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學活動沉與浮教案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2W

教案是老師為了順利開展教學預先整理的文字報告,教師在寫一份教案時,自身的能力一定都得到很好的發揮,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中班科學活動沉與浮教案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中班科學活動沉與浮教案8篇

中班科學活動沉與浮教案篇1

活動目標:

知道螢火蟲的特徵,並用發光物模仿螢火蟲。

仿照故事結構編故事。

活動準備:

1、"故事":調皮的光光。

2、手電筒。

3、1——10的數字卡數套。

4、螢火蟲發光的原因及方式介紹。

活動過程:

結合幼兒用書,運用故事大書與幼兒分享故事《調皮的光光》:

——提示幼兒注意故事畫面的變化,猜想故事的內容。

——引導幼兒相互交流彼此的想法。

——讓幼兒邊看書邊欣賞故事。

與幼兒一起展開討論,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故事裏有誰?説了什麼事情?

——你喜歡光光嗎?為什麼?

——如果你是光光,會把發光的本領用在哪裏?

見到説明螢火蟲發光的特徵、原因及方式。

——誰見過螢火蟲?(如果有幼兒看見過,請他講述他的經驗。)

——螢火蟲為什麼會發光?

玩"螢火蟲找朋友"的遊戲:

——將幼兒分為數組,每組6——7人,當雄螢火蟲。

——將數字卡分給各組,每組數字卡的張數、數目相同;同時每組發一隻手電筒。

——拉上窗簾,關上燈,教師持手電筒當雌螢火蟲,一明一暗地打光數下。

——各組幼兒根據教師所打出的次數,找到對應的數字牌後,以自己這一組的手電筒打光響應;動作最快且正確的一組表示找到了朋友,請一名幼兒"飛"到老師身旁。

仿照故事《調皮的光光》的結構,創編故事《我的昆蟲朋友》。請幼兒結合個人的經驗,想象一個自己與昆蟲朋友的故事。

指導幼兒用畫面的方式把故事表現出來,做成一本自己的故事書。

教學反思

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餘地和延伸的空間。整個活動,給予幼兒較寬鬆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並及時的梳理與小結。

中班科學活動沉與浮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感知磁鐵能吸鐵的特性,嘗試運用各種方法取出水中的東西並進行分類。

2、大膽探索並能講述自己的發現。

3、體驗探索磁鐵的樂趣。

教學準備:

磁鐵;探索材料:回形針,玩具,一元硬幣,夾子,茶葉罐等鐵製材料和非鐵製材料:積木,塑料玩具,紙杯,玻璃球,氣球、裝水的大盆兩個;取物工具———簍子、盤子、有磁鐵的釣鈎、勺子、筷子等;空箱子2只,空盆1個。

教學過程:

a)情景引入

(出示大盆)師:陳老師遇到一個問題——小弟弟把許多東西一起扔到了這兩個玩水的大盆裏,這可怎麼辦呢?

提出問題討論:怎樣才能將這些東西拿出來呢?你們能幫我想想辦法嗎?

b)初次探索水中取物

幼兒用磁鐵水中取物。(規則——不能用手拿)

經驗交流:磁鐵是怎樣幫助你取出東西來的?你取出了哪些東西?

c)分組實驗,再次探索水中取物

幼兒嘗試用磁鐵取水裏的東西。

師:磁鐵能將水裏的其他東西取出嗎?請你試一試。

討論並總結:取出的都是鐵製品,磁鐵能吸鐵。

師:你有沒有取出東西?為什麼沒取出?這些東西為什麼能取出來?它們有什麼一樣的地方?

討論:有哪些方法能取出水裏的東西?

幼兒用各種工具水中取物。

幼兒交流取物經驗。

師:你用了什麼方法取出了什麼東西?

環保教育——保護環境,不亂扔東西。

d)取出物分類

幼兒將取出物分類

師生小結:今天,我們動腦筋將水裏的東西取出,發現……是鐵製的,能被磁鐵吸起來;……是木頭的、塑料的、紙的,不能被吸起來。

經驗遷移:磁鐵的作用可大了,生活中有許多東西也用了磁鐵,你知道哪些東西請磁鐵幫忙的?發現了告訴大家並記錄在記錄紙上。

延伸遊戲:杯中取物

1、介紹遊戲和記錄表的使用。

2、幼兒遊戲——按記錄表的要求將水杯裏的回形針用磁鐵取出(磁鐵貼在杯外吸)

中班科學活動沉與浮教案篇3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運用感官探索冰的特性,嘗試用多種方法取出冰中的玩具。

2.幼兒樂意在活動中提出自己的設想,並通過實驗加以驗證。

活動準備:

1.準備一個四周挖有小洞的大紙箱,將凍有幼兒玩具的大冰置於大紙箱裏。

2.錘子、剪子、鋸子、鉗子、積木、塑料棒、熱水、爐子、砂紙等各種工具材料。

3.幼兒每人一份記錄板、筆及紅星。

活動過程:

一、發現問題

1.幼兒將手伸進紙箱洞裏觸摸冰,感受冰的特性。

(1)用手捏一捏、壓一壓,知道冰是固體的,有一定的硬度。

(2)提醒幼兒一隻手摸冰,另一隻手摸沙紙,感受冰是光滑的。

(3)將摸冰的手拿出來與另一隻手比比看,這隻手的水是從哪裏來的?知道冰是可以融化的。

2.讓幼兒自由感受、探索,説出自己發現的冰的特性:冰是光滑的、固體的、透明的、冰涼的、會融化的……

二、提出問題

1.請幼兒觀察冰中的玩具,並想想用什麼辦法才能取出自己心愛的玩具。

2.幼兒在實驗記錄板上畫出自己的設想,教師巡迴指導並瞭解幼兒的想法。

3.幼兒交流各自的設計方案,並將設計方案貼在白板上。

三、實驗論證

幼兒開始根據自己設計的方法尋找材料和工具進行驗證,教師巡迴觀察,並給予適當的指導。

1.觀察每個幼兒實驗的情況,及時給予適宜的支持和引導。

2.詢問個別幼兒採用某種方法的理由。

3.教師採用幼兒沒有想到的方法,與幼兒共同實驗。

4.當幼兒取出玩具後,請幼兒在成功的方法處貼上一顆紅星。

四、交流討論

根據冰的各種特性,引導幼兒共同討論。

師:你是用什麼辦法從冰中取出玩具的?為什麼這種辦法能取出玩具?

1.幼兒分別介紹自己在實驗中採用過的方法。

2.教師小結:可用熱水或太陽來曬,使冰的温度升高,冰就會融化成水,玩具就取出來了;當用硬的物體敲擊冰時,物體比冰硬,冰就會碎,玩具也就可取出來……

活動延伸:

如果冰裏面還有一些沒取出的玩具,可以讓幼兒想一想:放在室外,它們會出來嗎,為什麼?哪種方法能更快地取出玩具?活動可根據情況進行延續。

設計評析:

活動目標和內容的設計,接近孩子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能力,順應了孩子們的需求和興趣,所以孩子們樂於參與。活動材料的準備充分,符合目標的需要,特別是活動前,將孩子心愛的玩具凍於一大塊冰中,增強了孩子主動探究的願望和積極性。整個活動的指導,教師遵循了科學活動的新理念:幼兒是主角,他們按照自己設計的思路進行大膽的、主動的嘗試與探究;教師則更多的是鼓勵、關注、等待與支持。

中班科學活動沉與浮教案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看一看,嘗一嘗,説一説等形式,讓幼兒初步瞭解各種糖果的基本特徵和作用,知道糖果裏含有糖,糖是甜的是人體必需的營養。

2、培養幼兒的觀察力、發散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教育幼兒吃糖果要適量。

?活動準備】

1、各種各項的糖果若干,畫上五官,富有表情。

2、請每個幼兒從家裏帶來兩種糖果。

3、情景劇《小熊拔牙》的有關道具及場景。

?活動流程】

遊戲導入——看一看——嘗一嘗——説一説——給糖果寶寶找家——情景劇《小熊拔牙》——延伸活動

活動過程:

一、遊戲導入:

教師戴上大糖的頭飾,做大糖媽媽,帶領幼兒到“甜甜大世界”去發現尋找糖果世界的祕密。

大糖媽媽:小朋友,你們認識我嗎?對,在上次的活動中小朋友都已經認識我了,我是麻渠大糖媽媽,今天我要帶領小朋友到我們糖果類的大本營“甜甜大世界”去,在那裏你們會認識更多的糖果,發現糖果世界的許多祕密,下面讓我們快樂地出發吧!

二、看一看

大糖媽媽帶領幼兒到“甜甜大世界”去參觀,請幼兒認真觀察各種糖果的不同形狀、顏色和包裝。

大糖媽媽:小朋友,“甜甜大世界”到了!你們看,我的糖果夥伴們正在向你們微笑呢!快去和它們做朋友吧?看一看它們都是什麼糖?什麼顏色,什麼形狀?他們有什麼獨特的地方?(幼兒自由分散的觀察,教師個別引導)

提問:你剛才看到了哪些糖?它們是什麼樣子的?以前吃過嗎?是什麼味道?它和別的糖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三、嘗一嘗

讓幼兒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親自品嚐糖果的味道,加深幼兒對各種各樣糖果的認識。

大糖媽媽贈給每個小朋友一個禮物,請小朋友每人挑選一塊糖果進行品嚐,並説出糖果的形狀、顏色、味道。

四、説一説

請幼兒説一説日常生活中還見到過什麼糖果?吃過什麼糖果,什麼形狀、顏色、味道等?

五、給糖果寶寶找家

請幼兒根據不同的要求給糖果寶寶找家:

1、按照顏色的不同給糖果寶寶找家(紅色、黃色、綠色、白色、棕色等)

2、按照形狀的不同給糖果寶寶找家(圓、方、橢圓、半園、三角等)

3、按照軟硬程度的不同給糖果寶寶找家(棉花糖、橡皮糖;冰糖、水果硬糖)

4、按照味道的不同給糖果寶寶找家(如菠蘿味、桔子味、奶味、巧克力味)

六、表演活動:情景劇《小熊拔牙》

請幼兒觀看情景劇,知道吃糖果雖然有利於健康,但是吃多了對身體不利。

看完表演後提問:

1、小熊為什麼要拔牙?

2、你看了這個表演,明白了什麼道理?

大糖媽媽小結:糖是我們身體裏面必需的營養,但是不能多吃,要適量。吃多了不僅會傷害牙齒,還會造成肥胖。所以吃糖要講究科學,不能無節制地亂吃。吃完糖後一定要漱口或刷牙,晚上睡覺前千萬不要吃糖。

七、延伸活動:

帶領幼兒離開甜甜大世界,到美工區利用糖果包裝紙去製作精美的手工製品。

中班科學活動沉與浮教案篇5

設計意圖:

幼兒園改造線路留下的零散的廢舊電線引發了孩子們極大的玩的樂趣:有的將電線彎一彎當“蛇”來嚇唬同伴;有的繞成圈當手鐲;有的當髮箍戴在頭上、、、孩子們被電線這一獨特、新穎的特殊材料所深深吸引。

依據新《綱要》在科學領域中提出的“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這一指導思想,我捕捉孩子們的興趣與需要,精心設計了這一科學探究活動,意在幫助孩子們在有目的地玩的過程中構建電線可隨意彎折的知識經驗,同時在嘗試藉助物體讓電線造型站起來的探索活動中獲得關於事物間關係的認識。

活動目的:

1、感知電線可隨意彎折的特點。

2、嘗試藉助輔助材料讓自己創意的電線作品站起來。

3、培養幼兒大膽想象、樂於探索的精神,提高言語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1、彩色膠皮電線若干。

2、橡皮泥、積木、積塑、牙膏盒、易拉罐、夾子、筆、記錄紙等。

活動過程:

一、説一説,激發學習興趣。

師:(出示電線)這是什麼?你在哪兒見過它?

幼:電線,我在電視機(電腦、手機充電器、電話、三用機……)的後面見過電線。

小結:電線是電器的親密朋友,它會導電,有了它,可以使電燈發亮,使電器正常工作。

——幼兒對在哪兒見過電線有親身感受,他們在回答問題的同時,眼睛還在教室周圍四處尋找,有效激發幼兒關注身邊事物的興趣。

二、變一變,引導創造想象。

1、師:今天,老師要用這廢舊的電線來變魔術,瞧!我讓電線彎彎腰,變成了什麼?

幼:變成了彩虹(拱橋、眉毛、山洞、頭箍)

師:換個方向看,象什麼?

幼:象微笑的嘴巴、象一片西瓜、象小船、、、

師:再換個方向看,還象什麼?

幼:象天上的月亮。

——在引導幼兒想象的過程中,教師通過改變物體方向,儘可能地進行多方位啟發,提高幼兒想象的空間。

2、師:你們也想變魔術嗎?在椅子底下老師為你們準備了許多電線,小心取出來,想一想自己要變什麼,再動手試一試吧!

3、幼兒自由彎曲電線變造型,教師觀察指導。

4、和同伴交流:你把電線變成了什麼?

幼:我變的是氣球,也很象撈魚的勺子。

(眼鏡、蝸牛、氣球、耳機、煙斗)

——教師前一環節的引導有效推進了孩子們對電線造型的興趣與思考,他們能對自己變出的造型進行大膽想象與表達)

小結:電線真好玩,可以根據我們的想法把它彎曲成各種各樣的東西。

三、試一試,鼓勵探索發現。

1、師:把你變的電線造型放在地上試試,它可以站起來嗎?(不能),想一想,有什麼辦法讓它站起來?

2、幼兒自由猜想讓電線造型站起來的方法。

幼1:把它靠在椅子腿上,就站起來。

幼2:把它插在鞋子裏也可以站起來了。

——教師簡短、有效的提問關係到孩子思維活動的質量,推進了孩子的活動。

3、師:老師在你們身後的桌子上準備了許多的材料,你可以帶上自己的電線造型去試試,怎樣讓這些材料幫助你的電線造型站起來。實驗成功了,就把這個方法畫在紙張上。想出的辦法越多越好。

4、幼兒嘗試操作,並記錄。

——讓幼兒藉助自己常見的物體幫助電線造型站起來,孩子們有足夠的自信心,同時,豐富的材料既滿足了孩子們探索要求,又能進行多方位組合,孩子們在自由、寬鬆的環境中積極探索,獲取經驗。

四、評一評,構建知識經驗。

(在展示板上展示幼兒記錄結果)

1、師:説説看,你用什麼辦法讓你的電線造型站起來。

幼:我把它靠在積木上,讓它站起來。

幼:我用橡皮泥粘住,讓它站起來。

師:你願意把自己認為最好的辦法告訴大家嗎?

幼:我把它插在牙膏盒裏,讓它站起來。

——教師通過讓孩子介紹自己認為最棒的經驗,既給予了多數幼兒表達的機會,又能讓介紹的辦法不重複,充分發揮了經驗分享的功效,促進每位幼兒得到發展。

小結:看來你們真有辦法,運用插、靠、粘、掛的辦法讓自己的電線造型站都起來了,真了不起。

五、玩一玩,提升探索難度。

1、師:瞧!我也變了一副眼鏡,還能自己立起來呢!你們也能想出辦法,不用別的材料幫忙,讓電線造型自己站起來嗎?

2、幼兒再次嘗試不借助材料,讓電線造型站起來。

師:如果你試成果了,就把它擺到老師的跟前來。

3、交流:這些能自己站起的電線造型身上都藏着一個祕密,知道是什麼嗎?

幼:他們的下面有底座。

幼;它們有彎彎的支撐點。

——層層遞進的提問,讓孩子們對探索活動充滿期待,他們在一次次挑戰中充滿激情和樂趣,大部分幼兒能在玩弄電線的過程中,摸索出讓電線造型自己站立起來的方法。

活動延伸:

生活中還有許多讓物體站起來的方法,回家後,你們還可以繼續和電線交朋友,變一變,試一試、還有什麼辦法讓你的電線造型站起來。

中班科學活動沉與浮教案篇6

活動目標

1.通過兩次做傘,探究傘的結構,知道傘有傘面、傘柄、傘骨。

2.能積極主動探究、動手動腦,在發現問題的過程中解決問題。

3.增強關愛小動物的社會性情感。

活動準備

製作傘的材料:小棒、吸水海綿、布、牙籤、橡皮泥、火柴棒等,實物傘若干,多媒體ppt課件(小雞淋雨的情景),各種各樣的傘,《傘舞》音樂磁帶。

活動重難點

重點:瞭解傘的構造;難點:嘗試自制小傘。

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幼兒做傘的願望

1.師:小朋友請仔細聽一聽,你昕到了什麼?打雷了,下雨了。快看,一羣小雞在幹什麼?(欣賞多媒體畫面:小雞淋雨並尖叫着四處逃竄。)

2.師:天很冷,淋雨的小雞會怎樣呢?我們趕快想個好辦法來幫助它們吧!

小結:小朋友真聰明,想出許多幫助小雞的辦法,許多小朋友想做把小傘送給小雞,這個辦法真不錯!

二、幼兒第一次探索製作小傘

1.出示做傘的材料,有小棒、吸水海綿、布、牙籤、橡皮泥、火柴棒等。逐一向孩子介紹。

師:桌上有許多材料,想一想,你可以用什麼材料做傘?

師:現在我們就來動手為小雞做小傘吧。

2.展示幼兒第一次嘗試的作品。(將做好的小傘插在吸水海綿上的小雞旁)

師:請你將傘送給小雞,並對小雞説句有禮貌的話。

3.幼兒交流,瞭解傘的結構。

(1)引導幼兒認識傘面、傘柄。

師:你用什麼材料做傘?

幼:我把布和小棒固定住。

幼:我是用布和牙籤,先找塊圓形的布,然後用牙籤撐在下面。

師:聽聽小雞説什麼?(出示ppt畫面:小雞説,小朋友做的傘不能擋雨。)問題出在哪兒?

(2)每人一把實物小傘與自制傘比較,認識傘骨。

師:剛才大家自己做的傘與手裏的傘有什麼不一樣?哪裏不一樣?

幼:我做的小傘撐不開。

小結:傘都有傘骨,傘骨就像人的骨架,沒有傘骨,傘面就撐不開。

三、幼兒第二次探索製作小傘

1.幼兒嘗試用多種材料製作傘骨。

師:剛才我們做的傘因為沒有傘骨,所以還不能幫小雞擋雨,怎麼辦?拿什麼材料做傘骨呢?(鼓勵幼兒用不同的材料做傘骨)

師:第二把傘做好後趕快送給小雞,仍然要對小雞説句好聽的話。

2.交流製作小傘的方法。

師:用哪些材料做傘骨能撐開傘面?

幼:用牙籤、火柴棒都可以做傘骨。

師:這次小朋友做的傘都有傘骨,小雞能撐開小傘遮雨了,小雞真開心。

小結:今天,我們做了能撐開的傘,並知道傘不僅有傘面、傘柄,還要有傘骨。

四、瞭解傘的作用

1.師:你們平時用過或看到過什麼樣的傘?

2.播放ppt,欣賞多種有趣的傘。

小結:傘不僅能擋雨、遮陽,還能裝飾和表演,傘,的用處很多。

3.幼兒與老師一起跳《傘舞》結束活動。

活動反思

美國教育家杜威説過:“教師不替學生説學生能説的話,不替學生做學生能做的事。”確實,這是實現“幼兒為本”教學理念的正確方法。在追求幼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今天,有效教學引領我們在教育中實踐智慧,在教育中體驗世界,在教育中開啟新的行程。通過有效教學,來促進幼兒可持續的、全面和諧的、富有個性的發展。實踐中,我這樣讓有效教學行動起來。

1.關注興趣,有效組織。

杜威説過“為了激發學生的思維,必須有一個實際的經驗情景,作為思維的開始階段”。科學探究活動大多數比較抽象,以遊戲化的方式來組織科學探究活動,能極大地調動幼兒參與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使幼兒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之中,感受活動的樂趣。

上面活動的開始部分,我提供“下雨啦”多媒體動畫課件,巧用小雞淋雨的情景,使孩子在同情心的驅使下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激發出強烈的學習興趣。孩子們看着雨中四處躲避、凍得瑟瑟發抖的小雞,為小雞做小傘的慾望一下被激發了。他們利用廢舊材料探究製作小傘,並邊做傘邊安慰小雞:“小雞、小雞彆着急,馬上就有小花傘啦。”要想吸引幼兒全身心投入活動,教學所呈現的情景除了能激發幼兒興趣,還要能喚醒幼兒已有的相關經驗或知識,讓幼兒內在的創造衝動釋放出來,陶醉在充滿樂趣的探究活動中。

幼兒的情感總是處於變化之中。往往是“生成一淡化一泯滅”。為使幼兒在導入活動時被激發出來的熱情保持不減,我將情境性貫穿活動的始終。雖然是科學探究活動,但孩子們在認知、語言、情感、操作等方面有了向“最近發展區”挑戰的機會。

2.關注能力,有效體驗。

認識傘,傳統教法往往是教師讓孩子從觀察入手,而此活動一開始就遵循皮亞傑的建構理論,即通過情景導入,引導幼兒自己嘗試做傘,讓孩子在主動探究、主動建構中獲取知識。

第一次探索製作後,幼兒交流,再與實物傘比較,瞭解傘的結構。通過嘗試,孩子們發現傘不僅要有傘面、傘柄,還要有傘骨。

幼兒第二次探索,嘗試用多種材料製作傘骨,然後交流製作小傘的方法。活動中,教師與幼兒、學習與探究之間不再是灌輸與被灌輸的關係,而是一種平等、對話式的雙向交流關係,這種體驗式學習使教學更有效。

3.關注問題,有效引導。

為保證活動的有效、高質,教師要運用智慧把要幼兒學的內容轉化成幼兒願意學的內容,讓學習的內容、學習的情境、學習的方式貼近生活,聯繫生活,表現生活。教師要在保證教學科學性的前提下,以“趣”引路,以“情”導航,通過多種手段與方法去追求實效性。在科學活動“傘”中,我實施了這樣幾個策略:

(1)讓幼兒主動提出問題。問題是產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因此活動中我注意營造幼兒主動探索的氛圍,讓幼兒帶着疑問去探索,比如:“為什麼我做的小傘撐不起來?”“拿什麼樣的材料做傘骨更合適?”鼓勵幼兒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問題,比如:“和實物傘比比,哪裏不一樣?”發展幼兒的類比、聯想等思維能力。

(2)讓幼兒主動解決問題。合理運用指導策略,能有效地促進幼兒主動學習。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強調以幼兒發現學習為主,並不是不要教師的指導,只是教師的作用由直接指導變為間接指導,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活動中,幼兒第一次做傘送給小雞後,我設置了小雞仍然急聲高叫的情境,啟發孩子思考:小雞為什麼拿到了傘還是急得嘰嘰叫?此時,再出現實物傘讓孩子撐一撐、轉一轉,引導幼兒仔細觀察並找出原因:沒有傘骨的傘,小雞是撐不開的。於是,孩子們又迫不及待地第二次為小雞做傘。這一教學環節,教師很自然地間接指導了孩子,讓孩子發現問題後主動解決問題。

在操作過程中教師不限制幼兒的自由討論、隨機提問,對於在活動中出現的問題,教師適時恰當地把握時機,選擇有價值的問題組織幼兒進行討論,如:用哪些材料做傘骨能撐開傘面?鼓勵幼兒與同伴一起比較、分析、交流與合作。同時,積極引導幼兒在分析討論的基礎上,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另外隨時捕捉孩子不同的表現和發現,讓幼兒在寬鬆的環境中探索,促進主動學習能力的提高。

整個活動過程都是讓幼兒自己思考所能解決的問題。幼兒知道“學什麼”和“怎麼學”,從願意學、喜歡學到主動學,自然會將自己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學習效率大大提高,教學也就變得更加有效。

有效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門讀懂幼兒心靈、創造教學奇蹟、共享教育幸福的藝術。讓我們在工作中,更多一些有效鑽研,為平淡增添光彩,將了無生趣引導得生機盎然,讓師生都能在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彼此受益!

中班科學活動沉與浮教案篇7

活動目標:

1、探索動物睡覺的祕密;

2、嘗試用動作表現不同動物的睡覺方式。

活動準備:

1請幼兒收集有關介紹動物睡覺的圖書、圖片,互相説一説自己的發現。

2、幼兒用書第三冊第22頁

活動過程:

1、與幼兒談話:小朋友,你是怎樣睡覺的?讓幼兒説一説、做一做。

2、那麼你知道動物是怎樣睡覺的?啟發幼兒説出家養的小動物睡覺姿勢(貓、狗······)

3、出示圖片:引導幼兒觀察發現動物睡覺的祕密。

(1)請幼兒分組活動,觀看有關動物睡覺的圖片、圖書,互相説一説自己的發現。

(2)講故事:動物怎樣睡覺?

4、遊戲“誰在睡覺”

(1)看誰找得快:請幼兒仔細觀察掛圖,找出正在睡覺的動物。

(2)看誰説得對:請幼兒説出蝙蝠、老虎、丹頂鶴等動物是怎樣睡覺的。

(3)看誰學得像:教師説出動物的名字,請幼兒模仿動物睡覺的姿勢。

5、請幼兒閲讀幼兒用書第三冊第22頁,看看講講小動物是怎樣睡覺的。

6、教師可引導幼兒要從小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和正確的睡眠姿勢。教育幼兒熱愛小動物。

活動延伸:

幼兒和爸爸媽媽一起模仿動物睡覺的姿勢,比一比看誰學得像。

中班科學活動沉與浮教案篇8

教學目的:

1、通過玩瓶子變“魔法”的遊戲,初步感知兩種不同的顏色混合,可變成另一種顏色。

2、體驗遊戲帶來的樂趣,並從遊戲中激發幼兒對探索活動的興趣。

教學準備:

1、裝好半瓶水的魔法瓶,有顏料的瓶蓋

2、伴奏帶

3、顏色幾時貼

教學過程:

一、教師導入

教師扮演魔法師的角色,邀請幼兒去瓶子世界參觀。

二、出示瓶子,引發幼兒興趣

1、邀請幼兒和瓶子一起跳舞,讓幼兒主動發現瓶子裏水的變化

2、請幼兒給自己瓶子貼上顏色標誌

三、老師換瓶蓋繼續“變魔術”,進一步引發幼兒發現瓶子裏的祕密。教師的瓶子裏水的顏色再次發生變化後,帶領幼兒也來玩這個魔術。

提問:為什麼你們的瓶子裏的水沒有發生變化?(引導幼兒回憶老師在“變魔術”前的小動作,進一步引導幼兒發現瓶子裏的“祕密”)

四、幼兒相互交換瓶蓋(不一樣的顏色),並做上顏色標記。

五、再次玩變魔術的遊戲,讓孩子自己發現水顏色的變化,並用語言表達出來。

六、幼兒邀請老師一起和瓶子跳舞。

七、活動結束

讓幼兒回去試試其他的顏色混合會不會發生變化,會變成什麼顏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