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與靜教案八年級物理滬科版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85W

出色的教案是幫助我們提升教學能力的重要工具,教案在編寫的過程中,你們一定要考慮文字表述規範,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動與靜教案八年級物理滬科版6篇,供大家參考。

動與靜教案八年級物理滬科版6篇

動與靜教案八年級物理滬科版篇1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從信息中瞭解超聲的特點,瞭解超聲在現代技術中的應用。

2.從信息中瞭解次聲的一般特點,瞭解次聲的應用和危害性。

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及信息交流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對自然和科學技術的興趣,熱愛科學,勇於探究的科學。

教學重點1.知道超聲、次聲的概念。

2.知道超聲的應用。

教學難點培養和提高學生懼信息的能力及對自然和科學技術的興趣。

教具準備音像資料,圖片或光盤,電腦及多媒體的設備。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聲現象的一些性質並探究了它的規律,這些現象不僅有趣,而且都包含了一定的科學道理。物理知道是從實際中來的,又要應用到實際中去。一句話,學習物理知識就是要應用它來人類服務,提高人們生活的水平,改善生活的質量。這節課,我們來認識超聲和次聲。

(二)進行新課

研究發現,聲波的頻率範圍是很寬的,由10-4hz到1012hz,但正常人的耳朵只能聽到20hz到00hz之間的聲音,低於和高於此頻率範圍的聲音人都聽不到。通常把高於00hz的聲音稱為超聲,低於20hz的聲音稱為次聲。

一、超聲

1概念:頻率高於00hz的聲音

2特點:⑴頻率高,能量大(強穿透力,強破碎能力)

⑵沿直線傳播,可反射

3應用

學生閲讀圖3-32,瞭解自然界中的一些發聲頻率、人和一些動物的聽覺範圍。例如:狗能聽到頻率達50000hz的超聲,蝙蝠能聽到頻率為十幾萬赫的超聲。

(1)利用超聲雷達(又叫聲吶)探測物體位置等。

(2)超聲有很強的穿透能力。超聲診斷儀(如b超);超聲金屬探傷儀。

(3)超聲對物體有很強的“破碎”能力。舉例。

(4)用超聲處理過的種子可以縮短髮芽時間,提高發芽率。

其他:超聲空氣加濕器、犬笛

二、次聲

1概念:頻率低於20hz的聲音

2特點:⑴頻率低,傳播遠

⑵能量很高的次聲具有極大破壞力

3應用:

人聲也聽不到次聲。自然界中,火山爆發、地震、風暴等都能產生次聲;核爆炸、導彈發射等也能產生次聲。

⑴預報災害:發生前會輻射次聲源

⑵醫療:人和生物對次聲波反應,某些器官也會發生微弱次聲源,可瞭解人體生物器官活動

⑶軍事:核武器

4危害:

使機器設備破裂,飛機解體,建築物遭到破壞

人的平衡器官的功能破壞,會產生噁心,暈眩,旋轉等症狀,嚴重的造成內臟出血破裂,危及生命

由於次聲的破壞性強,危害大,但人耳無法直接聽見,所以在生產等活動中要儘量防止次聲的產生,儘量遠離次聲源。

課堂

1、超聲和超聲的應用。

2、次聲和次聲的危害。

板書設計

第三節超聲與次聲

1、人耳聽到聲音的頻率範圍20—00hz。

2、超聲與次聲

3、超聲的應用

4、次聲危害

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作業題1、2題。

動與靜教案八年級物理滬科版篇2

教學設計理念

克服以教師為中心,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中來,培養學生樂於探索精神,獲得新知識的能力,與交流合作的能力,實現師生,生生積極互動,使學生在質疑,調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養學生充分的自主性與獨立性。

一、教材分析:環節一,地位與作用。

地位:牛頓第一定律是經典力學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個力學中的基礎。如果我們把所有力學現象看作一座大廈,那麼牛頓三大定律則是這個大廈的奠基石,牛頓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頓第一定律定義的慣性系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牛頓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頓第一定律基礎上。因此牛頓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礎的基礎,是否領會這一物理規律,不僅影響學生對這一章的學習,而且會影響整個物理課程中力學部分的學習。

作用:前面我們學習了簡單的運動,又知道力學一些簡單知識,牛頓第一定律正是基於此基礎上將運動和力聯繫起來的一條紐帶一座橋樑,是進一步分析和處理直線運動和力學問題的基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本冊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本節、本章的重點。

環節一:學習狀況分析:牛頓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實驗結果,部分外推假設、部分定義所構成的一個複合體,就其定義本身的表述學生不難記住,但八年級學生由於接觸物理時間比較短,學生平均年齡比較低,抽象思維能力及認知結構上尚不成熟,因此在接受牛頓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難度,怎樣形成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及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認識由直觀的感覺上升到科學理性認識則是本節的難點。

環節二、目標、重點、難點確定:基於以上分析,結合教材和大綱。

本節重點:牛頓第一定律及理解,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要求,確定本節教學目標、難點:瞭解理想實驗推得物理規律方法。

目標:1、知識目標。2、能力德育目標。

(1)知道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牛頓第一定律不是實驗定律,而是在大量經驗事實基礎上,通過進一步概括,推理總結出的一條規律。

(2)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3)瞭解理想實驗推得物理規律的方法。

牛頓第一定律是一節物理規律教學課。

2、德:培養學生以事實為基礎,養成良好的科學態度和科學學習方法,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的思維

3、情感目標:注意師生間溝通,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知識目標上針對本節特點對學生提出,瞭解、理解、知道三個層次,以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清脈絡,把握重點部分。以往教學實踐中證明,物理規律是物理基礎知識部分比較難學的部分,學生往往只注意背定義、記公式、做習題而忽視了對物理概念及規律的理解,以至於豐富的物理含義被形形色色的數學符號所淹沒。面對這一現象在這一節教學中突破重點上我主要採取瞭如下方法。

(1)首先在引題上創設情境,以毛主席詩詞“坐地是行八萬裏,巡天遙看一千河”為開端,引導學生從宏觀上複習運動現象,故而知新,提供新舊知識聯繫的支點,使學生感到新知識並不陌生,便於將新知識納入原有的認識結構中,降低了學習的難度,有利於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

(2)通過物理實驗進行啟發誘導/

a:做課本中小車演示實驗,讓學生對此實驗進行認真、仔細觀察以獲得足夠的感性材料。

每次實驗前向學生交代清楚實驗的條件和做法,使學生找出實驗中哪些條件不變,變化的是什麼條件,不變:同一小車、同一斜面、讓它從斜面的同一高度上滑下,變化:三種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再針對實驗結果,提出問題,讓學生運用滲透比較,分析綜合等研究方法,引導學生分析引導起變化的原因,使學生明確實驗目的,動腦筋思考問題,根據實驗結果得出結論“同樣條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車前進得越遠”為牛頓第一定律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

b:其次通過上面的演示實驗,簡單介紹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得出的結論。突出他的理想化實驗和推理方法,理想化實驗雖然不能實現,但都有可靠的事實基礎,因而推理是合理的。

c:在此基礎指出牛頓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以事實為依據總結出一條經得起時間和實踐檢驗的一條真理,牛頓第一定律。

3:在教學突出重點中,對定律中關鍵詞語進行説明,各種易犯的錯誤進行分析,糾正學生頭腦中原有的錯誤生活觀念以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由於牛頓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實驗和觀察基礎上大膽而合理的確良外推,它只是一種基礎假設,由於不存在絕對不受外力作用的物體,因此這條定律無法直接用實驗來證明,它的正確性在於它推得結果與客觀事實相吻合,形成對比知道知識的發展過程由錯誤正確完善學生一目瞭然地看清其框架,把握重點和關鍵。投影牛頓第一定律

一、沒有力的作用,運動物體就要靜止下來(錯誤)

二、運動物體如果不受任何外力作用,它的速度將保持不變,永遠運動下去。(正確)

三、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完善)

環節五:難點突破

牛頓第一定律雖已建立,但學生對其建立過程仍比較生蔬,常不能予以接受因此造成了對牛頓第一定律理解不深入,不透徹,形成難點針對此現象採取了,實驗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原則,使直觀實驗與抽象受力分析相結合的起來,這樣做到了使其難點先簡後繁,先定性,後定量;先具體後抽象;先特殊後一般的解決方法,使其難點被逐步得以解決,從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學體系。這樣有利於培養其思維能力和理想實驗推得物理規律方法。

二程序安排

本節課在程序安排上針對學生特點主要採取瞭如下程安排:

1、引題,創新情境,複習提問導入新課。形成新舊知識互相聯繫、互相滲透。

2、重視物理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猜想,推導得出牛頓第一定律。

3、重視各種變成恰當的應用,對其定律中學生不易接受的地方和關鍵詞語進行解釋,使牛頓第一定律得以鞏固,理解定義、特定的含義。

4、在此引導説明,對其進行加深,從而形成深刻印象,通過不同層次聯繫,加強基礎與習題的配備,能夠及時反饋學生認知情況,從而調整教學加經改進,體現以學生為主、教師為主導的作用。

5、歸納總結。由學生回憶本節學到了什麼為主線,使學生對所學的新知識更加清晰,明確、系統,從知識結構上把握新內容,達到鞏固和提高的目的,經過這一回顧,讓學生會用科學方法去研究問題,從而進一步發展了思維能力設計。

6、定量作用:讓學有餘力的同學進一步提高,學習困難的同學加深對本節特點及基礎知識理解認識,為之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以促進學生的學習進行如下設計。

(1)明確目標,激發動機(在複習運動和力基礎上)

(2)新舊聯繫,指引注意。

(3)創設情境,提供感性材料(實物、小車實驗)

(4)討論分析形成結論。如果物體不受摩擦力作用,那麼物體運動情況又會怎樣呢?讓學生思考,講座得出結論,從而養成學生動口,動手的能力。

(5)反饋強化,通過對定律本身説明及習題配備,使定律得以鞏固和深化。

確定教學目標

導入課題

提供感性材料

分析推理

形成定律

反饋強化

鞏固應用

小結綜合

動與靜教案八年級物理滬科版篇3

?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一、在新時期下,新的課程改革已經全面展開,此時一堂課是否符合新的課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學理念。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注重讓學生經歷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踐,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求,在鍛鍊能力的過程中掌握知識與技能,瞭解科學技術,從而融入到社會中去。所以本堂課要在改進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全員參與和全面活動,改進實驗的配置與設計,注重效果反饋,讓自主探究得以堅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聲音部分第一節,同時也是這一部分的重點。“初步認識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條件”是新課標明確要求的,同時回聲現象也是學生們在生活中十分感興趣的問題。這一部分的素材剛好可以體現出讓學生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過程。在新課標下聲音處於運動和相互作用這一大部分中,它既屬於一種運動,同時在現象上也有它的獨立性。所以本節課無論從課標要求,還是學生自身發展要求上看都處在一個比較重要的地位。

三、學生分析

學習本節課的學生首先已經具備了機械運動和力的知識,物理思想已經有了一定基礎。但他們的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基本思維方式,喜歡動手動腦,對直觀內容比較感興趣。但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維過程。因為本節課主要是從現象入手,而得出比較簡單的結論。所以在細緻設計探究與活動過程之後,學生的學習是不存在問題的。

四、課程目標

1、知識技能:認識聲音的產生和傳播,認識真空不能傳聲,認識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瞭解回聲測距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能從給定的信息中獲取知識。

2、過程方法: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能在觀察物理現象和學習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樹立民族自豪感。

五、重、難點

聲音的傳播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在回聲上還存在一些難點。

六、教法與學法

對於本節課的三個知識點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與學:

1、對於“振動發聲”採用學生觀察,歸納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對於“聲音的傳播”,過去學生可能想得較少,所以採用先自讀,再以集體對話討論的形式凸現知識點。

3、對於“回聲問題”學生對現象已經非常熟悉,關鍵是對原理缺乏理解,所以採用媒體直觀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認識。

4、最後要説明的是針對本節課側重現象的特點,不準備設計獨立的評價與練習,而是把學生對教材以外的現象的解釋作為一種練習,讓學的現象和練的現象渾然一體。把課堂最後時間作為知識的昇華,讓學生帶着已有的知識去了解有關圜丘、迴音壁、三音石的內容,在體會中華民族古代的燦爛文明同時,進一步把現象與知識相結合,讓學生帶着思考結束本堂課。

七、教學過程

1、引入:播放無聲電影和有聲電影,引出聲音的重要。

2、媒體展示學習目標

3、從聲音的產生開始研究:

活動⑴要求學生用手頭的“尺、皮筋”等其它物品製造一個聲音,再研究發聲的原因。(學生也可用教師的演示器材:音叉,鼓)

活動⑵學生彙報結果,先演示實驗再説結論。

板書:發聲體都在振動

深入研究:敲響的鼓,用手按住。(現象,結論)

4、產生的聲音怎樣到人耳?

活動⑶學生讀教材聲音傳播部分

活動⑷學生提問題(其他學生作適當解釋)

媒體:水波傳遞振動,空氣以聲波的形式傳遞振動

總結:人耳聽到的大多數聲音多數靠空氣傳播的

問:液體和固體可以傳聲嗎?

活動⑸學生舉例

總結:聲音傳播需要介質(板書)解釋介質

問:固、液、氣都可以傳聲有什麼不同?

明確:15℃時空氣傳聲速度340m/s

氣體傳聲最慢

問:如果沒有介質聲音會不會傳播?

實驗:真空鈴

5、媒體:回聲現象

媒體動畫:展示聲音反射的過程。

通過問題提出聽到回聲的條件

問題:船測水深

6、媒體展示圜丘、迴音壁、三音石的內容,對其中原因的思考作為課後作業。

動與靜教案八年級物理滬科版篇4

槓桿(第一課時)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槓桿,能從常見的工具和簡單機械中識別槓桿。

(2)知道槓桿的平衡。

2、過程和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瞭解槓桿的結構;

(2)通過探究,瞭解槓桿的平衡條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槓桿,進一步認識物理是來自於生活的,認識到物理是有用的。

(二)教學重難點

(1) 重點:理解槓桿的平衡條件

(2) 難點:從常見的工具和簡單機械中識別槓桿,理解力臂的概念。

(三)教學準備

槓桿支架、鈎碼、刻度尺、線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請學生閲讀教材引言部分,使學生了解簡單機械在生產、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認識到學好這部分知識具有實際的意義,自然引入槓桿一節的學習內容。

二、什麼是槓桿?

出示一些實物,象瓶起子,剪刀等並演示如何使用。

請學生歸納其相同點。

1、定義: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繞着固定點轉動,這根硬棒就叫槓桿。

請學生介紹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可以看作槓桿?

要點:(1)硬棒

(2)繞着固定點轉動

三、幾個名詞

1、 動力:使槓桿轉動的力f1

2、 阻力:阻礙槓桿轉動的力f2

3、 支點:繞着轉動的那個點o

4、 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l1

5、 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l2

ps:力的作用線指的是經過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所在的直線。

力臂不是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

學生練習:作圖p68動手動腦學物理第3小題。

四、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

1、 什麼叫槓桿的平衡

槓桿靜止或勻速轉動狀態稱為槓桿的平衡。

2、 小實驗:請一個大同學和一個小同學做推門比賽。(大同學推靠近門軸方向,小同學推遠離門軸方向)

通過親自動手,感受平衡時應與力的大小和作用點等因素有關。為下面探究中的猜想做鋪墊。

3、 探究過程

(1) 提出問題:槓桿的平衡條件是什麼?

(2) 猜想與假設:從剛才的實驗出發,引導學生猜想。

(3) 設計實驗,制訂計劃

(4) 進行實驗,收集證據

如課本第65頁。

(5) 分析與歸納:

槓桿的平衡條件為: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寫成:f1l1= f2l2 或f1f2 =l2l1

即:力與力臂成反比

(6) 評估:

a、 為什麼在實驗前,要調節槓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槓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b、 如果不用鈎碼而用彈簧測力計進行實驗,應注意什麼問題?

4、 學生練習

動手動腦學物理

(五)小結

(六)作業

練習冊

附:課後總結

第一節 槓桿(第二課時)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槓桿的分類,能從常見的工具和簡單機械中識別槓桿的種類。

(2)知道槓桿的一些應用。

2、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槓桿的平衡條件,瞭解槓桿的分類方法;

(2)通過分類,瞭解生活中槓桿的應用原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了解槓桿的應用,進一步認識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1) 重點:槓桿的分類

(2) 難點:從常見的工具和簡單機械中識別槓桿的種類,理解省力、費力和等臂槓桿的具體應用。

(三)教學過程

一、複習

複習槓桿的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 f2l2)

二、槓桿的種類

從槓桿的平衡條件可知,當槓桿平衡時,力與力臂成反比,所以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1、 當l1>l2,f1

2、 當l1f2,説明使用這種槓桿時費力。我們把這種槓桿叫做費力槓桿,如:釣魚杆,縫紉機踏板,理髮剪刀等。

3、 當l1=l2,f1=f2,説明使用這種槓桿時即不省力也不費力。我們把這種槓桿叫做等臂槓桿,如:天平等。

分類是物理學中一個比較重要的方法,學生可以列舉以前所學過的分類方法,如固體可以分為晶體和非晶體等。在學習了槓桿的分類後,請學生儘量列舉每種槓桿的實物。

三、槓桿的應用

分析生活中的實物,大家共同討論這屬於什麼槓桿,它們有什麼好處?又有什麼缺點?為什麼做成這個樣子。然後歸納:

1、 省力槓桿,可以省力,但比較費距離。

2、 費力槓桿,雖然費力,但可以省距離。

本環節應當以開放性教學為主,請學生列舉生活中的槓桿,大家共同討論其結構,用途,以及是不是可以進行改進?

四、練習

1、如圖,是用一根木棒在撬石頭,這根木棒的特點有:①木棒不易 ;②能在力f的作用下圍繞着 旋轉。我們就可以把這根木棒叫 。

2、在上題中,我們從o點作一條mn的垂線,這條垂線的長度就是力f的 。

mn這條直線就是力f的 。

3、下列物體中不能看成槓桿的是( )

a、筷子 b、火鉗 c、剪刀 d、橡皮筋

4、槓桿的平衡條件是 ;如果分別用不同方向的三個力作用於槓桿的

a點,都能使圖所示的槓桿平衡,那麼最小的力是 。

5、生活中的槓桿可以分成三類,一是省力槓桿,例如 ;二是 ,例如 ;三是等臂槓桿,例如 。(把“釣魚杆,蹺蹺板,瓶起子”填在“如”字後的橫線上)

6、如圖,圖中輕質木棒ab可以看成一個槓桿,c點吊一重物,b點用繩子拉着,槓桿的支點是 點。請在圖中標出動力f1,阻力f2,並畫出它們的力臂l1、l2。如果木棒靜止,,則等式:f1l1= 成立。

7、用一根細棉線把一段直鐵絲吊起來,讓鐵絲能在水平位置平衡,再將棉線右邊的鐵絲對摺一下,鐵絲還能在水平位置平衡嗎?實際做做,然後回答

①你看到的現象是: ;

②猜想可能的原因是: ;

③猜想的依據是: 。

8、用剪紙的剪刀剪一疊較厚的紙,是用剪刀的尖端容易剪斷還是用剪刀的中部容易剪斷,試試看,並和同學交流一下,討論是什麼原因?利用的物理知識是什麼?

9、在探究槓桿平衡條件的活動中,你一定注意了首先調節槓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吧!這樣做對你填寫書中表格中的哪幾項數據有利,為什麼?

10、在探究槓桿平衡條件的活動中,我們使用的槓桿兩端有兩個螺母,它們的作用是 。如果不要這兩個螺母,請你設計一種裝置,使它具有與螺母相同的作用,畫出設計草圖,加上必要的文字敍述。

11、在探究槓桿平衡條件的活動中,小紅髮現用2 個鈎碼可以平衡3個鈎碼。如圖,小紅想,槓桿平衡,肯定不能光看動力和阻力,可能還與力的作用點到支點的距離有關。於是她反覆做了幾次實驗,分析得出槓桿的平衡條件為:

動力x支點到動力作用點的距離=阻力x支點到阻力作用點的距離

老師看後,指出她的不足之處,可小紅據理力爭,“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怎麼可能有問題呢?”老師為了讓小紅相信,拿來一個彈簧測力計,把測力計的掛鈎掛在a點上,則…….小紅明白了。

①你能説説教老師是怎麼做的嗎?

②小紅在老師的指導下,把自己得出的“平衡條件”等式兩邊各改了一字,就變成了正確的結論,想一想她是怎麼改的?

12、能否用量程為5n的彈簧測力計測一名同學的重?

需要的輔助器材:

應用的物理知識:

啟發你這樣創意的來源:

(四)作業

課堂上沒完成的練習

附:課後總結

動與靜教案八年級物理滬科版篇5

?歐姆定律》

一、教材分析

?歐姆定律》一課,學生在國中階段已經學過,高中必修本(下冊)安排這節課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課堂演示實驗再次增加感性認識;體會物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即通過實驗來探索物理規律);學習分析實驗數據,得出實驗結論的兩種常用方法——列表對比法和圖象法;再次領會定義物理量的一種常用方法——比值法。這就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這節課不全是為了讓學生知道實驗結論及定律的內容,重點在於要讓學生知道結論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結論時用了什麼樣的科學方法和手段;在實驗過程中是如何控制實驗條件和物理變量的,從而讓學生沿着科學家發現物理定律的歷史足跡體會科學家的思維方法。

本節課在全章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重要的,它一方面起到複習國中知識的作用,另一方面為學習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奠定基礎。本節課分析實驗數據的兩種基本方法,也將在後續課程中多次應用。因此也可以説,本節課是後續課程的知識準備階段。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讓學生記住歐姆定律的內容及適用範圍;理解電阻的概念及定義方法;學會分析實驗數據的兩種基本方法;掌握歐姆定律並靈活運用。

本節課的重點是成功進行演示實驗和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這是本節課的核心,是本節課成敗的關鍵,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基礎。

本節課的難點是電阻的定義及其物理意義。儘管用比值法定義物理量在高一物理和高二電場一章中已經接觸過,但學生由於缺乏較多的感性認識,對此還是比較生疏。從數學上的恆定比值到理解其物理意義並進而認識其代表一個新的物理量,還是存在着不小的思維台階和思維難度。對於電阻的定義式和歐姆定律表達式,從數學角度看只不過略有變形,但它們卻具有完全不同的物理意義。有些學生常將兩種表達式相混,對公式中哪個是常量哪個是變量分辨不清,要注意提醒和糾正。

二、關於教法和學法

根據本節課有演示實驗的特點,本節課採用以演示實驗為主的啟發式綜合教學法。教師邊演示、邊提問,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教材難點處適當放慢節奏,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思考和討論,教師可給予恰當的思維點撥,必要時可進行大面積課堂提問,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這樣既有利於化解難點,也有利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使學生領會物理學的研究方法,領會怎樣提出研究課題,怎樣進行實驗設計,怎樣合理選用實驗器材,怎樣進行實際操作,怎樣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及通過分析得出實驗結論和總結出物理規律。同時要讓學生知道,物理規律必須經過實驗的檢驗,不能任意外推,從而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思維習慣。

三、對教學過程的構想

為了達成上述教學目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對一些主要教學環節,有以下構想:1.在引入新課提出課題後,啟發學生思考:物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是什麼(不一定讓學生回答)?這樣既對學生進行了方法論教育,也為過渡到演示實驗起承上啟下作用。2.對演示實驗所需器材及電路的設計可先啟發學生思考回答。這樣使他們既鞏固了實驗知識,也調動他們儘早投入積極參與。3.在進行演示實驗時可請兩位同學上台協助,同時讓其餘同學注意觀察,也可調動全體學生都來參與,積極進行觀察和思考。4.在用列表對比法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後,提出下面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為了更直觀地顯示物理規律,還可以用什麼方法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目的是更加突出方法教育,使學生對分析實驗數據的兩種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有更清醒更深刻的認識。到此應該達到本節課的第一次高潮,通過提問和畫圖象使學生的學習情緒轉向高漲。5.在得出電阻概念時,要引導學生從分析實驗數據入手來理解電壓與電流比值的物理意義。此時不要急於告訴學生結論,而應給予充分的時間,啟發學生積極思考,並給予適當的思維點撥。此處節奏應放慢,可提請學生回答或展開討論,讓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使課堂氣氛掀起第二次高潮,也使學生對電阻的概念是如何建立的有深刻的印象。6.在得出實驗結論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出歐姆定律,這實際上是認識上的又一次昇華。要注意闡述實驗結論的普遍性,在此基礎上可讓學生先行總結,以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重申時語氣要加重,不能輕描淡寫。要隨即強調歐姆定律是實驗定律,必有一定的適用範圍,不能任意外推。7.為檢驗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可自編若干概念題、辨析題進行反饋練習,達到鞏固之目的。然後結合課本練習題,熟悉歐姆定律的應用,但佔時不宜過長,以免沖淡前面主題。

四、授課過程中幾點注意事項

1、注意在實驗演示前對儀表的量程、分度和讀數規則進行介紹。

2、注意正確規範地進行演示操作,數據不能虛假拼湊。

動與靜教案八年級物理滬科版篇6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認識光的反射定律,能從眾多的光現象中辨識出光的反射現象。

2.在實驗探究中能主動操作,能用自己的語言對實驗現象作出總結。

3、能在實際中應用光的反射現象。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用科學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收集數據以及團隊合作精神等能力。

2.難點

(1)用科學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鏡面反射與漫反射。

教學方法

科學探究法。

教具準備

學生分組實驗

教學過程

一、課題引入

師:月亮不是光源,它本身不發光,我們看到的月光是月亮反射太陽的光;用一面鏡子可將室外的陽光反射到室內,光的反射現象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我們能看到黑板上的字,看到桌子、看到同學、看到馬路上行駛的汽車都是由於發生了光的反射,可以説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光的反射;對於光的反射,你想知道什麼?或你想提出什麼問題?

生甲:反射光將沿什麼方向射出?

生乙:光的反射有什麼規律?

生丙:為什麼光會發生反射現象?

生丁:反射光與入射光存在什麼關係?

師:大家提的問題提得很好,由於時間所限,我們不可能每個問題都去研究,這節課我們先來探究光的反射有什麼規律,其他問題大家可以回去查資料,回去研究。

二、新課內容

1.光的反射。

師:這是一條入射光線射到一個平面鏡上,下面請問這們討論猜想一下反射光線將沿什麼方向射出?

師:請同學將其猜想在黑板上一一畫出,為了便於説明標出1、2、3……如圖2所示。

下面我們先表決一下,支持1的請舉手,支持2的請舉手,支持3的請舉手。

下面我們調換一下座位,請支持1的坐在左邊,請支持2的坐在中間,請支持2的坐在右邊,支持1的最多,支持2的最少,不過不要灰心,真理有時掌握在少數人手裏,我們現在三軍對陣,如何決出勝負呢?

生:做實驗。

師:做實驗首先要設計實驗方案,需要什麼器材?怎樣去做?請各組利用桌面上的實驗器材:光源、一個平面鏡、一個可折轉的光屏、量角器、三角板、鐵架台,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學生討論、思考,設計實驗方案,教師巡視指導。

師:先請一組到講台上將其實驗方案演示給全體同學看,其他組的同學要進行評議:這個設計方案行不行。

該組同學設計實驗裝置與課本p52圖4一15相同,可在光屏上看到入射光線和反射光線,全班同學給予掌聲鼓勵。

生:分4個人一小組做實驗,找反射光線。

師:1、2、3組的實驗結果,得出反射光線將沿哪個方向射出?

生:沿1方向射出。

師:有沒有沿2、3方向射出?

生:沒有。

師:可見光沿2、3方向射出的猜想是錯誤的。

師:請1的支持者站起來,通過實驗證明你們的猜想是正確的,讓我們用掌聲向他們表示祝賀。其他同學也不要氣餒,下次受到鼓勵的可能就是你們。

通過實驗我們找到了反射光的射出方向,誰能給這兩條光線起個名字呢?

生:入射光的光線叫入射光線,反射光的光線叫反射光線。

師: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存在怎樣的位置關係呢?我們還需要通過實驗來研究,為了研究問題方便,我們可以把我們在塑料板上找到的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傳播路徑以及平面鏡所在的位置像課本p52圖4一15一樣在塑料板上畫出來。因為兩點決定一線,所以在找到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傳播的路徑後,點兩個點就可將其傳播路徑畫下來。

生:在紙板上畫入射光線、反射光線以及平面鏡的位置,找兩線位置關係。

師:反射光線的位置與入射光線的位置有什麼關係。

生:入射光線與平面鏡的夾角跟反射光線與平面鏡的夾角相等。

師:入射光線與鏡面的夾角有兩個(一個是鋭角,一個是鈍角),同理反射光線與鏡面的夾角也有兩個,你們説入射光線與鏡面的夾角

和反射光線與鏡面的夾角相等到底指哪一個角呢?可見這種説法是不確切的,不惟一的,為了更確切地描述入射光線、反射光線的位置關係,我們需要添加一條輔助線,這條輔助線加在哪裏合適?

生:討論、交流。

師:請一位同學自己上台將輔助線加上。

師:這條輔助線與鏡面垂直,既不偏向入射光線,也不偏向反射光線,非常“公證”地站在中間,像“法官”一樣,因此我們就稱它為“法線”,引入法線後,同學們考慮一下,如何描繪這兩條光線的位置關係更確切?或者説就惟一了呢?

生:討論、思考得出:入射光線和法線的夾角與反射光線和法線的夾角相等。

師:誰能給這兩個角起名呢?

生: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叫反射角。

師:根據一次實驗的結果就能下結論嗎?

生:不能。

師:怎麼辦?

生:改變入射光的方向,再做兩次,並將實驗所測數據記錄在表格中。

師:請大家設計實驗記錄表格,並請一位同學上黑板畫出表格。

生:

入射角i

反射角g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師:用什麼量入射角、反射角?

生:用量角器。

師:下面大家做實驗探究反射角與入射角的關係,用不同顏色的筆畫入射光線和反射光線,並將所測數據記錄表格中,得出實驗結論。

生:實驗結論是:入射角與反射角相等。

師:先有入射角,後有反射角,因此只能講:反射角等於入射角。而不能講:入射角等於反射角,這是不能只考慮數值大小關係,還要考慮物理意義。

對課本p52圖4一15光路圖你還可得出什麼結淪?

生甲: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

生乙:反射光線、入射光線與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師:甲乙兩同學回答正確,乙同學的結論你能用實驗驗證嗎?

生乙:可以。如果將光屏的另一半以法線為軸向後折,在光屏的另一半就看不到反射光線了。

師:大家一起做實驗探究,是這樣的嗎?

生:通過實驗得出:是這樣的。

師:可見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上。請大家總結光的反射規律。

生:光反射時,反射光線、入射光線與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別位於法線兩側;反射角等於入射角。

板書

師:介紹“模型法”:一幅圖三條光線就將光的反射規律形象地描繪出來了,這就是物理學上常用的——種研究問題的方法——“模型法”。

師:根據“逆向思考法”,若讓入射光線逆着反射

光線的方向入射,同學們猜想一下,反射光線沿什麼方向射出呢?

生:可能逆入射光線的方向射出。

師:我們的猜想對不對呢?怎麼辦?

生:需要通過實驗來驗證。

師:實驗結果是什麼?

生:入射光逆着原來的反射光線,反射光逆着原來的入射光,可見,在光的反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板書

2.鏡面反射與漫反射。

演示實驗l:拿一塊平面鏡將太陽光反射到某同學的眼上,問其,感覺如何?(刺眼)刺眼説明光很強,看不清。其他同學有沒有這一感覺?(沒有)沒有説明光沒有反射到你眼中。

演示實驗2:拿一塊麪積、形狀與平面鏡相同的硬紙殼,再做相同的實驗,再提問那個同學.問此時有何感覺?(不刺眼,能看清)反問其他同學能不能看清?(能看清),能看清説明有光射入你的眼睛。

師:光射到硬紙板上所發生的反射我們把它叫漫反射;光射到平滑鏡面的反射我們把它叫鏡面反射。

生:為什麼會發生漫反射和鏡面反射?

教師取兩張硬紙條,把一些大頭針垂直插在硬紙條上,可以看到這些大頭針互相平行,教師把其中一張硬紙條注意折幾折後,插在這張硬紙條上的大頭針不再互相平行。

師:平的紙條把它看成平滑的反射面,大頭針看成法線,平行光射向平滑平面時,入射角相等,反射角也相等,光沿同一方向射出去,發生鏡面反射。彎折的紙條凹凸不平。各個入射點的法線方向各異,平行光射向凹凸不平的表面時,入射角不相等,反射角也不相等,反射光線向各個方向射出,發生漫反射,讓學生看課本p53圖4—16,進行想象、理解。

注意:漫反射時,每條光線的發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三、歸納小結及學習過程評估

師:本節課我們學到了什麼?

生:討論、交流後得出:本節我們通過對光的反射現象的探究,得出了光的反射規律,學到了科學探究的方法,知道了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師:每位同學對自己在本節課的學習進行評估。

四、課後練習

1.課本p56作業l、3、4、6。

2.選用課時作業設計。

五、板書設計

第二節光的反射(二)

第一課時光的反射(一)

(光的反射定律)

1.光的反射定律:

光反射時,反射光線、入射光線與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別位於法線兩側,反射角等於入射角。

2.鏡面反射與漫反射。

六、課後反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