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風大班科學教案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21W

一份靈活的教案可以根據學生的反饋進行調整,通過認真準備教案,我們可以更好地解決教學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困擾,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認識風大班科學教案7篇,供大家參考。

認識風大班科學教案7篇

認識風大班科學教案篇1

活動目的:

通過操作活動,使幼兒初步認識年曆、日曆,瞭解它們的用途並學會使用;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及時間觀念。

活動準備:

木偶老人,12個月份娃娃(頭戴綠色帽子,身穿1~31 數字衣服的為大月份娃娃;頭戴紅色帽子,身穿1~30數字衣服的為小月份娃娃;頭戴粉紅色帽子,身穿1~28或者1~29數字衣服的為二月份娃娃,突出二月份的特殊性),人手一本日曆,另準備錄音機、《生日快樂》磁帶等。

活動過程:

一、出示木偶老人,引出話題

教師:這是年曆老爺爺,他有12個調皮的孩子,現在不知躲到哪裏去了,請小朋友幫老爺爺找一找。

幼兒幫年曆老爺爺找月份娃娃,找到後按從小到大順序進行排列。

二、通過操作,幫助幼兒認識月份和星期

1、認識月份。

教師:老爺爺告訴我一個祕密,他的12個孩子都有一個名字。教師按順序介紹12個月份。

引導幼兒把月份娃娃按顏色分成兩隊,排出大的月份、小的月份。教師指導幼兒看相同顏色的月份娃娃身上的衣服,看看各是幾天,從中知道大的月份每月有31天,小的月份每月有30天,二月份有29天或28天。

2、認識星期。

幼兒分小組集體操作。

教師請幼兒找找12個月份娃娃身上的數字有什麼不同?講講紅色數字、黑色數字分別代表什麼?

教師小結:一般來説,每個月份中的紅色數字代表星期六、星期日,也就是我們的雙休日。一個月中有4個星期,每一個星期有7天。此外,國家法定的節日如國慶節、兒童節等也用紅色數字表示。

3、引導幼兒感知日曆與年曆的不同處。

教師:老爺爺把他的12個月份娃娃編在一本厚厚的書裏,現在請小朋友打開它,看看老爺爺的孩子是不是都躲在裏面。

幼兒翻看,知道日曆中有12個月份。教師指導幼兒翻看每一頁,知道每一頁上的數字代表一天。

教師小結:印有一年的月份、星期、日期、節氣等的印刷品稱為年曆。把一年中的每一天都用一頁紙來表示,上面印有年、月、日、星期、節氣、紀念日等的本子稱為日曆。

三、做遊戲“找生日”,幫助幼兒鞏固對日曆的認識

請幼兒找出自己的生日在日曆中是哪一個月的哪一天,誰找得最快就和這個月的月份娃娃交朋友。

教師播放樂曲《生日快樂》,請在某一月份出生的幼兒到該月份的月份娃娃那兒去過生日。

活動延伸:

請幼兒回家後在日曆或年曆中找一找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的生日。

認識風大班科學教案篇2

活動目標

1、認識分針、時針,認識整點。

2、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學會珍惜時間。

活動重難點:

認識分針、時針,養成好的作息習慣;認識整點。

活動準備:

自制鐘面(不含秒針)、畫好沒有時針、分針的鐘面若干個。

活動過程:

一、猜一猜、説一説

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猜個謎語:“會説沒有嘴,會走沒有腿,他會告訴你什麼時候起,什麼時候睡。”(謎底:鐘錶)

教師出示自制鐘面,誰知道鐘錶上有些什麼?(有數字)

這些數字是怎麼排列的?(引導幼兒觀察這12個數字的排列位置,從小到大)

你們想知道這兩根叫什麼名字嗎?它們有什麼不同?

又細又長是分針,又粗又短是時針。

二、撥一撥、認一認

教師撥動自制鐘面至7點整,引導幼兒説説時針,分針的位置

(口訣小結:分針長長指12,時針指幾時就是幾點鐘。)

教師分別撥出1時、2時、12時,幼兒舉手個別回答

我説你撥:幼兒根據教師指定的時間上台演示,撥出整點鐘。

我撥你説:教師故意交換分針、時針的位置,幼兒説説這是幾點鐘。

三、我的一天

教師播出時間,幼兒説説早上(晚上)這個時間,我們在幹什麼?

一圈又一圈,一天又一天,時間走得好快,一眨眼就過去了,我們也長大了,時間過去了還會回來嗎?那我們應該要怎麼做?

引導幼兒説説自己應該要珍惜時間,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四、演唱《小鬧鐘》

希望大家都能做一個準時的小鬧鐘,準時上幼兒園,早點上牀休息,合理安排時間,做個早睡早起的好娃娃。

認識風大班科學教案篇3

活動目標

1、在玩水的的過程中,讓幼兒感知水的特性,水是流動的、無色無味、透明的。

2、積極與同伴交流,分享受自己的發現。

活動過程

1、水是沒有顏色的。

有的孩子説水是白色的,有的孩子説水是黑色的,有的孩子説水是無色的……到底水是什麼顏色的呢?我決定讓孩子們自己動手去發現水的顏色。於是找來幾個臉盆,裏面盛滿清水,給幼兒準備了不同的顏料,讓孩子們自己動手把不同的顏料分別倒入每個臉盆中,水一下子就變成了各種顏色,這回孩子們總算明白了,在水中加入不同的顏料就會變成不同顏色的水,水本來是沒有顏色的。

2、水是透明的。

知道了水的顏色後,我讓每個幼兒都拿一塊石子分別放到清水中和帶顏色的水中去,看看會有什麼結果?孩子們通過實驗很快就發現了問題。有的孩子説:“石子放在帶有顏色的水中就會看不見了。”有的孩子説:“放在清水裏的石子還能看的見。”有的孩子就説:“水也和玻璃一樣是透明的,所以才能看見石子的。”於是我根據孩子們的發現,總結得出:水是透明的,所以放在水中的任何東西都能看的見。

3、水是沒有味道的。

在知道了水是沒有顏色、透明的後,我們繼續做實驗。讓每位幼兒用自己的杯子接上水,然後去聞一聞、喝一喝會有什麼味道?孩子們都搖頭説什麼味道也沒有。這時我拿出一包糖來給每個孩子的杯子放上一點,再讓孩子們去嘗,這時孩子們都高興地喊起來:“老師老師,水變成甜的了。”然後我又在每個孩子的杯子裏放了一點鹽,這回喝了後他們都不由地吐出了舌頭,“老師,水怎麼又變成鹹的了?”在孩子們親身實驗的基礎上,我進行了小結:水是沒有味道的。

4、水是流動的。

孩子們已經迫不急待地想玩水了,我就在臉盆裏放上許多玩水的小器具,然後提出玩水的要求:卷好衣袖,不要弄濕衣服,不要把水灑到外面,玩時説話聲音要小,不要影響到別人,玩完後要把你的想法告訴別人。一聲令下,孩子們開始玩水了,一會把瓶子裏的水倒進臉盆裏,一會又把碗裏的水倒進小瓶子裏,玩得不亦樂乎。這時我蹲下來問幼兒:“你們碗裏的水是怎麼到瓶子裏去的啊?”孩子很自然地就告訴我:水是從碗裏流到瓶子裏去的;有的孩子説水會流啊,所以就流到那裏面了。就這樣在玩水的過程中很容易就領會到了水是流動的這一特性。

活動小結:幼兒在玩水的過程中,還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有的幼兒問:為什麼積木會浮在水面上,而石子卻沉到水裏去了?為什麼小瓶子裝上水後就沉到水裏,而瓶子裏沒有水時就會浮在水面上?這説明孩子們已經學會觀察了,對一些現象產生了進一步探索的慾望。

認識風大班科學教案篇4

活動目標

1、讓幼兒認識日曆,知道一年有365天,一年共分12個月。

2、讓幼兒學會看日曆,並能在日常生活中運用。

活動準備 1.ppt課件:認識年曆

活動過程

一、認識日曆 出示日曆,讓幼兒觀看,並向幼兒介紹日曆。

二、介紹日曆

1、讓幼兒辨認這是哪一年的日曆?

2、教師介紹

每一大格內是一個月的日曆,數數一共有幾大格,就知道一年共有幾個月了。

反覆讓幼兒回答一年有12個月

三、讓幼兒知道一年有365天

1、告訴幼兒一年中所有的天數加起來共有365天。

2、觀看日曆

提問:一個大格子裏(即每一個月)有多少天呢?

提問:為什麼有的格內是31天,有的是30天,有的又是28天呢?

教師:小朋友,想知道原因嗎?

3、教師講述故事

四、瞭解一年有大月、小月、平月

1、老師示範性地伸出左手,握成拳頭,手背朝向全體幼兒,用右手的食指沿左手食指關節凸出處數起,

凡關節凸處為月大,凡關節與關節之間的陷處為月小,其中二月為月平。

2、讓幼兒瞭解月大為31天,月小為30天,月平 為28天(二月),於是有了一月大,二月平,三月大,

四月小……的口訣。

五、瞭解一週有七天 1、讓幼兒知道,每大格內,第一排字表明的是星期幾,從星期日開始,接下去是星期 一至星期六(也叫週末)。

2、提問:想想今天是哪一年幾月幾日,星期幾?昨天是幾月幾日,星期幾?明天是 幾月幾日,星期幾?

請個別幼兒上來在日曆上找出這一天。

六、讓幼兒自己練習看日曆,在上面找出自己的生日,説出是幾月幾日,星期幾。

提問:每週有幾天要上幼兒園?(6天)包括星期天,一週共有幾天呢?

再指導幼兒看看自己的日曆 表,學會看一週,明確7天為一週,一週共有7天。

七、老師小結,並鞏固提問:

1、一年有多少天?

2、一年有幾個月?

3、大月是多少天?小月是多少天?平月是幾月,有多少天?

4、一星期有幾天?

認識風大班科學教案篇5

活動目標:

1、認識小麥的生長過程及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係。

2、教育幼兒尊重農民的辛勤勞動,養成珍惜糧食的習慣。活動重難點:讓幼兒瞭解小麥的.生長過程和用途。

活動準備:

1、準備一整棵小麥,課件(麥粉製成的食品、麥稈製品、小麥生長過程掛圖一幅)。

2、準備錄音機、磁帶、頭飾等。

活動內容:

一、開始部分:

以變魔術的方式導入活動,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二、活動過程:

1、出示實物小麥,引導幼兒觀察小麥的外形特徵。瞭解小麥的組成部分:根、莖、葉、麥穗。

2、出示掛圖,結合提問幫助幼兒瞭解麥子的播種和收穫季節。 ⑴ 小麥在什麼季節播種?(秋季)⑵小麥在什麼季節收穫?(春末夏初)小結:秋天農民把麥子播種在地裏;第二年春天麥子長的綠油油地;到了夏季,麥子抽穗開花、結果,麥粒由白變黃,由軟變硬,説明麥子已成熟,農民伯伯要開始收割了。

3、找一找,説一説。麪粉能製作出什磨食品,你還知道小麥的其他用途嗎?瞭解麥子的用途。小結:麥粒可磨成麪粉。麪粉可以做成饅頭、麪條、餃子、蛋糕、餅乾、麪包等。麥稈可編各種用品,如草帽、扇子、席子、提包。

4、遊戲“麥爺爺找孩子”。請一個幼兒戴上小麥頭飾,當麥爺爺。其餘小朋友當面粉製品(把麪粉製品的圖片掛在幼兒胸前)。麥爺爺説:“我的孩子不見了,他們都變了樣,那些是我的孩子呀?”幼兒依次説:“我是麪包,我是麥爺爺的孩子。”“我是餅乾,我是麥爺爺的孩子。”……

5、聯想活動:在夏季裏,小朋友還見過那些糧食作物?(豆子等)

6、思品教育:聽兒歌《大饅頭,哪裏來?》。

認識風大班科學教案篇6

設計思路:

這是一個激發幼兒探索興趣,培養幼兒探索習慣的活動。幼兒通過感受生活中的聲音,發展感知覺,增強對周圍事物的敏感。

由於幼兒對生活中的事物常常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因此活動的第一環節就是讓幼兒再現生活經驗(聽聽這是什麼聲音,還有什麼聲音),漸漸養成關注生活的習慣。對於小班幼兒而言,在引導其關注生活的同時,還要激發其探索的興趣和好奇心。於是,我設計了探索聲音產生的環節。

科學地説,物體振動才能發出聲音,但三歲的幼兒根本不理解。活動中,我用“瓶子中碰到東西就發出聲音”的實驗使幼兒直觀感受聲音產生的最外顯的特徵。而對音量大小的探索,我則藉助了“大鼓和小鼓”的遊戲來吸引他們。加之歌曲音樂永遠是幼兒最快樂的表達方式之一,因此我試圖在探索活動中引導他們“呀呀”歌唱。而探索後一環節中糖果的介入,則完全是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用以激發他們新的興奮點。

我一直在想:開展探索活動的價值,並非僅僅在於尋找一個準確答案,更重要的是在過程中培養幼兒良好的科學態度和習慣。我想向幼兒傳遞這樣一個信息,就是事物運動的相對性。活動中由於豆子的多少和糖果的軟硬所發出的相對“大鼓、小鼓”的聲音,讓幼兒感受到事物存在於“變”的動態中。

活動目標:

1.辨別生活中不同的聲音,積累聽覺經驗。

2.在為樂曲伴奏的過程中感受聲音的輕響,發展感知覺。

3.讓幼兒嘗試敍述故事,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

4.鼓勵幼兒敢於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

5.培養幼兒大膽發言,説完整話的好習慣。

活動準備:

教學課件,歌曲《大鼓和小鼓》的音頻,塑料瓶子人手一隻,豆子、軟糖,硬糖,棉花糖。

活動過程:

一、聊聊生活中的聲音

1.教師播放教學課件(以小班幼兒早晨生活為背景),依次播放笑聲、雞鳴聲、盥洗聲、汽車喇叭聲、“老師好”的問候聲。(在生活中,教師的策略是儘可能讓每一個聲音以不同的方式出現)

播放笑聲,先出聲音後出圖像。

——這是什麼聲音?誰在笑?看看你猜對了嗎?原來寶寶在睡夢中笑出聲了,寶寶要起牀了。

2.播放雞鳴聲,先出聲音後出圖像。

媽媽請誰(或哪個小動物)來叫醒寶寶?還有哪些小動物也會叫?

(為幼兒豐富一種不易觀察的動物的聲音,如蛙鳴聲。)

3.播放水聲,先出聲音後出圖像。

——寶寶起牀了,他在幹什麼?

(可以引導幼兒説説寶寶在做哪些事,如:洗臉、刷牙、小便、大便,都會發出這樣的水聲。)

4.播放汽車聲,先出圖像再出聲音。

——寶寶吃完早飯要上幼兒園啦。這個寶寶是坐爸爸的小汽車上幼兒園的,小汽車在馬路上會發出什麼聲音呢?

(可以延伸開來,引導幼兒説説“自行車的聲音”)

5.播放問候聲。

——到幼兒園了,老師要和小朋友相互問候。聽聽這是女孩在問候還是男孩在問候?

小結:瞧,寶寶的身邊有許多好聽的聲音。

二、探索用瓶子發出聲音

——寶寶來到幼兒園,和老師、小朋友一起玩。老師這裏有個瓶子,你能讓它發出聲音嗎?

小結:瓶子只要碰到東西就會發出聲音。

——這裏有許多豆子,豆子和瓶子在一起會發出聲音嗎?是怎麼樣的聲音呢?

三、為“大鼓和小鼓”伴奏

教師播放歌曲《大鼓和小鼓》,有節奏地説説“我的瓶子有聲音”,引導幼兒感受音樂,並跟着音樂節奏搖瓶子。

——你們看, 這裏有兩隻鼓,一隻是大鼓,一隻是小鼓,我們用瓶子來學學鼓的聲音(邊唱邊用瓶子打節奏)

——大鼓和小鼓發出的聲音一樣嗎?怎麼用瓶子發出大鼓和小鼓的聲音?

2.幼兒分組搖瓶子,探索大鼓和小鼓的聲音。

——你是怎麼發出大鼓(小鼓)的聲音的?

3.教師引導幼兒在瓶中放入不同量的豆子,搖動瓶子來為大鼓和小鼓伴奏。

——我在瓶中放了一粒豆子,用力搖,發出的聲音像大鼓還是小鼓?

——豆子放得多,聲音會變響還是變輕?像大鼓嗎?

——你們放的豆子多,響亮的聲音像大鼓,我也要做大鼓(將瓶子裝滿豆子,搖動卻沒有聲音)。怎麼回事?,我把瓶子裝滿了豆子,為什麼沒有聲音?(幫助幼兒積累聲音產生的經驗)

小結:原來,要發出大鼓的聲音,豆子既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

四、分辨糖果發出的聲音

——(出示軟糖和硬糖) 猜猜哪種糖會發出大鼓的聲音?哪種糖會發出小鼓的聲音?(幼兒嘗糖果)

小結:硬的糖會發出大鼓的聲音,軟的糖會發出小鼓的聲音。

請幼兒分別選擇自己喜歡的糖果,演唱歌曲《大鼓和小鼓》

——喜歡吃硬糖的孩子,請你們唱大鼓的聲音,喜歡吃軟糖的孩子請你們唱小鼓的聲音。

——(出示棉花糖。)這種糖會發出大鼓還是小鼓的聲音呢?

認識風大班科學教案篇7

活動目標:

1.學會看日曆,並能快速找到自己要找的日期。

2.豐富孩子對時間的認識。

3.提高幼兒思維的敏捷性。

4.能學會用輪流的方式談話,體會與同伴交流、討論的樂趣。

活動準備:

請每位家長為自己的孩子準備一份日曆。

活動過程

一.認識日曆

師:今天老師要給大家講個故事,這個故事呀,我保證你們誰都沒有聽過,故事的名字就叫《年媽媽的社區》

1.人識月的標誌

在故事開頭引導幼兒觀察黑板上的小房子和我們小區裏的大房子有什麼不一樣?

我們住的小區裏的每幢房子上都有什麼標誌?標記有什麼作用?

教師小結:在故事中讓幼兒知道了日曆上“月”的標誌,並且瞭解一年有十二個月,日曆上大數字是幾就是幾月。

2.認識日

繼續在故事中引導幼兒觀察日曆中還有什麼?那麼這些數字告訴我們什麼?

教師小結:幼兒在這個過程中,知道了每個月有多少天,而且日曆中小數字是幾就是幾月,並且能在黑板上及自己的日曆上準確的找到幾月幾日在哪。

3.認識星期

在故事中,繼續引導幼兒觀察日曆中還有什麼?那麼這些大寫數字代表了什麼?為什麼這些數字還有紅顏色的?它又是什麼意思?

教師小結:在故事中,用分組的方式,讓幼兒來找幾月幾日相對應的是星期幾?因為“組”這個字對大班孩子來説不陌生,很容易理解。孩子很快就掌握裏這些內容。

二.引導幼兒使用日曆,豐富生活經驗

1.找出自己的生日日期並做上記號,説一説自己的生日,向大家介紹在日曆上尋找生日日期的方法。

2.讓幼兒找出自己的節日“六一兒童節”,媽媽的節日“三八婦女節”的具體位置。

三.遊戲《誰最快》

教師説出一個日期,讓幼兒在自己的日曆上迅速找出並搶答在哪,它是星期幾答對者給與獎勵。

四.活動延伸

在家中,讓幼兒從日曆上找到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生日,並練習每天看日曆。

活動反思:

本節活動,用講故事的形式,在故事中,向幼兒提出問題,並與幼兒一起解決問題,幼兒積極性非常高。通過故事的形式,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認識了日曆,學會了看日曆,並且知道了一年有十二個月,一個月有多少天,從而對時間有了認識。又在遊戲中學會了使用日曆,豐富了幼兒的生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