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5.57K

撰寫教學反思可以增強我們的自我指導能力,寫一份優質的教學反思是能夠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的,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六年級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六年級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6篇

六年級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篇1

圓錐的體積是學生在掌握了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體積的基礎上教學的。是國小几何初步知識教學的重要內容。本節教學分兩個層次進行,一是推導圓錐體積計算公式,二是運用公式求圓錐的體積。在教學時,主要運用了探究式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現總結以下幾點做法:

一、大膽猜測,培養猜測意識。

假設和猜想是科學的天梯,是科學探究的重要一環。任何發明創造都是離不開假設和猜想的。基於這樣的認識,結合本節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在教學中藉助教具和學具,讓學生充分觀察“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後,再大膽猜想它們的體積可能會有什麼樣的關係?”這樣設計,事實證明不僅僅是能夠培養學生的猜測意識,更重要的是充分調動了所有學生的積極性,大家探究的慾望強烈,為本節課的成功教學奠定了基礎。

二、操作驗證,培養科學的實驗觀。

數學不僅是思維科學,也是實驗科學,通過觀察猜想,實驗操作得到數學結論,這種形式也是進行科學研究的最基本形式.教學中,使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實驗得出結論:圓錐的體積是與這個圓錐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總結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v=1/3sh。

教學圓錐的體積計算時先分組做實驗,在空圓錐裏裝滿沙子,然後倒入空等底等高的圓柱中,從倒的次數中觀察到怎樣的現象呢?兩者體積之間有怎樣的關係。我們將空圓錐裏裝滿沙子,然後倒入空圓柱中,三次正好裝滿。説明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三分之一。然後用不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所得的情況與以上不同。最後得到一個原理等底等高。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

?圓錐的體積》的教學都是先由教師演示等底等高情況下的三分之一,再讓學生去驗證,最後教師通過對比實驗説明不等底等高的差異,而在以上教育中卻不然,先採用學生做實驗的方法,讓學生親自實踐,在實際中懂得其中的道理,用一個等底等高圓柱和圓錐,讓學生分組進行實際操作,使學生清楚的知道其中的知識點,明白了圓錐與圓柱之間的體積關係,從而是學生髮現其中的數學原理,而且有意地將實驗的環節複合,在看似混亂無序的實踐中,增加了學生對實驗條件的辨別及信息的批判,同時這也是這堂課需要解決的重點和難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重視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學生始終是活動的主體,我則是這一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同時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態度去對待這個實驗,實事求是,認真分析自己操作實驗出現了和別人不太一樣的結論的原因,培養學生科學實驗觀。學生學的主動,經歷了一番觀察、發現、合作、探究的過程,既能達到圓滿地推導出了圓錐的體積公式,又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發揮。

總之,這節課,每個學生都經歷了“猜想———實驗———發現”的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學生獲得的不僅是鮮活的數學知識,獲得更多的是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和研究問題的方法,孩子們體驗到了探究成功的喜悦,進行了探究失敗的深刻反思,有利於從小樹立科學的實驗觀。思考:如果長期在這樣的探究中去學習知識,學生就會變成有思想、會思考、會研究、會學習的人。

六年級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篇2

“實踐出真知”,我覺得這句話講得非常的好。對於學生的學習,我覺得也是這樣。讓學生真正成為活動的主動者,才能讓學生真正的感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特別是在圖形的教學中,根據學習內容的特點,注重操作,注重實踐,可以讓教學達到效。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我感悟特深刻。

以前教學圓錐的體積後,學生在實際運用公式時容易出錯誤的地方還是和往屆一樣,圓錐的體積=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個三分之一,在計算的時候經常出現遺漏。

怎樣讓學生自己探究出圓錐的體積公式,並且時時記住那個容易被人遺忘的三分之一呢?我這次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每個學生都經歷“提出猜測——設計實驗——動手操作——得出公式”的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我讓學生拿出自己的學具——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走出課堂,深入實踐,到操場上去裝沙子,到水池邊去裝水,看幾個圓錐的體積才能把圓柱裝滿。在我適當的引導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設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和圓柱體體積之間的關係,圓錐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讓每個學生都經歷一次探究學習的過程。教學中我感到學生真正地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我沒有牽着學生走,只是為他們創設了一個猜想圓錐體積方法的情境,讓學生在猜測中找到驗證的方法,並且通過動手操作驗證自己的猜測。最後得出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激發了他們主動探究的慾望。

推導公式時,我沒有代替學生的操作,始終只以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其中,使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起來,在這種形式下,學生運用獨立思考、合作討論、動手操作等多種方式進行了探索。另外,為了突出“等底、等高”這個條件的重要性,我巧置陷阱,我還特意安排了一組等底不等高,一組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結果學生的實驗結論和其他組的不一致,這時候就出現了爭論,這時,我時機引導學生與上次演示比較,1比3的關係是在什麼基礎上建立的?學生恍然大悟,明白圓錐體和圓柱體等底、等高,圓錐體體積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相信今天通過同學們自己的動手體驗,對圓錐的體積計算方法印象深刻,只有自己經歷了才會牢牢記住!

六年級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篇3

1、通過課堂評價促進小組探究學習的有效性

我將班上同學分成了9個小組,在課堂開始前告訴同學們在今天的小組學習中會選出一個優秀小組,並且從合作,紀律,發現三個方面進行評價,組長安排組員活動 體現小組合作性,鞏固了小組合作探究的實效性,活動時間結束時從紀律方面進行評價,有效的組織了教學,使學生的興奮點得到有效控制,儘快投入到公式的推到 過程中,在推到過程中鼓勵同學們表達自己的觀點,從發現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2、層次清楚,步步深入,重點突出

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我首先複習了圓柱的體積的計算過程,再用生活中的問題引入學習圓錐體積的必要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然後要學生用自己的學具動 手做實驗,從實驗的過程中得出結論: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體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推出圓錐的體積公式。這樣,就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然後,利用公 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加深學生印象。

3、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新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比較兩堆沙的大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白學習目標。在應用公式的教學中,又把問題轉向到課初學生猜測且還沒有解決的問題,引導學生計算出圓錐的體積,終於使懸念得出了滿意的結果,使學生獲得了成功的喜悦。

4、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

由於我平時非常重視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想象力,因此,學生在這節課上,表現也相當的出色。我在教學中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採用分組觀察、操作、討論,動手做實驗等方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5、課堂教學後的改進

關於兩堆沙的多少的比較課讓學生有更多的發展空間,例如從價錢,重量等方面考慮,在這些都不知道的情況下才通過求體積的方法,事實上從價錢上來看更簡單一些,要讓學生有選擇合適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操作活動過程中,指向性過於直接,在第二次教學中我做了一些新的嘗試。簡單的導入,我出示了一組圓柱和圓錐,先讓學生猜一猜學生它們體積的關係,因為學 生都有預習,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很快從學生口中脱出。那我們就來做個試驗驗證一下!我給六個小組分別準備了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 不等底、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當然,實驗還沒結束,學生中的問題就出來了,我們做的正好是三分之一、怎麼回事?我們的是二分之一?, 我們的是四分之一是不是書上寫錯了?學生思維出現激烈的碰撞,這時我沒有評判結果,適時讓學生觀察、對比、通過合作、討論,等底等高這一 前提,這樣讓學生在看似混亂無序的實踐中,增加對實驗條件的辨別,既圓滿地推導出了圓錐的體積公式,又促進了學生實踐能力和批判意識的發展,而不必苦口婆 心地強調等底等高,對三分之一的認識也深入學生之心,圓錐體積計算漏乘三分之一的錯誤將得到很好的糾正。而這些目標的達成完全是靈活機智地利 用錯誤這一資源,所產生的效果,這節教學雖沒以前那麼順利,但我覺得今天的學生才真正掌握了知識。因為學生更需要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真正關注學生 學習的過程,就要有效利用錯誤這一資源,教師要勇於樂於向學生提供充分研究的機會,幫助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是學生成長和體驗成功的樂園!

六年級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篇4

圓錐的體積是在學生直觀認識圓錐的特徵,會算圓的面積,以及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體積的基礎上安排教學的。以往幾次,都是按老方法進行,一開始教師就準備了一個圓柱和一個圓錐,先比較它們的底面積相等,再分別量出它們的高也相等。進而由老師做實驗,把圓錐裝滿水(或沙)往圓柱裏倒,學生觀察倒了幾次正好把圓柱裝滿。接着推導圓錐的體積等於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並重點強調求圓錐的體積一定要乘三分之一。一節課上下來非常輕鬆,非常順利,時間也充足,作業效果也還不錯。可是到了綜合運用問題就出來了:忘記乘三分之一的,計算出錯的,已知圓錐的體積和底面積,求高時,直接用體積除以底面積的,出的錯誤五花八門。

再上這節課時,我加強了以下幾個點的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1、教學新課時,我出示一個圓柱體和一個圓錐體讓學生觀察並猜測圓錐的體積和什麼有關,學生聯繫到了圓柱的體積,通過師生交流、問答、猜想等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學生迫切希望通過實驗來證實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實驗就興趣盎然;

2、實驗時,讓學生小組合作親自動手實驗,以實驗要求為主線,即動手操作,又動腦思考,努力探索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始終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並獲得了富有成效的學習體驗。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新活的數學知識,同時也獲得了探究學習的科學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敗的深刻反思,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會逐步變的有思想、會思考、會逐漸發現自身的價值。

3、學生做圖形應用題時,引導學生審題,先確定是什麼圖形,再想相應的計算公式,最後根據公式列出算式。這樣對於後面的綜合運用題,學生有了這種固定思維模式,就不會亂列式,

4、列出算式後,不要按部就班的從左算到右,先觀察算式的特點,尋求簡單的計算方法,把口算和計算有機結合。如:3。14×(4÷2)×8時,先口算(4÷2)=4,再口算4×8=32,最後再計算3。14×32。又如:×3。14×(4÷2)×9時,先口算×9=3,(4÷2)=4,3×4=12,再計算3。14×12。這樣就大大地減少了學生計算難度,提高了計算的正確率。

教後反思:

上課一開始,有針對性地對圓錐體積公式進行復習,瞭解學生對已有知識的掌握程度,便於教師調控教學進度,為本節課的教學起到較好的鋪墊作用。學生在已有圓錐體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通過自主探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學與思相結合,教師適時的點撥,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時學會有序的思考,有利於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對生活中的常見問題的解答,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有利於學生的思維拓展,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的意識。在教學中,重視學生自主探究,尊重學生的意見,重視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繫,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等方式,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年級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篇5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意識到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利用以學生認識發展規律為依託 :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解決問題,探究解決問題得出結論,實際應用使學生在“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中理解運用知識。反思教學過程,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觀察引導

讓學生觀察用卷筆刀削鉛筆,明白剛才那一截是圓柱體,現在這一截變成了圓錐體。啟發學生:削成後的這一部分體積與原體積比較有無變化?學生回答是肯定的,削後體積變小了。變小了以後的圓錐體是原圓柱體的幾分之幾?也就是説圓錐體體積與圓柱體體積有什麼聯繫?圓錐體體積公式如何推導?帶着問題去看書。

二、巧置陷阱

學生看書後知道圓錐體體積等於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但對“等底、等高”這個條件往往不注意。為了突出“等底、等高”這個條件的重要性,我巧置陷阱,讓學生分組操作,(有一組的圓柱和圓錐體的容器不是等底等高的,有一組的圓柱和圓錐體的容器是等底等高的),去驗證課本上的知識。學生進行倒水實驗:用圓錐體容器盛滿水倒入圓柱體容器。過了一會兒,一個小組倒了3次水,還沒灌滿;而另一小組的同學卻大叫:“水溢出來了!”這是什麼緣故呢?學生們議論紛紛。

三、柳暗花明

這時正是學生思維活動進入高潮時,我拿出等底等高的圓柱體和圓錐體兩個容器,用圓錐體量水三次正好灌滿圓柱體,引導學生與上次演示比較,1比3的關係是在什麼基礎上建立的?學生恍然大悟,明白圓錐體和圓柱體等底、等高,圓錐體體積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而在這樣的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去想、去做,鼓勵學生以多角度去思考問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始終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並獲得了富有成效的學習體驗。

四、歸納總結

剛才同學們發現圓錐體體積等於等底、等高圓柱體體積的,現在圓錐體體積公式如何推導?學生很容易得出:

v圓錐體=sh÷3

但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了幾個值得我思考和改正的問題:

1、在教學之後感覺到遺憾的是,由於教具有限,參與實驗的學生不多。

2、有些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常忘記除以3,需要加強練習。

3、對學生的操作關注不夠到位。

採取的措施:

1、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做題時認真仔細。

2、上課要用心去感受學生課堂上出現的各種情況,使自己更有激情,把自己更好地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去。同時也會把時間更多的放在鑽研教材上,把每一節課上得有聲有色。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學圓錐體積計算時,一改以前教師演示或在教師指令下實驗的做法;採取提供學生材料和機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表現在:

(1)密切數學與現實的聯繫,富有兒童情趣。

學生從熟悉的經典歷史故事《曹操稱象》中,理解了“大象”轉化為“石頭”的等量代換的數學方法,滲透轉化的方法,為新知識作好鋪墊和準備。又從刨鉛筆直觀引入,引發學生大膽猜想,學生的主動性,探究性得到培養。實驗中的米;最後,習題中又迴歸生活,延伸了課堂。

(2)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和動手操作上,經過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解決了與生活經驗密切聯繫,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課堂中,啟發學生提問,猜想,動手測量,注重瞭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3)學習過程中揭示了一般科學的研究方法。

提出問題——直覺猜想——實驗探索——合作交流——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實踐運用。這為以後的探究學習提供了一個基本方法,使學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了知識,同時獲得了最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理想和方法,更發展了學生的反思意識、小組自我評價意識。

縱觀本節課的設計,運用現代教學理論,以新課程的理念指導教學,較好的處理了主導和主體、知識和能力、過程和結論的關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全體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整節課教學目標明確,教學層次清楚。結構嚴謹,重點突出,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六年級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篇6

課前,我給每組學生準備一盆沙和等底等高的空心圓柱體、圓錐體各一個。課堂上組織學生4人一組,利用手中的學具一起來探索圓柱和圓錐體積之間的關係。

學生們有的將圓錐中裝滿沙倒入圓柱中;有的將圓柱中裝滿沙倒入圓錐中……很快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公式。在交流中,學生經常把“等底等高”漏掉,作業時不注意“等底等高”條件,錯誤率也很高。

反思:教師為了讓學生快速完成操作推導出公式,給學生準備學具,只讓學生來體驗得出結果的一部分操作。這樣做截斷了知識的本源,學生忽視了對“等底等高”這一重要條件的認識,因而對發現的規律認識不全面,最終運用規律去解決新問題時也錯誤百出。其實,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不等底不等高的圓柱、圓錐,這樣4組來裝沙操作。這樣的探究具有很強的選擇性、探索性和創造性,學生在不斷地測量、比較、猜測、驗證中發現“只有圓柱與圓錐等底等高”,圓錐的體積才是圓柱體積的1/3。

收穫:①探究活動時,教師應避免探究問題開放中“材料過少”的現象;②探究的問題應該在材料準備上開放;③讓學生在充足、具有比較性的實驗操作材料的基礎上達到全面探究的目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