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體的沉與浮的教學反思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64W

完成教學反思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作為一名教師,小夥伴們務必要經常性地撰寫教學反思,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物體的沉與浮的教學反思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物體的沉與浮的教學反思5篇

物體的沉與浮的教學反思篇1

我執教的《觀察物體》一課,在“全區第八屆中國小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觀摩活動周”中獲得一等獎。研究此課的過程,也正是我逐步加深對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有效應用研究的過程。反思此課成功的原因,我想主要是充分應用信息技術的優勢,改變了傳統教學的侷限性,有效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我所教學的《觀察物體》是北師大版實驗教材在四年級下冊“空間與圖形”領域設計的一個單元內容。在本課學習之前,學生通過一、二、三年級對系列內容的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觀察經驗。本課教學內容就是要求學生通過透視二維的畫面解決三維空間的問題,這是對學生空間觀念的進一步培養。本課教材內容都是利用照片或畫面這樣的二維平面來反映現實的三維世界,且照片(畫面)的取材對我們學生來説都較為陌生。這就使學生難以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展開空間想象,進行合情推理;難以準確判斷出拍攝點和照片的對應關係。一般傳統教學的策略是:用一些物品,設置虛擬的現實情境,讓學生進行觀察和體驗。但模型與現實物體之間是存在一定差異的,所以必定會引起觀察的誤差。加上我們實行的大班教學制,實際也無法滿足每個人的體驗需要。

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應用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整合,進行本課教學。

一、應用網絡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生成性的學習興趣。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大家一定記得這首古詩,描寫的就是廬山在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美景。本課的教學就是從這首詩描繪的情境出發,引導學生到虛擬網上搜索、瀏覽“廬山美景”,讓學生在美景、佳名的欣賞中真實感受到,因為我們觀察位置不同所以看到了如此不同的美景,這便自然引出了“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的研究主題。在此通過網絡這一信息技術平台,方便快捷的將教師需要的信息、情境,直觀、形象的呈現出來,而且這樣的創設過程能讓學生主動參與,所以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需求,激發學生自主的學習熱情。

二、應用視頻突破教學重、難點,有效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傳統教學在突破教學重、難點時所採用的策略存在着耗時多,誤碼率差大的敝端。為此教師應用了多媒體技術中的視頻錄像取代傳統的模型,讓學生進行觀察、體驗。在教學第1個例題“生日禮物”時,教師將課本上靜態的圖片換成了真實小狗的演示錄像,引導學生邊觀看,邊思考“小狗在每個位置看到的生日禮物是什麼樣的?”因為有了動態的錄像,學生很容易就認清小狗的觀察位置與觀察對象的關係,進而展開空間想象,很快做出準確判斷。教學第2個主題“天安門廣場”時,教師用真實的校園照片取代原教材中的天安門廣場照片,這樣更好調動起學生的觀察興趣和生活經驗,進行空間想象和推理。對缺乏判斷經驗的學生,每張小圖片旁的“幫助”又以錄像方式,記錄下不同位置的拍照過程,可以讓學生真實體驗到位置變化帶來的建築物形狀變化,這就更好給學生提供了進行空間想象的直觀經驗,豐富了表象,促進了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地發展,為學生展開合情推理提供了有力依據。在鞏固提高環節中,為了幫助學生解決“觀察靜態圖判斷圖片拍攝前後順序”這一難題,教師特別利用我們柳州市的本地資源,增加了一組看柳江河遊覽錄像,判斷照片拍攝前後順序的題目。這正是讓一些缺乏遊覽體驗的學生,也能在有限時間裏真實感受到遊覽中所見景物的相對位置發生的連續變化情況。為判斷連續圖片的前後順序提供了必要的直觀經驗。信息技術在這些教學重要環節中地整合運用,將觀察情境大量、真實地呈現在每個學生面前,使觀察材料更具有活動性,可視性和空間立體感,有效培養了學生空間想像力,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

路 三、應用網頁型設計,支持學生個別化學習需求。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是存在個體差異的,怎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統一知識內容時,都能得到有效發展呢?這是我們每一位教師都非常關注的問題。網絡的出現,讓我們欣喜地看到,計算機可以利用自己強大的處理數據能力,快速實現內容的切換和選擇。我們把這一信息技術運用到數學教學上,不就能很好解決個別化學習的難題了嗎?在《觀察物體》這一課教學中,我就把整個教學內容放置到虛擬網上,學生運用已有網絡操作技能,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學習,也可以進行自學。在探索發現的討論部分,我利用網上留言的形式,充分讓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對觀察規律進行交流、討論。在練習應用部分,充分利用網絡強大的交互功能,將課本中單一且難度跨越大的兩道練習題,結合本校、本市環境設計成一組有三個層次的題目,讓學生自主選擇練習。在練習中,教師可以通過網頁鏈接的數據庫,及時瞭解學生答題情況,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由此可見網絡技術地應用,充分滿足了學生學習多樣化、區別化的需求,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讓教師也真正成為了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

四、應用信息技術,有效節省了教學時間。

按計劃本段內容的教學是3個課時。而信息技術的運用,省去了課堂教學中繁鎖、耗時的組織觀察環節,將大量的觀察情境,觀察信息用計算機快速、清晰地呈現給每一位學生。讓學生能將更多的時間集中到空間想象,推理判斷中。在問題反饋時,教師着重引導學生運用數學語言表達出推理判斷依據,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真正實現了教學內容的彈性化,學生髮展空間的擴大化。讓學生在1個課時裏就達到了原來3個課時的學習目標。

總之,信息技術在本課教學中的運用,使學生能在一個寬鬆、愉快、有趣的學習環境中學習,學習內容更加貼進生活實際,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索,真正地落實了新課改的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物體的沉與浮的教學反思篇2

第三單元“觀察物體”是在一年級下冊從兩個方向觀察簡單的物體發展到從三個方向觀察簡單物體的基礎上,體驗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能夠理解從一個位置觀察物體最多能看到長方體或正方體形狀物體的三個面;並能夠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為了達到上面所述的目標,課前在教具上作了充分的準備,找到了各種長方體形狀的物體,及正方體形狀的物體,以便讓學生在課堂上觀察發現。

但是,教學效果較好,但在做題時並沒有達到我所預料的結果。反思教學覺得有下幾個方面的不足:

一、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觀察體驗還是不夠。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要讓學生體驗:在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是可能是不同的,最多隻能看到長方體或正方體物體的三個面。由於學生多不好組織,我就只好採取把長方體(正方體)形狀的物體放在講桌上,讓學生變換角度進行觀察。結果沒有實現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的觀察體驗,尤其是對“最多隻能看到長方體或正方體的三個面”體驗不深刻。如果採取小組觀察,效果會好一些。

二、在觀察用幾個正方體組成的圖形時,學生觀察的少體驗也不夠深刻。我讓學生在課下去實踐,可多數學生沒有去實踐。

物體的沉與浮的教學反思篇3

五年級上冊《觀察物體》這節課的知識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對於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教學這個內容時我讓學生充分經歷觀察的過程,體驗到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個面;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簡單物體的形狀。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同時通過學生的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創新意識。在實踐與反思後,我覺得本節課有如下特點與不足:

一、在情境中激趣,使數學知識生活化、趣味化。

本課教學,我從學生以往的學習經驗和學生的興趣出發,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情境貫穿整個學習過程,使數學知識生活化、趣味化。課的開始,讓學生閉上眼睛猜,不僅立即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而且讓學生初步感悟到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得到的結果是不同的,使學生對全面正確地觀察一個物體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認識。緊接着讓學生對課題質疑,既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又使學生帶着釋疑的心積極投入到新知的學習中。正是創設了這樣一個一個的情境,才使學生始終處於輕鬆、愉快並積極參與的學習狀態中,自主地思考探究,有序地合作交流。教師適時地設疑和點撥,真正成為課堂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學生在一種民主、和諧、不斷體驗的氛圍中,充分掌握了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的方式、思考問題的方法,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數學”,體驗到發現的樂趣,學習的快樂。

二、在多層次的操作活動中,使學生逐步建立起空間觀念

數學教學過程是一個特殊的認知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抽象的數學結論,更應注意學生的數學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從個體體驗到小組活動,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在活動中自主獲得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得到的形狀的理解和感悟。不同層次的操作活動,在教師的精心設計和調控下進行得有條不紊,體現了空間觀念建立的層次性和遞進性。

同時,在課後反思中也讓我注意到本節課還有一些值得改進地方:

一是本節課我的設計主要是“由物識圖”,如果再多增設一些“由圖識物”的內容,是否更有利於學生對觀察物體的認識,更有利於空間觀念的建立。

二是在今後的教學中,如何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術為教學服務、為學生的學習服務。這些都有待我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探索。

物體的沉與浮的教學反思篇4

觀察物體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的教學內容,要求學生從不同方位觀察簡單的物體,初步把立體圖形與其視圖聯繫起來。這對於二年級的孩子而言,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把握不好容易造成學生觀察的疲憊,空間觀念得不到發展。因此這節課對我而言,重在培養學生觀察的興趣,產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從而使學生在快樂的學習活動中,初步體會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一樣的。教完本課後,感觸較大,反思如下:

一、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產生積極的學習態度。

1﹑這節課,以“平平來做客”貫穿教學全過程,同時將觀察活動溶入在這個故事情景中。再用多媒體的音像效果説出“平平”的話,更增加了趣味性。如:在教學從前後兩個面觀察物體時,配上以下錄音,“這是二(2)班的教室吧?哎呀!小朋友大概去上體育課了吧?嗯,教室真乾淨啊,看來我得好好學學!還是留個紀念吧!‘咔嚓’‘咔嚓’小朋友猜一猜,哪張是在教室前面拍的,哪張是在教室後面拍的?”……這樣,讓學生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解決問題,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獲得快樂。2﹑挖掘身邊素材,創設探究環境.在觀察教室之後,讓學生觀察教師,為此:

生: 我能看到老師的後面,我從前後面觀察老師. 我能看到老師的左面,我從左面觀察老師. 我能看到老師的右面,我從右面觀察老師. 我能看到老師的前面,我從前面觀察老師.

二、以生活經驗為依託,由易到難,逐步拓展,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本課充分利用教材內容,將學生所熟悉的可愛的玩具、水杯一些實物直接帶入課堂,這些都來自於學生身邊,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從容易的兩面觀察,從具體到半抽象的安排,充分尊重了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激發了學生觀察的興趣和積極思考的動力,同時也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物體的沉與浮的教學反思篇5

課程的教學,學生從一年級到五年級,經歷了不同時段的知識積累,已經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觀察物體的感性經驗。本冊本單元在編排上不僅設計了學生的觀察活動,而且設計了需要學生進行想象、猜測和推理的探究活動。通過本單元的教學,學生已從感性的經驗上升到理性的認識,懂得了觀察物體的方法及觀察物體時,視線都要垂直於被觀察物體的表面,從而得出了根據擺放物體的位置,當我們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都會看到不同的圖形,同時,學生也發現:從正面和從後面看到的物體的平面圖形是一樣的,從左側面和從右側面看到的物體的平面圖形是一樣的。學生也明白了,這裏所説的前面、後面、左面、右面和上面、下面的`位置是相對的,這就是學生對觀察物體的初步感知,也是針對一個物體的觀察而言。

通過例2的教學,學生獲得了立體組合物體的觀察與單個物體所觀察到的截然不同,也就是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平面圖形是不一樣的,平面圖形的形狀也不相同。例1和例2的教學,是從把一個或一組立體圖形從固定擺放讓學生觀察,讓學生髮揮想象,從而決定觀察到的平面圖形的樣子及形狀。而通過例3的拼搭活動、實踐操作,學生對原來的想想變成了現實,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上的提升。學生也明白了從不同方向看立體圖形得到的平面圖形都不一樣。就學生來講,本單元的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實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積極參與教師的教學互動,教師的教學更覺輕鬆,教學效果也好,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具體實物的展示,作為學生來講,無論是單個立體物體還是簡單的組合立體物體,從不同位置、不同角度都能準確辨認。

總結下來,我覺得自己對單元內容的教學放得開,對知識點的拓展有度。既考慮到了學習好的學生,同時又照顧到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但對整節內容的教學也還存在以下一些問題,更值得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深思和改進:

1、及個別學生對觀察組合立體圖形還有一定的困難,他們只會簡單的看問題,特別是對給定的平面圖形不能正確辨認方位。

2、部分學生對觀察物體後畫平面圖形有一定的困難。

3、部分學生對拼搭活動積極性高,但對畫平面圖形較為吃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