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歷史教案模板範文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11W

寫教案是教師提高自己教學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教案在起草的時候,老師肯定要注意文字表述規範,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國中歷史教案模板範文6篇,供大家參考。

國中歷史教案模板範文6篇

國中歷史教案模板範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一五”期間經濟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頒佈;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務(從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歸納分析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採用講授法、獨立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共同完成本課內容的學習。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一五”計劃的提前超額完成,使我國改變了工業落後的面貌,證明了中共在經濟建設方面“進京趕考”的成績斐然。全國人大的召開和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頒佈,標誌着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已經基本形成。

教學重點:“一五”計劃的主要任務和1954年憲法的頒佈。

教學難點:1954年憲法的性質。

教學過程

第一學時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礎知識: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經濟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佈。

通過指導學生利用《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佈示意圖》,説明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工業和交通運輸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引導學生思考“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性質”,從而培養學生歸納、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以及綜合分析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完成,使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後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佈,標誌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的基本形成。

學時重點

重點和難點:本課主要介紹的是工業化的起步。講述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佈等問題。

重點有兩個:一是瞭解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工業化建設;二是知道1954年頒佈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制定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力屬於人民。

學時難點

難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性質。共和國第一部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性質這一問題很抽象,對八年級學生來説,較難理解,因而將它確定為本課的難點。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工業化的起步。

請同學們閲讀課前導讀,“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麪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製造。”

思考“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我國經濟狀況如何”。

在學生回答基礎上教師小結:國民黨在敗退台灣後留給中國共產黨的是一個經濟上面臨崩潰的舊中國,一窮二白。舊中國是個落後的農業國,沒有合理的工業體系,幾乎沒有重工業。新中國建立後,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超過歷史水平,但仍遠遠落後西方發達國家,就是同樣發展中國家印度也比不上。指導學生閲讀書中表格。

師:怎樣才能扭轉這種局面呢。

活動2【講授】工業化的起步。

指導學生閲讀課文,找出“一五”計劃編制目的和它的起止時間。

1953年,我國政府開始組織編制“一五”計劃,目的是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發展國民經濟。“一五”計劃到1957年結束。

師:“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什麼”(由學生看書總結)

①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

②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那麼,為什麼要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呢為什麼還要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

在學生回答基礎上教師小結:“一五”計劃開始的時候,雖然我國工業已經恢復並超過歷的水平,但是工業化的起點仍然很低。1952年現代工業在我國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只有26.6%,重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只有35.5%。(多媒體再次顯示:《中華與印度、美國鋼和電產量的比較》表格和課前導讀內容)

可見,我國仍然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特別是經過抗美援朝戰爭和更復雜國際局勢的影響,恢復我國工業特別是重工業極端落後狀況的客觀要求顯得更為緊迫。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參照蘇聯的經驗,選擇了一條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道路。

師:請同學們認真閲讀課文,看看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怎樣超額完成的,主要成就體現在哪些方面。

(師生共同小結)工業方面:一批為國家工業化所必需而過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礎工業建立起來(為鋼鐵工業)。1953年年底,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和七號鍊鐵爐相繼提前竣工。與此同時,還建立了新的工業部門(為飛機制造業和汽車製造業),到1956年,我國第一個生產載重汽車的工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生產出第一輛汽車;中國第一個飛機制造廠試機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中國第一個製造機牀的工廠——瀋陽第一機牀廠建成投產。(多媒體顯示:《鞍山大型軋鋼廠》《我國製造的噴氣式飛機》)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完成,使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後的面貌,並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交通運輸業方面多媒體顯示:《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重要成就分佈示意圖》(動態),學習交通建設主要成就。A、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毛澤東稱之為“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它形象地描述了武漢長江的雄偉氣勢及其在我國南北交通方面發展的重要作用。B、“一五”期間,我國共建成30多條鐵路,還在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密切了祖國內地和邊疆的聯繫,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

師:“一五”期間,在蘇聯的幫助下,我國以156個項目為中心,先後施工一萬多個工業項目,形成了以鞍山鋼鐵公司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同時在沿海地區原有的工業基礎地得到加強,華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業基地。

完成書中“動腦筋”,指導學生看問題既要歷史地看,同時也要發展地看,小男孩的觀點“沒什麼大不了的”,在現在看來的確如此,但在當時的中國卻是了不起的事情。激發學生髮奮學習,將來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

師:隨着經濟建設的發展,我國的民主經濟建設也在加緊進行。具體表現是召開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請同學結合課文介紹大會召開的情況。

學生複述:1954年9月,我國政府在北京舉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大會由毛澤東主持,全國人大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國家大事。由人民參加商議國家大事,這在我國曆還是第一次,它充分體現出人民當家,成了國家的主人。

師:這次大會的任務一是制定了一部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在此之前,我國有一部文獻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這部文獻叫什麼是在什麼會議上制定的

生:《共同綱領》,是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上制定的。

師:當時,蔣家王朝雖然被,但全國大陸還沒有完全解放,國內外的敵人還很囂張,國家的政治制度也處於一種過渡狀態,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共同綱領》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隨着國際國內形勢的穩定,需要加強人民的民主權利,保證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順利進行。在這次大會上,經過熱烈討論,一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和憲法的頒佈,結束了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以《共同綱領》代替憲法的過渡狀態,加強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證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順利進行。那麼,如何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呢

指導學生閲讀課文小字部分和引文內容。

師:憲法規定我們國家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我國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憲法規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所有這些充分説明這部憲法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四、問題探究

動腦筋:你怎樣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所取得的建設成就

提示:可以結合課文及《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佈示意圖》,找出“一五”期間我國在國民經濟方面取得的建設成就,得出小男孩的結論“了不起!……”看問題既要歷史地看,同時也要發展地看。小女孩的觀點“沒什麼大不了的”,這在現在看來的確如此,但在當時的中國卻是“了不起”的事情。要激發學生髮憤學習,掌握本領,將來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

練一練:列舉出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任意三項或更多的國家建設成就(書讀課本,找出答案。)

1.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建成投產

2.中國試製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

3.瀋陽第一機牀廠建成投產

4.武漢長江大橋建成

5.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6.東北工業基地形成

國中歷史教案模板範文2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荷蘭殖民者侵佔我國領土台灣,沙俄入侵我國黑龍江流域的簡況。掌握鄭成功收復台灣、清政府設置台灣府,雅克薩之戰和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等史實。為學生進一步理解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奠定基礎。

通過引導學生對已學過的有關台灣、黑龍江流域方面的知識進行回憶、梳理,培養學生縱向歸納、綜合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學習本課中鄭成功收復台灣和清政府抗擊沙俄侵略鬥爭的內容,使學生認識到這些鬥爭都是維護我國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正義鬥爭;中華民族各族人民有着堅決反抗外敵侵略的光榮傳統;鄭成功是我國曆的民族英雄。從而激發學生繼承民族英雄的愛國主義傳統,培養為捍衞國家領土主權和民族利益英勇鬥爭的精神。

【教材分析】

鄭成功收復台灣是本課的重點。

雅克薩之戰和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是本課的又一重點。雅克薩之戰是在沙俄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進行瘋狂的領土擴張的形勢下,中國軍民為維護領土主權而進行的一場正義的自衞戰爭。戰爭的勝利,粉碎了沙俄妄圖繼續鯨吞我國領土的陰謀,迫使其通過談判的方式,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同中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中俄《尼布楚條約》既是本課重點,又是本課的難點。第一,學生對中俄東段邊界的具體界線難於掌握。第二,對中國讓步(圖中所示讓出尼布楚)與平等協商的關係難於理解。

【教學過程】

導入:聯繫學過的知識,想一想,為什麼説“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三國時期,孫權就曾派將軍衞温等率萬人多名官兵,乘船到達夷洲(今台灣)。

元朝政府設立澎湖巡檢司,加強了對琉球(今台灣)的管轄。

明末清初,鄭成功收復台灣。

清朝設立台灣府管理台灣。

一、鄭成功收復台灣

1、荷蘭殖民者侵佔我國台灣(1624年)

2、鄭成功收復台灣(1662年)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入台灣,後來逐漸佔領了整個台灣島。1661年,鄭成功率艦隊抵台,在當地人民支持下,打敗了荷蘭殖民者。第二年初,荷蘭殖民者簽字投降,台灣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鄭成功收復台灣的鬥爭,在我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鬥爭,具有突出的地位。

3、清朝設置台灣府(1684年)

二、雅克薩之戰

1、沙俄侵佔雅克薩和尼布楚

2、雅克薩之戰

3、中俄《尼布楚條約》(1689年)

(1)《尼布楚條約》是中俄平等協商的基礎上籤訂的第一個邊界條約;

(2)意義: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葉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平等基礎上談判,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沙俄同意把侵入雅克薩的軍隊撤回本國,清朝同意把尼布楚一帶原屬中國的地方讓給俄國。在準備談判過程中,康熙帝曾指示中國的代表堅持收回包括尼布楚在內的被沙俄侵佔的全部中國領土,説:“尼布潮(楚)、雅克薩、黑龍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屬之地,不可少棄之於鄂羅斯。”(《清聖祖實錄》)由於當時出現了蒙古噶爾丹的嚴重威脅,康熙帝希望與沙俄迅速締結和約,又指示可以把尼布楚讓給俄國。清軍在雅克薩之戰中取得勝利,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通過談判解決兩國邊界問題。這並不等於説《尼布楚條約》是中國用武力強加給俄國的不平等條約。因為:

第一,它是雙方通過平等談判,中國作了讓步才簽訂的;

第二,當時在沙俄佔領的尼布楚城下談判,根本不存在中國武力的威脅;第三,條約的內容基本上反映了兩國政府的主張,並符合雙方的利益。

分析:雅克薩之戰是在沙俄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進行瘋狂的領土擴張的形勢下,中國軍民為維護領土主權而進行的一場正義的自衞戰爭。戰爭的勝利,粉碎了沙俄妄圖繼續鯨吞我國領土的陰謀,迫使其通過談判的方式,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同中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三、課堂小結(略)

四:作業:課後作業

國中歷史教案模板範文3

[課標內容]

①列舉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史實,瞭解中國古代經濟重心 的南移。

②瞭解宋代的社會生活。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時間及表現;宋代農業的發展;宋代手工業的發展;宋代商業的繁榮;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宋代的海外貿易;宋代豐富多彩社會生活。

①概括宋朝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經濟發展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②分析宋朝社會生產手進步促使人們日常生活發生變化的種種現象,使學生認識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之間的關係。

③通過比較唐都長安和北宋都城東京的商業發展狀況,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比較分析的能力。

④分析宋代農工商業發展狀況,使學生形象 地認識到兩宋時期經濟 重心已南移到長江流域,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歷史思維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①組織學生以口頭或文字方式描繪宋代城市生活,培養學生豐富的歷史想象力。

②指導學生設計製作“宋代農工商業發展簡表 ”,培養學生用圖表形式陳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了解宋代在農工商業領域的領先成就,感知人類文明演進中的艱辛歷程,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過了解宋代的日常生活,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加深學生對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親和力。

③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科學技術促進了生產力的極大發展,培養學生崇高科學的意識,確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 度。

[重點和難點]

重點 :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原因及其表現。

難點: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的原因。

[教學綱要]

一、經濟重心南移

1、原因

2、概況

二、農工商 業的發展

1、宋代農業的發展

2、宋代手工業的興盛

3、宋代商業的繁榮

三、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

[課堂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課內習題,教師輔導。

第11課 宋代的經濟和社會生活

1、( )時期,南北經濟差距縮小;( )時期,經濟重心已從( )流域轉移到( )流域。( )時,流傳“蘇湖足,天下足”的諺語,( )流域已成為全國重要糧倉。

2、宋朝時,發明了新農具“ ”, 還出現了( )。原產越南的( )由 福建推廣到江淮 一帶。南方已普遍種植( ),( )的種植由兩廣、福建推廣到淮河流域。

3、宋朝時,( )在南方逐漸普及,( )成為著名的瓷都。( )在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海船上已裝有( )。

4、( )時,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

5、宋朝時,海外貿易興盛,( )、( )、( )等是對外貿易的主要港口。

6、宋代的城市中已打破( )和( )的界限,出現了眾多的( )行業,有專門的娛樂場所“ ”。( )身份相對自由,( ) 文化生 活也豐富起來。( )、( )成為普遍的社會風氣。

國中歷史教案模板範文4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的教堂,學生要知道西域的地理位置;瞭解張騫通西域、班超經營西域;絲綢之路對中外交往的作用;漢與日本朝鮮交往的史實。通過觀察書中的《張騫通西域路線示意圖》、《絲綢之路示意圖》。

2.在看圖中引導學生注意圖例的運用、識別地理方位、線路走向等,培養學生使用歷史地圖的技能。

通過學生設計漢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詔書、結合《張騫出使西域圖》設計情景對話、比較張騫班超共同點等活動鍛鍊學生對歷史材料的分析、整理、歸納技能和運用材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從張騫、班超的經歷可以看出有作為的人都具有敢為天下先的大無畏精神,面對困難鍥而不捨的頑強鬥志。教育學生只有有信心、恆心才能取得成功。

通過秦漢中外交往的史實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國曆史悠久、文化燦爛。我們應該為輝煌的中華文明驕傲自豪。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在本課中反映出的張騫、班固等人的勇於開拓積極進取的精神,表現出對外來物質文明、文化的渴望、兼容並收的氣度,反過來,積極的對外交往又促使漢王朝更加強大。通過西域,世界東方的古老中國不再是一個封閉的區域,正是由於與其他文明區域建立起密切的聯繫,東西方文化進行了廣泛地交流,使中華民族不僅吸收了其他區域文明的許多精華,同時向世界展示了華夏文明的燦爛輝煌。

兩漢對西域的長期經營擴大了漢朝的疆域和統一。遼闊的疆域首先有利於先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傳播,如第18課中佛教的傳播就是經過西域地區;其次有利於地區的開發;也是我國多民族國家形成和民族融合的因素。這為後邊教材的北方民族內遷及民族融合------的出現埋下伏筆。

重點分析:

張騫通西域、班固經營西域從漢朝的初衷來講主要是對抗匈奴。漢對西域的開發和統治始終和匈奴鬥爭的成敗緊密聯繫。不過,從歷史影響看,對西域開發和經營其歷史功績遠遠超出了當時人們的想象。張騫通西域,以及絲綢之路的開通,加強了漢與西域和中亞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繫。隨絲綢之路的擴大這種聯繫越來越密切。

漢朝在西域統治地位的確立,對形成中國這個多民族的國傢俱有重大的意義。從漢武帝到東漢末,經過350年的戰爭、和平,經過經濟文化交往,不僅使漢族統治者認識到西域是漢朝的一部分,也使西域各族把自己當成漢朝的一部分。西域都護的設立標誌今日新疆在歷劃入中國版圖。從此以後,新疆的命運便和祖國的命運聯繫在一起。

難點分析:

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無疑具有重要意義。為什麼會取名“絲綢之路”,説明什麼?學生肯定會有疑問。絲綢之路的線路也比較複雜,況且本課還有一條《張騫通西域》線路示意圖更容易混淆。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1.鼓勵學生課前蒐集與本課人物事件有關的歷史資料,如新編歷史劇的劇照、歷史人物的圖片、遺蹟,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對課本有一定了解,降低學習的難度。

2.教師精心設計恰當的問題,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興趣。

3.講張騫時,可讓學生擬寫漢武帝招募人員自願赴大月氏的詔書,包括目的、人才的條件、會遇到的危險等。還可結合書上“張騫出使西域圖”設計一段漢武帝與張騫的對話。

4.絲綢之路,可放映相關的影視資料或結合地圖設計一條“絲綢之路旅遊線路”

5.講班超時,鼓勵學生講他的故事。然後,將張騫與班超進行比較。

課內探究活動設計

1.學生分組以絲綢之路為內容設計旅遊線路。

2.學生以政府的名義擬寫表彰張騫、班超功績的詔書。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張騫和班超出使西域、絲綢之路

教學難點:絲綢之路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

出示《漢初疆域》〈漢強大時的疆域〉讓學生比較兩副圖在領土範圍上的不同。為什麼到漢朝中期西漢疆域擴大了,而且主要集中在北方和西方。這就是今天要了解的內容。

講授新課: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漢初的西域

漢朝玉門關、陽關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鄰的中亞各國,統稱為西域。這裏有三十六國之多。這些國家大多人數很少,最多的烏孫人口是36萬。這裏的居民有的經營農業,有的從事畜牧業、各國語言不同、各自獨立。西漢初年,匈奴勢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國。

2.張騫出使西域

提問

(1)匈奴是如何統治西域各國的?舉例説明。

(2)西漢初年西漢政權與匈奴關係如何?

(3)匈按控制西域對西漢有什麼影響?

(4)西漢與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匈奴貴族在征服西域的過程中,對待當地人民十分殘暴。(舉例説明:住在河西走廊一帶的大月氏人被匈奴貴族趕到伊犁河流域。不久,匈奴又俘虜了大月氏國王,取下頭顱做成飲酒的器具。)匈奴貴族的暴行,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強烈憎恨。西漢初年經濟尚未恢復,國力不足,白登之圍後被迫對匈採取和親政策,以避免匈奴的------擾。匈奴控制西域並以此為據點進攻西漢使西漢邊疆不得安寧。匈奴成為西域和西漢共同的威脅。

經過漢初的休養生息、文景之治,西漢在武帝統治時國力雄厚,進入鼎盛時期。漢武帝決定放棄和親政策用武力戰勝匈奴。他了解到月氏人對匈奴統治者無比痛恨的情況就決定派人聯絡大月氏,並和它結盟東西突擊匈奴。可是派誰去呢?漢武帝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決定下詔書招募。(讓學生分組擬寫漢武帝招募人員自願赴大月氏的詔書,包括目的、人才的條件、會遇到的危險等。)

在這種情況下,張騫應聘。(由學生介紹張騫應聘前的簡單情況。)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看書中《張騫出使西域圖》老師進行講解,然後要求學生髮揮設計一段漢武帝與張騫的對話。(提示:可描寫漢武帝的囑託、勉勵,張騫表示不辱使命等。)

張騫率領100多人踏上征途,不幸在中途被匈奴所俘,被拘禁了10餘年。雖經歷了種.種困難,但他從未丟棄漢朝的"節"。後來張騫終於率領部屬逃離了匈奴,找到大月氏。十多年來,大月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無意東還,再與匈奴為敵。張騫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結果,只好歸國。在歸途中又被匈奴抓住,扣押一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內亂,張騫乘機脱身回到長安。(可由學生補充內容)

張騫這次出行歷時十三年,受盡磨難,但未能完成使命。張騫是不是白去了?(同學回答老師歸納)張騫雖然沒有達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瞭解到西域的地理、特產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瞭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漢朝往來。張騫把這些情況,詳細地報告給漢武帝。為了擴大漢朝的政治影響,與西域各國建立聯繫、交換物產,漢武帝派遣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張騫率領300人組成的使團,訪問諸國,西域各族政權派人跟隨漢使到漢朝答謝,漢朝同西域各國終於建立了友好關係。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大大促進了漢朝和西域經濟文化的交流。(展示漢與西域的物質往來圖)

3.域督護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漢在西域設置了西域都護。這是西漢派駐西域的總監護,是進行軍事、行政管理的長官,其職責是管理西域事務,保護往來的商旅。這説明我國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漢時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轄,説明新疆已納入中國的版圖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請同學們談談你如何評價張騫?

答案提示:

第一:個人品格--具有探險精神,百折不撓的意志,強烈的責任感等。

第二:歷史影響--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域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

二、絲綢之路

利用多媒體課件介紹絲綢之路的路線。

提問:

(1)為什麼這條商路被稱為"絲綢之路"?

(2)絲綢之路對中國和世界有哪些影響?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最早開始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中國的絲織品迄今仍是中國奉獻給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產品之一,它流傳廣遠,涵蓋了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種.種貢獻。大量的中國絲和絲織品經由此路西傳,故此稱作"絲綢之路",簡稱"絲路"。

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維持,對中西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通過絲綢之路中國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區域建立了聯繫,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

三、班超經營西域

到了東漢,西域的形勢發生了變化。漢初匈奴------成南、北匈奴。南匈奴歸順了東漢。北匈奴貴族則經常率領騎兵南下掠奪,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國勒索繁重的賦税,切斷了西域和東漢的交往。為了恢復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復對西域的管轄,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師形象的講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學生補充。

2.甘英到達波斯彎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達波斯後,安息人由於擔心中國與大秦直接通商道路開闢後會影響他們傳統的商業利益,所以故意向甘英誇大海道的險惡,甘英因而沒有再往前走。但是,他熟悉了沿途的地理和風土人情,為後來中西交通的發展和經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公元166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同我國直接友好交往的開始,這是中西交往的一件大事。

提問:在張騫和班超兩個傑出的歷史人物身上有沒有共同的地方?

答案提示:敢為天下先的大無畏精神,面對困難鍥而不捨,堅韌不拔,矢志不移的頑強鬥志。

四、漢和朝鮮、日本的友好交往

早在3000年前,中朝人民就有密切往來,東漢時期,朝鮮半島上的各國同我國關係密切,文化交流加強,漢朝的鑄銅和制漆技術傳到朝鮮,朝鮮的名馬等物產也傳到中國。從很早的時候起,中日兩國人民就駕小舟飄洋過海,互相往來。兩漢時,日本的100多個小國有30多個和漢朝有往來。東漢光武帝時,日本倭奴國王遣使來漢,光武帝贈給一枚"漢倭奴國王"金印。中國的鑄銅和制鐵技術,也在這時傳到日本,日本還發現了兩漢時期的銅鏡。

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張騫和班超出使西域,感受到他倆堅韌不拔勇敢無畏的精神。絲綢之路的開闢與暢通,一方面加強了新疆同內地的聯繫;另一方面使中國絲織品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大大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我國和朝鮮、日本的友好交往,反映了古代中國的先進文化對東方各國產生的深遠影響。

板書設計:

兩漢經營西域和秦漢對外關係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漢初的西域

2.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3.西域都護府

二、絲綢之路

三、班超經營西域

四、漢和朝鮮、日本的友好交往

國中歷史教案模板範文5

【學習目標】

1、掌握“世襲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戰”等歷史概念。

2、掌握夏啟、夏桀、商湯、盤庚、商紂、周文王、周武王等歷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動。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實和西周統治者為鞏固統治實行的分封制的簡況,為進一步瞭解我國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

【學習重點】

1、我國曆“夏朝的興衰”一目的內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識結構圖示法,請同學們認真閲讀課文21-23頁“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子目的內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識點,並列出其知識結構:

【共同探究】

(不依附,不從眾,讓思考成為習慣)

1.你一定看過電視連續劇《封神榜》!劇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廣大的英雄,他們幫助周武王打敗了商紂王。你認為歷武王伐紂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説説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統治者怎樣才能把被征服的廣大地區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對被分封的諸侯採用什麼辦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實行的結果如何?(作用)

【歸納整理】

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時間滅亡時間都城開國君主亡國之君

西周

【當堂檢測、反饋矯正】

1.下列內容中,標誌着我國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的是

A.禹傳位給伯益B.禹傳子家天下C.舜傳位給禹D.啟打敗有扈氏

2.商朝被後世稱為殷朝,下列事件中,與此有關的是

A.商湯伐夏B.牧野之戰C.盤庚遷都D.武王伐紂

3.常言道:“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當年姜尚等待的賢明君主是

A.黃帝B.夏啟C.商湯D.周文王

4.“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説明這句話正確的歷史事件是

A.國人-B.世襲制代替禪讓制C.實行分封制D.盤庚遷都

5.暴君亡國,明君興政。參照這一標準,下列四人中,與其他三人明顯不同的一位是

A.商湯B.商紂C.周文王D.周武王

6.禪讓制的依據是

A.財產B.武力C.德才D.門課文,找到相關內容作好標記,然後加以理解記憶:

a.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基礎;

b.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

c.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科技是發展工業的或地圖冊上標註出重要企業、新建鐵路和公路的位置,接着在填圖冊上完成答案。

b.教師在黑板上畫出示意圖,組織學生“對號入座”進行“接龍”活動。)

共和國—19頁,思考新中國成立之初,經濟上面臨怎樣的局面(背景)(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多媒體出示背景

(1)1952年主要產品產量表。

(2)中國、印度、美國的工業的對比表格。

(3)毛澤東的話語。

教師歸納背景1: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超過歷史水平背景2:我國工業水平落後

【教師提問】=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改變當時的經濟狀況,我國政府制定了什麼

學生回答:制定了

[教師引導]對於課本上“動腦筋”欄目中小女孩提出的觀點應該怎樣看待呢我們説,看待任何事物,必須放到當時的環境中去,解放牌汽車也是這樣,我們應當看它誕生的意義和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做出的貢獻,而不能拿它和現在的產品去比。

[教師過渡]隨着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也加緊進行。1954年9月,的內容,我們發現了哪些考古資料?

學生回答略。

教師:(展示元謀人的牙齒化石圖片),什麼是化石呢?請同學們飛外網瞭解一下。(由於自然作用在地層中保存下來的地史時期生物的遺體、遺蹟,以及生物體分解後的有機物殘餘等統稱為化石。)觀察這兩顆牙齒化石,它們有什麼特點?(碩大、粗壯,根據考古學家的鑑定,它們同屬一個男性成年個體,而且是門齒化石。)

學生回答略。

教師:另外,考古學家在元謀人的遺址中還發現一些有明顯加工痕跡的石器,像剛才視頻中提到的刮削器,而在遺址的黏土層中還發現了許多炭屑和黑色的燒骨。這些説明了什麼問題呢?現在,請同學們扮演考古學家的角色,思考得出自己的結論,然後在小組內與其他同學一起討論,分享學習成果。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有明顯加工痕跡的石器,説明元謀人已經開始使用石器了;而炭屑和燒骨,則説明不排除他們已經會使用火了。但是,僅僅靠這些考古資料就想揭開原始人生活神祕的面紗還很困難,我們還需要通過考古資料豐富的遠古人類遺址來揭開原始人的生活。除了雲南的元謀縣,還有那些遺址可以幫助我們揭開原始人的生活呢?

(教師呈現中國原始人類主要遺址分佈圖)

同學們認真觀看這一張圖片,看看能歸納出哪些有用的信息?同學們讀歷史地圖的時候,要遵循一些原則:

,看看頂頭部分的小字內容,瞭解一下北京人打造的石器。

教師:“勞動是從製造工具開始的,能夠製造工具,人類的勞動實踐便開始了。北京人同自然作鬥爭的另一種重要武器,就是火。在他們住過的山洞裏,留下了很厚的灰燼堆,還有被燒過的石塊、獸骨和樹木炭塊,這説明了什麼?

學生回答略。

教師:説明北京人已經飛外用火了。而從灰燼的成堆來看,他們還不會人工取火。那麼他們的火是怎樣來的呢?火又可以起到什麼作用呢?請同學們再扮演考古學家的角色,在小組內討論一下。

學生討論回答略。

教師:對,他們使用的是天然火。火的使用,能夠幫助他們吃熟食、禦寒、照明和驅趕野獸,這也增強了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雖然如此,當時的生活條件依然很艱險,不僅要抗擊種種自然災害,還要猛獸的攻擊。

在這麼艱險的環境下,我們的祖先是靠什麼樣的組織形式一代代繁衍下來的呢?試着描述一下。

學生回答略。

教師:他們過着互相協作的羣居生活。這種社會性是人類的本性,也是人類社會力量的源泉。北京人大約幾十個人在一起,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微博的勞動成果,過着採集和狩獵的生活。採集是北京人獲得食物的主要方法。在羣居生活中,他們還處於原始的亂婚狀態。這種羣體就是原始人羣,也就是早期的人類社會。他們就是靠這種社會組織,經過長期的艱苦勞動和鬥爭,頑強地改造自然,改造自己的體質,推動着社會向前發展。

3 、山頂洞人(距今約1.8 萬年)

到了距今約1.8 萬年的時候,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又生活着一種原始人類,因為他們的遺骨化石是在龍骨山山頂的洞穴中發現的,所以被稱為“山頂洞人”。同學們自學一下這一部分的內容,一邊閲讀,一邊與北京人的外貌、勞動和生活等方面的情況進行比較。

學生閲讀、回答略。

(三)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知識,你認為重點內容是哪些?(學生回答略)

教師用課件展示知識結構。

(四)作業

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寫一篇小作文,500 字左右。

(五)板書設計

主板書

一、元謀人(距今約170 萬年)

雲南元謀

二、北京人(距今約70 萬——20 萬年)

1 、形貌、體質特徵

2 、製造工具:打造石器

3 、使用天然火

4 、羣居生活

三、山頂洞人

副板書:根據課堂實際需要

國中歷史教案模板範文6

[課標內容]

①列舉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史實,瞭解中國古代經濟重心 的南移。

②瞭解宋代的社會生活。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時間及表現;宋代農業的發展;宋代手工業的發展;宋代商業的繁榮;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宋代的海外貿易;宋代豐富多彩社會生活。

①概括宋朝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經濟發展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②分析宋朝社會生產手進步促使人們日常生活發生變化的種種現象,使學生認識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之間的關係。

③通過比較唐都長安和北宋都城東京的商業發展狀況,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比較分析的能力。

④分析宋代農工商業發展狀況,使學生形象 地認識到兩宋時期經濟 重心已南移到長江流域,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歷史思維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①組織學生以口頭或文字方式描繪宋代城市生活,培養學生豐富的歷史想象力。

②指導學生設計製作“宋代農工商業發展簡表 ”,培養學生用圖表形式陳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了解宋代在農工商業領域的領先成就,感知人類文明演進中的艱辛歷程,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過了解宋代的日常生活,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加深學生對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親和力。

③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科學技術促進了生產力的極大發展,培養學生崇高科學的意識,確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 度。

[重點和難點]

重點 :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原因及其表現。

難點: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的原因。

[教學綱要]

一、經濟重心南移

1、原因

2、概況

二、農工商 業的發展

1、宋代農業的發展

2、宋代手工業的興盛

3、宋代商業的繁榮

三、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

[課堂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課內習題,教師輔導。

第11課 宋代的經濟和社會生活

1、( )時期,南北經濟差距縮小;( )時期,經濟重心已從( )流域轉移到( )流域。( )時,流傳“蘇湖足,天下足”的諺語,( )流域已成為全國重要糧倉。

2、宋朝時,發明了新農具“ ”, 還出現了( )。原產越南的( )由 福建推廣到江淮 一帶。南方已普遍種植( ),( )的種植由兩廣、福建推廣到淮河流域。

3、宋朝時,( )在南方逐漸普及,( )成為著名的瓷都。( )在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海船上已裝有( )。

4、( )時,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

5、宋朝時,海外貿易興盛,( )、( )、( )等是對外貿易的主要港口。

6、宋代的城市中已打破( )和( )的界限,出現了眾多的( )行業,有專門的娛樂場所“ ”。( )身份相對自由,( ) 文化生 活也豐富起來。( )、( )成為普遍的社會風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