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教案反思通用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6.41K

教案在完成的時候,老師務必要注意聯繫實際,提前制定教案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開展自己的教學工作,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哭教案反思通用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哭教案反思通用6篇

哭教案反思篇1

一、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的理解兩數之間的多大小。

2、更進一步得理解數數。

注意:在數物時的手不要遮住圖案 ,最好是用小木棍,或時有一定長度的東西來帶領幼兒按物數數。

二、活動準備:

1、一張圖,上有20個蘋果 、15個梨 、10個香蕉,按每排5個用排列法排列

2、卡紙做的獎品彩色小蘋果、香蕉、梨圖案小勛章數個。

三、活動過程:

教師:小朋友們好,你們喜歡吃水果嗎?

教:那你們喜歡什麼水果呢?

教:那麼多,,那天水果王國給我送來了幾個勛章圖案,他們説你們好聰明,是個肯動腦筋的小朋友也很乖,所以想把它送給你們 (拿出水果勛章)你們看好看嗎?幼:好看。

教:想要嗎?

教:那好。(拿出圖)你們看這上面有什麼呀?

教:對了,我們來看看他們有多少個,我們一起來數好嗎?

幼: (1、2、3、4、5、6、...)

教:小朋友有多少蘋果個呀?誰來回答

教:恩,對了,你回答的很好,給你一個蘋果圖案小勛章。

(一樣的依次的和幼兒再數一數香蕉和梨各多少)

教:數出了香蕉15個梨10個,香蕉和蘋果誰多一 點呀?

幼兒:蘋果比香蕉多一點。(教師在黑板上寫上蘋果多一點,再在蘋果和香蕉的下面對應的寫上個數的數字)

教師:對了,那蘋果20個,香蕉15個,那麼20個蘋果比15個香蕉多,也就是20比15多、是20比15大,小

朋友們跟着我説:20比15多,20比15大,20個蘋果比15個香蕉多。

(再依次説蘋果和梨、香蕉和梨的大小關係)

結束語;小朋友你們回家後再數一數別的玩具呀,杯子呀等等再比比誰比誰多,誰的數量大)

哭教案反思篇2

一、教學設計説明

在教學活動中,以教師播放視頻素材,學生蒐集資料、交流彙報、發表看法、模擬體驗等構成教學活動主線,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在教學活動中,“重過程、重體驗”讓學生在活動中認知、形成自我保護意識、習得技能。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自主開展組內實踐體驗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體驗中感悟生命的脆弱,提高對珍愛生命、學會自我保護的重要性的認識。

2、通過引導學生對學校、家庭、社會生活各類危險的關注,幫助學生逐步樹立自我保護意識,形成正確的安全防範、自救意識。

3、讓學生了解並掌握日常生活中一些基本的自救、自護知識和技術,學會保護自己,為自己的建康成長奠定基礎。

三、教學過程

1、地球的構造(播放視頻課件)

地球的內部好比一個煮熟的雞蛋,最外層相當於蛋殼的部分叫做地殼,平均厚度為35.4千米,由各種巖石和土壤層組成。地球的中間層相當於蛋青,叫做地幔,厚度約為2900千米,由成分複雜的巖漿物組成,温度高達1000—20__℃。地球最內部相當於蛋黃的部分叫做地核,半徑約為3470千米,由鐵、鎳等很“重”的物質構成,温度可達5000℃,壓力高達幾百萬帕斯卡。多數構造地震發生在地殼的巖石層內,也有的發生在地幔的上部。

2、地震(學生彙報交流各自收集的材料)

地震,就是平常人們所説的地動。它像颳風、下雨一樣,是一種經常發生的自然現象。是由於地球內部緩慢積累的能量突然釋放或人為因素引起地球表層的快速顫動叫地震。所以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是現代地殼運動和地球運動的一種表現。

3、地震時刻都在發生(學生彙報交流各自收集的材料)

全球每年平均要發生1500萬次地震,每2秒就有1次地震發生。這些地震絕大多數都很小,只能用靈敏的儀器才能觀測到。能夠形成災害的地震,全球每年只有1000次左右,其中能造成重大災害的大地震,平均每年只有十幾次。

4、幾個常用的地震科學名詞(播放視頻課件)

震源:地球內部發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中:地面上與震源相對的地方,叫震中。震中距:地面上任一地點到震中的距離。震中區: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稱為震中區,也稱極震區。震源深度:從震中到震源的距離,或者説震源到地面的距離,叫震源深度。我們把地震發生在60公里以內的稱為淺源地震;60-300公里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為深源地震。目前有記錄的最深震源達720公里。

地震波:地震時,在地球內部出現的彈性波叫作地震波。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會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擴散一樣。

地震波主要包含縱波和橫波。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一致的波為縱波(p波)。來自地下的縱波引起地面上下顛簸振動。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垂直的波為橫波(s波)。來自地下的橫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動。橫波是地震時造成建築物破壞的主要原因。

由於縱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大於橫波,所以地震時,縱波總是先到達地表,而橫波總落後一步。這樣,發生較大的近震時,一般人們先感到上下顛簸,過數秒到十幾秒後才感到有很強的水平晃動。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縱波給我們一個警告,告訴我們造成建築物破壞的橫波馬上要到了,快點作出防備。

5、地震的大小分哪些?(學生彙報)

大地震:震級m≥7級的地震強震:6≤m

中強震:4.5

弱震:3

6、地震震級和地震烈度(課件展示)

震級反映地震釋放能量的大小,因此一次地震,震級只有一個。烈度表示地面受到影響和破壞的程度,因而烈度在地面不同的地點各不相同。烈度不僅跟震級有關,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建築物的抗震性能等多種因素有關。

四、教學總結:

啟發學生思考:通過本節課,在課前準備和課堂學習的過程中你的收穫和感想是什麼?

哭教案反思篇3

幼兒園中班語言教案《動物好朋友》(附反思)

活動選材:

?動物好朋友》是一首特別的兒歌,它在兩個句子連接時,每一句結尾的詞語,都是下一句的開頭,就好像在玩接龍遊戲似的。兒歌中的各種可愛動物形象也比較吸引幼兒的興趣,並以動物間的團結有序引導着幼兒有序的進行各項活動。通過這個活動,來激發幼兒間建立起“我們是好朋友”的良好願望,從而增進彼此情感,並在此基礎上滲透熱愛大自然、熱愛小動物的情感教育,為此,我選擇了《動物好朋友》這一活動。

活動目標:

1、理解兒歌內容,學習朗誦兒歌。

2、初步瞭解頂針兒歌特點。

3、引導幼兒在兒歌中學習,感悟生活。

4、鼓勵幼兒敢於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

5、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活動準備:

?動物好朋友》ppt

活動重難點:

重點:理解兒歌內容,學習朗誦兒歌;

難點:引導幼兒發現頂針兒歌的特點。

活動過程:

一、以歌曲《找朋友》導入。

師:小朋友,你們都有好朋友嗎?你和你的好朋友做些什麼呢?

幼:……(幼兒大膽表述)

師:動物們也有自己的好朋友,我們聽聽哪些動物是好朋友?它們做了什麼?

幼:……

師:讓我們一起來聽這首兒歌,名字是《動物好朋友》。

二、引導幼兒欣賞兒歌,理解兒歌內容。

1、教師朗誦兒歌一遍。

提問:你們聽到兒歌裏説到了哪些小動物?它們在做什麼?

2、鼓勵幼兒大膽講述自己聽到的`。

教師小結:小朋友,你們説的真棒!那讓我們一來起來看看吧!

三、學習兒歌,知道什麼是頂針兒歌,並能找出其特點。

1、出示兒歌圖片,引導幼兒逐句學習兒歌。

2、師:讓我們看看是哪個小動物先出場的?

(出示小山羊)問,這是誰呀?小山羊來了,它要去幹嘛呢?(引導幼兒觀察小山羊手上拿的東西,小樹苗和鐵鍬,並告訴幼兒小山羊這是去種樹呢)。那小山羊去種樹的路上會遇到誰呢?(出示小兔)幼兒回答後,教師再概括,並示範表述:,小山羊,去種樹,路上遇見小白兔。(以此類推)

(1)看圖片完整複述兒歌。

(2)小朋友,你們剛才在讀兒歌的時候有沒有發現兒歌裏的小祕密?今天老師還把這首兒歌用圖畫的形式畫了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有什麼祕密呢?(引導幼兒一句一句的讀,發現兒歌的特點,每一句的最後一個小動物正好是下一句開頭的小動物,以此類推。)

小結:兒歌每一句的結尾和下一句的開始用同一個字和詞,這樣的兒歌叫“頂針兒歌”。

四、遊戲接龍

師:接下來我要和小朋友玩個接龍遊戲,我説第一句,你們接着我的最後一個詞語往下説,好嗎?

師:小山羊,去種樹,路上遇見小白兔;(我的最後一個詞語是什麼?小白兔)

幼:小白兔,去插花,路上遇見小青蛙;(也可以交換練習)

五、完整表演

小朋友,現在讓我們一起用動作來完整的表演這首兒歌。

六、結束

小朋友,今天我們學習了一首新的兒歌名字叫《動物好朋友》,這是一首頂針兒歌。你們看動物朋友們排着隊真整齊呀!小朋友想不想跟它們比比啊!趕快找好自己的好朋友排好隊一起出去走走吧!老師當領隊,我們出發嘍!(邊説兒歌邊表演走出教室)

附兒歌:

動物好朋友

小山羊,去種樹,

路上遇見小白兔,

小白兔,去插花,

路上遇見小青蛙,

小青蛙,跳下河,

喚來一隻大白鵝,

大白鵝,遊呀遊,

碰到一隻老水牛,

老水牛,當領隊,

指揮大夥來排隊,

排好隊,向前走,

大夥兒都是好朋友。

活動反思:

?動物好朋友》這首兒歌選自多元智能語言教材,這首兒歌裏各種可愛的動物形象是幼兒很熟悉的,兒歌朗朗上口,幼兒易理解,接受,適合中班幼兒年齡特點。當選擇這一活動的時候,我就認真的考慮怎樣來上好這一節活動,如何讓幼兒達到預期的目標。首先我對重難點進行了分析,確定重點是:理解兒歌內容,學習朗誦兒歌;教學難點是:引導幼兒發現頂針兒歌的特點。

首先,我的教學步驟設計是這樣的:1、以歌曲《找朋友》導入,激發幼兒的興趣;2、幼兒欣賞兒歌,理解兒歌內容。在這個環節中,我以出示每個小動物的先後順序並讓幼兒觀察小動物在做什麼,讓幼兒對兒歌內容熟悉瞭解,整體的感受之後,幼兒已經初步的掌握,為下一步的重點環節做好了鋪墊。

其次,在第三個環節也就是重點環節部分,我思考了很久,為了讓幼兒更清楚,更容易理解“頂針”兒歌特點,我自己設計了這樣的一副圖譜,幼兒在感興趣的同時會發現其中的小祕密,找出每一句和下一句之間的聯繫。最後,我給出小結:每一句兒歌的最後一個字或詞語,都和下一句開頭的字或詞語是一樣的,這樣的兒歌就叫做“頂針兒歌”。為了讓幼兒熟悉兒歌以及加深對“頂針”兒歌的理解,我設計了接龍遊戲這個環節,幼兒在玩遊戲的同時掌握重難點,正體現了幼兒在玩中學的教學理念。

最後,讓幼兒跟小動物來比賽看看誰站的最整齊,幼兒的積極性很高,每個幼兒都參與其中,老師的一句:“我來當領隊,我們出發嘍!”自然而然的把幼兒帶到了角色當中,在老師的來帶領下幼兒邊做動作邊説兒歌結束了這節活動。

活動結束了,我也在不斷地反思,在課程的設計發揮創造上可謂是下足了功夫,不斷地琢磨,查閲資料,包括怎樣找素材,完善圖片,達到自己理想的要求,到最後的圖譜的設計,可以説這裏麪包含了自己的每一滴汗水。較成熟的教學活動的出爐是不容易的,需要付出很多勞動、智慧與汗水,一次次地思考、嘗試、反思、實踐,一次次地否定,肯定,再否定,磨思路,磨重點,磨方法,磨環節細節,磨孩子,苦盡甘來,最終你會品嚐甜蜜地果實。

哭教案反思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瞭解耳朵的外形特點和構造。

2、讓幼兒在比較、討論中瞭解耳朵的三大作用以及在生活中該怎樣保護自己的耳朵。

教學重點、難點

人耳朵的外形特點、構造以及作用。

活動準備

?綱要》指出“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我做的準備是易拉罐做成的各種響罐(裏面裝的物體不同)

活動過程

(一)興趣導入

——教師出示製作好的裝有沙子和彈珠的易拉罐兩隻,晃動罐子,請幼兒傾聽,根據聲音的不同,來判斷罐子中裝的是什麼。讓幼兒對本活動產生興趣,增加趣味性。

(二)瞭解耳朵的構造。

1.引導幼兒用鏡子觀察耳朵,為後面準確區分各部位做準備。

2.結合教材上的耳朵解剖圖請幼兒看多媒體課件(耳朵的結構圖)

——採用多媒體教學法與多渠道參與法,讓幼兒在觀察後説,在看後瞭解在參與後掌握耳朵的各部位名稱。

(三)瞭解耳朵的作用

1.瞭解耳朵聽音的功能(採用體驗法,讓幼兒感受到耳朵的重要性)。

2.瞭解耳朵的聽覺功能

——採用感知體驗法。讓幼兒通過各種感官來認識和判別事物的特性。這種方法能有效地激發幼兒參與活動和在活動中探究的興趣,加強他們對事物認識的印象。

3.瞭解聲音的傳遞

——(採用了遊戲法)。請四個幼兒扮演外耳、中耳、內耳和大腦,每隔1米站一排,幼兒邊遊戲教師邊講解聲音的傳播過程,讓幼兒直觀形象瞭解聲音在耳朵的傳遞過程。

(四)討論如何保護耳朵

——本環節幼兒與教師要產生共鳴,在感受耳朵的重要性的同時學會保護耳朵的基本方法。

(五)活動延伸:

拓展訓練,知識延伸。

教師扮演醫生給幼兒講述保護耳朵的衞生知識,加強對不掏耳朵等習慣的引導。

教學反思

1、本堂課教學內容的選擇比較適合幼兒生活經歷,所以課堂上幼兒興趣濃、積極性強。

2、由於課前準備充分,準備了豐富的可操作的各種響罐,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對實現三大活動目標起到了積極有效的作用。

3、在教學環過程中,學生成為活動的主體,他們主動、自願、積極參與;老師適時參與、指導、啟發、調整,使幼兒活動始終處於一種積極向上的求知狀態,幼兒玩中學,學中玩。

4、由於本班幼兒年齡差異大到2歲,幼兒在活動中的個體差異導致的異樣反饋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需要課後個體指導;另外在討論如何耳朵進由於幼兒生活經歷不多,能説出正確保護方法的較少,這也為老師適時調整教學策略提供了一個機會,也是考驗教師課堂教學的駕馭能力。

哭教案反思篇5

我從事了多年的國中思想品德教學工作,我一直在思考:學生在不同的情況下,一般會處於什麼樣的心理狀態之中;當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時,針對不同的學生,教師應採取什麼樣的方式予以幫助,並能收到實效。同時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的行為究竟可能會給學生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通過不斷的教學反思,我認為面對現在的學生,教師需要投入和付出的不僅僅是時間、精力和腦力,還有感情也就是教師的愛。愛學生是和尊重學生、信任學生連在一起的。學生需要老師的撫慰,盼望老師的理解,同時更害怕受到來自老師的傷害。所以和學生相處,必須用真心去接納學生,用真情去投入,並且對象是全體學生。

我相信紮實的基本功、高尚的敬業精神加上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那麼這樣的教師一定會被學生所承認,一定會受學生愛戴。這一定是每一位教師孜孜不倦所追求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過程中需要進行不斷反思,並且在反思中逐步成長並走向成熟。

美國學者波斯納曾提出過這樣一個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試想一下,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麼即使具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複。因此,作為教師必須着眼於自己教學行為的改進,通過自己對教育教學活動的自我覺察,來達到或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效能。在從教的兩年當中,本人就一直在進行教學反思,以求促進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

有人説:“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再好的教學總有它不足的地方,總有須待進一步改進、進一步優化的地方。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不追求平平淡淡的完美,而追求有突破性的遺憾 ”就是這個道理。平時在教案書寫中,除了符合學校要求外,我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每份教過的教案,我都會認真的回顧並進行診斷,開出教與學的“病歷”,並且對這些“病理”進行分析、交流,最後發現並提出解決這些教學“病理”的對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平時我還非常珍惜並利用進修等渠道觀摩其他教師的課,並爭取與他們進行對話交流,學習他們的教學思想,分析他們是怎樣組織課堂教學的,他們為什麼要這樣組織課堂教學。同時與自己的課進行比較。通過這樣的反思分析,從名家名師的教學藝術中得到啟發,得到教益。

時代呼喚創新教育。傳統的思想品德課堂存在許多弊端,如:教師講授多,學生思考少;師生一問一答多,學生探討研究少;教師啟動問題多,學生啟動問題少;強求一致多,發展個性少等等。這些傾向妨害和限制了學生與生俱來的個性和潛能,不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作為教師,應該充分地正視和嚴肅地對待這一問題,要在課堂教學中突出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從每一節課做起,要敢於在師生關係的改善、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設計的研究、教學策略的運用等方面“另闢蹊徑”、“獨出心裁”,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哭教案反思篇6

活動目標:

1、初步感知歌曲,並能用形體動作表現大膽歌曲。

2、感知音樂的強弱,樂意與老師、同伴一起參與音樂活動。

3、熟悉歌曲的旋律,學唱歌曲,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4、喜歡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遊戲的快樂。

活動重點:

學唱歌曲,感受歌唱遊戲的快樂。

活動難點:

能用形體動作大膽表現歌曲。

活動準備:

幻燈片。

活動過程:

(一)理解歌曲、初步感知

1、師:邊操作幻燈片邊講述故事

2、老師念兒歌,幼兒跟念

3、哎,這隻大灰熊它剛才是怎麼發怒的?你們會發怒嗎?好,請你們來學學大灰熊,大灰熊發怒的時候,還會從牀上怎麼樣?(站起來)請小朋友學一下。

(二)學唱歌曲,動作表現

1、學唱歌曲

(1)老師請小朋友來扮演大灰熊。我來叫醒你們,大灰熊睡好了。鋼琴伴奏唱歌曲。(你們學得真像,把我都嚇壞了)

(2)這隻大灰熊學得真像,我來請他學大灰熊,誰願意和我一起去搖醒大灰熊?(大灰熊醒了,它發怒了,它起來東看看,西看看,什麼也沒看見,就又回去睡覺了。)

我們一起來唱,這樣我們就不害怕了!鋼琴伴奏唱歌曲

那麼我們是什麼時候去搖醒大灰熊的啊?(唱到:如果你去搖醒它呀)然後我們就變成什麼啊呀?(木頭人)

2、肢體表現

(1)(請一半幼兒做大灰熊)小朋友們,大灰熊睡覺了,我們一起出發吧!音樂伴奏唱歌曲

你變成了什麼木頭人?我是小兔木頭人!你呢?

(2)交換。

音樂伴奏這回你變的是什麼?真厲害!啊,我有些累了,讓我們休息一下。

(三)遊戲

1、遊戲第一次

聽説山那邊有一隻大灰熊也在睡覺,待會我們一起去叫醒它,我先去看看,它有沒有睡着了?瞧,它在睡覺呢!你們願意和我一起去嗎?千萬要記住哦,大灰熊醒來了,要變成什麼?對了!準備好了嗎?來悄悄的跟在我後面吧!音樂伴奏唱歌曲

2、遊戲第二次

瞧,大灰熊又睡着了,我們趕快逃回家裏去。啊呀,嚇死我了。剛才你們有沒有搖醒大灰熊呀,可是它好像又睡着了呢!音樂伴奏唱歌曲

(四)結束活動

教學反思:

教師要有意識地把幼兒從動作表演中逐步引導到歌曲演唱中,動作也要逐步變小。及時關注幼兒的學習情況並進行調整。如當幼兒還沉浸在遊戲表演而沒有按照歌詞動作時,教師要及時糾正。最後熊發怒的動作可在念歌詞最後一個字“(生)氣”時用一個造型定點。還要關注到幼兒動作是否合拍,這點很重要。

交流後,我們於本週又進行了第二次試教。主要流程與第一課時類似:譜圖引題——師幼有節奏地念歌詞,並表演故事——學習歌曲的演唱——唱出歌曲的強與弱。從整個活動效果來看,進步很明顯。首先教師準備充分,不但能熟練地演唱,還用鋼琴錄了伴奏音樂。環節的遞進性明顯,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緊緊跟着教師的步伐逐步從動作還原到歌曲演唱,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的目標。當然,也還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幼兒的座位安排要有利於幼兒的活動;圖譜的擺放可以按照樂句放成三排;最後的歌曲學習中,動作的表演成分減少得還可以徹底些;教師的範唱要富有感染力和靈氣;另外,要加強幼兒對動作節奏性的把握和演唱姿勢的要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