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教案參考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97W

作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養成寫教案的好習慣哦,沒有教案的課堂是沒有效率的,學會制定教案是很關鍵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大自然的教案參考8篇,感謝您的參閲。

大自然的教案參考8篇

大自然的教案篇1

【目標預設】

1.知道同一時間不同地方的氣温不一樣,初步認識熱帶、温帶、寒帶。

2.能用連線的方法比較兩個事物的直線距離。

3.體驗探索活動帶來的快樂。

4.培養幼兒的嘗試精神。

5.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各地氣温差異與離太陽的遠近有關,初步瞭解熱帶、温帶、寒帶。

難點:能用連線的方法比較兩地的距離。

【設計理念】

在大班滲透式領域中有一次語言活動是《我們的祖國真大》,其中有一篇兒童詩就是講祖國的同一時間因為不同地方氣温的差異導致了人們不同的生活景象,那麼基於這一靈感,我想何不把這一話題拓展開來,研究由於同一時間温度的差異形成的熱帶、温帶、寒帶的這一地理現象。大班幼兒或多或少在電視上見到過非洲熱帶地區和北極寒帶地區的人,只是他們還沒有一個温度帶的概念,所以我決定從這些地區人們的圖片入手讓他們從具象的熟悉事物開始,慢慢熟悉這三個温度帶。在探討温度帶的時候勢必會引出他們與太陽之間的關係,這就涉及到科學領域了。活動中讓幼兒充分發揮想象力,思考温度的高低與太陽遠近的關係,並自己動手操作進行驗證。大班幼兒已具有一定的動手能力,所以本次活動的難點讓幼兒用連線的方法比較兩地的距離是符合幼兒能力範圍的。

【設計思路】

温度帶這一專業名詞是地理課上才教的,怎樣才能把這一專業名詞變得讓幼兒理解呢?這是我設計本次活動一直思考的一個問題。熱帶、温帶、寒帶最大的差別就是温度了,所以我通過這三個地方人們着裝的多少就能很快找到切入點,利用圖片讓幼兒自己觀察人們衣服的多少得出這些地方温度的不同:有的熱、有的温暖、有的寒冷。再從温度的不同引出這些地方與太陽遠近的關係,讓幼兒自己探索離太陽近的地方温度怎麼樣,離太陽遠的地方温度怎麼樣?最後再通過動手操作判斷這些地方離太陽的遠近程度有什麼不同才導致了温度的差異,引出熱帶、温帶、寒帶這三個名詞。整個活動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符合幼兒的興趣和能力範圍,適合幼兒探索。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瞭解現在的季節。

教師:現在是什麼季節?(春季)氣温怎麼樣?(引導幼兒説出不冷不熱、温暖等詞)我這裏有三張圖片,仔細觀察哪一張是這個季節的人們?

(教師提供三張圖片,上面的人們分別穿着裙子、小外套、棉襖讓幼兒選擇)

(二)初步探討同一時間不同地方温度差異的原因。

1.教師出示圖片,引出此時不同地方氣温差的現狀。

教師再出示兩張圖片:北極人的圖片、非洲熱帶地區人們的圖片。

教師:仔細觀察這兩張圖片,你發現那裏的氣温怎麼樣?猜猜他們現在是什麼季節?

2.初步討論三個地方氣温差異的原因。

教師:其實這兩個地方和我們這一樣是春天,那為什麼這個地方這麼熱,這個地方那麼冷,而我們這比較温暖呢?(教師邊説邊將這三張圖片擺在黑板上)

3.幼兒自由發表觀點。

(三)通過操作大膽猜想三張圖片在地圖上的位置。

1.教師出示有三座房子標記的地球平面圖。

教師:這三張圖片中的人們分別住在圖上的三個地方,猜一猜分別住在哪裏?請你把他們送回家。

2.幼兒分組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操作材料已經過塑封處理,每張圖片的背後貼有雙面膠,方便粘貼。)

3.展示幼兒的操作成果並請幼兒陳述理由。

4.教師示範正確的操作,並請幼兒調整自己的操作。

(四)操作探索同一時間不同地方温度差異的原因。

1.談話引出氣温和太陽遠近有關教師:是什麼讓我們的地球保持温暖?(太陽)教師出示太陽圖片。

教師:哦,原來太陽能使我們保持温暖。如果想要熱一點,我可以怎麼辦?如果想要冷一點,可以怎麼辦?(引導幼兒説出離太陽近就熱,離太陽遠就冷)

2.探索操作方法。

大自然的教案篇2

教材簡介:

不要以為只有人才會説話,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語言。人類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就會給人類好的回報,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真是人類的好朋友。

目標預設:

1.欣賞詩歌,初步感知詩歌的語言和結構等藝術特點。

2.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嘗試仿編。

重點、難點:

有欣賞、瞭解大自然的濃厚興趣,體驗人和大自然的親情。

設計理念:

本主題以“小水滴旅行記”為開端,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幼兒關注自然現象,讓他們與可愛頑皮的小水滴結伴,與祥和温暖的太陽交談,與神祕莫策的霧捉迷藏,與變化多端的雲彩舞蹈,與來去無蹤的風兒賽跑,賦予直觀的自然現象以生命。在為幼兒提供體驗和想象的空間的同時,為其創設更為廣闊的自由表現和表達的空間,鼓勵幼兒運用多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自然現象的認識,從而讓孩子瞭解這些自然現象與人類的關係。

設計思路:

關於水的問題,孩子們開始討論就是:水從那裏來?也許就可能是孩子的興趣熱點,可以激發他們觀察自然的興趣,發展他們的觀察力和思維能力。於是,我就給班級裏的全體孩子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孩子開始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了:……對於幼兒的回答,我並沒有給予回答,於是,我們帶孩子一起去感觸大自然的神奇,傾聽大自然的語言,分享大自然的美妙,體驗大自然的魅力,激發他們熱愛和探索大自然的興趣,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埋下智慧的種子。看到孩子們對大自然的語言這樣感興趣,於是我設計了綜合教材:大自然的語??

教學準備:

[幼兒準備] 幼兒有觀察自然現象的興趣,初步積累了一些經驗。

[教師準備]

1.配樂詩歌錄音磁帶。

2.大自然景象ppt、詩歌圖譜ppt。

教學過程:

1.遊戲“拍手“遊戲。(聽老師的指令然後完成動作,看誰的動作又快又準)小結:小朋友的反應很快,説明剛才老師的語言大家都能聽懂。老師説的話你們是靠耳朵才能聽懂的。不要以為只有人才會説話,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語言。大自然的語言你們能聽懂嗎?靠什麼發現呢?我們一起來探索大自然的奧祕!

2.出示大自然景象ppt,感受大自然,瞭解詩歌。

師:這兒有一幅畫,畫上有什麼?

這就是大自然。大自然會説話嗎?

我們一起來聽詩歌《大自然的話》裏説了些什麼?

3.欣賞詩歌。出示詩歌圖譜ppt

(1)幼兒聽詩歌錄音。

提問:大自然會説話嗎?詩歌裏説了些什麼?

你們聽懂大自然的話了嗎?我們再來欣賞一遍!

(2)教師有表情地朗誦一遍。

(3)幫助幼兒理解詩歌內容。看詩歌圖譜

①詩歌裏説了大自然中誰在説話?怎麼説話的?

為什麼説白雲飄得高高,明天準是晴天;為什麼説螞蟻往高處搬家,明天準是晴天?

樹樁上的一道道圈圈説明什麼?怎麼知道的?(這都是人類多年觀察出來的,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②大自然的語言與人的語言有什麼不同?(人的話要用耳朵聽,而大自然的語言就是指大自然中各種各樣的現象。)

(4)引導幼兒有感情地地學習朗誦詩歌一遍。

大自然的語言真是五彩繽紛,妙不可言,我們一起來輕輕學念這首詩歌。

4.引導幼兒聽辨三段詩歌結構上的特點。

?大自然的話》這首詩歌你最喜歡其中的哪一段?為什麼?好在哪裏?

小結:詩歌中先説了看到的大自然各種各樣的現象(白雲高飄、螞蟻往高處搬家、樹樁上有一道道圈圈)緊接着寫人們看到這種現象後想到了什麼?(晴天、雨傘、一圈就是一年)最後告訴我們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詩歌的結構這樣安排能讓我們小朋友一聽就能明白大自然的語言是什麼?人類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就會給人類好的回報,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真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一起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歌。

5.結束部分大自然真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只要我們善待她,她就會給我們人類好的回報,但是現在我們人類有些人卻不能善待大自然,大量地砍伐樹木、捕殺動物,亂扔垃圾、工廠排除廢氣、廢水污染環境,使大自然受到嚴重的破壞。大自然還會和我們人類做朋友嗎?她還會以好的回報給人類嗎?我們應該怎樣做呢?請小朋友們回家後認真的思考,然後來告訴老師和小朋友。

活動反思:在幾次的活動中,我們帶孩子一起去感觸大自然的神奇,傾聽大自然的語言,分享大自然的美妙,體驗大自然的魅力,激發他們熱愛和探索大自然的興趣,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埋下智慧的種子。

當孩子知道水的變化後,我請孩子繪畫出了小水滴的旅行途徑,在繪畫中孩子瞭解了水的存在狀態,水在太陽的照射下變成了水蒸氣,水蒸氣緩緩上升變成雲朵,當受到冷空氣的襲擊時,雲朵將變成雨滴或是雪或是冰雹落下來,小水滴再次回到了大海的懷抱。

對於種種自然現象,我們如果採用書面的形式去反饋給孩子,孩子不易於接受,但一旦改成了故事的形式,孩子在童趣盎然中自然的感觸到了大自然的神奇,激發了孩子探索大自然的興趣。因為這一切教育都是從幼兒的興趣出發。孩子越小,就越應該從幼兒的興趣入手。探索型主題活動就是圍繞幼兒自身的興趣開展的,在活動中他們的問題縈繞不斷,層出不窮,更通過主動收集資料、動手實驗、製作、爭辯談論總結,調動起他們的各種感官,使他們的思維更敏鋭,激發起了他們主動探索周圍世界,瞭解大自然奧祕的慾望。

大自然的教案篇3

教學目的:

1、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懂得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如何看懂大自然的語言。

2、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情感。

3、仿寫詩歌1~3小節。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情切入,引起興趣

1、同學們,如果我們有一個好消息要告訴朋友、同學或老師,靠什麼呀?(語言)

2、師簡介語言:語言是我們人類特有的一種工具,人們可以通過口説、筆寫表達自己的意思,也可以從書本上閲讀,去獲取知識,汲取營養,這都是我們人類的事。那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呢?今天,老師帶來了四種大自然的語言。

3、(課件出示春夏秋冬四幅圖片)從這四幅圖片中,你們知道了什麼?

4、引出課題,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感知文本

1、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和以前的課文有什麼不同?

2、瞭解詩歌特點:分小節,不分自然段。

3、提出學習要求:不僅學詩,還要寫詩。

三、自讀課文,讀中見悟

1、課文哪幾個小節介紹了大自然的語言?請同學們快速找出來。

2、學習2~9小節。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邊讀邊思考:詩歌中那些事物和我們説了話,告訴了我們大自然的語言?

(2)、反饋,並板書。

(3)、教師示範學習第2小節。

①、教師表演讀。

②、教師將自己當作白雲,並向大家介紹了白雲告訴人們的大自然的語言。

③、小結這一學習方法。

(4)、請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事物,用剛才的學習方法,學習相應的小節。(邊學習邊指導朗讀,重點指導朗讀4、5小節。)

(5)、課文中的八種事物分別告訴了我們哪些方面的知識?

(6)、男女生賽讀2~9小節。

3、學習10~14小節。

(1)、自由大聲地讀,邊讀邊思考:課文介紹了哪些科學家看懂並運用了大自然的語言為人類服務?

(2)、反饋,並簡介三位科學家。

(3)、拓展延伸:課外,你還知道哪些科學家運用大自然的語言為人類服務?

(4)怎樣才能看懂大自然的語言,學習第10小節。(齊讀,指名回答。)

(5)、教師小結,齊讀最後一個小節。

四、拓展延伸,仿寫詩歌

1、小組討論:生活中,同學們還發現了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2、彙報。

3、請同學們把發現的大自然的語言用詩歌的形式表現出來並寫在本子上。

(1)、教師出示自己寫的詩歌,並深情朗讀。

(2)、學生評價。

(3)、學生寫,並展示評價。

五、課堂總結,質疑拓展

今天,我們學習了8種大自然的語言,並懂得了如何去看懂大自然的語言,希望我們能從小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最後,你們還能對這篇課文提出疑問嗎?

大自然的教案篇4

【教材理解】

本文由兩篇科普小短文組成,是略讀課文。短文語言通俗,表達方式獨特。

?“打掃”森林》發人深省:林務官“新官上任三把火”,命令護林工人“清掃”森林裏的灌木、雜草、枯枝爛葉,結果,此舉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態平衡,毀了森林,好心辦了極大的壞事。

?人類的老師》短小有趣:通過生動的事例,介紹科學家從蜻蜓、鯨等動物身上得到啟示,有所發明、有所創造。

這篇課文給我們的啟示是:研究大自然的特點和規律,研究生物的特性,能讓人們從中受到啟發,人類只有科學認識大自然的規律,才能科學地合理地開發利用大自然。人類只要科學地認識地球上生物一些運行規律,就能有所發明創造。

【設計理念】

本課主要的教學思路是“以導促學,讓學習成為學生事”,因此,首先課前學生根據預習指導進行自學和資料的收集,然後課堂師生共同合作探究,最後拓展延伸,鼓勵學生閲讀更多的科普讀物。學生活動方面主要是:讀、找、議、説,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貫穿整堂課。

【導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

2.朗讀課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內容,認識到大自然能給人類以警示和啟發,激發閲讀仿生等科普讀物的興趣。

【導學重難點】

朗讀課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內容,認識到大自然能給人類以警示和啟發,激發閲讀仿生等科普讀物的興趣

【教學方法】自學釋疑法、講授法、分組討論法、品讀、朗誦等。

【教學準備】教師製作ppt課件(演示文稿) 導學卡

【課時安排】1課時

【導學過程】

【課前預習】

1.我能自主讀課文,學會本課的生字,並會給生字標音。

遭殃( ) 掃帚( ) 腐( )爛 土壤( )

機翼( ) 大略( ) 關鍵( ) 鯨( )

2. 我能聯繫上下文找出相應的詞語。

(1)形容想法離奇,不切實可行。(異想天開)

(2)形容事情很容易做。(輕而易舉)

(3)在生物界的生存和發展中,各種對立因素互相制約而達到相對的穩定和平衡。(生態平衡)

3. 我能説出兩篇短文的大意。

?“打掃”森林》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從前德國有個( ),一上任就命令( )把森林裏的灌木、雜草、枯枝爛葉( ),結果此舉( ),好心辦了( ),把森林漸漸給( )了。

?人類的老師》通過生動的實例,介紹了科學家從( )、( )等動物身上得到啟示,有所發明、有所創造。

【課堂探究】

?“打掃”森林》

1. 仔細讀文,找出林務官的命令:

2. 劃出森林變化後的句子。

3. 小組討論:為什麼説林務官的命令給森林帶來了災難呢?(小提示:重點閲讀第5自然段)。

4.學了《“打掃”森林》這篇課文,我獲得的啟示:

5.從題目中我發現 ,我明白作者這樣寫的原因是 。

?人類的老師》

1.科學家從蜻蜓、鯨等動物身上各得到什麼啟示?

從蜻蜓身上得到的啟示:

從鯨身上得到的啟示:

1. 資料閲讀:

魚兒在水中有自由來去的本領,人們就模仿魚類的形體造船,以木槳仿鰭。相傳早在大禹時期,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觀察魚在水中用尾巴的搖擺而遊動、轉彎,他們就在船尾上架置木槳。通過反覆的觀察、模仿和實踐,逐漸改成櫓和舵,增加了船的動力,掌握了使船轉彎的手段。這樣,即使在波濤滾滾的江河中,人們也能讓船隻航行自如。

蒼蠅的楫翅(又叫平衡棒)是“天然導航儀”,人們模仿它製成了“振動陀螺儀”。這種儀器目前已經應用在火箭和高速飛機上,實現了自動駕駛。

蒼蠅的眼睛是一種“複眼”,由30o0多隻小眼組成,人們模仿它製成了“蠅眼透鏡”。“蠅眼透鏡”是用幾百或者幾千塊小透鏡整齊排列組合而成的,用它作鏡頭可以製成“蠅眼照相機”,一次就能照出千百張相同的相片。這種照相機已經用於印刷製版和大量複製電子計算機的微小電路,大大提高了工效和質量。“蠅眼透鏡”是一種新型光學元件,它的用途很多。

鳥類的翅膀具有許多特殊功能和結構,使得它們不僅善於飛行,而且會表演許多“特技”,這些特技還是目前人類的技術難以達到的。小小的蜂鳥是鳥中的“直升機”,它既可以垂直起落,又可以退着飛。在吮吸花蜜時,它不像蜜蜂那樣停落在花上,而是懸停於空中。這是多麼巧妙的飛行啊。製造具有蜂鳥飛行特性的垂直起落飛機,已經成為許多飛機設計師夢寐以求的願望。

在企鵝的啟示下,人們設計了一種新型汽車“企鵝牌極地越野汽車”。這種汽車用寬闊的底部貼在雪面上,用輪勺推動前進,這樣不僅解決了極地運輸問題,而且也可以在泥濘地帶行駛。

你知道嗎?

蒼蠅的眼睛,發明了蠅眼攝象機。

蒼蠅的靈敏感知,發明了危險探測儀,用在危險工作場所。

鷹的滑翔技巧,發明了滑翔機。

鳥類的留線造型,改變了飛機的外型,更符合空氣動力學。

鳥類的骨頭,改進了飛行器的骨架結構,更輕,強度更高。

蝙蝠和海豚的聲波探測,發明了超聲波雷達。

3.通過閲讀課文和上面的資料,我們不由地讚歎:“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啊!”你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嗎?

【當堂檢測】

?大自然的啟示》告訴我們,研究( )的特點和規律,研究( )的特性,可以從中受到( ),從而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 ),為( )服務。

【教學反思】

本節課與以往教學比較,最大的突破在於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和引導。首先,我根據課文的特點,深入把握了課文的重點、難點,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了“導學案”,從學生學習的角度預設他們需要解決的問題和可能遇到的困難,在學法指導的部分給予提示和幫助,從而把課堂的主動權儘量的交還給了學生。在課堂上,由於學生預先了解了學習的內容,並得到學法提示,因此,各個層次的學生均有自己的學習所得,激發了參與的熱情;而我通過檢查導學稿的預習情況,對學生的學情也有清楚的認識,引導方面更能有的放矢,一語中的。因此,整個課堂,體現了我個人比較期望達到的“生動、生本”的狀態,較好的達到了預設與生成的統一,學生熱情高漲,一直到下課鈴響起還在爭取表達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的成果。互聯網的運用一直貫穿在學習的過程,包括學生與老師課前的準備,課堂上的展示以及課後的拓展,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網絡的強大,並滲透給學生查找、選擇資料的方法,培養學生合理運用網絡資源的能力也是本課學習的一個有利學生今後發展的目的和收穫。

大自然的教案篇5

一、導入新課

由複習學過的文體導入説明文學習。

二、通讀全文,概括內容

學生自讀課文後議論回答,然後教師明確:本文給我們介紹了有關物候的知識和研究它的意義。

三、劃分結構層次,理解本文説明的條理性

1、本文圍繞着物候這個中心給我們介紹了哪些方面的知識?全文可劃分為幾局部?

學生討論,教師指名回答,然後教師歸納總結:本文作者圍繞物候這個中心給我們介紹了四個方面的問題,課文因此也可劃分為四局部。(略)

2、再問:以上四個局部的説明採用了什麼樣的順序?

學生討論,教師提問後小結。作者在介紹物候現象時採用了這樣一種邏輯順序:先提出本文説明的對象是什麼,接着説明它的重要性,然後説明它取決於什麼因素,最後説明研究它的意義。這種説明順序符合人對事物的認識規律,同時使得文章很有條理性。這種條理性不只表示於文章的整體,而且也表示在文章的局部,

3、請大家快速閲讀第三局部“決定物候來臨的因素”,作者是依照什麼順序來説明的?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小結。課文在説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時,是依照由主到次的説明順序來佈置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等詞語。

教師提示:我們讀一部小説,總是先讀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對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的內容全貌做極為簡要和概括的説明。有時我們還經常讀到摘要。摘要,顧名思義就是對原文的要點進行摘錄。寫摘要和寫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點,寫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身的語言對原作的內容全貌作簡要的概括説明,而摘要卻是在不損害原作內容的前提下,摘錄原作的要點,將原作的主要內容準確地按原作的順序寫出來,不摻進自身的觀點和評論,但為使上下文連續,可適當加上一些詞語,原文有的句子太長可取其主要成分。

學生寫完以後,教師把預先準備好的投影儀展示出來,供學生參考。(略)

四、總結

説明文是以説明為主,向人們介紹事物實質特點的一種文體。寫説明文應依照一定的順序,使文章有條理性。《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説明文向我們介紹的是物候學的知識,本文從具體、生動的物候景象説起,條理分明地説明了物候現象的特徵、成因和意義。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檢查作業。叫學生回答上節課安排的作業。

二、理解本文説明的生動性

1、請三位同學分別朗讀前三段課文。

2、理解題目的含義。問:“大自然的語言”指什麼?課文為什麼以此為題?

學生討論,回答。第二段結束時説:“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營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第三段開頭又説:“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可見“大自然的語言”是指“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物候現象。作者將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比做大自然的語言,顯得形象生動。課文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作者是經過一番認真構思的。首先在課文第二段中有“傳語”、“暗示”、“唱歌”等詞語,將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動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現象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語言”概括了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給人以形象生動的印象。説明籠統深奧的物候學知識,從生動豐富的自然現象説起,精彩動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風景圖,使人容易對其發生興趣,也符合人們由表和裏認識事物的過程。

3、理解課文生動形象説明事物的特點。課文第一段可以説是對題目的解釋和具體化,本段語言的最大特點是什麼?哪些詞語用得好?

學生討論回答。本段具體描寫了“大自然的語言”──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語言生動、優美、形象,給我們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圖。寫大地回春,用了擬人手法,“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寫燕子歸來,用“翩然”形容,給人以輕快敏捷的感受。寫秋天植物葉枯落地,用“簌簌”一詞,寫昆蟲用“活躍”和“銷聲匿跡”對比,令人彷彿置身於肅殺的秋天之中。這些貼切生動的詞語或狀其具體情態,或概括其總體特徵,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受。恰當貼切地解釋了“大自然的語言”。

4、口頭作文(略)

三、學習舉例説明

1、導入:本文在説明事物時除了條理清楚和生動形象以外,還有一個特點是採用了舉例説明的方法。舉例子可以將一些籠統深奧的事理形象明瞭地説出來,令人容易明白。請大家將課文中的例子找出來。

學生快速讀課文,尋找文中的例子。教師指名回答。然後補充説明。

2、本文在舉例時常用“例如”之類的用語。請同學們看看,這樣的用語還有多少?有沒有不用的?

學生快速閲讀課文,教師指名回答,然後明確:這樣的用語,課文中還有“下面是一個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舉了“杏花開和布穀鳥來了”三個例子都沒有用。

3、本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而在説明經度差別對物候的影響時卻舉了兩個例子,這有必要嗎?為什麼?

學生討論、舉手回答。明確:舉例多少應根據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舉或只舉一個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舉兩個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説明經度差別對物候的影響時舉兩個例子很有必要。因為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地區冬天温和,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來推論,春天會來得早,但事實上是春天反而來得遲,且又寒冷。舉兩個例子説明,才幹使人對此確信無疑。

四、總結擴展

1、請學生談談學習本課以後的感受。

2、教師總結。

五、安排作業(略)

大自然的教案篇6

一.教學目標:

1.瞭解物候學的內容、意義、規律和發展前景等有關知識,培養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2.學習按照人們認識事物由淺入深、從具體到抽象的一般規律來安排文章順序的方法。

3.掌握舉例子、打比方等説明方法。

4.學習説明語言的準確、生動和恰當地運用對偶、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

1.理清課文的説明順序,體會説明的條理性。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説明的生動性。

3.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説明順序,並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

三.教學安排:

2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第三單元我們學習了的幾篇説明文,他們都屬於事物説明文,這個單元我們開始學習説明文的另一種類型,即事理説明文。今天我們學習《大自然的語言》。

二.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生字詞:

連翹()翹()尾巴衰()草連天鬢毛衰()落()葉丟三落()四落()枕觀()測

玄妙觀()差()異差()遣差()勁

參差()

2.學生集體朗讀

3.根據課後練習一,快速準確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

(1)什麼叫物候?什麼叫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麼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麼意義?

明確: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之為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物候學。

(2)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3)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

(4)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學生對於第四題,文中有些提示學生的標誌性詞語,如:“首先是為了……

此外……此外還有……對於……還可以……也還可以……為了……”這些標誌性詞語對信息的篩選、概括很有參考價值。

4.引導學生理清本文的層次。

本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各説明了什麼?

本文可以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1至3段,説明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4、5兩段,説明物候觀察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至10段,説明物候現象來臨的決定因素。

第四部分,11、12兩段,闡明物候觀測研究的意義。

5.理清文章的説明順序,探究本文的説明順序。

文章首先介紹物候、物候學的對象,然後以具體事例説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着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後説明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

通常説明文采用的説明順序有三種,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邏輯順序也就是事理順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到次,由現象到本質、由簡單到複雜。文章四部分內容有密切的內在聯繫;第一部分引出説明對象,第二部分對此作具體闡釋,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進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説明的基礎。全文采用邏輯順序,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精讀課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説明順序

1.學生齊讀6-10段

2.提問: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説明順序能否調換?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

明確:不能調換。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大。另外,緯度和經度是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後一個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一種排列順序。對四個因素的解説由一個設問句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井然,條理清晰,易於接受。

第二課時

一.精讀課文,體會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

1.引導學生逐段分析第一部分。

(1)與重擬第一段相比較?語言具有什麼特點?這樣寫出這些起着什麼作用?

重擬第一段: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復始。每個季節都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係,據以安排農事。

第1段,以生動的寫景筆調,寫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現象。文章並不提“物候”二字,而從常見的自然現象寫起,完全符合人們由淺入深,從現象到本質這一認識過程。同時,在寫法上有如向讀者展示出一幅幅四季風景圖,將各個季節的物候現象描述得有聲有色,使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對物候現象產生了興趣。文章用“過後”、“再過”、“不久”、“於是轉入”、“到了”、“準備迎接”等詞語表示時間的推移,靈活而不呆板。這一段中描寫四季的詞語不僅準確、生動、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當。如“大地”──“甦醒”,“草木”──“萌發”,“花”──“次第開放”(寫春天);“植物”──“孕育果實”(寫夏天);“昆蟲”──“銷聲匿跡”(寫秋天);“衰草連天”,“風雪載途”(寫冬天)。雖然還沒有接觸到“物候”的概念,卻讓讀者知道了物候的種種現象。為進一步説明物候作了鋪墊。

(2)第2段説明了什麼?語言具有什麼特點?產生了什麼樣的效果?

第2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説明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農事安排的關係。第二、三句列舉了三個例子,寫出了杏花“傳語”、桃花“暗示”和布穀鳥“唱歌”與農事的關係,用擬人的筆調寫來,十分生動,情趣盎然。這裏為什麼用兩句來説明,而不用三個分句組成一組排比句呢?因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穀鳥是動物,兩種不同類型的物候現象不宜合在一個句子裏説。此外,前一句説的是春季的物候,後一句説的是夏季的物候。同時,前後兩句的句型也不同。由此可以看出,標點符號完全是為內容服務的。

(3)第3段和上文有什麼關係?寫出了什麼內容?

第3段,在前兩段的基礎上,直接點明物候和物候學的內涵。首先點明“物候”就是上文所介紹的種種自然現象,然後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從知識到科學,介紹了“物候學”的形成及其功用。

這一部分介紹很引人入勝,文章不從概念出發,而先寫人們常見的自然現象,語言準確,描寫生動,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物候”這一説明中心上來,寫得甚有情趣。

2.引導學生解題。

本文介紹的是有關物候方面的知識,但文章標題卻用“大自然的語言”,採用這種説法有什麼好處呢?

明確:首先,這種説法,將大自然擬人化了,將物候現象説得生動而有情趣;其次,切合讀者好奇心理和求知慾望,具有啟發性。

3.引導學生分析第二部分。

這一部分説明了什麼?怎樣説明的?

第二部分説明了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其中第4段先指出活生生的生物是觀測物候的“活的儀器”,它雖“複雜”,卻“靈敏”;又指出觀測的數據對農業的作用,“簡便”而“易掌握”。第5段則用具體的植物名稱、具體的數字,具體説明了物候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一段説明,一個實例,就有理有據地説明了事理。

4.引導學生逐步分析第三部分。

(1)第6段這個獨句段,在行文上起着什麼作用?

第6段是一個設問句,單獨成段,領起下文四段;“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綱舉目張,重點突出,眉目清晰。

(2)第7段説明了什麼?怎樣説明的?

第7段説明緯度對物候的影響。主要説明兩層意思。第一層説“越往北桃花開得越遲,候鳥也來得越晚”,這是讀者很明白的自然現象,只一筆帶過。第二層説“物候現象南北差異的日數因季節的差別而不同”,讀者不易明白,就舉例詳加説明。

(3)第8段説明了什麼?怎樣説明的?

第8段説明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是“經度的差異”。先講道理:這“是離海洋遠近的關係”。這一點可能會與人們所想的情況不同,因此接着連舉兩例來加以説明,使人確信無疑。

(4)第9段説明了什麼?怎樣説明的?

第9段説明影響物候的另一因素是“高下的差異”。先用一句話説明一般情況:“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越遲,而到秋天喬木的落葉則越往高處越早”。然後,用“不過”二字轉折過來,詳細解説“逆温層”這一特殊情況。文章對逆温層出現的季節、時間、氣候條件、高度、原理和現象等作了具體的解説,使讀者一目瞭然。

(5)第10段説明了什麼?在説明方法上具有什麼特點?

第10段説明物候現象來臨遲早的古今差異。寫得簡略,只用資料來説明這種現象。

以上四個段落的起始句,寫得靈活而有變化,讀起來不枯燥、不呆板。分別寫了四個影響物候現象的因素,按影響的大小依次排列,從主到次,條理清楚。

5.引導學生分析第四部分。

這一部分説明了什麼?是怎樣結束全文的?

這一部分説明了物候觀測研究的意義,以表達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爭取農業更大豐收的願望,結束全文。

第11段首先説明物候學的性質:接近生態學和農業氣象學。然後分別説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用“首先”突出其主要意義。其他意義用“對於”、“確定”和兩個“可以

利用來”略説四點。最後再説對山區農業發展的意義。

第12段,提出“要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的希望。結尾又提“大自然的語言”,緊扣了本文的標題。

三.進一步理清本文説明順序

本文還十分注意段內層次的安排。有的以時間為序。如第1段按一年四季的時序説明;第3段説到物候知識的起源和發展,是從古代到近代説明。有的以空間為序,如第8段列舉兩例,一例是大連與北京相比,一例是煙台與濟南相比,安排也很順當。

又如第9段説明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第一句提出觀點,統領全段。下面分兩層説明。第一層(第2句)説明常規情況,這種情況一般人都理解,只用一句帶過;第二層(第3-8句)説明另一種特殊情況。第一層寫得也極有條理。先用一句表示轉折,領起下文。然後舉例説明。舉例時先解釋,什麼是逆温層,後説理,再説明具體情況,這種特殊情況不是一般人所能瞭解的,所以説明詳盡。

四.説明方法:

本文運用的説明方法主要是舉例子、作比較和打比方等。

舉例子的方法運用最普遍。舉出具體的例子來對比較抽象的道理做深入淺出的説明,便於讀者理解。如説明物候對農業的重要性時,舉出了1962年由於沒有注意根據物候觀測播種花生而受損害的實例。舉例的多少要根據需要。一般只需舉一例即可,也有舉兩例甚至更多的。如説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一般人可能會認為近海地區的氣温比內陸地區暖和,而事實上近海地區的春天反比內陸地區寒冷,舉一例讀者可能會認為是偶然性,所以連舉兩例,足以使人信服了。

作比較也是説明文常用的方法。通過比較,可以使事物的特徵更加突出。如説到緯度的差異對物候現象來臨的影響時指出:“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時間只比北京早十天。”

本文還多處運用打比方的方法。打比方的目的是使抽象的道理具體化和形象化。本文中往往把一些巧妙的比喻同擬人融為一體,使事物的特徵更加突出。“如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這兩個分句,就很富表現力。

教師小結本文的邏輯脈絡。

文章從人們常見的自然現象寫起,順序説明了物候──物候學──物候學的作用──物候現象來臨的決定因素──物候學研究的意義。由淺入深,從具體到抽象説明了有關物候學的事理。説明條理清晰,語言生動通俗,又採用了舉例子、打比方等説明方法,使讀者在興趣盎然中懂得了科學道理。

佈置作業

1.完成指導用書。

2.完成課後練習三。

大自然的教案篇7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瞭解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怎樣才能發現、看懂大自然的語言。

2、引導學生認識“雁、廬、鑑”3個生字。

教學重點:

從詩歌中瞭解大自然然的語言,認識“雁、廬、鑑”3個生字。

教學難點:

懂得怎樣才能發現、看懂大自然的語言。

教學準備:

師:一份閲讀檢測題;一份閲讀材料——竺可楨的《大自然的語言》

生:觀察大自然中的現象。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自然手中的畫筆色彩斑斕,,大自然獨有的語言更是魅力無限。今天,我們就來自主閲讀戴巴棣的詩歌《大自然的語言》。

二、初次自學詩歌。

1、認讀生字詞,並把詩歌讀通讀順。

2、為詩歌標上小節號,思考:

詩歌講了哪幾部分內容?

3、小組內交流、訂正。

三、再次深入閲讀詩歌,獨立完成下面的檢查題。

(一)字詞練習

1、選字填空。

燕雁

(1)我家的屋檐下有個()子窩,裏面新增的幾隻小雛兒,可愛極了。

(2)秋風一起,大()就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隊伍向南飛了。

2、查一查

“鑑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照詩歌內容填一填。

大自然的語??

大自然中的現象 現象傳遞的信息 大自然中的現象 現象傳遞的信息

(三)選擇填空,並寫出理由。

別以為人才説話,

大自然也有語言。

這語言到處都有,

________就能___

(豎起耳睜開眼)(聽見看見)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基米的洗澡的時候,

學會了鑑別皇冠。

可別人也都洗澡,

為什麼不會__________

(計算浮力。把浮力計算?)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從“詞語採集”中任選一詞,寫一句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組學習

1、小組內交流檢測題的答案,意見不統一時,詢問老師。

2、自主評價檢測題的完成情況。

按錯1—2處為a級

錯3—5處為b級

錯5處以上為c級

3、交流、討論問題

(1)怎樣才能發現、看懂大自然的語言?你從課文中提到哥白尼、阿基米德、富蘭克林身上受到了什麼啟發?用自己的説一説。

(2)你還從生活中發現了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五、朗讀課文

1、以小組為單位,分小節朗讀課文,評選出最好的,參加全班的賽讀。

2、各組代表在全班進行賽讀。

六、仿照2—9小節自創詩歌一節。

如:

嘩啦,嘩啦,風兒颳起,

小河裏的冰悄悄融化,葉片飄落。

大自然的語言在小河中流淌,風與葉共同奏出,

帶給我們一個春天的童話。秋天的樂章。

七、作業

拓展閲讀

大自然的語??

竺可楨

人類有語言,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語言”。研究這種“語言”的科學叫做物候學。這篇課文就是介紹物候學的。閲讀本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的語言和清晰的條理把一門複雜的學科介紹清楚的。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穀鳥也來了。於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帶和亞熱帶區域裏,年年如是,周而復始。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係,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物候知識在我國起源很早。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物候學記錄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養育往來,如桃花開、燕子來等自然現象,從而瞭解隨着時節推移的氣候變化和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氣象儀器複雜得多,靈敏得多。物候觀測的數據反映氣温、濕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於生物的影響。應用在農事活動裏,比較簡便,容易掌握。物候對於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裏。下面是一個例子。

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根據這些物候觀測資料,可以判斷北京地區1962年農業季節來得較晚。而那年春初種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種的,結果受到低温的損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遲,選擇適宜的播種日期,這種損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緯度。越往北桃花開得越遲,候鳥也來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現象南北差異的日數因季節的差別而不同。我國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冷夏熱。冬季南北温度懸殊,夏季卻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華北常感覺到春季短促,冬天結束,夏天就到了。

經度的差異是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1°,但是在大連,連翹和榆葉梅的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又如濟南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或穀雨節,煙台要到立夏。兩地緯度相差無幾,因為煙台靠海,春天便來得遲了。

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而到秋天喬木的落葉則越往高處越早。不過研究這個因素要考慮到特殊的情況。例如秋冬之交,天氣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氣温反比低處高。這叫逆温層。由於冷空氣比較重,在無風的夜晚,冷空氣便向低處流。這種現象在山地秋冬兩季,特別是這兩季的早晨,極為顯著,常會發現山腳有霜而山腰反無霜。在華南丘陵區把熱帶作物引種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腳反不適宜,就是這個道理。

此外,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較,可以看出後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説,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學這門科學接近生物學中的生態學和氣象學中的農業氣象學。物候學的研究首先是為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還有多方面的意義。物候資料對於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還可以利用來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也可以利用來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我國有很大面積的山區土地可以耕種,而山區的氣候、土壤對農作物的適應情況,有很多地方還有待調查。為了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開展山區物候觀測是必要的。

物候學是關係到農業豐產的科學,我們要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懂得大自然的語言,爭取農業更大的豐收。

大自然的教案篇8

《大自然的語言》選自人教版國中語文八年級上冊。下面我就按照説教材、説學生、説教法與手段、説教學過程設計、説教後反思五個部分進行説課。

?説教材】

一、教材簡介

?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過著名的氣象和地理學家竺可楨,文章從一年四季的物候變化談起,形象説明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在此基礎上自然引出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並以具體事例説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着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後則説明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

二、教學目標簡介

根據教材定位特點及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本課設計兩課時,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

⑴ 學習閲讀科普文章,瞭解簡單的物候知識。

⑵ 初步瞭解一些説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説明事物和舉例説明的方法。

2、能力目標:

⑴ 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並概括文章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閲讀科普文章的能力。

⑵ 理清文章的説明順序,探究事理説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説明事理。

⑶ 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並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説明事物。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

由以上目標我指定本課教學重點如下:

1、理清課文的説明順序,體會説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説明的生動性。

四、教學難點

1、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説明順序,並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

2、概括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篩選提示性詞語,進行全面概括。

?説學生】

1、學生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

本文介紹豐富的物候現象很有條理,語言形象、生動、典雅,貼近生活。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本文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本文藴含的物候知識以及個別專業術語較深奧,八年級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重點突破。

2、能力分析:

學生對説明常識的把握沒有問題,並且能夠通過反覆閲讀、品析語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內涵。

3、一般特點與學習風格差異:

學生習慣在小組內交流後再發表看法,因此應該適當的給學生多創造一些合作學習探究的機會

?説教學方法與手段】

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教學方法具體如下:

1、朗讀法。生動的説明易於激發讀者的閲讀興趣。基於這一點,我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

2、討論法、點撥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學習過程中我做以適當的點撥。

3、競賽激勵法。國中生有好勝心理,在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時,宜用此法,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

4、涵泳品味法。對語言的理解運用尤須如此。

5、延伸拓展法。採集幾則農諺,説説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便於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本課以多媒體課件為輔助教學手段。

?説教學過程設計】

1、教學思路與教學環節安排:

本單元説明文的教學是在前一單元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對説明文的體裁、説明順序和説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學本文時應引導學生了解本文説明的對象及其特徵,理清説明的順序、條理,理解説明事物時所運用的語言的特點。教學環節安排如下:

第一課時

第一環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多媒體顯示春、夏、秋、冬四幅美麗的圖畫。)

我的導語是這樣設計的:春夏秋冬,斗轉星移;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大自然豐富多彩、那麼,這些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與人類有何關係呢?為什麼保護大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呢?今天,我們將一起去破譯大自然的語言,探詢大自然的奧祕。《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過著名的氣象和地理學家竺可楨。

第二環節: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多媒體顯示一年四季從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風景。並伴有課文朗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師提示需要積累的詞語。(多媒體顯示)

3、學生讀(學生根據個人喜好朗讀、默讀、略讀、精讀、跳讀、連讀)課文兩遍,然後根據要求,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

多媒體顯示閲讀要求如下:

請最先完成的同學舉手示意,我為學生計時。歷時最短的十位同學決出之後,我按照先後次序要求學生展示閲讀成果,最後選出歷時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學,授予他“閲讀小標兵”的稱號。(本環節意在通過競賽激勵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學生閲讀有困難的大概是第⑷題。這一部分我提示學生注意一些標誌性詞語。

第三環節: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説明順序。

1、選兩位同學劃分段落層次,理清全文思路,並板示,其餘同學評價。

2、理清文章的説明順序,探究作者説明的技巧。

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説明順序。

如有不同見解,其餘同學可自由質疑或説出自己的理解。

我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作總結髮言。

第四環節:精讀課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説明順序。

1、學生齊讀6~10段。

2、提問: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説明順序能否調整(或互換)?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本環節意在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第五環節:佈置作業。

1、收集幾則農諺,説説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

2、閲讀下文,回答文後的問題。(我以文字資料的形式提供給學生閲讀)

第二課時

?教學環節

一、複習上節課內容,抽查學生字詞掌握情況

二、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

1、賞讀文章第1、2兩段,體會説明的生動性。

⑴ 選一名學生讀1、2段。

⑵ 教師用簡潔的語言重新擬一個開頭,要求學生與原文比較,説説它們不同的表達效果。

多媒體顯示。

⑶ 精讀1、2段,具體説説這一段文字寫得好,好在哪裏?

學生各抒己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閲讀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給以適當的鼓勵。

⑷ 教師提問:“如把文章的標題改為‘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好不好?”

⑸ 學生齊讀1、2段,爭取背誦。

2、多媒體顯示下列句子,要求學生揣摩,體會説明語言的科學性。

3、教師總結:説明文以介紹給人知識為目的,所以要求説明語言宜簡潔、準確、嚴密。但有時為了增強説服力,激發讀者的閲讀興趣,又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説明事物,本文即是一個很好的範例。

三、引導學生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説明事物

多媒體顯示:

我要求學生參考以上資料,結合自己對燕子的觀察瞭解,寫一段文字介紹燕子的某一特點,儘量體現説明文的科學性和生動性。學生構思寫作後,選三四位同學讀自己的片斷,其餘同學評價。

四、延伸拓展,轉化課堂知識

1、我要求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農諺,並説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識。

2、除了農諺,古代的詩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識。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聯繫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對這首詩的理解。

多媒體顯示。

3、教師請有旅遊經歷的同學談談在旅遊中瞭解到的物候知識。

五、探究課文、釋疑問難

六、走進自然暢談收穫

七、佈置作業

1、説明“早上烏雲蓋,無雨也風來”“黃雲上下翻,將要下冰蛋”“清早寶塔雲,下午雨傾盆”三則農諺包含的物候知識。(意在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2、請以“水、空氣、森林、動物保護”為對象擬兩條環保標語。例:污染空氣,等於慢性自殺。(意在強化學生們的環保意識)

3、同學們,用你們的慧眼、靈心去發現、傾聽大自然,用你們的

妙筆去記錄大自然的語言。(用準確生動富有科學性的語言寫一篇觀察日記,意在培養學生觀察和寫作能力)

板書設計

?教後反思】

在本課的具體教學時,我走出傳統教法的樊籬,自覺地將新課標的新理念滲透進課堂,將教教材變成用教材教,將沉默無語的文本內容變成有利於學生學習的充滿魅力、鮮活的教學內容,賦予了文體以飛揚的生命力。在老師富有啟笛性和親和力的語言導引下,每個學生都主動參與、積極合作,惟恐自己沒有展示和表現的機會。他們靈活地採用了讀、聽、看、演、討論、爭辯等各種形式。在此過程中,課堂變成了求知的樂園。學生的參與意識、想象力、創造力都得以超乎預想的發揮,學生的潛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時,沉默已不再是金。“什麼是物候學,影響物候來臨的因素,研究物候學的意義”,“事理説明文的特徵,説明的語言、順序等” 這些抽象、枯燥的知識也變得生動活潑起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