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教學設計及教後反思精選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13W

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在寫教學設計的時候,一定要保證將教學過程寫得全面具體,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橋教學設計及教後反思精選5篇,感謝您的參閲。

橋教學設計及教後反思精選5篇

橋教學設計及教後反思篇1

學情分析:

這個故事雖然流傳千古,但是上古時代距離今天也有上千年,孩子們可能在理解治水艱辛這一部分有些困難。這就需要老師的情景渲染,對比烘托等多種方法進行教學。另外,本班孩子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能力較強,教學時可大膽放手,由孩子們自讀自悟可能效果會更好。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抓住重點詞語,深入理解課文,從而懂得大禹為什麼成為人們是世世代代敬仰和愛戴的英雄。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

1、以學生為主體,同桌合作學習

2、抓關鍵詞句,引導學生理解品讀,感受大禹的無私奉獻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樹立奉獻的意識。

教學重點:

深入體會大禹治水過程中的辛勞,從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感人事蹟中,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

教學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抓住重點語段的重點詞句體會大禹是人們世世代代敬仰和愛戴的英雄。

教學(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設計意圖:通過對文章內容的回顧來訓練孩子們歸納全文主要內容的能力,並教會孩子們在遇到“誰,幹什麼”這類課題時歸納全文大意的小竅門)

2、勾畫課文如何評價大禹的句子。

3、發現課文分總的結構。

(設計意圖:通過課後思考題及觀察勾畫句子的位置,來初步掌握文章結構)

二、精讀指導: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1、為什麼治水?

2、抓“淹沒”、“倒塌”、“沖走”、“沖毀”、“四處逃荒”來理解洪水的兇猛、無情。

3、齊讀第一自然段。

(設計意圖:落實語言文字的訓練。通過讓孩子抓感受洪水兇猛的詞語,教師渲染,學生再讀從而深刻體會洪水無情而兇猛)

(二)學習二自然段

1、面對無情的洪水,禹在想什麼?

2、除了大禹心繫百姓之外,還有什麼原因讓他更堅定地投入治水之中?

理解:父親鯀臨死時叮囑兒子: “一定要把洪水治好。”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人物心理活動,初步樹立人物形象,從理解鯀的心繫百姓轉為大禹的心想百姓;重點理解“叮囑”,引讀“一定要把洪水治好”,把父親的遺願轉為大禹的志向。)

(三)學習三自然段

1、勾畫大禹用什麼方法治水的句子,並與父親鯀的治水方法進行比較,體會大禹科學治水。

2、抓“常常”、“天矇矇亮”、“長年”、“腳跟都爛了”、“只好”等詞來體會大禹治水的艱辛。

(設計意圖:着重由學生自讀自悟,圈出重點詞語,自己説説體會這樣的方式來理解課文,體會大禹治水的艱辛,讓人物形象逐漸高大、豐滿)

(四)學習四自然段

1、兩個句子對比,自己體會“才”、“僅僅”、“就”、“卻顧不得”的意思。

2、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3、全班彙報,練讀

(設計意圖:力圖通過兩個句子的對比,體會副詞的作用,從中感受禹為了治水,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並學會一些簡單的朗讀批註。)

(四)學習五自然段

1、通過和第一自然段洪水來時的場景對照,想象洪水退去的景象。

2、理解“欣欣向榮”。

三 、歸納小結:

1、為什麼大禹是人們世世代代敬仰和愛戴的英雄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板書回答問題)

2、全文都是稱呼“禹”,為什麼題目是“大禹”?

(設計意圖:力圖成功塑造大禹這一英雄形象。)

?大禹治水》教學教學反思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力求以教材為憑藉,以學生髮展為最終目標,經過教學實踐的檢驗,我認為本課的精彩之處在於:

一、把握教材特點,緊扣主題。

本單元的主題是“奉獻”,本節課 以“禹因為什麼成為人們世世代代崇敬和愛戴的英雄?”為切入點進行教學。最初孩子們只能簡單地認為大禹是為了治水而成為英雄,教學中,力圖通過理解大禹為什麼治水?(體會洪水帶來的災害以及父親臨終的叮囑,有心想百姓的胸懷)大禹怎麼樣治水?(讓學生自讀自悟,抓重點詞句來理解大禹治水歷經艱辛,治水成功)結果怎麼樣?(給人們帶來了欣欣向榮的景象,造福人民)最後總結出大禹所做的這一切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別人,為天下百姓,這種為別人付出不求回報,我們就稱為奉獻,回扣了單元主題。從“英雄”入手,回到“英雄”,其間詮釋了大禹為什麼是英雄,也將這一英雄形象變得高大、豐滿。

二、落實語言文字的訓練。

這節課,我抓住一切可以訓練的機會,對孩子進行聽、説、讀的訓練。

1、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進行引讀,最後小結課文中正是用上了這些動詞才更準確地描寫出洪水的兇猛。整個引讀過程中我努力讓孩子體會動賓詞組和主謂詞組的搭配,孩子加深了印象,也對語言文字進行了細細的品位。

2、理解“叮囑”一詞。禹因為不忍讓百姓受苦而想治水,這是第一個治水原因。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原因讓大禹更堅定地投入到治水中?孩子的回答是因為父親臨死前的叮囑。這時,我及時抓“叮囑”一詞,理解叮囑的意思。父親為什麼要叮囑?孩子回答因為父親沒能把洪水治好而放心不下受苦的老百姓,因為父親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幫自己完成未完的事業……這樣,孩子既加深了對這個詞語的理解,也樹立了一定的人物形象,理解到鯀的心繫百姓,進而也能理解到大禹的心繫百姓。加上我刻意的四次引讀“一定要把洪水治好”,成功地把父親的遺願轉化為大禹的志向。

3、當教學到讓孩子找出文中大禹治水方法的句子時,我抓“開鑿”這一動詞,抓“九條河”這一量詞,通過引讀和渲染,讓孩子體會到大禹治水這一工程是如此的巨大和不容易。

4、大禹的奉獻精神在教學過程中並沒有象貼標籤似的講讀,也沒有讓孩子直接説出大禹有什麼樣的精神,而是讓他們邊讀邊勾畫感動的句子,圈出自己認為重點的詞語,談自己的體會。抓“常常”“又”體會到大禹不只是一次這樣,而是經常,多次。體會到大禹為治水風餐露宿都是常有之事。當孩子説到“天矇矇亮”能體會出大禹很早很早就起牀。抓長年,理解一年很長時間大禹的腳都泡在泥水中,抓“腳跟都爛了”體會連最不容易爛的地方都爛了。抓“才”字體會到大禹為了治水結婚很晚,抓“僅僅”體會到大禹為了治水在家住的時間之短。抓“卻顧不得回家看一看”中的‘卻’字時,通過“十年”和“三次”的對比,讓孩子們體會到本來回家次數就很少了,就該進去看看,但大禹為了治水,“卻顧不得進去看一看。”這裏,我還聲情並茂補充典故,三過家門而不入,又一次回扣了“卻顧不得進去看一看。”讓孩子們更理解“卻”字的語法意義,也讓他們更深入地理解大禹為了治水,拋下小家而為大家,這一英雄人物形象在孩子們的心中越發高大。另外,在教學這一部分時,孩子感受到哪句就出示哪句,我完全尊重他們的選擇,讓孩子們更自主地學習。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力求使課堂教學出現一個全體學生積極地學,獨立地學,創造性地學的生動活潑的局面,使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閲讀理解能力得到發展與提高。課後,我發現還存在着不足,在引導孩子自讀自悟時,應根據他們的理解和體會,適時地加入朗讀的訓練和方法的指導,這樣,讀和悟才能更有效地結合,課堂教學的效果才會更好。

橋教學設計及教後反思篇2

學習目標:

1、讀讀記記“傳奇、咆哮、曠野、吉祥、柔順、象徵、妖魔、恐怖、一無所有、鬨堂大笑、能歌善舞、讚歎不已、身無分文、兩面三刀、別無所求、隨心所欲”等詞語。

2、默讀課文,瞭解藏戲的形成及其特色,體會傳統戲劇藝術獨特的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3、學習文章準確的説明和生動形象的描述,積累語言,領悟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瞭解藏戲的形成及其特色,體會傳統戲劇藝術獨特的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教學難點:

學習文章準確的説明和生動形象的描述,積累語言,領悟表達方法。

教學時間:

1課時教學準備:

蒐集關於藏戲的圖片、視頻文字資料;蒐集感興趣的其他劇種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品戲

1、平時,你最愛看什麼電視節目?你知道你爺爺、奶奶等老人最愛看什麼節目嗎?

2、你對戲曲瞭解多少?下面請同學們看幾個戲曲片斷,看誰你猜出它們分別是什麼戲曲。大膽猜,隨便説,説錯了也不要緊。

3、今天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是廣泛流傳於世界最高處,我們藏民族的傳統戲曲,它叫——藏戲。在讀這篇課文之前,你們聽説過藏戲嗎?好,我給你們蒐集了一個資料,請大家看看。

4、看了這個資料,你有什麼看法?

二、整體感知,入戲

1、細心的同學發現,這篇課文帶星號,我們知道閲讀課文要抓住什麼?

2、出示閲讀提示:“……下面這篇課文,講的是藏族的傳統劇種——藏戲。默讀課文,想一想藏戲是怎麼形成的,它有什麼特色,再用自己的話説一説。哪兩個詞和課文緊密相連?”

3、聰明的孩子抓住幾個關鍵詞,就知道課文主要寫的是什麼了!下面,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看哪幾個自然段寫的是形成,哪幾個自然段寫的是特色?

4、1-3自然段寫的是什麼?

三、複述課文,説戲

1、我們抓住了形成和特色,藏戲神祕的面紗我們就可以揭開。每場藏戲開始的時候,演唱者就會掛出這樣一張畫像,你們猜猜他是誰?請大家認真閲讀課文4-7自然段,從文中找出根據。

2、每場藏戲開演前,雄謝巴會先從戲神講起;這出《藏戲》,當然少不了“雄謝巴”。“要説我們藏戲啊,那得從我們藏戲的戲神唐東傑布的傳奇故事講起吧:那時候??於是??就這樣??”

3、稍作準備後,請兩位學生“雄謝巴”開演了——(其他同學認真聽,看他們有哪些值得學習的,同時也要注意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要説藏戲戲神,那就是偉大的唐東傑布,下面由我來介紹他的傳奇故事。

4、複述課文時抓關鍵詞:聰明的同學你想一想,這三個關鍵詞來處哪裏?

其實,這三個詞就是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起因就是:那時候(關鍵詞),唐東傑布發誓:要為百姓架橋。經過:於是(關鍵詞),唐東傑布組成了西藏的第一個藏戲班子。結果:就這樣(關鍵詞),身無分文的唐東傑布在雅魯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鐵索橋。同時,他成為藏戲的戲神。

5、我們複述課文時抓文中的關鍵詞,然後用上文中精彩的語句,就像他們一樣,再加上自己的表演,就能複述的繪聲繪色。

學會抓關鍵詞很重要,它就像你要打開一扇門得先找到門把手一樣。把長段讀成句子,把句子讀成關鍵詞,這其實是一種複述能力。

四、讀寫結合,寫“戲”

1、藏戲的形成我們已經瞭解完了,它的特色是什麼?最大特點是——演員戴着面具。

2、還有哪些特色?面具、舞台和時間。

3、接下來,請同學們讀課文第8自然段到結束。看這些特點,你最喜歡哪一個?説明理由。

4、面具代表不同的角色,我給同學們收集一些圖片,你們能説出它們是什麼角色嗎?

5、你們是根據什麼猜出來的?這些面具的特點真是一目瞭然,一看就知道,難怪作者説它“形象突出,性格鮮明。”也難怪它流傳了600多年,有意思吧。其實,課文中描寫面具的這段話也很有意思。讀一讀,你能從這段話裏有什麼發現?請大家先讀一讀。

6、本來這些段落可以合為一段,為什麼作者用排比段去寫面具?一目瞭然、個性鮮明啊,寫作手法和麪具的特徵相一致了。作者真了不起,他把寫法和內容相結合。

7、指導有感情朗讀:看誰能讀出這些面具的特點。試一試。每一種顏色,每一種面具代表的形象一樣嗎?讓我們讀出這種迥然不同的的感覺來,讓老師閉着眼睛感受到這種種不同的形象。好不好?

8、除了課文中所介紹的面具外,老師還蒐集了幾個面具,讓大家猜一猜,可不能白猜,要説出理由喲!

9、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17-20自然段,寫批註。然後,再完成大屏幕上的填空題。

10、填完後,談一談你們特別的感受?

11、這樣的藏戲在西藏高原上,隨處可見,隨時可聽。藏族人民的那種豁達,那種豪放,那種寬容,甚至他們對藏戲的那種熱愛。作者馬晨明在西藏工作兩年,可以説對這樣的藏戲她看過很多場,但是我的明白的是她為什麼在課文的開頭連續用三個問句,她是真的不懂嗎?(反問句是為了突出藏戲的特點,排比句表達自己的自豪之情。)

12、有,還有??那就是我們的藏戲,我們的藏戲以雪山大地為背景,每年的雪頓節也稱作“藏戲節”。藏戲的傳統劇目相傳有“十三大本”,經常上演的是,《文成公主》《諾桑法王》《朗薩雯蚌》《卓娃桑姆》《蘇吉尼瑪》《白瑪文巴》《頓月頓珠》《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戲”。

五、總結拓展,佈置從業。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是一篇知識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較強的民俗散文。同時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從內容上看非常簡單,行文結構僅僅是孩子們平時總是見到的“總分總”結構,本文主要是通過閲讀課文讓學生了解藏戲的特點、形成及文章在表達上的特點,所以在設計這課的時候就抓住我們班級學生的特點,從學生的好奇心出發,以課文為基礎從而展開對文本的探討。

一、學習課文導讀,明確課文要求和自己這節課的任務。開課伊始,導課後讓學生自己閲讀自讀提示,明確自己的任務。這個時候找一些平時不愛發言的同學,藉此機會給他們一些展示自己的機會。

二、整節課分三步進行。

首先,藏戲的形成,學生通過閲讀文本很快發現了答案。

其次,藏戲的特點,這一部分藉助學生小組活動的形式展開了學習,很快學生從課文中發現了不同的面具有不同的含義和象徵,從而導出面具的形狀、顏色和象徵意義順勢出現,這一部分引起了同學們的濃厚興趣,通過一個練習題更加鞏固了這一部分的學習。

第三,本文的寫作特點。這一部分主要是分析文章開頭的三個自然段,通過學生齊讀的方式,學生很快就知道了文章開頭的特點是連續使用三個反問句,這樣的句式不僅使得文章的寫作有了獨特之處,同時也告訴了我們藏戲的與眾不同的特點。

總之,這一節課進行的比較順利,預設和生成的都達到了預計的效果,尤其是後面的一部分拓展聯繫,學生的興趣很濃厚,通過學習也讓學生了解了很多課外的知識。

橋教學設計及教後反思篇3

學習目標

1.識記本文出現的重點字詞,瞭解安塞腰鼓。

2.學習本文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腰鼓表演的技藝,品味文章的語言。

3.學會欣賞舞蹈表演的藝術,感受舞蹈的美,體會安塞人的內在品質。

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師:源於生活的藝術,表現形式有很多,哪位同學能夠説出自己知道的幾種?

生:畫畫、雕塑、武術

師:我們身邊的能列舉幾個嗎?

生:鬧元宵、踩高蹺、舞獅、秧歌

師:對,其實,還有一種威風鑼鼓表演,氣勢宏大、場面壯觀。今天我們學一篇同樣為鼓的表演安塞腰鼓的文章,看看安塞人能舞出點什麼?

二、理解題目。

教師引導學生就文章題目提出問題,對課文有一個初步的整體感知。

三、整體把握課文。

1.解決文章中的生字詞。

教師把生詞分為四類:注音、解釋、書寫、累積。啟發學生體會這樣分類的目的。指出整理、累積詞語的方法,什麼樣的詞語需要整理和累積(不認識的、重要的、有價值的)?如何累積(分類、書寫記憶、運用記憶)?

2.文章寫了什麼?

要求:默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文章開始部分,寫一羣后生神情沉穩而安靜地站着;緊接着寫他們開始捶、發狠、忘情、沒命地捶;這樣的行為一直持續寫到了文章的什麼段落?文章最後説:當它戛然而止的時候,世界出奇的寂靜。由此可見,文章寫了一次黃土高原人表演安塞腰鼓的文藝活動。由此,你認為整篇文章的層次可以如何劃分?歸納一下各部分的大意。(教師預設:第一,表演前;第二,表演中;第三,表演後。)

(2)在文章中間的部分,同學們是否發現有一些句子反覆出現,在整體理解課文方面能給你什麼提示?根據這些提示,試着把這一部分劃分一下小的文章層次,總結一下層意。(教師預設:第一,寫安塞腰鼓的舞姿以及給人的聯想。第二,寫安塞腰鼓巨大的聲響給人的感受。第三,寫安塞腰鼓給人心靈的搏擊。第四,從力量、聲響、光影的變換,藝術的享受寫安塞腰鼓的舞姿給人蓬勃的想象力。)對你欣賞舞蹈藝術有什麼啟示嗎?由此初步思考,作者寫安塞腰鼓,要表現什麼?從哪些語句、段落可以看得出來?試着讀一下。

四、重點研讀。

師:你認為文章哪一句話、哪一段、哪幾段寫得比較好?好在什麼地方?説一説理由,讀一讀,體會一下;或者有什麼疑問、需要討論的問題,咱們一起討論一下。

1.文章寫表演前的情況,有什麼好處?

師提示:沒有一個靜止的開始,後面的忘情的動,好像就沒有參照系一樣。這裏的靜,是為後面的動蓄勢。

分析:人物茂騰騰的後生;背景一片高梁地,噝溜溜的南風;性格樸實;神情沉穩而安靜;腰鼓呆呆的,似乎從來不曾響過。

2.作者寫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麼特點?是怎樣寫的?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先用排比寫: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然後用比喻寫後生的舞姿像強震擊起的石頭;然後用排比和比喻的方法寫鼓點像驟雨;流蘇像旋風;腳步像亂蛙;瞳仁像火花;風姿像鬥虎。

這樣寫的好處:比喻使描寫的對象更加生動具體,排比增強了文章的語言氣勢,很好地寫出了安塞腰鼓壯闊、豪放、火烈的特點。

3.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脱了、衝破了、撞開了的那麼一股勁!怎麼理解?

寫出了陝北高原人的性格特點:粗獷、豪放、開放。表現:在這樣一片貧瘠的土地上那消化着紅豆角角老南瓜的軀體要掙脱、衝破、撞開束縛、羈絆、閉塞,由晦暗追求明晰、光明、富裕生活的一種信心和勇氣。

4.如何寫安塞腰鼓的響聲的?

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辭方法,寫出了安塞腰鼓沉重的響聲以及聲勢的不同凡響。

第一句寫響聲撞擊在山崖上,山崖發出回聲;第二句寫響聲撞擊在心裏,觀眾的心裏產生共鳴;第三句寫響聲引起的豪壯的抒情、嚴峻的思考、犁尖翻起的土浪、陣痛的發生和排解。

5.是從哪幾個方面寫安塞腰鼓給人豐富的想象力的?(力量、聲響、光影的變換。)

6.為什麼説:當它戛然而止的時候,世界出奇的寂靜,以至使人感到對她十分陌生了。簡直像來到另一個星球?

這是人對鬧聲的一種感覺,當鬧聲突然停止的時候,人會感覺特別的寂靜。這裏是用靜來反襯剛才的鬧。

7.如何理解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

雞啼是天亮的象徵,是希望的象徵。有這種安塞腰鼓所噴發出來的力量,有這些安塞人的精神,他們一定會創造出一個嶄新的世界,這也正是希望之所在。

五、小結。

1.文章寫了一次安塞腰鼓的表演活動,作者想通過敍寫,表達作者對於生命中奔騰的力量的讚美;表達作者對黃土高原人特有的內在的精神品質進行讚美的思想情感。

2.在文章的寫法上,你有什麼啟發?(按照時間劃分來寫活動的方法;語言大多使用修辭方法,以增強語言表現力;善於抓住生活中美的東西;寫表演活動可以從舞姿、聲響、給人的想象、給人心靈的衝擊等方面着手。)

3.安塞人內在的東西給你什麼啟示?(人應該有追求,應該這樣痛快地生活和追求着。)

4.閲讀這樣的文章應該注意的問題:學會調動自己的感覺經驗,體會問題背後所藴含的東西,從而達到理解語言文字的目的。

六、佈置作業(選其一)。

1.觀看千手觀音,寫一段自己的感受與同學交流。注意運用劉成章寫安塞腰鼓的手法,學習他的語言。(教師提供網址)

2.你知道我們家鄉獨有的民間藝術表演形式嗎?試着蒐集、整理、交流一下,學習本課的寫法,寫一寫正月十五鬧元宵時秧歌隊伍表演的情形。

第二部分網絡議課實錄

問題一:教學設計到教學實踐:加法還是減法

陳大偉(以下簡稱陳):讀完你的教學後記,我能清楚地感受到你對教學的理性追求。做事之前要清楚自己想幹什麼,這雖説是老生常談,但在實踐中我們卻常常迷惑和忘記。你對學生的理解基礎、達成理解可能的方式、理解什麼、學會描寫的方法,學會欣賞舞蹈等方面的認識和分析給人很多啟發。這種啟發是對認識教材和分析教材的思路的啟發,對我的幫助很大。你在反思中提到這節課,自己設計的內容過於繁重。想法太多,反而一個也沒有實現好。我很同意這樣的看法和觀點。課堂教學不能貪大求全,什麼東西都想做,結果什麼事情都沒有做好。

任念國(以下簡稱任):非常同意你的觀點。追求大而全向來是教師經常犯的一種錯誤。但是自己感覺:老師備課時還必須要大而全,只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要選擇最佳的、適時的切入點,以點代面,重點突破,從而更加深入地全面把握。

陳:我同意備課要深、透、全,但關鍵是在課堂教學的具體實踐中要學會捨得,並充分認識到一節課不可能吃成胖子,教學中不是為了展示自己對教材理解多麼深刻!想法太多,反而一個也沒有實現好。或許,現在教師要做的,不是怎麼去擴充,而是應該想想怎麼做減法。

陳:很多老師在做公開課時帶着沉重的包袱,想着得獎,想着聽課者的好評,卻失去了自我和真實。實際上,一節課就是一節課,三維目標需要在經常的教學活動中追求,不是一節課就能實現的。評課時,我們也不能求全責備,不能要求一節課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都必須出現。

任:這一點我是深有感觸。如果不能把壓力很好地轉化為動力,戰時的狀態不能很好地調整的話,這確實是一個授課教師一個用粉筆作戰的戰士要打敗仗的很重要的原因。

陳:這是很難避免的壓力。我認為,有更高層次和境界的教師在此時是心中只有學生,只根據學生的需要和現狀進行教學。

問題二:單篇教學與主題單元如何有機聯繫

陳:我把你的《安塞腰鼓》教學簡記讀了兩遍,我認為你的把握是對的:以時間為線索,分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後進行,而在表演中,又從聲響、動作、想象等方面展開。

以時間為線索是一方面,同時考慮到這是一個藝術欣賞的單元,還可以從舞台藝術的角度具體展開,比如:

表演前:

(人物)一羣茂騰騰的後生。

(場景)他們的身後是一片高梁地。噝溜溜的南風吹動了高梁葉子,也吹動了他們的衣裳。

(動作神態)他們的神情沉穩而安靜。緊貼在他們身體一側的腰鼓,呆呆的,似乎從來不曾響過。他們樸實得就像那片高梁。

我覺得這是一個電影場景的寫法,也是戲劇開幕前的場景,可以讓學生充分想象,並在想象中期待那驚心動魄的一捶。

表演中:

鼓點像驟雨(聲);流蘇像旋風(物);腳步像亂蛙(人);瞳仁像火花(眼);風姿像鬥虎(人的整體感覺)。

任:你的建議讓我很受啟發。從主題單元的角度來考慮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和策略。因為自己對舞台藝術瞭解不多,所以沒有去涉獵。陳老師所建議的設計,是一個很好的思路,對於學生來説,文化藝術舞台藝術的涉獵和儲備,可能對他一生都有好處。這個思路我會汲取的,謝謝!

陳:在我的聽課實踐中,我注意到很多老師很難把握一節課的要點,他們僅僅是就事論事,缺乏整體感和前後關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而且也很難找到展開教學的思路。所以我與中國小教師交流時常常談到:我們要學會欣賞整個畫面,而不是僅僅陷入某一個局部。我注意到你在此處特別強調謝謝,我很高興,哪怕就這一個問題我們達成了共識,都是我們討論的成果。

問題三:如何認識和處理文章的特色

陳:我以為這是一位舞蹈藝術行家的傑作。學習排比,是這節課的一個要點。通過這裏的學習,讓學生意識到,排比不是重複,而是從不同角度展開(或者不斷深入地迫近,此處是從不同角度展開)。學生要學習觀察舞蹈藝術,需要從聲、形、動態、眼神、整體感覺等方面入手。

任:關於排比,你的觀點讓我很受啟發。學生的理解不夠深刻,可能就是緣於教師的考慮膚淺。自己平時的分析也只是站在考試的角度,讓學生體會一下:排比的使用有什麼具體意義,增強了什麼樣的語言氣勢(有什麼表達效果)而已。至於如何從哪些方面來增強語言氣勢、如何在實際運用中學會寫排比,還真的沒有深入探索過。我想這也許是自己今後應該注意和努力的方向。

陳:另外,我在此受到的一點啟示是,比喻首先應該建立在聯想和想象的基礎上,學習比喻是學習聯想和想象。對於這個看法,是否有道理?不知道你怎麼看?

任:對於比喻的產生,首先是建立在聯想和想象的基礎之上的説法,我認為還是很有道理的。比喻的本意是用另外一個大家或者聽話人比較熟知的東西,來陳述自己要説而對方不大容易理解的內容,所以,先有聯想,然後才能產生自己認為很貼切的比喻;至於想象,如果在此時有用武之地的話,換成比較好了!

陳:在這裏,比較是一種方式,我是從心理活動的角度來考慮的,你説比喻的本意是用另外一個大家或者聽話人比較熟知的東西,來陳述自己要説而對方不大容易理解的內容,對我認識比喻有好處。但我在想,有沒有把比較熟知的東西想象成更美妙的大家不大熟悉的東西(這之中的心理活動可能是想象)?你能不能想到一個例子?

任:非要找一個例子的話,找張曉風的《行道樹》好了。

陳:另外,你很注意抓住詞、突破詞、強調詞,我覺得這是很好的。但短句也是這節課的一個重點,短句怎樣利用,在運用中體會短句的作用,我覺得還需要討論或者引起重視。

任:對!自己在詞語、短句、鋪排句子組合的整體設計上,確實缺乏一個通盤的考慮,導致在語言的學習上缺乏整體性。

陳:在此,我更想向你請教:長句、短句表達的差異是什麼,在此課中怎樣處理更好。

任:可以從幾個方面來體會:(1)短句、長句、段落的交錯使用、融合,與安塞腰鼓鼓點的急促與舒緩,沉重與輕盈,整齊劃一的隊伍行動與個體的舒展表現相結合的現場描摹是一致的。(2)甚至可以用長句、短句、段落的重複交錯使用來完成對課文的整體梳理和把握。(3)可以放在文章的整體把握階段,加深對文章內容的整體、深入理解和體會,以求得對這種舞台藝術的深入體會和領悟。(4)在對這種表達方式的仿寫和運用中加以體會。

陳:真好。我還體會,鼓點急促是用短句來突出、來表現的。我在想:關於詞的教學是集中好,還是具體到句段賞析時再分散處理好?

任:我覺得是分散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體會要好一些,讓詞語成為有家的詞語、成為句子中、語言中活生生的詞語。實際上,我在詞語的設計上是想教給學生一種梳理的方法。但最後,還是少了這一環節。

問題四:生活是源還是文學是源

陳:如你所説,對安塞腰鼓你不熟悉,學生也不熟悉。因此你在教後反思中所設想的一次視頻的播放的意義和價值似乎不能低估。如何用更好呢?我想把它作為引起和展開教學的核心。我設想:是否可以先播放一段視頻,這樣安排教學流程:

(1)引導:看了這一段,你最強烈的感受是什麼?用幾個詞描述一下。

(2)啟發:我們來看一看某某作家的感受,他是怎樣描述這種感受的?

(3)體味:反覆詠讀、品味字、詞、句,體味短句、排比、比喻的用處。

(4)運用:現在我們再看一遍視頻,想一想,你對這段舞蹈有了哪些更深刻的印象。

(5)表達:想一想,面對這段舞蹈,你會寫些什麼?你將怎樣寫?

這樣的線索會不會簡單一些,會不會節約出一些時間來?

我沒有語文教學經驗,所以僅僅是一種設想,要請你思考和批評。

任:關於語言文字的理解,是先由具體的現實錄像般的視覺感受給大家一個印象,還是在學生自己感悟語言文字產生印象之後,再給學生一個具體的例子予以現身説法?我還是希望:先讓學生感悟語言文字本身,將視頻放在最後。原因很簡單: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讓學生先有自己的哈姆雷特是很重要的,一是任何事情必須先有自己的判斷,二是避免被先入為主的感性材料所左右,泯滅創造的機會和可能,這更符合語言文字理解的習慣吧!

陳:你的意見很有道理。我也説説我這樣考慮的理由,它實際上涉及生活是源還是文學是源的問題。我的考慮是:安塞腰鼓舞蹈藝術是源,這篇作品是流,先有安塞腰鼓這種藝術形式或者藝術活動,然後才有這篇文章,我想的就是先回歸本源,而不是首先用文本約束。這樣的教學進程就是:直觀地迴歸藝術本身,自己先感受、體悟;然後用文章做參照,體會文章的特色與創造;再回到藝術,提升自己對藝術的感悟和表達。這樣,學生將有更大的創造空間,一千個哈姆雷特更容易出現。我個人的感受是,音樂藝術、形象藝術留給人的創造空間比文學藝術留給人的創造空間更大,所以《易繫辭上》説: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當然,這種討論和實踐都可以繼續深入。

橋教學設計及教後反思篇4

參觀券的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瞭解參觀券的組成部分及設計方法,能夠根據主題內容,運用文字、圖形、色彩等元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設計出實用、美觀、新穎的參觀券。

2.過程與方法

在欣賞、分析、對比、探究活動的過程中,運用多種表現形式和設計元素完成參觀券的設計。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瞭解設計具有改善生活與環境的作用,強化“物以致用”的設計思想,提高學生藝術設計的理念。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瞭解參觀券的組成部分,能夠運用文字、圖形和色彩等設計元素設計一張實用、美觀的參觀券。2.教學難點

圖形、字體和色彩要與主題協調統一。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朝陽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的圖片,提問:同學們知道這是哪嗎? 2.提問:你們想不想去這裏參觀啊?要想去這裏參觀,我們的手裏必須得有一張什麼啊?

3.門票也叫參觀券,是表示已付參觀費的憑證。生活中哪些場合需要用到參觀券?

4.總結:我們在參觀展覽,觀看演出、比賽或遊覽名勝古蹟時,都要用到參觀券。除了作為入門憑證外,參觀券還是一件值得珍藏的紀念品和藝術品。把自己用過的參觀券收藏起來,當以後我們回過頭來翻看的時候,這些參觀券便成為了我們美好的回憶。所以,設計者在設計參觀券的時候都費了很大的心思。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參觀券的設計》。

板書課題:參觀券的設計。

(二)探究參觀券的組成 1.瞭解參觀券上圖案的作用。(1)猜一猜。

請你們猜一猜,下面這些參觀券是哪些地方的憑證?

利用課件出示遮擋文字部分的參觀券,讓學生通過觀看票面,猜猜這是哪裏的參觀券。

(2)提問:你們是通過什麼判斷的? 板書:圖案。

教師總結:圖案在參觀券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探究參觀券的組成。

教師出示**的參觀券和一張**的照片。

提問:參觀券中的圖案很重要,那麼,只用圖片做參觀券可以嗎? 探究1:

(1)參觀券由哪幾部分組成?

(2)參觀券上的主券和副券,主標題和副標題之間有什麼區別或聯繫?又各有什麼作用呢?請大家看書研究一下。

探究2:

參觀券相關信息的多種形式。

出示幾張不同的參觀券請學生進行對比,發現有什麼相同和不同之處。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把參觀券核心部分板書在黑板上。

(三)瞭解參觀券的起源和演變 課件出示圖片,教師講解。

(四)學習設計參觀券 1.感受文字美。

課件出示《三國情》參觀券,請學生比較哪張效果好。2.感受圖案美。

課件出示《包公祠》參觀券,請學生比較哪張效果好。3.感受色彩美。

課件出示《李雲迪的鋼琴獨奏》參觀券,請學生比較哪張效果好。5.教師總結:文字、圖案、色彩要與主題內容相協調(板書)。6.欣賞學生的設計作品。

(五)藝術實踐

明確要求:參考教材19頁的設計建議,設計一張美觀實用的參觀券。

(六)欣賞評價,自我提升

1.組織學生小組內展示作品並相互評價。 2.組內評出優秀作品,全班展示。

四、板書設計

8.參觀券的設計

主券

副券 圖案 主標題

文字、圖形、色彩與主題內容相協調

?參觀券的設計》教學設計

赫靜 七道泉子國小

橋教學設計及教後反思篇5

設計意圖:

跳繩是幼兒常玩的,也是幼兒鍛鍊身體所用的。在户外活動時,我發現孩子對跳繩非常感興趣,並且能創造出多種玩法,如果將繩子兩頭扣在一起,可以做套圈遊戲,玩法多種多樣,本次活動旨在引導幼兒探索出更多的玩法,體驗創造性進行體育遊戲活動的樂趣,發展幼兒的身體動作。

活動目標:

情感:培養幼兒的合作與團隊意識

能力:探索繩子的各種玩法,掌握玩繩的基本技能,發展幼兒的身體動作

認知:會一物多玩,體驗創造性玩繩的樂趣,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活動重、難點:

重點:引導幼兒和夥伴一起探索繩子的多種玩法

難點:幼兒能掌握玩繩技巧

活動過程:

一、熱身運動(跟音樂做律動)

師:小朋友們,過會我們要玩一個遊戲,現在大家跟着我活動一下身體,等下才能表現的更好。

小鳥飛,飛啊飛,拍拍翅膀飛啊飛。(上肢運動)

小鴨走,走啊走,搖搖擺擺走啊走。(下蹲運動)

小象走,走啊走,甩甩鼻子走啊走。(俯背運動)

小馬跑,跑啊跑,嗒嗒嗒嗒跑啊跑。(跳躍運動)

二、幼兒探索各種不同的玩法

1、幼兒自由分散玩繩

2、幼兒展示自己繩的多種玩

(1)踩繩跳

(2)走小路

兩條繩子拉成相距有一定距離的.平行線做小路,幼兒在小路中間走,踩繩、出繩為犯規

(3)走鋼絲

把繩子拉成s形,幼兒踩繩前進

3、探索合作玩繩的方法,體會合作的快樂

(1)幼兒自由結伴,2人、3人或多人合作探索繩子的玩法

(2)幼兒分組展示創編繩子的玩法,教師和其他幼兒對展示的玩法做出評價

a.跳房子

b.三人跳繩。兩名幼兒掄動繩子,一名幼兒在繩中間跳

c.抓尾巴。幼兒兩人一對,各自在後腰帶上繫上短繩子當尾巴,遊戲開始,四散跑開,每一對幼兒要想辦法捉到對方的尾巴,同時要保護好自己的尾巴。先捉到對方的尾巴者為勝。

d.拔河

三、結束部分

將所有跳繩連在地上,擺出多種圖案,教師與幼兒踩繩走進行放鬆整理。

活動反思

在《好玩的繩子》這一活動中我為孩子提供的材料——繩子,是孩子所熟悉的,而且操作性強,所以幼兒在活動中的興趣很高,他們能夠積極投入到探索繩子不同玩法的活動當中,非常樂於用繩子開展遊戲平日的幼兒室外活動中,幼兒總是拿着一根跳繩做跳繩運動,比較單調,我想如果讓孩子們來創造性地玩繩子,他們會想出什麼好玩的玩法呢?於是探索繩子的玩法成為本次活動的主要內容。活動中小朋友想出了踩繩走和單腳踩繩跳,發展了幼兒的身體平衡能力;雙腳踩繩蹦跳及雙腳蹦跳跳繩發展了幼兒的身體協調性及跳躍能力;還想出了跳高、拔河兩種遊戲,發展了幼兒的跨跳能力讓幼兒體會到了與他人合作的快樂。在活動的過程中我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開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注意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幼兒的主體地位。教學活動要有較好的遊戲常規,要教育幼兒遵守紀律,聽從指揮,才能維持良好的教學秩序。在遊戲常規方面以後還需加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