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羣微家黨建創新工作情況調研報告

來源:巧巧簡歷站 2.08W

  黨羣微家黨建創新工作情況

黨羣微家黨建創新工作情況調研報告

  調研報告

  黨的十九大對新時代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羣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鬥堡壘。在以組織力提升為重點的基層黨建中,xx區堅持重心下移、突出問題導向,將“為百姓謀幸福”的初心,紮根到黨員作用發揮的一線,成長出一批有温度的黨羣微家,有力夯實了黨在基層的力量,實現了“組織有活力、黨員起作用、羣眾得實惠”的目標。

  一、問題中誕生,黨羣微家聚焦黨的基層組織短板

  黨的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最突出的矛盾也在基層。抓實基層黨建,對疏通黨組織的“毛細血管”、密切黨和羣眾聯繫、築牢黨的執政根基,意義重大。但基層黨建如何做好,如何創新,如何活起來,考驗着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幹部的智慧。特別是隨着改革創新的不斷深化,xx經濟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呈現了經濟發展、市場開放、社會轉型、人員流動的特徵,黨的建設、基層治理、服務羣眾等面臨新的挑戰,黨建弱化、虛化、邊緣化的問題不可迴避。針對當前黨建工作問題,基層黨員羣眾兩個形象的詞語來形容:“不夠走心”,基層黨建活幹了不少,但做到黨員心坎上仍然很難,黨員感覺“不夠走心”;“有點夾生”,基層組織實事做了不少,羣眾獲得感仍然不強,黨羣相處“有點夾生”。主觀感受的背後,折射出的是新時代基層組織建設的短板,以及基層黨建創新需要突破的困境。這種困境來自於“三個不適應”:

  1、基層組織設置模式與黨員結構變化的不適應。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和人口結構的變化,客觀上帶來了黨員結構的改變。在xx農村型社區,隨着年輕黨員向城鎮集聚及外出求學、務工、經商比例的提升,黨員老齡化趨勢日漸明顯,60歲以上黨員佔比近40%。“黨支部開會、搞活動,到會的都是白頭髮的老同志”,成為不少社區黨建的新常態。在城鎮型社區,大量非公企業黨員、大學生黨員、企事業單位退休黨員的集聚,使城市社區黨員呈現出思想新、業態新、羣體新、需求新,信息傳播手段新、速度快等特點。在開發園區,黨建如何進入企業、黨員如何走進社區、企業黨組織作用如何發揮、黨建工作與經營活動如何結合、屬地黨建和主體黨建如何融合,仍在尋找最佳答案。然而,與黨員構成的複雜性和多元性形成鮮明對比,基層組織設置方式與行政區劃方式相似,“區-園街-社區”黨組織覆蓋的傳統模式仍是主導,新的組織設置模式仍處於探索階段。基層黨組織所處環境、擔負任務、工作條件、工作對象的巨大變化,必須在新時代實踐中創新探索。

  2、基層組織活動方式與黨員期待變化的不適應。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的發揮,必然要廣泛開展適合廣大黨員期望、具有特點的組織活動。無論是黨課、載體還是教育,有生命力的組織活動,緊扣時代脈搏、緊貼黨員心絃,回答時代之問、解答黨員之惑,才能受到黨員歡迎。實際上,一些基層開展的黨組織活動,與黨員社會身份變化不相適應,與黨員真實需求不合拍,很難真正入耳入心。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為抓而抓。熱衷於“嚴絲合縫”完成規定動作,規章上牆、活動拍照、人員簽到、文件傳達一樣都不缺,活動次數、參與人數、台賬本數一項都不少,看起來“有圖有真相”,實際上黨員羣眾缺乏“獲得感”。二是不接地氣。一些活動形式固化,沒有吸引力、缺乏創新性和靈活性,黨組織活動參與率不高、效果不佳。有的則把“形式創新”等同於黨建創新,不是結合黨員需求、基層實際科學組織活動,而是挖空心思“創特”載體,不重成效、重口號。三是以偏概全。有的以點帶面打造“亮點”,忽視了基礎和覆蓋面,存在“點好面差”情況,工作做在了嘴上、掛在牆上、落在紙上,就是走不到黨員心裏。實現基層黨組織活動方式的創新,對化解基層黨組織在活動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拓展基層黨組織活動的方式與空間,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活力,更好更有效地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和戰鬥堡壘作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服務羣眾的方式與羣眾需求變化的不適應。不斷髮現羣眾需求,不斷滿足羣眾訴求,基層黨建才能永葆生機與活力。xx區一直以來在服務羣眾上大膽探索,持續創新,通過村、社區黨組織來實現工作覆蓋,引領村居的自治、共治、德治、法治。但與羣眾更美好生活需求和更高服務期待相比,在打通服務羣眾“最後一米”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服務半徑較大。雖然每個社區都設立了“黨羣服務中心”,但由於xx的社區面積大、地域廣,相對於羣眾就近、便捷的服務需求,單箇中心顯得距離較遠,部分居民享受不到服務便利。二是功能集成不夠。雖然各條線都配置了相應服務功能和資源,也推出了代辦服務等創新探索,但總體集成度還不夠高,羣眾辦事仍需要專門找對應的點、對應的人,服務體驗不夠好。三是內容相對單一。個別基層組織,雖然集成了多項服務內容,但也存在“有牌子少服務”的情況,一些容易造成聲勢、便於組織的活動搞了不少,老百姓用得着、摸得到、有感知度的服務提供的不夠多。用老百姓的話講,就是“給的不一定想要,想要的身邊不一定有”。自上而下的資源下沉與自下而上的服務訴求相結合,賦予基層黨組織引領自治共治的直接抓手,在提升羣眾歸屬感、獲得感和幸福感過程中,實現組織羣眾、凝聚羣眾、服務羣眾職責,才能真正夯實黨的基層基礎。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更是前進的方向。xx直面基層組織建設短板,改變自上而下“定調子”“給模子”的黨建創新套路,賦予基層黨組織足夠創新空間:只要有利“兩個維護”、只要有利於基層組織力增強、只要有利於羣眾幸福感提升,基層黨組織都可以大膽試、放心闖,搞得好的給予支持表揚,成效暫有不足的及時“容錯糾錯”。創新的閥門打開,基層的活力釋放,黨羣微家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陣地萌發於為百姓謀幸福的初心,功能貼近於黨羣服務的需求,教育融入於潛移默化的日常,黨建落實於黨羣連心的自覺。

  二、實踐中創新,黨羣微家在xx大地“生根開花”

  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裏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黨羣微家就好比“種子”長在“大地”,是從基層深厚的土壤中孕育出來的,而不是人為刻意安上去的,xx區基層黨組織通過建陣地、強功能、優服務,打造“四型微家”,集成“五微服務”,激發“三力效應”,真正讓微家在xx大地上煥發出生命力。

  1、因地制宜孵化“四型微家”,打造“百花齊放”的黨羣服務陣地。堅持“一支一品、一社一特”,始終從基層實踐和羣眾需求出發,整合區域黨建資源、公共資源、社會資源,利用現有的社區服務陣地、集體閒置資產、黨員私家庭院、物業服務場地、園區對外窗口等各類空間,打造各具特色、功能實用、根植羣眾、富有靈魂的“魅力家園”。一是打造黨員自發型微家。由服務熱情高、責任心強、有羣眾基礎的黨員,自發自覺利用自有房屋,建設服務黨員和羣眾的微家。湯山街道古泉社區的“老馬黨羣微家”,由72歲的退休黨員xx,利用自家庭院出資建設,微家陳列了老馬入黨多年來的學習摘錄、老舊物件、照片書籍等,以小見大見證了祖國“站起來”“富起來”的過程,以及老馬對黨和國家“強起來”的期盼。老馬自己有空時候,親自向來“家”的客人宣講“十九大”精神,平時也有周圍黨員羣眾來學習交流,成為了集“微鄉愁館、微學堂、微服務、微議事”一體的暖心陣地。二是打造組織引導型微家。針對一些社區區域面積大、拆遷造成的黨員分散,黨的基層組織覆蓋不夠有效等現狀,在黨員集聚地就近建設黨羣微家。比如,xx街道新洲社區,在圩堤拆遷後,所有村民搬入了集鎮,社區黨總支通過在安置小區邊上租用x平方米門面房,圍繞“永遠的新洲人,長江的守望者”主題,以鄉情為紐帶,創新打造了“紅色大篷車”黨羣微家,抓住了新洲羣眾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守住了人們心中的記憶和鄉愁。三是打造集體眾籌型微家。在黨的基層組織引領下,調動和發揮有威望的老黨員、鄉賢人士、國資平台、本土企業、社會組織等多方力量和資源,打造集黨員教育、公共服務、基層治理等功能為一體的黨羣微家。比如,xx街道的牌坊社區“茶鄉濃情”黨羣微家,聯合區交建集團,讓農家樂經營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進來,融合鄉村振興、休旅服務、鄉村產業、幫扶濟困等功能,是一個立體式、全方位、多功能的田園鄉村黨建服務綜合站點。四是打造就近服務型微家。從便於組織建設、便於服務羣眾、便於社區治理出發,將黨的組織和工作延伸到基層“一線”、羣眾家門口,打造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相融合的黨羣微家。東山街道駱村新寓黨羣微家、秣陵街道託樂嘉黨羣微家,依託樂恆、睦鄰紅色物業,開展自治、志願、公益服務,推動了新老xx人的融洽共處;湖熟街道徐慕社區楊家村黨羣微家,設立了幹羣嘮嗑室、志願者服務室,通過黨建引領農村新型寄家養老產業發展;xx城建集團,在文靖路跨寧杭大橋施工工地,建成了第一家工地上的微家,為流動黨員提供了開展學習、發揮作用的載體。截至目前,全區建成了黨羣微家c多個,而且在動態增長,黨組織和黨員聯繫服務羣眾的層次更加清晰、職責任務更加明確,每一個微家都是有靈魂、有個性、有活力的陣地,潛移默化地發揮着教育黨員、影響羣眾的作用。

  2、功能實化集成“五微服務”,打造“內涵豐富”的黨羣服務平台。黨羣微家既是教育黨員、管理黨員、監督黨員的平台,更是組織羣眾、宣傳羣眾、凝聚羣眾、服務羣眾的舞台。黨羣微家將服務功能的發揮放在重中之重,堅持有形的陣地、無形的服務,在個性化探索基礎上,逐漸實現了共性化的集成,形成了“五微模式”:一是黨建“微課堂”。圍繞黨員的教育培訓,通過專題黨課、體驗教學、現場互動、主題沙龍等形式,開設羣眾感興趣、黨員受教育、村民真受益的學習教育“微”課堂。“山茶紅”黨羣微家,開展了“換位黨課”創新,不拘泥於傳統書記上黨課模式,羣眾來“授課” 幹部來“聽課”,讓老百姓給黨員當老師,敞開大門聽意見,更好地改進社區工作。二是活動“微陣地”。強化共建共聯和功能集成,通過黨建帶羣建、黨建促社建,將工青婦等活動與黨組織活動緊密結合,實現黨建資源聚焦、服務事項集中、工作力量集聚,確保微家活動不斷檔,黨員羣眾勤參與。比如,湯山街道青林社區的周棚黨羣微家,利用廢棄的豬圈改造而成,微家成為行動不便老黨員就近活動的空間,年輕黨員學習知識的“晚間課堂”,黨員羣眾們平時都會聚在微家裏,學舞蹈、話家常、議小事,融洽了鄰里關係。三是為民“微服務”。強化微家服務功能,認真排摸各類黨建和服務資源,收集、彙總黨員羣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組織開展集健康諮詢、權益維護、矛盾調處等黨員服務、生活服務、公益服務,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實現公共服務的常態化。淳化街道的大學城社區,黨羣微家以全要素黨羣服務微工作站為陣地,與高校共建黨建聯動機制,引入大學生黨員開展志願服務,成為校區、社區共建的橋頭堡。四是基層“微治理”。聚焦輻射範圍內與村居民利益相關的事情進行討論,如鄉村環境整治、社區物業管理、小區綠化出新等,改變羣眾上門為黨員入門,由黨羣微家負責人及時召集黨羣議事會,及時發現問題、商議對策、化解矛盾。託樂嘉黨羣微家探索出了黨組織領導下的“三方聯動”機制,小區黨支部、業委會、物業公司三方以聯席會議的形式,坐下來溝通交流,共同解決問題,將一個矛盾突出、上訪不斷的小區,打造成了和諧穩定、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五是黨羣“微家風”。通過黨員以身作則,形成示範作用,挖掘在羣眾中有威望的鄉賢骨幹,打造鄉賢工作站,發揮鄉賢輔政“促善治”、“育民風”的積極作用,引導鄉賢參與鄉村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活動,以公益反哺家鄉,引領村風民風持續向好。xx街道牌坊社區的胡從富,就是入駐黨羣微家的首批鄉賢,30年民調經驗的老胡,成立了“xx和事佬—胡從富工作室”,持續在美麗鄉村播撒和諧穩定種子。

  3、貼近羣眾激發“三力效應”,打造“深入人心”的黨羣服務家園。黨羣微家主體是黨員和羣眾,落腳點是“家”。微家説到底就是黨員和羣眾自己的家,最根本、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為了服務好黨員羣眾、凝聚起黨心民心,努力讓微家成為新時代基層黨員和羣眾的精神家園、心靈港灣。一是提升組織力讓黨建統了起來。黨羣微家扭轉了基層黨建和中心工作“兩張皮”的局面,通過基層工作的融入、特色活動的開展、黨員作用的發揮,讓基層組織的核心作用、引領作用更加具體和深入。寧凝黨建、尚善如家、天然九然等黨建品牌,將鄉村振興、全要素網格治理、公益服務、精準扶貧等工作融入到微家中,真正讓黨的基層組織成為統領社區工作的“主心骨”。二是增強凝聚力將民心聚了起來。黨羣微家不是拒人千里之外的“體內循環”,而是充滿温情、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間。以“家”的名義凝聚起的黨羣服務體系,全面拉近了黨員與羣眾的距離,每一個微家,既是黨員活動的陣地,也是羣眾訴求表達的載體。淳化街道濱淮社區黨羣微家,設置了羣眾“微心願收集表”“微吐槽登記本”,廣泛徵集黨員羣眾最希望辦、最迫切辦、眼下能夠辦好的事情,儘可能地給予辦理和解釋,農村黨員幹事熱情更高,村民感覺也更踏實了!三是激發創新力讓組織活了起來。創新是基層工作的法寶。打造黨羣微家不僅推動黨建工作質的提升,也是社區行政和服務工作提檔升級的過程。更為寶貴的是,很多社區書記、黨務工作者、基層黨員在這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接受了黨性鍛鍊,理念和思路也得到了新的昇華。

  三、經驗性集成,黨羣微家“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

  基層創新的規律性總結,成功經驗的系統化集成,是黨建全面進步、全面過硬的“法寶”。經過2年多的發展,xx黨羣微家由原先的典型引領,實現了面上全覆蓋。黨建微家作為在基層管理網格上創設的一個新陣地、新載體,激活了基層黨組的“神經末稍”,打通了服務聯繫羣眾的“最後一米”。?

  1、只有政治功能置於首位,基層工作才不會偏離航向。東西南北中,黨政軍民學,黨是領導一切的。中央和省市區委的政策措施,最終都要落到一個個基層黨的組織上。鄉村發展、社會治理、民生保障、精準扶貧、污染防治等基層各項工作,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只有在黨的領導下政治導向才不會有偏差、政策落實才不會有偏向。在微家建設中,堅持把政治功能作為第一位的功能,通過把黨的陣地延伸到最基層一線,使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中央和省市區委的有關精神和要求,以羣眾熟悉的語言一層一層有效傳遞,並得到有效貫徹落實。

  ?2、只有立足服務融入大局,黨建引領才能發揮更大實效。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從來都不是“兩張皮”,抓好黨建就是最大的政績,黨建抓好了其他工作一定能抓好,黨建抓不好其他工作再好也等於零。在黨羣微家的創新實踐中,不簡單把黨建工作等同於業務工作,而是突出黨建引領的“主心骨”作用,把黨建工作的邊界打開,圍繞鄉村振興、全要素網格治理、重大項目建設、脱貧攻堅、生態環境治理等中心工作,充分整合基層村(社區)的黨建品牌、治理品牌、服務品牌等各類要素,以黨建引領帶動工作創新,實現“小創建”向“大黨建”轉變。

  3、只有紮根基層實踐土壤,黨建陣地才會更有生命力。黨羣微家是給人用的而不是拿來看的。絕不能成為牆上掛掛、圖上畫畫、來人看看的“盆景”,必須有實實在在的功能、打動人心的內涵,才能成為xx大地上一道道靚麗的“紅色風景”。微家建設過程中,堅持從問題導向出發、基層實際出發、羣眾需求出發,崇實戒虛、虛功實做,摒棄紅色海洋式、純展示功能的黨建陣地建設,整合基層黨建陣地的組織、教育、服務等各項功能,打造黨建引領組織建設、基層治理、公共服務的綜合平台,讓基層黨建創新從“展示型”向“功能型”轉變。

  4、只有投入真情赤心為民,基層組織才能深得人心。基層黨建直接面向一線、直接聯繫羣眾。基層黨建工作的實質就是人心,就是通過做好人的工作,來凝聚黨心民心。黨羣微家的實踐啟示我們,只有帶着對羣眾的深情,帶着對事業的執着,帶着對組織的情懷,賦予微家功能和內涵,使得每一個微家都有自己的個性和靈魂,才能真正讓基層組織説話有人聽、幹事有人跟,才能真正寫好組織力提升這篇政治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