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正比例教案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74W

教案一定要考慮好學科內容,這樣才能順利進行工作,老師在寫教案的時候,需要根據自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風格,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成正比例教案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成正比例教案7篇

成正比例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關應用題;

2、通過解答應用題使學生熟練地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從而加深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

3、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發展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應用題

教學難點:能正確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麼比例,正確列出比例式。

教學過程:

一、複習:出示課件

二、談話導入:

1、在上新課之前,先考考大家我們的樓房有多麼高?

2、怎樣測量它大概的高度呢?

剛才同學們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去測量大概高度。今天我們學習一種新的方法──正比例應用題,學完後,我們試着用這種方法去計算樓房的大概高度。看誰學得最棒。

三、新課教學:

先來研究這樣一個問題。

1、出示例1課件

一輛汽車2小時行駛140千米,照這樣的速度,從甲地到乙地共行駛5小時。甲乙兩地之間的公路長多少千米?

2、分析解答應用題

(1) 請一位同學讀一讀題目

(2) 這道題要求什麼?已知什麼條件?

(3) 能不能用以前學過的方法解答?

(4) 讓學生自己解答,邊訂正邊板書:

140÷2×5

=70×5

=350(千米)

答:________________。

3、激勵引新

這兩種方法都合理,還可以有什麼方法解答呢?

學生互議,師引導,我們已經學習了比例的知識,能不能用比例解答呢?

四、探討新知

1、提出問題

師:請同學們結合課本上的例題,討論以下問題。

(1) 題目中相關聯的兩種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 ________一定,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比例關係。

(3) ______行駛的_____ 和 _____的 ________相等。

2、學生自學例題後小組討論。

3、組間交流:小組代表把討論結果在班內交流

4、學生嘗試解答後評價(指名學生板演)

5、怎樣檢驗?把檢驗過程寫出來。

6、概括總結

(1) 用比例解答應用題與用算術方法解答應用題教師這道題的解法,如果題目中沒有要求的,我們採取任何一種方法都可以,但如果題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一定要用

比例的方法解。

(2) 明確解題步驟。(板)

用比例方法解答應用題,具體步驟是怎樣的呢?請根據我們所做的例題歸納解題步驟。

1.分析判斷

2.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關係

3.設未知數列等式

4.求解

5.檢驗寫答語

五、練習提高

1、 變式練習,出示課件

(1)例題改編

① 如果把這道題的第三個和問題改成:“已知公路長350千米,需要行駛多少小時?”該怎樣解答?

② 讓學生解答改編後的`應用題,集體訂正。

③ 小結 :比較一下改編後的題和例1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例1的條件和問題以後,題中成正比例的關係仍沒變,解答的方法出沒有改變,只是要設需要行駛的小時數為x,列出的等式是:

140/2=350/x

(2)24頁做一做:讓學生直接用比例知識解答。做完後,請幾個同學説一説:你為什麼這樣列式?

2、基本練習,出示課件

3、實踐運用

(1)彙報數據:剛才我們上課時提到怎樣測量和計算樓房的大概高度,課前我請幾位同學去測得一些數據。現在請這些同學跟我們彙報一下。

(2)能用這些數據編一道正比例應用題嗎?

(3)小組合作編題

六、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如何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以前學過的應用題。解答的步驟怎樣的呢?

七、課後反思

1、還有部分學生不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2、不會判斷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關係

3、列出的比例式不是正比例的形式

成正比例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利用正比例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感受正比例關係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能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結合豐富的事例,認識正比例。

教學重點:

1、結合豐富的事例,認識正比例。

2、能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學難點:

能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學用具:課件

教學過程:

一、 課前預習

預習書19---21頁內容

1、填好書中所有的表格

2、理解粉色框中話的意義,體會正比例的兩個量有怎樣的關係?

3、把不理解的內容用筆作重點記號,待課上質疑解答

二、展示與交流

活動一:在情境中感受兩種相關聯的量之間的變化規律。

(一)情境一:

1、 觀察圖,分別把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面積與邊長的變化情況填入表格中。請根據你的觀察,把數據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後思考: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面積與邊長的變化是否有關係?它們的變化分別有怎樣的規律?規律相同嗎?

説説從數據中發現了什麼?

3、小結:正方形的周長和麪積都隨邊長的增加而增加,在變化過程中,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積一邊長的比是邊長,是一個不確定的值。

説説你發現的規律。

(二)情境二:

1、一種汽車行駛的速度為90千米/小時。汽車行駛的時間和路程如下:

2、請把下表填寫完整。

3、從表中你發現了什麼規律?

説説你發現的規律:路程與時間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情境三:

1、一些人買一種蘋果,購買蘋果的質量和應付的錢數如下。

2、把表填寫完整。

3、從表中發現了什麼規律?

應付的錢數與質量的比值(也就是單價)相同。

4、説説以上兩個例子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小結:路程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在變化過程中路程與時間的比值相同;應付的錢數隨購買蘋果的質量的變化而變化,在變化過程中應付的錢數與質量的比值相同。

5、正比例關係:

(1)時間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應增加,而且路程與時間的比值(速度)相同。那麼我們説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

(2)購買蘋果應付的錢數與質量有什麼關係?

6、觀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麼特徵?

一個量隨另一個量的變化而變化,在變化過程中這兩個量的比值相同。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成正比例嗎?面積與邊長呢?為什麼?

師小結:

(1)正方形的周長隨邊長的變化而變化,並且周長與邊長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成正比例。

請你也試着説一説。

(2)正方形的面積雖然也隨邊長的變化而變化,但面積與邊長的比值是一個變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積和邊長不成正比例。

請生用自己的語言説一説。

2、小明和爸爸的年齡變化情況如下:

小明的年齡/歲67891011

爸爸的年齡/歲3233

(1)把表填寫完整。

(2)父子的年齡成正比例嗎?為什麼?

(3)爸爸的年齡=小明的年齡+26。雖然小明歲數增加,爸爸歲數也增加,但是小明歲數與爸爸歲數的比值隨着時間發生變化,不是一個確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齡不成正比例。

與同桌交流,再集體彙報

在老師的小結中感受並總結正比例關係的特徵。

成正比例教案篇3

教學內容

正比例的意義。

教學目的

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會正確判斷成正比例的量,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

教學重點

正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

正比例的判斷。

教具準備

小黑板、投景影片

教學過程:

一、複習

根據下面各題,先口答列式及得數,後説數量關係式。

1、一列火車2小時行駛250千米,平均每小時行駛多少千米?

2、一種布,買3米共要27元,平均每米布多少元?

3、某印刷廠5天生產2.5萬本練習冊,平均每天生產多少萬本練習冊?

師據學生回答板書如下:

路程/時間=速度總價/數量=單價工作總量/工作時間=工作效率

二、引新

我們已經學過一些常見的數量關係,如上面這些速度、時間和路程的關係,單價、數量和總價的關係,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和工作總量的關係等。現在我們進一步來研究這些數量關係中的一些特徵。如速度一定,路程和時間有什麼關係?或者時間一定,路程和速度之間有什麼關係?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這方面的知識。正比例的意義。(板書)

三、新授

1、教學例1。一列火車行駛的時間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時間(時)12345678

路程(千米)90180270360450540630720

(1)引導學生觀察上表內數據。

(2)邊觀察邊思考下面問題:

(1)表中有哪幾種量?這兩促量有沒有關係?

(2)這兩種量是怎樣設化的?(路程是隨着時間的變化頁變化。時間擴大,路程也隨着擴大;時間縮小,路程也隨着縮小。)

(3)引導學生分析這兩種相關聯的量的變化有什麼規律?

(1)從表內找出幾組相對應的兩個數,求出比值,再比較比值的大小。指名口答,師板書:

90/1=90360/4=90540/6=90

(2)從下面的比式中,你能不能找出變化規律?這個90實際上就是這列火車的什麼?(速度)

(3)師:它們之間的關係可以用式子表示

路程/時間=速度(一定)

(4)小結。

時間和路程是兩種相關聯的量,路程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時間擴大,路程隨着擴大;時間縮小,路程也隨着縮小。它們擴大、縮小的規律是:路程和時間的比的比值總是一定的。

2、教學例2

(1)出示例2,在布店的櫃枱上,有像下面一張寫着某種花布的米數和總價的表。

數量(米)1234567

總價(元)

(2)引導學生觀察上表內的數據。

(3)回答下面風個問題:

表中有哪兩種量?這兩種量有關係嗎?為什麼?

這兩種量是怎樣變化的?

它們的變化有什麼規律?

相對應的總價和米數的比各是多少?比值是多少?比較這些比值的大小,相等嗎?這個比值實際上就是花布的什麼?

(4)小結。

花布的米和總價也是兩種相關聯的量,總價是隨着米數的變化而變化的。米數擴大,總價也隨着擴大;米數縮小,總價隨着縮小。它們擴大,縮小的規律是:總價和米數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3、概括正比例的意義及關係式。

(1)比較上面的例1和例2,它們有什麼共同點?

(2)判斷成正比例量的方法:是什麼?

(3)師:例1中路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它們的比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保持一定。年以,路程和時間是成正比例的量。大家想一想:在例2中,有哪兩種相關聯的量?它們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為什麼?

(4)概括關係式:

Y/X=K(一定)

4、教學例3。

出示例3

師:大家能不能根據上面的判斷成正比例量的方法説説?指名口述、師幫助糾正。關係式是:總重量/袋數=每袋麪粉重量(一定)

5、小結。

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正比例,關鍵是看這兩種相關聯的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是否一定,如果比值一定,那麼這兩種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

四、鞏固練習

第13頁做一做

五、總結。

1、什麼叫成正比例的量?

2、怎樣判斷兩種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六、作業:完成練習六第1-3題。

成正比例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正、反比例的意義,瞭解正反比例的區別和聯繫,更好的把握正、反比例概念的本質。

2、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正、反比例意義的理解,使他們能夠從整體上把握各種量之間的比例關係,能根據相關條件直接判斷兩種量成什麼比例,提高判斷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進一步認識正、反比例的意義,能根據相關條件直接判斷兩種量成什麼比例,提高判斷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

教學預設:

一、概念複習:

1、提問:怎樣的兩個量成正、反比例?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字母關係式。

二、書本練習:

1、第9題。

(1)觀察每個表中的數據,討論前三個問題。

要注意啟發學生根據表數據的變化規律,寫出相應的數量關係式,再進行判斷。

(2)組織學生討論第四個問題。

啟發學生根據條件直接寫出關係式,再根據關係式直接作出判斷。

2、第10題。

(1)看圖填寫表格。

(2)求出這幅圖的比例尺,再根據圖像特點判斷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成什麼比例,也可以根據相關的計算結果作出判斷。

要讓學生認識到:同一幅地圖的比例尺一定,所以這幅圖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成正比例。

(3)啟發學生運用有關比例尺的知識進行解答。

3、第11題。

填寫表格,組織學生對兩個問題進行比較,進一步突出成反比例量的特點。

4、第12題。

引導學生説説每題中的哪兩種量是變化的,這兩種量中,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着變化,能不能用相應的數量關係式表示這種變化的規律。

5、第13題。

讓學生小組進行討論,教師指導有困難的學生。

三、補充練習

1、對比練習:判斷下列説法是否正確。

(1)圓的周長和圓的半徑成正比例。()

(2)圓的面積和圓的半徑成正比例。()

(3)圓的面積和圓的半徑的平方成正比例。()

(4)圓的面積和圓的周長的平方成正比例。()

(5)正方形的面積和邊長成正比例。()

(6)正方形的周長和邊長成正比例。()

(7)長方形的面積一定時,長和寬成反比例。()

(8)長方形的周長一定時,長和寬成反比例。()

(9)三角形的面積一定時,底和高成反比例。()

(10)梯形的面積一定時,上底和下底的和與高成反比例。()

成正比例教案篇5

本單元在學生具有比和比例的知識,認識常見數量關係的基礎上編排,通過對兩個數量保持商一定或積一定的變化,理解正比例關係和反比例關係,滲透初步的函數思想。正比例和反比例歷來是國小數學裏的重要內容之一,與過去的教材相比,本單元進一步加強正、反比例的概念教學,突出正比例關係的圖像及簡單應用,重視正、反比例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淡化脱離現實背景判斷比例關係,不安排應用正、反比例關係解決實際問題。全單元編排三道例題和一個練習,前兩道例題都是關於正比例的,分別教學正比例的意義和圖像,後一道例題教學反比例的知識。

1.抽象實際事例中的數量變化規律,形成正比例的概念。

例1讓學生初步感知兩種相關聯的量以及成正比例的量的含義。列表呈現了一輛汽車行駛的路程和時間,通過寫出幾組對應的路程和時間的比並求比值,發現各個比的比值都是80,理解80是這輛汽車每小時行駛的千米數,由此得出數量關係路程/時間=速度(一定)。在數量關係中,路程比時間等於速度是舊知識,速度一定是這個問題情境裏的規律,是正比例概念的生長點。教材先指出路程和時間是兩種相關聯的量,用時間變化,路程也隨着變化具體解釋兩種量的相關聯。再指出這輛汽車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的比值總是一定,可以説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它們是成正比例的量,學生在這裏首次感知了正比例關係。

試一試在另一組數量關係中繼續感知正比例關係,購買鉛筆數量和總價的表格裏有三個空格,先計算買4枝、5枝、6枝這種鉛筆的總價,讓學生體會鉛筆的單價每枝0。3元是不變的,總價是隨着數量變化而變化的,總價與數量是兩種相關聯的量。然後依次回答其他三個問題,得出鉛筆總價和數量成正比例的結論,並用式子總價/數量=單價(一定)作出解釋。試一試的認知線索與例1相似,留給學生自主活動的空間比例1大,使學生對正比例關係的體驗更深刻。

學生在上面兩個實例中感知了正比例的具體含義,教材第63頁要形成正比例的概念。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義是概念形成的重要環節,也是發展數學思考的極好機會。首先用字母表示數量,每個實例裏都有兩個相關聯的量,分別是路程和時間或者總價與數量,兩個量的比的比值分別是速度和單價,因而用字母x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比值;然後把路程/時間=速度(一定)、總價/數量=單價(一定)表示成y/x=k(一定),並指出正比例關係可以用這個字母式子表示。用抽象的字母組成的式子表示正比例關係是認知難點,教學要聯繫兩個實例,引導學生經歷字母表示具體的數量?字母式子表示常見數量關係?字母式子表示正比例關係的過程,加強對式子y/x=k(一定)的理解。

練一練判斷生產零件的數量和時間成不成正比例,是把正比例概念具體化,利用概念進行演繹推理。具體地説,是分析這個情境裏的生產零件數量和所用時間的比的比值是否始終保持一定,如果具備y/x=k(一定)這種關係,兩種相關聯的量成正比例,否則就不成正比例。學生在第62頁試一試裏已經進行過這樣的分析和判斷,那時是依據連續的四個問題進行的,現在要求他們獨立開展有條理的推理活動,進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掌握判斷兩種量成不成正比例的方法。練習十三第1~3題配合例1的教學,第3題判斷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面積與邊長成不成正比例。可以根據表格裏填的數據進行推理,因為周長與邊長的比4/1、8/2、12/3、16/4的比值都是4,面積與邊長的比1/1、4/2、9/3、16/4的比值不相等,所以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成正比例,面積與邊長不成正比例。也可以根據正方形的周長公式和麪積公式推理,從邊長4=周長可以得到周長與邊長的比的比值是確定的數4,即周長/邊長=4(一定),所以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成正比例。從邊長邊長=面積可以知道,面積雖然隨着邊長的變化而變化,但是面積與邊長的比的比值是變化的量,即面積/邊長=邊長,所以正方形的面積與邊長不成正比例。前一種思考對問題進行具體的分析,適宜大多數學生的實際水平,也符合《標準》的要求。後一種思考沒有利用數據信息,推理的難度較大,不必對學生提出這樣的要求。教材設計這道題的意圖是進一步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突出正比例概念的內涵:兩種相關聯量的比的比值保持一定。

2.用圖像直觀表達正比例關係。

例2是按照《標準》的要求根據給出的有正比例關係的數據在有座標系的方格紙上畫圖,並根據其中一個量的值估計另一個量的值編排的,設計的三個問題體現了教學正比例圖像的三個步驟。第一步認識圖像上的點,按照a點表示1小時行80千米b點表示5小時行400千米説出其他各點的具體含義,體會各個點都表示汽車在某段時間所行駛的路程,也體會這些點是根據對應的時間與路程的數據在方格紙上畫出來的。第二步認識圖像的形狀,從圖中描出的點在一條直線上,體會正比例關係的圖像是一條直線。瞭解正比例圖像是直線對以後畫圖能起兩點作用:一是畫正比例關係的圖像(如第64頁練一練),可以根據提供的各組數據描出圖像的許多個點,再依次連成直線;二是如果按正比例關係畫出的點不在同一條直線上,表明畫點出現了錯誤,應及時糾正。第三步應用圖像,估計行駛時間所對應的路程或者行駛路程所用的時間。要指導學生利用畫垂線或畫平行線的技能,儘量使得數準確些。如估計2。5小時行駛的千米數,要在橫軸上找到表示2。5小時的點,過這點畫橫軸的垂線,得到垂線與圖像的交點,再過交點作縱軸的垂線,根據垂足在縱軸上的位置估計行駛的路程。

練習十三第4、5題配合例2的教學。判斷實際問題裏相關聯的兩種量成不成正比例有兩種思路,一種是看畫成的圖像,如果圖像是一條直線,那麼兩種量成正比例;如果圖像不是一條直線,那麼兩種量不成正比例。另一種是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利用各組對應的數據寫出比、求比值,從比值是否相等作出成不成正比例的判斷。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應用後一種思路,在判斷活動中加強對概念的理解。

3.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數學活動經驗,教學成反比例的量。

例3教學反比例的意義,安排的教學活動線索和例1十分相似。在表格裏可以看到筆記本的單價在變化,購買的數量也在變化,而且每組相對應的單價和數量的乘積都是60,這不僅是算得的,還和題目裏的用60元買筆記本相一致,因此用數量關係式單價數量=總價(一定)表示這個問題情境裏兩個變量的變化規律。在此基礎上指出單價和數量是兩種相關聯的量,它們成反比例,是兩個成反比例的量。試一試先把表格填寫完整,在填表時體會工地要運的72噸水泥是確定的。然後思考三個問題,抓住每天運的噸數與需要的天數的乘積是多少,乘積表示什麼數量以及問題情境的數量關係式,從每天運的噸數天數=運水泥的總噸數(一定),理解每天運的噸數和需要的天數成反比例。通過上面四個實例的研究,學生初步感知了反比例的含義,於是用字母x、y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兩個量的乘積,把反比例關係表示成xy=k(一定),形成反比例的概念。

學生認識正比例意義時的數學活動經驗可以遷移到反比例意義的學習中來,教學時要給學生多提供一些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機會。如讓學生觀察例3的表格、填寫試一試的表格,發現表格裏的變量,解釋兩個變量的相關聯;讓學生聯繫已有的數量關係,研究總價與數量、每天運的噸數與需要的天數的變化,通過計算髮現總價總是60元,一共運水泥的噸數總是72;讓學生寫出單價、數量和總價,每天運的噸數、需要的天數和運水泥總數的數量關係式,説説總價一定、運水泥的總噸數一定的理由;讓學生閲讀教材第65頁關於單價和數量成反比例的那段話,交流自己的理解和體會;讓學生試着用字母x、y、k表示反比例關係

練習十三第6~8題配合例3的教學,重温認識反比例的過程,應用概念進行判斷,從而加強對反比例的理解。第8題在方格紙上分別呈現了三個面積都是12平方釐米的長方形、三個周長都是14釐米的長方形,看圖在表格裏填出各個長方形的長與寬。前三個長方形的長乘寬分別是121=12、62=12、43=12,即長寬=面積(一定),得到的結論是長方形的面積一定,長與寬成反比例。後三個長方形的長乘寬分別是61=6、52=10、43=12,這些周長相等的長方形,長與寬的乘積不相等,所以長方形的周長一定,長與寬不成反比例。教學這道題要讓學生經歷得出結論的過程,強化對反比例概念的理解。第9~13題是綜合練習,練習內容包括成正比例的量與成反比例的量的比較,成比例的量與不成比例的量的比較,比例尺與正比例關係,還要尋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或成反比例的量的實例。編排這些練習,要通過比較與判斷進一步使學生清晰地理解概念,掌握成正、反比例的量的變化規律;要聯繫正比例的概念體會比例尺的意義,形成新的認知結構;要體驗生活中經常看到成正比例的量與成反比例的量,培養數學意識。

成正比例教案篇6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63頁的例2,“練一練”和練習十三的第4、5題。

教學目標:

1。能用“描點法”畫出表示正比例關係的圖像,幫助學生初步認識正比例的圖像,進一步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的變化規律。

2。使學生能根據具有正比例關係的一個量的數值看圖估計另一個量的數值。初步體會正比例圖像的實際應用,進一步培養觀察能力和估計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養成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的習慣。

教學重點:能認識正比例關係的圖像。

教學難點:利用正比例關係的圖像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複習激趣

1、判斷下面兩種量能否成正比例,並説明理由。

數量一定,總價和單價

和一定,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

比值一定,比的前項和後項

2、折線統計圖具有什麼特點?能否把成正比例的兩種量之間的關係在折線統計圖裏表示出來呢?如果能,那又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的表格

根據表中列出的兩種量,在黑板上分別畫出橫軸和縱軸。

你能根據表中的每組數據,在方格圖中找一找相應的點,並依次描出這些點嗎?

2、學生嘗試畫出正比例的圖像

3、展示、糾錯

每個點都應該表示路程和時間的一組對應數值。

4、回答例2圖像下面的問題,重點弄清:

(1)説出每個點表示的含義。

(2)為什麼所描的點在一條直線上?

(3)你能根據時間(路程)估計所對應的路程(時間)嗎?你是怎麼看的?

藉助直觀的圖像理解兩種量同時擴大或縮小的變化規律。

三、鞏固延伸

1、完成練一練

小玲打字的個數和所用的時間成正比例嗎?為什麼?

根據表中的數據,描出打字數量和時間所對應的點,再把它們按順序連起來。

估計小玲5分鐘打了多少個字?打750個字要多少分鐘?

2、練習十三第4題

先看一看、想一想,再組織討論和交流。要求學生説出估計的思考過程。

3、練習十三第5題

先獨立填表,再根據表中的數據描出長度和總價所對應的點,把它們按順序連起來。

組織討論和交流

4、你能根據生活實際,設計出兩種成正比例量關係的一組數據嗎?

根據表中的數據,描出所對應的點,再把它們按順序連起來。

同桌之間相互提出問題並解答。

四、反思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你有哪些收穫?還有哪些疑問?

五、作業

完成《練習與測試》相關作業

板書設計

成正比例教案篇7

教學內容:教科書94頁“練習與實踐”的第7~10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以及比與分數、除法的關係的理解。

2、能運用比和比例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

教學重點:

使學生加深認識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

能判斷兩個比能能不能組成比例,能比較熟練地解比例。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與反思

今天我們一起來複習正比例和反比例相關知識。

怎樣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關係?

學生交流

二、練習與實踐

1.完成“練習與實踐”第7題

讓學生先獨立完成,再點評。

2.完成“練習與實踐”第8題

引導學生列舉幾組對應的數值

再分析每組中兩個數的關係,再判斷。

3.完成“練習與實踐”第9題

第1小題讓學生根據圖中標出的點的位置算出相應的耗油量與行駛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斷。(行駛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

第2小題讓學生在教材的方格圖上描點、連線,

引導學生聯繫畫出的圖象判斷汽車在市區行駛時,行駛的路程與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

體會數形結合在解決問題方面的價值。

4.完成“練習與實踐”第10題

什麼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幾種類型?舉例説説它的意思?(重點是線段比例尺)

怎樣求圖上距離?怎樣求實際距離

學生量出的圖上距離。

利用的線段比例尺,求出相應的實際距離

三、

通過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學生交流

四、作業

完成《練習與測試》相關作業。

板書設計

關於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複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