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古詩三首教學反思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5W

撰寫教學反思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作為一名老師,大家務必要習慣性地做教學反思,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六上古詩三首教學反思6篇,感謝您的參閲。

六上古詩三首教學反思6篇

六上古詩三首教學反思篇1

謂“以詩傳情、以詩言志”,在這幅意境優美的山水畫的背後,傳達的是作者對悠閒自在生活的嚮往。詞中更吸引我們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翁,而是江南水鄉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濛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

所以,我在講授這首古詞時弱化了單一的解釋詩句的意思,而是注重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品讀,想象畫面,詞畫交融,進入意境,體會情感。我把詩詞中的景物都呈現在黑板上,這副畫成為學生脱離課本進行半扶半放式的背誦關鍵詞,使學生邁出積累語言的第一步。教學過程中,學生運用平時積累的語言把詞意説得很美,生動有詩意,我想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思維能力已在潛移默化中鍛鍊了。然後再聯繫作者當時的寫作背景,指導學生品讀出“不須歸”所藴涵的情感

此外,我注重學生對課內外詩詞的積累,在教學中適時穿插相關詩句,豐富畫面的同時,也讓學生學以致用。

其次,在設計教學環節及上課的過程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併力圖體現“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以學生為主體,自主合作,營造融洽、和諧、民主的教學氣氛;教師參與引導,與學生平等對話”的新課程教學理念。使學生感悟這首詞的魅力所在,培養學生欣賞美、鑑賞美的能力。同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十分重視學生學法的指導,讓學生不僅“學會,還會學”!

在執教完本首詞,我的腦海裏便開始反思其中的遺憾與愧疚,收益頗多:

1.時間應該可以控制得更好一些。朗讀指導的環節裏可以再花多一些的時間,讓學生讀得更到位。吟唱古詞,一來是想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二來是想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但這部分花的時間比預計多。

2.課堂上學生的發言積極性高漲,但我傾聽時卻不夠細心。傾聽學生的發言也是一門藝術,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當出現學生的回答有些偏離主題時,應該要仔細捕捉有關信息,作適時引導。

3.其實整堂課下來覺得自己還是不夠淡定,內心不夠平靜,沒把自己的情緒控制得剛剛好。

六上古詩三首教學反思篇2

教材簡析:

?泊船瓜洲》、《秋思》、《長相思》都是膾炙人口、情意綿綿的思鄉詩,都表達了作者對家鄉深深的思戀和熱愛。

?泊船瓜洲》這首詩通過描寫詩人泊船於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時的所見、所思、所感,表達了作者思鄉、愛鄉和急於返鄉的心境。詩句語言凝鍊,意境優美,同時反映了作者對家鄉的深切懷念和熱愛,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審美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好教材。此詩“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的錘鍊歷來被人所稱道,形象鮮活,春意盎然,讀來彷彿有陣陣春風撲面。

張籍這首《秋思》,寓情於事,藉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小小的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客居他鄉之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信短而情長,思緒綿長而心緒紛亂,詩中遲遲不能下筆的生動意態描寫,深深地感動了每一位遊子的心。

納蘭性德的《長相思》,則是一首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天涯羈旅最易引起共鳴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異鄉、夢迴家園的意境,信手拈來不顯雕琢。詞風纏綿而不頹廢,清麗自然之中又不乏邊寨之雄奇風情的描述,細膩哀婉的人物內心世界和山高水長的場景及氣勢龐大的隊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並且它們巧妙地結合到一起,昇華了羈旅懷鄉的主題,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長。

選編這三首詩的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對詩詞的誦讀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通過幾首詩詞的對比誦讀,揣摩作者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感情的;同時,積累古詩詞,增強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厚實文化積澱。

設計理念

追求古詩學習的人文性、個性化。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入手,緊抓重點詞句,反覆咀嚼,反覆品味,反覆朗讀,引領點撥學生把握詩詞意象,以情感人,注重情感體驗,感同身受地與文本對話,提升感悟內涵,達到入情,悟情,融情,升情的目的。

教學建議:

一、加強自讀自悟。

學生應該是積累了一些表達思鄉懷親的詩詞,要善於利用學生的積累,然後引入新課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先通過自讀自解,整體把握詩意。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理解的盲點,適當點撥,使學生正確理解詩句的意思。

二、加強對比閲讀。

三首古詩詞所要表達的主題是一樣的,但是表達的方法各異,《泊船瓜洲》是寫景抒情,《秋思》則是敍事抒情,《長相思》則融寫景與敍事於一體,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於這個特點,可以在初讀課文,理解內容之後,把三首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教學。在體會相同感情的同時,感受語言的各自特點,揣摩表達方法的不同。

也可以按順序一首一首地進行教學,可以第一首詩為例,學習理解詩的大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二、三首詩則放手讓學生自學,通過交流來理解詩意,通過討論和教師的點撥來比較寫法,通過誦讀來積累語言。

在古詩教學過程中,也可適時適度地引導學生古詩與現代詩對比閲讀,詩與詞對比閲讀,如學了《泊船瓜洲》後,適時補充閲讀現代詩《鄉愁》,引導學生朗讀發現異同點;學習《秋思》和《長相思》時,則讓學生對比閲讀詩與詞的不同風格特點,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將“讀”貫穿始終。

“讀中求解,讀中求悟”,因此,在理解詩意前,應引導學生讀準、讀通詩句,讀出節奏感,再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通過想象讀、看畫面讀、換位思考讀等形式讀出詩詞藴含的獨特情感,達到與詩人情感共鳴的目的。

四、做好積累與運用。

可以引導學生課外蒐集誦讀積累有關鄉思的詩詞或詩詞名句,並啟發學生在説話和習作時加以引用,提高語言表達的品位。當然,也可以讓學生蒐集表達思鄉情感的歌曲,唱一唱。要切實提高古詩詞背誦積累的質量。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讓學生認真保質地默寫下來。

六上古詩三首教學反思篇3

對正在經歷童年的孩子來説,童年是最貼近自己的,本冊的《古詩詞三首》為大家展示了千年以前的兒童生活,雖然年代久遠,但童真童趣依然,極易引起孩子興趣,產生共鳴。

詩詞的意境大多是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於是在學《清平樂.村居》這首詞時,我用了直觀的圖畫幫助學生理解詩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普通的農家小院圖,學生感受到一種平凡、美好,從詞中讀出“村居”的美好畫面進行描述,進入詞中要表達的意境;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出示一個天真孩童卧在溪邊剝蓮蓬圖畫,看圖描敍小兒“卧剝蓮蓬”的動作、神態,品味“無賴”,體會孩童的天真可愛。聯繫生活中父母長輩對自己的愛,理解到這是一種喜愛。

“醉裏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媪”我給孩子出示了一對白髮夫婦面帶醉意的畫面,讓學生説他們會用鄉音親熱的説些什麼呢?孩子們有猜測是談論豐收的、談論他們可愛的小兒子的、談論大兒子能幹、談論二兒子懂事…. 之後再品味了“醉”字,難道僅僅是因為酒而醉嗎?我讓學生看着畫面去體會,學生很自然地説出他們看着三個兒子都那麼可愛,生活那麼平靜,是為這種幸福的生活而陶醉。

鄉村生活雖簡樸但卻不失優美,夫妻恩愛,孩子勤勞可愛,温馨的生活令人陶醉。最後我讓學生一邊想象畫面,一邊有感情的朗讀。

用畫意解詩情,以更直觀的形式讓學生理解詩人精心營造的意境,體會字裏行間傳達的情意,更好的理解了詩詞。

六上古詩三首教學反思篇4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説。

這篇精讀課文包括兩首古詩《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和一首詞《漁歌子》。

?鄉村四月》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着重寫景,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裏波光粼粼,天空中煙雨濛濛,杜鵑聲聲,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後兩句寫人,四月到了,農活多了,鄉里的農民們在田間地頭忙開了,又是蠶桑又是插秧,突出了“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給人一種“一年之計在於春”的啟示。整首詩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圖畫,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欣賞,也表現出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讚美。

?四時田園雜興》的作者是宋代詩人范成大。詩人描寫了鄉村農人耕織以及兒童學着大人的樣子耕種田地的情景。展現了農家夏忙時熱烈的勞動場面,塑造了農村兒童天真、勤勞、可愛的形象。尤其是後兩句寫得意趣橫生,意味深遠:那些孩子們,他們不會耕地也不會織布,但卻在茂盛成陰的桑樹下學種瓜。這些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喜愛勞動。這是農村中常見的現象,十分有趣,也頗有特色,表現了農村兒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詩人對熱愛勞動的農村兒童的讚揚。全詩語言平白、樸實、自然,具有濃濃的生活氣息。

?漁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張志和。張志和既是詩人,又是畫家,因此他筆下是一片畫意詩情。看,初春的遠山剛蒙上幾分綠色,從水田裏飛來的白色鷺鷥在山前低徊,粉紅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黃色的鱖魚時而躍出水面,漁翁頭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綠的蓑衣,停舟於春波之上,色彩多麼明麗,畫面多麼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為它染上一層斜風細雨,整個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煙雨之中,顯得寧靜而美好。全詩動靜結合,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閒自在的生活情趣。

2.詞句解析。

(1)“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裏雨如煙。”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蘢,而稻田裏的水色與天光相輝映,滿目亮白,杜鵑聲聲啼叫,天空中煙雨濛濛。綠原、白川、子規、煙雨,作者寥寥幾筆就把江南水鄉初夏時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來。

(2)“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四月到了,農民都開始忙農活,沒有人閒着,剛結束了蠶桑的事又要插秧了。“才”“又”平實的用詞,充分地説明了農民的勞動的繁忙緊張,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之心讚美之情也體現無遺。

(3)“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白天鋤地,夜晚搓麻,農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生動描繪了鄉村裏男耕女織,日夜辛勞的情形,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敬重之情。

(4)“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小孩子哪裏懂得耕織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樣子,在靠近桑樹的下面學着種瓜。一個“學”字,天真、可愛的兒童形象躍然紙上。

(5)“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這兩句點明時間是在春季,正是鱖魚上市的時節,地點是在西塞山前。全句為:西塞山附近,白鷺展翅飛,桃花夾岸的溪水中,鱖魚肥美。桃花盛開,白鷺飛翔,碧波粼粼,鱖魚跳躍,好一幅秀麗宜人的水鄉風光。

(6)“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語不須歸。”全句意思為:頭戴青斗笠,身披綠蓑衣,斜風細雨中垂釣的人兒不想回家。悠閒自得之情溢於言中。

二、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正確讀寫“蠶桑、耘田、箬笠”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前兩首詩。

3.體會詩詞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培養閲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三、教學建議

1.“詞”這種體裁在教材第1課已經出現,教師應事先了解一下學生在課外閲讀中是否會背誦一些詞,對“詞”有哪些瞭解。

對於古詩,學生通過幾年的學習,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課前,如果有條件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查閲作者翁卷、范成大、張志和三位詩人的生平、詩歌特色,詩的創作成就,以便幫助學生準確地理解詩歌內容,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師準備掛圖。

2.三首古詩詞都是描寫田園風光,內容淺顯,生字不多,應當指導學生先自學,引導學生在讀中想象,在頭腦中把文字轉化為畫面,讀中感悟,體會詩中意境。教師可重點點撥《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漁歌子》可對詞的知識再稍作介紹之後,放手讓學生自學。

教學第一步,可讓學生自讀古詩詞,對照詩詞後的註釋,想一想詩詞中每句話的大概意思,再想想哪些詞語的意思還不理解,然後小組學習,向同學和老師請教。教師對學生的提問予以點撥後,再要求學生把詩詞的意思連起來説一説,使學生對詩詞的意思有個初步的瞭解。

第二步,指導學生反覆誦讀,展開想象。這個環節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比如有的小組可以在誦讀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想象,在頭腦中形成畫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畫筆描繪下來,畫好後,在小組中交流一下,重點説説畫了什麼景物,他們的色彩、形狀、位置有什麼特點,為什麼這樣畫。本小組的同學做出評價,看是否把詩詞中的景象描繪了出來。無論學生用什麼樣的方式學習,只要可以激發想象,能夠加深對詞句的理解,教師都應鼓勵,並給以必要的指導。

第三步,指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有條件的可配上優美、舒緩的樂曲,渲染氣氛,達到在朗讀中加深體會,在朗讀中獲得審美感受,在朗讀中自然成誦。

3.注意詩的語言的豐富意藴。如《鄉村四月》中的“才”“又”二字,《四時田園雜興》中的“也”、“學”二字使用都簡潔傳神。《鄉村四月》和《漁歌子》兩首詩詞色彩明麗,其中寫顏色的詞語有很多,如“綠原”、“白川”、“青山”、“白鷺”、“桃花”、“青箬笠”、“綠蓑衣”,要引導學生體會這些描寫顏色的詞語表情達意的作用。

4.課後,可以動員學生從課外書中尋找描寫田園風光的詩詞,練習朗誦、背誦,為後面的“展示台”做準備。

5.關於識字寫字,“蠶”、“桑”、“蓑”、“塞”的聲母是平舌音,“晝”、“箬”的聲母要讀準翹舌音。識記字形可以引導學生藉助以前掌握的方法幫助記憶。教師重在引導交流識記方法。要及時表揚識字巧、寫字好的同學。

四、相關鏈接

1.翁卷 字續古,一字靈舒,永嘉(今浙江省温州)人。南宋詩人,一生沒有做官。與趙師秀、徐照、徐璣合稱“永嘉四靈”。他的詩大多講求技巧,詩風清苦。

2.范成大(1126—1193) 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南宋詩人。詩與陸游、楊萬里、尤袤齊名,合稱“南宋四大家”。存詩1 900餘首。詩中憂國恤民,多有佳作。官至參知政事、資政殿大學士。曾奉命出使金邦,堅強不屈,不辱使命,幾乎被殺。使金途中所作絕句一卷,表達了渴望國家統一的強烈愛國主義思想。詩人在晚年回到蘇州石湖開始過起隱居的生活,根據自己在農村的生活寫成《四時田園雜興》60首,是一生田園詩的代表作。分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組,每組12首。這些詩反映了農民一年四季的勞動和生活以及民生的疾苦,內容極為豐富。這裏選的是《夏日》中的一首。其詞亦風格多樣,頗具情致。著有《石湖居士集》、《菊譜》、《梅譜》等。

3.張志和(730?—810?) 唐代詩人。字子同,州金華(今浙江金華市)人。十六歲時,舉明經。獻策於肅宗,令待招翰林,授左今吾衞錄事參軍。後被貶官,不再復仕,放浪江湖間,自稱煙波釣徒,著有《玄真子》。今流傳《漁歌子》五首。

4.詞牌 詞的調子的名稱,如“西江月”、“蝶戀花”。詞調是寫詞時所依據的樂譜。有的詞牌原來就是詞的題目。如《漁歌子》就是寫漁父的,《憶江南》,就是寫對江南的回憶。但是後人所寫的《漁歌子》、《憶江南》,其內容就和漁父、憶江南無關了。有的詞牌對於句子的多少、句式的長短等都有嚴格的規定。但與聲情、詞的內容無關,所表示的僅是詞的句式、平仄和用韻。起初,只是以某一詞牌的代表作品為模式,按照它的句式,平仄和韻律來創作詞。後來,就有人把各種詞牌的句式、平仄、韻律標出來,編成詞譜,供他人照着填寫,所以創作詞就叫填詞。詞牌既和內容無關,有的作家就在詞牌之外另註明詞題,如蘇東坡《江城子(密州出獵)》。也有的在詞牌下作一小序,如辛棄疾《摸魚兒(淳熙己亥)》。

5.拓展閲讀:

過故人莊 山居秋暝

孟浩然 王維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六上古詩三首教學反思篇5

四年級下冊的第一課是《古詩詞三首》,內容以寫景為主,分別是古詩《獨坐敬亭山》《望洞庭》和詞《憶江南》。因為學生已初步掌握了“解詩題——知詩人——明詩意——悟詩情”的學習古詩的方法,但在理解詩意時語言表達不夠通順,直譯的比較多,能加入自己理解的同學不多。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上,引導每一個學生都參與發言,比一比誰説得更完整,更優美。“悟詩情”是古詩教學的難點,特別是《獨坐敬亭山》和《憶江南》都表達了詩人特定環境中複雜的心情,我計劃指導學生掌握一種新的悟詩情的方法,那就是聯繫時代背景。

教學之後,我感到成功的地方有三點:

一、學生參與率高。因為我班學生髮展不均衡,兩極分化較明顯,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充分的思考時間,我佈置學生提前預習,要求他們藉助註釋,獨立理解詩意,寫在預習本上。課堂上,學生先四人一組互相交流理解詩句意思,再彙報交流。因為預習充分,在理解詩意和比較詩與詞的不同時,發言的學生比以前多了,積極性也高了。當我發現學生對“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一句理解有困難時,及時引導,實現了幫助者的角色。

二、時代背景補充及時。在“知詩人”環節,學生介紹了詩人的成就及學過的相關古詩,我則補充寫作背景:李白少年時就博覽羣書,以才聞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寫這首詩時正被權貴迫害,被迫離開長安整整十年,長期流落他鄉,讓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世態的炎涼。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寫下了《獨坐敬亭山》這首詩。這段資料的補充拉近了學生與詩人、與作品的距離,幫助他們理解李白當時的孤獨與寂寞,以及李白與敬亭山互為知己、惜惜相憐之情。

三、賞讀詩詞,想象畫面。古詩詞教學有個“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詩”的共性規律——這是我執教《憶江南》的努力方向。我的整個設計思路是:瞭解詞的知識,從 “江南好”入手,充分感受描繪江南美景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指導學生讀出江南風光的柔美、熱情,讀出這兩個短短的句子所藴含的對江南風光的深刻理解與感觸,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江南好”。然後,讓學生通過對作者在江南時的作為以及之後回洛陽後的生活的簡單瞭解,將“憶江南景”過渡到“憶江南人”,提升詩歌情感,厚重“憶”的意義!

當然,與理想的課堂相比,這節課的教學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一、因為擔心時間不夠,任務完不成,設計時目標定得比較低,課堂密度不夠。

二、教師在學生彙報時評價激勵不夠,放手不夠,還是自覺不自覺地進入傳授角色,講得多。

三、教師的語言不夠豐富,對學生表達的引領不夠。

四、鼠標控制不靈,影響了教學時間和情緒。

五、課終缺少質疑問難環節。

六上古詩三首教學反思篇6

?宿建德江》屬於山水田園詩,詩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風光的描寫中抒發自己愁苦的情懷。“愁”是全詩的詩眼,全詩圍繞“愁”字顯示着作者高超的藝術構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是宋代詩人蘇軾任杭州通判時所作。全詩四句話寫雲、雨、風、水,生動形象;寫山、船、地、樓,句句求實,堪稱寫實景的佳品。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首詞是宋代詞人辛棄疾貶官閒居江西上饒時的一篇名作。它以自然樸素的語言,給我們展現了一幅鮮明逼真的田野風光圖。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感受詩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想象詞句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詞中藴含的詩人的情懷。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通過對比讀,讓學生知道憂愁的古詩與描寫景物的古詩的讀在質的上面是截然不同的。二是教師範讀,即給這首詩定調,老師是帶着怎樣的一種心情去讀這首古詩的,從詩中找出一個字來形容,讓學生知道,這首詩原來是這麼去讀的。三是學生自由讀,要求讀得字正腔圓,饒有韻味。四是精讀,做到在讀中去理解詩意。五是情景交融讀,想畫面,在老師的導語創設情景下,引導學生讀,從而體會詩人的憂愁與孤寂。在引導學生想象畫面時,我始終圍繞“日暮客愁新” 這句詩,讓學生反覆讀,反覆品味,讓他們真切體會到詩人的內心世界。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初讀此詩,覺得它是寫雨的一首詩。後來我翻閲資料,品讀蘇軾的詩後。一遍又一遍地讀詩,發現每一次感悟都是不同的。起初被美景疾風驟雨所吸引,再後來,便感動於蘇軾的人生經歷。他的一生,可以説是歷經坎坷,他有過青年得志的驕傲,有着紅粉佳人的詩意人生,有着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自信。就是這樣一個人,在他本該享受的時刻卻因為政見不合而不容於朝廷,滿腔的愛國情意得不到抒發,他便自請外調,來到杭州做一個小小的通判。此詩就寫於此。

3、古詩語句精煉,意境豐富,內涵深遠。在教學中,我指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誦讀。自主讀,小組讀,男女對讀,集體讀。讀正確、讀流利、讀出節奏。另外,指導學生抓住關鍵字詞品讀文字之美。品味的過程中創設情境,以情導讀。最後,再拓展古詩,進行語文積累。

4、在古詩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傳遞、變動、再現作用,讓詩中的形、聲、色、情、意直接作用於學生的感覺器官,能有效地變枯燥為有趣,轉靜態為動態,為學生思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氛圍,使學生的潛能得以更好地開發,個性得到充分發展,使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得到滿足,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從而對產生學習興趣起到極好的促進作用。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在教學中把複雜多變的情感與悦耳動聽的音樂溝通起來,儘可能的將古詩中的“情”化為可作用於聽覺的旋律,有利於學生披文入境,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學伊始,我選用了充滿古韻的《琵琶曲》,那舒緩、悠揚的旋律帶領學生走進古詩詞的天地。學生朗讀時的配樂我選取了古曲《西江月》。來自古琴的樂音撥動了學生的心絃,喚起了學生豐富的想象,使他們如聞其聲,如見其物,如臨其境。那深情的樂曲很自然地將學生帶入一千多年前的作者身畔。

三、不足之處

學生在感受作者創作這首詩的心情時,不能很好地把握。在感悟詩人的性格品質時,還不能準確地感受。同時,個別學生交流的時候用詞不精確,暴露了孩子們詞彙的貧乏,也暴露了我日常教學工作的不足。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引導學生結合拼音把每首詩詞讀正確,讀流利在此基礎上,從整體上對詩詞的內容有個大概的瞭解;然後結合註釋,採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理解每句詩詞的意思,進而理解整首詩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詩詞,背誦詩詞。採用多種方式訓練學生誦讀,應避免單純的朗讀技巧的指導和機械的朗讀腔調的模仿。結合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和對作者感情的體會,引導學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調,讀出自己的感受。結合自己的感悟和課文中的插圖,想象詩中呈現的情景,體會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