡導“古詩詞朗誦”“歌唱祖國”,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及愛國主義教育。

(3)提高師生的團隊精神。在師生中創造性地開展一些活動,突出重點地開展一些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教師節聯歡、新年會演、校運會等),讓師生在活動中感受到快樂,感受到温暖。(由教務處、政教處、團支部、藝術組予以落實)

6.打造“盡責、好學、合作、創新”的教師文化

(1)開發校本教育,構建教師文化

採取“經驗交流(班主任)、案例分析、課堂研討、彙報課、公開課”等形式來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用“終身學習”的理念指導、鼓勵教師多讀書,促進教師養成自覺讀書學習的習慣;開展以“家長開放日”為主要內容的活動,邀請家長到學校參加聽課、評課,使家長了解支持學校的工作。

(2)開展校本研究,重建教研文化

提供機會讓老師走出去學習,利用專業引領這一形式指導教師的教學實踐;加強落實學校教研組的指導力度,加強教師之間的對話、互動與合作;要求教師做好教學反思,讓教師在自我反思中提升教學綜合能力。(由教導處、政教處負責落實)

7.創設良好的校園語言文字環境

全校師生員工在教育教學、會議和集體活動中均要自覺使用普通話和規範漢字。教學材料、教師教案、教學筆記、教學軟件以及櫥窗、牆報等環境用字規範,校辦報刊、廣播、用語用字規範程度高。將普及普通話和語言文字規範化宣傳教育經常化並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舉辦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有較強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的`活動。建立健全語言文字規範化制度及“語言文字規範化示範學校創建活動”的各種檔案材料。積極參與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週等社會宣傳活動,對社會普及普通話和語言文字規範化工作做出貢獻。

8.營造書香校園

讀書能啟迪心智,讀書能滋養心靈,讀書能涵養人生。我們應努力守住心靈的淨土,走進名家偉人的精神世界,與他們進行心靈對話,陶冶自己,提升自己,以讀書豐富家庭生活、構建校園文化,營造書香校園。為此,學校要制定營造書香校園的活動方案,政教處落實創建書香校園的各項工作,教導處擬定詳細的讀書計劃,既有量上的要求,又有質上的檢查,使“讀書、學習、反思”成為全體師生的行為習慣。(政教處、教導處負責)

9.創建“安全文明校園”、“平安校園”

強化校園治安管理,建立健全的規章制度,維護校園秩序。加強門衞管理,把好校園治理第一關。維護校園安全秩序,避免事故發生。加強巡查制度,維護校園正常的學習秩序。落實安全責任制,實行分級管理,確保師生安全。

10.完善教職工代表大會制

這是一項代表教職工心聲的制度,學校工會要發揮其職能作用,把這項工作做好。通過定期教職工代表大會的召開,時刻傾聽他們的建議,保證學校決策無誤、行動無誤。學校領導班子主要成員要定期與教職工談心,主題要鮮明,要有談心記錄。對羣眾反映上來的問題,在條件成熟時馬上改,暫時不能改的也要向老師們解釋清楚。

11.繼續完善各種制度

繼續完善《學校管理制度》、《教職工考核制度》、《班級考核制度》、《教學工作制度》、《德育工作制度》、《學生管理制度》等等,使學校的管理更人性化、合理化。

12.堅持依法治校,加強民主管理與監督

學校認真貫徹國家的教育教學方針,遵守教育教學法規,堅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學校設有校長信箱,鼓勵師生、家長有問題意見積極反映,校長將及時給予回覆。

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校師生的長期共同努力,更需要各部門齊抓共管、同心協力發揮各自的功能,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構建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特色。

研究課題前的調查報告篇4

一、提出對學校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整合現狀調查的原因

20xx年,中牟縣教體局對全縣中國小的教室升級改造,在每個教室配備多媒體,20xx年8月又安裝了“班班通”系統。由此可見,教育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必須加強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這已成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同時,在我縣進行的校本研修中,我校的總研究課題是“信息技術下的課程改革”,我根據英語學科的特點,從20xx—20xx年3月做了五次調查。本篇調查報告對英語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整的合理應用進行了調查,瞭解了目前學校信息技術發展的現狀,提出了意見,從而儘快達到推進本校學科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步伐的目的。

二、調查的方法與對象:

本次調查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和座談法。對象是本校英語教師與八年級學生兩大羣體。

1、教師座談與問卷概況:

向教師發放調查問卷5次,每次15份,回收問卷15份,有效問卷15份。調查對象是我校中學在職英語教師,教師問卷調查的內容共分五次。第一次:20xx年3月,內容為:英語學科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的環境調查。第二次:20xx年5月,內容為:英語學科課程與信息技術優勢調查。第三次:20xx年9月,內容為教師個人信息技術能力及與學科教學設計能力方面的調查。第四次:20xx年12月,內容為教師是否合理的利用多媒體調查。第五次,20xx年2月,內容為教師在多媒體應用中的角色調查。

2、學生座談概況:

為了解學生對學科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的興趣、態度、習慣和能力等方面現狀,在全校範圍內調查了679名學生,調查對象分佈在國中八年級全體學生、問卷調查的內容涉及學生對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興趣、認識和態度等。

三、調查的結果與説明

1、學校信息環境建設:

近年來,隨着遠程教育工程的推進,基層學校在信息技術的裝備上邁開了一大步。僅以我們我校為例,調查顯示,教師中有90%有家庭自備電腦,每個教研組都有二台電腦,供教師使用,每班都配備了多媒體教室,計算機房4個,學生平均每10人一台計算機。目前,校園網絡已經開通,電子備課室、教導處等、多媒體教室裏的電腦等連通了網絡,這對於全校師生在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

另外,我校教師百分之百參加了各級各類的計算機技術培訓,均已經取得了初級和高級信息技術證書,這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提供了軟件保障。

2、多媒體教學在英語學科中優勢。

從教師對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價值觀念調查中可以看出教師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認可程度,瞭解教師在觀念上存在的距離。調查顯示,教師認為信息技術電教媒體具有示宏顯微的特點,交互性強,能夠活化教材內容,能有效處理學科中的問題佔63 %,認為效果一般的佔29%,沒有一位教師認為是無效的。從本調查中可以反映出現代教師對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功能和作用總體上是認可和接受的。

另外,44.1%的教師認為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實現教學目標。72.1%的教師認為信息可以改變教學方式,75.3%的教師認為信息技術主要運用於收集、整理、加工,使用教學資源,認可它作為評價的一種手段只佔33.3%,這説明大部分教師認可信息技術是一種可以改變教學方式的手段,是一種可以輔助教學的技術手段

3、教師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具備的能力

教師所掌握的信息技術知識、技能以及在學科與信息技術整合設計能力是關鍵所在。調查數據反映教師中有96.8%能熟練進行漢字輸入、編輯,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明顯發現在輸入的速度上有明顯的差異,這中間,年輕教師的技術要好於老教師。有99%教師能整合課件,只是製作課件的質量有明顯的不同。有90%的教師建立了e—mail郵箱,並且能夠較為熟練地應用它,能下載所需資料的佔到了87%,包括文字、聲音、圖片、課件及其他各種網絡上的。材料。有100%的教師能夠熟練地運用多媒體設備上多媒體課。另外,信息技術由e—mail、到qq再到bbs,以至發展到今天的blog(博客),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有很大的差距,層次十分明顯。到今天,已經有10名英語教師在網絡上建立了個人的教育博客。通過上面表格説明,通過信息技術的培訓,絕大部分教師能基本運用信息技術。還有,很多教師特別注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實際應用,絕大多數老師能夠熟練地上透明體課,就很能説明這一問題。運用占主導地位,交流溝通被棄置不用,這是學校信息技術開發應該引起重視的一塊工作。

另外,在調查中發現,本校教師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應用與研究方面存在一些問題,數據顯示,教師無此方面的課題佔73.2%,無論文的佔68.8%,無公開課的佔0%,有多媒體課件評比獎項的只佔6.5%。這些數據反映出我校教師在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方面存在着“有實踐、無研究”的現狀,也反映出在信息技術應用與研究方面亟待加大推進力度。

4、教師是否合理的利用多媒體。

調查數據顯示,95%教師平均每天將電腦使用與教學工作結合在一起,把信息技術作為輔助自己教學工作的一種有效手段。但其中只有40%教師備課中把課件依據自己上課的風格進行整合、製作自己的課件。60%的教師單單根據網上資源的課件進行備課,或刪除、隱藏幾個幻燈片。這充分説明教師沒有合理應用信息技術在備課這一環節。大部分教師刻意地追求現代化,過多的使用多媒體,英語課變成多媒體課件展示課,教師就成了放映員,就會帶來過猶不及的後果。

此外,對學生的信息素養調查顯示,80%的學生熟練文字輸入、編輯,90%的學生熟悉window20000,99%的學生能瀏覽網頁,上網下載資料,50%的學生會製作powerpoint,5%的學生能設計小報,100%學生能夠使用電腦進行交流,比如發帖、qq聊天等。這些數據説明近90%的學生基本掌握了學科整合所需的技能。此外,90%的學生認同網絡的巨大功能,只有少數學生認為網絡是有害的。對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應用100%的學生能夠接受90%的學生特別喜歡。

四、英語教學中多媒體的優勢:

(1)硬件基本到位。學校在信息化硬件設施上基本到位,為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提供了基礎條件。

(2)具備一定技能。從調查顯示,師生基本具備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所需的技能,這為進一步推進整合工作奠定了較好的操作基礎。

(3)多媒體在英語學科中的作用:a.通過電教解決教材重點,突破難點b.提供多樣的外部刺激。c.通過電教大大地提高教學效率。

五、多媒體在英語教學中合理應用的對策:

要想成為一所現代化的學校,沒有現代信息技術作為支撐點,繼續進行封閉式的教育教學方式,仍然以知識教育作為追求目標,那麼現代化學校是一句空話。教育信息化帶動學校現代化,不僅僅是改變課堂教學形式,也不僅僅是改變學習方式,它同時也是一種現代文化環境,先進智能環境的創設,更是體現人的終身學習這一長遠目標。為此針對我校英語學科信息化現狀,提出以下對策措施:

1、確立“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有效結合實驗課題”是實現多媒體正確使用的支撐點:科研是興校之本,我們力求走出一條科研與學校教育,教學實踐融為一體的教師

羣眾性教科研。如何發揮信息技術,如何在現代多媒體技術形勢下與課程改革達到完美的整合,課題實施皆以學生髮展為本,藉助網絡,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其具有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

2、設置校本課程,是提高教師信息素養的必要措施。

我校在去年暑假參加了國家遠程教育網絡培訓,共有40名骨幹教師進行了培訓,在培訓期間,教師熟悉、掌握計算機操作技能及蒐集、選擇、處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力求讓老師們通過學習與實踐,瞭解網絡,加深對上網學習的適應和體驗,真正領略學習的愉悦性,掌握信息時代的學習方式,(利用資源學習,自主發現的學習、協作討論的學習,實踐創造的學習),培養真正的具有自主發展、創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我們認為遠程教育培訓是提高教師信息技術素養的很好的途徑。

3、加大製作課件力度,與表彰,為課程整合開闢有效渠道。

我校加大建設校園網和專題學習網站力度,為廣大教師和學生提供網絡資源供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運用。同時,利用校本研修的機會,要求老師第二次加工成教學資源運用的能力,根據自己的教學風格運用信息技術備課、上課的良好習慣,為課程整合開闢有效的渠道。

結束語:總之,多媒體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既是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又是對傳統教學方法的完美和補充。教師在運用媒體時,應該考慮怎樣才能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配合,並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我們應該相信,如果我們在運用多媒體過程中時時注意為教學服務,為學生服務這一點,以人為本,揚長避短,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一定會發揮出最大最有效的作用。

根據“遵守安全交通法規,做文明帶頭人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第二次辦公會議的工作安排,第一調研組在市委副祕書長、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市機管局局長張卓羣帶領下,一行四人,分別對市公安局、市財政局、昌北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市房管局、市建委等五家單位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本組調研主要採取了聽、查、看、議的方法,分別聽取了各被調研單位分管領導及負責同志對本單位開展“活動”的情況彙報,查閲了部分被調研單位的有關車輛安全駕駛管理及駕駛員管理等規章制度,部分單位還主動將本單位開展活動的實施方案等材料提供給了調研組審查,最後,對於每個被調研單位活動的開展情況,調研組都由張卓羣祕書長給予了認真點評。

二、調研得出的結論

1、領導重視,措施具體

5月20日全市召開的在黨政機關“遵守安全交通法規,做文明帶頭人活動”動員大會各被調研單位都派員參加了,會後,與會人員都向單位主要領導做了彙報,經過各單位黨組會或辦公會研究,各被調研單位也都根據市領導的講話精神和活動實施方案的要求,及時制定了本單位的活動方案,明確了分管領導,落實了責任處室和責任人。

2、內容落實,不走過場

調研組所走訪的各單位,都能夠按照兩辦通知要求,召開了本單位駕駛員動員會,認真傳達了市委市政府的指示精神,落實開展“三個一”的宣傳教育活動,聯繫單位所屬片區交警大隊的`交警,給駕駛員播放有關安全駕駛的錄象,講授《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知識,有的單位還組織駕駛員與交警座談,充分交換意見,加深溝通理解;並根據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要求按時上交了單位車輛情況摸底調查統計表、5月20日前單位車輛違章情況統計表、為核查提供了詳實的依據。積極開展了自查自糾,按要求敦促違法違章車輛的駕駛員主動到交管部門接受處理,尤其是市公安局,結合公安部的“五條禁令”和省公安廳的“三項禁止”,與該局紀檢監察室、警務督察大隊一道,三方並舉、齊頭並進地糾察本系統的車輛、人員的違法違規現象,樹立起了執法部門消除特權思想,帶好頭的良好形象。市房管局、市財政局等單位,還結合本次活動對原有的車輛駕駛員管理的有關規定進行了修改和完善,從制度上規範了管理行為。市建委還針對《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內容組織駕駛員進行了試卷考核。使駕駛員對《道路交通安全法》從熟知轉化到精通。

3.成效明顯,堅持長效

通過調研組的調研情況看,各單位均能通過本次活動的開展,從單位領導到普通駕駛員都提高了對開展本次活動的認識,使駕駛員受到了教育,提高了駕駛員自覺遵守交通安全法規意識,能夠消除特權思想,主動接受交警的管理和交管部門的處理監督,建立起了單位的日常管理與交警的路面管理相結合的良性機制。經過調研組點評,各單位均表示將積極完善建章立制工作,把集中整治與長效管理相結合,建立起長效管理機制,為樹立黨政機關在人民羣眾中的良好形象,有效地遏制交通違法與交通事故的發生,改善南昌道路交通狀況做出表率。

三、存在的尚需解決的問題

1.由於各種原因,活動開展的進度不均衡,尤其是因為集中整治期間,聯繫交警授課的時間安排未能納入活動的第一階段。

2.方法不夠靈活多樣,缺少特色。有的單位還侷限於實施方案所要求的方式方法,沒有能夠突出本單位的特點,把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

3.宣傳工作重視程度不夠。各被調研單位都有一些好的做法,但是都未能及時加以宣傳,因為帶動力不夠。

4.工作主動性不夠。有的單位在活動的各個階段處於被動等待,沒有積極主動地根據全市實施方案為下一階段的工作做好準備,對各階段工作思考不深不細。

一、信息安全技術專業人才需求分析

1、信息安全技術的重要性

隨着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在全球掀起了以internet為代表的信息化浪潮。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正在發生巨大變化,效率大為提高,信息資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據cnnic(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國網民規模達到2.98億人,普及率達到22.6%,超過全球平均水平;網民規模較2007年增長8800萬人,年增長率為41.9%。信息網絡技術的應用正日益普及和廣泛,應用層次正在逐步深入,應用領域從傳統的、小型業務系統逐漸向大型、關鍵業務系統擴展。但必須看到,由於internet在設計之初確立的開放性、國際性和自由性的原則使得安全問題日益成為影響網絡效能的重要問題。互聯網與生俱有的開放性、交互性和分散性特徵使人類所憧憬的信息共享、開放、靈活和快速等需求得到滿足。網絡環境為信息共享、信息交流、信息服務創造了理想空間,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為人類社會的進步提供了巨大推動力。然而,正是由於互聯網的上述特性,產生了許多安全問題。如果不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必將阻礙信息化發展的進程。

在各領域的網絡非法入侵和信息泄露方面,無論是在數量和手段,還是在性質和規模上已經達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公安機關2002年共受理各類信息網絡違法犯罪案件6633起,比2001年增長45. 9 %,其中利用計算機實施的違法犯罪案件5301起,佔案件總數的近80 %。2001年以來,以電子郵件、特洛伊木馬、文件共享等為傳播途徑的混合型病毒越演越烈,影響最大的“求職信”病毒持續6個月高居感染率第一,2007年初,“熊貓燒香”病毒肆虐互聯網,眾多網絡用户損失巨大。與此同時,在網絡上傳播有害信息也威脅着信息安全。除普遍存在的利用論壇、留言權、電子郵件、手機短信、在線聊天工具、電子出版物傳播有害信息外,利用聲音及圖像文件進行非法活動也威脅人們的正常生活。美國每年由於網絡安全問題而遭受的經濟損失超過170億美元,德國、英國也均在數十億美元以上,法國為100億法郎,日本、新加坡問題也很嚴重。2003年,csi/fbi調查所接觸的524個組織中,有56%遇到電腦安全事件,其中38%遇到1~5起、16%以上遇到11起以上。因與互聯網連接而成為頻繁攻擊點的組織連續3年不斷增加;遭受拒絕服務攻擊(dos)則從2000年的27%上升到2003年的42%。調查顯示,521個接受調查的。組織中96%有網站,其中30%提供電子商務服務,這些網站在2003年1年中有20%發現未經許可入侵或誤用網站現象。

目前,網絡安全問題所面臨的威脅有物理安全;網絡拓撲安全;系統漏洞或後門;計算機病毒入侵;黑客攻擊;網絡資源盜用;不良信息氾濫等等。未來計算機的犯罪趨勢是罪犯年輕化;工具普及化;專業分工化;洗錢網絡化;通訊加密化;黑客橫行。反思這些,我國的網絡安全技術人才匱乏,由於互聯網通信成本極低,分佈式客户服務器和不同種類配置不斷出新和發展。技術應用的擴展,技術的管理也應同步擴展,但從事系統管理的人員卻往往並不具備安全管理所需的技能、資源和利益導向。信息安全技術管理方面的人才無論是數量還是水平,都無法適應信息安全形勢的需要。

2、網絡安全技術人才需求的現況

隨着互聯網的發展,寬帶使用者不斷增加,種種網絡病毒、網絡犯罪也伴隨而來,對企業和個人造成的影響和損失越來越明顯。據有關報道顯示,網絡安全問題有90%多是由於人的。因素所引起的,防衞的鬆散、專業水平欠缺等問題普遍存在。隨着網絡越來越深入滲透到經濟體系的每個角落,保衞國家的信息資源不受破壞、企業的商業機密信息免於外流等問題越來越重要,網絡安全對中國的網絡安全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僅僅懂得如何配置防火牆那樣的簡單技術工作已經不夠了。

調查顯示,從目前到2008年,網絡安全行業的就業需求將以年均14%的速度遞增。到2008年,網絡安全行業的就業總人數將由目前的130萬上升到210萬,即以每年15萬的需求量遞增。無論是職業前景、受重視程度、提升空間還是薪酬基數、薪酬增長預期等,網絡安全職業較it其它職業都更為優越。

據idc(互聯網數據中心)最新調查報顯示2008年it三類熱門人才中網絡與信息安全工程師高居榜首。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辦,使得td無線通信市場趨於成熟,促使運營商和用户更多地關注網絡安全數據分析。comptia(計算機技術工業協會)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安全技術將是it專業人員2008年的頭等大事,而2007年,安全技術還僅位於第二名。一項新的調查顯示,在it專業人員列出的2008年將對他們的企業產生最大影響的技術清單中,安全排在第一位,同時,it經理越來越關注安全技術。隨着網絡安全問題隱患日益增多,企業對網絡安全人員的需求大大增加。

然而,我國的網絡信息安全專業教育剛剛興起,培養的專業人才遠遠不能滿足社會需求。來自教育部統計資料表明,我國目前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信息安全人才只有2100人左右,大專學歷的只有1400人左右。偌大一箇中國,從事信息安全方面的專業人員僅有3500餘人,這不能不説是社會需求與人才供給間還存在着巨大差距,人才問題已經成為當前嚴重製約信息安全產業發展的瓶頸。

二、網絡安全技術人才的結構分析

在職業方面,國家職業標準將信息安全師定義為:在各級行政、企事業單位、信息中心、互聯網接入單位中從事信息安全或者計算機網絡安全管理工作的人員,並具有高中學歷並在相關行業工作兩年(含兩年)以上,或者具有大專學歷的基本文化程度。

職業從低到高分為三個等級:助理信息安全師(國家職業資格三級);信息安全師(國家職業資格二級);高級信息安全師(國家職業資格一級)。

助理信息安全師:能夠熟練運用基本技能和專門技能完成較為複雜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能夠獨立處理和維護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中出現的常見問題。

信息安全師:能夠熟練運用專門技能和特殊技能完成複雜的、非常規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掌握信息安全的關鍵技術技能,能夠獨立處理和解決信息安全技術難題,能指導和培訓助理信息安全師,具有信息系統安全解決方案能力和一定的技術管理能力。

高級信息安全師:能組織開展技術改造、技術革新活動,能組織開展系統的信息安全專業技術培訓;能掌握信息安全專業理論知識,具有進行信息系統信息安全規劃、診斷和技術管理能力。

我國每年信息安全人才缺口數以萬計。根據國家信息化建設的規模保守估計,全國對高級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在3萬人左右,對初、中級安全人才的需求是15萬,而現有的信息安全專業人才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中國信息產業商會信息安全產業分會理事長吳世忠表示,建立國家信息安全保障體系,人才是關鍵。其中對於高級信息安全師佔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總量的百分之十八,對於中級信息安全師佔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總量的百分之三十六,對於初級信息安全師佔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總量的百分之四十八。

一、調查目的

為了瞭解青少年為什麼會行成網癮還有網癮帶給青少年哪些危害

二、調查方法

從網上收集資料

三、調查結果

綜合新華社電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18日發佈《中國青少年網癮數據報告(20xx)》顯示,目前我國網癮青少年約佔青少年網民總數的9.72%,將近50%的網癮青少年主要的上網目的是聊天或交友。

報告指出,在網癮青少年和非網癮青少年的具體活動中也存在着較大的差別。如,網癮青少年中玩網絡遊戲的比例(40.77%)高於非網癮青少年(28.61%)將近13個百分點,而聊天或交友雖然也屬於娛樂性的活動,但網癮青少年和非網癮青少年中,參與這一活動的`比例幾乎沒有差別。

根據數據顯示,娛樂性活動和實用性活動比例在網癮和非網癮青少年之間差距很大。其中玩網絡遊戲和獲取信息的網癮青少年與非網癮青少年比例差距較為懸殊。

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祕書長郝向宏認為,這説明網癮青少年更偏重於玩網絡遊戲,而非網癮青少年則更偏重於藉助網絡獲取信息以及學習或工作。因此,正確引導青少年利用網絡獲取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上網成癮,而對於青少年玩網絡遊戲的放縱則可能促使其上網成癮。

報告指出,青少年網絡成癮問題仍然是不容忽視的。網癮青少年比例接近10%,需要各方繼續對青少年網癮問題加以關注,並採取各種措施來預防青少年上網成癮。

報告顯示,男性青少年網民上網成癮比例(13.29%)約比女性青少年網民上網成癮比例(6.11%)高出7.18個百分點。男性青少年比女性青少年更易於沉溺網絡。報告顯示,18歲至23歲青年網癮比例較高,達到了11.39%。

報告指出,網癮青少年和非網癮青少年均對娛樂休閒類遊戲有較高的偏好。有超過60%的非網癮青少年對娛樂休閒類遊戲有較高的偏好,而網癮青少年則對角色扮演類和比賽競技類遊戲有較高的偏好。這説明我們應該更多關注網上娛樂性活動對青少年的影響。另外,網癮青少年更多利用網絡獲取社會機會。報告顯示,網癮青少年比非網癮青少年擁有更多“經常”通過網絡成功獲取學習、求職、創業等社會機會的經歷。

為了解當前國內青少年網癮的狀況,研究解決青少年網癮問題的對策,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於20xx年8月成立課題小組,於9月份開始調查。實地調查的範圍包括北京、上海、重慶、廣州、武漢、瀋陽、西安等城市,共回收有效問卷11023份。網絡調查回收有效問卷10363份。

四、分析與討論

網絡對青少年真的只有危害嗎?我的回答是不,因為如果沒有網絡,我們也不會了解到那麼多的知識,眼界就不會開闊,我們的發展也就不會那麼遠大,但是網絡的危害的確不可忽視,網癮對青少年是一個不可磨滅的打擊。

五、建議與設想

上網是必需的,但是我們要掌控好時間,適量的瀏覽一些信息,玩網絡遊戲要把握好分寸,不能將自己沉迷在裏面,因為那畢竟是虛幻的東西,是不切實際的,偶爾輕鬆一下可以,但不能把它當做精神糧食。

六、體會

我個人認為網絡是我們人類的一大創舉,值得發展下去,但是網絡的弊端也時刻對我們敲響着警鐘,幹什麼事情都要適可而止,吃什麼東西都要適量,上網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只有正確利用這個定時炸彈,才能健康的成長,發展下去。

隨着生活水平的改善,手機的普及率起先上升,且運用者範圍也起先擴張,似乎在前幾年,擁有一部屬於自己的手機,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也是一件很值得炫耀的事,不過這都是大人們的事而已,高校生、中學生。想也別想!但是在社會日新月異的今日,在高校裏,手機幾乎是人手一部的通訊工具,高校生擁有自己的喜愛的一部手機不再是很遙遠的事。越來約年輕化的手機,無論從功能到外表都發生了質的改變,但是,價格卻成反比,這對消費者來説無疑是一個買機好時期,所以不少學生趕上了這好時期,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手機。特此,我特地進行了這項調查活動。其調查結果詳細分析如下:

一、高校生手機擁有和需求狀況:

調查數據顯示,在被訪者中80%的學生擁有手機。在沒有手機的學生中10%學生將會在近期購買手機。從這些數據可看出:隨着高科技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進步,手機在高校裏已不再是簇新的玩意兒了,已經普及化了。高校生的消費已經成為手機市場中一個不容忽視的消費者羣。

二、運用哪個牌子的手機

在調查中發覺,高校生最寵愛的品牌是諾基亞,40%的人運用的是這款手機。很明顯,諾基亞佔據了肯定領先的位置,與其他品牌拉開了不小的距離。而排名其次位的是索尼愛立,亮麗的外形與好用的功能是不少人選擇的重點;第三位是三星,三星雖然擁有高技,接着是摩托羅拉、西門子等品牌,波導是唯一進軍一線陣容的國內品牌,tcl緊隨其後。

三、質量、服務最好的品牌

調查結果顯示,消費者對知名品牌的企業產品質量普遍表示認可,諾基亞、摩托羅拉、三星等品牌形象較好,消費者認可度較高。國內外品牌在這方面差距較小,國外品牌只是個別產品的認可度高於國產品牌。國內品牌中波導成果斐然,但拉開其他品牌的差距也越來越小。排名中,tcl、夏新、聯想難分凹凸。

四、選擇手機考慮的主要因素

消費者對質量的要求最高,手機是日常的通訊工具,假如質量不好,將會給消費者帶來極大的'不便。另外,由於高校生都是年輕人,他們對手機的外觀款式要求也較高,其次是多鈴聲,大容量的電話本,彩屏,雙屏。消遣方面有嬉戲,gprs上網,播放mp3,可更換外殼,紅外線接口等。

五、目前運用手機的價格

調查發覺,目前絕大多數讀者的手機價格在800--1500,高校生購買手機還是以好用為主。只有10%的消費者表示會選擇800元以下的手機,也有部分消費者購買1500以上的高價位手機。

六、在什麼時候擁有自己的手機

隨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手機的價格下調,使不少高校生擁有了自己的手機,50%人起先在上高校的時候擁有自己的手機。但是獲得手機的途徑中家人購買的佔45%;自己購買佔51%;摯友贈送佔3%。以上調查表明,現在越來越多的高校生的消費水平有所提高,能夠滿意他們的額外消費。

七、購機地點

調查發覺,消費者購買手機的地點較為集中,大體上分佈在手機大賣場和品牌專賣店,他們認為手機大賣場或品牌專賣店的銷售人員素養相對較高,手機售後服務也不錯,因而簡單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另外,大賣場的價格優勢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八、高校生對手機功能的評價

在現有功能中,來電/接聽電話時間和中文輸入功能分別位列消費者最看重功能前兩位,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短信飛遍校內內外,這也是高校生手機資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很多同學都定了包月短信。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學校有不少同學姓姚,我有好幾個鄰居也姓姚。“姚”姓是怎麼來的?歷史上姓姚的名人有哪些?現在的“姚”姓是不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姓氏?帶着這些問題,我對“姚”姓的。歷史和先這樣作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閲書籍和報刊。

2、詢問身邊的人。

3、其他方法。

三、資料整理

來源:

起源一:出自媯姓,為舜的後裔。帝舜是顓(zhun)頊的後代,因為生在姚墟,他的後裔子孫便以地為氏;起源二:出於白子姓。據《路史》中記載春秋時期有姚國,是商族的後代,後世子孫以國為氏;起源三:出自他族改姓。《晉書》中記載,西晉末年,有羌族首領姚弋仲,本是漢代西羌燒當氏的後人,自稱虞舜之後,故改為姚姓。

歷史名人:

1、姚綬(1422—1495)

明代官員、書畫家。字公綬,號谷庵,又號仙痴、丹丘生、谷庵子、雲東逸史,漢族,浙江嘉興大雲寺人。順八年進士,官監察御史。著有《谷庵集》、《雲東集》、《天人合旨》、《姚御史詩文》。

2、姚文田(1758—1827)

字秋農,號梅漪。歸安(浙江吳興)人。清代狀元。姚文田清朝嘉慶4年(1799)己未科進士第1名,世稱文狀元。翰苑名賢,文壇巨匠。是清代一代蜚聲朝野的著名學士,他於嘉慶年間高中狀元,官至禮部尚書。這位德高望重老先生治學嚴謹,為官耿直,一身正氣。

3、姚崇(651年——721年9月28日)

本名元崇,字元之。武則天因突厥叱利元崇叛逆,忌憚有大臣與之名,故命以字行。後又避唐玄宗開元年號,遂改名崇。陝州硤石(今河南陝縣)人,祖籍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唐代著名政治家,嶲州都督姚懿之子。

現狀:現在全國共有420萬人姓姚,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3%,這些姓姚的人大約都集中在安徽、廣州、江蘇三省

四、研究結論

1、姚氏的發源地大致有兩處,即江蘇蘇州和今甘肅隴西一帶。早期由於家族勢力不足。所以發展繁衍的較為緩慢,從晉代開始,姚氏因有來自甘肅隴西一帶的羌族首領姚戈仲後裔及所帶來的部眾作為姚氏的加入而壯大起來。這兩支姚氏後來不斷繁衍播遷,唐代以前就已經成為今浙江吳興及甘肅隴州一帶的望族。後來吳興吳康有一支姚氏分遷於陝郡,至隋時發展成為當地一大望族。唐代以後姚氏的繁衍更加廣泛,已遍及我國的大江南北。

2、姚姓在宋版《百家姓》中名義上排第101位

3、歷史上,“姚”姓人才輩出。有著名籃球運動員姚明,有黑衣宰相姚廣孝,有政治家姚啟聖等。

一、調查背景

作為一種便捷的通訊工具,手機的普及率正在日益的提升。同時也刺激了手機話費的消費需求。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羣體,需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因此,對大學生手機消費進行調查,分析他們在手機消費方面的現狀,有利於進一步瞭解現在大學生的消費觀中所存在的積極與消極的一面。

二、問卷情況

調查採樣地點:哈爾濱工程大學21b教學樓 調查時間:20xx年5月6日

共發放問卷50份,其中有效問卷43份。

三、數據分析

1、性別

2、年級

3、運營商

調查顯示有67.4%的學生選擇了中國電信運營商,這大概和每年充話費送手機的活動有關,且電信資費在三大運營商之中較低。同時身邊的同學都在用的話,也間接的影響其他同學的選擇。

4、手機月租

5、月租合理度

這一部分的數據我們從三種不同的評價分類標準來分析,很明顯,很多同學對自己的月租覺得不合理,可以看出,各類運營商應該重視這個問題,改善其中的情況。

5.1、每月話費

5.2、話費支出結構

從上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大學生的話費主要消費在打電話上,佔到被調查人數的95.3%。其次是用於上網,佔到被調查人數的60.5%,而短信所佔的比例僅為0.9%。可以看出,由於微信和其他通訊方式的應用,現在使用短信的數量正在下滑,而通過上網交互的方式則得到較大的普及。但打電話仍是最主要聯絡方式。運營商也應該根據這方面的調查,改變自己在校園活動中的套餐內容,以吸引更多的同學使用。

5.3、話費支出主要對象

從上圖可以看出,在與家人與戀人的聯繫方面的話費消費額佔了很大部分,

同學所佔的比例也不少。在校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非本地學生,與家人不在同一個城市,就需要較貴的長途費用了。而戀人關係中,本地或異地的情況都有,同學則大部分是本地號碼。運營商可以設制相關的業務或優惠,如制定合理的長途或本地分鐘數,促進消費。

6、話費變化趨勢

7、話費控制效果

從上表看出,話費處於基本不變,但在緩慢上升的狀態。大多數同學在入校選號碼時,運營商都給了一個較為合適的套餐。且在存話費送手機的活動中,大多數同學的套餐已經固定,之後換套餐減少話費的畢竟在少數。由於套餐內容較為充足,多數同學沒有想過控制話費的問題。但對於套餐月租的設計又以不滿意居多。調查中得知是套餐的設計不合理,同學們往往為了合適的通話分鐘數或流量套餐,而被迫去買包含許多不必要的業務內容的套餐,如過多的短信條數。這使他們認為自己多花了許多話費在不必要的。內容上。

三、個人總結

1、總觀調查,未來大學生話費的結構保持上網,長途,短信的主要結構。隨着科技的發展和手機功能的完善,上網成分逐漸成為樂於接受新鮮事物的大學生中增長速度最快的結構成分,而短信所佔的花費比例減少了,經過分析認為市話與長途的各種優惠的增多是大學生更傾向於選擇方便的直接通話包括未來的可視電話也會終進入校園,進一步刺激手機用户打電話的需求,從而會使大學生的總體消費上升。

2、大部分學生都認為月租並不合理,針對折衷情況運營商可以月租返還為話費等等優惠,更改套餐內容比例。

3、隨着短信量的下降,同時又有微信,需要的免費短信就越少了,因此可以將贈免費短信改為贈上網流量,這樣會更符合情況。

4、在調查者當中,與家人、戀人通電話的比例略高,這很大部分是長途電話,移動商可以在這方面做些業務或優惠,這樣也更促進消費。

5、從總體的調查來看,大學生對手機話費消費額及控制等方面做得並不理想,所以應該對自己的消費情況有所計劃。

以上內容就是一祕範文為您提供的10篇《課題調查研究報告》,希望可以對您的寫作有一定的參考作用,更多精彩的範文樣本、模板格式盡在一祕範文。

研究課題前的調查報告篇5

一、 調查背景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學習方式,由此學生的學習不再是教科書內容的記憶與內化,而是積極主動的獲

取知識的過程。合作學習是具有時代精神的嶄新的教學思想。今天社會的各個領域,越來越注重充分的合作精神。而合作意識和合作技巧,也越來越成為當代人的一種重要素質。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今年,學校掀起了教育改革和研究的浪潮,大家積極參與校本研究,共同學習與交流,在摸索中實踐高效課堂,在研究中實現師生的共同成長。我的課題研究------《國中歷史課堂小組合作自主學習模式初探》就是以教學模式的研究為基礎。 “小組合作學習”也在目前各地的教學中被開始重視和應用。但是由於對課題本身的含義不太明白,大家常常還在一種比較淺的層面上展開,因而存在着不少的問題,致使很多的小組合作學習只是走過場,走形式,往往徒有虛表而效果不佳。因此我們教師對此困惑也較大。基於以上原因,特設計本次調查,目的旨在通過調查,分析問題及原因所在,研究解決對策,使小組合作學習能真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

二、調查內容和方法

本次調查採用學生問卷調查與談話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主要以問卷調查為主。學生調查從學生課前預習、課堂教學、兩個方面,設計了15個問題進行問卷調查。我們在中廠國中和宋家國中隨機抽取了176名學生參與了調查。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實際情況無記名進行回答,力爭反映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客觀地體現課題研究的現狀。課題組老師進行了數據整理和結論分析。

三、數據整理與分析:

1、課前預習情況:

調查中,第(1)題預習方式上,只看書的,佔44%;邊看書邊做練習的56%。

(2)認為課前預習,對課堂上的新課學習有較大幫助的佔47%,有一些幫助的佔36%。(3)預習中遇到困難的處理方式:問家長的佔1%,問同學的23%,自己鑽研18%,集中精力上課專心聽講59%,反映預習中,學生自主討論交流、鑽研精神不太好,依賴老師的還居多數。(4)遇到查閲資料的問題時:認真查閲

資料的佔28%,不查資料聽老師講的佔50%,看別人怎麼做,抄襲別人的佔10%,可見學生自主學習的觀念和意識不高,教師在課堂上應該積極地引導他們自主的討論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組合作來解決一些問題,提高自己的自我學習能力。

從調查的數據反映,教師在教學中還要科學的指導學生預習,並且要及時檢查預習效果,對中等生要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和獨立鑽研。對小部分後進生應提出基本的預習要求和目標,預習題的設計要相對的簡單、適中,讓學生能夠更好的達到預習效果,增強自信心,從而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

2、課堂教學情況 (5)課堂上怎樣的學習方式有利於學好本學科問題是老師少講,自己自學的是13%,分組討論的佔21%完全聽老師講解的佔38%,説明同學們課堂的依賴思想嚴重,認識需要提高,一部分學生就想自己不懂腦筋,等着老師總結,老師講。(6)課堂上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程度:學生認為課堂上有機會發言的,佔45%,有很多機會的佔26%。從數據顯示上反映,教師應儘可能多提供學生髮表見解的機會,通過恰當的評價鼓勵少數不善發言的同學,要培養她們大膽求真的學習精神。(7)課堂上喜歡老師上課方式的:講得好、講得多、講得透的佔33%,老師少講,多留時間自己思考的佔12%,先讓自己思考,不懂問老師的佔43%,從學生的心中答案可以知道,他們從心裏上還是希望能夠自己獨立自學,自己解決一些問題,老師應該滿足學生的要求,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8)課堂上老師在學生遇到困難處理方式:有問題教師馬上講解的佔24%,讓學生思考後再講的28%,讓學生討論後再講解的佔34%。數據反映課堂上,教師還是存在不放心同學自己解決問題的現象。不能大膽把時間還給學生自己。(9)課堂上學生有疑惑自己設法解決的佔24%,與同學討論解決的佔12%,直接向老師求助的佔43%,説明他們從內心上,碰到困難合作討論的想法不多,過多還是依賴老師的講授,這種情況下,小組合作模式的進行還是有些困難的。(10)課堂教學喜歡小組合作的佔34%,還可以的佔45%,學生的合作意識有待提高。(11)課堂上參與討論積極的佔35%,有時參與,有時不參與的佔46%,這裏説明學生應該更開放,更大膽些才好。(12)課堂上對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的看法認為真勇敢的佔63%,就愛出風頭的佔6%,説明大部分學生還是想主動回答問題,只是單子不大,怕回答錯誤丟人而已。(13)對教師“滿堂灌”認為合理的佔34%,留時間給學生的佔42%,心理上學生希望上課有屬於自己的時間來思考,獨立解決問題。(14)喜歡老師用自主學習模式的佔34%,喜歡合作討論的佔45%,老師講學生聽得佔3%,教師課堂上應該多給學生討論、交流的機會。(15)有關課堂自主學習的`方法,經過一段時間嘗試,已經把我適合自己方法的有34%,試着嘗試別人介紹的方法的有17%,説明學生學習新東西的慾望還是很強烈的,希望老師能夠好好引導,讓他們做課堂上真正的主人。

四、調查結論簡析

通過對回收問卷逐項統計,可以看到當前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沒有以合作意識的培養為根本,使合作僅僅流於形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種現象:

1、調查表明,大多數同學已養成預習習慣,但學法指導方面,還需加強。少數同學預習具有盲目性。預習時,把做題當作主要目的,而忽視了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新課預習時,教師課前進行必要的預習指導,提出具體的要求,以及預習檢查都是不可忽視的。

2、調查資料顯示,預習時碰到不懂問題,選擇詢問老師或同學的佔多數,其他同學幾乎都選擇自己反覆思考,或等着老師講解。

3、在學生功課有疑問、遇到難題時,選擇直接向老師求助的佔43%,自己設法解決的佔24%,與同學討論解決的佔12%,説明他們從內心上,碰到困難合作討論的想法不多,過多還是依賴老師的講授,這種情況下,小組合作模式的進行還是有些困難的。 4、小組合作學習成了少數尖子學生表演的舞台,使得個別學生成為教師的代言人,許多學生採取旁觀的態度,缺少積極參與的意識,思維能力、表達能力、質疑能力等得不到鍛鍊,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不到培養。問卷第11題“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積極參加討論嗎?回答是的佔32%,有時參與有時不參與的佔58%,不回答的佔4.5%。不太主動參與的原因,都是自認為學習中等或不太好,怕説錯了大家笑話他。

5、對於課堂上回答問題表現積極的同學,多數同學認為他們是學習的榜樣,是正能量。但是仍有極少數同學不認同他們,認為他們虛榮、愛表現。不過,還有一部分同學也會有反思:為什麼別人會,但自己不會?

五、出現的原因及其對策

通過對調查問卷及談話的反饋分析,可以看到,造成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是: 1、大部分學生樂於接受“小組合作自主學習”的模式。但同時受目前教學模式的影響,在老師思想上還沒有完全放開的情況下,課堂上,他們對老師仍有依賴性,離不開老師的講授教學。

對策:教學模式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老師需要過程、時間、學習和研究,學生同樣需要一個長期的適應過程。老師可以先用“小組合作自主學習”和“講授式”相結合的教學形式進行教學,慢慢放手,慢慢減少“講授式”的時間,讓老師和學生都經歷一個緩衝階段,最後,再讓“小組合作自主學習”模式佔主導的地位。

2、大多數同學雖然已養成預習習慣,可是少數同學預習具有盲目性。預習時,把做題當作主要目的,而忽視了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導致課堂上新課預習,就好比是在做題檢測。根本沒有達到預習的真正目的。而且有時預習碰到不懂問題,選擇詢問老師或同學的佔多數,其他同學幾乎都選擇自己反覆思考,或等着老師講解。這種依賴思想太嚴重。

對策:預習看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如果老師沒有明確的預習目標,就會讓學生不知所措,因此教師課前進行必要的預習指導,提出具體的要求,以及預習檢查都是不可忽視的。特別預習過程中,當學生碰到困難時,那是老師應該加以引導、點撥。激勵學生合作討論。

3、在目前的教學中,學生功課有疑問、遇到難題時,多數學生選擇的還是“等”“靠”的思想,不願自己動腦筋獨立解決,之所以調查中顯示直接向老師求助的佔43%,自己設法解決的佔24%,與同學討論解決的佔12%,説明大多數學生從內心上,碰到困難時,合作討論的想法不多,過多還是依賴老師的講授,這種情況下,小組合作模式的進行還是有些困難的。

對策:新課改的實施,讓我們明白了,現在課堂的主人不再是學生眼中了不起的老師,而是真正能夠動手操作,大膽想象,勤于思考的學生。因此,目前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改變學生的思想,課堂多引導,多鼓勵,讓他們敢於把自己的想法對別人説出來,不同意見和別人進行交流。這樣才能有利於“小組合作自主學習”模式的推行。

4、在課堂上,積極參與討論的佔一小部分;有時積極、有時不積極的佔一半,還有少量同學因害怕錯而選擇課堂沉默。學生的這種表現主要來源於長期的“聽課”狀態,對於“小組合作自主學習”的教學形式有初期的“不適應感”。

對策:教師平時多與學生進行心理交談,給他們“洗腦”,初期用“講授法”和“小組合作自主學習”模式相結合的方式上課,讓學生有過渡的時間和空間。慢慢在放手讓學生在課堂上獨立解決問題,做課堂真正的主人。

5、在課堂上,少數尖子學生在回答問題和自主討論時能夠表現積極,多數同學認為他們是學習的榜樣,是正能量。但是仍有極少數同學不認同他們,認為他們虛榮、愛表現。不過,還有小部分同學也會有反思:為什麼別人會,但自己不會?

對策:備課時,課堂問題的設計應該有梯度,相對簡單的問題留給水平中等偏下的學生回答,適中較難一點的問題留給中等生和尖子生解決,這樣就照顧到了班級大部分學生上課能夠積極發言、大膽想象。從而也增加了我們每一位學生上課的自信心。使他們敢於大膽回答問題主動參與討論。

六、啟發與感想:

通過以上的調查,我認為在今後的歷史教學中,老師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 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不要讓他們覺得歷史是一門副課。只有學生對他所學的科目提高興趣,他們才有可能很快地提高成績。而老師在課堂形式上,可以是活動課、討論課等,讓學生積極地參與進來,叫學生在自己的參與中並快樂地學習並掌握新知識,從而感受成功的喜悦。 2、合理搭配學習小組。教師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興趣愛好、學習能力、性格等進行綜合評定,然後搭配成若干學習小組,最好做到性格互補,學習互補、男女搭配。如性格外向愛説話的和不愛説話的要互補,不能出現有的小組愛説話、愛討論,有的小組不愛説話,不愛討論。同時組內成員要有明確的分工,每個人擔任一個具體的合作角色,。如小組討論的組織者,記錄員、彙報員、發言代表等,一定時間後,角色互換,使每個成員都能從不同的位置上得到體驗、鍛鍊和提高。

3、注意避免“小組合作學習”流於形式。課堂涉及到問題討論時,教師要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有價值,避免造成“擺樣子”、“走過場”的現象;杜絕小組合作學習的“假”與“浮”的現象出現。 4、教師對待學生要一視同仁,賞識每一位學生。要讓後進生也覺得他在小組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無論學生的成績好與差,教師都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對於成績差的學生也要積極地鼓勵他們去學習,課堂上應該多表揚少批評,表揚是促使差生進步的一種好的方法。即使有時需要批評學生,也要注意方式方法,語言最好不要尖鋭刻薄,不要傷害學生的自尊心。

5、小組合作學習要有合作精神,融洽個體與羣體的關係。首先要訓練和教會學生如何傾聽別人的意見,如何把別人的意見歸納起來,怎樣在別人意見的啟發下完善和發展自己的觀點,怎樣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怎樣大膽地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鼓勵學生開展爭論和辯論,並以一種什麼樣的態度接受別人的正確意見等。

研究課題前的調查報告篇6

調查時間:年10月15日間日至20日

調查對象:國小三至六年級學生及部分科學教師

調查目的意義:

?科學》教材由原來的《自然》教材改版而來,在教學方法上兩者全然不同,科學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引導學生善於發現身邊的科學現象,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進行此項調查活動的主要目的是瞭解當前我校科學教學活動中最常用的方法及學生對於學習科學的認知度和熱情參與度、學生最喜歡的科學學習方法等,為我的課題研究“國小科學教學中合作式學習策略的`研究”服好務,確保此項研究取得圓滿成功。

基本情況:

我校地處209國道旁,海拔1400多米,屬於二類高寒的同,山區學校,我們學校現有教師49人,學生近700人,其中三至六年級有400多人。

我校教師90%為本地人,他們樸實、厚道、愛崗、敬業,熱愛、關心他們的每個學生,多年來,從我校送出了一批又一批品學兼優的學生,良好的校風、學風,優秀的教學成績,迎來了當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門、社會及學生家長的一致好評。儘管如此,在當今教育大挺進、大變革的浪潮中,我們也感受到了莫大的壓力:我校教師年齡結構日趨專利老化,加之受傳統教育模式和現有教學條件、教育信息等多方面的影響,部分中老年教師傳統的教學觀念難以轉變,少數有作為的中青年教師先進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難以彰顯。如此現狀,長期下去,勢必影響我校的發展。

調查結果分析:

根據以上調查取得的數據,我以為,對“國小科學教學中合作式學習策略”進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我堅信:經過今後相當一段時期的研究,一定能夠尋求一條最適合我校實情的、又能有效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的科學教學之策略!

研究課題前的調查報告篇7

教師指導:

附錄是對正文起補充説明作用的信息材料,我們可以把各種調查表格、原始數據、研究記錄和研究日記等作為附錄放在正文最後。

學生反思

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我們遇到了很多困難,比如組員積極性不強,方案設計不合理,社會調查遇到重重阻礙等等。但最終我們還是完成了我們的研究,這裏少不了老師的指導和我們之間的相互支持。

一開始,我們之間就研究課題的選定產生了很大的分歧,每個組員都堅持認為自己的最好,僵持不下,於是我們通過篩選的方式來選定,每個組員提出自己認為可以研究的.兩個課題,集中起來,通過討論對每個問題的價值性、普遍性、深刻程度進行定位。最終選出最好的課題。

在調查中,我們又遇到了許多意料不到的問題,由於事先沒有準備好,臨場時就不知所措。比如未準備好應對天氣的措施、問卷的問題太專業,部分被調查者不識字等。導致我們只能在活動中被動地應付這些問題。我們總結了教訓,在調查前必須事先預料可能發生的特殊情況(如下雨),並準備好應急措施,在採訪前要先列一張採訪提綱,有面有點的進行採訪。於是第二次調查,我們進行得很順利。

在設計問卷是我們就考慮了統計是否方便的問題,於是我們的問卷(見附件2)設計得很成功,分類問題、集中統計、綜合分析,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方便。

另外,組內研究氣氛也是很關鍵的問題,往往是一開始積極性很高,調查幾天後,積極性就下去了。甚至有組員拒絕參加組內活動。於是我們通過互相鼓勵,明確提升自己能力的目標,使積極性一直延續下去,最終以飽滿的精力完成了所有的學習項目。

在提出我們對問題的解決方案時,我們採取的是讓每個組員提出自己的方案,彙總之後進行修改。由於組員間能力的差異,完成這項步驟用了很多的時間,於是我們及時改變策略,通過分組,將能力均衡,於是很快就完成了

在研究性學習中,我們不僅培養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與人交流、演講與表達、分工合作、討論問題、結合理論與實踐的能力,實踐過程中,我們還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發現彼此身上的閃光點並互相學習,營造了積極向上、團結友愛、謙讓、富有創造性的討論和學習氣氛,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發現了自身的不足,也培養了吃苦耐勞、虛心學習的精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