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科學霜和露教學反思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28W

只有經過過教學反思,才能對個人能力有更加徹底的認識,完成教學反思能夠增強教師的自我批評能力,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國小科學霜和露教學反思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國小科學霜和露教學反思8篇

國小科學霜和露教學反思篇1

我在這幾年的科學教學中逐漸沉澱下來了一些自己的教學方法。我覺得教師應“引導學生去思考、創新,培養孩子們的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是,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科學精神。它要求學生主動探索問題、發現問題,具有敢於質疑、標新立異的品質,不拘泥於書本,不迷信教師,對所學知識善於獨立思考,樂於生疑提問,提出解答問題的不同方法。我們怎樣才能在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談一些體會。

1、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

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取決於教學氛圍和師生關係的和諧程度。營造一個生動、活潑、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前提和保證。

2、科學課上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提出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種朝向、注視、接近、探索心理和行為動機,它是人類行為的最強烈動機之一。好奇是孩子明顯的心理特點,他們對周圍任何事物都充滿探索求知的渴望,並善於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老師應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地給予理解,並鼓勵孩子多思考,多提問題,有意識的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要想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必須注意其好奇心與求知慾的培養。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引起學生的探究活動,進而成為創新的動力。

3、解決科學課上同學們提出的問題要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來完成。

怎樣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呢?我們覺得科學小組的合作學習應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分組,組成合作學習小組。即:一是小組人數要合理,一般以4-6人為宜;二是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的原則,按照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性格特點、動手實踐能力等方面的差異進行分組,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以有利於學生間的進步。

合作意識等因素方面,具有很大的隨意性。要實現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就需要將班級的學生按照學習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徵、性別及社會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異組成若干個異質學習小組。每個小組成員都有具體的分工,但角色應該經常輪換,讓小組成員有機會擔任不同的角色,以此來增強合作意識和責任感,並逐步形成一個有戰鬥力的羣體。這樣組內成員各負其責:組織、記錄、操作、觀察、提問、解疑、彙報……老師負責觀察指導,這樣一節課井然有序完成了任務,又得到了知識。

國小科學霜和露教學反思篇2

上課開始,我採用複習舊知的方法引入本課的重點,即:上節課我們根據生活經驗和平時的觀察,推想鐵在什麼條件下容易生鏽?課後你們是怎樣設計實驗探究的?學生很快就進入了學習情境,並且產生了強烈的彙報、交流慾望。當教師對他們實驗的認真、觀察的仔細、表達的流暢表示讚賞時,可想而知他們會是多麼的高興;當他們從各小組的彙報交流中自己得出鐵在有水、有空氣的條件下容易生鏽時,那種通過自主探究獲得的成功喜悦更是溢於言表。

由於學生實驗的侷限性,在驗證鐵在有水的條件下是否生鏽時,學生的發現是鐵在有水的條件下容易生鏽,這與實驗室裏正規實驗得出的結論是相反的,這其中的原因讓學生通過自主閲讀課件中的小資料去揭開這個困惑,遠比教師直接告訴他們有價值。另外,除了學生自主探究得出的鐵在有水、有空氣的條件下容易生鏽的結論外,還有一些容易被我們忽略的原因,如“水中有鹽,鐵器表面粗糙等”,這些小資料的閲讀,意在讓他們學會對信息進行處理、分析、從而提煉出有效信息的能力。然後,教者抓住資料中“鐵生鏽後就會爛得更快”這一重要信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鐵生鏽有什麼危害?”學生聯繫生活實際知道的並不多,於是我讓學生課前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進行查閲,瞭解了更多的鐵生鏽的危害。

鐵釘生鏽了教學反思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解決問題。瞭解了鐵生鏽的危害,那麼應該怎樣防止鐵生鏽呢?這一問再次激發了學生探究的心理。知道了鐵生鏽的原因,學生很快就能想到要防止鐵生鏽就必須讓鐵與水、空氣隔絕。可以採用哪些辦法呢?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大都能想到擦去鐵器上的水,用油漆覆蓋等。為了深化認識,我再次設疑:既然這些防鏽辦法都是為了讓鐵與水、空氣隔絕,那麼為什麼不採用同一種防鏽辦法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對學生的思維又是一個大考驗,學生只能憑藉已有的生活經驗説出自己的猜想,究竟是什麼原因,又會勾起學生的好奇心。

我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性,經歷了“提出問題→猜想→實驗證→得出結論→應用”的科學探究程序,不僅通過自主探究知道了鐵生鏽的原因,培養了動手能力;還能通過網絡資源自主學習,瞭解了更多相關的信息,提高了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在以上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我還注重引進課堂教學中的評價機制,靈活運用教師觀察、啟發式談話、等多種方法,通過學生小組合作,集體交流等形式,瞭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並運用語言和體態及時給予適當的鼓勵性、指導性評價,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做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激勵者。

國小科學霜和露教學反思篇3

四年級科學主要圍繞“運動與變化”這組統一概念,整合課程標準中科學探究,學知識及科學態度、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內容。本冊圍繞“變化”這一概念統整教學內容,共設計5個單元,25個課題。在教學中,我精心地設計教學過程。激發學生觀察事物變化現象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到自然界中各種變化的奇妙。同時也在獲取資料,設法記錄各種變化的能力上得到了有效訓練。通過教學,發現我所設計的教學過程既有成功之處,也有需改進的地方。首先,談一談我在本冊教學時比較成功的地方。

一、教學中注重科學探究,促進學生學習方式多樣化在科學課程標準中明確科學學習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還是學習過程。本冊教材非常注重以科學探究為主,設計了“物質的狀態”“有趣的變化”單元,通過學生動手實驗、觀察體驗、遊戲等各種活動,引發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提出問題,做出假設並想辦法驗證設,分析試驗數據,獲得科學結論的能力。針對這一情況我在教學《雨的形成》《讓癟乒乓球鼓起來》《鹽到哪裏去了》這幾課時注重讓學生獨立設計實驗進行科學探究,而在《固體 液體和氣體》、《冰水和水蒸氣》《鹽到哪裏去了》三課教學時,又注重學生對天平、酒精燈、量筒量杯、漏斗,過濾等實驗器材的正確使用,促進學生學習方式多樣化。

二、在教學中以形式多樣的活動吸引學生更愛學科學科學教材最大的特點是活動數量多,活動類型全,活動可操作性強,而且每個活動都有明確的目標,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科學學習興趣,讓學生們在玩中科學素養和探究能力得到培養。本冊教材涉及50多個活動,其中還包括10多個拓展活動。在教學中我和學生一起“蒐集天氣資料”“養小雞”,“種花”,“發佈天氣消息”等等。學生在這些不同類型的活動中扮演着的不同角色,極大豐富了孩子們學習生活;在教年《水的三態變化》、《蒸發》、《小水珠從哪裏來》、《固體、液體和氣體熱脹冷縮》、《混合》、《分離》、《混合的變化》、《燃燒》、《生鏽》幾課時我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象尋找材料,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和能力,學生非常喜歡。雖然收穫很多,但是在教學內容多,容量大,課時少的情況下,怎樣更合理的安排教學時間這一問題我處理的還不夠好,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將不斷探索與學習,在理解理念,深挖教材上下功夫,為學生提供闊的探究空間。

國小科學霜和露教學反思篇4

?研究透鏡》一課是蘇教版國小科學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三課,教材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是:1.知道光線從一種透明物體進入另一種透明物體時,傳播的方向會在交界面上發生彎折。2.能通過研究,概括出凸透鏡和凹透鏡鏡片的不同特點和不同作用。3.通過製作簡易望遠鏡,能提出更多與自己研究的有關透鏡的問題。

我首先直接切入本課研究主題。複習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光遇到不透明的物體會反射回來等知識,提出光遇到透明的物體會發生什麼現象呢?孩子可能會猜到會穿透過去,哪光的行進路線會改變嗎?從而引入今天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帶着問題去研究凸透鏡和凹透鏡。從形狀到放大、聚光再到成像的性質。在研究聚光性質時,我使用了“光束進行盒”,讓學生的研究有依據。最後,在研究完放大和聚焦的性質後,我提問透鏡為什麼會產生這些神奇的現象的呢。這是為了和前面呼應,總領全課,也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光行進過程中穿過透明物體後會改變行進路線。

整節課顯得意興盎然,學生十分感興趣,我自己感想也很多。如果一節課沒有好的開頭,必然使學生感到平淡無奇,興趣索然。而學生一旦對開頭髮生興趣後,就會覺得其樂無窮。因此,我認為一節課有個好的、利於激起學生興趣的,同時又有一定深度的、能夠引起學生思考的開頭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本節課的開頭設計了:1、複習光在同一種物質中是怎樣行進的。(直線傳播)讓學生在頭腦中重新有這個印象;2、複習光行進過程中射到一個不透明的物體上時會發生什麼現象。3、提出那麼光射到透明的物體上呢,引起學生思考。4、思考後讓學生觀察放入水中的物體,引出折射的概念。5、通過適時提問引入本課的學習活動。這裏的教學設計很顯然有一定的深度。在有趣之後又提出新問題,讓學生帶着興趣思考更深一層次的和本次教學活動相關的內容。在思考後通過演示,再次引起學生興趣,讓學生帶着興趣一直到整個課堂教學中。這裏通過思考-激趣-再思考-再激趣-再思考,層層深入,把學生很自然的帶進了一個從未知引進新知中。這也是在幾次教學設計變動過程中,我始終使用這樣的開頭的想法。通過實際的教學活動,驗證了這樣的引入方法是實際可行的,效果也是較好的。

而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為了尋求一種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和過程。通過幾年來不同的方法改進,不同的上法,我深切感受到“學習的最好動機,乃是對所學材料本身發生興趣。”本課中關於凸透鏡和凹透鏡是否聚光的特點,雖然比較容易發現,但其原因是光線的行進路線改變了,卻比較抽象、單調,這樣往往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在教學中必須設法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單調的材料生動化,不斷激發興趣。所以,在教學新授部分經過幾次改變後,我選擇了“光束進行盒”來解決這個問題。

總之,要上好科學課,教師就要依據科學,努力創設愉快的教學情境,從培養學生的興趣入手,在學生的思維和知識之間架設橋樑,讓學生髮現科學課是一門有趣的學科,感到學習是一種需要而不是負擔,並在愉悦中獲取知識。同時,教師也要不斷提高專業知識水平,提升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能力。

國小科學霜和露教學反思篇5

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學習科學課程,有利於國小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並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

現將自己在教學中的一點反思談一下。

一、鼓勵學生敢問

我認為教師首先應更新教育觀念,採取更適合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於學生來説有的內容學生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鬆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一起探索,研究。若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讚揚他敢於提問的勇氣,而後再給予點撥和啟發,讓他們帶着成就感體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學生敢問,愛問。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為什麼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善於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學生,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己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

二、引導學生會問

學生不會提問,是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麼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通過示範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範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啟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由易到難,逐步上升。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於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鐵為什麼會生鏽?聲音是怎麼產生的?學生帶着問題產生好奇,走進文本。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於學生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如教《空氣》一課時,一個學生提到:“為什麼地球上會有空氣 ”其他學生聽後鬨堂大笑,當我反問他們怎麼解釋時,他們卻啞口無言。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得很有價值。

3、從矛盾之處質疑

有些課文中有看似矛盾之處,那正是編者匠心獨具所在。從而悟出道理,提高認識。如《冷水和熱水》一課,有這麼一個實驗:向燒杯中加入280毫升熱水(80度左右)向錐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將錐形瓶放入燒杯中,用紙板蓋住杯口,在紙板上打兩個小孔將兩個温度計分別放入熱水和冷水中、觀測兩個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間隔1分鐘的温度變化、(到5分鐘時;到8分鐘時)在實驗前讓同學説一説將要出現的結果、同學們只説出了兩個結果:温度一樣,熱水比冷水高一點。我説冷水比熱水温度高點,同學們説“那是不可能的、”我説“那好吧,我們來試一試再説。”同學們都非常好奇,認真地看和記錄,結果正是冷水高一點,這樣一來同學們的積極性上來了,紛紛討論為什麼,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學生熱愛科學,對科學現象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望,科學課的開設正是為了滿足學生的這種心理需求的。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仍沿用那種僵死的教學方法,其結果只能是倒學生的胃口,抹殺學生求知慾望。我們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去認識科學,並鼓勵他們去探索科學的諸多奧祕。只有這樣才體現了新課程教學理念。

我覺得作為一名科學課的教師,應該時刻把自己放在學生的角度,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待每一節課,才能給學生提供一個好的體驗、探究的過程,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國小科學霜和露教學反思篇6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知道人體的觀察器官

過程與方法目標:能運用各種器官進行觀察

會描述觀察所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到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二、教學準備

1、老師演示實驗材料:

A 一隻布袋,內裝:蘋果、橙子、獼猴桃、香蕉、西紅柿;一張紙幣、放大鏡。

B 三杯液體:白醋、純淨水、糖水;吸管。

C 顯微鏡。

2、學生分組實驗材料:一隻放大鏡、一張紙幣。

三、教學過程

1、今天這節科學課我們首先來做一個小遊戲《找不同》。(多媒體出示圖片)請大家找出左右兩邊白色部分中的不同之處。

2、你們可真棒。找出了這麼多的不同之處。那麼你們是怎樣找出這些不同之處的呢?(板書:眼——看)

3、啊,我們的眼睛可真棒呀!它能解決這麼多的問題。如果我們不用眼看還能不能解決問題呢?(教學預設:學生會自由的説出用手摸、鼻聞、舌嘗等)

4、老師這裏有一個布袋子裏面裝了幾樣東西,不許看,我們怎樣才能知道這裏面裝的是什麼呢?(教學預設:生答摸、聞、嘗)同學們對於不知道的東西我們能不能隨便的摸、聞、嘗?不僅不能隨便的摸、嘗就是聞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用正確的方法,扇聞。

5、老師今天帶來的東西是無毒無害的,大家可以放心的摸、聞、嘗,下面我們就請一名同學到前面來試一試。你準備先用什麼方法(板書:手——摸)?袋子裏有幾個東西?我們再請上來一位同學,也採用摸的方法好嗎?請你們把摸到的東西的名字寫在黑板上好嗎?(教學預設:根據學生給出答案的正確與否適時加入聞的方法。)

6、老師這裏還有三杯無色透明的液體,不許摸,你用什麼方法能找出它們都是什麼呢?找出兩名學生進行辨認。(板書:鼻——聞 舌——嘗)

7、我們在認識或辨別物體的時候,就只會用到眼、鼻、舌、手嗎?(耳——聽)下面我們來做一個遊戲。(遊戲方法:一名同學到前面來背對其他同學,請三名同學站在不同方位喊出這名同學的名字,讓背對的同學説出三名同學的方位和名字。)

小結:剛才我們用了眼看、鼻聞、舌嘗、手摸、耳聽等方法來辨別了一些物體。像這樣運用我們的感覺器官去收集各種信息就是觀察。(出示課件)今天我們所學的就是觀察。(板書:觀察 一名學生讀概念)

8、觀察時要注意觀察的順序就是先看、再聞、接着是嘗,最後是摸、聽。

9、昨天我就按着觀察的要求調動了所有感官,可還是沒能解決問題,請你們幫幫我好嗎?聽説人民幣的紙幣上有微縮的“人民幣”和“rmb”字樣,可我用我們的肉眼怎麼也沒看到,誰能幫我想一個能看到微縮字的好辦法呢?(教學預設:生答用放大鏡)

10、師講解放大鏡的使用方法。學生實踐。

11、放大鏡拓寬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東西,如果我們想看清用放大鏡也看不清的東西又該藉助什麼工具呢?就是顯微鏡。洋葱大家都不陌生吧,想知道它的表皮在顯微鏡下什麼樣嗎?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出示圖片)這三幅也是顯微鏡下的照片,你們能猜出它們都是什麼嗎?

12、你們瞧,綜合運用我們感覺器官和一些觀察工具,我們的觀察就更準確、更有效了!其實許多科學家的偉大發明就是在觀察的基礎上才產生的,比如我們所熟悉的魯班,下面我們就來閲讀魯班的故事。(課件出示故事)

13、魯班為什麼能發明鋸呢?正是由於他的細緻觀察,再加上他的積極思考,所以他發明了櫓板,發明了鋸子,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方便。

本課總結:同學們充分運用我們的感官、合理的藉助工具去觀察我們身邊的事物你一定會有許多的新發現。就讓我們一起來觀察吧!

板書設計 眼——看

耳——聽

觀察 手——摸 藉助工具

鼻——聞

舌——嘗

國小科學霜和露教學反思篇7

1.有效的科學教學取決於學習材料、科學設備、視聽媒體以及教學技術的可以獲得與組織安排。有效的學習環境不僅要求有特定的探究題目和學習活動所需的專用設備,而且要求有範圍廣泛的基礎科學材料。所以在教學中運用教具能調動學生的手、眼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從而獲得直接的感性知識,建立鮮明的表象,然後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的討論,師生的總結,學生的科學知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進而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在課堂上運用了書中的彩圖;人體骨骼模型;人體肌肉的教學掛圖;人體肌肉的相關電教資料片;手臂活動模型等教學手段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2.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看一看、説一説、議一議同時使學生明確骨骼、肌肉和運動的關係,重點放在摸一摸和活動體驗上,讓學生了解自己身體常運動部位的肌肉。在課堂上讓學生做一些廣播體操的動作,也可以使用一些其它的動作,如,彎曲手臂、提起腳跟、握緊拳頭,讓學生認識到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引起了人體的各種運動。用圖文結合的方式,腰腹、臂膀肌肉的收縮和舒張。然後指引學生製作紙板、橡皮筋做的手臂活動模型,使學生認識人體的各種動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帶動骨、關節而實現的,顯得更直觀、更生動。從而使學生形成一個肌肉和骨骼運動關係的整體認識,

國小科學霜和露教學反思篇8

本單元是學生學習科學課的第一個單元,也是引領學生走進國小科學學習大門的單元 ,成功開展與否可以説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對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也至關重要。

?植物》單元共有七課,分別是《我看到了什麼》、《校園的大樹》、《大樹和小草》、《水生植物》、《植物的葉》、《植物發生了什麼變化》、《植物有哪些相同特點》。本單元的教學安排具有一定的系統性與結構性。首先對校園的所有植物有一定的認識,感受植物的多樣性,後區別大樹和小草,小結出了陸生植物的共性,初步認識草本與木本植物;接着瞭解植物共有的葉的結構,仔細觀察葉的生長變化,總結出植物的相同特點。七篇課文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以學生的認知發展為線索,層層推進,環環相扣。

萬事難於始,但好的開端往往是成功的一半。從教材的編排意圖來説,這是一系列非常典型的觀察活動課,是學生與科學課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樹和草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植物,應該説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學習基礎。但這些觀察對象是學生常見卻又容易忽略,熟悉卻又陌生的。學生平時看到過的,只是對它們的一些零星感覺,這些還不是觀察。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三年級的學生還不可能從事獨立、完整的科學觀察活動,必須在老師的帶領下完成。在學生親身經歷的觀察記錄活動中,教師只是充當促進者、引領者的角色,但其角色扮演的成功與否將直接或間接影響教學效果。

因而在本單元教學中,我首先教給同學們如何用自己的感官觀察,眼看,手摸,鼻聞,要做到有順序、有目的、有發現、有思考、有記錄的觀察,然後各小組彙報自己的觀察結果,學會用維恩圖來總結出植物的共同特點。這樣就發展了學生們探究的興趣,實事求是追求結果的科學態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