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師聲音傳播教學案例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9.77K

  物理教師聲音傳播教學案例三篇

通過教師、學生雙邊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慾望,使學生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知道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的傳播。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物理教師聲音傳播教學案例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閲讀。

物理教師聲音傳播教學案例三篇

物理教師聲音傳播教學案例一

學習目標

1、知道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的傳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見的聲現象。

重、難點:(重)1、學生對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過程的探究。

(難)2、設計探究的實驗。

3、聲現象的分析、解釋。

關鍵:指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總結結論。

教學過程:

導學達標:

學生觀看第一部分錄像——各種各樣的聲音。引入課題:聲音是怎樣產生和傳播的?

1、聲音的產生

演示實驗:(1)、敲打音叉——音叉振動,發聲。

(2)、握住振動的音叉,聲音馬上停止。

(3)、放一段聲音的錄像。

指導學生分析歸納,得出結論: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停止。

(4)、擴展:錄製聲音

2、聲音的傳播:

(1)、得出:固體、氣體可以傳播聲音。

(2)、實驗14頁圖1-4示:得出: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指導學生分析歸納,得出結論: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固體、液體、氣體都能傳播聲音,真空不能傳聲。

學生活動:月球上的宇航員如何交談?

學生活動:如何證明液體可以傳聲?

(3)、聲波:利用錄像讓學生知道什麼是聲波?同水波進行對比。

3、聲速:不同介質中的聲速是不同的。

學生活動:(1)、看15頁的表格內容

(2)、聲音在固體、液體、氣體中的速度誰快?

15℃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為340m/s。

學生活動:對着遠處的高山喊可以聽到回聲,為什麼在教室裏講話聽不回聲?

4、回聲:聲音的反射。<0.1秒<17米

二、小結:

小結本節內容,明確目標,強調重、難點

三、達標練習:

完成物理時習在線中本節內容,因內容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課外練習。

四、課後活動:

動手動腦:1、2、3題。

教學後記:

在課堂上對聲音的知識不能擴展太多,這只是聲音的第一節課,可降低難點。

要測一測學生的接受情況。

物理教師聲音傳播教學案例二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3.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是如何傳播的?

2.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問題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師、學生雙邊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慾望,使學生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2.注意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於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意識。

3.學會用物理知識來描述生活中聲現象。

【教學重點】

1.發聲的物體在振動。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觀察、探究聲音傳播的條件以及解釋生活中的聲傳播現象。

【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探究法、討論法

【教師準備】

音叉、小錘、鐵架台、帶有細線的乒乓球、水槽、水。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我們生活在聲音的海洋裏,請舉例你聽到過哪些聲音?

引導提問: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為什麼會有各種各樣、千差萬別的聲音呢?

二、進行新課

(一)聲音的產生

1.讓學生感知比較説話與不説話時喉嚨部位的情況。

2.觀察比較按緊的直尺不發聲與撥動發聲時的情況。

3.讓觀察比較拉緊的橡皮筋發聲與不發聲時的情況。

4.教師演示:發聲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彈開──説明發聲的音叉在振動。(物理研究方法指導:轉化法)。

師生總結: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5、引導解決:

a.指導學生看教材12頁圖1.1-1、13頁1.1-2,是什麼物體在發聲?為什麼會發聲?

b.我們能把聲音記錄下來嗎? 學生自學P13課本,教師指導。

(二)聲音的傳播

1、演示:(沒有器材,教師講述)

a.把正在響的鬧鐘放進玻璃罩中,聽聲音的情況。

b.用抽氣機往外抽氣,聽聲音的變化情況。

結論:真空不能傳聲。

2、哪些事實或實驗説明固體、液體、氣體能夠傳播聲音?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

方案一:把正在響的鬧鐘用塑料袋包住,放進水中,聽聲音的情況。

方案二:在水中,敲擊兩塊石頭,旁邊的人能聽到聲音。

方案三:一同學輕敲課桌一端(或把鬧鐘放在課桌一端),另一同學把耳朵貼近課桌的另一端,聽聲音的情況。

得出結論: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

3、聲音在空氣中是怎樣傳播的。

學生自學P15第一自然段。

在黑板上畫水波。(物理研究方法指導:類比法)

指導學生看圖1.1—6説明聲音在空氣中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4、聲速

提出問題:平時我們説話時,一張口,馬上就聽到聲音了。那麼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嗎?你怎麼知道的?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點撥)

教師預備:1.百米比賽時,計時員是怎樣計時的呢?為什麼?

2.對着高牆或山崖喊話,能馬上聽到回聲嗎?

3.看煙花時,一看見煙花爆炸,就能聽到聲音嗎?

(雷電時,為什麼總是先看到閃電,後聽到雷聲呢?)

共同歸納: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也就是聲音是以一定的速度傳播的。

介紹資料、指導讀表:《一些介質中的聲速》

學生討論:在讀表的過程中,發現了什麼特點?(教師指導)

1.150C時,V聲=340米/秒 250C時,V聲=346米/秒;

2.傳播速度與温度有關; 3.一般情況下:V固>V液> V氣

三、課堂小結

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

3.聲音在介質(空氣)中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4.聲速: 150C時,340米/秒(空氣)

四、作業佈置:

物理教師聲音傳播教學案例三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瞭解人類聽到聲音的過程.

2.知道骨導的原理.

3.瞭解雙耳效應及其應用.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實驗和生活經驗,體驗人是如何聽到聲音的.

2.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加強物理與生物學科間的交叉、滲透和綜合,從而培養學生學科間的綜合能力.

三、德育目標

1.通過學習“我們自己是如何聽到聲音的”,體現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邊的物理”的思想,從而培養學生聯繫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的能力.

2.學會關心他人,特別是關心殘疾人.

教學重點

1.人類聽到聲音的“物理過程”.

2.骨導的原理.

教學難點

通過實驗和生活經驗,體驗人是如何聽到聲音的.

教學方法

實驗法、討論法、探究法.

教學用具

音叉(若干個)、人耳的構造掛圖、錄音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的情境,引入新課

二、進行新課

(一)人耳的構造

1、出示人耳的構造掛圖.

2、分組討論人們感知聲音的基本過程.

3、耳聾是怎麼回事?

神經性耳聾和非神經性耳聾:由於聽覺神經損壞而導致的耳聾為神經性耳聾;由於聲音的傳導發生了障礙(如鼓膜、聽小骨損壞)而導致的耳聾為非神經性耳聾,神經性耳聾不能治癒,非神經性耳聾可以治癒。

4[想想做做]課本第17頁

這個實驗説明了什麼道理?

(二)、骨傳聲.

(三)、科學世界——雙耳效應

三、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以下內容:

1.聲音傳播的兩種途徑:

(1)空氣傳導

(2)骨傳導

2.雙耳效應

四、佈置作業

1.把動手動腦學物理第2題寫在作業本上.

2.佈置學生下一節課帶樂器。

3.查閲資料瞭解雙聲道立體聲.

五、板書設計

第三節 聲音的特性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瞭解聲音的特性.

2.知道樂音的音調跟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響度跟發聲體的振幅有關.

3.不同發聲體發出樂音的音色不同.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做“音調與頻率有關的實驗”和“響度與振幅有關的實驗”,進一步瞭解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

2.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1.體會現實世界物體的發聲是豐富多彩的,培養學生更加熱愛世界、熱愛科學的品質.

2.培養學生聯繫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的意識.

教學重點

音調、響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關因素.

教學難點

探究決定音調、響度的因素.

教學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

教學用具

鋼尺(若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繫有細繩)、鐵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的情境,引入新課

二、進行新課

(一)探究:音調和頻率的關係.

1、學生分辨1、2、3、4、5、6、7音調的高低

2、實驗:鋼尺在桌面振動時,音調與頻率的關係

結論:

3、請同學們閲讀教材20頁內容,回答下面的問題:

1.頻率的物理意義是什麼?什麼叫頻率?

2.在國際單位制中,頻率的單位是什麼?

3.物體振動得快慢、頻率跟音調的關係是什麼?

4.大多數人能夠聽到的頻率範圍是什麼?

5.什麼叫超聲波?什麼叫次聲波?

6.生活中你對超聲波、次聲波瞭解多少?能説出它們的一些用處嗎?

4、觀察聲波的波形、簡單介紹示波器

5、想想議議

(二)、響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