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物理動與靜教案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5.85K

教案在制定的過程中,要學會結合好同學們的實際學習情況,教案在編寫的過程中,你們一定要考慮文字表述規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八年級物理動與靜教案6篇,感謝您的參閲。

八年級物理動與靜教案6篇

八年級物理動與靜教案篇1

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課要求學生會計算人造衞星的環繞速度,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本節是第五節,萬有引力定律、圓周運動、天體運動都已經講過,從知識上講學生運用牛頓第二定律直接推導出衞星的速度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實際上學生遇到衞星問題時總是感到困難和無從下手.究其根源是因為學生對地球、衞星的空間關係不清楚,學生無法從自己站立的一個小小的角落體會巨大空間中發生的事情.因此,用各種視頻、課件和圖片幫助學生建立空間的概念是十分必要的,有了空間的圖景,對問題的認識和思考就有了依託.所以,本節課我使用了大量的圖片和視頻來模擬、展示,讓學生有比較深刻的感性認識.

設計理念

通過對前幾節知識的學習,學生對曲線運動的特點、萬有引力定律已有一定的瞭解.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設計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探究,獲得新知識.重視科學跟生活、跟社會的聯繫,讓學生體會物理學就在身邊.體會生活質量與物理學的依存關係,體會科學是迷人的、是改變世界的神奇之手.

學情分析:

儘管學生對天體運動的知識儲備不足,猜想可能缺乏科學性,語言表達也許欠妥,但只要學習始終參與到學習情境中,激活思維,大膽猜想,敢於表達,學生就能得到發展和提高.

教學目標 :

一、知識與能力

瞭解人造衞星的發射與運行原理,知道三個宇宙速度的含義,會推導第一宇宙速度.

瞭解人造衞星的運行原理,認識萬有引力定律對科學發展所起的作用,培養學生科學服務於人類的意識.

二、途徑與方法

學習科學的思維方法,發展思維的獨立性,提高發散思維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主動學習、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體驗愉悦的學習氛圍,在探究中不斷獲得美的感受不斷進步.

學習科學,熱愛科學,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準備:

多媒體電腦及圖片.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導.

2.運行速率與軌道半徑之間的關係

難點:

沿橢圓軌道運行的衞星按照圓周運動處理,衞星的環繞速度是最小發射速度.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引入新課

展示新聞和圖片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從而開創了人類航天的新紀元.

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成功地發射了第一艘“東方號”載人飛船,尤里·加加林成為第一位航天員,揭開了人類進入太空的序幕.

人類進入了航天時代.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人造地球衞星方面的基本知識.

看屏幕

聽講解

§ 6.5宇宙航行

進行新課

問:離地面一定高度的物體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射出,由於重力作用,物體將做平拋運動,即最終要落回地面.但如果射出的速度增大,會發生什麼情況呢?

思考

演示牛頓設想原理圖

一、人造地球衞星由於拋出速度不同,物體的落點也不同.當拋出速度達到一定大小,物體就不會落回地面,而是在引力作用下繞地球旋轉,成為繞地球運動的人造衞星.

那麼,速度多大時,物體將不會落回地面而成為繞地球旋轉的衞星呢?

觀察、分析

引導學生討論

展示課件並講解

二、宇宙速度

?板書】1.第一宇宙速度(環繞速度)v1=7.9km/s

請學生根據所學知識,推導第一宇宙速度的另一種表達式: 推導:地面附近重力提供向心力, 所以 將r=6.37×106m ,g=9.8m/s2代入,求出第一宇宙速度仍為7.9km /s. 如果人造地球衞星進入軌道的水平速度大於7.9km /s,而小於11.2km /s,它繞地球運動的軌道就不是圓,而是橢圓.當物體的速度等於或大於11.2km /s時,物體就可以掙脱地球引力的束縛,成為繞太陽運動的人造衞星.所以,11.2km /s是衞星脱離地球的速度,這個速度叫作第二宇宙速度,也稱脱離速度速.

?板書】2.第二宇宙速度(脱離速度)v2=11.2km /s

達到第二宇宙速度的物體要受太陽引力的束縛,要使物體掙脱太陽引力的束縛,飛到太陽系以外的宇宙空間去,必須使它的速度等於或大於16.7km /s,這個速度叫作第三宇宙速度,也稱逃逸速度.【板書】3.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v3=16.7km/s

?板書】4地球同步衞星.

人造地球衞星的種類很多,有一種特別的衞星叫地球同步衞星

(1)同步衞星的高度是確定的:h=36000 km.

(2)理解同步衞星“同步”的意義.

(3)探究同步衞星的位置.

2.觀看視頻:同步衞星的軌道以及同步衞星的發射

討論並推導

觀察、思考

説明特點

瞭解衞星的發射和回收

視頻和圖片

鞏固練習

1.一顆在圓形軌道上運行的人造地球衞星,軌道半徑為r,它的線速度大小為v,問:當衞星的軌道半徑增大到2r時,它的線速度是多大?重力變為原來的多少倍?

2.天文台測得一顆衞星沿半徑為r的圓形軌道繞某行星轉動,週期為t,求衞星的向心加速度和行星的質量.

八年級物理動與靜教案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學習物理學史的知識,使學生了解地心説(托勒密)和日心説(哥白尼)分別以不同的參照物觀察天體運動的觀點;通過學習開普勒對行星運動的描述,瞭解牛頓是通過總結前人的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

能力目標

通過學生的閲讀使學生知道開普勒對行星運動的描述;

情感目標

使學生在瞭解地心説和日心説兩種不同的觀點,也使學生懂得科學的道路並不是平坦的光明大道,也是要通過鬥爭,甚至會付出生命的代價;

説明:

1、日心、地心學説及兩者之間的爭論有許多內容可向學生介紹,教材為了簡單明瞭地簡述開普勒關於行星運動的規律,沒有過多地敍述這些內容。教學中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以補充。

2、這一節的教學除向學生介紹日心、地心學説之爭外,還要注意向學生説明古時候人們總是認為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是由於它遵循的運動規律與地面上物體運動的規律不同。

3、學習這一節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下一節推導萬有引力定律做鋪墊,因此教材中沒有過重地講述開普勒的三大定律,而是將三大定律的內容綜合在一起加以説明,節後也沒有安排練習。希望老師能合理地安排這一節的教學。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首先讓學生在上課前準備大量的資料並進行閲讀,如:第谷在1572年時發現在仙后座中有一顆很亮的新星,從此連續十幾個月觀察這顆星從明亮到消失的過程,並用儀器定位確證是恆星(後稱第谷星,是銀河系一顆超新星),打破了歷來“恆星不變”的學説。伽利略開創了以實驗事實為基礎並具有嚴密邏輯體系和數學表述形式的近代科學。為-以亞里士多德為旗號的經院哲學對科學的禁錮、改變與加深人類對物質運動和宇宙的科學認識而奮鬥了一生,因此被譽為“近代科學之父”。開普勒幼年時期的不幸,通過自身不懈的努力完成了第谷未完成的工作。這些物理學家的有關資料可以幫助學生在瞭解萬有引力定律發現的過程中體會科學家們追求真理、實事求是、不畏強權的精神。

教法建議

具體授課中教師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講述。也可通過放資料片和圖片的形式講述。也可大膽的讓學生進行發言。

在講授“日心説”和“地心説”時,先不要否定“地心説”,讓學生了解托勒密巧妙的解釋,同時讓學生明白哥白尼的理論-了統治人類長達一千餘年的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地心説”理論,為宣傳和捍衞這一學説,意大利的思想家布魯諾慘遭燒死,伽利略也為此受到殘酷迫害。不必給結論,讓學生自行得出結論。

典型例題

關於開普勒的三大定律

例1月球環繞地球運動的軌道半徑約為地球半徑的60倍,運行週期約為27天。應用開普勒定律計算:在赤道平面內離地面多少高度,人造地球衞星可以隨地球一起轉動,就像停留在無空中不動一樣。

分析:月球和人造地球衞星都在環繞地球運動,根據開普勒第三定律,它們運行軌道的半徑的三次方跟圓周運動週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是相等的。

解:設人造地球衞星運行半徑為r,週期為t,根據開普勒第三定律有:

同理設月球軌道半徑為,週期為,也有:

由以上兩式可得:

在赤道平面內離地面高度:

km

點評:隨地球一起轉動,就好像停留在天空中的衞星,通常稱之為定點衞星。它們離地面的高度是一個確定的值,不能隨意變動。

利用月相求解月球公轉週期

例2若近似認為月球繞地球公轉與地球繞日公轉的軌道在同一平面內,且都為正圓。又知這兩種轉動同向,如圖所示,月相變化的週期為29.5天(圖是相繼兩次滿月,月、地、日相對位置示意圖)。

解:月球公轉(2π+)用了29.5天。故轉過2π只用天。

由地球公轉知。

所以=27.3天。

例3如圖所示,a、b、c是在地球大氣層外的圓形軌道上運行的三顆人造地球衞星,下列説法中正確的是哪個?()

a.b、c的線速度相等,且大於a的線速度

b.b、c的週期相等,且大於a的週期

c.b、c的向心加速度相等,且大於a的向心加速度

d.若c的速率增大可追上同一軌道上的b

分析:由衞星線速度公式可以判斷出,因而選項a是錯誤的。

由衞星運行週期公式,可以判斷出,故選項b是正確的。

衞星的向心加速度是萬有引力作用於衞星上產生的,由,可知,因而選項c是錯誤的。

若使衞星c速率增大,則必然會導致衞星c偏離原軌道,它不可能追上衞星b,故d也是錯誤的。

解:本題正確選項為b。

點評:由於人造地球衞星在軌道上運行時,所需要的向心力是由萬有引力提供的,若由於某種原因,使衞星的速度增大。則所需要的向心力也必然會增加,而萬有引力在軌道不變的時候,是不可能增加的,這樣衞星由於所需要的向心力大於外界所提供的向心力而會作離心運動。

探究活動

1、觀察月亮的運動現象。

2、觀察日出現象。

八年級物理動與靜教案篇3

?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一、在新時期下,新的課程改革已經全面展開,此時一堂課是否符合新的課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學理念。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注重讓學生經歷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踐,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求,在鍛鍊能力的過程中掌握知識與技能,瞭解科學技術,從而融入到社會中去。所以本堂課要在改進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全員參與和全面活動,改進實驗的配置與設計,注重效果反饋,讓自主探究得以堅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聲音部分第一節,同時也是這一部分的重點。“初步認識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條件”是新課標明確要求的,同時回聲現象也是學生們在生活中十分感興趣的問題。這一部分的素材剛好可以體現出讓學生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過程。在新課標下聲音處於運動和相互作用這一大部分中,它既屬於一種運動,同時在現象上也有它的獨立性。所以本節課無論從課標要求,還是學生自身發展要求上看都處在一個比較重要的地位。

三、學生分析

學習本節課的學生首先已經具備了機械運動和力的知識,物理思想已經有了一定基礎。但他們的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基本思維方式,喜歡動手動腦,對直觀內容比較感興趣。但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維過程。因為本節課主要是從現象入手,而得出比較簡單的結論。所以在細緻設計探究與活動過程之後,學生的學習是不存在問題的。

四、課程目標

1、知識技能:認識聲音的產生和傳播,認識真空不能傳聲,認識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瞭解回聲測距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能從給定的信息中獲取知識。

2、過程方法: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能在觀察物理現象和學習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樹立民族自豪感。

五、重、難點

聲音的傳播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在回聲上還存在一些難點。

六、教法與學法

對於本節課的三個知識點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與學:

1、對於“振動發聲”採用學生觀察,歸納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對於“聲音的傳播”,過去學生可能想得較少,所以採用先自讀,再以集體對話討論的形式凸現知識點。

3、對於“回聲問題”學生對現象已經非常熟悉,關鍵是對原理缺乏理解,所以採用媒體直觀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認識。

4、最後要説明的是針對本節課側重現象的特點,不準備設計獨立的評價與練習,而是把學生對教材以外的現象的解釋作為一種練習,讓學的現象和練的現象渾然一體。把課堂最後時間作為知識的昇華,讓學生帶着已有的知識去了解有關圜丘、迴音壁、三音石的內容,在體會中華民族古代的燦爛文明同時,進一步把現象與知識相結合,讓學生帶着思考結束本堂課。

七、教學過程

1、引入:播放無聲電影和有聲電影,引出聲音的重要。

2、媒體展示學習目標

3、從聲音的產生開始研究:

活動⑴要求學生用手頭的“尺、皮筋”等其它物品製造一個聲音,再研究發聲的原因。(學生也可用教師的演示器材:音叉,鼓)

活動⑵學生彙報結果,先演示實驗再説結論。

板書:發聲體都在振動

深入研究:敲響的鼓,用手按住。(現象,結論)

4、產生的聲音怎樣到人耳?

活動⑶學生讀教材聲音傳播部分

活動⑷學生提問題(其他學生作適當解釋)

媒體:水波傳遞振動,空氣以聲波的形式傳遞振動

總結:人耳聽到的大多數聲音多數靠空氣傳播的

問:液體和固體可以傳聲嗎?

活動⑸學生舉例

總結:聲音傳播需要介質(板書)解釋介質

問:固、液、氣都可以傳聲有什麼不同?

明確:15℃時空氣傳聲速度340m/s

氣體傳聲最慢

問:如果沒有介質聲音會不會傳播?

實驗:真空鈴

5、媒體:回聲現象

媒體動畫:展示聲音反射的過程。

通過問題提出聽到回聲的條件

問題:船測水深

6、媒體展示圜丘、迴音壁、三音石的內容,對其中原因的思考作為課後作業。

八年級物理動與靜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如何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

(2)瞭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3)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進行簡單的運算;

(4)通過對物體運動快慢的分析比較,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5)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實例分析、對比、討論;

(2)初步體會雙元相關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維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結合劉翔獲得奧運會冠軍的事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難點】

速度的得出和理解是本課的重點與難點。

【教學過程】

汽車:火車:

200m2、5km

10s1min

相同路程比時間

一、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相同時間比路程

單位時間比路程

定義:

物理意義:運動快慢

二、速度公式:v=s/ts=vtt=s/v

單位:米/秒(m/s)—國際千米/小時(km/h)——常用單位

人步行:

路程時間速度

1m1s1m/s

2m2s1m/s

3m3s1m/s

………………

1m/s=3、6km/h

勻速直線運動

(1)速度不變

(2)路線是直線

不能説v與s成正比或與t成反比

只能説s與和t成正比且比值不變

二、運動類型變速直線運動

(1)速度變化

(2)路線是直線

=s總/t總

……

計算題格式要求

1、格式:(已知、求、)解、答

解:公式(統一符號)=數據

八年級物理動與靜教案篇5

一、指導思想:

以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為指針,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以學生髮展為本,注重教與學的方式轉變與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面向全體學生,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爭取在本學期物理教學能再上新台階。

二、教學目標

1、完成本學期第六章到第十章的教學任務;

2、以學生為主體,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及思想道德水平;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使他們健康、全面地發展。

3、本學期還要積極參加教學交流活動,多從其他教師身上獲得經驗、學習方法,取長補短,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三、具體措施:

1、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領會本科目在教學中的具體要求。新教材是然不同於過去的要求,因為新教材其靈活性加強了,難度降底了,實踐性變得更為明確了。教師必須認真領會其精神實質,對於每一項要求要落到實處,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難度。

2、注重教材體系,加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新教材不僅在傳授文化知識,更注重於培養能力。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類實驗,做到一個一個學生過好訓練關,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練為止。每一個實驗都要寫好實驗報告,寫好實驗體會。並在做好實驗的基礎上,要求每一個學生根據已有的材料,做好有關的物理製作。

3、講求教學的多樣性與靈活性,努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學不能默守陳規,應該要時時更新教學方法。本期我要繼續實踐好興趣教學法,雙向交流法,還要充分運用多媒體,進行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讓科學進入物理課堂,讓新的理念武裝學生頭腦。使得受教育的學生:學習的觀念更新,學習的內容科學,學習的方法優秀。

4、嚴格要求學生,練好學生紮實功底。學生雖逐步懂得了學習的重要性,也會學習,愛學習,但終究學生的自制力不及成人。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以學生嚴格要求,不能放鬆任何一個細節的管理。做到課前有預習,課後有複習,課堂勤學習;每課必有一練,杜絕學生不做作業、少做作業,嚴禁學生抄襲他人作業;教育學生養成獨立思問題的能力,使每一個學生真正做到學習成為自已終身的樂趣。

5、開展好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培養學生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課外活動是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在狠抓課堂教學的同時,要注重利用業餘時間,組織學生參加一些有意義的課外教學活動。如本期要進行野外考察、下農村進行實驗調查、到工廠去進行勞動實習等。以此達到培養學生的能力,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

6、加強教師自身的業務進修,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本期我在教學之餘,要認真學習大學有關的物理課程,擴大自己的學識範圍,學習有關教育教學理論,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增進教學藝術。多聽課,吸取他人教學之長,全期力爭聽課達20節以上,還要上了一堂教學觀摩課。

7、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強對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教材中有許多科學家、愛國人士、唯物論者,他們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因勢利導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學生從小就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愛科學、愛祖國等優秀品質。

八年級物理動與靜教案篇6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功的概念:

(1)知道做機械功的兩個不可缺少的因素,知道做功和“工作”的區別;

(2)知道當力與位移方向的夾角大於90°時,力對物體做負功,或説物體克服這個力做了功。

2.掌握功的計算:

(1)知道計算機械功的公式w=fscosα;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功的單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標量。

(2)能夠用公式w=fscosα進行有關計算。

二、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是使在理解力對物體做功的兩個要素的基礎上掌握機械功的計算公式。

2.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與物體運動的位移容易混淆,這是難點。

3.要使學生對負功的意義有所認識,也較困難,也是難點。

三、教具

帶有牽引細線的滑塊(或小車)。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功這個詞我們並不陌生,國中中學習過功的一些初步知識,今天我們又來學習功的有關知識,絕不是簡單地重複,而是要使我們對功的認識再提高一步。

(二)教學過程設計

1.功的概念

先請同學回顧一下國中學過的與功的概念密切相關的如下兩個問題:什麼叫做功?誰對誰做功?然後做如下並板書:

(1)如果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並且在力的方向上發生了位移,物理學中就説這個力對物體做了功。

然後演示用水平拉力使滑塊沿拉力方向在講桌上滑動一段距離,並將示意圖畫到黑板上,如圖1所示,與同學一起討論如下問題:在上述過程中,拉力f對滑塊是否做了功?滑塊所受的重力mg對滑塊是否做了功?桌面對滑塊的支持力n是否對滑塊做了功?強調指出,分析一個力是否對物體做功,關鍵是要看受力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至此可作出如下總結並板書:

(2)在物理學中,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發生的位移,是做功的兩個不可缺少的因素。

2.功的公式

就圖1提出:力f使滑塊發生位移s這個過程中,f對滑塊做了多少功如何計算?由同學回答出如下計算公式:w=fs。就此再進一步提問:如果細繩斜向上拉滑塊,如圖2所示,這種情況下滑塊沿f方向的位移是多少?與同學一起分析並得出這一位移為s cos α。至此按功的前一公式即可得到如下計算公式:

w=fscosα

再根據公式w=fs做啟發式提問:按此公式考慮,只要f與s在同一直線上,乘起來就可以求得力對物體所做的功。在圖2中,我們是將位移分解到f的方向上,如果我們將力f分解到物體位移s的方向上,看看能得到什麼結果?至此在圖2中將f分解到s的方向上得到這個分力為fcosα,再與s相乘,結果仍然是w=fscosα。就此指出,計算一個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的大小,與力f的大小、物體位移s的大小及f和s二者方向之間的夾角α有關,且此計算公式有普遍意義(對計算機械功而言)。至此作出如下板書:

w=fscosα

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等於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夾角的餘弦三者的乘積。

接下來給出f=100n、s=5m、α=37°,與同學一起計算功w,得出w=400n•m。就此説明1n•m這個功的大小被規定為功的單位,為方便起見,取名為焦耳,符號為j,即1j=1n•m。最後明確板書為:

在國際單位制中,功的單位是焦耳(j)

1j=1n•m

3.正功、負功

(1)首先對功的計算公式w=fscosα的可能值與學生共同討論。從cos α的可能值入手討論,指出功w可能為正值、負值或零,再進一步説明,力f與s間夾角α的取值範圍,最後總結並作如下板書:

當0°≤α

當α=90°時,cosα=0,w=0,力對物體做零功,即力對物體不做功。

當90°

(2)與學生一起先討論功的物理意義,然後再説明正功、負功的物理意義。

①提出功是描述什麼的物理量這個問題與學生討論。結合圖1,使學生注意到力作用滑塊並持續使滑塊在力的方向上運動,發生了一段位移,引導學生認識其特徵是力在空間位移上逐漸累積的作用過程。然後就此提出:這個累積作用過程到底累積什麼?舉如下兩個事例啟發學生思考:

a.一輛手推車上裝有很多貨物,搬運工推車要用很大的力。向前推一段距離就要休息一會兒,然後有了力氣再推車走。

b.如果要你將重物從一樓向六樓上搬,搬運過程中會有什麼感覺?

首先使學生意識到上述兩個過程都是人用力對物體做功的過程,都要消耗體能。就此指出做功過程是能量轉化過程,做功越多,能量轉化得越多,因而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能量是標量,相應功也是標量。板書如下:

功是描述力在空間位移上累積作用的物理量。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功是標量。

②在上述對功的意義認識的基礎上,討論正功和負功的意義,得出如下認識並板書:

正功的意義是:力對物體做功向物體提供能量,即受力物體獲得了能量。

負功的意義是:物體克服外力做功,向外輸出能量(以消耗自身的能量為代價),即負功表示物體失去了能量。

4.例題講解或討論

例1.課本p.110上的〔例題〕是功的計算公式的應用示範。分析過程中應使學生明確:推力f對箱子所做的功,實際上就是推力f的水平分力fcosα對箱子所做的功,而推力 f的豎直分力fsinα與位移s的方向是垂直的,對箱子不做功。

例2.如圖3所示,abcd為畫在水平地面上的正方形,其邊長為a,p為靜止於a點的物體。用水平力f沿直線 ab拉物體緩慢滑動到b點停下,然後仍用水平力f沿直線bc拉物體滑動到c點停下,接下來仍用水平力f沿直線cd拉物體滑動到d點停下,最後仍用水平力f沿直線da拉物體滑動到a點停下。若後三段運動中物體也是緩慢的,求全過程中水平力f對物體所做的功是多少?

此例題先讓學生做,然後找出一個所得結果是w=0的學生髮言,此時會有學生反對,並能説出w=4fa才是正確結果。讓後者講其思路和做法,然後總結,使學生明確在每一段位移a中,力f都與a同方向,做功為fa,四個過程加起來就是4fa。強調:功的概念中的位移是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的位移,而不能簡單地與物體運動的位移畫等號。要結合物理過程做具體分析。

例3.如圖4所示,f1和f2是作用在物體p上的兩個水平恆力,大小分別為:f1=3n,f2=4n,在這兩個力共同作用下,使物體p由靜止開始沿水平面移動5m距離的過程中,它們對物體各做多少功?它們對物體做功的代數和是多少?f1、f2的合力對p做多少功?

此例題要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強化功的計算公式的正確應用,糾正學生中出現的錯誤,即不注意力與位移方向的分析,直接用3n乘5m、4n乘5m這種低級錯誤,引導學生注意在題目沒有給出位移方向時,應該根據動力學和運動學知識作出符合實際的判斷;二是通過例題得到的結果,使學生知道一個物體所受合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等於各個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的代數和,並從合力功與分力功所遵從的運算法則,深化功是標量的認識。

解答過程如下:位移在f1、f2方向上的分量分別為s1=3m、s2=4m,f1對p做功為9j,f2對p做功為16j,二者的代數和為25j。f1、f2的合力為5n,物體的位移與合力方向相同,合力對物體做功為w=fs=5n×5m=25j。

例4.如圖5所示。a為靜止在水平桌面上的物體,其右側固定着一個定滑輪o,跨過定滑輪的細繩的p端固定在牆壁上,於細繩的另一端q用水平力f向右拉,物體向右滑動s的過程中,力f對物體做多少功?(上、下兩段繩均保持水平)

本例題仍重點解決計算功時對力和位移這兩個要素的分析。如果着眼於受力物體,它受到水平向右的力為兩條繩的拉力,合力為2f。因而合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為w=2fs;如果着眼於繩子的q端,即力f的作用點,則可知物體向右發主s位移過程中,q點的位移為2s,因而力f拉繩所做的功w=f•2s=2fs。兩種不同處理方法結果是相同的。

五、課堂小結

1.對功的概念和功的物理意義的主要內容作必要的重複(包括正功和負功的意義)。

2.對功的計算公式及其應用的主要問題再作些強調。

六、説明

1.考慮到功的定義式w=fscosα與課本上講的功的公式相同,特別是對式中s的解釋不一,有物體位移與力的作用點的位移之分,因而沒有給出明確的功的定義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