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到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推薦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09W

教學反思是每一位優秀的教師都應該會寫的重要文件,編寫教學反思能夠提升教師的自我批評能力,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10到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推薦8篇,感謝您的參閲。

10到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推薦8篇

10到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篇1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了活動教學理論,他指出知識是由兒童通過他的心理結構與周圍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而構建的,這種作用又是通過個體積極主動的活動而產生的。因此,從兒童認識發生、發展的規律來看,在數學教學中,必須重視兒童的活動,充分發揮兒童的主體性。通過教師佈置情境,提供必要的材料、工具和設備,讓兒童自由操作、擺弄、實驗、觀察和思考,自已認識事物、發現問題並得出答案,而不是被動地聽教師講演。這一節課,正是為學生提供了這樣的條件,學生在活動有了施展才華的機會,使他們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成長。

一、在數學活動中,使學生成為快樂的體驗者。

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學到知識,獲得體驗,得到發展,是新課程的重要特點。因此,在教學中我努力將靜態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動態有趣的數學活動,使數學學習成為一種愉快的探究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不僅獲得數學知識,同時經歷、感悟、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

在以上的教學片段中,學生愉快地操作,自由地體驗,不僅獲得了知識,而且提高了能力,獲得了精神上的愉悦。可見,只有讓學生真心感悟,親身體驗到的東西才能最終沉澱到他的內心深處,成為一種素質,一種能力,伴其一生,享用一生。

二、在數學活動中,使學生成為積極的合作者。

教學從本質上説是一種“溝通”與“合作”。活動過程既是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更是“合作學習”、“相互溝通”的過程。創造性的學習單靠教師的單向傳遞顯然不行,必須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貫徹學習者之間的橫向交流為主的操作方法,通過多種“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能力和創造力。數學活動,為這種交流、溝通提供了機會,讓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成為積極的合作者。

以上片段中,學生或是兩人合作,或是四人合作。他們合作的活動過程中,相互討論、交流、啟發,施展出自己的才能,張揚出自己的個性,把數學學習看做一種樂在其中的有趣活動。

三、在數學活動中,使學生成為主動的探索者。

活動是兒童學習數學的一種最基本的方式。活動既是兒童認識數學的源泉,又是兒童發展的基礎。學習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通過學生自己發現,他們的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繫。

在這富有挑戰性的數學活動中,學生的探索慾望不斷地升騰,他們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每一位學生的潛能被髮揮出來,他們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者,而成為了主動的探索者。

四、在數學活動中,使學生成為偉大的創造者。

長期以來,被動的學習方式導致了學生普遍缺乏獨立性和創造性,給學生創造數學實踐活動的機會,提供活動的空間,便是為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創造了條件。

在擺11根小棒的過程中,通過讓學生自由地擺,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我清醒地認識到我的任務就是千方百計地拓寬孩子們自由創造的時間和空間,以上的活動,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創造熱情,點燃了學生智慧的火花。

當然,這堂課也有不少遺憾。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1、“十”的概念沒有深入人心。在課堂上,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在認識11之後,認識15時,請小朋友擺一擺,大多數小朋友都把一捆小棒打開,重新一根一根地數出10根,有的小朋友重新用皮筋紮起來,有的小朋友則仍然採用左邊10根,右邊5根的擺法。直至後面認識14、18、20、13時,還是出現這樣的情況。只是人數有所下降。我起初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會這樣?考慮再三,覺得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十”的概念沒有建立好,而問題是沒有把11的.擺法處理好,沒有對多種擺法進行及時的優化。在討論喜歡哪一種擺法時,選擇左邊10根,右邊1根這種擺法的很少,學生認為10根放一起,數起來麻煩。我在課堂上順水推舟説,我們就來看這種擺法。通過課件演示、動手操作讓學生知道“10個一是1個十”,“1個十和1個一是11”。而對哪種擺法好這個問題不了了之。所以導致學生在擺15時,仍舊1根1根地數。我想應該引導學生再來探討,(在那些擺法中加入1捆加1根的擺法)現在你覺得哪種擺法好,為什麼?通過比較、探討、交流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計數單位“十”的概念,建立1捆就是一個“十”的概念。自然,“12—20”各數的組成,學生就能輕而易舉,只要拿出1捆再加上幾根就可以了。

2、課堂上數數的活動過少,影響目標的達成。《標準》強調:“要引導學生聯繫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用來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因此,在這節課中,培養數感也是一個重要方面。教學時通過説一説、猜一猜、比一比等手段,加強感性經驗,逐步培養數感。但是,在課堂上數數的活動安排的太少,雖然絕大多數學生都會數,可不排除個別學生還不會數的可能。如果能夠安排多種形式的數數活動,不但能加深學生對數序、大小的理解,而且有助於學生形成數概念,發展數感。

3、課堂上關注學生不夠。以學生髮展為本,要求教師從學生的學出發,順着學生的思路來設計教學過程,隨時根據學生學的情況調整教學。在課堂上,雖然我發現“十”的概念建立得不理想,但是礙於時間關係,我沒有讓學生繼續探究,而是按照原來的設計繼續進行教學。雖然課堂上我及時發現了問題,可是我回避了。雖然有了這方面的意識,但是還沒有落實到課堂教學實踐中去。

4、這個問題該不該提?課後,大家探討了一個問題:教師提出要小朋友擺得讓老師一看就知道是11,是否合適?因為小朋友沒有這方面的生活經驗。那麼這個問題到底該不該提呢?提,還是不提?實際上反映出來的是兩種不同的教學理念,關注過程還是關注結果。教師最終目的是得到正確的答案,還是給學生提供學習材料,讓學生自主探索。我想應該是後者,所以這個問題應該提,或者可以改變一下提法。那麼學生缺少這方面的實際生活經驗,怎麼辦?可以適當地為學生的探索活動作一些鋪墊。只是需要把握好一個度,點到為止。在這節課中,我也利用課前活動為學生後面的探索活動作了鋪墊。只是從實際情況來看,效果不是很理想。

新理念的貫徹落實是新舊觀念激烈碰撞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斷地實踐,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創新。

活動是兒童學習數學的一種最基本的方式,成長中的他們需要活動,需要有趣的活動,需要富有挑戰性的活動,更需要有意義的活動,只有在有意義的活動中他們才會施展出自己的才能,張揚出自己的個性,發揮出自己的潛能,才會把數學學習看做一種樂在其中的有趣活動,才能在數學活動中快樂成長。

10到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篇2

11-20各數的認識具體內容包括:數11至20各數、讀數和寫數、10加幾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20以內的數絕大多數兒童在入學前已初步會數,但對於數的概念卻未必都清楚。同時一年級的小朋友參與數學活動,很少是因為認識上的需要,而只是對數學活動本身感興趣。因此,在本節課教學中我想除了落實知識技能的教學目標外,更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體會到數學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在教學中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1. 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創設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課一開始,通過猜小棒的遊戲,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最後在綜合應用中創設“小小運動員”這一情境,讓學生在具體可感的情境中始終精神飽滿地主動參與教學活動。

2. 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設計整個教學過程時,我基本上是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為基本模式展開的。不僅讓學生在這個自主學習的活動中不斷充分、主動、積極表現自我,同時也注意用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同時,設置問題如“每次都這樣一根一根數,感覺怎麼樣?”“看這些運動員上場,感覺怎麼樣?”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感悟,從中學到了教學的思想,數學的方法,從而更深刻地認識到數學的價值。

3. 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必須由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理解、感悟、發展,而不是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去獲得的。”根據這一理念,我在教學中緊緊圍繞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主他們通過有目的的操作、觀察、、交流、討論,從直觀到抽象,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例如數的.組成,我並不是直接告訴學生如何機械地記憶,而讓學生在重複猜小棒的遊戲中感悟,在動手擺小棒中體會,使學生經歷了數學知識的“再創造”的過程。

4.體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學習方式。

通過在看尺子提問題時,生生之間的搶答,在“小小運動員”時,運動員介紹自己,然後下面裁判的評價、提問題等實踐活動,讓學生養成與他人溝通、傾聽他人意見的習慣,同時,這也是對學生主體地位尊重的表現之一。學生在互動中,使知識在交流中理解,能力在交流中發展,情感在交流中體驗。

10到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篇3

數概念是整座數學大廈的基礎,隨着課程改革的深入,數概念的教學也越來越受到重視。11—20各數的認識是在學生認識了0—10各數及1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數概念教學中整數部分認數教學的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的數概念非常重要,因為它是認識更大的自然數的基礎,對學生的後續學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數概念是抽象的,學生理解和掌握它需要一個過程。我想結合本節課的教學,談談我的一些體會與想法:

1、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我在理解了教材的編排意圖基礎上,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對教學材料做了適當重構。選擇了學生十分熟悉的場景——美麗的`三亞,選取了和教材編排意圖相同的三亞乾淨整潔的街道,讓學生有如來到美麗的三亞,有如親身經歷過馬路,使學生受到過馬路要遵守交通規則,注意安全的教育。以及讓學生直觀地數一數圖上的事物各有多少,引入教學,學生情緒高漲,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活動的目的除了鞏固知識技能以外,另一個更為重要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學會應用數去觀察事物,表達和交流生活中有關數量的信息,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領會學習數學的意義。

2、讓學生在操作中學習,在操作中體驗。

學生在本節課中第一次接觸計數單位“十”,如何讓學生理解和建立計數單位“十”的概念?本着“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必須由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理解、感悟、發展”這一理念,這節課,我給學生提供了直觀、形象的學習材料,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讓學生自己親身體驗。如在學習計數單位“十”時,我先讓學生擺小棒,再討論説一説是怎樣擺的。這樣,通過捆一捆、説一説,把操作、語言表達緊密結合,突破了教學難點,使學生很好地體驗到10個一就是1個十,接着認識11-- 20 時,我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去操作、去探索。先是讓學生擺一擺,並想辦法使別人能很快看出自己擺的小棒是十幾根,然後通過觀察、交流使學生感悟到“把10根捆成一捆”的方法能最快地數出是十幾,進一步體驗到“1個十”的優越性。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經歷了操作探索、討論交流、觀察比較等活動,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都得到了相應的發展。

3、重視對學生數感的培養。

?標準》將培養學生的數感作為一個重要的目標,在數的認識和運算教學中尤其要加強數感的培養。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安排了許多活動,在加強基礎知識的同時發展數感。

(1)數數、看看、比比。俗話説,實踐出真知。通過實踐操作使學生動手用數學,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數學知識,增強數感,培養數學應用能力。例如我讓學生分別數數教室裏的人和物,以及課後數一數身邊的數,讓學生“觸摸”了數學,培養了數感。

(2)數數、排數序、找關係。一年級的學生基本上已經會數數到20,也已經認識11~20的數。為此,這一環節重點讓學生在數數中體會數的順序,在填數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係。在教學過程中,我鼓勵學生運用以前學習10以內數的方法,自主學習11—20數的順序和大小比較;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問題感受數之間的相對關係;最後的摘蘋果的遊戲,培養了學生對數的大小關係的敏感程度,較好地體現了數感培養。

不足之處:

我們説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往往較注重學生的知識基礎,忽視學生的心理活動特點。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深深地體會到注重學生的年齡特點是何等的重要。在操作捆一捆時,有的學生動手能力較差,不太會控制橡皮筋,因此一直在不停操作,以至影響了後面的聽課效率。

在教學數的組成時,有一個學生説到“1個十和1個4組成14”,我沒有充分利用這一課堂中出現的“問題”,開展活動,使學生加深理解,明確“1個十和4個一組成14”。在我們的課堂中,我們除了要傾聽那些準確無誤的回答,更要耐心傾聽孩子的錯誤。如果我們機智地從伴隨着教學過程中出現的錯誤的想法出發,進行引導點撥,抓住錯誤延伸,誘發思維,開啟心智,得出的結論反而印象深刻。我們不僅要傾聽成功孩子的快樂,更要傾聽暫時失敗的孩子的心聲,我們要耐心地等待,熱忱地幫助每個孩子都體驗到勝利的喜悦。

10到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篇4

案例背景:

我多次設計並執教《11~20各數的認識》,似乎一次比一次“成功”,可我越來越迷惑,學生需要“10根紮成一捆”的方法嗎?學生理解十進制的概念了嗎?課堂上,學生圍繞問題“小棒怎樣擺放讓別人很快看出根數”時,擺小棒的方法較多,但把“10根紮成一捆”的同學極少。因此,學生通過比較沒有達成共識,只是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接受”了十進制。當然,通過精心設計的習題訓練,學生也學會了解題答題。也就是説,學生通過訓練“記住”了知識,“記住”了數的組成,但不理解位值制原理,也沒有建立數的概念。20xx年10月,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以“培養數感”為主題,我又一次重新設計並執教了《11~20各數的認識》的研討課,感受頗深。

案例描述:

一、課前談話

促使一年級國小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許多教師制訂了一系列的獎勵措施,如:表現好的獎紅花,10朵紅花換一個金蘋果。我根據班級的實際,輕鬆地與學生聊了起來。

“今天發言積極,聲音響亮的小朋友,希望老師獎什麼?”

“紅花和金蘋果,你更喜歡什麼?為什麼?”學生興奮地説:“我喜歡金蘋果,因為一個金蘋果相當於10朵紅花。”

[從現實材料入手,幾句談話既組織了教學,又滲透了以一當十的數學思想,為下面學習新知作好充分的知識準備。]

二、創設情境

“小朋友,你們成為國小生後,爸爸媽媽非常關心你們的學習,為你們準備了許多學習用品。”教師邊説邊拿出一個放了許多鉛筆的筆筒,“這裏有幾枝鉛筆?”“10枝”、“14枝”、“19枝”等,他們猜得興趣盎然,神采飛揚。然後運用數數來驗證,結果是12枝。再次猜另一個筆筒的鉛筆枝數,又一次數鉛筆枝數,結果是20枝。

[從猜測到驗證,讓學生感到數數不是枯燥無味的,而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這樣既瞭解學生的起點,初步感知數的相對大小,又體驗到1枝1枝地數,數得速度慢、麻煩,引發學主動探究的慾望。]

三、自主探究

1.擺小棒,感知“十”。

把12根小棒作為研究材料,學生圍繞中心問題“這些小棒怎樣擺放讓別人也很快地看出是12根”進行積極地動手操作,小組合作探究。然後彙報擺的方法:①1根1根地擺;②2根2根地擺;③5根5根地擺;④一邊10根,另一邊2根等8種擺法,但一邊擺10根,另一邊擺2根的同學很少,個別學生操作時無從入手,他們不理解“這些小棒怎樣擺放,讓別人也很快看出是12根。”“你認為哪一種擺法很快看出是12根?為什麼?”學生各抒己見,意見很不一致,根本無法體會到10根紮成一捆的優越性。教師不作任何解釋,只是安排了一個遊戲“比一比,誰的眼力最好”。師生一起觀看課件,第一幅畫面,1根1根地擺,畫面出現約2秒鐘後馬上消失,問:剛才畫面上出現的是幾根小棒?學生無奈地搖搖頭。第二幅畫面2根2根地擺,方法同上,學生又是無奈地搖搖頭。第三幅畫面把10根紮成一捆,當課件一出現時,學生非常興奮,異口同聲地叫起來:21根。其實三幅畫面上出現的都是21根,現在你喜歡哪一種擺法?“我喜歡10根紮成一捆的方法。”“我也喜歡10根紮成一捆的方法。”……學生的意見基本統一。

[在比較中,學生領悟到10根紮成一捆可以使數數顯得方便,並初步滲透十進制。]

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重新擺12根小棒時,學生卻遇到新問題:不會用橡皮圈扎小棒(每次執教前,學生會熟練地用橡皮圈扎小棒成為課前準備的主要內容)。在教師的引導下,紮好小棒後,邊看邊説,一捆是(10)根,就是10個一,一捆有(1)個十,那10個一是這捆,1個十也是這捆,那麼我們就説10個一是1個十。

[在感知的基礎上,藉助小棒,直觀演示操作,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從而理解10個一1個十。]

2.擺小棒,説組成。

師擺小棒,生説組成;生擺小棒,生説組成;學生看數,在頭腦中擺小棒説組成等活動,逐步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從而建立起1個十和幾個一是十幾的數學模型。

[數感的建立是一個逐步體驗和發展的過程,理解數概念就是數學建模的過程。]

3.看直尺,理解數的順序、大小。

藉助直尺,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再次讀數(順數、倒數),更深入地認識11~20各數。“看到這把直尺,你知道了什麼?”預設讓學生在寬鬆的氛圍中,自由地開放地暢所欲言,如17比16大1,19的鄰居是18和20等。可實際操作中,有的學生不知如何回答。

[學生通過讀數,瞭解數的順序,比較數的大小,進一步認識20以內各數。這樣讓學生從多種角度去學習數,知道數與數之間的聯繫和區別,在輕鬆活潑的課堂學習過程中對20以內的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有利於學生形成良好的數感。]

四、實踐運用

“在生活中,你在哪兒見過我用過這些數?”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如:整體認讀音節16個,日常行為規範20條,一盒水彩筆18色,今天是10月20日等。

[搜索生活中客觀存在的數,充分感受數的意義,讓學生體會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體會用數學的快樂。]

你抓一把糖大約有( )顆,抓一把鉛筆大約( )枝,你的紅花本上大約有( )朵紅花等問題的設計,在估測中,促使學生運用數來交流表達信息的能力。“你能運用今天學到的知識,圈一圈,畫一畫,讓大家一看就知道有朵紅花?”

[這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目的是運用1個金蘋果換10朵紅的事實,進一步深化十進制的概念,但每次的執教中時間總是顯得倉促,效果不佳。]

五、課堂總結

11~20,這條波浪線什麼意思。

案例分析:

?數學課程標準》在總體目標中提出要使學生“經歷運用數學符號和圖形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建立數感和符號感,發展抽象思維。”並且在內容標準的幾個階段都闡述了培養數感的問題。可見,讓學生在“做”數學中建立數感,形成數感,發展數感,是新課程改革十分強調和重視的問題。所謂數感,實際就是一種主動地、自覺地或自動化地理解數和運用數的態度與意識,是人的一種基本的數學素養。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就是成為當前廣大教師頗受關注的問題。《11~20各數的認識》一課,通過擺一擺、扎一紮、比一比、説一説,還利用對比材料,學生達到會認、會數、會讀,理解數的組成和十進制的概念。如果不會用這些知識來描述現實或解決問題,這樣的數學知識是“死”的。《新課程標準》提出了: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聯繫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用數來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從而發展數感。

一、親歷建模過程,建立數感

認識11~20各數,是學生數的認識的一次飛躍,讓學生建立十進制的概念,理解計數單位“十”是培養數感的基礎。課前談話中,教師選擇金蘋果和紅花之間特殊關係,滲透以一當十的數學思想,達到潤物細無聲之效果。當學生自主探究“怎樣擺放讓別人也很快看出是12根”時,呈現出8種擺的方法並各抒己見,學生無法體會到“10根紮成一捆”的優越性。但“10根紮成一捆”是理解10個一是1個十的支柱,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此時,教師沒有闡述自己的觀點,只是巧妙地設計了三幅畫面,1根1根地擺,2根2根地擺,10根10根地擺,三幅畫面均以出現2秒鐘的時間,馬上消失。當學生對“1根1根地擺”、“2根2根地擺”無法説出根數感到無奈時,10根10根地擺卻帶給學生驚喜、興奮,異口同聲説出21根。通過比較體驗,讓學生真真實實地感受到把“10根紮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並體會到“10根紮成一捆”這種方法的優越性,激發學生我要這種方法,我喜歡這種方法的強烈慾望。然後通過擺小棒、説組成,在腦子中想小棒,説組成,看數説組成等活動,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了數的實際意義,也體驗經歷了數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建立數感。

布魯納強調:數學知識不是一個簡單的結果,而是一個過程。學生經歷實物操作(擺小棒)──表象操作(在腦中擺小棒)──符號操作(看數,直接説組成)的過程,從而建立起一個十和幾個一組成十幾的數學模型。可見,建立數概念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

數感是不能傳授的,它是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所體驗、有所感受、有所領悟,產生對知識的深刻理解,獲得數的敏感性,從而建立數感。

二、重視實踐應用,形成數感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發展學生的數感離不開學生的生活實際,只有把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繫起來,才能使學生在具體現實的生活背景下感受體驗,內化知識,發展數感。“生活中,你在哪兒見或用過些數?”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馬上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尋找教室裏的,回憶經歷過的。學生這分分秒秒地思考,反映出他們對數的興趣,16個整體音節,學號13號,12色水彩筆等生活中客觀存在的數,這些不是他們胡編亂造的,而是他們正在運用學到的數學知識去描述生活,解釋現實,這是數感的具體表現。

三、激勵猜測驗證,發展數感

數學猜測是一種數學想象,能簡縮思維過程,發展學生的數感。驗證是指學生在進行探索之後,需要對結果進行驗證。引入時,從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猜猜“筆筒裏有幾枝鉛筆?”既讓學生初步感受到數的相對大小,讓他們帶着問題去有興趣地數數,又瞭解了學生的起點,可謂是一箭三雕。實踐應用部分,抓一把糖約幾顆,抓一把鉛筆約幾枝,紅花本上大約有幾朵紅花等問題情境的設計,促使學生加深對數意義的理解,選擇參照物,逐步得出合理的結果,也促使學生有意識的將知識與生活問題聯繫起來,主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形成數學意識,發展數感。

發展學生的數感是數的學習的核心目標,學生數感的發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為一名國小數學教師,有責任讓數感貫穿在具體的數學教學過程中,能有意識地引導和培養學生的數感,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10到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篇5

11-20各數的認識,看似簡單,其實很難把握。我教學的內容是數11至20各數的認識第一課時。上好這節課我覺得有三大難點需要突破:

1、學生現有的學習基礎如何關注。現在的孩子其實大都會數、會寫11—20各數,也瞭解這些數有關的知識,我們怎樣在課堂上去關注孩子的現有學習基礎,是教學需要突破的。

2 、“十進制”概念的建立。

3、學生數感的培養。

針對以上三點在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第一、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處理教學好教學內容。

根據學生的現狀和發展水平,對11-20各數的數數,我沒有花時間教學生,而是讓學生直接參與數物體個數,如數小棒等。又如通過看直尺讀數、比較數的大小等一系列教學的活動,都是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放手讓學生在活動中自己領悟知識。

第二、注重動手操作,

在玩中學習認識11-20各數,是學生數的認識的一次飛躍,讓學生建立十進制的概念,理解計數單位“十”是培養數感的基礎。圍繞“怎樣擺放讓別人能很快地看出是11根”這個問題,學生自主地動手操作擺小棒,彙報交流,呈現出多種擺的方法,學生各抒己見,體會到“10根紮成一捆”的優越性。親歷10個一是1個十的知識形成過程。這種無聲勝有聲的教學設計,突破了教學難點。從而理解了數的意義,建立正確的數的概念,為培養數感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第三、以學定教,培養學生的數感。

數感是人的一種基本素養,我們沒有必要讓人人成為數學家,但應當使每個學生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數學地思考。培養學生的數感,不是教師講解獲得的而是結合具體情境,通過數學活動得到感受和體驗。對此我安排了相應的活動,讓他們用語言表達和交流數的信息,如通過“猜一猜”,讓學生通過想和猜的活動,發展數學意識,培養學生的數感。當然發展學生的數感離不開學生的生活實際。只有把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繫起來,才能使學生在具體生活中感受知識,鞏固數感。培養數感不是一節課所能完成的,只能説在這節課設計的`各個環節努力地體現這一目標。

上完本節課後,讓我有以下幾點困惑:

1、如何在課堂上真正的關注學生,真正的落實到課堂教學實踐中去,是一個值得我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2、一年級學生動手各種學習能力尚未形成,特別是動手操作能力,在數學課上,學生們除了學習數學知識,發展智能,還帶着自身的情感、動機、需要等一併投入課堂;學生們除了與教師交往外還與同伴之間進行相互交往;學生們除了認知、情意方面的發展,還包含羣體合作能力、行為習慣及交往意識與能力等多方面。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對於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是我要更加努力的方向。

10到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篇6

在教學這一過程時發現學生在説“12根小棒是1捆加2根”這據話時還是不太能夠清楚地表達,課後就在想是否應該將這句話寫在黑板上,幫助學生照着樣子去説。低年級的學生在説話方面還是有些欠缺的,我們老師就得慢慢培養他們把話説完整的習慣,並且能夠用語言清楚地表達自己是想法,這也是我今後課堂上關注的重點。

下面簡單説説上了這節課自己的一些反思。

1、真正地明白什麼樣的課才是好課,明白自己和經驗豐富的教師之間存在的差距,明白一節課的背後你得付出多少心血。通過這次自己先試上,之後師傅幫助修改,在修改的過程中,我學到了如何把握一節課的教學重點,用怎樣的問題才是適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怎樣的問題才能讓學生易懂易答,什麼樣的問題才真正適合低年級的學生。課堂問題在一節課中是最重要的。因此有效的提問才會激發起學生對新知探索的興趣。

2、適時的鼓勵對低年級學生來説就是促進他們好好表現的動力,只要我一説:“表揚誰誰誰。”所有的學生都會坐的很端正,而且表揚的話語要多變才會讓學生感到新意,他們才不會膩煩,從而才能專心地聽講,積極地表現。

3、學生説話的完整性也是要關注的,本節課中,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總會只回答一半,説得不完整,我一次一次地強調要説完整,但還是説不全,日後一定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本次的經歷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自己學到了很多,如何設計教學過程才真正適合學生的認知,如何問才會讓學生既明白你的意思也能夠正確地回答,如何組織學生自己進行探索習得知識,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才是真正快樂的學習。通過這次邀請課的鍛鍊自己也學到了很多,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10到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篇7

準備這堂課,我首先從制定教學目標開始,目標設定要明確,有針對性。理清重難點,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初步認識計數單位“一”和“十”,理解10個一是1個十,從形象到抽象理解11-20各數的組成,培養數感,我覺得是我這節課想體現和突破的。

一、追根溯源,品出“數學味”

每節課的導入,我總是思索再三。數來源於數,數的形成發展是有跡可循的,比起那些為了迎合兒童心理而刻意編撰出來的故事情景,我想,讓孩子追溯歷史足跡,感悟智慧的萌生,豈不妙哉!課的開始從古人擺小石子開始,告知擺一個小石子表示一隻羊,兩隻羊呢?三隻羊呢?古人計數用的是小石子,我們小朋友認數用什麼呢?孩子們馬上想到了圓片、小棒等,孩子們趣意盎然,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心理上的鋪墊。

二、培養數感,悟出“數學味”

數感是比較高層次的一種能力。主要是指關於數與數量、數量關係、運算結果估計等方面的感悟。低年級學生的數感需要以認數為依託,通過豐富的直觀活動,在建立數概念的過程中逐步培養。具體的説,在這一課中,要重視數出數感,讀出數感,用出數感。

1.“擺”出數感

低年級的孩子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思維活動離不開實踐操作的支撐。因此,在認識11-20各數的過程中,要藉助擺小棒來幫助建立計數單位的概念。首先通過擺、數、捆10根小棒,認識計數單位。在數的時候,我讓孩子們數了兩遍,加深印象。就在擺一擺、數一數、捆一捆這些簡單的活動中,孩子經歷了將10根小棒變成1捆的過程,感受到”10個一”和“1個十”是相等的。其次通過嘗試擺12根,體會計數單位。雖然有了遊戲的鋪墊,但是孩子根據自己的學習經驗,用不同的方法擺出12根小棒,在交流的過程中自主體會到擺出“十”更加簡便。最後在互動中擺11-20根,抽象認識11-20。深刻認識了計數單位“十”,在此基礎上結合2捆認識20,強化認識“2個十是20”。

2.“讀”出數感

數感是讀出來的.,孩子在讀數的過程中,協調眼、口、耳等多感官活動,看數的同時將抽象的數用嘴巴讀出來,再通過有韻律的聲音傳入耳朵,在看、讀、聽等一系列活動中,感知數的順序、大小等。在孩子們每新接觸一個十幾的數時,我都要求他們説説這個數的組成,讓孩子在別人説、自己説的過程中體悟出數的組成,體會計數單位。

3.“用”出數感

孩子的數感只有在用數表達的過程中才能進一步得到培養。本節課通過設計了“幫助諾一、夏天、軒軒解決問題”中的數,用數表達生活中的事情,估一估物品的數量的環節,真正把知識轉化為孩子自己的東西,體會了估計在生活中的價值,以後再在生活中碰到類似情況,會用數學的眼光來思考。

4.“玩”出數感

針對低年級孩子特點,結合當前流行的“搶紅包”,設計了一個符合孩子興趣的遊戲,但是這紅包裏裝的不是錢,是與本課學習有關的問題,只有回答正確,才能給自己小組增加能量。孩子們玩的興致很高,在互助合作中既鞏固了知識,又使知識增加了趣味。

數感是人的一種基本素養,我們每個學生應該在一定程度上有數學這一思考。培養學生的數感,不是我們老師講解獲得的而是結合具體情境,通過數學活動得到感受和體驗。我想,在以後的數學課中,也一定要創設好符合孩子心理年齡的情景,將孩子帶入數學的世界,讓他們感悟到數學之美。

10到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篇8

成功之處:

首先,導入比較自然,讓學生在數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事物中學會數數,導入本課,使學生體會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其次,就是本課中設計的一些練習和遊戲很大的豐富了課堂,提高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使孩子們在學中玩、玩中學,並且培養了孩子們樂於助人的良好品質。課堂氣氛比較輕鬆,基本做到了人人蔘與。

最後,就是在這節課中,我採用了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同學們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在老師的引導下自己擺小棒,如擺十幾,並討論,這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同學們學得輕鬆,老師教得也很輕鬆。

不足之處:

有成功之處,當然也有不足的地方,課後在做練習的過程中,發現有幾名同學還是沒有掌握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了十幾這樣的題,説明在上課時,我對這部分內容的講授的方法還是不夠恰當沒有讓同學們都掌握了,這部分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尤其還為下節課教授數位做基礎。所以我又單獨對幾名同學進行了輔導,究其原因,還是在我課前備課時對學生在課堂上會出現的情況沒有考慮全面。

另外,在課上,我設計一個摘蘋果並讓學生計算的遊戲環節,在引入這個遊戲時,我想説同學們,你們相不想吃蘋果啊?可是到了做這個遊戲時我突然靈機一動,想到同學們,農民伯伯的果園豐收了樹上結滿了又大又紅的果子,可是他們忙不過來,你們願意幫忙嗎?這樣,同學們一下子很高興,情緒都很激動,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使學生學會了助人為樂。

如果讓我再來重新設計這一課,我一會在備課時把各種在課上出現的狀況都想全面了,備課一定要切合學生實際,讓同學們學得輕鬆學得透徹。

這就是我對這節課的一些淺顯的個人反思,作為初為人師又初次教低年級的我來説,還需不斷的探索學習。不過,在這將近一學期的教學中,我體會到了很深刻的一點,那就是教師在教學生知識時,沒有什麼比愛更好的方式了,你責備他十遍也不如耐心的教他一遍這樣收到的效果更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