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物理動與靜教案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17W

憑藉準備好教案,能夠更好地依照實際狀態對課堂進度進行規律分析,作為教師在編寫教案時一定要認真對待才行,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國中物理動與靜教案8篇,感謝您的參閲。

國中物理動與靜教案8篇

國中物理動與靜教案篇1

?萬有引力定律》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萬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過程。

2、理解萬有引力定律的含義並會推導萬有引力定律。

3、知道任何物體間都存在着萬有引力,且遵守相同的規律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研究問題時,抓住主要矛盾,簡化問題,建立理想模型的處理問題的能力。

2、訓練學生透過現象(行星的運動)看本質(受萬有引力的作用)的判斷、推理能力

德育目標:

1、通過牛頓在前人的基礎上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思考過程,説明科學研究的長期性,連續性及艱鉅性,滲透科學發現的方_教育。

2、培養學生的猜想、歸納、聯想、直覺思維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月——地檢驗的推倒過程

教學難點:

任何兩個物體間都存在萬有引力

教學過程

(一) 引入:

太陽對 行星的引力是行星做圓周運動的向心力,這個力使行星不能飛離太陽;地面上的物體被拋出後總要落到地面上;是什麼使得物體離不開地球呢?是否是由於地球對物體的引力造成的呢?

若真是這樣,物體離地面越遠,其受到地球的引力就應該越小 ,可是地面上的物體距地面很遠時受到地球的引力似乎沒有明顯減小。如果物體延伸到月球那裏,物體也會像月球那樣圍繞地球運動。地球對月球的引力,地球對地面上的物體的引力,太陽對行星的引力,是同一 種力。你是這樣認為的嗎?

(二)新課教學:

一.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過程

(引導學生閲讀教材找出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思路)

假想—_推導——實驗檢驗

(1) 牛頓對引力的思考

牛頓看到了蘋果落地發現了萬有引力,這只是一種傳説。但是,他對天體和地球的引力確實作過深入的思考。牛頓經過長期觀察研究,產生如下的假想:太陽、行星以及離我們很遠的恆星,不管彼此相距多遠,都是互相吸引着,其引力隨距離的增大而減小,地球和其他行星繞太陽轉,就是靠劂的引力維持。同樣,地球不僅吸引地面上和表面附近的物體,而且也可以吸引很遠的物體(如月亮),其引力也是隨距離的增大而減弱。牛頓進一步猜想,宇宙間任何物體間都存在吸引力,這些力具有相同的本質,遵循同樣的力學規律,其大小都與兩者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2) 牛頓對定律的推導

首先,要證明太陽的引力與距離平方成反比,牛頓憑着他對於數學和物理學證明的驚人創造才能,大膽地將自己從地面上物體運動中總結出來的運動定律,應用到天體的運動上,結合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從理論上推導出太陽對行星的引力f與距離r的平方成反比,還證明引力跟太陽質量m和行星質量m的乘積成正比,牛頓再研究了衞星的運動,結論是:

它們間的引力也是與行星和衞星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兩者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3)。牛頓對定律的檢驗

以上結論是否正確,還需經過實驗檢驗。牛頓根據觀測結果,憑藉理想實驗巧妙地解決了這一難題。

牛頓設想,某物體在地球表面時,其重力加速度為g,若將它放到月球軌道上,讓它繞地球運動時,其向心加速度為a。如果物體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f1,和在月球軌道上運行時受到的作用力f2,都是來自地球的吸引力,其大小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那麼,a和g之間應有如下關係:

已知月心和地心的距離r月地是地球半徑r地的60倍,得。

從動力學角度得出的這一結果,與前面用運動學公式算出的數據完全一致,

牛頓證實了關於地球和物體間、各天體之間的引力都屬於同一種性質力,都遵循同樣的力學規律的假想是正確的。牛頓把這種引力規律做了合理的推廣,在1687年發表了萬有引力定律。可以用下表來表達牛頓推證萬有引力定律的思路。

(引導學生根據問題看書,教師引導總結)

(1)什麼是萬有引力?並舉出實例。

(2)萬有引力定律怎樣反映物體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其數學表達式如何?

(3)萬有引力定律的適用條件是什麼?

二.萬有引力定律

1、內容:

自然界中任何兩個物體都是互相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這兩個物體的質量乘積成正比,跟它們的距離的二次方成反比;引力的方向沿着二者的連線。

2.公式:

3.各物理量的含義及單位:

f為兩個物體間的引力,單位:n.

m1、m2分別表示兩個物體的質量,單位:kg

r為它們間的距離,單位:m

g為萬有引力常量:g=6.67×10-11 n·kg2,單位:n·kg2.

4.萬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①萬有引力f是因為相互作用的物體有質量而產生的引力,與國中學習的電荷間的引力、磁極間的引力不同。

強調説明:

a.萬有引力的普遍性.萬有引力不僅存在於星球間,任何客觀存在的有質量的物體間都存在這種相互吸引的力.

b.萬有引力的相互性.兩個物體相互作用的引力是一對相互作用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它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別作用在兩個物體上.

c.萬有引力的宏觀性.在通常情況下,萬有引力非常小,只有在質量巨大的星球間或天體與天體附近的物體間,它的存在才有實際的物理意義.

d.萬有引力的獨立性.兩物體間的萬有引力只與它們本身的質量有關,而與所在空間的性質無關,也與周圍有無其他物體無關.

② r為兩個物體間距離:

a、若物體可以視為質點,r是兩個質點間的距離。

b、若是規則形狀的均勻物體相距較近,則應把r理解為它們的幾何中心的距離。

c、若物體不能視為質點,則可把每一個物體視為若干個質點的集合,然後按萬有引力定律求出各質點間的引力,再按矢量法求它們的合力。

③ g為萬有引力常量,在數值上等於質量都是1kg的兩物體相距1m時的相互作用的引力

隨堂練習:

1、探究:叫兩名學生上講台做兩個遊戲:一個是兩人靠攏後離開三次以上,二個是叫兩人設法跳起來停在空中看是否能做到。然後設問:既然自然界中任何兩個物體間都有萬有引力,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各自之間或人與物體之間,為什麼都對這種作用沒有任何感覺呢?

具體計算:地面上兩個50kg的質點,相距1m遠時它們間的萬有引力多大?已知地球的質量約為6.0×1024kg,地球半徑為6.4×106m,則這個物體和地球之間的萬有引力又是多大?(f1=1.6675×10-7n,f2=493n)

(學生計算後回答)

本題點評:由此可見通常物體間的萬有引力極小,一般不易感覺到。而物體與天體間的萬有引力(如人與地球)就不能忽略了。

2、要使兩物體間萬有引力減小到原來的1/4,可採用的方法是( )

a.使兩物體的質量各減少一半,距離保持不變

b.使兩物體間距離增至原來的2倍,質量不變

c.使其中一個物體質量減為原來的1/4,距離不變

d.使兩物體質量及它們之間的距離都減為原來的1/4

答案:abc

3.設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為,物體在距離地心4r(r是地球的半徑)處,由於地球的作用而產生的加速度為g,則為()

a. 1 b 1/9 c. 1/4 d. 1/16

提示:兩處的加速度各由何力而產生?滿足何規律?

答案:d

三.引力恆量的測定

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卻沒有給出引力恆量的數值。由於一般物體間的引力非常小,用實驗測定極其困難。直到一百多年之後,才由英國的卡文迪許用精巧的扭秤測出。

(1)用扭秤測定引力恆量的方法

卡文迪許解決問題的思路是:將不易觀察的微小變化量,轉化為容易觀察的顯著變化量,再根據顯著變化量與微小量的關係,算出微小變化量。

問:卡文迪許扭秤實驗中如何實現這一轉化?

測引力(極小)轉化為測引力矩,再轉化為測石英絲扭轉角度,最後轉化為光點在刻度尺上移動的距離(較大)。根據預先求出的石英絲扭轉力矩跟扭轉角度的關係,可以證明出扭轉力矩,進而求得引力,確定引力恆量的值。

卡文迪許在測定引力恆量的同時,也證明了萬有引力定律的正確性。

(四)、小結

本節課重點學習了萬有引力定律的內容、表達式、理解以及簡單的應用重點理解定律的普遍性、普適性,對萬有引力的性質有深層的認識

對萬有引力定律的理解應注意以下幾點:

(1) 萬有引力的普遍性。它存在於宇宙中任何有質量的物體之間,不管它們之間是否還有其他作用力。

(2) 萬有引力恆量的普適性。它是一個僅和m、r、f單位選擇有關,而與物體性質無關的恆量。

(3) 兩物體間的引力,是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4) 萬有力定律只適用於質點和質量分佈均勻球體間的相互作用。

課後習題

課本71頁:2、3

板書

萬有引力定律

1、萬有引力定律的推導:

2、萬有引力定律

①內容:自然界中任何兩個物體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這兩個物體的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跟它們的距離的二次方成反比。

②公式:

g是引力常量,r為它們間的距離

③各物理量的含義及單位:

④萬有引力定律發現的重要意義:

3.引力恆量的測定

4.萬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①萬有引力f是因為相互作用的物體有質量而產生的引力,與國中學習的電荷間的引力、磁極間的引力不同。

強調説明:

a.萬有引力的普遍性.萬有引力不僅存在於星球間,任何客觀存在的有質量的物體間都存在這種相互吸引的力.

b.萬有引力的相互性.兩個物體相互作用的引力是一對相互作用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它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別作用在兩個物體上.

c.萬有引力的宏觀性.在通常情況下,萬有引力非常小,只有在質量巨大的星球間或天體與天體附近的物體間,它的存在才有實際的物理意義.

d.萬有引力的獨立性.兩物體間的萬有引力只與它們本身的質量有關,而與所在空間的性質無關,也與周圍有無其他物體無關.

② r為兩個物體間距離:

a、若物體可以視為質點,r是兩個質點間的距離。

b、若是規則形狀的均勻物體相距較近,則應把r理解為它們的幾何中心的距離。

c、若物體不能視為質點,則可把每一個物體視為若干個質點的集合,然後按萬有引力定律求出各質點間的引力,再按矢量法求它們的合力。

③ g為萬有引力常量,在數值上等於質量都是1kg的兩物體相距1m時的相互作用的引力

國中物理動與靜教案篇2

教學要求:

1知道浮力的概念.

2理解物體浮沉條件.

3掌握浮力的實質、方向.

4能正確運用浮力的實質、物體浮沉條件求浮力.

教材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

(1)浮力的概念及其實質.

(2)物體的浮沉條件.

難點:正確運用“壓力差”和物體的浮沉條件求浮力.

教學模式:

實驗、設問、講解、練習

教學時間:1課時.

實物及實驗器材:

(1)投影儀一台,透明膠片數張.要求把板書、練習題課前寫在膠片上,以減小課堂上書寫時間.

(2)演示彈簧秤一把.

(3)500毫升燒杯三個,分別裝400毫升的清水、飽和食鹽水、酒精.

(4)乒乓球2個,其中一個裝細砂,用作懸浮演示.

(5)邊長為5cm的立方體紅磚一塊.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師:為什麼船、木塊能浮在水面上?

生:船、木塊受到水向上託的力.

師:沉在水底的石塊有沒有受到水向上託的力?

生:部分回答有,部分回答沒有.

教師演示課本圖8—27實驗,回答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託的力.這個“向上託的力”就是本節課所講的浮力.

二、講授新課

1.什麼叫浮力?(板書)

(1)先演示石塊放在清水中,讓學生知道石塊受到水向上託的力.

(2)然後把石塊放在飽和的食鹽水溶液裏,説明石塊也受到鹽水向上託的力.

(3)最後把石塊放在酒精裏,讓學生進一步知道,石塊放在酒精中時,同樣也受到酒精向上託的力.

師:從上述的實驗,請同學們説出什麼是浮力?

生: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託的力,這個力叫做浮力.

師:物體在空氣裏有沒有受到向上託的力?氫氣球脱手後為何會上升?

生:物體在空氣裏同樣受到向上託的力,所以氫氣球脱手後會上升.

浸入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託的力,這個力叫做浮力.(板書)

2、用實驗引動學生

第一、用彈簧秤和細線繫着體積相同的規則的鐵塊,不規則的石塊,幹木塊等,浸入水中後彈簧秤的示數減小;在水中游泳時感覺水有向上的託力等感性認識出發,逐個進行分析,使學生初步認識到浸在水中物體要受到水對它的浮力,從而糾正“輕的物體在液體中總是上浮的,所以受到浮力的作用;重的物體在液體中總是下沉的,因此不受浮力作用”的錯誤觀點.

第二、通過演示規則鐵塊和不規則的石塊隨着浸入水中體積的增大,彈簧秤的增數減小──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物體受到的浮力與其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當物體完全浸入水中後,深度增加時彈簧秤示數不變──説明“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在任何深度的浮力都相等”這一本質聯繫,從而摒棄那種“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浸沒在水中的深度成正比”的錯誤認識.

第三、通過觀察鐵塊和石塊浸入水中後彈簧秤示數減小相同這一現象,使學生初步認識:“體積相同的物體浸沒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相同”這一本質聯繫,摒棄那種“浸沒入水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與物體質量、密度、形狀等有關”的錯誤認識.

第四、通過觀察木塊浸入水中的體積增大到一定程度彈簧秤的示數為零的現象,使學生了解:漂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的浮力等於它的重力.

第五、在以上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對教材p144“一個邊長為l的正方體,浸沒在密度為ρ的液體中,上表面在液體下面h1米處,如圖正方體上表面和下表面受到液體的壓力是多大?方向怎樣?”再加上“上下表面的壓力差是多少?”的計算分析,初步認識浮力等於“液體作用在物體上下表面壓力差,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這一本質聯繫,從而摒棄那種只有物質在液體中上浮時才有浮力的錯誤認識.

第六、通過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實驗和上述計算所得到的浮力:f浮=水對物體上下表面的壓力差=pg(h1+l)l2-pgh1l2=pgl3=pgv=pgv排=物體排開的液體的重力(v排=v).從實驗和推導兩方面進一步認識了“浮力的大小等於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這一本質聯繫,摒棄了那種浮力的大小等於物體排開的液體體積的模糊認識.

由於氣體具有同液體相同的性質,而氣體的密度很小,氣體對於體積不大的物體作用的浮力,通常小到難以覺察的程度,但熱氣球能載幾噸重的物體上天,説明氣體對浸沒在它裏面的物體也能產生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同樣適用於氣體.

把上述由個別現象所得出的知識加以綜合並進行抽象和概括就能得到“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

在物理教學中,對感性材料進行科學抽象時,必須有意識地突出本質,摒棄非本質,這是使學生形成概念、掌握規律的關鍵.

國中物理動與靜教案篇3

複習目標

1.能説出力的概念、單位、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會畫力的示意圖。

2.能闡明彈力的概念,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並知道其原理。

3.知道重力概念、方向,能説出重力與質量的關係,記住g=mg。

複習過程

一、知識梳理,基礎鞏固

1.自學指導:閲讀本章教材,完成“會考新突破”54、55頁“考點解讀”部分。(15分鐘)

2.學生自學

3.教師精講與點撥:(5分鐘)

二、典型事例,抽取規律(25分鐘)

考點一:力及其作用效果

例1:用手拍桌子,手會感覺到疼,這説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_____的。用力捏一下空易拉罐,易拉罐扁了,這説明力可以使物體發生__________。

練習1:在湖水中划船時,使船前進的動力是:()

a.槳對水的推力b.水直接對船的推力

c.人對船的推力d.水對槳的推力

考點二:彈力和彈簧測力計

例2:一個物體放在水平地面上,下列關於物體和地面受力情況的敍述中,正確的是()

a.地面受到向下的彈力是因為地面發生了形變

b.地面受到向下的彈力是因為物體發生了形變

c.物體受到向上的彈力是因為地面發生了形變

d.物體受到向上的彈力是因為物體發生了形變

練習1:關於彈簧測力計的説法中,不正確的是()

a.彈簧測力計是常見的測力計

b.彈簧測力計的最大刻度就是它的量程

c.彈簧測力計的刻度是不均勻的

d.彈簧測力計的刻度是根據彈簧的伸長與受到的拉力成正比的原理製成的

考點三:重力:

例3:物體所受重力大小跟它的質量成__比.公式g=mg中g表示物體受到重力與___之比,約等於___n/kg.在要求不精確的情況下,可取g=10n/kg.甲、乙兩同學的質量之比是10:9,甲同學重為540n,乙同學重為_____n.

練習1:重垂線是根據______________的原理製成的,瓦工常用它來檢查牆壁________,木工常用它來檢查工作台_______。

練習2:如果沒有重力,下列説法中不正確的是()

a.河水不再流動,再也看不見大瀑布b.人一跳起來就離開地球,再也回不來

c.物體將失去質量d.杯子裏的水倒不進口裏面

三、課堂小結:

課後反思

國中物理動與靜教案篇4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是學生接觸國中物理的第一節,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後的物理教學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感悟到物理學的美,激發起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初步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觀察比較、歸納總結的能力和探究意識、創新意識,就成為這節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難點,落實新課標的精神,我在教學策略上努力實現三個轉變:

(1)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髮展轉變;

(2)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

(3)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總之,通過本節課將努力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在美的薰陶中學習,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

2.教學內容及教材特點:《聲現象》這一章主要是通過對生活、生產中豐富多彩的聲現象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聲音是怎樣產生和傳播的?聲音有哪些特性?人們是怎樣利用和控制聲音的?本章特別注意使學生了解聲音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等方面的應用和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結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加強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初步的實驗操作技能,使學生初步學會有目的的觀察;

(2)使學生能利用常見的器材進行實驗探究,會描述實驗現象,收集有效的信息並根據信息歸納科學規律;

(3)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領悟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4)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用語言表達物理知識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感受自然界聲音的美好與有趣,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使學生樂於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知識。

(2)通過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用不同的實驗方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通過教師、學生雙邊的教學活動,促進師生間的情感互動,營造共同討論、共同參與、共同嘗試的民主融洽的教學氛圍;並通過學生的探索實驗,培養同學間相互合作、探討交流、共同探索的團隊精神。

?教學重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聲音產生的原理和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因為只有瞭解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原理,才能從本質上理解對它的控制與應用,這是進一步學習本章其它內容的前提,這個前提的掌握與否是本章後續學習的關鍵,是實現本章教學目標的基礎。

?教學難點】

本節課教學的難點是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因為僅僅依靠學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難認識到這一點,只有藉助於實驗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而學生剛剛接觸物理知識,認知能力相對薄弱,易於形成難點。

?教法與學法】

本節課教學屬於知識探究性教學。本節課擬採用誘思探究→實驗論證的教學方法。在教師的導控下創設教學情境,提出探究的問題,學生邊觀察、邊思考,並通過親自動手及分組實驗來進行論證,通過小組交流進行歸納總結,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

以上這些,可以概括為:創設情景→導入目標→自主探索→實驗論證→表達交流→總結歸納。

?課時安排】1課時

?實驗器材】:

1.教師演示實驗器材:真空鈴實驗裝置。

2.學生探究實驗器材:鼓、鑼、音叉、共振音叉、懸掛有乒乓球的鐵架台、發聲體(小收音機、兩個塑料袋)、水槽兩個、水、cuso4溶液、白紙、氣球、樹葉、四季潤喉片瓶子等。

學生分組實驗器材:

第一組:共振音叉。

第二組:發聲體(小收音機、兩個塑料袋)、水槽兩個、水、cuso4溶液。

第三組:長鋼管。

3.多媒體課件

?課堂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5分鐘)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了聲音的世界裏,在我們的周圍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優美動聽的音樂令我們心曠神怡,可惡的噪聲卻可能干擾我們正常的學習、生活,使我們心情煩躁。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些有關聲音的知識呢?好,那麼就請允許我做一名導遊,伴隨同學們來探究聲音知識的寶庫吧!

通過windows操作系統自帶的媒體播放機播放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向學生展示樂曲的波形圖,使學生感到驚奇;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一些常見的聲音,請學生思考這些聲音都是由什麼物體發出的,從而使學生產生疑問,活躍思維。接下來,再通過聲波槍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從而順利引入新課。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和各種各樣的聲音打交道,但是,你可能不會想到,聲音居然會和現代戰爭中的高科技聯繫在一起。目前,美國加州的一家公司已經成功研製出一種新式武器──聲波槍,它可不是普通的槍,因為它發射的不是子彈,而是一種能量強大的聲波,而且它專門用來襲擊人類,被襲擊者往往會感到胸悶、頭痛、休克甚至死亡。如果説機槍大炮來得更光明磊落的話,聲波槍則顯得有些暗箭傷人。為什麼呢?因為聲波槍所發射的聲波不在我們人耳的聽力範圍之中,它看不到、聽不見也摸不着,來去無蹤。不知道同學們聽到這則消息後心裏會不會感到緊張?我們暫且不去考慮美國人要拿聲波槍去對付誰,但是,面對可能到來的傷害,我們能夠束手無策嗎?大家有沒有防禦聲波槍的好辦法?作為十幾歲的國中生,我們還沒有能力去主動進攻,那麼,我們今天就象科學家一樣去探究一下防禦聲波槍的好辦法。

這時,便將學生帶入了一個有趣的物理情境。教師接着提示:

?孫子兵法》上説:“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聲波槍如此厲害,要想有效地防禦它,我們首先要知道什麼是聲波?聲波是怎樣產生的?它又是如何傳播到我們身邊來的?

板書:第一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二、實驗探究講解新課(35分鐘)

1.通過探索性活動探究聲音的產生(7分鐘)

這個活動過程分三個步驟進行:探索性活動──小結──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動(3分鐘)。

教師向學生介紹桌上的器材,特別是音叉以後,組織學生活動:怎樣利用桌上的器材並使它們發出聲音?比比看,誰的發聲方法多,誰的發聲方法最有創意。

在活動過程中要求學生:

體驗:你是如何讓物體發聲的,你用手指觸摸發聲的物體時,有什麼感覺?

思考:①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有什麼不同?②物體發聲時有什麼共同的特徵?

活動: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使物體發聲,教師參與討論,適當給予提示或引導。然後請學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結果,對獨特的發聲方法表示讚賞和鼓勵。

共同體驗:摸着自己的喉頭,説一句話,體會手上的感覺。

(2)小結(1分鐘):在以上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總結物體發聲的原因,即:聲音是由於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板書:1.聲音是由於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3)交流(2分鐘):物體的發聲現象真是太多了,哪位同學能向大家介紹一種比較奇特的發聲方法?

注意:交流有趣的發聲方法時,如果學生難以調動,教師可提出有趣的發聲問題讓學生討論。例如:①動物的發聲方法:鳥類是怎麼發聲的?蟬是怎麼發聲的?蚊子和蒼蠅發出的“嗡嗡”聲是怎麼回事?猴子和大象是怎麼交流的?②同一物體不同的發聲方法:怎樣讓一個氣球發出不同的聲音來?人體除了聲帶外,還可以怎樣發音?

(4)聯繫生產、生活實際,及時鞏固所學知識(1分鐘)。

振動可以發聲,如果將發聲體的振動記錄下來,需要時再讓物體按照記錄下來的振動規律去振動,就會產生與原來一樣的聲音。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早期機械唱盤表面的放大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唱片表面上一圈圈不規則的溝漕,當唱片轉動時,唱針隨着劃過的溝漕振動,這樣就把記錄的聲音重現出來。隨着時代的進步,人們還發明瞭用磁帶和激光唱盤記錄聲音的方法。

2.通過類比引出聲波的概念(2分鐘)

教師重複剛才得出的結論,提出新的問題:振動物體所發出的聲音是如何向遠處傳播的?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水波的形成與傳播過程。引導學生思考:水滴落入水中時出現了什麼現象?水波是怎樣產生的?(水滴使平靜的水面發生了振動,形成了水波。)能否以水波作一個類比,思考一下:振動物體所發出的聲音可能會以什麼形式向遠處傳播?

板書:1.振動物體發出的聲音以聲波的形式向外傳播。

2.創設情境、提出假設,通過分組實驗加以驗證,從而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35分鐘)

(1)提出問題,激發思維(4分鐘)

有了上面這些知識,我們現在就來研究一下怎樣防禦聲波槍。假如聲波槍所發出來的聲音正無聲無息地向我們襲來,我們怎樣才能把自己保護起來呢?注意:聲波槍所發出來的聲音我們人耳聽不到,但它卻仍然能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傷害。

教師動員學生大膽猜想:用什麼樣的方法才能防禦聲波槍?

學生可能提出的辦法有:

①用隔音材料做成盾牌(教師評議:聲波槍所發出的次聲波很特殊,它在傳播的過程中損耗很少,用一般的材料很難吸收,到現在還沒有攻克。)

②將聲波槍發出的聲波反射回去(教師評議:把次聲波反射回去或想辦法對它進行干擾,從理論上講是可行的,但是,我們這些中學生暫時還沒有能力去進行研究。)

③潛入水中,用水隔住聲波槍發出的聲波。

④進入真空,用真空隔住聲波槍發出的聲波。

⑤用固體物質隔住聲波槍發出的聲波。

(2)分析方案,提出假設(2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對同學們提出的方法加以分類,區別對待(前兩種方法儘管偏離了我們的課堂研究方向,教師也要向學生簡要解答一下,並予以鼓勵,以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把學生的思路引導到探究哪些物質可以傳播聲音上來,根據學生提出的方法進行假設:

假設一:固體不能傳播聲音。

假設二:液體不能傳播聲音。

假設三:氣體不能傳播聲音。

假設四: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3)分組實驗,驗證假設(5分鐘)

教師提問:同學們的猜想是不是一定正確呢?不是,那麼你打算用什麼辦法來驗證呢?動手實驗。現在我們就分成三組來研究這個問題:第一組驗證固體能否傳播聲音,第二組驗證液體能否傳播聲音,第三組驗證氣體能否傳播聲音。

教師分組發放實驗器材,同時提醒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要相互協作,搞好配合。

教師提示:不管我們研究的是哪一個問題,都要儘量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擾。例如在驗證固體能否傳播聲音時,要儘量避免液體、氣體影響到我們的實驗;同樣,在驗證液體能否傳播聲音時,要儘量避免固體、氣體對我們實驗的影響。這種研究方法在科學上叫做控制變量法。

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4)相互交流,得出結論(5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請各小組推薦1-2名代表,從三個方面交流實驗感受。(1)你的假設是什麼?對不對?(2)你是如何驗證的?(3)你的結論是什麼?同學們在説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也可以創造性地利用老師提供的器材,或者想出其它辦法,只要能驗證自己的假設就可以了。

學生代表交流驗證過程時,教師給予適當引導,並與學生一起總結出結論:聲音能夠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叫介質。

板書:3.聲音能夠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

(5)聯繫生活,鞏固新知(5分鐘)

氣體可以傳播聲音。我們的周圍充滿了空氣,空氣為人類和動物傳遞信息提供了便利條件,因此,地球上的動物大多數都具有聽覺。而月球上沒有空氣,登上月球的宇航員就只能通過無線電交流。

液體也可以傳播聲音。在河邊釣魚的人最怕別人在旁邊追逐打鬧,唐代詩人胡令能的詩《小兒垂綸》中寫道: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意思是説:一個小孩兒學大人們釣魚,側着身子坐在水邊的青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叢中。聽到有人問路連忙遠遠地招手,因為害怕驚跑了魚而不敢回答。

固體也能夠傳播聲音。據説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在30多歲時患上了嚴重的耳疾,聽力完全喪失,但是他並沒有向命運屈服,他用牙齒咬住木棒的一端,將木棒的另一端頂在鋼琴的鍵盤上感受旋律,繼續自己的創作。

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讓學生感受美妙的旋律。

國中物理動與靜教案篇5

引言 一、奇妙的物理現象

?課前預習】

1.課本圖0-2的實驗中,你猜想一下小金魚會___________,請你就你的猜想提出一個問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動手做一做課本圖0-3的實驗,你能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想到的問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動手做一做:將一個雞蛋放入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後逐漸向水裏加食鹽並使其溶解,你觀察的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你提出一個問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習過程〗出示一張照片,問學生看到了什麼;點燃蠟燭,問有什麼辦法可以熄滅火焰。由此引入新課。

(一) 物理研究對象力、聲、熱、光、電等現象。

(二) 有趣的物理現象 實驗1:點燃的蠟燭如何熄滅?

學生回答:吹、搧、罩

如用容器罩起來,可能會有什麼現象?

問:蠟燭有燃燒到熄滅的條件是什麼?此實驗研究什麼問題?

(三) 探究過程:

1.提出問題

2.作出猜想

3.設計實驗

4.實驗驗證

5.得出結論

6.交流合作

7.提出新猜想

能否提出一個與容器有關的更深一步的問題?如:容器的長短和粗細對蠟燭的燃燒是否有影響?

用實驗驗證:將蠟燭放入直筒與量筒內燃燒,觀察蠟燭的燃燒情況。

實驗2:兩支蠟燭燃燒,罩上後,哪支蠟燭先滅?

結論:當實驗條件改變時,實驗結果會發生變化。

實驗3:用磁鐵吸引回形針,分別將一些物體放入磁鐵與回形針之間,觀察回形針的下落情況。 實驗4:學生自行實驗,用一裝水的子對着課本,觀察課本上的字有哪些變化。

?要點歸納〗

在探究物理現象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勤於觀察,勇於提問,善於探索,聯繫實際。 〖當堂反饋〗p3w. w. w. 第1題 調查一下,你周圍有哪些有趣的物理現象和問題?

?課後鞏固】學生回家做:①用紙條快、慢抽動,觀察紙條上面瓶的運動情況。②p3第2題(2)。

二、體驗科學探究

?課前預習】

1.科學探究的一般步驟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取一隻杯子,在杯中倒滿水後將一隻回形針輕輕放入水中,水_______(會/不會)溢出。由此你能提出一個什麼問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習過程〗一、提問上節課佈置完成的實驗

1.檢查學生做慣性實驗的結果。

2.蠟燭在水與油的混合液中,會處於什麼狀況?葡萄呢?

二、教學內容

1.學生閲讀p3-5,物理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故事。

① 發現的現象

② 實驗過程

③ 實驗研究

④ 實驗結果

2.活動:裝滿水的杯子裏還能放多少回形針。

① 提出問題:裝滿水的杯子裏還能放多少回形針?

② 提出猜想:能裝10 – 100根等等(水是否會溢出)

③ 設計實驗:杯子、水、回形針

④ 實驗驗證:向裝滿水的杯內放回形針

⑤ 結論:放入的回形針的根數與容器有關

⑥ 新的猜想:玻璃與紙杯對放入的針的多少有影響嗎?

通過上面的實驗,你一定會感到有趣。同時也會感到吃驚——猜想和實驗的結果竟會

有很大的差別。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做實驗進行探究的一個重要原因。

?要點歸納〗

科學探究經歷的環節:〖當堂反饋〗

?課後鞏固】

第一章 聲現象

一、聲音是什麼

?課前預習】

1、用手摸一摸家裏正在發聲的電視機的喇叭或音箱,你可以感覺到喇叭在_________。

2、聲音是由物體的 產生的。我們把正在發聲的物體叫做_________。

3、通過課本活動1.2,你可以得出,聲音可以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傳播,但不能在_________中傳播。

4、聲音在空氣中是以波動的形態傳播的,我們把它叫做_________。聲音還具有能量,叫做_________。

5、通常情況下,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____________,在水中傳播要比空氣中要______,在鋼鐵中傳播比水中還要_________。

?課堂重點】

?學習過程〗

一、活動1.1探究聲音的產生:

通過使一張報紙、一根橡皮筋、一杯水、一個筆帽發出聲音,歸納物體發聲與不發聲時的不同,物體發聲時的共同特徵。

二、活動1.2聲音能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嗎

1.平時人們聽到的聲音是通過______傳播的。

2.通過實驗探究聲音是否可以在固體、液體中傳播。

3.實驗探究真空是否能夠傳播聲音。

①將正在發聲的手機放在正在抽出空氣的玻璃瓶內, 聲音會____________。 ②通過推理,我們可知,聲音______(能/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三、聲音是一種波

通過演示實驗及觀察水波知道聲音也是波,叫聲波。

四、聲音傳播的快慢(聲速)

閲讀課本p10內容知道,通常聲音在空氣中傳播速度_______m/s,聲音在水中傳播速度________m/s,聲音在鋼鐵中傳播速度________m/s。

閲讀“生活物理社會”,瞭解聲能。

?要點歸納〗

1、 聲音是由於物體_________產生的。

2、我們把___________的物體叫做聲源。固體、液體、氣體都能發聲,都可以作為聲源。

3、聲音可以在 、 、中傳播。但不能在______傳播

4、聲音也是一種波,叫做_______,是一種疏、密相間的波。

5、聲波能使物體振動,能粉碎小石頭,這表明聲具有能量,這種能量叫做________。 〖當堂反饋〗

1、由實驗可知: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 ;通常我們稱發聲的物體為。

2、吹笛子時能發出優美的樂曲,其中聲音來自( )

a. 手指的振動b. 嘴脣的振動c.笛子的振動 d笛子內空氣柱的振動

3.金魚缸邊的小明與小紅髮現每當他們擊掌時,缸中的魚就遊開了,此現象表明空氣、、能傳聲。

4.如圖所示,玻璃罩內的電鈴正在發聲,用抽氣機將空氣抽出,鈴聲變弱最後消失,這説明聲音要依靠來傳播。

第3題 第4題第5題

5、如右上圖所示,當敲擊右邊音叉時,左邊完全相同的音叉也會 ,靠在左邊音叉的小球能彈起,説明,這是由於將右邊音叉的震動傳給了左邊音叉的緣故。

6、在一根正在輸水的長水管的一端用力敲一下,在遠處的另一端會聽到次聲音,最先聽到的聲音從 中傳來,最後聽到聲音從 傳來。

?課後鞏固】

1、“雨打芭蕉”發出聲音,這裏主要發聲振動的物體是()

a.雨點b.空氣 c.芭蕉 d以上都是

2、聲音在空氣中以 的方式傳播,當它傳入人耳,使鼓膜振動,就產生聲音的感覺,所以我們把它叫。

3、將一隻點燃的蠟燭放在喇叭的前方,當喇叭中發出較強的聲音時,可以看到蠟燭在晃動,這説明 和。

4、下列説法中正確的是()

a物體不振動,仍然可能發聲b 只要物體振動,我們就一定能聽到聲音

c聲音要靠介質傳播,固體、液體、氣體都是傳播聲音的介質 d以上説法都不對

5、 玻璃魚缸中盛有金魚,用細棍輕輕敲擊課桌時,金魚立即受驚,其中傳播聲音迅速,使金魚立即作出反應的傳聲途徑是( )

a、桌子—空氣—水—金魚 b、細棍—空氣—水—金魚

c、桌子—魚缸—水—金魚 d、細棍—魚缸—水—金魚

6、小明和小剛找2 個一次性紙杯,在杯底穿一個小孔,將細線固定在火柴棒上,然後繃緊細線,這樣就製成了“土電話”,如下圖:

①他們用“土電話”實現10m間的通話,這表明_____________。

②相距同樣遠,講話的人用相同的響度講話,如果改用細金

屬絲製成“土電話”,則聽到的聲音就大些,這一實驗表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如果用“土電話”時,另一個同學捏住棉線的某一部分,

則聽的一方就聽不到聲音了,這是由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如果在用“土電話”時,線沒有拉直,而處於鬆弛狀態,則聽的一方通過棉線_________(能/不能)聽到對方的講話。

國中物理動與靜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知道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義、計算公式和單位,並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3、知道功的原理。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學難點】

判斷力對物體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計算。

教學工具

木塊、木板、細繩、彈簧測力計、小車,槓桿和支架、鈎碼、滑輪、細線、刻度尺(兩個)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提問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義。思考力學裏所説的“功”含義。

演示實驗:在水平長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別拉一木塊和小車。

觀察木塊、小車的運動狀態,思考並評價這兩個力的作用成效。

在實驗基礎上引入本課內容。

二、進行新課

1、由課前的演示實驗引導學生總結出力學中關於“功”的確切含義:

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並且使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一段距離,這個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學裏面就説這個力做了功。

2、請學生觀察教材圖14。1-1中力做功和14。1-2中力不做功的實例,分析、總結一下力學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點?分組討論總結。

板書:力學中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二是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3、實例分析(突破難點)

舉例説明在你的周圍你發現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誰對生活觀察得最仔細?學生可能舉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機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馬拉車前進等等。教師對正確的例子予以肯定,對錯誤的例子引導改正。接下來看老師這裏的幾個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況存在?

(1)舉重運動員在把槓鈴舉高過程中是否對槓鈴功。舉在高處停留5秒過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勻速直線運動,小球在豎直方向上受什麼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機使貨物在水平方向上勻速移動一段距離,拉力對貨物做功了嗎?

引導學生根據以上事例分析、總結在什麼情況下不做功?

通過以上的學習,知道了做功不能離開兩個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種情況下不做功,那麼我們猜想一下,力學中的功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指導學生帶着問題去閲讀教材。

三、功的計算

力學裏規定,功等於力和物體沿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

板書:功的計算公式:

功=力×距離w=fs

單位:焦耳,簡稱焦符號j

1焦=1牛o米(1j=1nom)

出示例題,啟發學生分析計算。

四、功的原理

1、啟發學生提出探究的話題:使用機械是否省功。

2、指導學生探究實驗。

3、分析實驗數據,啟發學生討論歸納出功的原理

提出問題,猜想。在教師的啟發下,設計實驗方案,並在實驗基礎上進行分析、論證。

請學生談自己知道本節哪些知識,還想知道哪些內容及對本課的感受,教師進行情感激勵。

五、佈置作業

估算一下你上樓到教室時,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各小組進行本節課的評估與交流。

課後小結

不論是否考慮機械本身重,使用機械要省力就要多費距離,要省距離就必須費力,要想既省力又省距離是不可能的。即使用任何機械都不能省功。這就是功的原理。

國中物理動與靜教案篇7

(一)教學目的

1.知道磁場對通電導體有作用力。

2.知道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力的方向與電流方向和磁感線方向有關,改變電流方向或改變磁感線方向,導體的受力方向隨着改變。

3.知道通電線圈在磁場中轉動的道理。

4.知道通電導體和通電線圈在磁場中受力而運動,是消耗了電能,得到了機械能。

5.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推理、歸納、概括物理知識的能力。

(二)教具

小型直流電動機一台,學生用電源一台,大蹄形磁鐵一塊,乾電池一節,用鋁箔自制的圓筒一根(粗細、長短與鉛筆差不多),兩根鋁箔條(用透明膠與鋁箔筒的兩端相連接),支架(吊鋁箔筒用),如課本圖12-10的掛圖,線圈(參見圖12-2),抄有題目的小黑板一塊(也可用投影片代替)。

(三)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本章主要研究電能;第一節和第二節我們研究了獲得電能的原理和方法,第三節我們研究了電能的輸送。電能輸送到用電單位,要使用電能,這就涉及到用電器,以前我們研究了電燈、電爐、電話等用電器,今天我們要研究另一種用電器--電動機。

出示電動機,給它通電,學生看到電動機轉動,提高了學習興趣。

提問:電動機是根據什麼原理工作的呢?

講述: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奧斯特實驗的發現--電流周圍存在磁場,電流通過它產生的磁場對磁體施加作用力(如電流通過它的磁場使周圍小磁針受力而轉動)。根據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電流對磁體施加力時,磁體也應該對電流有力的作用。下面我們通過實驗來研究這個推斷。

2.進行新課

(1)通電導體在磁場裏受到力的作用

板書課題:〈第四節 磁場對電流的作用〉

介紹實驗裝置,將鋁箔筒兩端的鋁箔條吊掛在支架上,使鋁箔筒靜止在磁鐵的磁場中(參見課本中的圖12-9)。用鋁箔筒作通電導體是因為鋁箔筒輕,受力後容易運動,以便我們觀察。

演示實驗1:用一節乾電池給鋁箔筒通電(瞬時短路),讓學生觀察鋁箔筒的運動情況,並回答小黑板上的題1:給靜止在磁場中的鋁箔筒通電時,鋁箔筒會_____,這説明_____。

板書:〈1.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到力的作用。〉

(2)通電導體在磁場裏受力的方向,跟電流方向和磁感線方向有關

教師説明:下面我們進一步研究通電導體在磁場裏的受力方向與哪些因素有關。

演示實驗2:先使電流方向相反,再使磁感線方向相反,讓學生觀察鋁箔筒運動後回答小黑板上的題2:保持磁感線方向不變,交換電池兩極以改變鋁箔筒中電流方向,鋁箔筒運動方向會______,這説明______。保持鋁箔筒中電流方向不變,交換磁極以改變磁感線方向,鋁箔筒運動方向會______,這説明______。

歸納實驗2的結論並板書:〈2.通電導體在磁場裏受力的方向,跟電流方向和磁感線方向有關。〉

(3)磁場對通電線圈的作用

提問:應用上面的實驗結論,我們來分析一個問題:如果把直導線彎成線圈,放入磁場中並通電,它的受力情況是怎樣的呢?

出示方框線圈在磁場中的直觀模型(磁極用兩堆書代替),並出示如課本上圖12-10的掛圖(此時,圖中還沒有標出受力方向)。

引導學生分析:通電時,圖甲中ab邊和cd邊都在磁場中,都要受力,因為電流方向相反,所以受力方向也肯定相反。提問:你們想想看,線圈會怎樣運動呢?

演示實驗3:將電動機上的電刷、換向器拆下(實質是線圈)後通過,讓學生觀察線圈的運動情況。

教師指明:線圈轉動正是因為兩條邊受力方向相反,邊説邊在掛圖上標明ab和cd邊的受力方向。

提問:線圈為什麼會停下來呢?

利用模型和掛圖分析:在甲圖位置時,兩邊受力方向相反,但不在一條直線上,所以線圈會轉動。當轉動到乙圖位置時,兩邊受力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線上,線圈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平衡而靜止。

板書結論:〈3.通電線圈在磁場中受力轉動,到平衡位置時靜止。〉

(4)討論

①教材中的"想想議議"。

②小黑板上的題3: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力而運動是消耗了______能,得到了______能。

3.小結:板書的四條結論。

4.作業(思考題):電動機就是根據通電線圈在磁場中受力而轉動的道理工作的。但實際製成電動機時,還有些問題需要我們解決,比如:通電線圈不能連續轉動,而實際電動機要能連續轉動,這個問題同學們先思考,下節我們研究。

(四)説明

1.受力方向與電流方向和磁感線方向垂直,這一點不能從實驗直接得到(因為運動方向並不一定是受力方向),且與後面學習聯繫不大,本教案沒講這一點。

2.教案最後的思考題是為下節學習作準備。

國中物理動與靜教案篇8

一、教學目標

1.知道什麼是單位制,知道力學中的三個基本單位。

2.認識單位制在物理計算中的作用。

二、教學重點

單位制及其應用。

三、教學難點

正確地理解單位制在物理計算中的應用。教學過程為了測量或比較物理量的大小,我們建立了物理量的單位。我們已學過的一些物理量的數量關係的同時,也確定了物理量的單位。一般説來,物理量的單位可以任意選擇,這樣會存在同一個物理量出現多個單位,與此對應存在多種單位制。古今中外都不一樣,嚴重影響了科學技術的交流與發展,因此國際計量大會對此做出了規範,通過了國際單位制(代號為si)

(一)單位制

1.基本單位:所選定的基本物理量的單位

⑴物理學中,共有七個物理量的單位被選定為基本單位

⑵在力學中,選定長度、質量和時間這三個物理量的單位基本單位。長度的單位有:釐米(cm)、米(m)、千米(km)等。質量的單位有:克(g)、千克(kg)、等時間的單位有:秒(s)、分(min)、小時(h)等。力學是研究物體運動變化的過程中力與運動關係的,因此,聯繫物體自身性質的量(質量)和空間尺度的量(長度)以及時間,必然與物體受力後運動變化聯繫得最密切、最普遍,所以這三個物理量也最基本,事實表明用這三個量做基本單位,可以使力學中的單位數目中少。

2.導出單位:根據物理公式中其它物理量和基本物理量的關係,推導出的物理量的。單位。從根本上説,所有的物理量都是由基本物理量構成的,在力學範疇內,所有力學量都是由長度、質量和時間這三個基本物理量組成的,因此基本物理量的單位選定就決定了其它導出物理量的單位。速度公式為。位移單位選m,時間單位選s,速度的單位是m/s。加速度公式為。速度單位是m/s,時間單位是s,則加速度單位是m/s2。牛頓第二定律公式為f=ma。質量單位選kg,加速度單位選m/s2,則力的單位是n。可見:選擇了位移、時間、質量和其它物理量的單位,就導出了速度、加速度、力的單位。

3.單位制:基本單位和導出單位的總和叫做單位制。由於基本單位的選擇不同,歷史上的力學中出現了釐米、克、秒制,工程技術領域還有英尺、秒、磅制等單位。

(二)力學中的國際單位制(si)

1.基本單位長度單位:米(m)質量單位:千克(kg)時間單位:秒(s)

2.導出單位:速度單位:米/秒(m/s)加速度單位:米/秒2(m/s2)力的單位:牛頓(n)

?例1】下列物理量單位中哪些屬於基本單位,哪些屬於國際單位制單位:噸(t)、米(m)、毫米(mm)、小時(h)、秒(s)、焦耳(j)、牛米(n·m)、微克(μg)、千克(kg)、微秒(μs)、克/釐米3(g/cm3)

?解析】首先應明確,在力學中所有長度、質量、時間的單位都是基本單位,所以上述單位中噸(t)、米(m)、毫米(mm)、小時(h)、秒(s)、微克(μg)、千克(kg)、微秒(μs)等都是基本單位。

屬於國際單位制的是:m、s、kg、n·m值得一提的是,會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可能會把國際單位制的單位與基本單位混為一談,持這種錯誤觀點的同學會只把m、s、kg作為第一問的答案。

(三)組合單位的談法組合單位的漢字名稱與其它符號表示的順序一致。在只有名稱而不出現符號的場合,名稱的順序應該與有符號的情況一致。如單位由相乘構成,無論是否使用乘的符號,名稱中無對應“乘”的詞,符號中的除(斜線和出現的負指數),名稱中對應的詞為“每”字,“每”字出現一次而與分母在的單位無關。例如:力矩的si單位名稱為“牛頓米”(因其符號為n·m)密度的si單位名稱為“千克每立方米”(因其符號為kg/m3)

(四)力學國際單位制(si)在解題中的應用

1.在解題計算時,已知量均採用國際單位制,計算過程中不用寫出各個量的單位,只要在式子末尾寫出所求量的單位即可。

2.物理公式既反映了各物理量間的數量關係,同時也確定了各物理量的單位關係。因此,在解題中可用單位制來粗略判斷結果是否正確,如單位制不對,結果一定錯誤。

?例2】質量為500g的物體受力作用後獲得10m/s2的加速度,則物體受到的合外力為多少牛?

?解析】從題中可看出、題目給出了物體的質量和加速度,但均不是國際單位,因此需要將單位換成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物體質量m=500g=0.5kg物體的加速度a=10cm/s2=0.1m/s2由牛頓第二定律f=ma得物體受到的合外力f=0.5×0.1n=0.05n利用國際單位制運算時,不需要帶單位運算,只要在每個結果的後面寫上正確的單位即可。

?小結】在力學在我們選定長度、質量時間這三個物理量的單位為基本單位,由基本單位和導出單位組成單位制是一個比較科學、完善的單位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