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長方體的認識教案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7.26K

教師在開始教學工作之前,都會提前寫好一份教案,一份內容豐富的教案能夠從根本上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國小數學長方體的認識教案6篇,供大家參考。

國小數學長方體的認識教案6篇

國小數學長方體的認識教案篇1

長方體、正方體的知識是國小數學”空間與圖形“領域的重要內容。原《大綱》要求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數學課程標準》的具體內容是:

(1)通過觀察操作,認識長方體、正方體,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

(2)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並掌握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數學課程標準》與《大綱》相比,增加了許多新的內容和要求,真正落實了幾何教學要重視空間觀念的培養的要求。首先,重視空間觀念的培養。空間觀念的主要內容包括”能夠由實物的形狀想象出幾何圖形,有幾何圖形想象出實物的形狀,進行幾何圖與其三視圖、展開圖之間的轉化“,這是一個包括觀察、想象、比較、綜合的過程,是建立在對周圍環境直接感知基礎上的、對空間與平面相互關係的理解和把握。不僅是一個思考過程,更是一個實際操作的過程。無論是做長、正方體的模型還是畫出圖形,都要在頭腦加工和組合的基礎上,通過實際嘗試和動手操作來實現,所以,《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操作、經歷過程,同時,增加了長方體、正方體展開圖的內容。其次,在對長、正方體表面積的認識上,《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要結合具體的情境,探索並掌握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淡化了概念的記憶和理解,強化了對測量的實際意義的理解,以及對測量過程的體驗。通過具體的長、正方體具體表面積的測量,讓學生掌握測量的方法和知識,瞭解測量的必要性,而不把”測量“當作單純的圖形面積計算。第三,《大綱》教材中,把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以及它們的表面積、體積計算安排在同一單元,由於內容比較多,計算枯燥、複雜,且表面積與體積計算混在一起,再加上學習的主要目的是識記圖形特徵、掌握計算技能,使學生感到難學,沒有興趣。

本冊教材把這部分內容分成兩個單元:本單元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包括平面展開圖)及表面積計算;第七單元學習長、正方體體積的計算。這樣安排的主要目的有三點:第一,加強長方體、正方體特徵及平面展開圖的認識,充分發揮這些內容在發展學生空間觀念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二,利用展開圖的知識,促使學生自主理解、建構表面積計算的知識。第三,減少表面積和體積計算的複雜性和相互干擾,減輕學生負擔。

本單元教材在內容設計和編寫思路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重視動手操作,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學習。

過去的教材在認識立體圖形的特徵時,雖然也有操作活動,但是不夠充分,僅僅是為了得出結論而操作。本教材在設計這部分內容時,進一步加強了操作活動,並把操作、體驗、探索的學習過程作為活動的目標之一。如先用細棒和珠子搭成長方體、正方體模型,然後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稜及頂點的特徵;再如,長方體、正方體展開圖的認識。過去平面展開圖的學習只是作為計算表面積的準備,在講表面積時只作一個簡單介紹。現在將平面展開圖單獨安排一課時,先後設計了動手剪長方體、正方體盒子、展示剪開後的平面圖形、找平面展開圖中相對的面等活動,這種立體與平面之間的相互變換的認識活動,不僅有助於進一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立體圖形轉化為平面圖形的清晰表象。為自主探索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做準備,更有利於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二、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學習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如,在認識長方體、正方體時,設計了自己數面、稜、頂點的個數,自己歸納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它們的異同點;在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時,讓學生自己剪長方體紙盒;在學習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時,先讓學生試算,然後交流各自的計算方法,最後由學生自己歸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這樣編寫,給學生創造了自主探索的空間,使學生學會知識,培養自主探索的意識和能力。把數學學習的過程真正變成學生自主建構新知的過程。

本單元主要內容包括: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及簡單應用。共4課時。結合單元內容,安排了”包裝磁帶“的綜合應用活動。

本單元的教育目標是:

1、通過觀察、操作,認識長方體、正方體以及它們的展開圖。

2、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並掌握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解決表面積計算的問題。

3、在探索長方體、正方體特徵以及它們展開圖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並試圖尋找其他方法;能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並嘗試解釋所得到的結果。

5、能主動參與觀察、操作、嘗試計算、交流等數學活動,獲得自主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和經驗,增強數學學習的信心。

第1課時,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

教材首先選擇了學生非常熟悉的物品,讓學生從中找出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的物體,再自己舉例,豐富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的直觀認識。接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教材共設計了兩個活動。活動一,先觀察長方體、正方體模型,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面、稜、頂點三個概念,以及長方體、正方體面的基本特徵。再讓學生觀察用細棒和珠子搭成正方體、長方體框架,並數一數各有幾條稜、幾個頂點。然後,通過説一説”正方體的稜有什麼特點?長方體的稜有什麼特點?“豐富學生關於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為抽象正方體、長方體稜的特徵做好準備。活動二,、歸納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瞭解它們之間的關係。教材設計了把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在表中的活動,並呈現長方體、正方體特徵的表格。在”議一議“中提出了”正方體和長方體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的問題,通過討論弄清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關係,得出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教材最後介紹長方體的長、寬、高及正方體的稜長等概念。教學中,要給學生充分的觀察、思考、交流、自主探索的空間。如,認識長方體、正方體面、稜的特徵時,分別採取先通過觀察、數、討論等方式認識長方體面、稜的特徵,再讓學生自己發現、交流正方體面、稜的特徵。再如,長方體、正方體特徵的,可先讓學生在空白表上自己,再進行交流、歸納,讓學生自己出長方體、正方體的異同點,真正理解為什麼説”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第2課時,長方體、正方體的平面展開圖。

教材設計了兩個活動。活動一,認識長方體的平面展開圖,設計了三個層面的活動。

1.”把一個長方體紙盒剪開,鋪成一個平面“。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親身體驗”立體“變成”平面“的過程。2.展示剪開的平面圖,使學生直觀看到,一個長方體剪開變成平面圖形後,可以有不同的形狀。同時認識這些平面圖形都叫做長方體的平面展開圖。3.觀察自己剪的展開圖,找出展開圖上相對的面,並用不同的符號表示出來。從而認識平面圖各部分與原來立體圖各面之間的對應關係,發展空間觀念。活動二,認識正方體的平面展開圖。在認識長方體展開圖的基礎上,設計兩個層面的活動。1.讓學生剪開正方體紙盒,並在展開圖上將相對的面塗上相同的顏色。2.交流塗色後的平面展開圖,並用語言描述展開後的形狀。

第3課時,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

教材選擇了學生熟悉的給長方體禮品盒貼彩紙的事例,提出了”至少需要多少彩紙“的問題和”自己試着算一算“的要求。讓學生把已有的長方形面積計算和長方體平面展開圖的知識遷移到長方體表面積計算中來。然後,交流學生個性化算法的過程中掌握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認識並理解表面積的概念。由於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比較簡單,所以,在”試一試“中由學生自主探索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理解”給禮品盒表面貼彩紙“的意思就是把長方體的6個面都貼上彩紙,然後再鼓勵學生自己試着計算。交流時,要給學生充分展示不同計算方法的機會,肯定學生合理的計算方法,並在比較中,使學生學會比較簡單的計算方法。不要求一定列出綜合算式計算。

第4課時,解決問題。

教材選擇了學生身邊的學校粉刷教室牆壁的現實問題,用文字和情境對話的方式給出教室的長、寬、高和門窗、黑板的面積等有關數據,提出了”需要粉刷多少平方米?“和”自己試着算一算“的要求。讓學生把長方體表面積的知識靈活應用到解決問題中來。然後,在交流學生個性化算法的過程中,認識到計算粉刷教室牆壁的面積時,要減去地面面積、門窗面積及黑板的面積,從而學會靈活運用長方體表面積計算公式解決實際問題。在”試一試“中設計了計算製作沒有蓋的長方體鐵皮水箱的實際問題,再次給學生創造應用長方體表面積計算的方法靈活解決現實問題的素材。

綜合應用--包裝磁帶,安排1課時。

教材共設計了兩個探索活動。活動一,包裝6盒磁帶。教材首先提出了”把6盒磁帶包裝在一起,可以怎麼擺放?“的問題,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用磁帶實際擺一擺,然後交流不同的擺放方法。接着設計了兩個問題。

(1)估計一下哪種包裝方式更節省包裝紙。

(2)實際測量一下,哪種包裝方式用紙少。教材選擇了三種比較典型的磁帶擺放方式,讓學生分別實際測量它們的長、寬、高,計算它們的表面積,也就是用包裝紙的面積。並將相關數據填入表格中。通過實際測量、計算,用數據證明哪種包裝方式用紙最少。活動二,包裝8盒磁帶。教材提出”包裝8盒磁帶,哪種方式更省包裝紙?“的問題,先讓學生想一想有幾種包裝方式,再比較哪種方式更省包裝紙。通過兩個活動,使學生認識到:重疊的面越大、越多時,其表面積就越小,也就越省包裝紙。實際活動中,學生可能還有其他擺放的方法,教師要給與關注。也可以讓學生實際測量一下。

國小數學長方體的認識教案篇2

教學目標

(一)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認識它們之間的關係。

(二)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三)滲透事物是相互聯繫,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二)立體圖形的識圖。

教具準備

教具:長方體框架、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台、長方台等;投影片;電腦動畫軟件。

學具:長方體和正方體紙盒。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準備

請同學們自己畫一個已經學習過的平面圖形;再請每位同學用手摸一摸畫出的圖形;然後老師説明這些圖形都在一個平面上,叫做平面圖形。

(二)學習新課

1.長方體的特徵。

(1)請同學取出自己準備的長方體。

教師:請用手摸一摸長方體是由什麼圍成的?

學生:面。(教師板書:面)

教師:請用手摸一摸兩個面相交處有什麼?

學生:有一條邊。

教師:這條邊稱為稜。(板書:稜)

教師:請摸一摸三條稜相交處有什麼?

學生:尖。

教師:相交的這點稱為頂。(板書:頂。)

(2)教師:請同學們用自己的長方體,參考討論提綱來研究長方體的特徵。

投影片出示討論提綱:

①長方體有幾個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麼關係?

②長方體有多少條稜?校的位置、長短有什麼關係?

③長方體有多少個頂?

學生討論並歸納後,教師板書:長方體:

面:6個,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稜:12條,相對的4條稜長度相等。

頂:8個。

請學生觀看動畫圖(用電腦軟件或實物展示)

出示有一組對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展示同上,要表示有四個面相等;

第三步:出示8個頂點。

教師:請完整地説一説長方體的特徵?(先請同桌兩人互相説,然後請一兩位同學拿着學具給全班同學説。)

(3)老師:長方體是立體圖形,畫在紙上如何與平面圖形區別呢?

教師:(拿一個長方體正對學生)請觀察,你能看到幾個面?哪幾個面?

請幾位觀察角度不同的同學回答

教師:看不見的稜畫在圖紙上用虛線表示,最後面畫出的是長方形,其它的面畫出的是平行四邊形。(介紹的同時用動畫圖像展示。)

教師:出示長方體框架請觀察,再出示框架的投影圖。(如圖)請指出框架上的12條稜分幾組?並指出哪幾條稜是一組的?

請指出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

教師:請量一量自己的長方體上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看一看長度是否相等?

教師: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練習:請分別説出下面兩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第二個長方體與第一個長方體有什麼區別?(投影片)

2.正方體特徵。

(1)展示動畫圖像:(或抽拉投影圖)

第一步:長方體中的長邊縮短,使長、寬、高相等;

第二步:長方體中的短邊伸長,使長、寬、高相等。

教師:看一看新得到的長方體與原來長方體比較有什麼變化?

學生:長、寬、高變為相等,六個面都變成了正方形,長方體變為正方體。

教師:請同學取出自己準備的正方體,(也叫立方體)觀察,對照長方體的特徵來研究正方體的特徵。(把課題補充完整——加上“正方體”。)

(三)鞏固反饋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長方體的長、寬、高,説出每個面的長和寬是多少?

2.根據圖中數據口答填空。(投影片)

(1)長方體的長是( )釐米,寬( )釐米,高( )釐米。12條稜長的和是( )釐米。

(2)這幅圖中的幾何體是( )體,12條稜長的和是( )分米。

(3)如圖一個長方體,它的長、寬、高分別是9釐米,3釐米和2.5釐米。它上面的面長是( )釐米,寬( )釐米,左邊的面長( )釐米,寬( )釐米,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長和是( )釐米。

3.判斷。正確的在括號裏畫√,錯誤的畫×。(投影片)

(1)長方體的六個面一定是長方形; ( )

(2)正方體的六個面面積一定相等; ( )

(3)一個長方體(非正方體)最多有四個面面積相等; ( )

(4)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相等的長方體一定是正方體。 ( )

(四)課堂總結及課後作業

1.説一説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和它們之間的關係。如何看圖紙上的立體圖。

2.作業:教材p22練習五:1,2,3。

本節新課教學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教學長方體的特徵。共分三個層次進行:讓學生通過感官瞭解長方體的面、稜和頂;利用教具學具和討論提綱,幫助學生自己去認識並概括出長方體的特徵;通過圖像和練習,學生會看平面上的立體圖,掌握長、寬、高。

第二部分教學正方體的特徵。共分兩個層次進行:利用長方體長、寬、高的變化來認識正方體的特徵,會看立體圖;對比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認識它們之間的關係。

扳書設計

國小數學長方體的認識教案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能正確地認識正方體與長方體的名稱及特徵。

2、能在活動中培養自己的觀察力以及初步的空間想象力。

3、使在探索活動中提高對認識立體圖體的興趣。

4、有興趣參加數學活動。

5、能與同伴合作,並嘗試記錄結果。

活動準備:

正方體、長方體制作材料紙若干張,正方體、長方體積木若干塊。

活動過程:

1、集體活動。

觀察兩張製作材料,講述異同。“小朋友看老師帶來了兩張紙,請你仔細觀察它們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點:都有6個圖形組成。不同點:一張紙上都是一樣大的正方形組成。還有一張紙上有正方形和長方形組成。)2、幼兒操作活動。

“今天老師就要請小朋友用這兩張紙來變魔術,怎麼做呢?”

(1)介紹製作形體的方法。

出示示意圖,教師簡單講述製作方法。

(2)製作後講述異同,介紹形體名稱。(正方體、長方體。)“你們做的兩件東西像什麼?“(積木、盒子)“它們一樣嗎?”(不一樣)“怎麼不一樣?”(有的上面都是正方形,有的上面有正方形還有長方形。

老師手指正方體的一面,這就叫面。我們一起數數它有幾個面。(6個)“這6個面都是怎樣的?”(同樣大小的正方形。)由6個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圍成的形體它的名字就叫正方體。“請你把你做的正方體找出來,説説它是什麼樣的?”現在請你們拿出 你製作的另一個形體,數數上面有幾個面?每個面一樣嗎?(不一樣。)怎麼不一樣?(6個面裏有正方形和長方形。)它也有名字,叫長方體。

歸納小結:正方體的6個面是一樣大小的正方形。長方體的6個面,有的都是長方形(面對面的一樣大);有的4個面是長方形(面對面的一樣大),2 個面是正方形。

3、按特徵標記將正方體與長方體分類。

出示貼有正方體與長方體標記的兩個籃子。“這裏有兩個籃子,籃子上分別貼有什麼樣的標記?”(正方體、長方體。)請你們把桌子上的各種形體送進帶有特徵標記的籃子,並説説你送的是什麼形體。

4、搭積木遊戲

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通過比較法、觀察法、對比法,讓幼兒能直觀看到形與體的區別和本質聯繫,從而瞭解平面和立體的不同,感知各自的特點,從而解決活動的重難點使活動有效開展。

小百科:用六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叫正方體。側面和底面均為正方形的直平行六面體叫正方體,即稜長都相等的六面體,又稱“立方體”“正六面體”。

國小數學長方體的認識教案篇4

教學目標

(一)瞭解並掌握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二)理解並掌握體積高級單位與低級單位間的化和聚。

(三)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能準確地運用單位間的化聚法進行計算。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體積單位進率和單位之間的互化。

(二)複名數和單名數之間的轉化。

教學用具

投影片,電腦動畫軟件(或活動投影片)。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準備

教師: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相鄰的兩個單元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學生口答後老師板書:長度單位

1米=10分米

1分米=10釐米

釐米

教師: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相鄰的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學生口答後教師板書:面積單位

1米2=100分米2

1分米2=100釐米2

釐米2

口答填空,並説明算法和算理:

4米=( )分米=( )釐米。(算法:進率×高級單位的數。)

500釐米=( )分米=( )=米。(算法:低級單位的數÷進率。)

教師:我們複習了長度單位和麪積單位的進率,和高級單位和低級單位之間轉換的方法,今天我們學習常用的體積單位間的進率和單位之間的轉化。板書課題: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二)學習新課

1.認識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1)出示電腦動畫圖(或抽拉投影片)。

出示稜長1分米的正方體,提問:體積是多少?(1分米3。)

給一條稜塗色,提問:稜長多少釐米?(10釐米。)

1釐米3為單位,一個一個塗,塗滿一排,提問:體積是多少?一排一排塗,塗滿十排(一層),提問:體積是多少?一層一層塗,塗滿十層(即全部塗上)。提問:體積是多少?

(10×10×10=1000(釐米3)。)

教師:由此可知1分米3等於多少釐米3?學生口答後老師板書:

1分米3=1000釐米3

教師:如果把剛才的圖理解為稜長1米,即體積為1米3,它的體積是多少分米3?

再請學生看一遍電腦動畫圖後,學生口答老師板書:1米3=1000分米3。

教師:能説一説相鄰的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嗎?(1000。)

(2)教師:(指黑板板書)這些是常用的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及進率,比較它們有什麼不同處?(名稱、進率兩方面。)

2.體積單位的互化。

(1)教師: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經常需要把體積單位進行轉化,現在來學習這個問題。

出示例3:(投影) 3.8米3, 0.54米3各是多少分米3?

把問題改寫成如下形式:(板書)

8米3=( )分米3

0.54米3=( )分米3

教師:看一看問題是從高級單位向低級單位轉換,還是低級單位向高級單位轉換?如何計算?並説出這樣計算的理由。

學生邊討論邊試算。然後歸納,老師板書:

因為1米3=1000分米3,8米3有8個1000分米3,列式:1000×8=8000,填8000。

(第2題同上理)1000×0.54=540,填 540。

(2)出示例4:(投影片) 3 400釐米3, 96釐米3各是多少分米3?

改寫成算式:3400釐米3=( )分米3

96釐米3=( )分米3

教師:審題時首先要注意什麼?試説出這兩道小題的解答過程和算理。

學生試算,討論後,歸納並板書:

因為1000分米3為 1米3,3400分米3中包含有多少個1000分米3,就有幾個米3,列式:3 400÷1000=3.4,填 3.4。

(第2題同上理) 96÷1000=0.096填 0.096。

教師:請對比例3,例4,説一説這兩道題有什麼不同?

學生討論後歸納,老師再小結並板書:

(例3下面)高級單位→低級單位,用進率×高級單位的數。

(例4下面)低級單位→高級單位,用低級單位的數÷進率。

教師:想一想,體積單位間的轉化與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面積單位的轉化有什麼相同處與不同處?(換算的方法相同,但進率不同。)

(3)嘗試解下面幾題:

①2米380分米3=( )米3;

教師根據學生討論情況可作提示:哪部分需要轉化?沒轉化的部分如何辦?學生口答後

再板書:2+80÷1000=2+0.08=2.08,填2.08。

②5.34分米3=( )分米3( )釐米3;

教師:哪部分可以直接填?哪部分需要轉化?(板書)1000×0.34=340,填5和340。

③3.09米3=( )米3( )分米3。

請學生直接説出列式和結果。

老師:從上面三道題的解答中,你們有什麼體會?(複名數與單名數的互化,除了要注意是由高級單位向低級單位轉化還是低級單位向高級單位轉化外,還要注意審清題中哪一部分需要轉化。)

書面練習:(請4位同學寫投影片,集體訂正)課本p38做一做和補充題。

出示例5:(投影) 一塊長方體鋼板長2.2米、寬1.5米、厚0.01米。它的體積是多少分米3?

請同學們自己解答。老師巡視中可抽選一名先算出立方米,再化為立方分米,和一名直接算出立方分米的同學去板書。集體訂正時由同學自己確定哪種算法較好。

(三)鞏固反饋

口答填空,説出計算過程。(投影片)

0.5米3=500釐米3( ) 2.6分米3=2米3 60釐米3( )

(四)課堂總結

1.體積單位的進率。

2.體積單位的轉化方法。在學生總結基礎上,將例3,例4後歸納的方法彙集成一個,並板書出來:

板書設計

國小數學長方體的認識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情景,經歷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特點的過程,能夠準確的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特點。

2、能夠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具有初步的立體空間想象能力。

3、使學生感受到長方體和正方體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習數學的良好興趣。

重點難點:

學生能夠熟練的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特點。

教學方法:

師生共同歸納和推理

教學準備:

長方體模型、正方體模型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教師出示教學板書,請學生觀察下列長方形和正方形有什麼特點?

教師:提問學生長方形和正方形有什麼特點?

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問題。(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個直角;四條邊,每組對邊相等;正方形四條邊都相等。)

二、講授新課

教師讓學生觀察課本插圖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

教師提問學生: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

教師出示長方體和正方體模型,讓學生觀察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麼特點?

學生同桌之間交流討論。

教師提問學生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有什麼?

學生回答:(長方體有6個面、8個頂點、12條稜,對面面積相等;正方體有6個面、8個頂點、12條稜,6個面都相等和12條稜相等。)

學生自己填完課本14頁的表格。

三、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一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提問學生回答)

板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

長方體:6個面、8個頂點、12條稜;每組對面面積相等;

正方體:6個面、8個頂點、12條稜,6個面面積都相等;12條稜長度都相等。

國小數學長方體的認識教案篇6

學習內容:

長方體的認識(教材第18~19頁的內容及第21~22頁練習五的1、2、3、6、7題)。

學習目標:

1.初步認識立體圖形、認識長方體的特徵。

2.通過觀察、想象、動手操作等活動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繼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進一步形成勇於探索、善於合作交流的學習品質。

教學重點:

掌握長方體的特徵。

教學難點:

通過觀察、想象、動手操作等活動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教具運用:

一些長方體物品,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談話引入,回憶以前學過哪些幾何圖形?它們都是什麼圖形?(由線段圍成的平面圖形)

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頁的主題圖。提問:這些還是平面圖形嗎?(不是)教師:這些物體都佔有一定的空間,它們都是立體圖形。提問:在這些立體圖形中有一種物體是長方體,誰能指出哪些是長方體?

3.舉例:在日常生活中你還見到過哪些長方體的物體?長方體又具有什麼特徵呢?引出新課並板書課題。

二、新課講授

1.認識長方體的面、稜、頂點。

(1)請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長方體學具,摸一摸,説一説。你有什麼發現?(長方體有平平的面)

板書:面

(2)再請學生摸一摸長方體相鄰兩個面相交的地方有什麼?講述:把兩個面相交的邊叫做稜。

板書:稜

(3)再請同學摸一摸三條稜相交的地方有什麼?(一個點)講述:把三條稜相交的點叫做頂點。

板書:頂點

(4)師生在長方體教具上指出面、稜、頂點。學生依次説出名稱。

2.研究長方體的特徵。

(1)面的認識。

①請學生拿出長方體學具,按照一定的順序數一數,長方體一共有幾個面?(6個面)有幾組相對的面?(3組)前?後,上?下,左?右。

②引導學生觀察長方體的6個面各是什麼形狀的?

板書:6個面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下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教師分別出示這兩種情況的教具。

③引導學生進一步驗證長方體相對的面的特徵。

板書: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④請學生完整敍述長方體面的特徵。

(2)稜的認識。教師出示長方體框架教具,引導學生注意觀察

①長方體有幾條稜?②這些稜可分為幾組?③哪些稜的長度相等?通過以上三個問題,分組討論,實際測量。根據學生彙報後並板書:相對的稜長度相等。

教師:請大家把長方體稜的特徵完整地總結一下。

(3)頂點的認識。課件演示:先閃動三條稜再分別閃動三條稜相交的點。

師:請你們按照一定的順序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頂點?

板書:8個頂點。

指名讓學生把長方體的特徵完整地總結一下。

3.認識長方體的直觀圖。

(1)請學生拿出長方體學具,放在桌面上觀察,最多能看到它的幾個面?(三個面)

(2)怎樣把長方體畫在紙上或黑板上。

4.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1)討論:要知道長方體12條稜的長度,只要量哪幾條稜就可以了?

(2)歸納:我們把相交於同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習慣上,長方體的位置固定以後,我們把底面中較長的稜叫做長,較短的稜叫做寬,和底面垂直的稜叫做高。

(3)拓展:老師將長方體橫放、豎放,讓學生分別説出長方體的長、寬、高。

三、課堂作業

1.完成教材第19頁“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1頁練習五的第1、2、3、6、7題。

(1)第1題:此題是讓學生觀察長方體紙巾盒,説出各個面的形狀,哪些面形狀是相同的?各個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同桌合作。

(2)第2題:求長方體的稜長和。

(3)第4題: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長方體稜之間的關係,如:各組稜互相平行;與其中一條稜垂直的幾條稜相互平行等。

(4)第6題、第7題學生獨立完成。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長方體,知道了長方體的相關知識,誰願意來説一説,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五、課後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

板書設計:

第1課時長方體

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長方體的六個面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下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稜長度相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