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醇教案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21W

為了可以讓自己教學的目的明確都是需要進行教案的寫作的,合理的教案一定是我們在認真分析了自己教學任務後寫出的,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必修2醇教案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必修2醇教案7篇

必修2醇教案篇1

一、學情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的學生,經過兩年的生物學學習,學生已經儲備了很多生物學知識,具有一定的生物學基礎。本節課主要講述酶在生物新陳代謝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對酶的本質和特性作了重點介紹。本章本節課內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難點內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現象皆與酶的活動有關。在本章節中通過探索驗證酶的特性的教學過程,培養學生建立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研究精神。

首先,在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對酶的發展歷程、特性、作用等都已經知道並理解。這些都與接下來的酶的特性緊密相關。也一定程度上反饋了上節課的上課質量和學生的掌握情況。並且為接下來的教學作為指導。其次,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比如説加酶洗衣粉,學生都可能接觸過,那麼他們就會有很多問題出現了:加酶洗衣粉添加了什麼類型的酶呢?酶在洗衣粉裏是怎樣工作的?在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時候需要注意什麼呢?等等的問題。這樣,一方面學生會形成無意注意,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習慾望,學習效果也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從這方面下手,收集資料,增大信息量,活躍課堂氣氛。再者,酶的生產應用的引入,一定程度上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覺得生物對他們來説,不是隻是抽象的某某技術,某某發現,某某科學家等等,而是貼近日常生活的,很常見的東西,他們會有這樣的想法:“如果我掌握了這個,那我是不是就相當於令人羨慕的科學家了呢?”這樣,也一定程度上激發了他們的學習慾望。也為以後的擇業多一個選擇。

二、教學內容分析:

1、本節課的知識結構:

在這節課中,我打算先回顧上節課所學習的內容:酶的本質,作用。然後問大家一個問題:“生活中你遇到酶了嗎?”其次,給大家展示幾張酶的在生活中應用的圖片,看大家反應,並嘗試總結。再者,就用幾個案例來一一説明酶具有哪些特性。

2、本節課的生物學概念:

1、酶的特性:酶特別具有的。與眾不同的性質。

2、酶的專一性:酶對所作用的底物有嚴格的選擇性。一種酶僅能作用於一種物質,或一類分子結構相似的物質,促其進行一定的化學反應,產生一定的反應產物。

3、酶的高效性:與無機催化劑相比,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

4、酶的作用條件温和:酶所催化的化學反應一般是在比較温和的條件下進行的,其代表是温度跟酸鹼度。

三、學習動機的喚起和保持

1、通過提問一些看似跟學習無關的,其實大有玄機的問題。比如説:“你們家用什麼牌子的洗衣粉?你們喜愛的牛仔褲是怎樣子做成的呢?”當然,在眾多的答案中,教師要繞回主題。

2、展示一些能夠引起注意的圖片,比如説麪包,啤酒。也能引起他們的無意注意,也能激發他們的有意後注意等等。以達到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效率、

3、教師的語言當然也要適當地調整,儘量使用貼近學生的,但又不失專業的語言。也一定程度上引起注意。

4、可以嘗試佈置學生去查閲關於酶的資料,並綜合彙報展示。

四、落實課程目標

本節課要實現的高中生物學課程內容是:

第五章: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第一節: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二、酶的特性

具體內容標準

活動建議

案例分析:酶的特性

收集酶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並加以分析運用了酶的哪些特性,再綜合彙總,然後彙報。

五、教學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應該達到以下目標:

1、知識目標:(1)説明酶在細胞代謝中的特性。

(2)能夠準確説出酶的特性包括那個方面,並舉例説明。

2、能力目標:(1)通過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與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2)試圖準確辨認酶在生活生產中(比如説某商品)運用了哪些特性。嘗試蒐集感興趣的相關資料,彙總、分析、總結。

(3)通過學生主動參與科學探究的虛擬實驗活動,使學生掌握科學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的能力。

3、情感目標:(1)感受酶在生活中的應用,自然地形成酶在生活中應用多樣,種類多樣,但用的過程中要注意結合它的特性。也形成了一種觀念:生物其實離我們很近,它不僅僅是科學家的事,我們也可以當“科學家”。(2)在學習的過程中,懂得一個道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且也使學生養成好奇、勇於質疑、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科學探究精神。

六、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酶的三特性:高效性、專一性、作用條件温和及其案例

教學難點:1酶如何“嬌氣”了?

2低温的時候酶失活了嗎,為什麼?

七:課前準備

1、教師課前收集相關資料,比如説酶的應用的圖片,案例。

2、在課前佈置學生收集資料,並加以指導。

必修2醇教案篇2

教學目標

teaching aims:to let the students know much about lin qiaozhi and be inspired by her spirits.

教學重難點

let the students know much about lin qiaozhi and be inspired by her spirits.

教學過程

step i: (導入)

leading in: look at some pictures about a kind of disease

hand-foot-mouth disease

t: can you guess the name of the disease?

s: 手足口病

t: how to say it in english?

s: hand-foot-mouth disease.

t: do you think it is important to keep the children clean and healthy?

s: yes.

t: whose job is it to protect them from getting diseases?

s: doctor’s.

t: today we’ll learn about a great woman doctor. (show the pictures of her) who is this woman?

s: lin qiaozhi.

t: who would like to say something about her?

s1: …

s2:…

t: let’s enjoy a video about her introduction.(show the video) what do you think after watching?

s:…

t: 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her?

s: yes.

必修2醇教案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理解課文善用豐富的想象、對偶、比喻、排比、誇張等修辭方法的特點,並明確它們對突出主題思想的作用。

2.掌握“一、愛、取、族”等實詞的用法,培養朗讀、背誦的能力。

(二)能力訓練點

學習本文善於從多種角度,具體、生動、細緻地描寫藝術形象,並在此基礎上議論的寫作特色。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作者對秦亡原因的闡釋,瞭解本文作者借古諷今、諷時刺世的寫作目的,認識封建統治者驕奢淫逸、橫徵暴斂、不顧人民死活、必然導致覆亡的道理。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衰”,總結歷史的興亡教訓可以補察當今為政的得失。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賈誼寫了《過秦論》,其中心論點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針對漢初的情況,主張施行仁政。同樣是總結秦亡的教訓,針對唐敬宗繼位後,廣造宮室,天怒人怨的現實,杜牧作《阿房宮賦》以諷時刺世,那麼,在這篇賦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樣的觀點呢?讓我們通過學習來體會。

二、解題

1.文體

“賦”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文體,是介於散文和詩歌中間的一種體裁。《文心凋龍詮賦》中説:“賦者,鋪也;鋪採摛文,體物寫志也。” 體物寫志,是賦的內容;鋪採摛文,指鋪的手法。

賦講求字句的整齊和聲調的和諧;描寫事物時注重鋪陳和誇張;結尾多發議論,以寄託諷喻之意。

賦體的流變大致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多個階段。本文屬於文賦。

2.背景

本文寫於唐敬宗寶曆元年(公元825年),此時的唐王朝已是大廈將傾,風雨飄搖。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遊獵,務聲色,大興土木,不理朝政。杜牧此文意在借古諷今,通過描寫阿房宮的興建及毀滅,總結秦王朝驕奢遙逸終政亡國的歷史教訓,從而向唐朝統治者發出警告,希望唐朝統治者引以為戒,不要重蹈覆轍。

三、整體把握

1.教師範讀。

2.學生自讀,熟悉課文。

3.學生對照書下注釋疏通例文,劃出疑難。

四、指導學生自讀1、2段

(一)第1段:

1.第一層:“六五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寫了阿房宮的背景。

重點詞:

兀:形——動,被砍光。

一:名——動,統一。

學生背誦。

2.第二層:覆壓三百餘里。

寫阿房宮的面積。

學生背誦。

3.第三層: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寫規模氣勢。

重點詞;北構而西折:北、西 名——狀

直走咸陽:趨向。

學生背誦。

4.第四層;五步一樓……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寫阿房宮的樓閣廊檐。

重點詞:

鈎心鬥爭:古今異義。

蜂房水渦:蜂房,水渦, 名——狀,像蜂房,像水渦。

學生背誦。

5.第五層:長橋卧波……不知西東。

寫長橋複道。

重點詞:

未云何龍:雲、龍、名——動,出現之出現龍。

不霽何虹:虹 名——動,出現彩虹。

學生背誦。

6.第六層:歌台暖響……而氣候不齊。

寫歌台和舞榭。

重點詞:

氣候:環境氣氛。

學生背誦。

總結:本段從阿房宮的興建背景,面積,規模,樓閣廊檐,宮內的長橋複道,歌台舞榭等方面描寫了阿房宮規模的壯麗。

(二)第2段

1.第1層:妃嬪媵嬙……為秦宮人。

寫宮人的來歷。

重點詞:

輦 名——歷 乘車。

學生背誦。

2.第二層:明星熒熒……焚椒蘭也。

寫宮女眾多。

重點詞:

綠雲:綠即青,不用青,給人一種視覺上的美感。

梳曉鬟也:曉梳鬟也。

學生背誦。

3.第三層:雷霆飛驚……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寫宮人的命運。

重點詞:

縵之:長久地。

而望幸焉:寵幸。

學生背誦。

4.第四層:燕趙之收藏……亦不其惜。

寫宮內奢侈的生活。

重點詞:

鼎鐺玉石,金塊縷礫:把寶鼎當作鐵鍋,把寶石當作石頭,把金子當作土塊,把珍珠當作瓦礫。

學生背誦。

總結:本段從宮人的情況和宮人的生活來寫阿房宮內奢侈的生活。

五、佈置作業

1.背誦1、2段。

2.預習3、4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研讀第三段

學生讀、背第三段

1.學生質疑,教師點撥,明確重點。

(1)補充註釋

a.紛奢:繁華奢侈 b.直欄橫檻 檻:欄杆

(2)重點實詞

a.函谷舉 舉:被攻取

b.可憐焦土 可憐:可惜

2.段意理解

這一段由上文的描寫轉入議論。

(1)第一層:“嗟乎”至“用之如泥沙。”

以常理和反問斥秦統治者只顧個人享受,不顧百姓死活、橫徵暴斂、揮霍無度的罪行。

(2)第二層:“使負棟之柱”至“不敢言而敢怒。”

擺出秦皇罪證,六個排比分句,運用比喻、誇張,緊扣阿房宮,進行強烈的對照描寫,繪出秦始皇“勞民傷財”的憷目驚心的圖畫。接下去順勢寫出人民“不敢言而敢怒”的局面。民怨積深,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農民起義的爆發是必然的。

(3)第三層:這部分用14個字高度概括了秦亡的過程,民眾的反抗從“怒”到“叫” “舉”“炬”,三個動詞,短促相連,生動地表現了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摧枯拉朽之勢,火山爆發之烈,迅猛異常,不可壓抑。“可憐焦土”與上面的壯麗描繪形成鮮明對比,顯得收束有力,概括了秦的速亡。

三、研讀第四段

1.學生齊讀。

2.理解內容。

歷史的回顧,有着現實的用心。最後的作者議論,給唐王朝不啻澆了一瓢鑽心透骨的冰水。文章突出一個“鑑”字,企冀唐統治者以秦為鏡,回心轉意,更弦易轍。

3.學生反覆讀、背第3、4兩段。

四、佈置作

必修2醇教案篇4

第1課從內外服聯盟到封邦建國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內外服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2、能力目標

(1)正確理解闡釋歷史概念,如宗法制,通過對概念的理解,掌握特定時期的政治制度概況。培養學生史論結合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閲讀教材的能力。

(2)通過比較落實知識,如商代的方國與西周的封國的區別。培養學生對比分析的方法與能力。

(3)通過認識宗法制是為了鞏固分封制而實行的一種措施。培養學生用聯繫的觀點看問題的方法,並鍛鍊學生歸納,整理知識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讓學生對夏、商、週三代各個部分政治制度發展變化情況的分析,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隸社會之一,是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古國。

二、三點剖析

重點:商代的內外服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難點:(1)分封制與宗法制,西周分封制何以難?主要因為它是先秦時期最重要的社會變革而選定的,這個社會變革就是從分封制到郡縣制的轉變。這個轉變是使中國社會從早期古代向古代轉變的關鍵,過去把這個轉變説成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也是有道理的。分封制與宗法制是同一的,互相表裏,講分封制就一定要講宗法制。關係在下面具體還要講。

三、教學方法

初步嘗試採用構建式、探究式的教學模式,通過設置情境,提出問題,協作會話,調動教師、學生、教材、多媒體四大要素,力爭使學生能主動完成對知識意義的構建。

四、課標體現

1.構建主義教學思想認為:知識的獲得不是被動地吸收,而是靠主動地探求完成知識意義的構建而獲得的,知識獲得的多少與知識構建的能力成正比。基於以上認識,本教案試圖通過向學生提供對知識理解的一種概念框架(腳手架),把複雜的重複性的事物分解、抽象出共性的東西,以便於學習者去同化和順應新的知識。

2.為適應研究性學習和3+x考試的需要,本節課的講述試圖通過政治、歷史、地理多學科的相互滲透,並適當介紹研究性學習中的一些簡單的科研方法,使學生能把微觀知識與宏觀知識結合起來,體現基本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素質。

3.通過本節課對若干政治問題的剖析,反思夏、商、西周三代發展政治的一些問題,為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提供某種借鑑的東西,學史明智,鑑古而知今,從而使歷史學習更接近學生認知的“最鄰近區域”。

五、教學過程

複習國中

1.我國從什麼時候進入奴隸社會?

2.奴隸社會主要有哪幾個王朝?

導入新課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華數千年文明的發韌和源頭。原始社會後期生產力的發展,至三代引發了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一系列變化。請同學們思考:三代各自的顯著特點是什麼?根據學生回答歸納:夏是奴隸社會的開端,商是奴隸社會的發展,西周是奴隸社會的高峯,在這之後的春秋則是奴隸社會的最終瓦解。三代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形態,較之原始社會是一個極大的進步,故而全面推動了三代政治制度的發展。下面我和同學們一起探討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發展。

講授新課

首先,我們來探討夏、商兩代社會的政治制度問題,

(一)夏、商兩代社會的政治制度

請同學們通過閲讀教材,歸納一下夏、商兩個王朝建立的時間(夏:約公元前2070年。商:約公元前1600年)然後讓學生歸納夏、商政治制度發展的主要表現,根據學生回答歸納如下:夏朝,公共權力商朝,內服、外服制度。

1、夏:公共權力

補充:“公共權力”的理解

國家是在氏族公社制度的廢墟上興起的。它與舊的氏族組織的不同在於:第一是按地域來劃分它的國民,而不是如氏族公社那樣以血緣關係維繫的原始制度;第二是公共權力的設立,這種權力是為適應和滿足社會的公共需要而服務的。恩格斯曾談到過這種權力的來源。他指出:“在每個這樣的公社中,一開始就存在着一定共同利益,維護這種利益的工作,雖然是在全社會的監督之下,卻不能由個別成員來擔當,如:解決爭端;制止個別越權;監督用水,特別是在炎熱的地方;最後,在非常原始的狀態下執行宗教職能。這樣的職位,在任何時候的原始公社中,…還可以看到的。這些職位被賦予了某種全權,這就是國家權力的萌芽。”所以夏朝的政治制度還保留着氏族社會的許多特點

2、商:內服、外服制度

(1)方國聯盟

讓學生看書理解“方國聯盟”的定義然後選擇性補充:受秦漢以後大一統社會現實的影響,人們往往把上古時代的國家想象並構擬成一箇中央集權的國家。司馬遷作《史記》,夏、商、週三個王國的興衰便被描繪成大一統王朝的更迭。其實,商王國時期的國家是一種方國與方國的聯合體,有的學者把這種聯合體稱為“方國聯盟”,也有學者把這種聯合體稱為“部族國家”,所謂“部族”,是指由原始時代的部落組織衍變而來的、以血緣(族姓)聯繫為基礎的社會集團,它是中國國家的早期形式。商王作為方國聯盟的盟主,具有向盟國徵取貢物、巡狩盟國境地、仲裁方國間爭端和懲罰方國的權力。

為了處理商人本族及方國之間的關係,並控制聯盟的實際權力,商王實行“內服、外服制度”

(2)內服、外服制度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之下理解什麼是內服制度?什麼是外服制度?內服官員有哪些?外服官員權力有哪些?外服制度的實質是什麼?

教師有選擇性補充:成湯建國後,為了獎勵那些跟自己南征北戰的諸侯和部下,建立了自己的官吏制度。商朝政治制度的根本特點是“內服”與“外服”的劃分。

所謂的內服官就是在當時商都鄭州任職的和由商王指派到各個諸侯國當駐地大使的官員。內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務官和內廷事務官。商都鄭州是商王自己能夠直接控制的地區,商王親自委派官吏對轄區內的各種事務進行管理,這些官吏和其他在中央任職的官員一樣,是“內服”官吏。內服官中職務的政務官,是為商王出謀劃策的“相”,又稱“阿”、“保”、“尹”,如成湯時期的伊尹、武丁時期的傅説等,他們都是商王重要的輔佐人物,常常為商王決定國家大事。王朝中所有僅次於相的高級官吏統稱為卿士,它不是一個具體的官名,而是對高級官吏的泛稱。

另外,商朝還有“三公”這樣的官職,但在成湯時期還沒有設立,因為它是因人而設的一種尊貴職稱,所以並不常設,是屬於卿士之列。在卿士之下,還有很多掌管具體事物的官吏,如掌管占卜、祭祀、記載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禱鬼神的祝,掌記載和保管典籍的作冊(又稱守藏史、內史),武官之長的師長,樂工之長的太師、少師。還有專門為王室服務的官員,主要是總管的宰和親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項具體事務,有百工之長的司工,掌糧食收藏的嗇,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獵的獸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車的車正,為商王御車的服(又稱僕、御),掌管教育貴族子弟的國老等等。

在成湯滅夏的過程中,有很多的諸侯國跟隨他並肩作戰。建國後,成湯在商都鄭州以外的地方,把全國的土地進行重新分配,把王室諸子和其他貴族封為諸侯,他們就屬於“外服”官。這些外服的諸侯都要接受成湯的封號,成為商王朝的臣子。那個時候已經出現了班爵制度,甲骨文記載有侯、伯、子、男等爵位之分,規定了諸侯和貴族的等級和地位,是奴隸制國家的一種重要的組織形式。諸侯也是有可能成為商朝政權中的高級官吏,即成為內服官。

各地的諸侯接受成湯的封號,也是要儘自己的義務的:諸侯必須對成湯表示臣服,並每年定期進貢大量的食物、珍寶;還要應成湯之召參加或者統領征伐、狩獵和其他力役;遵守商王朝的一切制度,維持封區內的安定和發展。

(3)壟斷神權

目的:商王通過壟斷神權以強化王權

商王的身份:在商代,王室人,也是神,即是方國聯盟的首領,又是羣巫之長。

(二)周:封邦建國(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

周族是活動在今中國西部陝西省、甘肅省一帶的古老部落。約在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聯合許多方國部落,大敗商軍於牧野,滅商建立了周朝。周朝的前期一直以今陝西省西安市附近的豐、鎬為都城,因在東周都城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以西,史稱西周。滅商第二年,武王病死,由周公攝政,武王弟管叔、蔡叔與商王后裔武庚叛亂。經過三年東征,平定了叛亂,遷部分商遺民於洛邑,建造東都“成周”。同時,大封諸侯,“以藩屏周”。

2、封邦建國

在講述“分封制”時,教師可抓住以下幾個要點:1.實行分封制的目的:周人原來是商朝統轄的一個西方部落,滅商後又四處出兵,征服許多地方。為了統治征服的遼闊地區,西周實行了分封制。概括來説是加強對各地的統治,並作為周王室的屏藩。2.分封辦法: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給自己的親屬和功臣,封他們到各地去做諸侯,建立諸侯國,鎮守疆土,保衞王室。3.周王與諸侯的關係:周天子是統治者,是諸侯的共同主子;諸侯是周天子的臣屬,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還要定期朝見天子,向天子納貢,帶兵隨從天子作戰。4.分封的作用:西周通過分封,加強了統治。教師在講述西周分封制時,利用本目地圖《西周初年分封諸侯圖》,讓學生了解西周統治區域擴大的概況。另外,應讓學生明確通行親族與異性封國的差異。

1、宗法制度

(1)目的:為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2)定義:所謂宗法制度是一種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家族組織與國家制度相結合,以保證血緣貴族世襲統治的政治形式。宗法制度從氏族社會父系家長制發展起來,經夏商兩代至西周時期達到完備的程度。

(3)原則:西周的宗法制有三個基本原則;其一,從周天子到卿大夫、士,都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其二,小宗服從大宗,諸弟服從長兄。周天子相對於其他一切封國領地來説是大宗,其他諸侯相對而言皆為小宗。同樣,在諸侯國中,諸侯為大宗,其他卿大夫皆為小宗。在各個相對關係中,小宗應服從大宗,有義務納貢、幫助出兵征伐;大宗有義務保護小宗,調解小宗之間的糾紛。其三,各級諸侯、卿大夫、士即是一種家族組織,又各自構成一級國家政權,共同向宗子——周天子負責。這種宗法統治的特徵在於家族統治。周王即周天子,既是國王,又是家族中的家長。在這種雙重統治之下,官吏與各級行政機構的選擇採用“任人唯親”的原則,完全依照血緣關係的親疏遠近而定。

(4)實質:宗法制度的實質在於保證奪得政權的家族對全社會實行家長制的-統治。

(5)工具:禮樂制度

注:此項讓學生自主看書,合作討論,進行歸納。

板書設計

第一課從內外服聯盟到封邦建國

(一)夏、商兩代社會的政治制度

1、夏:公共權力

2、商:內服、外服制度

(1)方國聯盟

(2)內服、外服制度

(3)壟斷神權

(二)周:封邦建國(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

2、封邦建國

3、宗法制度

(1)、目的

(2)、定義

(3)、原則

(4)、實質

(5)、工具文章來源

必修2醇教案篇5

一、教學背景分析

1. 單元背景分析

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各樣新的發明和發現都層出不窮。生活在這樣一個知識爆炸的年代,學生們更應用心去體會並感受科技和發明創造者給生活帶來的變化,進而能聯想到他們平時所學的學科及知識,並用英語為媒介進行知識的整合與串聯。同時從另一個角度來説,科技進步的同時,我們的社會也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矛盾與爭論,因此如何正確的看待或處理這些問題,也成為廣大學生應該瞭解並掌握的知識。

2.學生情況分析

本單元的設計與實施是建立在學生經過高一上半學期新教材學習基礎之上。學生已經逐步的適應了在活動與任務中學習英語以及如何處理語言知識與活動開展的關係。並且,他們也已經形成並培養了一定的小組合作學習及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分析

語言技能

聽:在聽懂教師向學生講述實驗中注意事項基礎上,繼續學習並強化捕捉特定信息的能力,以及確定全文主要話題的概括能力。

説:應能在瞭解一定的現代科技發明基礎上,思考並學習如何對一種新的事物進行描述。同時能與他人進行交流,敍述事物的利與弊端。

讀:強化略讀、查讀等閲讀微技能,訓練通過尋找關鍵詞,主題句等方式更快速並準確的確定文章的段落大意,理清文章的總體框架與脈絡。繼續運用已經掌握的基本猜詞技巧猜測部分單詞,並在上下文體驗中感受某些佳句給讀者帶來的深層含義。

寫:學習在對事物進行理性思考的基礎上,運用恰當的句型與詞彙描述對事物正反面的不同觀點,同時更應注重掌握一些必要的過渡詞增加此類寫作的條理性與層次感,並應熟悉議論性作文的基本寫作框架。

情感態度與文化意識

(1)。進一步培養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通過調查、採訪、討論等活動完成任務,取長補短,加強團體協作意識。

(2)。引導學生用英語進行不同學科特點的思考,體會學科之間的聯繫與區別。通過話題啟發學生積極思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3)。指導學生用批判的思維去接受新的事物,增強他們的辯論意識與能力。

(4)。意識到科技工作的艱苦以及所必需的個人品質與素質,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語言知識

詞彙:學習並使用一些與science 和scientists有關的詞彙。

語法:進一步瞭解一詞多義現象與合成詞的構成。

功能:學習如何就某一事物給予別人指導與説明。

話題:掌握有關實驗説明的話題表達以及如何從正反兩方面對某一話題進行分析討論。

學習策略

指導學生運用已學會的抓重點、做記號、摘筆記等方式對所學內容進行整理與歸納,並鼓勵學生增加與教師和同學交流、合作,繼續培養正確的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的習慣,從而總結交流學習所得,進一步形成有效的學習方法。並指導學生把英語學習從課堂延伸到課外,發揮已掌握的使用工具書,查找資料、上網等方式增加用英語思維與表達的能力,瞭解實驗對於科學研究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向上的學習態度,形成具有批判性的看問題習慣。

三、教學內容分析

本單元的中心話題是science and scientists。話題依附於聽力、對話、閲讀與寫作等語言載體中。本單元的話題內容與學生的日常學習有着密切的關係,應該説是以英語為媒體讓學生表達他們對平時理化生等理科課程,特別是相關實驗,所想到及感受到的內容。因此,儘管本單元的話題對學生而言有着一定的難度,但卻有體現出了以學生為中心,貼近學生生活而又富有時代氣息的特點。

warming up設計了四幅與學生的理科課程有關的圖片,學生通過對日常熟悉的相干實驗工具及場地的識別,展開相關學科特點與學習的討論。同時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們在listening部分能熟悉某些實驗室的規則及注意事項,掌握如何給予別人指導與説明,並能抓住文章的中心話題,捕捉相關細節內容,回答有關的問題。

speaking則是一個極富時代氣息的討論練習。要求學生們能對現在熱門的尖端科技有所瞭解,(練習中提供了諸如maglev train, cloning, nuclear energy, computer 與 space flight等內容)然後能就這些新的科學技術與工具進行理性的辨證的思考,既能感受到它們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巨大利益,同時也能發現其中所存在的不足與弊端,並能通過討論、對話等形式發表自己的觀點與想法。這一部分也應該是本單元寫作內容的一個鋪墊。

reading講述的是科學家 franklin的風箏實驗,從而證明lighting and electricity are the same的故事。學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能充分感受到實驗對於科學工作的重要性及科學家是如何獲得事業上的成功的。同時能落實材料中所出現的一些單詞與短語的使用。

language study是在本單元詞彙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瞭解並掌握一定的構詞法。主要是兼類詞、一詞多義現象及合成詞的構成。

integrating skills 通過學生對科學家是否應利用動物進行實驗,從而達到發明新產品現象的討論,理性的從正反兩個方面看待這一問題。同時在閲讀、思考與討論的基礎上,寫下一篇闡明自己觀點、立場與看法的短文。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1)。能就某一話題進行合理的分析,並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問題,展示一個物體的利與弊兩個方面。同時能在討論時學會運用哪些結構與單詞對事物進行評價,諸如“ it’s good / bad / harmful for… / it’s dangerous / expensive / important / unnecessary/ it brings people …/ it can help people…

(2)。掌握如何就某一話題給予別人指示與説明,能熟練運用 don’t do… / don’t forget to… / make sure… / remember that… / do be careful of…等結構進行討論、對話與表演。

必修2醇教案篇6

馬説教案(語文版八年級必修教案設計)

譯文

世  有  伯樂,           然後   有千里馬。  千里馬常  有,而  伯樂

世上有了伯樂(這樣的人),然後才能發現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這樣

不常有。故  雖  有名馬,   祗    辱於奴隸人之手,     駢(pián)

的人)卻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貴的馬,也只能辱沒在奴役手中,(跟普通的馬)??

死於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里    稱也。

同死在 馬廄          裏,不用千里馬來稱呼(它)。

馬 之千里者,   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dàn)。食(sì)馬者不

能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dàn)糧食。餵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

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馬也,  雖有千里之能,    食(shí)不飽,

千里的能力,把它當作普通馬來餵養。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

力不足,  才美不外見(xiàn),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特長不能顯現出來,想要它跟普通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

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策之          不以其道,             食(sì)之不能盡其材,

用鞭子抽打馬,不按照正確的驅使馬的方法,餵養它又不能使它充分施展它的才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能,聽它嘶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握着馬鞭面對着千里馬説:“天下沒有千里馬!”

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qí)真不知馬也。

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呀!

通假字

(1)食馬者:“食”通“飼”,餵養。

(2)才美不外見:“見”通“現”,顯現,表現。

(3)食之不能盡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無馬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於“嗎

古今異義

是 古義:這樣的.例: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今義:判斷詞.

安 古義:怎麼.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義:安全;安定;安裝.

等 古義:同樣.例:且欲常馬等不可得.

今義:等候;用在人稱代詞名詞後表示複數或列舉.

或 古義:有時,有的.人.例:一食或盡粟一石

今義:或者

然後 古義:副詞,表示一種情況出現以後,出現另一種情況,着重表示前事是後事的條件 例: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今義:連詞,表示接着某個動作或情況之後

食 古義:通“飼”餵養 例:食之不能盡其材

今義:吃

一詞多義

雖有千里之能:的

馬之千里者:結構助詞,不譯

策之不以其道:代詞,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馬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音節助詞,不譯

祗辱於奴隸人之手:的

雖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夠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執策而臨之:馬鞭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連詞,錶轉折,但是

執策而臨之:連詞,連接狀語和謂語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吃,動詞

食之不能盡其材:通“飼” 餵養,動詞

故雖有名馬:即使

雖有千里之能:即使

食之不能盡其材:它的

其真無馬邪:難道【反問,加強語氣】

其真不知馬也:可譯為其實

策之不以其道:它的

不以千里稱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詞類活用

1、形容詞用作動詞:

辱:受屈辱。例句:只辱於奴隸人之手。

盡:吃盡。例句:一食或盡粟一石。

2、名詞用作動詞:

策原意指馬鞭,這裏用作動詞,用鞭子打的意思。鞭策,驅使。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數量詞用作動詞:

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盡:使……盡,竭盡。例句:食之不能盡其材。

特殊句式

1. 反問句:其真無馬邪?

2.定語後置:馬之千里者。

3.省略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

九、重點語句

1.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2.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而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4.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被埋沒的直接原因)

5.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必修2醇教案篇7

教學目的:

通過學生自讀和老師指導,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並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評價,借鑑吸收。

1、理解、體味史鐵生對生命以及其苦難的感悟。

2、學會感受母愛、理解母愛。

3、理解地壇描寫與抒情的關係。品味作者沉靜、綿密、抒情的語言特點。

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1、理清文章思路和結構。

2、作者傳達怎樣的複雜感受。

3、反覆誦讀文章、討論與指導相結合。

課時安排:

一課時(自讀課)。

學生活動設計:

預習:

1、閲讀《我與地壇》全文,瞭解課文大意。

2、質疑,並談談自己的理解。

3、朗讀精選的部分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多媒體音樂《命運交響曲》,此曲洋溢着一種抗爭命運、抗爭苦難的激情。貝多芬也正因此頑強地扼住了命運的咽喉。這堂課我們也來學習一篇敍述抗爭命運挑戰艱辛的文章《我與地壇》,作者史鐵生。(多媒體,作者像)

二、本文標題是《我與地壇》,但是文章僅僅寫了我、地壇嗎?(還寫了母親,多媒體)現在請同學們搜尋文章,迅速找出文中第一次把“我”、“地壇”、“母親”三者聯繫在一起的句子。

第二部分的開頭一句: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多媒體顯示)

三、朗讀、分析、評價

(一)第一部分

1.“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作者是“跑”着去地壇的嗎?文章中如何敍説的?

(“它等待我出生……雙腿”)

2.“獨自”去地壇時,作者可不是掛着這般燦爛的笑容,找出文中描寫第一次去地壇的

句子。(“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自己的身影”)當時他的內心感受怎樣?找出關鍵詞句。

(“失魂落魄”、“看見自己的影子”———百無聊賴,孤獨,頹廢,殘廢自傷)

3.於是我們常常能在地壇,夕陽下,月光下,看到那個悽慘傷感的身影,找一找“總是”4.作者“總是”到地壇去,這説明地壇與作者之間一定有着什麼靈犀相通之處。作者由憔悴自憐、萎靡頹廢走向笑容如陽光般燦爛,地壇又起了什麼作用呢?先找一找地壇的特點,概括。(荒蕪,不衰敗,坦然)

朗讀寫“荒蕪”的句子:“四百多年來……自在坦蕩”分析作者對這種環境的情感。

可是“不衰敗”,依舊有生機,朗讀寫“不衰敗”的句子:“蜂兒……片刻不息”,渺小卑微的生物尚且活得很好,這又告訴我們什麼?(生命來到世界就是一種美麗,活,義無反顧)

坦然:地壇不管天氣怎樣,不管態度怎樣,都“坦然安卧”,由此,作者悟出了什麼了啟迪?

作者筆下的地壇歷經四百多年的變化,雖然昔日的輝煌已經不復存在,但她以頑強的生命力依然寧靜地存留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荒蕪但不衰敗”的事實,對於一個曾為生死問題苦苦思索的殘疾青年來説,肯定有所啟示。(生是一個不可辯駁的問題;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換句話説,應該考慮的只有怎樣好好活下去的問題。死,既然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必然降臨的事,那麼,生,就是我們每個人必須承擔的義務,苦難的角色同樣要有人去扮演,於此,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瀕於崩潰而頑強自救的靈魂。卡夫卡認為幸福就是把痛苦成功地變做快樂,史鐵生雖然還不到這種地步,但他至少已經扼制住了死神,並且讓痛苦停止呻吟!)

作者在述説自己面對生死抉擇時的所思所想,以一種平靜的語調向讀者作了傾訴,並且還提到了“上帝的安排”。作者真的相信有個上帝在安排自己的命運嗎?

(顯然不是。當一個人能夠豁達地面對死亡時,能夠以平靜的心態看待和談論死亡的時候,他當然就獲得了堅強活下去的自信。他的實際行動也告訴讀者,他相信的是自己與不幸的頑強抗爭,他相信的是自己的不懈拼搏。)

故園歷久而彌堅的活力正是激勵作者勇敢面對不幸,採取積極人生態度的取之不盡的源泉。於是“眼前的一切變得不再那麼可怕了”,地壇陪伴他度過最艱難的歲月,在死生間進行徹底的思考和痛苦的選擇,使“我”走出了陰影,坦然面對生活,擺脱了那頹廢、消極、殘廢自傷的心境,走出了人生的低谷。他“決定活”下來了。所以作者説:“我常常要到那園子裏去。”

(上述分析通過學生讀議展開,教師適為點撥,注重學生感受)

(二)第二部分

(1)如果不是讀了史鐵生的這篇嘔心瀝血之作,我們很難想到自然與人之間會有如此不尋常的關係。導:作者説他“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請問擺在母親面前的到底是怎樣的一個難題?

配樂讀 2-3段,深沉而凝重的話語。

a矛盾:五個“知道”,“擔心”,不僅僅是“擔心”,還有“痛苦”、“驚恐”。兒子忽然失去了雙腿,母親又不能替代他,悲痛又無可奈何,心裏憂慮太多太多

b有一個細節就寫出了母親的這種心理痛苦,“有一回……反應”,心神不定,失魂落魄(讀,評)所以説母親也在受折磨,無處發泄的痛苦——活得最苦

(2)母親又是怎樣對待這個難題?沒有退縮、沒有消極的對待、更沒有放棄,而是“承擔”這“苦難”,堅毅地走下去,母親希望直到兒子找到一條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默默地支持着兒子,寬慰着兒子。(細節:“曾經有過…… ”)

由此可見,母親是一位“疼愛”而且能夠“理解”兒子的母親。是一位“註定”“活得最苦”的母親,而且是一位“意志堅忍”的母親。

(3)母親對待“苦難”的態度給了生存的啟示:要堅強地承受苦難,要堅忍的生活下去。而這正給作者“怎樣活”遞了一把鑰匙。(速讀課文,找出下文中寫出母親給我“影響”的一句。)“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幺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後,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光陰的流逝,在我的印象中愈鮮明深刻。”

(4)再讓我們去感受母親的痛苦,母親的堅忍,母愛的偉大!讀“現在……”(音樂:滿文軍《懂你》)

(5)母親給我的啟示,母愛的深沉與温馨,作者更多是在“現在我才想起”,“我不知道……”失去後才倍覺珍惜,母親走過的焦灼的路讓我懷念,於是拿起了筆紀念母親,紀念一種精神一份崇高。可見,這裏不僅寫出了母親這一輩子給了我生存的啟示,同時也是一首獻給母親的讚歌。回報母親,並不要很多,只是別讓等待太多,文中那一段“文稿”朗讀。

四.分析、評價,借鑑、吸收。

導:地壇的特殊環境給了作者這樣的生死觀的啟示。母親的生命歷程也給了作者那樣的生存啟示,那麼我想問同學們:你如何對待生死問題?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

為理想而活,為愛我的人而活,也為母親的驕傲而活等等。

作者經歷了深重的苦難,經歷了這般近乎致命的打擊後,才悟出這樣一個非常深刻的對待生命的道理。有句話這麼説“只有經歷痛苦,人才能變得深刻;只有經歷痛苦,人生才變得輝煌;只有經歷痛苦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但我想每個人不希望自己災難降臨,所以我又想問同學們:你是如何看待“苦難”的?是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坎坷的?作業:以“感悟生活”為話題,課後作文。

板書:

地壇:荒蕪但並不衰敗 母親:疼愛,理解兒子

(註定)活得最苦

意志堅韌

作者:設想

生存的啟示

生,不再可以辯駁

決定活

死,不必急於求成

怎樣活 承受苦難,堅忍生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