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長方體教案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21W

我們在寫教案之前都要明確好自己的教學目標哦,教案是幫助提升課堂效率的重要文件,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認識長方體教案6篇,供大家參考。

認識長方體教案6篇

認識長方體教案篇1

一、教學目標:

1、教會學生認識長方體。

2、教會學生用紙殼動手做長方體。

3、使學生認識並理解長方體的長、寬、高。

4、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

5、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力。

二、教學重點:

掌握長方體的特徵,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三、教學難點:

學生理解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的特點;體會稜與頂點的產生。

四、課前準備:

長方體實物、長方體框架教法學法實踐法、合作交流法

五、教學過程:

1、談話引入。

在講新課之前,我們先回憶一下,以前學過哪些幾何圖形?

提問:這些都是什麼圖形?(這些圖形都是由線段圍成的平面圖形)

2、出示圖。這些你看知道是什麼嗎?它們是什麼圖形?

提問:這些物體的形狀還是平面圖形嗎?(不是)

老師:這些物體都佔有一定的空間,它們的形狀都是立體圖形。

3、舉例。

在日常生活中你還見到過哪些形狀是長方體的物體?

正因為有了長方體,我們的世界才變得更加美妙神奇。這節課我們就一起走進長方體,來領略長方體的奧祕。

板書課題:長方體的認識(老師根據學生回答,利用多媒體在計算機屏幕上顯示下列圖形。)

4、認識長方體的面、稜、頂點。

( 1)請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長方體學具,摸一摸、説一説,你有什麼發現?(長方體有平平的面)

( 2)再請學生摸一摸長方體相鄰兩個面相交的地方有什麼?(邊)

老師講述:我們把這兩個面相交的邊叫做稜。板書:稜

( 3)再請同學摸一摸長方體三條稜相交的地方有什麼?(有一個點)

老師:我們把三條稜相交的點叫做頂點。板書:頂點

( 4)師生在長方體教具上指出面、稜、頂點,學生依次説出名稱。

老師説出頂點、面、稜的名稱,學生迅速在學具上指出。

5、研究長方體的特徵。

(1)師:面、稜、頂點裏面還藴藏着許多特徵,你們想不想知道?

觀察手中的長方體實物比一比,數一數,量一量,相信同學們一定會有許多驚喜的發現,你們有信心嗎?

(2)生採用自學、小組討論,同桌探討等形式,從數量、形狀、大小等方面研究長方體的特徵。

(3)交流自己的發現

頂點有什麼特點?(8個)稜有什麼特點?(12條,怎樣數不容易遺漏?相等的稜有怎樣的位置關係?)

面有怎樣的特徵呢?(6個面。是長方形,面的大小關係怎樣?)

長方體相對的面有怎樣的特徵呢?(面積相等,形狀相同)

(4)投影出示兩個長方形:這是兩個面積同為90平方釐米的長方形,一個長是10釐米,寬是9釐米;另一個長是15釐米,寬是6釐米。它們可以做長方體相對的面嗎?

6、教學長方體的長、寬、高。

(1)師:觀察老師手中的長方體框架,如果把長方體的稜分組的話,你會怎樣分?生思考並試着分一分。

(2)揭示概念: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和長度分別稱之為長方體的長、寬、高。

(3)長、寬、高各有幾條呢?(生試説)

(4)生試着指出手中長方體的長、寬、高。

(5)(變換長方體的擺法)現在它的長、寬、高呢?

(6)小結:雖然是同一個長方體,但擺法變了,長、寬、高也就隨着發生變化。

(7)口訣:

長方體立體形,8頂6面十二稜;稜分長、寬、高,每組四條要記好;6

個面對着放,對應面都一樣。

7、完成p19做一做

(1)做一個長方體

(2)觀察並回答

總結 這節課你有何收穫?

六、教學結束:

作業佈置:要求學生回去動手做個長方體,下節課帶來進行展示。

認識長方體教案篇2

教學目標

(一)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

(二)理解並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三)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二)確定長方體每一個面的長和寬。

教學用具

教具:長方體、正方體紙盒(可展開)、投影片、電腦動畫軟件。

學具:長方體、正方體紙盒、剪刀。

(二)學習新課

1.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

教師出示長方體教具,用手摸一下前面(面對學生的面),説明這是長方體的一個面,這個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再用手摸一下左邊的面,説它也是長方體的一個面,它的大小是它的面積。

教師:長方體有幾個面?學生:6個面。

教師用手按前、後,上、下,左、右的順序摸一遍,説明這六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

請學生拿着自己準備的長方體盒子也摸一摸,同時兩人一組相互説一説什麼是長方體的表面積。

再請同學拿着正方體盒子,兩人一組邊摸邊説什麼是正方體的表面積。

教師:(拿着長方體盒子)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能一眼全看到嗎?想一想有什麼辦法能一眼全看到?

學生討論。(把六個面展開放在一個平面上。)

教師演示:把長方體盒子、正方體盒子展開,剪去接頭粘接處,貼在黑板上。也請每位同學把自己準備的長、正方體盒子的表面展開鋪在課桌上。

教師:請再説一説什麼是長、正方體的表面積。(學生口答。)

教師板書:長方體或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

2.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1)請同學拿着自己的長方體(用展開圖折上)。教師:請量出它的長、寬和高,説一説哪些面大小相等?指出相鄰的三個面各用哪兩條稜作為長和寬?

學生四人一組邊操作邊討論後歸納:

上下兩個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長方體的長和寬作為長和寬的;前後兩個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長方體的長和高作為長和寬的;左右兩個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長方體的高和寬作為長和寬的。 教師:對長方體實物,我們已經會找它每個面對應的長和寬了,在平面圖上會不會找呢?

請同學用自己的展開圖練習找各面的長寬。然後再請一兩位同學上講台,指出黑板上展開圖中相等的面和對應的長和寬。

(2)請同學們用新學的知識來解答下面的問題:例1(投影片)做一個長6釐米、寬5釐米、高4釐米的長方體紙盒,至少要用多少釐米2硬紙板?

3.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1)教師:看看自己的正方體表面展開圖,能説出正方體的表面積如何求嗎?

(2)試解下面的題。

例2(投影片)一個正方體紙盒,稜長3釐米,求它的表面積。

請同學們填在書上,一位同學板書:

32×6

=9×6

=54(釐米2)

答:它的表面積是54釐米2。

教師:如果這個盒子沒有蓋子,做這個盒子要用多少紙板該如何列式?

學生:少一個面。列式:32×5

教師:説表面積是指六個面,實際問題中有的不是求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審題時要分清求的是哪幾個面的和。

(3)練習:課本p26做一做。(請兩位同學寫投影片,其餘同學做本上。)

用學生投影片集體訂正。

(三)鞏固反饋

課堂教學設計説明

本節新課教學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學長、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

第二部分教學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第三部分教學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板書設計

認識長方體教案篇3

長方體、正方體的知識是國小數學”空間與圖形“領域的重要內容。原《大綱》要求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數學課程標準》的具體內容是:

(1)通過觀察操作,認識長方體、正方體,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

(2)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並掌握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數學課程標準》與《大綱》相比,增加了許多新的內容和要求,真正落實了幾何教學要重視空間觀念的培養的要求。首先,重視空間觀念的培養。空間觀念的主要內容包括”能夠由實物的形狀想象出幾何圖形,有幾何圖形想象出實物的形狀,進行幾何圖與其三視圖、展開圖之間的轉化“,這是一個包括觀察、想象、比較、綜合的過程,是建立在對周圍環境直接感知基礎上的、對空間與平面相互關係的理解和把握。不僅是一個思考過程,更是一個實際操作的過程。無論是做長、正方體的模型還是畫出圖形,都要在頭腦加工和組合的基礎上,通過實際嘗試和動手操作來實現,所以,《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操作、經歷過程,同時,增加了長方體、正方體展開圖的內容。其次,在對長、正方體表面積的認識上,《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要結合具體的情境,探索並掌握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淡化了概念的記憶和理解,強化了對測量的實際意義的理解,以及對測量過程的體驗。通過具體的長、正方體具體表面積的測量,讓學生掌握測量的方法和知識,瞭解測量的必要性,而不把”測量“當作單純的圖形面積計算。第三,《大綱》教材中,把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以及它們的表面積、體積計算安排在同一單元,由於內容比較多,計算枯燥、複雜,且表面積與體積計算混在一起,再加上學習的主要目的是識記圖形特徵、掌握計算技能,使學生感到難學,沒有興趣。

本冊教材把這部分內容分成兩個單元:本單元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包括平面展開圖)及表面積計算;第七單元學習長、正方體體積的計算。這樣安排的主要目的有三點:第一,加強長方體、正方體特徵及平面展開圖的認識,充分發揮這些內容在發展學生空間觀念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二,利用展開圖的知識,促使學生自主理解、建構表面積計算的知識。第三,減少表面積和體積計算的複雜性和相互干擾,減輕學生負擔。

本單元教材在內容設計和編寫思路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重視動手操作,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學習。

過去的教材在認識立體圖形的特徵時,雖然也有操作活動,但是不夠充分,僅僅是為了得出結論而操作。本教材在設計這部分內容時,進一步加強了操作活動,並把操作、體驗、探索的學習過程作為活動的目標之一。如先用細棒和珠子搭成長方體、正方體模型,然後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稜及頂點的特徵;再如,長方體、正方體展開圖的認識。過去平面展開圖的學習只是作為計算表面積的準備,在講表面積時只作一個簡單介紹。現在將平面展開圖單獨安排一課時,先後設計了動手剪長方體、正方體盒子、展示剪開後的平面圖形、找平面展開圖中相對的面等活動,這種立體與平面之間的相互變換的認識活動,不僅有助於進一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立體圖形轉化為平面圖形的清晰表象。為自主探索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做準備,更有利於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二、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學習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如,在認識長方體、正方體時,設計了自己數面、稜、頂點的個數,自己歸納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它們的異同點;在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時,讓學生自己剪長方體紙盒;在學習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時,先讓學生試算,然後交流各自的計算方法,最後由學生自己歸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這樣編寫,給學生創造了自主探索的空間,使學生學會知識,培養自主探索的意識和能力。把數學學習的過程真正變成學生自主建構新知的過程。

本單元主要內容包括: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及簡單應用。共4課時。結合單元內容,安排了”包裝磁帶“的綜合應用活動。

本單元的教育目標是:

1、通過觀察、操作,認識長方體、正方體以及它們的展開圖。

2、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並掌握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解決表面積計算的問題。

3、在探索長方體、正方體特徵以及它們展開圖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並試圖尋找其他方法;能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並嘗試解釋所得到的結果。

5、能主動參與觀察、操作、嘗試計算、交流等數學活動,獲得自主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和經驗,增強數學學習的信心。

第1課時,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

教材首先選擇了學生非常熟悉的物品,讓學生從中找出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的物體,再自己舉例,豐富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的直觀認識。接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教材共設計了兩個活動。活動一,先觀察長方體、正方體模型,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面、稜、頂點三個概念,以及長方體、正方體面的基本特徵。再讓學生觀察用細棒和珠子搭成正方體、長方體框架,並數一數各有幾條稜、幾個頂點。然後,通過説一説”正方體的稜有什麼特點?長方體的稜有什麼特點?“豐富學生關於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為抽象正方體、長方體稜的特徵做好準備。活動二,、歸納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瞭解它們之間的關係。教材設計了把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在表中的活動,並呈現長方體、正方體特徵的表格。在”議一議“中提出了”正方體和長方體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的問題,通過討論弄清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關係,得出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教材最後介紹長方體的長、寬、高及正方體的稜長等概念。教學中,要給學生充分的觀察、思考、交流、自主探索的空間。如,認識長方體、正方體面、稜的特徵時,分別採取先通過觀察、數、討論等方式認識長方體面、稜的特徵,再讓學生自己發現、交流正方體面、稜的特徵。再如,長方體、正方體特徵的,可先讓學生在空白表上自己,再進行交流、歸納,讓學生自己出長方體、正方體的異同點,真正理解為什麼説”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第2課時,長方體、正方體的平面展開圖。

教材設計了兩個活動。活動一,認識長方體的平面展開圖,設計了三個層面的活動。

1.”把一個長方體紙盒剪開,鋪成一個平面“。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親身體驗”立體“變成”平面“的過程。2.展示剪開的平面圖,使學生直觀看到,一個長方體剪開變成平面圖形後,可以有不同的形狀。同時認識這些平面圖形都叫做長方體的平面展開圖。3.觀察自己剪的展開圖,找出展開圖上相對的面,並用不同的符號表示出來。從而認識平面圖各部分與原來立體圖各面之間的對應關係,發展空間觀念。活動二,認識正方體的平面展開圖。在認識長方體展開圖的基礎上,設計兩個層面的活動。1.讓學生剪開正方體紙盒,並在展開圖上將相對的面塗上相同的顏色。2.交流塗色後的平面展開圖,並用語言描述展開後的形狀。

第3課時,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

教材選擇了學生熟悉的給長方體禮品盒貼彩紙的事例,提出了”至少需要多少彩紙“的問題和”自己試着算一算“的要求。讓學生把已有的長方形面積計算和長方體平面展開圖的知識遷移到長方體表面積計算中來。然後,交流學生個性化算法的過程中掌握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認識並理解表面積的概念。由於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比較簡單,所以,在”試一試“中由學生自主探索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理解”給禮品盒表面貼彩紙“的意思就是把長方體的6個面都貼上彩紙,然後再鼓勵學生自己試着計算。交流時,要給學生充分展示不同計算方法的機會,肯定學生合理的計算方法,並在比較中,使學生學會比較簡單的計算方法。不要求一定列出綜合算式計算。

第4課時,解決問題。

教材選擇了學生身邊的學校粉刷教室牆壁的現實問題,用文字和情境對話的方式給出教室的長、寬、高和門窗、黑板的面積等有關數據,提出了”需要粉刷多少平方米?“和”自己試着算一算“的要求。讓學生把長方體表面積的知識靈活應用到解決問題中來。然後,在交流學生個性化算法的過程中,認識到計算粉刷教室牆壁的面積時,要減去地面面積、門窗面積及黑板的面積,從而學會靈活運用長方體表面積計算公式解決實際問題。在”試一試“中設計了計算製作沒有蓋的長方體鐵皮水箱的實際問題,再次給學生創造應用長方體表面積計算的方法靈活解決現實問題的素材。

綜合應用--包裝磁帶,安排1課時。

教材共設計了兩個探索活動。活動一,包裝6盒磁帶。教材首先提出了”把6盒磁帶包裝在一起,可以怎麼擺放?“的問題,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用磁帶實際擺一擺,然後交流不同的擺放方法。接着設計了兩個問題。

(1)估計一下哪種包裝方式更節省包裝紙。

(2)實際測量一下,哪種包裝方式用紙少。教材選擇了三種比較典型的磁帶擺放方式,讓學生分別實際測量它們的長、寬、高,計算它們的表面積,也就是用包裝紙的面積。並將相關數據填入表格中。通過實際測量、計算,用數據證明哪種包裝方式用紙最少。活動二,包裝8盒磁帶。教材提出”包裝8盒磁帶,哪種方式更省包裝紙?“的問題,先讓學生想一想有幾種包裝方式,再比較哪種方式更省包裝紙。通過兩個活動,使學生認識到:重疊的面越大、越多時,其表面積就越小,也就越省包裝紙。實際活動中,學生可能還有其他擺放的方法,教師要給與關注。也可以讓學生實際測量一下。

認識長方體教案篇4

一、説教材

長方體和正方體是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的內容,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很多的平面圖形的,比如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本節課的學習即與之前學習過的平面圖形有着密切聯繫,但又有着本質的不同。密切的聯繫在於研究方法、研究的切入點有相同的地方。本質的區別在於長方體和正方體是學生在國小階段中第一次全面、深刻、系統的學習立體空間圖形的開始。由平面圖形擴展到立體圖形是學生空間觀念的一次飛躍。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有助於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這也為學生今後學習其他立體圖形以及立體圖形表面積、體積的計算等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本節課的地位顯得至關重要!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藉助具體的實物和模型,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各部分的名稱、特徵,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聯繫。

過程和方法:通過觀察思考、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學生的立體思維。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總結、歸納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的過程中獲得積極的學習體驗。

三,教學重難點

理解和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面和稜的特徵

四,學情分析

在國小低年級階段,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並且在生活中也會經常碰到長方體和正方體。雖然學生沒有系統的學習過長方體和正方體,但在平面圖形中很多研究方法學生已經掌握,比如研究平面圖形,我們一般從點、邊、角等方面來進行研究。

五,教法、學法

主要採用教師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

六,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長方體正方體實物模型、研究單

七,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上課開始,我們先出示一幅商場一角的情境圖,讓學生仔細觀察,都發現了哪些形狀的物體?能不能用我們以前學習過的數學知識、數學語言來描述一下?

學生一般能夠正確識別長方體和正方體。這是我們繼續拋出一個問題?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還見到過長方體和正方體?我想學生的回答應該是五花八門,比如魔方、快遞包裝盒、牛奶盒、鉛筆盒、橡皮等等,或許學生描述不是那麼精確,比有的如鉛筆盒,它並不是一個平平的面,而是一個曲面,但是我們這時不要着急否定學生,因為學生已經從以往的平面圖形走到了現實中的立體圖形,這是一個大的進步,我們的應當予以肯定。對於那些不精確的描述,我們會在最後進行討論,讓學生根據本節課學習到的知識進行判斷。

(二)講授新知

我們知道,數學來源於生活,同樣的道理,長方體和正方體也是來源於生活中的實際物體,根據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我們應當從實物中提煉出模型,因此我們可以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模型,當然理想條件下每個同學最好都有一份不同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模型。第一步就讓學生直觀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讓學生動手摸一摸、閉上眼睛想一想,今天我們學習的長方體和正方體與我們以前學習過的平面圖形到底有什麼不同?通過直觀的感知,學生的回答或許不是那麼精確,比如,平面圖形有一個面,立體圖形有好多個面;再比如平面圖形是畫在紙上的,而立體圖形是現實生活中的等。我想這足以可以説明學生已經開始進行了立體圖形的思考。

這時進一步追問,假如讓你來描述一下長方體和正方體,你覺得應該從哪些方面來介紹?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以前學習過的平面圖形,幫助學生梳理,研究平面圖形時,我們可以從頂點、邊、角等幾方面來進行研究。同樣的道理在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時我們也可以選取幾個研究點來進行探討,比如面,稜(即面與面相交的線段叫做稜),頂點(即三條稜相交的點叫做頂點)當然,這些名稱的認識可以是學生課前預習,也可以作為老師的新知講授。當學生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各部分名稱後,可以設計一個環節,讓同桌兩個相互説一説,加以鞏固各部分的名稱。

在掌握了各部分名稱後,我們可以先研究長方體、也可以先正方體;當然也可以放在一起進行研究,本節課我採用先研究長方體再將研究方法遷移到正方體的模式:

長方體的特徵,在前面我們已經確定了可以從頂點,面以及稜三個方面來進行探究。

頂點的數量很好數,是8個頂點,當然在數的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有順序的來數。研究的重點在於面和稜。這時我想完全可以把問題拋給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小組討論開始之前,我們要給學生提供幾個問題:第一,長方體有幾個面,面與面之間有沒有什麼特點?你是怎麼驗證的?第二,長方體有幾條稜,稜與稜之間有沒有什麼特點?你又是通過什麼方法來驗證的?帶着這兩個問題同學們進行小組合作。並完成研究表格。

小討論結束,學生在進行彙報交流的時候,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在去數面的個數的時候,怎麼才能做到不重複、不遺漏。我們可以上下、前後、左右來數。一共有6個面。對於面的特點,我們可以從面的位置、面的形狀、面的大小也就是面積三個方面來描述,最終得出結論: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相對面的大小、形狀完全相同。(當然對於每個面都是長方形這個説法在後面的練習中會進行特殊的論述)

在去研究長方體稜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模仿剛才研究面的過程:比如,長方體一共有幾條稜,怎樣數才能做到不重複不遺漏?讓學生展開充分的交流、討論。有的學生會想到一個頂點對應3條稜,長方體一共有8個頂點,共計24條稜,但是在數的時候所有的稜都重複計算了一遍,最後要減半,所以長方體一共有12條稜。還有的同學可能會想到按照稜的長度去數,一共有三組,每組有四條稜長度相等,共計12條稜。還有的同學可能是按照空間位置來去數,這時可以讓這位同學到講台上用不同顏色的粉筆來進行標註,通過空間位置的劃分,可以分為3組,每組有4條,共計12條稜。每種方法都可以,但是我們要鼓勵學生運用第3種方法,因為第三種方法學生是真正站到立體空間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要予以肯定。這時,我們可以設計一個環節,同桌兩個彼此不重複、不遺漏的數一數各自長方體的稜並説一説每組稜有什麼特點。最後我們得出結論:長方體有12條稜,可以分為3組,每組相對的4條稜長度相等。

在學生掌握了長方體的頂點、面、稜的數量和特徵後,引導學生觀察長方體中一個頂點對應幾條稜,學生很清楚的知道:一個頂點對應3條稜。在數學中,我們把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並且向學生介紹,一般來講,我們把水平方向的較長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説課稿二的稜叫做長,把水平方向較短的稜叫做寬,把垂直方向的稜叫做高。講授完長寬高後,可以讓學生到講台上來説一説自己長方體模型的長寬高。讓學生知道,長方體的長寬高並不是固定的,而是隨着擺放的位置進行變化的。

在研究正方體特徵時,我們可以讓學生自己根據剛才研究長方體的方法去研究正方體。完成研究表格,並對比一下,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麼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得出結論:正方體也有8個頂點、6個面,12條稜。但是正方體的6個面大小、形狀完全相同。並且正方體的12條稜長度也完全相同。這正是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的不同之處。本環節的設計重點在於研究方法的遷移,以及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進行比較。

最後我們要讓學生明白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包含關係:在平面圖形中,我們學習過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只不過正方形的長和寬相等,我們稱之為邊長。這裏的正方體是不是特殊的長方體呢?拋出這個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其實,正方體就是一種特殊的長方體,只不過正方體的長寬高都相等而已,我們把它稱為稜長。本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明白,在集合範圍內,正方體是一種特殊的長方體。二者是一種包含的關係。

到此本節課的新授內容以基本結束,根據練習的層次性,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練習。

最後,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1,生活中的鉛筆盒、冰箱等是不是標準的長方體

2,是不是所有的長方體的面都是長方形。

這兩個問題留作學生課下思考。

八、板書設計

認識長方體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和掌握長方體的特徵,理解長、寬、高的概念.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及分析綜合和抽象概括的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掌握長方體的特徵,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教學難點

初步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教師談話:我們已學過一些幾何圖形,你們還記得是哪些嗎?

(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

2、出示下面的實物.

教師提問:這些物體是什麼形狀的呢?

老師明確:以前學習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等都是平面上的圖形,叫做平面圖形.現在看到的這些圖形都佔有一定的空間,我們把它們叫做立體圖形.

教師提問:在低年級時我們曾認識過長方體和正方體,誰能找出這些物體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

引入:這一單元我們要繼續深入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今天先學習對長方體的認識.

(板書課題:長方體的認識)

二、學習新課.

在日常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的?(學生舉例)

(一)認識長方體的面.

1、教師演示告訴學生什麼是長方體的面,並讓學生摸一摸.

2、讓學生按照前、後、上、下、左、右的順序,數一數長方體共有幾個面.再觀察每個面都是什麼形狀的.(板書:長方體有6個面,6個面都是長方形.)

3、提問:6個面中有沒有不都是長方形的情況呢?

(板書: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4、提問:長方體的6個面還有什麼特徵呢?(板書: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5、總結特徵:長方體有6個面,6個面都是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二)認識長方體的稜.

1、讓學生摸一摸長方體兩個面相交的地方,説明這叫長方體的稜.

2、讓學生把直尺放在稜上,發現直尺平平的.説明稜是直的,是線段,可以度量.

3、提問:長方體有多少條稜?想一想,怎樣數才能做到不重複,不遺漏?

引導學生把稜分成三組,也可用同一顏色把每組互相平行的稜標出來.數出每組各有4條稜,有3組,一共有12條稜.(板書:有12條稜)

4、讓學生量一量每組中稜的長度,説一説發現了什麼?

(板書:互相平行的4條稜的長度相等)

5、總結特徵:有12條稜,互相平行的4條稜的長度相等

副標題#e#

(三)認識長方體的頂點.

1、讓學生摸一摸長方體三個面相交的地方,説明這叫長方體的頂點.

2、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頂點.(按照一定的順序數)

(板書:有8個頂點)

(四)總結長方體的特徵.

長方體是由6個長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它有12條稜,8個頂點.在一個長方體中,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稜長度相等.

(五)認識長、寬、高.

出示長方體框架,引導學生觀察並回答:

1、長方體的12條稜可以怎樣分組?每組稜的長度有什麼關係?

(分3組,每組4條稜長度相等)

2、相交於一個頂點的稜有幾條?它們的長度有什麼特點?

(3條稜,3條稜的長度不相等.)

3、教師小結:由於有三組互相平行的稜,每組稜的長度相等,我們可以取相交於一個頂點的3條稜作代表,把相交於一個頂點的3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4、指導學生理解長、寬、高的概念.

可讓學生把長方體橫放、豎放、側放,分別説出長、寬、高,使學生認識到長方體的形狀和大小是由它的長、寬、高決定的.

(六)教學識圖,發展空間觀念.

1、讓學生把長方體學具放在課桌左上角,引導學生觀察,並提問:你們能看到幾個面?

2、教師啟發提問:怎樣用圖表示出來呢?可同時板書畫圖.

説明:虛線表示看不見的三條稜,並讓學生指出長、寬、高,教師板書.

三、反饋練習.

1、按照教科書所給的圖樣,用硬紙做一個長方體,再量一量它的長、寬、高.

2、拿一個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長、寬、高各是多少?再説一説每個面的長和寬是多少?

3、看圖説出下面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4、説出右面的物體是什麼形狀,並且説明:

①它的上面是什麼形,長和寬各是多少?

②它的右側面是什麼形,長和寬各是多少?

③它的前面是什麼形,長和寬各是多少?

④它的下面和後面各是什麼形?長和寬各是多少?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長方體的特徵,那麼在長方體的6個面中只能有兩個面是正方形嗎?如果其它的面也是正方形,那會出現什麼情況呢?同學們想一想,這是下節課要研究的問題.

五、板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

面:長方體有6個面,6個面都是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稜:兩個面相交的邊叫做稜.有12條稜,互相平行的4條稜的長度相等

頂點:三條稜相交的點叫做頂點.有8個頂點.

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認識長方體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認識它們之間的關係.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3.滲透事物是相互聯繫,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2.立體圖形的識圖.

教學難點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2.立體圖形的識圖.

教具準備

教具:長方體框架、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台、長方台等;投影片;動畫.

學具:長方體和正方體紙盒.

教學設計

一、複習準備.

1、請同學們自己畫一個已經學習過的平面圖形;再請每位同學用手摸一摸畫出的圖形;老師明確:這些圖形都在一個平面上,叫做平面圖形.

2、教師擺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台、長方台、墨水瓶盒等.

教師提問:這些物體的各部分都在一個面上嗎?(不是)

教師明確:這些物體的各部分不在一個面上,它們都是立體圖形.

3、引入:今天這節課我們要進一步認識長方體有什麼特徵.

教師板書:長方體的認識

二、學習新課.

(一)長方體的特徵.

1、請同學取出自己準備的長方體.

教師提問:請用手摸一摸長方體是由什麼圍成的?

請用手摸一摸兩個面相交處有什麼?

請摸一模三條稜相交處有什麼?

教師板書:面、稜、頂點

2、參考討論提綱來研究長方體的特徵.【演示動畫“長方體的特徵”】

討論提綱:

①長方體有幾個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麼關係?

②長方體有多少條稜?稜的位置、長短有什麼關係?

③長方體有多少個頂點?

教師板書:長方體:

面:6個,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稜:12條,相對的4條稜長度相等.

頂點:8個.

教師:請完整地説一説長方體的特徵.

3、比較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區別.

老師提問:長方體是立體圖形,畫在紙上如何與平面圖形區別呢?

請觀察,你能看到幾個面?哪幾個面?

你能看見幾條稜?哪幾條稜?

教師介紹長方體的畫法:

看不見的稜畫在圖紙上用虛線表示,最後面畫出的是長方形,其它的面畫出的是平行四邊形.

4、出示長方體框架觀察.

教師提問:框架上的12條稜可以分幾組?怎樣分?

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長度相等嗎?

教師明確: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二)正方體特徵.

1、【演示動畫“正方體的特徵”】

教師提問:看一看新得到的長方體與原來長方體比較有什麼變化?

(長、寬、高變為相等,六個面都變成了正方形,長方體變為正方體)

2、對照長方體的特徵學生自己研究正方體的特徵.

學生討論、歸納後,教師板書:正方體:

面: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稜:12條稜長度都相等.

頂:8個.

3、學生討論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相同點:面、稜、頂點的數量上都相同;

不同點:在面的形狀、面積、稜的長度方面不相同.

教師提問:看一看長方體的特徵正方體是否都有?試説一説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