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悄悄讀後感2篇 “沉靜之境:閲讀觸發的思考與感悟”

來源:巧巧簡歷站 2.14W

“靜悄悄讀後感”是一種獨特的閲讀體驗,當我們享受着寧靜的時刻,融入文本的世界中,思緒得以靜謐。這種感受常常使人反思,引發思考。在這個嘈雜的世界中,這種寂靜的讀書體驗可以帶給我們獨特的温暖和啟發,使我們更加與自己的內心對話。

靜悄悄讀後感2篇 “沉靜之境:閲讀觸發的思考與感悟”

第1篇

這個假期我重讀《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因為我在日常工作中時不時的翻翻此書,這個暑假使我再次有集中的時間閲讀本書,很高興。這次的閲讀和上次閲讀不同,因為我的閲讀出發點不同。上次閲讀是學校的佈置任務,只是瀏覽了一下,是帶着批判鑑別的心態閲讀的,而這次是為了解決思想上的困惑,以學習、吸收的心態來閲讀的,收穫很多。

現在的老師不好當,不僅需要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還具備演員的表演才能。像我這樣的老師專業知識尚可,但不具備良好的表演才能,那麼如何才能夠上好一堂國中物理課哪?我帶着這樣的問題來讀的這本書,從這本書中我找到了答案。佐藤學先生告訴了我們一堂課的設計不僅僅圍繞傳授基礎的知識,更要圍繞傳授獲得知識的方法和激發孩子對新知識探究慾望。基礎知識傳授基本上所有的老師都能夠做到,但是後者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我們要在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和教給學生探究的方法之間把我一個度,這個度把握好了才能夠達到理想的效果。我聽過一部分人的課,總是感覺到老師在上課的時候為了調動課堂氣氛,在知識傳授過程,過多的注重課堂氣氛的調動,是的學習氣氛看上去很活躍,但是沒有積極的引導思考,使學生的注意力過多的轉移到老師的表演上邊了,使學生的思考浮於表面,不能靜下來深入的思考。在上課中為了完成教學課堂教學內容,不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是學生沒有時間思考。這是一對矛盾,要完成獲取知識方法的傳授,必須需要相對不熱鬧的課堂氣氛;為了讓聽課的人感受到上課的課堂氣氛,又必須要熱鬧的課堂氣氛。我們的`教學應該服從於哪一個呢?佐藤學先生給出了答案。我們的課堂應該以教給學生如何獲得知識的方法為目的進行設計,只要你的課堂設計上有了靈魂,就不要過多的關注形式;只要你在上課的過程中始終圍繞着這個靈魂展開教學,就自然而然的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也就是先解決課堂靈魂,才能夠談教學細節的設計。佐藤學先生在講一次評課的經歷時很有感觸。講課的老師上完課後,一位聽課的老師對他説:這節課你怎麼上成這個樣子,死氣沉沉。講課的老師很尷尬,佐藤學先生對提問題的老師説:你知道他這節課設計的目的嗎?提問的老師説不是很清楚,佐藤學先生説:那就先弄明白這個目的在提問吧。當然這節課佐藤學先生是認可的。

“授之於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們的課堂設計更應該關注“漁”而不是隻關注“魚”。由於授課時間的限制,我們很多的老師都把注意力關注到“魚”上邊了。國小、國中正是獲得“漁”的關鍵時期,願我們的而學校、老師放棄功利,傳授給學生更多的“漁”吧。這個“漁”多了,“魚”的學習自然也就有興趣了,也就多了。

佐藤學先生在《靜悄悄的革命》中提到了“潤澤”的教室,聽上去好像是很容易理解的,不就是教室裏的氣氛要恰到好處,可要是仔細琢磨,卻沒那麼簡單就可以達成的效果。一個潤澤的教室,如走進一個周圍環繞着柔和的輕音樂,到處擺放着古樸、典雅的傢俱的咖啡屋,人坐在那裏,再火熱的心情也會平靜下來。沉浸在一個心情舒暢的氣氛中,學生和老師都超越了“主體性”神話,可以自由地發展學生與學生,老師與學生的關係,使課堂教學變為大家主動性的課堂。這時候,課堂上上的對話也會加深每位學生的印象。課堂上的傾聽也會如願地實現。如果老師能蹲下來傾聽學生的心聲,和他們平起平坐,用一個平視的目光來打量學生,那麼和他們的溝通也會暢通無阻,這就要求老師要學會傾聽,聽學生的,聽自己的,聽課堂的。學生的內心在想什麼,老師自己是不是在合理引導學生,課堂的氣氛如何等等,都在傾聽中得以釋然。

在《靜悄悄的革命中》,佐藤學先生以一種務實的精神,從老師到學生,到學校行政整個流程都注入了自己在實踐中總結的經驗。書中的每個觀點都是精華,有些觀念不是第一眼看上去就能馬上理解,但經過多次琢磨後會發現是你在教學中確實的那些內容。打開自己的課堂,走入別的老師的課堂,和同事之間開展合作,在共同的成長中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

看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這本書,彷彿置身於一個教育花園的夢幻世界裏,到處都是思想的芳香裊裊升起,醉人心脾。現在説是讀完了,那是囫圇吞棗,書中的很多精闢論述只是被舌尖觸摸了一下,有一點點的味道,但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味道,還需要細嚼慢嚥地細細體會。

靜悄悄讀後感2篇 “沉靜之境:閲讀觸發的思考與感悟” 第2張

第2篇

今天,有幸拜讀了日本學習院大學文學部教授,教育學博士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一書。

印象中,似乎從未如此認真地讓自己靜下心來細細閲讀一本書,更別提這類看似深奧、專業且無生動故事情節的書了。在讀書方面,我一向是粗枝大葉,囫圇吞棗。但是讀到書中'應對'的教師的身體和語言~傾聽學生的發言這一小節時,卻讓我深深為之動容。

書中談到,對於一名老師來説,傾聽,不是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

簡簡單單的幾句話,細細品味下來,卻獲益匪淺。在大多數孩子眼裏,老師似乎一直以高高在上、先知先覺的姿態出現在面前,讓他們敬而遠之,難以靠近,甚至於在老師面前不敢動,不敢言。那麼,如果想讓其與你心之相通,是否應該走到學生中去,蹲下身來,與孩子的雙眸對視,學會傾聽,學會理解呢。

從學生時代一路走來,自己也是有一些親身體會的。在課堂上,積極發言的總是那麼幾個人,而且是學習成績相對比較好的,大多數學生則成了聽眾,年級越高這種現象越明顯。

我們不妨跟學生説一些譬如'你比老師的思路還清晰啊','你的回答有點兒幽默呢','原來如此'之類的話,來引起孩子的共鳴共感,從而也激發了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當你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個孩子時,便會發現,其實他們每個人都有其優點與特長,這時,我們是否應該適時給予表揚與鼓勵呢;對那些性格內向的學生,不如用愛去感化吧,做一名忠實的聽眾,讓其敞開心扉;對於成績差些的學生,我們不是一味地責備與諷刺,當他們做錯題目的時候,不輕易下結論,也聽聽他們的想法,然後因勢利導地予以糾正和鼓勵。

蘇霍姆林斯基説,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祕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絃,()撥動它就會發出獨特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講的話發生共鳴,我自身就要同孩子的心絃對準音調。説得真好!

當我們還在抱怨現在的孩子難管,什麼事情都不願跟我們溝通時,你是否想過,自己有沒有跟孩子像朋友一樣相處;有沒有真正放下所謂的'權威',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討論每個問題、每件事情呢。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終其一生,陪伴,傾聽,理解,包容,才是我們最重要的一堂必修課吧……

在讀佐藤學先生《靜悄悄的革命》中,我不斷地比照自身,發現自己教學中的問題。

佐藤學先生把教學中的形式主義喻為產生主體性假象的温牀。回顧我的課堂,我也似乎在同樣的炮製着“主體性假象”的温牀。我很享受課堂上“熱鬧”的氛圍,喜愛學生能跟隨我的思路“轉動”的場面,一旦遇上學生消極的表現則顯得有些不耐煩。為了趕教學進度,更多的時候是對那些模糊的發言和“啟而不發”的學生採取忽視與迴避的態度。的確,比起模糊不清、結結巴巴的表達,哪位老師不喜歡聲音響亮、乾脆利落的回答,那些沉默少語、表述不清的學生往往是被遺忘的對象。

?靜悄悄的革命》教會我在課堂上要學會耐心的等待。我們等待的對象應該是真正的主體——學生。不急不躁,教師以一顆淡定的心等待種子的破土,等待每一朵花的綻放。在我們的眼裏,名貴的牡丹與無名的小花應同樣絢爛。所以,我們要允許學生沉默,允許學生出錯,允許學生反問與“刁難”,甚至允許學生的“不會”。

因為,課堂是學生心靈成長的天地,由稚嫩而成熟,從錯誤走向完美,是每個人成長的必然過程。尊重那些模糊的多義的意見,方能建立起教室裏對個性多樣性的意識,從而在相互的交流中,使每個人的認識達到更加豐富、深刻的程度”,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主人。

熱門標籤