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教案推薦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19W

提前制定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是可以讓我們在課堂上更加自信的,沒有教案的課堂是沒有效率的,學會制定教案是很關鍵的,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大自然的教案推薦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大自然的教案推薦7篇

大自然的教案篇1

教學重點

一、學習生動地有條理地説明事物。

二、學習寫讀書摘要。

三、瞭解物候知識的掌握和物候學的研究在農業上的重要意義,激發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前面我們學過《春》和《濟南的冬天》這兩篇課文,還記得裏面是怎樣分別描寫小草的嗎?[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春天,小草“嫩嫩的,綠綠的”;冬天草色“暗黃”。從“綠綠的”知道春天到了;從“暗黃色”知道冬天已經降臨。大自然彷彿會告訴我們氣候的信息似的。這是怎樣回事呢?今天學習的《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將給人們解釋其中的道理。

[板書課題]

(二)通讀全文。

同學們課前已經預習了這篇課文,對一些難字難詞也已經查閲過字典詞典,下面一起讀讀課文中這幾個字詞。

[利用課文“預習提示”內的5組字詞,讓學生個別讀,齊讀。]

接下來討論下面幾個問題:

1、這篇課文介紹了什麼知識?

2、“大自然的語言”比喻什麼?

3、對照註解①,説説看,原文標題是《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課文為什麼把它改為《大自然的語言》?

[學生髮表意見後教師歸納]

1、課文介紹了物候知識,説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語言”用來比喻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把大自然中種種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形象地説明了認識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課文把原來的標題改為“大自然的語言”,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情趣,又很新穎,比直接説“物候學”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

下面再通讀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標上序號(一至十二),用5分鐘時間快讀一遍,並思考第一道練習題中的4個小題,填寫段的序號。

[學生讀、練後簡要討論。]各小題後括號內應填的序號為:

第1題(一至三);第2題(四至五);

第3題(六至十);第4題(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層次,剖析條理。

説明文要把事理説明得清清楚楚,讓人讀了容易理解,就必須講究條理性。請同學們圍繞課文的中心——物候現象的介紹,劃分段落,簡要歸納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題的基礎上,引導討論,然後歸納]

第1大段(一至三段):從一年四季中自然現象的變化説明什麼是物候,並進一步説明物候學和它研究的對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説明物候觀測對於農業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項説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説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課文中心明確,條理清晰。請再進一步思考:決定物候現象來臨四個因素的説明順序是怎樣安排的?為什麼這樣安排?

[討論後歸納]

説明應有條理,即使是並列的幾個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測,而是要以一定的標準理清條理,依恰當的順序逐項説明。課文説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是按照從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從空間(七、八、九段)到時間(十段)的順序來安排的,並分別用了“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等詞語,表明四個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學習編寫讀書摘要。

同學們通過幾次通讀課文和討論內容、層次,對課文已經大致理解。在閲讀實踐中,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點,或是為了記錄資料,以備日後使用,我們常常會在大致理解內容之後,做一些讀書摘要。摘要,實質上就是對信息進行篩選,要把文章的要點或主要的內容摘錄在卡片或筆記本上。摘錄的形式,可以是分條的提綱,也可以是濃縮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語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話概括。

今天我們先練習最簡單的讀書摘要;從課文中選出一些重要的語句,分條抄錄在筆記本上,構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圍繞課文第一道練習中的4個小題,從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關的句子下劃一條曲線。第二步,把這些句子分別摘抄在筆記本上,有時可適當調整語句或在句子前、後加上一些詞語,使表達完整。

[學生練習,完成後相互交換閲看,訂正、補充,加深理解課文內容。再將預先準備的寫有“摘要”的小黑板掛出,供學生參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師做的“摘要”。]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是大自然的語言。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2、物候觀測應用在農事活動,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它對於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裏。

3、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四個因素:首先是緯度,第二是經度,第三是高下差異,此外還有古今的差異。

4、物候學研究,首先是為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還利於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第二課時

(一)交流讀書摘要,加深對課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後歸納,鼓勵學生向課外閲讀延伸,經常自覺地做讀書摘要〕

(二)繼續研討寫法

這篇課文的寫法,除了層次清晰、有條有理這個特點外,還有一個寫法特點也值得理解和學習。説明事物的時候,常常要用舉例子的方法,舉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舉一個,也可以舉兩個甚至更多些。這篇課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而説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卻舉兩個例子。[學生讀課文]舉兩個必要嗎?為什麼?

[學生討論後教師歸納]

説明文中例子舉多舉少是有講究的。讀者容易明白的地方舉一個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舉兩個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温和,如果依次類推,就會誤以為春天也一定來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實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連舉了“大連——北京”和“煙台——濟南”兩個例子加以説明,使人確信無疑。

(三)理解語言的生動性。

這篇説明文的語言很生動。生動的説明才能讓人愛讀易懂。先請同學們把第一、二段仔仔細細地輕聲讀兩遍。

[同學們自讀後教師範讀一遍,然後掛上預先準備的小黑板]

1、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回暖。

2、再過兩個月,燕子飛來了。

3、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掉到地上。

4、杏花開了,就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叫了,該及時耕作。

要求學生通過比較對照,指出上述語句同課文中相應的語句有什麼不同,啟發學生了解;兩者表達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課文的語句要生動得多

[討論後歸納。]

第1句沒有課文中“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這一句生動。“漸漸回暖”是一般的説法;“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則很自然地運用擬人的寫法,“沉睡”、“甦醒”兩個詞用得貼切而生動,具體地喻寫了嚴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態。

第2句沒有課文中“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這一句生動。“飛來了”是一般的動態敍述;而“翩然歸來”是輕鬆、活潑的動態描寫,而且還包含有親切歡迎回到家來的感情。

第3句沒有課文中“……在秋風中籟籟的落下來”這一句生動,“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動態敍述;而“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則是具體、生動的描寫,黃葉在秋天紛紛落下的情景,彷彿彩色電影的鏡頭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第4句沒有課文第二段中幾個原句生動。那幾句緊扣“大自然的語言”,先後用了比喻、擬人的寫法,還模仿布穀鳥的叫聲,寫成催促農民耕作的話“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比直接説“及時耕作”要新鮮、生動得多。

知識點複習

説明文的種類:

1、依據説明對象與説明目的的不同,可把説明文分為事物説明文和事理説明文兩大類。事物説明文的説明對象是具體事物,對具體事物的形狀、構造、性質、特點、用途等進行客觀而準確的説明,是為了讓讀者能夠認識、瞭解了這個或這類事物。事理説明文的説明對象是某個抽象事理,説清楚抽象事理的成因、關係、原理等,使讀者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明白這個事理“為什麼是這樣”。

2、根據説明語言的不同特色,表達方式的使用情況的不同,把説明文分為平實説明文和生動説明文兩種。生動説明文又叫文藝性説明文。《大自然的語言》一文在語言上是生動説明與平實説明相結合。

文本賞析

大自然的語??

竺可楨

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穀鳥也來了。於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帶和亞熱帶區域裏,年年如是,周而復始。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係,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阿公阿婆,割麥插禾③。”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物候知識在我國起源很早。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物候學記錄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養育往來,如桃花開、燕子來等自然現象,從而瞭解隨着時節推移的氣候變化和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氣象儀器複雜得多,靈敏得多。物候觀測的數據⑤反映氣温、濕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於生物的影響。應用在農事活動裏,比較簡便,容易掌握。物候對於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裏。下面是一個例子。

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根據這些物候觀測資料,可以判斷北京地區1962年農業季節來得較晚。而那年春初種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種的,結果受到低温的損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遲,選擇適宜的播種日期,這種損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緯度。越往北桃花開得越遲,候鳥也來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現象南北差異的日數因季節的差別而不同。我國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冷夏熱。冬季南北温度懸殊,夏季卻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華北常感覺到春季短促,冬天結束,夏天就到了。

教後反思

1、提前給學生布置預習作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藉助字、詞典自學字詞,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例如,本節課的學生答題的速度和準確性遠遠超乎教師的預計,可以説是幾乎提前完成了教學任務。

2、精心的構思,充分的備課是非常有效果的,尤其在課堂語言的銜接上,只要捨得下功夫,也定有收穫。而教材的處理,教學法的運用以及創新突破方面也要捨得花時間,哪怕有一點收穫,也是值得慶賀的。多思出智慧,只要想到,就能做到。

3、課件的製作、下載要及早着手,要勤於動手,要勤於動口,外因會促進內因。

(二)需要反思的地方

1、駕馭課堂的能力急待加強。

2、時間分配的還不夠好,沒有做到從容,鎮定。應該少量的設計一點反饋性的練習題,以備課堂需要。同時,這樣既重視了能力訓練,又加強了基礎知識的考察,這不正好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了嗎?

其實,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理解和需求具有他相應的靈活性,我們的課堂應該努力實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尊重學生的個體化體驗。逐步培養學生能夠欣賞他人對文本的見解,也能自由開放發表自己的見解的素質,把語文教學的人文關懷紮紮實實落到實處。

以上是本人對《大自然的語言》案例的整個分析。不管怎麼説,這只是一節課,我不能就此來論成敗。我只想把它寫出來,作為課改進程中的一個靶子,指導我前進:繼承好的方面,改進不足的地方。

大自然的教案篇2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大自然的語言 2。 (字略)

2.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略)

3.閲讀課文,思考自讀提示及課後練習。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作者竺可幀,物候學家。

2導語

本文的題目是《大自然的語言》,所謂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麼會有語言?我們讀了這篇文章才會恍然大悟,原來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現象,如草木枯榮,候鳥去來等,實際上起着預 報農時的作用,從這一點上説,物候現象彷彿就是傳遞信息的“大自然的語言”。本文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顯得新穎別緻,引人入勝。

三、正課

1.速讀課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閲讀課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聲,不回視,用筆畫出主要詞語,記住文章的主要內容。爭取2分鐘內讀完。

2.請給課文分段並歸納段意。

第一段:從開頭到“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説明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

第二段:從“物候觀測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 説明物候學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段;從“物候現象的來!腦決定於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天”。 説明決定物候現象遲早的各種因素。

第四段:從物候學這門研究……”到結束。 説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3.提問:第一自然段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按照什麼 順序?

討論並歸納:按照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

4.提問:這一段哪些詞語説明時間的推移?

討論並歸納:用了“過後”“再過”“不久”“於是轉入”“到了”“準備迎 接”等詞語,變化靈活。

5提問:這一段哪些詞語寫得生動典雅?

討論並歸納;

(1)大地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大地”人格化,顯得親切動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融化 萌發 次第 用詞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歸來。(翩然指輕快地飛舞的樣子,用來描繪燕子的飛行十分恰當、形象。)

(4)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用詞典雅,如果改為植物“結果”則顯得口語化。

(5)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簌簌”是紛紛落下的樣子,用詞形象、典雅。)

(6)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銷聲匿跡”指消失了鳴叫聲,藏起了形跡,用詞形象、典雅。如果改為“消失了”則顯得口語化。)

(7)到處呈現一片蓑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

(“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用詞形象、典雅,給人美感,國中一年級語文教案《大自然的語言 2》。)

(8)年年如是,周而復始。(用詞典雅,有文言色彩。)

以上以優美生動的寫景筆調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如同展現一幅四季風光的畫卷,給人種種有關物候的豐富聯想。用詞形象、典雅。

6.提問:第二自然段舉了哪些例子説明“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係,據以安排農事。”

討論並歸納;舉了三個例子。

7.提問:這一段舉的三個例子按照什麼順序?

討論並歸納:按時間先後順序。

8.提問:這一段哪些詞語寫得生動活潑形象?

討論並歸納:

(l)用“傳語”“暗示”“唱歌”這些詞語形象地説明大自然的語言,擬人生動。

(2)用“草木榮枯”“候鳥去來”“花香鳥語”“草長駕飛”這些詞寫物候現象,用詞形象、典雅。

(3)用“阿公阿婆,割麥插禾”俗語,模仿布穀鳥的叫聲,説成催促農民及時耕作的話,十分形象生動。

9.提問:第三自然段講到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請一個同學用概括的語言回答。

討論並歸納: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把一些自然現象稱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作物候學。

10.提問:這一段説明的順序是怎樣的?

討論並歸納:按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從知識到科學,言之有序。

四、小結

課文的第一部分以優美生動的寫景筆調,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形象地説明了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現象。每一個段落裏面的句序也講究條理性。

五、作業(略)

第二課時

一、預習

閲讀課文第二、三、四段,思考課後練習。

二、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的第一部分,這部分以優美的筆調,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形象地説明了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

下面請幾個同學使用下列詞語複述課文中關於四季的描述。

(甦醒 萌發 次第 孕育 銷聲匿跡 衰草連天 風雪載途 周而復始)

三、正課

1.提問:文章第二段為什麼説利用物候於農事活動比較簡便,容易掌握?

討論並歸納:

(l)從觀測手段上看,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氣象儀器複雜得多,靈敏得多。

(2)從數據意義上看,物候觀測的數據反映氣温、濕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

2.提問:文章第h段舉北京的物候記錄的例子説明了什麼?

討論並歸納:説明物候對於農業的重要性。

3.提問: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哪些因素?

討論並歸納:

(l)緯度的差異。 (2)經度的差異。 (3)高下的差異。 (4)古今的差異。

4.提問:這四個因素按什麼順序説明?

討論並歸納:這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條理。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地點高下的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後一個因素則是時間因素。由三個空間方面的因素到一個時間因素,又是一種條理。

5.提問:“首先是緯度”這一段,舉出挑花和刺槐的例子説明了什麼?

討論並歸納:説明我國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冷夏熱。冬季南北温度懸殊,夏季卻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6.提問:“經度的差異”這一段,舉了哪些例子,説明了什麼?

討論並歸納:舉了連翹和榆葉梅、蘋果開花兩個例子,説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大自然的教案篇3

活動目標:

1、瞭解大自然色彩的豐富性,知道彩虹七種顏色的名稱。

2、會和同伴合作,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出對美麗的大自然的感受。

3、培養幼兒對色彩的感受能力,激發幼兒的藝術興趣。

4、培養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並能根據所觀察到得現象大膽地在同伴之間交流。

5、進一步學習在指定的範圍內均勻地進行美術活動。

活動準備:

教具:各色水果糖、多媒體及課件、錄音機及音樂磁帶、作業展示板等

學具:水彩筆(蠟筆)、剪刀、彩紙、膠水、大張鉛化紙等

活動過程:

1、請幼兒品嚐各色水果糖,説説吃了什麼顏色的糖?覺得味道怎樣?

2、課件展示大自然景色,讓幼兒欣賞,從中找一找更豐富的色彩。

3、欣賞二段音樂,讓幼兒説説音樂裏表現的是什麼顏色?你是怎樣聽出來的?

4、導入正題,教師:色彩居然具有這麼大的魅力,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表現《美麗的大自然》吧!老師想起了一種自然現象,叫彩虹,誰能説出彩虹顏色的名稱來?(幼兒回答)將幼兒分成七組,分別以顏色命名。

5、欣賞小朋友作品三幅(電子幻燈片),説説它是用什麼方法來表現自然的?

6、展示材料,讓幼兒討論如何用這些材料來表現大自然的色彩美。

7、幼兒創作,教師分組巡迴指導。尊重幼兒意願,讓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表現形式,重新組合每組的陣容,開始用色彩來進行創作。

8、展示每組作品,進行交流。每組派一名小朋友當解説員,其他人和老師當觀眾,一起參觀《美麗的大自然》畫展。

9、欣賞大師作品。教師:世界在我們的眼裏是多麼新鮮、神奇和美麗,藝術大師們也用豐富的色彩表達着對大自然的熱愛,(以電子幻燈片形式讓幼兒欣賞3—4幅作品,並簡單説説自己的看法)。

結束語:原來大師的想法和我們很多小朋友是一樣的,只要大家經常用發現的眼光尋找生活中的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自己的想法,不久你們也肯定能成為藝術大師。最後,讓我們一起走進大自然,去發現去感受更多更美的色彩吧!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處處突出了幼兒的主體性,先讓幼兒通過看、聽、説來感受自然界顏色的豐富,再引導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和材料來表現七彩自然,各組幼兒自由組合,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彼此介紹作品所表現的內容,每一個環節老師都尊重幼兒的意願,鼓勵幼兒大膽表達。在活動中老師還藉助多媒體課件將大自然的景色展示於幼兒眼前,後與音樂欣賞結合,更加深了幼兒對色彩的感受,最後展示大師的作品又較好地激發了幼兒繼續創作的願望。總之,本活動運用多種手段,巧妙地將各種資源統合在七彩自然這一內容中,使幼兒獲得了多元的發展。

大自然的教案篇4

【教學目標】

品味本文簡潔,準確,生動,科學的語言。

瞭解物候的相關知識。(重點)

掌握説明文的幾種説明順序和舉例子的説明方法。(重點)

理清本文的説明順序,並體會説明的條理性。(難點)

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情趣。

【教學課時】

兩課時

【課前準備】

蒐集一些農諺。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方式一:(提問式)在生活中,我們人類用語言來交流,那麼大自然呢?它也有語言嗎?

方式二:從圖片導入,從圖片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像這些草木榮枯,春華秋實的現象,古代的勞動人們稱為“物候現象”。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大自然,去聆聽她們的語言。

?新課講授〗

一、察言觀色:學生介紹竺可楨,教師補充

竺可楨(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紀卓有成就的科學家、教育家,氣象學家,地理學家,被譽為“品格和學問的偉人”。1910年赴美國留學,1918年獲哈佛大學地學系博士學位。回國後先任武昌高等師範學校教員、東南大學地學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成為我國近代氣象學和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學校長,在抗日戰爭的烽火硝煙中,在貴州的窮鄉僻壤,他將浙大從一所地方性大學辦成了全國著名的綜合性大學,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寫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與地點》、《我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物候學》等。

二、狼吞虎嚥

快速朗讀課文:1、標出難讀,難記的字,詞。2、整體感知課文。

學生上講台板書。

三、暢所欲??

你從課文中獲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並概括。

自由交流:(補充)

1、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第1、2、3段)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麼重要意義?(第4、5段)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學有什麼意義?(第11、12段)

四、細嚼慢嚥

朗讀1段,品味語言。

找出這一個自然段,你最喜歡哪些好詞,好句,説説理由。(參考)

五、摩拳檫掌

欣賞四季圖片(春,夏,秋,冬)選任一季節,用生動,美麗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繪出來。

六、作業

曲不離口,朗讀並背誦第一自然段。

大自然的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

2、朗讀課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內容,認識到大自然能給人類以警示和啟發,激發閲讀仿生學等科普讀物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瞭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內容,並從中受到啟發,是教學的重點。

難點:學習用聯繫的眼光認識自然界

教學準備:

小黑板,學生蒐集人類從動植物身上受到的啟示的資料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學習第三組課文,我們走進了一個神奇的大自然。同學們回憶一下前面學過的課文《自然之道》《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蝙蝠和雷達》,大自然帶給我們很多啟示,今天我們又將學習一篇新的課文。

2、(板書課題),讀題,大自然又會帶給我們哪些啟示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這是一篇略讀課文,翻看一下和我們以前學過的課文有什麼不一樣?(是由兩篇小文章組成的)

2、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聯繫上下文關或查字典理解詞語的意思。

3、誰來説説難讀的詞句。

三、瞭解內容,自主探究

1、默讀課文,想想每篇短文主要講了什麼?

2、指名説,老師歸納方法

①把各部分的意思連起來

②直接引用原文。

3、再讀課文《打掃森林》,劃出感受深的句子,想想從中獲得了什麼啟示,可以用一兩個詞或簡短的句子在旁邊批註。

4、交流彙報,聯繫上下文理解重點句,也可以結合生活實際説説。

5、出示重點句,小組合作探究大自然中的事物是怎樣相互聯繫的,必要時出示食物鏈。

6、帶着自己的體會再讀這句話。

7、小結學法:

①劃出感受深的語句寫批註

②相互交流,得到了關於大自然的啟示。

四、學法遷移,鞏固運用

1、用學習上一篇文章的方法默讀《人類的老師》,看看又會帶給你怎樣的啟示?

2、小組交流,選代表發言。

3、大自然教給我們的很多,誰還能説説這方面的例子。

五、總結全文,延伸拓展

1、林務官打掃森林,結果給森林帶來了災難,人們從蜻蜓、鯨等動物身上得到啟示,有所發明、有所創造。可見如果我們任意破壞大自然的平衡,就會遭到大自然的懲罰,如果我們拜大自然為師,虛心地向它學習,就能從中得到啟發,造福人類。

2、其實大自然帶給我們的啟示遠不止課文上所説的這些,同學們經常走進大自然仔細觀察,請説説你從某種動物或植物身上受到的啟示,也可以説説自己的感想。

3、同學們都很關注大自然,熱愛大自然,想了解更多的關於大自然的奧祕嗎?推薦閲讀課外讀物。

?大自然的啟示》叢書《十萬個為什麼》

六、總結

今天我們通過學習第12課,明白了人與大自然應和諧相處,虛心地向大自然學習,就能從中得到啟發,有所發明創造,我們還知道了兩種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學會了抓住重點詞句深入理解課文,運用到今後的閲讀中,去探索大自然更多的奧祕。

板書設計:

大自然的啟示

互相聯繫保持生態平衡

生物是人類的好老師

大自然的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閲讀科普文章,瞭解簡單的科普知識,《大自然的語言》教案設計。初步瞭解一些説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的説明事物。

2、能力目標:

a、能按要求篩選信息並概括文章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閲讀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説明順序,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説明事物。

c、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的生動優美、準確嚴謹的特點,並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説明事物。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教學重點:

1、訓練學生篩選信息,概括內容要點,理清説明順序,體會説明的條理性。

2、學習本文準確、生動的優美語言,體會説明的生動性。

教學難點: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説明順序,並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品味法、拓展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老師來自綿延悠長的大別山下,芳香的泥土,清新的山林,讓我愛上了大自然,愛上了大自然的語言,你看,芍藥低垂,那是在吟頌着生命的輪迴,候鳥遷飛,那是在詮釋着四季的唯美,所有的花香鳥語、草長鶯飛、紫燕翩舞、落葉翻飛,那都是大自然的語言,這節課,讓我們共同學習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大自然的語言(板書),作者是我國著名的氣象和地理學家竺可楨。這節課,我們的學習任務有三項內容:感知一整篇,摘一摘內容要點;選讀一大段,理一理説明順序;賞讀一小節,品一品生動語言。(課件展示)

二、第一個學習環節:感知一篇 摘一摘

1.朗讀課文:請同學們大聲自由地朗讀,老師提兩點要求:(1)、一定要注意這是一篇説明文,前面兩小節描寫性的語言讀得美一些,後面科學性的告知語言要平鋪一些,象作解説一樣。(2)、第二個要求,就是大家邊讀邊用筆給每小節標上序號並畫出每小節的中心句。

2.字詞摘錄:同學們讀得都很投入,下面,我們要做一些讀書摘要,摘要,實質上就是對信息篩選,老師先給大家做一個示範,比如説,這篇課文老師給你篩選出了8個詞語,讓我們來看一下,請同學們在課本上把這些詞語畫下來。

大自然的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篩選、概括、整理出本課介紹的物候知識。

2.理清文章的説明順序,探究事理説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説明事理。

3.品味本文生動、準確的説明語言。

4.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祕的志趣,培養他們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新課導入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列寧語)。我們人類通過語言輸出信息,獲取信息,服務於學習、工作、生活,人類社會才得以生存和發展。大自然也有“語言”嗎?它告訴我們人類什麼?有什麼意義?

——多媒體顯示春、夏、秋、冬四幅美麗的圖畫。

春柳的飄逸,夏荷的裊娜,秋楓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詩如畫,各具風韻,這就是物候現象,也是大自然的語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大自然的語言》。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朗讀課文,圈點文中生字詞。

竺可楨(zhúzhēn) 載途(zài) 簌簌(sù)

銷聲匿跡(nì)候鳥(hòu)經度(jīng)

緯度(wěi)草長鶯飛(yīng)草木榮枯(kū)

2.理解課文中重點詞語。

(1)解釋下面的詞語。

翩然:動作輕快的樣子。

孕育:懷胎生育,用來比喻醖釀着新事物。文中指生長

銷聲匿跡:原意是不公開講話,不公開露面。文中指昆蟲都無聲無息、無影無蹤了。

載途:滿路,有遍地的意思。

阿公阿婆,割麥割禾:這裏是模擬布穀鳥的叫聲,編出來的農諺。禾,這裏指稻秧。

農諺:有關農業生產的諺語,是農民在長期生產實踐裏總結出來的經驗。

生態學:研究生物之間及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科學。

衰草連天:遍地是衰草。

周而復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環。

草長鶯飛:綠草茂盛,鶯兒啼飛,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2)選擇恰當的詞語填空。

①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氣象儀器複雜得多,( b )得多。

a.靈驗 b.靈敏 c.靈活 d.靈便

②為了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開展山區物候( b )是必要的。

a.觀察b.觀測c.預測d.觀望

3.作者鏈接。

竺可楨,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在台風、季風、氣候變遷、農業氣候、物候、自然區劃等方面有開拓性的研究。主編了《中國自然區劃》、《中國自然地理》等叢書,是我國地理學和氣象學界的一代宗師。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整體感知

1.“大自然的語言”在文中指什麼?

?交流點撥】“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2.本文可以分為幾部分?如何劃分?

?交流點撥】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4-5段):説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説明決定物候形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説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二)速讀課文,思考:

1.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

?交流點撥】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的這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麼重要性?

?交流點撥】物候觀測的數據反映氣温、濕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於生物的影響。應用在農事活動裏,比較簡單,容易掌握。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交流點撥】緯度的差異;經度的差異;高下的差異;古今的差異。

4.研究物候學有什麼意義?

?交流點撥】首先是為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四、板書設計

大自然的語??

1、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

2、研究物候學對於農業有什麼重要性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緯度的差異經度的差異高下的差異古今的差異

4、研究物候學的意義預報農時安排農作物區劃引種植物減輕蟲害便利農業發展

五、拓展延伸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1.談談你對這首詩意思的理解。

?交流點撥】大林寺在廬山香爐頂峯,詩人在初夏時節遊覽大林寺。四月,平原上已是春天過去夏天到來的時節,但詩人卻意外地發現在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剛盛開的桃花。詩人曾為春天的逝去而傷感無處尋覓的時候,重遇春景,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來春天轉到這裏來了。

2.聯繫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你對這首詩中的現象的理解。

?交流點撥】由於高下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越往高處越遲。“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正説明這一點。

第2課時

一、新課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研讀了課文,明白了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以及研究大自然的語言的意義,這一節課,我們繼續研讀課文,探究本文是如何來説明事理,把一門科學——物候學介紹得如此淺顯易懂,饒有趣味的。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這篇課文介紹了什麼知識?

?交流點撥】課文介紹了物候知識,説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語言”比喻什麼?

?交流點撥】“大自然的語言”用來比喻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把大自然中種種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形象地説明了認識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本文原來的標題是《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為什麼把它改為《大自然的語言》?

?交流點撥】把原來的標題改為“大自然的語言”,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情趣,又很新穎,比直接説“物候學”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

4.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説明順序能否調整(或互換)?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

?交流點撥】不能調整。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另外,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後一個則是時間因素,是從空間到時間的邏輯順序。對四個因素的解説由一個設問句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井然,條理清晰,易於接受。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文本探究

1.本文的説明對象是什麼?

?交流點撥】物候和物候學。

2.本文的説明順序怎樣?

?交流點撥】邏輯順序。

描述物候現象——作出科學解釋——追究因果關係——闡述研究意義(由現象到本質)

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由主到次、由空間到時間)

(二)品味語??

1.有人認為課文第一、二兩段寫得好,請精讀這兩段文字,説説好在哪裏。

(學生各抒己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閲讀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師應以鼓勵為主。)

2.揣摩下列句子,説説加點詞和加線句的作用,體會説明語言的科學性。

(1)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

(2)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期相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而到秋天喬木的落葉則越往高處越早。不過研究這個因素要考慮到特殊的情況。

?交流點撥】加點的詞語限制較嚴密,體現了説明文語言的科學性。加線的句子表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尊重事實的科學精神。

?教師小結】説明文以介紹給人知識為目的,所以要求説明語言簡潔、準確、嚴密。但有時為了增強説服力,激發讀者的閲讀興趣,又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説明事物,本文即是一個很好的範例。

四、板書設計

大自然的語??

邏輯順序

現象→本質

描述物候現象→作出科學解釋→追究因果關係→闡述研究意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