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上冊語文教案人教版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31W

教案的準備對於一個即將上課的老師來説是非常重要的,教案在書寫的時候,老師務必要強調與時俱進,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二年級上冊語文教案人教版8篇,供大家參考。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案人教版8篇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案人教版篇1

?淺水窪裏的小魚》

教學目標:

★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字。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內容,體會人物的對話,表達對小魚的憐惜和對小男孩的敬佩之情。

★使學生進一步樹立保護小動物、珍惜生命的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抓住人物對話,體會小男孩對小魚的熱愛。

教學難點:

初步學會從人物的對話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解題、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看了這個題目你想了解些什麼?

二、識字寫字。

1、自由讀課文:藉助拼音讀準生字的字音。

2、小組按自然段讀、指名讀課文:讀得正確。

3、重點強調“甚至、蒸、死”的讀音和“甚至、乎、叨”的字形。

三、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

1、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

2、再讀課文:瞭解課文的內容。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指名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

二、朗讀感悟。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讀出你的感受。

2、先在小組內朗讀、表演第二——六自然段內容:體會小男孩救魚的執着與專注。分角色並加動作進行反覆朗讀、表演。

3、小組彙報、表演的情況,全班同學驚醒評價。

4、啟發思考與想象。

(1)最讓你感動的是什麼?為什麼使你感動?

(2)小男孩明明知道撿不完,可他為什麼還要一個勁兒的撿?

(3)讀了這篇課文後,你有什麼想法?

三、學生自由發言:

假如你抗到受傷的小動物,你在乎嗎?你會怎麼做?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案人教版篇2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懂得應該關心有困難的人,增強團結互助的意識。

有寫日記的興趣,並按照日記的格式,開始學寫日記。

過程與方法:

教師用激趣學習日記格式導入新課,學習本課生字、詞語。在掌握生字的基礎上學習這篇課文,體會文章內容。本課採用合作學習為主的教學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懂得應該關心有困難的人,增強團結互助的意識。

教學重點有寫日記的興趣,並按照日記的格式,開始學寫日記。

教學難點按照日記的格式,開始學寫日記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複習導入

1、複習日記格式

2、出示生字詞,多種方法認讀。

開火車讀、賽讀、齊讀。

3、指名分段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評價。學生回答上節課所學的日記格式;複習生字;朗讀課文。

二品讀體驗

2、師: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二則日記,誰願意來讀一讀?指名分段讀,評議

3、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一部分,思考:我又做了一個什麼夢,夢見了什麼?

師:小作者的心情如何呢?請同學們結合插圖,想一想應用什麼樣的語氣來讀?

指名回答並朗讀,指導學生把“我”夢中開心的事,用高興的語氣讀出來。

4、比較朗讀。比較一下這兩則日記內容上和情感態度上的不同。思考:媽媽沒有給“我”買心愛的白紗裙,“我”的心情怎樣?後來“我”為什麼沒讓媽媽買白紗裙?(1)(2)學生回答。

5、師:你認為小女孩的媽媽小氣嗎?為什麼?和同桌討論討論

6、師:那麼你感覺“我”是怎樣一個人?

指名回答。

師: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像小作者那樣,關愛他人,那麼你自己也會收穫很多快樂。

1、思考“我”又做了一個什麼夢,夢見了什麼?

2、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回答。

3、思考該用什麼語氣朗讀。

4、思考後來“我”為什麼沒讓媽媽買白紗裙?

5、學生討論、回答:小女孩的媽媽小氣嗎?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案人教版篇3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瞭解作者以及相關的文化常識。

2.掌握母愛和父愛在性質上的根本區別以及各自的積極面和消極面。

二、能力目標

1.把握文章的結構脈絡以及行文特點。

2.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與父母的愛之間的關係。

3.區分文章在譴詞造句和修辭方面與漢語寫作的不同,理解有關句子的含義。

三、情感目標

1.感受母愛和父愛的無私、博大與精深,體會父母養育子女的艱辛與偉大。

2.由父母之愛聯繫周圍其他多種形式的愛,樹立正確的愛心觀,培養自己博愛、仁義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母愛和父愛在性質上的根本區別以及各自的積極面和消極面。

2.孩子的成長過程與父母的愛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

1.文章在譴詞造句和修辭方面與漢語寫作的不同,舉例分析説明。

2.父母對自己世界的影響。

教學步驟

一、導入

1.請看多媒體畫面或張貼畫:畫面①,兒童跌倒,媽媽急忙扶起,呵護,詢問。畫面②,父親指導孩子如何學習,如何行事。

詢問:畫面①②表現了父母對孩子的一種什麼樣的情感態度?

可能的回答:愛護、關心、體貼、教育……

教師引導:本質是愛。

2.詢問:能否列舉若干父母愛自己的例子?

生舉例二至三個即可。

教師引導:上述都是具體可感的事例,那麼,在理論上、哲學上,到底應該如何論述呢?我們一起來學習美國哲學家艾·弗羅姆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篇文章。

二、解題並介紹文章涉及的文化常識(知識目標)

1.多媒體或者幻燈片展示

艾·弗羅姆,美國哲學家、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法蘭克福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生於德國,1934年_美國。他長期研究馬克思主義和弗洛伊德主義,撰寫了大量著作,主要有《愛的藝術》《_教義的發展》《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_學》《讓人佔優勢》《為自己的人》等。他論述_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愛、人的異化、人的解放等。

弗洛伊德(1856—1939)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心理分析學派的創始人,著有《夢的解析》《超越愉快原則》等。

馬克斯·韋伯(1864—1920)德國社會學家,著有《新教_與資本主義精神》《經濟與社會》等。

榮格(1875—1961)瑞士精神病學家,著有《無意識過程心理學》等。

2.本文節選自《愛的藝術》一書。《愛的藝術》認為,愛是一種主動的能力,只有學會愛的藝術,才能夠愛,並且才能獲得別人的愛。各種形式的愛—母愛、兄弟之間的愛等等—基本要素有四個方面:關心、責備、尊重和了解。母愛是無條件的,而父愛是有條件的等等。

本文標題中的“愛”點明瞭文章的主題,前面的“父母與孩子”則限定了所寫內容的範圍。文章主要論述了父母之愛的條件性以及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影響。

三、學生速讀全文,提出問題(知識及能力目標)

1.劃出生字詞或者重要詞語,自查字典解決,掃請文字障礙。

2.根據文章內容,將全篇劃分為三大部分,並總結大意。

(三分鐘後)

1.讓兩位同學起來説出所找詞語以及解決的結果,根據情況,教師明確如下:

孤立無援:不能得到同情和幫助。

休慼相關:歡樂和憂愁一起分享,有利和不利的遭遇一起經歷。

節外生枝:比喻在問題之外有岔出了新的問題。

歸根結蒂:歸結在根本上。

惶恐:驚慌害怕。

咄咄逼人:形容氣勢洶洶,盛氣凌人。

罪孽:迷信的人認為應受到報應的罪惡。

2.讓兩位同學起來説出文章結構劃分情況,教師指導明確,並在黑板上形成提綱:(利用多媒體展示)

(一、二、三為大的層次標誌,1、2、3為自然段標誌)

一(1、2、3):論述人從嬰兒到童年時期感受和體驗母愛的能力的發展。

二(4、5、6、7):闡述父愛的性質,以及父愛與母愛的根本區別。

三(8、9):指出一個成熟的人_終回脱離對母親的依賴和父親的_,他達到綜合,成為自己的父母。

四(10):總結全文。

(注意過度段和過度句)

由此看出,本文的思路是:

按事物發展的順序,即人的成長成熟過程,層層深入,闡明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的性質極其發展變化的。孩子從以母親為中心轉到以父親為中心,然後_終與他們分離,並在自己心中同時擁有父母兩個世界,從而達到奠定靈魂健康和成熟的基礎。

四、跳讀課文,篩選信息,找出母愛和父愛在性質上的根本區別,以及各自的積極面和消極面(知識目標)

(兩分鐘後,讓一位學生髮言,教師指導明確,形成提綱如下)(利用多媒體展示)

1.母愛和父愛在性質上的根本區別:

本質上:

母愛的本質是無條件的,是祝福,是和平。

父愛是有條件的,它的原則是:我愛你,因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為你履行你的職責,因為你同我相象。

人生關係上:

母親代表自然界,是我們的故鄉,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父親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創造的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

作用上:

母親從身體和心理上給孩子以愛和關懷,給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父親從孩子六歲左右開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樹立孩子挑戰生活的信心。

2.母愛和父愛的積極面和消極面:

母愛:

積極面:母愛是世界上_偉大的愛,是每個人內心深處_為渴求的。

消極面;母愛不能用努力去換取,而且根本無法贏得。

父愛:

積極面:父愛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極面;父愛必須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負父親期望的情況下,可能會失去父愛。

五、同學們在閲讀文章的過程中,感覺有的句子比較長,或者句法順序與現代漢語不一致,理解上有些困難。主要因為這是譯文,必須符合原文的風格。請找出該類句子,準確理解其含義,並試着用現代漢語的方式換一種説法。(能力目標)

(學生尋找並討論兩三分鐘後,找幾個學生説出所找的句子極其理解。教師取其交集,舉例明確如下。)

1.如果不是一個仁慈的命運在保護嬰兒,不讓他感覺到離開母體的恐懼的話,那麼在誕生的一剎那,嬰兒就會感到極度的恐懼。

分析:用假設的語氣表達嬰兒出生時的情況,這種虛擬語氣表現了作者使用語言的嚴謹性,語句用“仁慈”修飾“命運”,為後文母親對孩子的無私關愛作鋪墊,形象地表現出母愛的特點。

自我説法:有母親保護嬰兒,他才不會感到離開母體的恐懼。如果不這樣,嬰兒就會感到極度的恐懼。

2.他也開始學習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東西,母親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親就把他抱起來;如果他消化好,母親就稱讚他。所有這些經歷凝聚並相互補充成為一種體驗:那就是我被人愛。我被人愛是因為我是母親的孩子。

分析:形象地描述了孩子與人_初的交往,排比的句式概括了嬰兒成長中的特點。通過這種描述得出一種結論和體驗:那就是我被人愛。然後用“我被人愛是因為我是母親的孩子”一句引出對母愛特點的描述“我什麼也不做就可以贏得母親的愛”,_終得出結論:母愛是無條件的。

自我説法:他被人愛,因為他是母親的孩子。所以,如果他吃東西,母親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親就把他抱起來;如果他消化好,母親就稱讚他。

3.人們會想:也許我並沒有給那個應該愛我的人帶來快樂,也許會節外生枝---總而言之人們害怕這種愛會消失。此外,靠努力換取的愛常常使人痛苦的感到:我之所以被人愛是因為我使對方快樂,,而不是出於我自己的意願---歸根結底我不是被人愛,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分析:用虛擬語氣提出自己的問題,靠努力得來的愛不是永恆的,用對比寫出人們渴望母愛的_大原因,同時這種議論也引出了下文對父愛的論證。“被人需要而已”一句更能對比出母愛的偉大來。

自我説法:人們害怕這種愛會消失,因為可能沒有給那個應該愛我的人帶來快樂,也許會節外生枝。靠努力換取的愛常常使人痛苦,因為這不是出於我自己的意願,而是使對方快樂,被人需要而已。

4.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論相反,人不是通過合併父親和母親,從而樹立起這兩個形象,而是把母親的良知建築在他自己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築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斷上。

分析:用對比的手法,闡述孩子接受父母影響的實質和內容,説明孩子是如何發展母親的良知,而又發展父親的良知的。

自我説法: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論認為,人是通過合併父親和母親,從而樹立起這兩個形象。而我認為,人是把母親的良知建築在他自己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築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斷上。

六、根據以上句子以及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説説父親母親這兩個世界帶給你哪些影響,你是怎樣不自覺地同時擁有這兩個世界的。(能力情感目標)

(思考討論兩分鐘,學生起來發表看法,老師適當引申,培養學生愛心,增加學生對父母的感恩之心。)

提示性明確:

1.人生下來_初幾個月和_初幾年同母親的關係_為密切,母親一直不辭勞苦,無條件的撫養和關愛孩子。(讓學生舉例)

2.幼兒開始學走路、説話和認識世界後,同父親的關係開始重要起來。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讓學生舉例)

3.一個成熟的人既發展了母親的良知,又發展了父親的良知,_後達到綜合。(讓學生舉例)

七、除了父親母親,還有哪些人關愛過我們,讓我們感動不已呢?請講一個自己親身經歷的小事情。(能力情感目標)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適當點撥愛心的表現,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八、作業(能力情感目標)

寫一個父母或者他人對自己具有愛心的小故事。要求寫真人真事,有真情實感。

(目的,培養感受愛心的能力。)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案人教版篇4

?琵琶行》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透過人物的行動、語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2、通過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板書課題、作者,簡介作者與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繼杜甫之後的又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積極提倡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嘲風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現實意義。《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長篇敍事詩,繼承了漢樂府敍事詩的傳統,是初唐以來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帶有很強的抒情性。由於敍事與感情的結合,白居易的長篇敍事詩優美動人,可以説是我國古典敍事詩又一新的高峯,在詩人生前,就被廣為傳誦,所謂“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歌唱《琵琶行》。”時至今日,千百年過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師引導學生對詩的內容作整體把握

三、串講小序,講前佈置兩個思考題要求學生邊聽邊思考,串講後提問

1、小序有什麼作用?

明確: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概況,概述歌女的悲涼身世,説明了寫作的背景動因,併為全詩定下了悽切的感情基調。

2、小序已經簡明清楚地敍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為什麼還要寫成一首詩呢?

明確:寫成了詩,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達意,給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鳴。

四、分析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1、“楓葉荻花秋瑟瑟”:

敍述秋夜江邊送客時的環境,秋夜江邊,楓葉、荻花,色調暗淡,“瑟瑟”二字點情,景物成了溢滿悲涼情感的意象,疊加在一起,令人頓覺秋涼襲來,渲染了送別時人物淒涼愁慘的心情。

2、“別時茫茫江浸月”:

敍述別時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無不彌散着作者的離愁別緒,彷彿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景物有了感應。情景交融,自然地點染出哀傷之別,同時為水上琵琶聲的出現準備好氛圍。

板書:

潯陽江邊聞琵琶

秋瑟瑟 忘歸

無管絃 悲涼(奠下基調) 忽聞水上琵琶聲(驚喜)

慘將別 不發

江浸月

五、分析第二段“江心聆聽琵琶曲”

(我們知道,音樂是一種抽象的藝術,我們平常只是聽,要描寫它十分困難,然而白居易對琵琶音樂的描寫卻非常成功,歷來為人們所稱道。)

1、要求學生齊讀第二段,體會作者高超的音樂描寫方法。

2、要求學生找出比喻音樂的句子,並指明形容了什麼樣的樂聲。

板書:

比喻句 音樂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語 幽細

大珠小珠落玉盤 清脆圓潤

間關鶯語花底滑 宛轉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難 低沉入微

銀瓶乍破水漿迸 激越雄壯

鐵騎突出刀槍鳴 激越雄壯

四弦一聲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讀這些句子,師生總結運用比喻寫音樂的藝術效果。

一連串精妙的比喻,寫出音樂的變化,用這些具體的現實生活中聽到過的聲音和形象比擬描繪樂聲,把抽象無形的音樂刻劃成有形可感的實體。讀者不僅彷彿聽到了那或輕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揚,或低迴鳴咽的應接不暇的樂音,而且仔細欣賞起來,還可以聽出這一聲和那一聲又有明顯的音色、音調上的區別,熱鬧而不紊亂,複雜而有層次。聽了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聽完一支完整的樂曲:先從輕徐悠長開始,彷彿從沉思中喚起記憶;接着眾音繁會,像波濤起伏;馬上又轉到幽細甚至聽不見,宛似悲慟抽泣;最後以短促剛勁的音響終曲,猶如急雷破山,崩巖走石。讀者從這連珠式的具體可感的樂聲中還能體會出彈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難以明白的“無限事”,從而出色地完成了對主題的表達。

4、要學生找出通過寫演奏者動作神態描寫音樂的詞句,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明確:“轉軸撥絃”是彈奏前試弦調音的動作。“低眉信手續續彈”是彈奏的神態。“攏”、“捻”、“抹”、“挑”和“收撥”、“畫”是彈奏時的指法,如此細膩地描寫動作神態,交代了音樂的層次,從而更好地引導讀者領會音樂,也表現了歌女技藝的熟練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樂修養。

六、小結本課內容

第二課時

一、學習第三段“江中聽訴身世苦”

學生齊讀,找一個學生用第三人稱的口吻敍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確:

“自言”以後二十二句敍述了琵琶女兩個階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寫早年色藝超羣、紅極一時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風等閒度”一句過渡到後半部。後半部寫年長色衰後的寂寞處境,“弟走”兩句寫琵琶女生活道路發生轉折的三個原因:弟走從軍,阿姨身死,年長色衰。後邊寫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轉折以及嫁作商人婦後的孤苦淒涼的寂寞生活。

這一段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用年輕貌美襯年長色衰;用門庭若市襯獨守空房;用昔日歡笑襯後來的辛酸;用夜夢往事襯孤寂傷感的情懷。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這樣一個封建社會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婦女的典型形象,對世人的重色輕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訴。

板書:

江中聽訴身世苦

前半部:色藝超羣,紅極一時,歡樂奢華

對比、反襯

後半部:年長色衰、委身賈人,孤苦寂寞

二 、師生共同學習第四、五段

板書:

同病相憐感慨多

重聞琵琶青衫濕

三、結合全文,讓學生找出寫音樂效果的句子,説明其作用

1、“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以主人與客人的表現襯托音樂美妙驚人。

2、第一次演奏後“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人們被音樂打動,心往神馳沉浸在音樂當中,襯托音樂高超迷人。

3、再次彈奏時:“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坐中泣下誰最多?江洲司馬青衫濕”寫盡音樂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一句內涵

“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對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發了自己謫居江洲後的鬱悶的心情,隱含當時社會變亂,政治衰落給人們造成的痛苦,意義深刻。“天涯淪落”有着豐富的內涵,它寫出了人們對苦難生活的共同的情感體驗,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鳴。由於詩句簡明準確,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兩線,畫出結構圖

秋江夜送客──月夜聽琵琶──淒涼話身世。

我聞琵琶已歎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江洲司馬青衫濕,為君翻作琵琶行

七、解決練習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案人教版篇5

?愛因斯坦》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瞭解科學、認識科學,體會科學的精神。

2.引導學生以“教育歷程”為重點,探討其中表現的思想內涵。

能力目標:在課堂中能夠讓學生學到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培養篩選整合文章關鍵信息的能力,學會用結構分析法來快速閲讀文章和梳理文章的主旨。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科學家在探求真理中所表現的人格魅力,激發學生探求未知世界的興趣,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性格品質。

學情簡析本節課是科普文單元的最後一課,學生對科普文有一定的瞭解,基本上掌握了這類文章的閲讀方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自學本文比較容易,所以在教學中可以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閲讀,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以“教育歷程”為重點,探討其中表現的思想內涵,引導學生體會科學精神。

教學難點培養篩選整合文章關鍵信息的能力,用結構分析法來快速閲讀文章和梳理文章的主旨。

課前準備學生提前瞭解有關作者加來道雄的作品及其為人,瞭解課文涉及到的一些宏觀宇宙學的理論,瞭解一點相關的理論物理學知識,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活動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故事導入

又一次,愛因斯坦要把牆上的一幅舊畫取下來,就搬來了一架梯子,一步一步爬上去。突然他又想起了一個問題,沉思起來,忘記了自己正在做什麼,猛地從梯子上摔了下來。摔到地上之後他顧不上疼痛,馬上想到:人為什麼會筆直的掉下來?看來物體總是沿着阻力最小的線路運動的。他想到這裏,馬上站立起來,一瘸一拐地走到桌子前,提筆把自己的這個想法記了下來。

遇事愛思考探究,常常從小事中受到啟發,這就是當代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探索品質。那他對物理學家加來道雄的影響又是怎樣的呢?

瞭解作者

加來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學家,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獲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哲學博士學位,後任紐約市立大學城市學院理論物理學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愛因斯坦》(與特雷納合著)《量子場論》《超弦導論》。

研究探討課文內容,完成重難點的學習:

1.審讀本文標題,你能否推斷一下文章會寫什麼內容,會怎麼寫?你的推斷和作者的構思是否有出入?出入在哪兒?

2、速讀全文回答下面問題,感受結構內容

作者開頭就説“童年的兩件趣事極大地豐富了我對世界的理解力,並且引導我走上成為一個理論物理學家的歷程。”而“童年的兩件趣事”是什麼?除了這兩個趣事,作者還寫了成長中的那個事例?

3.【提問】“鯉魚科學家”對“世界”的認識是怎樣的?

4.【提問】作者想通過“鯉魚科學家”對世界的認識説明什麼?

5、【提問】你是否對自然界有過好奇心呢?是否也產生了對科學的興趣?對愛因斯坦未竟事業的嚮往,是怎樣啟迪作者走上科學探索的道路的呢?思考:作者説“我決定要對這一問題刨根問底,縱然為此而必須成為一名理論物理學家也在所不辭。”在作者心中“理論物理學家”應該是怎樣的人?

6、本文三個主要部分,並不是簡單地敍述成長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學精神內涵,可以從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對成為優秀科學家最為重要?

(四)研究探討:(開放型題目)

作者的成長曆程給你什麼啟示?成為一名科學家需要那些素質?請你舉出幾個和作者成長曆程相似的科學家?

(五)總結

一名理論物理學家的成長曆程,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大膽的想象、懷疑和猜測,不要固步自封;興趣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但要達到成功的彼岸離不了堅定的信念、堅持不懈的努力,這或許是作者要告訴我們後輩的,希望大家能踏着他的腳步,一步一步取得進步。

學生作好筆記,識記基本的文學常識。

學生討論回答:這裏的教育不是受教育或者教育別人,而是自主教育,自主發展。

學生回答:鯉魚世界的幻想

愛因斯坦故事

建立實驗室

主要有以下幾點:(1)“水池之外看不見的世界沒有科學意義。”(2)“它們為睡蓮自己能夠運動而困惑不解”——它們以神祕的“力”來掩蓋自己的無知。(3)“鯉魚科學家”的“消失”和“重現”——它們認為是“奇蹟”,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4)“鯉魚科學”的“傳奇故事”,真實地證明另一個世界的存在,而它們卻認為“胡説八道”,荒謬絕倫,違背它們的“自然規律”。

學生回答:

説明“自以為是”的人類和“鯉魚科學家”有相似之處。(1)人類“一生就在我們自己的‘池子’裏度過”,只要“超出我們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們就“拒絕承認”。(2)“科學家發明像力這樣一些概念……”,是因為他們只願意承認“那些看得見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變思考問題的方式。(3)“不能在實驗室裏便利地驗證”的理論,他們就加以“鄙視”,表現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執。

學生回答

對愛因斯坦未竟事業的嚮往,使作者產生對同一場理論的興趣,好像偵探一樣給予找到故事的線索和結??

理論物理學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實驗條件的限制,自己的學説很難得到實驗的證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這樣的人必須耐得住寂寞,必須有奉獻精神。“在所不辭”意味着“理論物理學家”道路的艱辛。

學生回答:(1)想像力:科學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帶來創造力。作者正是從對鯉魚世界的想像中,認識到人類觀察空間的侷限性,間接感悟到高維空間存在的可能。(2)樂趣:科學不應該是枯燥的,而是應該充滿樂趣的。

(3)實驗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樂趣,那只是成為科學家的最基礎的因素,不去踏踏實實地做實驗,就不能得到基本數據,假説就不能確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礎工作,不可能達到真理的彼岸

學生回答

作者進行艱苦枯燥的工作,體現了他對科學的熱愛以及踏實的性格,顯露出一個科學工作者的潛能:人要想有所成就僅僅空想是不行的,要有嚴謹、踏實、務實的工作作風,從基礎做起,重在實踐。

應具備下列品質:奇特的想象力;探究的精神;實驗的精神;自主創新精神;奉獻精神;要耐得住寂寞;不要固步自封;堅定的信念,堅持不懈的努力。例如華羅庚、愛因斯坦、錢學森、牛頓、瓦特、居里夫人等。

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引導學生初步明瞭課文內容。

引導學生抓住課文標誌性語句,梳理課文結構,引導學生從結構上去把握文章內容。

通過探討研討,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深入把握文章的主旨。

感受科學家在探求真理中所表現的人格魅力,激發學生探求未知世界的興趣,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性格品質。

聯繫實際生活談收穫。

板書設計童年青年成年

鯉魚世界的幻想(想像)

建立實驗室(實踐)理論物理學家

愛因斯坦故事(興趣)

科學精神:想像力樂趣實驗精神

?畫人記》

?教學目標】

1、瞭解賈平凹及其代表作。

2、通讀課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理清課文的思路。

3、學習文章刻畫人物的手法,分析人物的性格不合特點,瞭解作者對人物的態度。

?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文章刻畫人物的手法,分析人物的性格不合特點,瞭解作者對人物的態度。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走近作家

1、作家:賈平凹(其中凹讀wā),原名賈平娃,1952年2月21日出生 ,中國當代作家。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人。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陝西分會主席、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其作品《月跡》已經收入鄂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課本中,蘇教版七年級下,北師大版四年級下。

賈平凹出生於並不富裕的農村,並非書香門第,家中世代是農民。1975年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畢業後任陝西人民出版社文藝編輯、《長安》文學月刊編輯。1982年後從事專業創作。全國政協委員,陝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協會主席。1974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小説集《賈平凹獲獎中篇小説集》、《賈平凹自選集》,長篇小説《商州》、《白夜》,自傳體長篇《我是農民》等。《臘月·正月》獲中國作協第3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説獎;《滿月》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説獎;《廢都》獲1997年法國費米娜文學獎;《浮躁》獲1987年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最近獲得由法國文化交流部頒發的“法蘭西共和國文學藝術榮譽獎”;《秦腔》獲2008年第七屆茅盾文學獎。賈平凹的小説描寫新時期的西北農村。特別是改革開放後的變革, 視野開闊,具有豐富的當代中國社會文化心理內涵,富有地域風土特色,格調清新、雋永、自然。另外,《我不是個好兒子》收入山東人民出版社高中語文必修三課本,他的《延川城》以詼諧幽默的語言被選入北京景山學校《語文》第9冊課本內。

賈平凹作品所描寫的場景是他所熟悉的農村,例如《秦腔》:

他寫的是農村的現實生活。長期以來,農村是最落後的地方,農民是最貧困的人羣。現在中國的“三農”概念,農業、農村、農民,已經和以前大不一樣了。原來説的是我們是農業國家,土地供養了我們一切,農民離不開土地。現在農民和土地的關係卻剝離開了。農民離開了土地,有些是主動離開的,有些是被迫離開了,留在農村的多是老弱病殘。我的老家棣花村,沒有礦藏,沒有工業,有限的土地在極度地發揮了它的潛力後,糧食產量不再提高,而化肥、農藥、種子以及各種各樣的税費迅速上漲,農村又成了一切社會壓力的瀉洪池。舊的東西稀哩嘩啦地沒了,像潑出去的水,新的東西遲遲沒再來,來了也抓不住,四面八方的風方向不定地吹,農民是一羣雞,羽毛翻皺,腳步趔趄,無所適從,他們無法再守住土地,他們一步一步地從土地上出走,雖然他們是土命,把樹和草拔起來又抖淨了根鬚上的土,栽在哪裏都是難活。

第七屆茅盾文學獎長篇小説《秦腔》授獎辭:

賈平凹的寫作,既傳統又現代,既寫實又高遠,語言樸拙、憨厚,內心卻波瀾萬丈。他的《秦腔》,以精微的敍事,綿密的細節,成功地仿寫了一種日常生活的本真狀態,並對變化中的鄉土中國所面臨的矛盾、迷茫,做了充滿赤子情懷的技術和解讀。他筆下的喧囂,藏着哀傷,熱鬧的背後,是一片寂寥,或許,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之後,我們所面對的只能是巨大的沉默。《秦腔》這聲喂歎,是當代小説寫作的一記重音,也是這個大時代的生動寫照。

2、作品之《秦腔》:以一個陝南村鎮為焦點,集中表現了改革開放中鄉村的價值觀念、人際關係和傳統格局的巨大而深刻的變化,被稱為“一卷中國當代鄉村的史詩”。書中寫到了中國農村生活20年來變化中的種種問題,比如為什麼有大量農民離開農村,農民如何一步步從土地上消失等等,同時加入了作者對當今社會轉型期農村各種新情況的思考和關注。當代鄉村變革的脈象,傳統民間文化的輓歌!誰主盛衰:天、地、人相互對質;忍觀沉浮:命、動、勢彼此角力!魔幻筆觸出入三界,畸形情戀動魄驚心,四稿增刪傾畢生心血,一朝成書慰半世鄉情!

?秦腔》是一部“反史詩的鄉土史詩”,有史詩般龐大的規模和厚重的質地。賈平凹用文字還原和營造了一個活生生的世界,是對將要成為絕唱的農村生活作的“輓歌”。是對傳統鄉土的一種“迴歸與告別的雙重姿態”。

賈平凹説:“如果你慢慢去讀,能理解我的迷茫和辛酸。”

3、作品之《廢都》:講述了在中國社會轉型期中西京城裏的故事,西京原是中國十幾個王朝的故都,後來由於種種原因,荒廢成了一座普通的獨處中國西部一隅的都市。作品通過潼關青年周敏攜唐琬兒私奔至西京遇見作家莊之蝶。從而開始了四個文化人命運沉浮的故事,開始了四個女人尋找自我迷失自我的故事。最後故事中的所有人物均落下了可悲的下場,唯有那一座孤獨的古城在世紀末慢慢的荒廢,慢慢的荒廢……

要看清大社會背景下的芸芸眾生,先得着重闡述這個廢都,也就是這個我居住的城市,廢都的原型是西安。西安市中國的古都,故都,而現在在歲月的流逝中荒廢了,成為了一座廢都;而中國又可以説是地球格局中的一個廢都;地球又可能是宇宙中的一個廢都。作品就這樣渲染了一個膨脹了的廢都,使它成為一個大歷史的包容,而全無這個特定西京城的侷限。從表面來看,這個廢都是百廢待興,市場興旺,經濟快速發展,而在這個城市的骨質裏,城市的文化心理深層則瀰漫着歷史墮性的腐味。一個“廢”字有多少歷史滄桑,這其中能體現昔日都城人物的別樣感覺,這裏面的人有過去的輝煌和輝煌帶來的文化重負,自然就有如今“廢”字下的失落、尷尬、不服氣而又無奈的情緒,也就是世紀末情緒。這是一個艱難的生存狀況。但我們還要合理看待世紀末情緒,不能完全把它看成是頹廢的,不思上進的情緒,世紀末是另一個新紀元的開始,頹廢只是為了在廢都中獲得新生。

二、關於本文

?畫人記》是近年來賈平凹人物小品的代表作,作者通過簡約的筆觸刻畫了幾個生動的“畫人”形象,使讀者對於生活於基層,默默無聞又對書畫藝術孜孜以求的書畫藝人們滋生起幾分同情和敬佩。原文共寫了五則短文,刻畫了五位“畫人”,課文節選了其中的三則。

“畫人”是作者獨創的一個名詞,所謂“畫人”,就是有志於書畫藝術但暫未成家的書畫藝人或熱心於書畫收藏的愛好者。

三、學習《友誼》

1、本文的主人公是誰?(邢慶仁)

2、本文共分幾部分,每部分各寫什麼內容?

明確:第一部分(1-3)簡介邢慶仁的身份及外貌。

第二部分(4-9)通過寫“我”與邢慶仁的交往來透露主人公的人品與性格。

3、第四節採用了何種寫法?

明確:作者似乎無一字在寫邢慶仁,其實無一字不在寫邢慶仁,這種明貶此而實褒彼的手法實在高明。

4、如何理解“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温柔”這句話?(略)

5、你認為邢慶仁是一個怎樣的人?

明確:是一位雖其貌不揚但忠厚老實、善待他人、注重友誼、精神富有的畫家。

四、小結

這節課我們一起了解了賈平凹的生平及其兩部代表作品。探討了《友誼》片段,懂得了什麼才是真正的友誼。

五、作業佈置

1、預習下兩則,弄清兩篇各寫了誰?各有什麼特點?

2、思考三則短文在寫法上有何不同?

第二課時

一、學習《藏者》

1、本文正面寫了譚宗林幾件事?

明確:機智拜訪 憨厚可愛 兩種換字方式

2、 文中提及了譚宗林那幾種換字的方式?

明確:以明前茶換字 以拓片換字

3、 從換字中我們能看出譚宗林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明確:機智、幽默、風趣

4、 作者是如何表現譚宗林的慷慨樂施的?

明確:借譚宗林妻子的抱怨,側面描寫,寓褒於貶。

5、仔細體會“有一日與一幫書畫家閒聊,説起了他,大家竟與他熟,都如此地被他打劫了許多書畫,罵道:這賊東西!卻又説:他幾時來啊,有一月半不見! ”這段文字藴藏的感情。

明確:譚宗林雖然“打劫”了書畫家們的書畫,但由於他真誠、有趣,也被人們深愛。

6、從文未作者的議論,可以看出譚宗林是一個怎樣的人?

明確:是一位藏物於眼中的,真正的字畫愛好者和收藏者。

二、學習《推薦馬河聲》

1、《推薦馬河聲 》可分為三層,試概括各層內容。

明確:第一層次(第1小節):推薦馬河聲之因。

第二層次(2——4小節):具體介紹馬河聲其人其事。

第三層次(5——6小節):再次推薦馬河聲。

2、作者為何要如此極力推薦呢?

明確:一是因為馬河聲不是自己的親戚,也不是同鄉、同學。

二是因為“如果再不向您推薦,馬河聲的問題在這個城市裏可能永遠得不到解決” ,作者推薦馬河聲實在是不能不且不得不之舉。

3、概括作者主要從哪三個方面具體介紹馬河聲其人其事?

明確:一、有才氣。“他初學楷書,秀美温潤有江南習氣,一出道就在行當內聲譽鵲起”,“又開始習畫,悟性頗高,所臨明清小品,幾乎與真跡難以分辨”。

二、有追求。作者説,如果馬河聲以他的手藝“應酬各種社會活動”,“馬河聲絕對可以做個囊中有物、出入有車,一頭長髮滿臉清高之士了”,“但馬河聲卻突然在一個夜裏撕毀了舊時所有作品”。他怕自己“在一片讚揚中單一發展下去”,“難以成就大作品”。馬河聲“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及時調整自己”,説明他是一個有追求的人,因此,作者對他“從此多了一份敬畏”。

三、有活力。馬河聲雖不是作家、學者和教授,卻長期與作家、學者、教授在一起。他“憑着他的年輕和熱情,每次活動都是積極的策劃者和組織者”。他還是“出色的鼓動家”,大家創作時,他就在旁“極力煽情”,使“現場氣氛輕鬆活躍”,“使創作者自信心大增”,以至“大家在寫字畫畫時總叫喊:河聲,河聲,你快來! ”

在濃墨重彩地對馬河聲作了富有激情的介紹後,作者筆鋒一轉,又惋惜起他的遭遇來:一是無人欣賞,二是無人包裝。

4、課文結尾説“若半月內亦無消息,我就擺飯局請您了”有何含義?

明確:寓莊於諧,實際想説如果半月內不給答覆,就要當面質詢了。

三、整體研討

1、三個人都是作者的好朋友,作者在行文中充溢着激情,他對這三個人各持什麼感情?

明確:對忠厚老實的邢慶林是欣賞;

對真誠有趣的譚宗林是喜歡;

對德藝雙馨,而又遭遇不幸的馬河聲的是同情。

2、這三位“畫人”在寫法上有何不同?

明確:一人一式,變化多姿。

本文是一束人物小品,原文共有五個人物,課文節選了其中的三個。因為都是寫人,如果用同一種模式寫,讀來必然令人生厭。作者深諳此理,他採用一人一式的方法。寫邢慶仁,以側面描寫為主,人物隱藏到幕後。作者看似在漫不經心地談自己處朋友的原則和自己朋友圈子的變換,實際上每一句都是在寫邢慶仁。寫譚宗林,正面濃墨重彩,細節生動典型,然後再以側面描寫和精當議論略加襯托和昇華。寫馬河聲,則以書信格式,以第二人稱,追溯歷史,描摹現狀,不厭其繁,周到細膩。正因為三個人物用了三種不同的範式,讀來毫無雷同之感,反有靈動變化之妙。

3、賈平凹散文語言有何特點?

明確:語言樸實,感情真摯。

賈平凹的散文語言樸實無華,清新自然。賈平凹國小裏遇到一個教了他兩年的啟蒙女教師,在他讀二年級時教他寫信,有什麼事情就寫什麼,不考慮格式。老師説:“以後到高年級做作文,或者長大寫文章,你就按這路子寫,不要被什麼格式套住你,想寫什麼樣就寫什麼,熟悉什麼就寫什麼,寫清、寫具體就好了。”賈平凹回憶説:“從那時起我就記住了老師的話,之所以如今我還能寫些小説、散文,老師當時的話對我影響很大。”賈平凹的這篇散文就是如話家常,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毫無造作之感。另外,本文的感情也真摯感人,也許因為文中所寫的三個人都是作者的好朋友,作者在行文中充溢着激情。對忠厚老實邢慶仁的欣賞,對真誠有趣譚宗林的喜歡,對德藝雙馨而又遭遇不幸的馬河聲的同情溢於言表。賈平凹曾説:“散文是情種的藝術,純,痴,一切不需掩飾;甚至暴露、解剖自己,也是一條成功的祕訣。” 他又説:“如果從事散文,那這離不了‘情’字的。”他的主張和實踐是完全吻合的。

四、小結

這節課我們一起深入學習了《藏者》與《推薦馬河聲 》兩則。研究了本文的藝術特色。解決了本文的重點難點問題。語言樸實無華,清新自然的優點值得我們借鑑。

五、作業佈置

完成《活頁》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案人教版篇6

?錦瑟》

本着遵循認知規律、遵循鑑賞基本原則,教學中宜深入淺出、以讀帶賞,全方位調動學生學習新詩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整個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鑑賞、評價能力。

一、名句導入,激發興趣

實踐表明,由已知切入新課,既容易喚起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望,又有助於幫助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知識體系。名句是經過時間的洗滌,被歷代人所激賞的前人的智慧的結晶、語言的精華。由熟悉的名句導入,既可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自豪感,增強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進一步品味,也可喚起學生積累新知識的渴望,可謂一舉多得。

李商隱的許多詩句已被廣泛使用,學生早已耳熟能詳,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等。

二、簡介作者,奠定鑑賞必備條件

“言為心聲”,詩文總會不可避免地打上時代烙印,刻上作者個人遭遇的印跡。瞭解詩人簡況,是鑑賞詩歌的必要準備。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出身於小官僚家庭。十七歲就以才華受人賞識,二十五歲中進士,入朝做官。不幸捲入朋黨之爭,政治上始終遭到排擠,在黨爭的夾縫中生存,奔走於四川、廣西、廣東等地,做些幕僚工作,很不得志。他的個人生活也很不幸,結婚不到十二年,愛妻便去世。就在那短暫的十二年中,由於詩人到處飄泊,也不能和妻子常常團聚。

他本有“欲迴天地入扁舟”的抱負,卻終身潦倒,得不到實現的機會,因此心情抑鬱苦悶,四十五歲卒於鄭州。存詩約六百餘首。由於時代混亂、個人失意,詩中往往流露出濃濃的感傷情緒。李商隱的詩不僅在唐代詩壇、而且在我國古典詩歌史中,都佔有一席之地,頗有影響。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藝術性極高的無題詩,基調淒涼傷感,音調和諧婉轉,遣詞用字嚴謹,對仗工緻,用華麗的詞藻構成生動優美的形象,傳達出深刻真摯的感情,耐人尋味,想象豐富,構思精巧,語言優美,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錦瑟》取詩首二字為題,就屬此類。

三、讀讀背背,初步感悟詩歌大意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詩歌閲讀尤其這樣,反覆誦讀可幫助學生在有意無意之中感受詩歌的聲韻美,思索詩歌意旨,體味詩歌意境,把握詩人情感。可以説,誦讀是讀詩的基礎,讀詩而不能背誦,等於不讀;能背誦,則日後必有所領悟。

鑑賞中,給學生充分時間讓學生朗讀、背誦,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能力,結合教材註釋、手邊資料,在讀讀背背中進行初步鑑賞(語言、節奏、韻律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鑑賞詩歌也須“有的放矢”,不可毫無目標,漫無邊際,要在學生自讀前(或閲讀中)明確提出:1.領悟詩歌情感基調;2.通過想象聯想再現詩中意境;3.找出並思考詩中的四個典故、五個比喻的用意。

四、涵泳探討,美讀鑑賞詩歌

李商隱的詩,即使好學深思之人讀起來也覺吃力,特別是他的無題詩,大多有一種朦朧意境不易得到確切的解釋,但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詩重含蓄,《錦瑟》為人們提供了多種解讀方式的可能,如錦瑟説、愛國説、悼亡説、自傷身世説等,耐人尋味,正是詩的價值所在。引導學生鑑賞,可就詩論詩,不必尋求統一的答案,只需結合晚唐時代背景、詩人經歷,把握詩歌情感基調,用自己的語音去再現詩中意境,把玩詩歌清麗語言即可。

1.把握全詩情感基調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由此我們可以把握住這首詩是撫今追昔,書寫困擾詩人多年的“惘然”之“情”。朗讀時宜放慢語速,以低沉語調再現哀怨、悵惘、迷離。

2.“未成曲調先有情”,首聯即情感觸發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錦瑟啊,你沒來由的有五十根弦,每一弦每一柱都在追憶曾經的年華。詩人所以有這樣的感慨,正是被“情”困擾多時,此時把“錦瑟”作為情感的觸發點,寄寓自己的情思。此聯既是起興,又是用比,行文十分巧妙。吟誦時,一定要先醖釀情感,才能讀出哀怨的語調、深深的迷惘和無限感觸,才不會是空穴來音。

3.陷入沉思,發出無限感慨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曾經有過的以往和美好的願望,有如“莊生夢蝶”一樣清晰,令人留戀,使人沉迷,讓人惆悵。即使它不能實現,但“我”心依舊,假如死去也要像“望帝”化作杜鵑啼叫不止。此二句詩語言雖簡潔,卻藴意無窮,巧妙用典,令人深思。讀時應以痴迷、陶醉、無限眷戀、無限執著的語氣來再現,語速、聲音由厚重、舒緩到激昂、悲切。

4.以清晰語音,再現美麗、朦朧、悽清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明月高懸,青青的廣漠大海,鮫人泣淚成珠,清冷月光、晶瑩珠光、明亮淚光交織一片,讓人悵惘而又聯想無窮;藍田日光秀麗,陽光温暖,白玉生煙,玉埋地下卻精氣升騰。“滄海遺珠”“藍田美玉”,雖然珍貴,卻被人遺忘,令人悲傷、惋惜,但其終究是珠寶美玉,又令人慶幸、欣慰。讀時應讀出蒼茫之感,毫無依託,無限愛憐,無限悲傷之情。

5.戛然而止,餘韻無窮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情哪裏是追憶往事時才有,只是當時就已令自己迷惘。今日追憶必定更加悵然,實在不堪回首。行文渾然一體,情感愈加濃郁。朗讀時宜表現出欲罷還休,蕩氣迴腸,有如空谷迴音,餘韻無窮。

五、課外延伸

1.尋找詩人足跡

?錦瑟》中還有許多未解之謎,有待進一步研究探討。可啟發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瞭解詩人生平,品讀詩人其他作品,尋找相關資料,自己打造解讀的金鑰匙。

2.與詩人對話

“學以致用”,把死知識變為活水之源,不容忽視。對文學作品,我們應採取“拿來主義”,建議學生寫寫鑑賞文章,是為“與詩人對話”。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案人教版篇7

?宇宙的邊疆》

教學目的:

1.聯繫實際,瞭解解説詞的特點,瞭解一些有關宇宙的基礎知識。

2.藉助文中的議論和熱烈的情感抒發,瞭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思考,並引發自己的思考。

3、擬清全文結構,把握説明文語言準確、簡明的要求,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探索精神。

一、知識儲備

a.解説詞的特點

本文是一部電視片的解説詞,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解説詞要根據解説對象的特點,有明確的主題和説明重點,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關鍵,即使是拓展性內容,也不能遊離解説的主題。如課文解説的對象是宇宙,那麼就要緊扣宇宙的組成來介紹,不能隨意生髮其他問題。

(2)解説詞補充和增加解説對象的相關信息,主要是知識和情理的擴展,使讀者接受到畫面和實物本身無法傳遞和難以表達的涵義。如課文中對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紹(知識擴展),將宇宙比做大海,激發讀者對宇宙的想像(情理擴展)。

(3)解説詞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但各個部分又有相對的獨立性。課文從宇宙整體到星系的組成再到太陽系,雖然每個部分緊密相聯,但又各有側重,各有中心。

b.本文的説明順序

課文是電視片的解説詞,所以具有一定的視覺性,隨着攝影鏡頭由_空間到小尺度空間,緩緩推進。就我們的閲讀來説,課文已經脱離了電視視覺畫面(還能感覺到電視畫面對文字的影響,如“我們現在已經回到了我們的後院”等介紹性詞語),獨立成篇,從説明順序上看,採取的是空間順序:宇宙吟星系(星系羣、子星系)恆星太陽系行星作者認為“人類的未來取決於我們對這個宇宙的瞭解程度”,課文説明由宇宙到地球,就是人類的未來之路,説明的順序和作者的思想是統一的。

這樣的説明順序,好處在於:

(1)雖然我們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們跳出宇宙之外,將它作為純客觀的説明對象來解説,這樣能夠更清晰、直觀地介紹。

(2)空間尺度由大到小,讓讀者從整體上有所瞭解之後,再深入局部瞭解細微,這樣順序清楚,層次分明,符合讀者的思維習慣。

(3)由廣闊的宇宙,穿過無盡的空間,最終回到人類的家園,這是探索和發現的過程,表現了人類對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們自己的命運”的熱情。“人類的未來取決於我們對這個宇宙的瞭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觀地球,就是人類的未來之路,説明的順序和作者的思想達到某種契合。

c.基礎知識

完成德陽《導學與探究》以下內容:

1.自學“預習提示”1——2內容,用筆勾出要點。

2.完成“基礎積累”1——2題,“基礎集訓”1——5題

二、問題探究

主問題:作者扣住“宇宙的邊疆”這一標題,是怎樣通過對浩瀚宇宙的解説來探究“宇宙的邊疆”之“謎”的?

子問題1:在認真閲讀全文基礎上,完成下面問題。

(1)宇宙有邊疆嗎?請結合原文內容,説説理由。

(2)本文是怎樣的説明順序來佈局謀篇的?這樣的順序有什麼好處?請簡要概括。

子問題2:本文開篇三段和結尾兩段有什麼特點?

子問題3:人類認識宇宙,是從地球開始的,為什麼作者的解説,不沿着人類認識發展的軌跡進行呢?

子問題4:作者對宇宙有怎樣的認識?

子問題5:作者對人類有怎樣的認識?

子問題6:課文中有大段的議論和抒情,是否干擾了對宇宙的説明?

子問題7:本文在寫作方法和語言上有什麼特點?請在本文找出有關句子,簡要分析。

子問題8:如何寫解説詞呢,寫解説詞又要注意哪些內容呢?

三、課文小結

課文是一部電視片的解説詞,解説詞也屬於説明文的文體範疇。

學習要注意其特點:解説詞要根據解説對象的特點,有明確的主題指向和説明重點,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精粹和關鍵,即使必要的拓展性內容,也不能遊離解説的主題;解説詞補充和增加解説對象的相關信息,主要是知識和情理的擴展,使讀者接受到畫面和實物本身無法傳遞和難以表達的涵義;解説詞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但各個部分又有相對的獨立性。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案人教版篇8

?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

?背景資料】

一、作者介紹

加來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學家,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獲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哲學博士學位,後任紐約市立大學城市學院理論物理學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愛因斯坦》(與特雷納合著)《量子場論》《超弦導論》。

二、相關知識

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們需要了解一些相關的理論物理學知識:

(1)統一場論

根據現代物理學知識,將我們的宇宙結合起來的力有四種:引力、電磁力、強核力和弱核力。物理學家運用量子力學,已經把後三種力統一起來(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楊振寧和他的學生米爾斯提出楊一米爾斯場理論,解決了這一問題,被稱為“標準模型”。但是這一理論因為計算繁複無比而讓人頭疼),但是引力仍然遊離在外。愛因斯坦畢終生之力想尋求四種力的統一,建立一個大一統的理論,最終也沒有實現。

(2)高維空間

現代理論物理學認為,統一四種力的前景,在於高維空間(如十維或更高)理論的確立。比如對於古人來講,風暴是怎樣產生的,風暴會襲擊什麼地方,什麼時候襲來,什麼時候結束,他們是一無所知的,因為他們生活在平坦的大地上,只能靠肉眼從近似於二維平面的角度來觀察,即使有簡單的預報,也都是靠經驗來推測的。現在有了氣象衞星,從太空這樣三維角度觀察地球,在地面上看來神祕莫測的風暴被看得一清二楚,可以精準地預報風暴的動向。同樣,理論物理學家認為,傳統的四維(空間三維加上時間)理論太“小”,不能解釋宇宙中的四種力。當他們超越四維而在更高維(如十維或更高)中尋求統一這四種力時,就能得到一種簡單、漂亮的解決模型(科學家認為宇宙應該是簡單、合諧的)。

高維空間理論認為,宇宙大爆炸後10-43秒,十維宇宙分解成四維宇宙和六維宇宙,四維宇宙暴脹,經過近一百五十億年,演變成今天我們生活的宇宙。大爆炸後10-35秒,大統一力分開。但是高維空間理論很難在實驗室中得到證實,因為要模擬當時的環境,需要的能量太大,根本無法做到,所以現在高維空間理論只能是“理論”。

?示範教案】

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瞭解科學、認識科學。

二、能力培養目標

引導學生以“教育歷程”為重點,探討其中表現的思想內涵。

三、德育滲透目標

引導學生體會科學精神。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高維空間對普通人來説,是很難想像的。所以,教學重點是文章內容,而不是相關的科學知識。相關知識教師有所瞭解,能幫助教學課文即可,不必教授給學生。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成為一位科學家是無數有志青年的夢想,對物理的探究更是許多年輕的學子孜孜以求的,我們來看一下加來道雄的成長道路,或許能得到一些啟發。

(板書)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

二、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瞭解科學、認識科學

2.引導學生以“教育歷程”為重點,探討其中表現的思想內涵。

三、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

加來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學家,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獲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哲學博士學位,後任紐約市立大學城市學院理論物理學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愛因斯坦》(與特雷納合著)《量子場論》《超弦導論》。

2.本文的基本結構

文章的題目是“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因此,敍述的順序主要是歷時性的。但是,作者開頭就説“童年的兩件趣事極大地豐富了我對世界的理解力,並且引導我走上成為一個理論物理學家的歷程。”而“童年的兩件趣事”作為文章的主要內容,又是共時性的敍述。這樣的結構安排,使文章既脈絡清楚,又重點突出。結構如圖:

童年青年(成年)

鯉魚世界的幻想(想像)

實驗(理論物理學家)

愛因斯坦故事(理論)

3.本文的基本內容

①人人都對自然感到好奇,都以自己喜愛的形式尋求自然的“謎底”,但是大多數人一般直接探尋自然本身,而作者卻由人的觀察角度,反思人類對宇宙的認知。看似作者少年時的思維超出同齡人,其實只是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像力,並且保持了這樣奇特的想像力,由此奠定了他對高維空間理論探究的基礎。②作者少年時接觸到愛因斯坦的“未竟事業”,激發了他的探究興趣。他之所以感到“激動人心”,是因為他把愛因斯坦的理論當成一個“偵探故事”來閲讀、探究,這非常符合少年的心理。另外,“我決定要對這一祕密刨根問底”,也表現了他有毅力有恆心的性格,這是成為科學家的基本素質。③高中時代,本應“在棒球場或籃球場玩耍”,享受青春年華,但作者卻“找遍周邊地區大量的電子倉庫,裝配必需的硬件設備”,在“學校的足球場中纏繞22英里長的銅線”,自己動手建設實驗室,驗證愛因斯坦理論,探究反物質。作者進行這樣艱苦枯燥的工作,體現了他對科學的熱愛,以及踏實的性格,顯露出一個科學工作者的潛能。由①②到③,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教育歷程”和“教育內容”。

四、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提問】本文在材料處理上有什麼特點?

?明確】本文佈局謀篇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在整體上,作者並沒有從童年到國小到國中到高中,按時間順序敍事,而是通過童年的兩件趣事和高中時建立實驗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長為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並不旁及其他成長的經驗;在局部上,如高中階段,作者看了許多統一場理論方面的書,並常常去斯坦福大學的物理圖書館,相關的理論書籍是怎樣啟發、引導他研究的,這裏肯定有許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筆帶過,重點放在製造“自己的原子對撞機”上,其中具體的數據敍述得很詳盡,讓人體會到作者嚴謹、踏實的性格,以及內在的成為物理學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質。

2.【提問】本文體現了怎樣的科學精神?

?明確】本文三個主要部分,並不是簡單地敍述成長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學精神內涵,可以從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對成為優秀科學家最為重要。

(1)想像力:科學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帶來創造力。作者正是從對鯉魚世界的想像中,認識到人類觀察空間的侷限性,間接感悟到高維空間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像上升到理性的創造,體現了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

(2)樂趣:科學不應該是枯燥的,而是應該充滿樂趣的。探尋自然的奧祕,對真正的科學工作者來説,是和自然做的近似於捉迷藏的“遊戲”,也是人生的“境界”。“遊戲”使他們樂此不疲,充滿激情,不受外界的_和干擾;而“境界”使他們不顧功利,不畏強權,只求真理。

(3)實驗精神:丁肇中説過:“現代學術的基礎就是實地的探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實驗。”“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樂趣,那只是成為科學家的最基礎的因素,不去踏踏實實地做實驗,就不能得到基本數據,假説就不能確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礎工作,不可能達到真理的彼岸。作者從事的高維空間理論,雖然還停留在紙面上,但是科學家們已經在做許多基礎的實驗工作,努力使理論得到證明。即使如科學家霍金靠睿智的頭腦創建黑洞理論,也要有數學和天體物理學的實驗基礎,也不是空想出來的。

3.【提問】“鯉魚科學家”對“世界”的認識是怎樣的?

?明確】主要有以下幾點:(1)“水池之外看不見的世界沒有科學意義。”(2)“它們為睡蓮自己能夠運動而困惑不解”——它們以神祕的“力”來掩蓋自己的無知。(3)“鯉魚科學家”的“消失”和“重現”——它們認為是“奇蹟”,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4)“鯉魚科學”的“傳奇故事”,真實地證明另一個世界的存在,而它們卻認為“胡説八道”,荒謬絕倫,違背它們的“自然規律”。

4.【提問】作者想通過“鯉魚科學家”對世界的認識説明什麼?

?明確】説明“自以為是”的人類和“鯉魚科學家”有相似之處。(1)人類“一生就在我們自己的‘池子’裏度過”,只要“超出我們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們就“拒絕承認”。(2)“科學家發明像力這樣一些概念……”,是因為他們只願意承認“那些看得見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變思考問題的方式。(3)“不能在實驗室裏便利地驗證”的理論,他們就加以“鄙視”,表現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執。

5.【提問】課文中閲讀_空間歷險故事和統一場理論書籍兩小段內容,對“教育歷程”的敍述有什麼作用?

?明確】課文的重點是童年趣事和建立實驗室,這三個事例已經把“教育歷程”完整地勾畫出來。而夾雜在其中的兩個小事例,主要起補充和銜接的作用。歷險故事加深作者對高維空間的想像,激發興趣;而閲讀統一場理論書籍,既表現高中階段作者求知的熱情,也銜接起由理論到實驗的探究過程。

6.【提問】作者説“我決定要對這一問題刨根問底,縱然為此而必須成為一名理論物理學家也在所不辭。”在作者心中“理論物理學家”應該是怎樣的人?

?明確】理論物理學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實驗條件的限制,自己的學説很難得到實驗的證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這樣的人必須耐得住寂寞,必須有奉獻精神。“在所不辭”意味着“理論物理學家”道路的艱辛。

7.【提問】作者建立實驗室的事例,對我們現實生活有怎樣的意義?

?明確】科學是建立在基礎實驗之上的,科學理論要經過實驗的檢驗才能得到論證。實驗不是簡單的操作,要有理論指導,要有實驗的設計,要有策劃組織能力,要有耐力和恆心等等,實驗考驗的是實驗者的綜合能力。而我們當前存在的問題是,重視理論,輕視基礎實驗,表現為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差,思想上浮躁,急功近利。對教育而言,重知識,輕能力的現象很普遍。這些都是一名理論物理學家重視實驗給我們現實生活的啟迪。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